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通识性培训
❶ 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是什么
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不容乐观的现状
针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近几年才引起重视的。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社会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关注下,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设置了课程,培训了师资,加强了管理,进行了督导。可以说,这项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科学的发展轨道。但是,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一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呈现普遍性,其程度呈恶化趋势。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级中学。日前,我们在七至九年级的1000多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200人做了一项心理问题的专项调查,结果如下:
表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高达100%,其中程度比较严重(已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占3%。这些心理问题的表现症状主要是自我封闭和自卑(25%)、焦虑甚至恐惧(20%)、胆怯(15%)、厌学(25%)、妒忌(10%)、敌视甚至仇恨(5%)等。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①因客观原因(如家庭、出身、长相等)造成的自卑自弃心理;②因学习压力等因素产生的倦怠心理;③因与他人(同学、家长、亲友、老师等)的关系问题引发的逆反、对立、妒忌、敌视心理;④因信心缺失和前途渺茫等因素导致的迷惘心理。对于上述心理问题,90%的学生表示可以自我控制,70%的学生表示平时能找到自己觉得有效的排遣办法。
调查表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共性的问题,不再是局部的小问题,而是整体的大问题。这方面,学生德育工作者深有感触。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暴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密集上升趋势。如某校一初三学生因不满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教育,竟在教室里纵火以求解脱,造成了数万元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某校一初一女生因家庭不和且在学校得不到重视竟“自编自导”绑架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学校声誉;某校两名小学二年级学生因不满老师的管教,竟密谋在学校开水瓮里投毒,幸好发现及时未产生恶劣后果,但其低龄化和恶性程度发人深省。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
二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不够。
尽管现在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但其重视程度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不完全匹配。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社会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督导落实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得力,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与督查方案。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与师资培训力度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农村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学生的心理成长。我们在几期家长培训中作了调查,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高达75%的家长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学不了解、不关心,高达80%的家长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懂。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2)必须正视的问题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与生俱来的,更不会是无中生有的。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往往来自其成长、教育环境中的诸多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找到症结及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社会环境问题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严重的已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现在,农村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农村“留守孩子”的问题就是一个特殊的例证。
《中国教育报》在2004年10月5日的一篇题为《谁来关爱“寂寞”的花朵》的记者调查中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报道和分析。文章说,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在京山县坪坝镇对848名中小学生进行的随机调查发现,“留守孩子”346人,占总数的40.8%;有严重违纪的28人中,有23人是“留守孩子”,占82.14%。其中,“留守孩子”中59%不理解、不支持父母外出务工,83%与现在的监护人关系紧张,92%与父母每学期联系不到5次,69%对学习成绩无所谓,90%将来准备经商或打工,81%最迫切的愿望是父母回到自己身边。文章还说,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作者认为,“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复苏,但也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直接受害者就是青少年学生,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重视和加以解决。
2、学校教育问题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中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发育不全,远不能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严峻现实,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使管理重心向教学倾斜,忽视了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的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问题
教师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在这方面起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通识性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现实中,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近几年,农村学校引进人才的机制一直运行不畅,教师流失严重,现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由心理健康的教师来实施,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也令人忧虑,这就更难保证教师可以科学地开展这项工作了。《北京晚报》报道说,“一项全国范围内的教师心理调查显示,30%~40%的教师经常处于情绪波动之中,15%的教师有心理问题,7%的教师有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开始悄悄地逼近中国教师。北京市曾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燥、忧郁、易发火等不良情绪,一些教师因此对学生进行体罚,甚至出现过教师咬掉学生耳朵的事情。”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比上述情况更为严重。北京市已在全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把“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列为了必修课程,而农村中小学教师尚未接受过这方面的全面而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4、家庭环境问题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缺乏科学指导;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沟通不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天天加大,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二、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出路
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应在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协作下探索出科学的对策和有效的出路。笔者认为,以下六个方面应予以加强。
1、加强教育督导。
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2、改善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3、重视师资培训。
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当前,应特别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部门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强家长培训。
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的状况,学校应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深入的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5、关爱特殊学生。
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学生评价。
科学的学生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当前,农村中小学要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工作,研究学生评价与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从评价方面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成长氛围。
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制度上加强管理,从措施上进行深化,切实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机制和环境。
❷ 通识课程的学习心得怎么写
写心得体会的格式
、什么是“心得体会"
在参与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人们往往会产生有关某项工作的许多感受和体会,这些感受和体会不一定经过严密的分析和思考,可能只是对这项工作的感性认识和简单的理论分析.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些心得表达出来,就是“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
2、心得体会怎么写?心得体会的写法
心得体会的基本格式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I、标题
心得体会的标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在XX活动(或XX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关于XX活动(或XX工作)心得体会(或心得)
心得体会
如果文章的内容比较丰富,篇幅较长,也可以采用双行标题的形式,大标题用一句精练的语言总结自己的主要心得,小标题是“在XX活动(或X X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例如:
从小处着眼,推陈出新
——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心得
II、正文 这是心得体会的中心部分
(1)开头 简述所参加的工作(或活动)的基本情况,包括参加活动的原因、时间、地点、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过程及结果.
(2)主体 由于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而人的认识往往有一个逐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因此,在心得体会的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上,常常以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发展、情感变化为中心线索,组织材料,安排层次.具体的安排方法主要有两种:并列式结构和递进式结构.
