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新课程探究性教学

新课程探究性教学

发布时间: 2021-03-16 11:23:34

A. 化学新课程教学如何运用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化学新课程中的探究式教学是一个亮点,也是教师最不好操作的,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那么,探究性教学课堂上,教师就应该把握好“导”。怎样才能导的恰到好处,怎样才能导得精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对所教学生有一个很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要把握教材的思想,也就是说,上课之前把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做好,再来准备课堂。小小建议,仅供参考。

B. 新课标理念下探究式教学流程有哪些

所谓探究教学,就是以知识为载体,突出两个过程:“突出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突出问题的研究过程,在学习中以研究为主线,教师创设一定的条件、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通过联想、推理、综合、分析,形成科学的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通过几年的研究、实践、总结、体会,我认为对于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理论教学,如果教师能为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条件和平台,将探究式教学应用于理论教学中,让学生主动的探知是可行的。

C. 如何更有效地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

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研究的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问题,即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时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这一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的特点是:以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贯彻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法”,深入开展以课程改革、考试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试验,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创新正在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口号。这既是本课题所面临的国内教育的形势背景。
(2)本课题所说的“课堂教学”主要指中学的课堂教学,也涉及小学的课堂教学,即中小学传统意义上的每节课的教学和广义的由教师按计划组织的室外乃至校外的学习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涉及到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问题;也涉及到课堂教学中师生教与学的理念、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和教与学的管理及教与学的评价等多方面问题。
(3)本课题说到的“有效性”,是指新时期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中实际产生的教学效果问题。涉及到有无效果和效果好坏等几种情况。课题研究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有的理念,和从“十一五”基础教育承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战略任务出发,建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等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如何能够得到迅速提高的问题。即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等最有效的方式方法。
(4)“策略”指的是达到一个目标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途径。本课题所说的‘“教学策略”指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取得预定的效果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总之,本课题研究的是:在“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深入开展教育改革、强调教育创新的形势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学效果如何迅速提高的方式、方法问题。
2. 课题立项的背景 :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是体现师生主导和主体地位的主战场。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向教育领域的全面渗透,社会对教育日益重视并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科学技术方面,以信息化为时代的特征,已成为促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的生长点。各个国家都将知识创新、自主创新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摆在突出的位置。科技创新之路,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这种认识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各主要发达国家都非常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关注课程改革,特别是其中的核心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于是教育改革呈现出十分活跃的局面。“十一五”期间围绕新课程改革,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思路、新的经验、新的实验会层出不穷,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强烈的针对性、迫切的时效性,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极其重大。

当前,课堂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已受到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教育规律,以人为本。使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更强调学习者过程的体验,使学生用轻松活泼、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主动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性与开发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特点 。比如美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掀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新课程标准运动,这次运动的思想内核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的课程标准推动下,他们形成了最佳实践的课堂建构策略是:内容整合的教学单元策略,小组活动策略,表现学习策略,真实性体验策略,发展性评价策略。(见《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胡庆芳、程可拉的文章《美国新课程标准推动下,最佳实践的课堂建构》)。
根据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调查的结果发现:我们已在构建我们的课堂教学策略,一方面产生了宝贵的经验,同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其一,如何进一步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目的的实践和研究,在我国已经全面展开。从课程门类设置、大小课堂的试验、课堂教学内容(教材)、课堂教学结构、到大小课堂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及评价考试方式等全方位的课堂教学改革试验逐年深入。启发式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理念、研究性(探究式学习)课的设置等正在深入人心。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许多学者主要采取了三种课堂教学策略:即主动发展的激励策略、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求异创新的思维策略。这些为我们深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与实践经验;
其二,由于受升学考试和传统理念做法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忽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抑制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情况,仍然大有所在。如,从课程设置、内容(教材)安排、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整体情况来看,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传统独白式教学,仍是我国课堂教学方法的主流模式;课堂教学中缺少恰当的师生对话、师生互动和师生互相尊重的民主氛围 ;学生学习强度大,教师教学任务重,课堂教学手段与技术滞后等情况也还没有得到改变。
因此,这些情况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着我们取得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积极有益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和实践会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获取与提高;另一方面盲目错误的课堂教学理念和实践会把课堂的教学的效果引向邪路,甚至产生与素质教育相背离的相反的效果。在此,我们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与研究课堂教学的改革结合起来;反之,深入地开展教学改革,必须注意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故,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如果不注重有效性,或没有实效,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事倍功半,以至不能很好的完成素质教育的预期任务。如果注意了有效性,或有有效性,但不能正确的理解,或片面理解了有效性,其结果,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同样不能实现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目标。
现实情况是人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性认识不足,把握不好,研究不够。表现在课改实验和日常教学过程中:一种人只从高考上看课堂教学效果,另一种人从课堂教学花样翻新的形式上看效果,还有的人强调素质教育,在谈教学效果是把素质教育与高考对立起来,也有的人似乎根本不管效果,只重播种不去收获。可以说众多教师对课改茫然、困惑很缺乏深入地学习和了解。甚至有人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这些在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实施推广过程中的课堂教学里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
但是,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也有许多有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好做法、好经验值得总结和研究推广。例如,要提高课堂有效性,首先要端正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克服形而上学思想;其次要从实际出发,研究、编写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第三要研究课堂教学的创新,即研究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民主与创新等问题;第四要研究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有助于检验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性的评价体系。
总之,在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上都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立项开展专题的研究,总结有关的正反经验是十分必要的。这正是确立本课题并组织全国范围的学校进行攻关研究的背景。
3.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价值:
(1)贯彻、落实中央教育工作精神,为学校系统更好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切实提高新时期教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新的理论上的保证和新的实践上课学习借鉴的依据。
其一、理论上:针对实施素质教育形势下,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研究、重视不够,仍处于盲目状态的情况,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界定实施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研究普遍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内涵;探究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的规律;最终,从理论上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意义,增强参与课改努力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自觉性,克服盲目性。
当前,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新课程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项战略任务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面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涉及的问题千头万绪。经过几年的探索与思考,人们所形成的共识是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因而大力推进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也成为了当前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的指引下,制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颁发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组织编写多样化的教材,逐步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运行机制等等,所有的一切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而且都要体现在教学的有效性上。
课堂是人们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的时空集合体。它既是一个有目的性的自主行为群体,又是一个人际交往高密度的社会体。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要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就是要“聚焦课堂”、“决战课堂”。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对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不仅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而且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过程。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民主与创新实践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对于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于培育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本次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因此可望在一个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层次上对课堂教学模式和它具有的有效性开展研究:
①倡导“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观,课堂教学目标惟有同时关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个方面,才能真正地、全面地实现人的素质的提升。
②倡导开放、生成的新知识观,即强调知识的内在性、动态性、开放性、生成性,视课堂为开放、动态、生成的知识系统。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是教学领域中发生的一系列生动事件,是师生基于教材文本相互交流,民主对话所产生的意义、价值,是知识、情感、个性、素质持续不断的创新生成。
③倡导创生、建构的课堂教学观。课堂教学的创生取向与新知识观的内在精髓是相通的。在创生取向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围绕知识资源进行双向建构的活动。
④倡导关注过程、尊重差异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关注过程的评价旨在倡导、鼓励学生从事知识的探究活动,体验知识的原创过程,感受知识生成的激动与欢欣,释放知识过程性的教育功能,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造。课堂教学评价除了具有共同的内容、标准、要求,还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课堂学习差异的尊重,实质上是尊重知识的多样性与人之存在的个体性。
在理论层面上,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澄清一些基本理念的内涵,如何进一步促进新理念与传统教育观念的有机融合;如何进一步理顺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关系;如何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如何因地制宜的选编适合本地本校学生需要的地区、校本教材等等问题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地研究课堂教学改革的这些方方面面到底取得的效果如何,有无有效性。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和验证。
其二、实践上:有关课改的新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时,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从实践操作层面看,新问题主要表现是:
第一、课堂教学表面热闹,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陷入误区。在学习方式上,人们普遍将“发现学习”认定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有意义的学习的发生并不是以某种学习方式为条件的,接受学习不等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并不等同于有意义的学习。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各自适合运用的情况。而真正的自主学习离我们的课堂似乎还很远。什么是造成我们课堂学习方式转变的主要阻力,怎样在发挥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中融合新型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基础学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里涉及到忽略实际情况,形式主义地实施各种课堂教学改革措施,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背离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解决。
第二、在课堂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表现出课件使用失当,教学艺术缺乏。在当前课堂教学中,人们对教学艺术好像突然失去了兴趣,在谈及教学现代化时,似乎就是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好像课堂教学不用多媒体就意味着落后没有创新。教学媒体与技术的运用,本身并没有过错,问题出在人的思想上。只有当教学媒体自觉恰当地为教学艺术服务时,才能取得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也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创新,体现出教学媒体的价值。如果忽略对教学本身内容的扎实钻研,对教学艺术的追求,而片面强调课件的运用或者对教学技术过分依赖,只能导致教学技术化的危险倾向。这种并非课堂教学真正创新的现象在人们教学实践中还广泛存在着。这里也涉及到了教学上的形式主义与提高教学有效性相背离的问题。
第三、基础教育阶段性之间出现不和谐的现象,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衔接问题。如低年级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改变后,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却跟不上,以致在一些城市,由于新课程改革是分区分步骤推进的,因而在招生中出现实验区学生不如非实验区的受欢迎这一局面。而实验区的学生到高一阶段的新学校后,有许多课程要补习,原有的课堂学习方式出现不适应症状等等。显然,高一阶段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紧密跟进,必须与低阶段的课堂教学自然衔接,这样才能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才能真正促进人才的培养。小学与初中阶段之间也存在这类问题。这里也涉及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第四、在教学内容上,从教材的选编到具体教学环节内容的安排仍然是:上级规定什么就是什么,教师说了算,学生没有发言权、没有参与的被动局面。这无疑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
第五、在教学改革中,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考与素质教育对立,表现为课堂教学中只讲考试的内容,以考试的效果评价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这种教学即使有较强的效果,也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课堂教学上的诸多问题和环节存在的困惑的办法,可以寻求到或构筑起具有可操作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带有学校特色的、民主与创新型的、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课堂教学方案、办法或模式。为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可行性强、实践性强的参考和借鉴依据。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可以取得另外两个收获:
(1)端正教师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科研工作中的务实态度,为学校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研究型教师提供经验。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成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寻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行性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在实践的探讨和反思中促进自身的成长。抓住本课题的研究,推动全体教师向务实性的研究型教师方向提高,反过来又可促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2) 探索总结以“求真务实”的科研为导向,促进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重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整体办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验。
学校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科研为导向,从国际国内大背景出发,立足本地本校实际,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的立项,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的做法,达到带动全面工作提高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办学水平的目标。还可借此办出学校的特色,摸索出创建实施素质教育形势下的教学特色、课堂教学特色学校的经验和模式。
总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积极倡导“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今天,我们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组织全国范围的学校进行研究,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是现实的需要;而且势必会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形成一套系统的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以及一批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强的模式在内的研究成果。

D. 新课程数学教师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

一、创设探究的环境
心理学家探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做、敢于展现自我,保证“探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
二、提炼要探究的素材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活动的。因此,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把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对数学问题的“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智能水平,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发现科学知识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去。
三、不断创造机会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数学课堂变成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在数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让学生尽可能经历合作与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共同参与、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使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取长补短增强学习信心。
四、拓展延伸中再现风采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说到底是一种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未知变成已知,根据已知推测未知是它的自然要求和较高追求,因此,要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探究引到向课外探究,激发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探究性学习。

E. 新课程怎样理解探究性学习

摘要: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科学课程标准更是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核心。怎样科学地理解探究性学习、正确地处理探究性学习中的各种关系,如何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日益成为教师讨论和思考的焦点。作为第一批融入新课程的实验区教师,笔者深刻体会到探究性学习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深刻意识到成功实施探究性学习是真正实现由“学科”向“科学”跨越的关键。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科学课程标准更是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在原先的自然科学教学中,好多教师也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但大多数未能把这种学习方式提升到学生能力这一层面上,而现在的科学课程标准已明确的把科学探究作为标准内容之一,从教材安排的大量探究性活动也清晰地反映出这一点,这就要求学生由被动的掌握学科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将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本质的学习熔为一炉。因此,怎样科学地理解探究性学习、正确地处理探究性学习中的各种关系,如何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日益成为教师讨论和思考的焦点。作为第一批融入新课程的实验区教师,笔者深刻体会到探究性学习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深刻意识到成功实施探究性学习是真正实现由“学科”向“科学”跨越的关键。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和猜想、制定实验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怎样提高学生的探究动机、兴趣?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认为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问题情景的形成是整个探究活动的起因,问题得出的好坏与否,将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它将决定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探究能否顺利完成的前提。由教师引导,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一种探究的动力,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自已去探索。如:在讲解“物质溶解性”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呢?又如:把两个鸡蛋分别放进装有水和醋的杯子中,鸡蛋会下沉还是上浮呢?学生一般都会回答下沉,然后教师做演示,发现鸡蛋在水中是下沉的,而在醋里的鸡蛋先是下沉,蛋壳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然后会慢慢上升,最后浮在液面上。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心里就想要了解两者的区别。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引发很多问题。如:在讲解“物质变化”时,事先准备好澄清的石灰水,然后让学生用嘴通过玻璃管向里面吹气,学生发现“水”变得白色浑浊不清,学生看到明显的颜色变化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想要问明白其中的道理。要留意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如: “天狗吃月”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狗为什么要伸长舌头?冬天人讲话时为什么会有一团“白气”呼出?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探究教学中的一些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说。
猜想和假说是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的开始,它就好象黑夜中的烛光,烛光越多,夜就越亮。即使某种假说是错误的,也会为别人提出更多的假说而创造灵感。要让学生独立做假说、猜想和预测,才能充分体现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养成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和方法,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如在学“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内容时,学生会提出很多假说,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这一思维活动之中去。
3、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于某种现象进行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很多,但往往都比较零碎,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处理哪些问题才是值得探究的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解决学生最感兴趣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他问题可作为后续活动展开。如:在探究“水的沸腾”时,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出:“水沸腾时,温度是否会改变?”“水沸腾需不需要继续吸收热量?”“水沸腾时为什么会出现气泡?”“水沸腾时气泡为什么会上升、变大、最后破裂?”,然后再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说。
4、学生需要收集用于解释和评判证据,对科学性问题作出回答。
比如,对月相进行观察并绘制图表说明其变化情况,用不同的材料接入电路并记录所引起电路中电流的变化。观察、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和证据的最基本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也可以从教师、教材、网络或其他地方获取证据,对他们的探究进行补充。要根据所收集到的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所谓解释无非是将所观察到的事实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它就是我们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这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和知识的增长。比如,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解释受热和遇冷时液体的变化及其原因。
5、学生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让学生们交流他们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指出实证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表述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学生间相互讨论对问题的解释,能够引发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将实验证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他们所提出的解释这三者之间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最终,学生能解决彼此观点中的矛盾,巩固以实验为基础的论证。
6、学生的科学探究性学习需要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
作为教师,必须要理解的是学生究竟是如何学习科学的,否则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到营造这样环境的重要性。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行为是从这样一种假设出发的,那就是离开了我们的教,学生就无所适从。而事实上,主动探究环境可以说是学生的天性,他们一次次地遇到不解的现象、内心失去平衡而努力恢复平衡,而这正是其知识结构不断建构和丰富的最自然的过程,学生的想法即使与标准答案不一致也应得到理解和尊重。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从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的探究过程。在科学探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教师角色和行为转变的价值。在那种刻板僵化、追求形式、面面俱到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压力下,很难想象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会真正聚焦于学生实际的学习生活、教室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质与量。
以上仅是笔者自接触新课程以来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积累的点滴想法,当然,要使探究性学习真正成为科学课堂的现实,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我想只有推动探究性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由“学科”向“科学”的跨越。
2、《透视科学探究性学习》汪永忠3、《带着问题走进新课程》周磊

F. 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落实新课程标准

我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类似于科学研究的环境,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去探究、质疑、研究、调查、检验的过程。学生通过这个方式让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而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传授者,更是指导者、合作者,并且与学生一起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而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者,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渠道来获取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而新课程的标准就是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的取得,要求学生实现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那么,当前我们的教育模式要使研究性学习落实到新课程当中来就必须转变几点:

1、 要把课堂的封闭学习转变成开放学习,让教师和学生从单一的教与学的模式转变成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多元化的学习。同时也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变成主动发现学习,让学生亲自去探究,去实践,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如何去获取知识。

2、 教师从知识的传递着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担任着主导者的作用,也担负着学生的向导。同时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主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刻意去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由独立学习转变成整体协作。研究性学习着重体现了团队协作精神,要求各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能力,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G. 在做探究性教学时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


一、在做探究性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活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的探究活动作铺垫。学生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
作用:学生在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
2、自主探索,展开讨论
在学生自行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理等活动,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有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加以分析,作出判断。
作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能力,又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
3、反思练习,归纳总结
在学生合作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共同来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让他们在心态轻松的情况下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4、质疑深化,学以致用
质疑深化,学以致用则是提高性的练习。要求学生初步能将所学的新知与旧知有机地结合起来,比较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勇于提出自己的疑惑,必要的时候可以展开第二次的讨论。
二、探究性教学的意义:
探究性教学,实际上是以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为依据,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展开探索,并发挥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展开讨论,逐步得出科学的结论,并适度的加以灵活运用。

H. 探究式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有什么不同之处

  1. 两种教学方式所关注的教学目标比较
    我国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脱胎于欧、美、日等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教育制度,是经济时代的产物,因此课程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传统物理课程内容之所以以学科为中心设置,是因为物理学教学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教给学生物理学知识,以此来作为把人培养为生产工具所具备的一种素养.
    在工业经济时代,乃至更远的时期,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对经济的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要求教育不再只传授知识、专注经济增长,而更应注重人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在这种形势下,课程变了,教学方式也变了.教学在注重物理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把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

  2. 讲授和实验方式在两种课程中的比较
    讲授方式就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形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把讲述、讲解和讲读三种方式在教学中穿插结合使用.其优点在于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缺点在于容易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在传统的物理学教学中,讲授式用得相当普遍,满足了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需求.然而,在物理新课程中,除了要落实物理知识目标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讲授式的地位大大降低,因为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只有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显现.
    在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对讲授式的教学,我们应继承并加以创造性地运用.讲授可以在如下情况中进行:用生动的语言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时间紧内容多的情况下进行讲述以达到知识目标――知识是形成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一些重点难点内容可以进行准确生动的讲授等.
    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实验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在物理学教学中也经常使用,这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但是,传统物理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过多的重结果.而物理新课程的实验教学在注重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还注重过程和方法.在实验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得到锻炼;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科学精神和热爱科学的情感得到培养.这种意义在探究实验中尤为突出.
    对讲授和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在课程中的特点.第一个步骤主要是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第二个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自主合作的精神;第三个步骤突出本节内容的重点;第四个步骤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从讲授的角度看,传统的物理学教学讲得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新课程中的物理学教学优化了讲授,讲得精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实验的角度看,传统教学中,实验教学为获取知识服务;而新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既重知识的获取,又重过程和方法.

  3. 传统课程单一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较
    如前所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式,即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目标就得有相应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
    传统物理课程,构建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这种编排利于传授知识.传统物理课程教学目标单一,主要是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讲授.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由于物理学科的这一特点,实验教学在传统物理学教学中也占一定地位.传统物理课程的教学方式,一是讲授;二是实验.仅此而已,显得单一呆板.要实现课程内容,达到三维目标,就得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与之相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以探究为核心,讲授、实验、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形式并存,显得丰富而灵活.
    教有法而无定法,尽管如此,在今后的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①对传统的讲授和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应继承革新,发挥讲授式的优点,强化实验教学,特别应重视探究性实验的开展.
    ②根据教学方式反作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特点.开展教学时应针对具体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
    ③在使用教学方式时应突出探究教学的核心地位,寓探究教学于其它教学形式中,如开展探究性实验、探究性讨论和探究性提问等.
    ④开展教学时注重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自主合作地进行学习.

I.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的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进行探究性教学。探究性教学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活动,它强调教师要创设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智力和社会交往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来解决问题,其根本目的不是把少数学生培养成科学的精英,而是要使学生成为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它既重视结果,又强调知识获得过程,既关注意义建构又注重应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和全体参与,因而它特别有利于素质教育,创设新教育的有效实施。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研究讨论学习的活动,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探索。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研究性学习需要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过程。”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兴趣作为基础,那么教学的效果、质量就会大打折扣。由此可以看出,在开展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之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顺利开展,也才能够保证探究性教学能够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创设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情境。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学习情境,这样才能够成功的带领学生进入到探究性学习的角色里,既能够有效的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又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第二,建设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氛围。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就能够作为软性的因素去约束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如此,良好的、有效的学习氛围更能够直接的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热情的投入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进而从本质上确保了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效果以及质量;第三,设计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方案。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设计适度可行的探究性学习方案,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发现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二、选择适合的探究方法
(一)操作——发现
在开展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因为通过自身的实践操作所发现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知识,而通过教师的讲授所获得的知识却还需要通过消化、接收才能够得以转换。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且在学生动手之前创设出具有探究性意味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这些疑问去实践、去动手,而在完成实践之后,鼓励学生大胆的探讨所发现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更有效、更直接的掌握这些知识点,并且从中获取传统教学所得不到的教学体验。 (二)猜想——验证
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多的猜想,比如说对题目答案的猜想、对理论知识的衍生产生猜想等等,而这种时候如果教师直接为学生公布答案,学生的思维便会停止在猜想的阶段,从而不利于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形成。正是因为这样,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对自己所产生的猜想付出验证的实践,因为通过不断的验证、不断的实践,学生的能力就会获得不断的提高,而这种通过自身验证所获得的知识,是不需要任何转换的,换句话来说,这种知识才是学生自身的知识。不仅如此,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形成探究的习惯,进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学习数学知识的规律。
(三)观察——归纳
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来说,其本质就是不断的观察、不断的归纳,学生从观察的过程中初步的认识知识,从归纳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从而真正的将知识转换成自己的东西。正是因为这样,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探究性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从最初的引导逐渐的发展成为学生自身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觉的、主动的分解知识。不仅如此,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从不同的知识角度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初中数学知识点,也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模式、探究模式,最终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
三、总结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发展,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则能够促进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从根本上获得成长、获得进步。正是因为这样,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及时的、积极的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条件,将探究性教学融入课堂教学当中,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J. 探究性课程报告

初中科学学科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结题报告

2006-9-18 点击:1053

“初中科学学科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的
课题结题报告
一、 科学学科探究性学习方式提出的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对现行的课程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新课程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带着新的理念即将走进中
小学校园,走入师生的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中小学师生的生活方式。此次改革给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带来了
巨大的变化,也使整个社会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建立具
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整个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学
改革仍然显得十分缓慢,如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
个紧迫课题。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我们作了认真思考,采用探究式可被认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
择。它改了传统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将科学假设为一种可以直接灌输让学生学到的一堆知识,将学生假设为
一种品质良好的容器,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吸纳这些真理的过程,教师更多地只是将这些知识理清头绪,尽
可能清楚地告诉给学生并使他们能重现。而探究式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
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
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
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情报资料国外,亚太地区首届"网络时代"的学与教--实践、挑战与前景;
美国“信息素养”的提出等。国内情况: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终身学习、全人发展”;杨福家教授的
“优质基础教育”;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运教授的“时代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
育”等。目前国内中小学“探究型”课程开发,实施较为迅速,但探究性学习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无成熟的
理论体系与系统的实践经验。鉴于上述的现状,我们认为,当前加强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
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且具有现实的、深远的意义,要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科学学科探研性学习方式研究目的、意义:
浙江初中科学课程首先顺应国际改革潮流,设计了31个“探索与研究”的学生实践活动,意图是采用以问题
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学习的途径,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
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探索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有一个切实的的落脚点。
这就意味着在科学课程中,探究既是教师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又是课程目标的
重要方面,也是选择教材内容的一个依据。
科学探究活动有别于传统教学:
1.辞海中的“科学”解释为“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结果,更是
一种过程,科学不仅仅是具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更应该是人类获得知识改造社会的活动,是一种人类
努力探究的事业。学习科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与获
得直接感受和丰富体验的“认识活动”,即实践和探究活动。
2.科学在哪里。科学在书本,在实验室,在电子网络,更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中,学习科学
与学生生活、生产实践互相联系,将学生生活经历与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学习内容建构在事实情景之
中,学习具有启发性、趣味性、探索性,实现认识与情感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
在我们身边,科学探究无处不在。
3.科学如何教。传统教学关注学生“知道什么”,突出教师“教”,上课大多采用讲授法,知识被作为一
个结果告知学生,强调知识点考核和死记硬背,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学
生得到了“鱼”,科学素养不高,学生的观察和实践探究能力差。现代科学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关注
学生怎么才会“渔”,在让学生自己学会并进而会学方面下功夫,教学方法提倡采用学生分组探究等实践活
动。
4.科学怎么学。学科的本质决定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人类具有探究的天性,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探究中学,在探究中建构知识,促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笔者认为
开展初中科学小课题探究活动,以教师提供的或学生自主选择的小课题进行设计和研究活动,给学生在具体
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上构建一个平台。这样的探究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能力、
态度和情感在学生自身人格中内化,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本课题旨在通过科学学科探研性学习方式研究,改变学生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
调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多样性的学习方式。
三.科学学科探研性学习方式研究的实验过程
1、 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5.4----2005.5) 成立课题实验小组,聘请研究顾问; B. 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C.
确定实验班、对比班及实验评价方案; D. 对参与实验的教师进行教科研、电化、科研理论和多媒体技术的
培训。
2).实验阶段:(2005.9-----2006.5) A. 通过对《科学》教材内容的整理、论证,采用用教课书去教而
不是教教课书,适当增补、联系实际、引进设计开放性题目等手段,改革教学内容,课堂上注意让学生主动
参与学习,提倡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努力开放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 B. 建
立以小组学习为主的课堂组织形式,把握小组学习的应用时机,加强合作教学,在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的基
础上能够独立设计实验和解决方案并亲身体验和参与实验过程,使学生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自觉参与课
堂学习。 C. 调整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使课堂结论和结果开放,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结构,检测采
用小组和全班互评的方式,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优势,及时检测,及时反馈。 D. 设计部分电教教材,自制CA
I课件。 E. 组织一些学生的课外调查、课外实践等课外活动。
3).总结阶段:(2006.5----2006.7) A. 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检测。 B. 整理教学设计
系列,做好成果汇编。 C. 写出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验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
四.科学学科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的实施
(一)实验的理论假设
开展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论假设是:依据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及社
会学习理论,假设学生的需要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前提,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的效能,以需要引导发展,“
以需促知,以知展能"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科学原理和综合思维能力及应用科学知识解决
生活中科学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需要,以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建构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实验目标,从而探
究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方面获得主动、全面、可持续的发展的方法。
根据这一理论假设,在实验中着重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介定。
2.教师和学生在实验中的角色定位。
3.学生在实验中知识、情感、能力三者的和谐发展。
4.科学问题情景设计与科学假设的相关性及思维程序控制确定。
5.开展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途径。
6.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目标和评价。
寻求以上问题的答案,即是我们实验研究的目标,又是我们实验方案制定的依据和评价实验结果的重要尺度。
希望通过几年的实验、验证、修改和完善这一理论假设,最终形成较科学的“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
操作模式和评价指标。
(二)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操作过程
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操作过程可简单概括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述成果——感悟成果。针对科
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师与生的关系,设计了在科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师与生的关系图(图1):

(三)实验变量的控制
1.自变量的控制
用“以需促知,以知展能”的探究性学习方式,通过学习浙教版《初中科学》,获得科学的知识,开展课题
类研究和项目类研究,展示学生的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及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求真
求实的科学精神、求善求美的道德情操。
控制方法:
1).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考虑如何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任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
能,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结构,使目标具体明确,有利于学生
四大能力的发展。
2).在教学内容上,关注学生的情感、知识、能力的同步发展。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能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的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兴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教学和研
究目标。
3).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科学探究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分析与综合法等)的培养和图形思
维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2.因变量描述
本实验的因变量是科学探究性学习能力。它通过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四大指标来衡
量,通过学业的考试、评价指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进行因变量的测量。
五、课题研究方法和措施
1.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保证本实验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初中
科学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对目前的科学学习方式的改革起到参考和促进作用。本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基
本以国家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本实验的目标为依据,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征询有关科学
教研员和初中科学教师的意见,我们将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能力分为“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
合能力”4个方面、12个特质作为评价指标。
根据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能力层次结构,参阅国内相关的评价量表和本次课改中《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中
的有关内容,并结合本实验过程中我校学生的行为表现和相关科学教师的意见,在12个特质中筛选出33个项
目,并将初中科学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分为强(A)、中(B)、弱(C)三个等级。A级为内化性水平,
这是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持续性的坚持性行为,表现为强的科学探究性学习能力。B级为认同性水平,
这是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作出相应反应的接受性行为,表现为中等的科学探究性学习能
力。C级为感受性水平,这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尝试性行为,表现为弱的科学探究性学
习能力。具体见表1:
表1 中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能力行为表现的等级示意
等级 A级 B级 C级
搜集信息能力 坚持用网络、电视、图书馆、资料、学校、相关部门或社会调查访问等方式搜集科学资料 采
用网络、电视、图书馆、资料、学校、相关部门或社会调查访问等方式搜集科学资料 尝试用网络、电视、图
书馆、资料、学校、相关部门或社会调查访问等方式搜集科学资料
自己设计问卷、确定取样过程和研究对象,搜集第一手科学资料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问卷、确定取样
过程和研究对象,搜集第一手科学资料 尝试设计问卷、确定取样过程和研究对象,搜集第一手科学资料
处理信息能力 独立地对资料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并确定哪些信息适合于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师的
指导下对资料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并确定哪些信息适合于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 尝试对资料信息进行筛选、
整理,并确定哪些信息适合于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 独立地选择探究方法,设计并探究途径 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探究方法,设计并探究途径 尝
试选择探究方法,设计并探究途径
独立地开展探究,解决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究,解决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模仿探究,解决问题
参与能力 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发言,主动地要求回答老师的提问 不提出问题,跟着教师或同学的问题思考,
较少举手发言 从不主动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极少发言
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校内外活动,产总想表现自己 较少参加各类校内外活动,并有时表现自己 从不参加
各类校内外活动,并畏缩极少表现自己的
交住能力 善于与他人沟通 喜欢与他人沟通 不喜欢与他人沟通
在群体中有一定的凝聚力 在群体中有凝聚力 在群体中没有凝聚力
追求理想和目标,克服困难和挫折 遇到困难和挫折,经鼓励、督促才能坚持 害怕困难,遇到挫折就退缩
适应能力 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善于理解不同观点尊重他人 愿意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善于理解不同观点
尊重他人 拒绝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善于理解不同观点尊重他人
在群体中乐于助人,善于合作不自私 在群体中有时乐于助人,互相合作,但自私 在群体中自私、霸道
主持公道,敢于批评不良行为 逃避矛盾,做和事佬 不辩是非,纵容不良行为
语言能力 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解释、分析并记住他人所讲的内容 有时倾听他人的讲话,说出他人所讲的
内容 对他人所讲的内容一无所知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有效地表述观点,并具说服力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有效地表述观点 表述观点时,
语无伦次
评价所读材料 解释、分析、概述所读材料 描述所读材料
灵活动用文字、图表撰写研究报告或总结或方案,表述观点 采用文字、图表撰写研究报告或总结或方案,
表述观点 尝试运用文字、图表撰写研究报告或总结或者方案,表述观点
读图能力 灵活地观察、分析、比较、筛选图表信息 独立地完成观察、分析、比较、筛选图表信息 尝试在
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分析、比较、筛选图表信息
善于抓住关键词,将文字、语言、灵活地转化成各类正解的信息 能抓住关键词,将文字、语言转化成各类
正解的信息 尝试将文字、语言转化成各类正解的信息
思维能力 灵活地运用各种数学技能、统计、氏解释数据和信息 能采用各种数学技能,统计、解释数据和信
息 尝试采用各种数学技能,统计、解释数据和信息
使用一些特殊的现象,分析归纳一般的科学规律、原理 能从一些特殊的现象中分析归纳一般的科学规律、
原理 尝试从特殊的现象中分析归纳一般的科学规律、原理
运用一般的科学规律、原理推出和解释一些特殊的现象 能运用一般的科学规律、原理推出和解释一些特殊
的现象 尝试运用一般的科学规律、原理推出和解释一些特殊的现象
灵活运用各种事物、现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展开联想 喜欢运用各种事物、现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展开联想 尝试运用各种事物、现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展开联想
发展能力 有明确的目标,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目标不明确,有上进心,不甘落后 没有目标,自甘落后
坚持听取他人意见、吸取他人的长处,客观地评价自己,看到不足 重视他人的意见、吸取他人的长处,客
观地评价自己 拒绝听取他人的意见骄傲自大
对各种事物和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喜欢对各种事物和问题作出判断 不能辨认各种事物和问题
坚持采用将他人有益的建议,及时纠正、补充自己的不足,并转化到行动中 重视他人有益的建议,纠正、
补充自己的不足 对他人有益的建议不不重视,我行我素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 重视运用各种方法,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 不能认识事物发展的趋

养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关注可持续发展 不关注可持续发展
当然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也有其一定的原则,那就是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
能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
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不是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
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基于以上原则,我们尝试设计了以
下评价表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定性(评语、等级)和定量(计分)相结合的评价。(具体见表2):
表2 《学生探究能力个人评价表》的设计思路及具体说明:
评价内容 自我评价 协作者评价 教师评价 加分 教师评语
提出探究主题 主题可行性(2分)特别新颖加(2分) 2 2 2 2
能否提出假设及具体说明(2分) 2 2 2 ——
找到合适的协作者(2分) 2 — — —
确定主题前与协作者充分协商(2分) 2 2 — —
有初步探究计划、任务分工等(2分)有详细探究计划加(2分) 2 2 — 2
完成探究主题 收集相关资料,使用手段多样性(2分),其中使用网络、电视、图书等三种以上手段加(2
分) 2 2 2 2
较多有效地了解相关资料(2分) 2 2 — —
是否针对主题进行反复讨论(2分)
研讨记录完整、真实加(2分) 2 2 2 2
独立查阅资料(2分)
有详细记录加(2分) 2 2 2 2
获得新知识、技能及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反思、体验等收获体会的书面说明(2分) 2 2 2 2
承担主要任务、责任感强、合作愉快(2分) 2 2 — —
主题成果交流 完成对主题研究成果的交流活动(2分)
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加(2分) 2 2 2 2
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创新水平(2分) 2 2 2 —
在班、校媒体发表展示(2分)
利用网络或校外发表加(2分) 2 2 — 2
有继续探究的计划说明(2分) 2 2 2 —
总计100分 30 28 18 14 得分:
等级:
说明:
1. 其中每栏中不符合为0分,部分符合为1分,完全符合为2分
2. 85——100分评价等级为优秀、68——84分为良好、50——67分为合格、50分以下为尚需努力
2.课题实施过程:
(1).优化学生心理
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只有建立在平等的信念之上。”对学生,尤其是动手能力和接
受能力差的学生,即使错了,教师也不能用训斥、恐吓的手段对待。我们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真分析,
积极鼓励,对学生要及时鼓励,耐心指导;对复杂、难做的实验和难懂的知识,要手把手地教,耐心仔细的
分析,使其增强自信心,增强争取成功的勇气。
另一方面,教师要抓好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特别是实验演示课和实验课,使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及
实验中的注意问题,实验中要观察什么,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引导他们注重实验过程的调查、观察,学会通
过现象分析实质,得出结论,让学生逐步做到自主观察,独立动手操作,按自己的方式思考、表达,充分调
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总之,能让学生在科学课中有一个轻松、愉快得学习情绪。
(2).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1、改革传统的不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符合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总趋势,
也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迫切要求,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师指导
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收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认知的
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主动的建构者。学生要用探究法、发现法进行意义建构,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
去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通过与已有知识联系并认真
思考,在此过程中,注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
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探究,就是探讨追究。从大的方面看,能在生产生活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分析解闷问,是探究;从小的
方面看,追究一个词一个句子的意思或用法,也是探究。探究,是过程,是探究者发挥主体积极性去学习或
创造的过程。通过探究,获取直接经验和体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运用
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的结果,或是学到新的知识,或是产生独特的见解。对于
学生来说,探究能力的形成,也就形成了独立学习的品格,有了开拓创新的基础。可以说,探究是一种重要
的学习方式,也是创新的必经过程。
3、科学探究性教学,就是重在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理念,强化实践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学生了解了科
学规律,具备独立探究的能力,今天或将来他们就能够自学科学、自主灵活地运用知识,能更大程度上发挥
才智。由此,我们采取行动研究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力求探寻科学探究性教学的意义、原则和方
法,探寻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特点,探寻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时空的运行
规律。也寻找切实可行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模式。
4、实验前的学生探究活动情况
1)学生调查:
(1)你喜欢教师采用什么方法上科学?
A.示范的方法,如讲授例题.
B.研究的方法,如研究二力平衡条件.
C.实验探究的方法,如测一墨水瓶水的质量.
D.对话的方法,如师生间的问答讨论.
表3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A 78 12.8
B 92 15.4
C 320 50.4
D 140 21.4

从表3中看出,半数学生乐于接受实验探究的方法。
(2)问题:在“大气的压强”新课学习刚一开始,教师就演示了“雪碧瓶变瘪”的实验,如图1所示
你的想法是:
A.希望自己亲自演示一下这个实验.
B.教师马上解释雪碧瓶变瘪的原因.
C.自己迅速阅读课本开头的一段话,以明了其原因.
D.教师稍候一会儿,让自己猜想可能的原因.
表4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A 129 20.5
B 86 13.7
C 43 6.8
D 378 59.0
从表4中看出:(1)大多数学生(79.5%)已不再满足于现象直接的感官作用,他们有了问题解决的要求.
(3).运用多媒体,揭示事物本质,优化教学过程
1) 多媒体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能力,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再现各种
事物的细节和变化,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提高教学效果。如七年级科学上册《细胞》一
课,传统教学很难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好的认识个体微小的细胞。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使学生不仅清楚地看
到细胞的内部的构造,还能利用其连续播放画面的技术,使学生看清细胞的运动及细胞的分裂等过程。
2)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把许多宏观和微观的、
瞬间的和漫长的、简单和复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侓,促进学生的
认知活动从感性向理性飞跃。在科学课教学中,有很多章节内容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
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观察。如七年级科学上册《遥望星空》等一系列天文知识类章节,九年级《生物群落》等
表现多种生物之间联系类章节,以及《人体系统》等讲叙人体生理类章节,这些内容都能利用多媒体技术,
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观看,而且效果比实物还要好。特别是“宇宙”,用实物是难以展示在学生面前的,
而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3) 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将教学内容形
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如七
年级科学上册:《物种与分类》,这本来是一节枯燥、乏味的思维训练课,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先给学生播
放一段《动物王国运动会》的动画课件,然后再让学生去讨论“羊属于哪支运动队?(哪种动物)” 、“蝙
蝠是不是鸟?”等问题。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运动会”的情景,积极思考,主动探讨问题。这样就
能很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看到一些生动、形象、
有趣的画面时,会不知不觉地被吸引,这是这个年龄段所有学生的共性,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
4) 应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对一些装置和操作学生感困难的实验,应用多媒体技术为
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操作技能,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如制氧实验的操作教材中所述:①在试
管里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管口放一小团棉花,塞上有气管的橡皮塞用铁夹夹住试管口1/3处,试管口略往下
倾斜,②把集气瓶装满水倒立在水槽中,③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把导管放在水槽里;④待氧气把水排出后,
用玻璃片在水中盖住口,把瓶移出水槽。⑤收集氧气完毕,必须把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灯火,不然水吸
到试管内使试管炸裂。这一操作技能,光靠课堂演示,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整个实验过程,因此用
多媒体设计一个全开放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实验中自由选择实验所需仪器药品,二次错误选择后,计算机
给予正确提示,然后由学生自主地用所选的仪器搭建实验装置,整个装置完成后,由计算机给出评价,并对
不正确的装置给出实验后可能会产生后果的模拟,象试管口未向下倾斜产生水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等。
(4).增加合作探究性作业:
作业是教学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传统作业模式有它的弊端:
它一味强化了“教”的作用。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但传统作业内容封闭,仅局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