A.从不同角度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总结成几个不同的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即:
体会(一)
体会(二)
体会(三)
?????????
在每一部分内部,理论上总述,再列举事实加以证明的方法,使文章有理有据,不流于空(华考范文网
B.递进式结构比较适合于表现前后思想的变化过程,尤其是针对以前曾有错误认识,经过活动(或工作)有所改变的情况.
在层次安排上,递进式结构应先简述以前的错误认识,再叙述参加活动的原因、时间、地点、简单经过,然后集中笔墨介绍经过活动所产生的新的认识和感受,重点放在过去的错误与今天的认识之间的反差,以此证明活动的重要意义.
(3)结尾 心得体会的结尾一般可以再次总结并深化主题,也可以提出未来继续努力的方向,也可以自然结尾,不专门作结.
(4)署名 心得体会一般应在文章结尾的右下方写上姓名,也可以在文章标题下署名,写作日期放在文章最后.
3、写作心得体会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混同心得体会和总结的界限.一般来说,总结是单位或个人在一项工作、一个题结束以后对该工作、该问题所做的全面回顾、分析和研究,力求在一项工作结束后找出有关该工作的经验教训,引出规律性的认识,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它注重认识的客观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刻性.在表现手法上,在简单叙述事实的基础上较多的采用分析、推理、议论的方式,注重语言的严谨和简洁.
心得体会相对来说比较注重在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主观认识和感受,往往紧抓一两点,充分调动和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说明甚至抒情的表达方式,在叙述工作经历的同时,着重介绍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和感受.它追求感受的生动性和独特性,而不追求其是否全面和严谨,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可以‘‘只论一点,不计其余’’.
(2)实事求是,不虚夸,不作假,不无病呻吟.心得体会应是在实际工作和活动中真实感受的反映,不能扭捏作态,故作高深,更不能虚假浮夸,造成内容的失实.
❸ 大学教育通识课程包括哪些
大学教育通识课程包括:
一、语言课程
语言课程的学习包括本国语言课程和外国语言课程。二者缺一不可。
二、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不仅能训练人们严密、清晰的思维能力,同时还是现代社会人们学习其他科学的基本工具,数学课程还包括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
三、文学与艺术课程
文学与艺术课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判断能力。可以说是鉴别艺术品的眼睛和耳朵。
四、历史与文化课程
学习历史与文化课程能获得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知识,同时也能正确认识宇宙、社会以及我们自身。能更好的学会用历史分析的方法看待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五、社会分析课程
社会分析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把握社会运行的机制和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
六、道德思考课程
道德思考课程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存在,探索生命的意义。道德思考课程中还包括科学与技术课程和体育课程。
(3)新课程通识性培训扩展阅读: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
其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如:“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
这类定义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意义:
1、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因而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如果对通识教育没有国际化的认同,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失去话语权,失去国际共识,从而也就失去国际交流的一些前提。
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使通识教育溶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在通识教育中,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难、从严、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
3、通识教育也是“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现代大学,大多数都贯彻和践行着“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需要大学体制保证来实现,同样需要课程体系来实现。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并能“仰望星空”的人才。
❹ 参加通识培训,学科培训,校本培训的感悟
校本研修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8月25至26日,我参加了为期两天的晋江市小学学科教学能力提升校本研修通识培训。培训中,福建教育学院培训管理处处长杨文新、福建教育福建教育学院副院长郭春芳、福建教育学院科研处副处长黄丽萍、福建教育学院文科研修部副教授陈秀鸿等专家,分别就《名师成长之路》、《“钱学森之问”与创新教育》、《例谈教学科研中的思维技巧》、《基于教师角色定位的道德思考》等方面作了专题讲座。其中,陈秀鸿博士的《基于教师角色定位的道德思考》专题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以“传道、授业、解惑”来作为自己本职使命,然而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本职使命又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固有的教育也受到了碰撞,所有的教育者都在思考,我们要给教育的下一代留下什么?让他们学会什么?于是,我们开始了教育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开始不断思考:素质教育是什么?教师角色定位是什么?怎样做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首先,新课程强调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手、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就要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交流者、指导者,与学生一起经历探索过程,交流过程中的经验,分享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比教师硬灌输给他的要记得牢,并且觉得轻松有趣。
其次,教师应由课程的复制者向课程的整合者转变。我们仅仅是按照课本知识“依葫芦画瓢”是远不能满足当下学生需求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本地、本校学生学情对课本知识进行整合,并具有一定研发校本教育资源的能力。而且要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就如一名优秀的科学老师就像一本大网络全书,光是能讲课本上的知识是远不够的,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你不知道他们会有多少个“为什么”等着你,所以除了要把教材吃透,还要不断地“充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有所创新。
此外,教师除了要具有基本的组织教学能力,还应具有教育科研的能力。上课可能难不倒老师们,但如何做好科研?教师要善于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及时总结并形成文字资料,从中发现问题来研究,让自己成为“教育研究者”。
教师只有勇于创新、敢于进取,以正确的言行引导学生,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适应社会、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校本研修通识培训心得体会
校本研修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的使命。通过参加这次为期两天的校本研修通识培训,使我对于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下面我就自己的校本研修学习过程,谈谈体会:
我觉得在此次培训中每一个讲座都是这些教授们为花费苦心精心准备的。福建教育学院杨文新教授的《小学名师成长之路》让我体会到了名师应当有六度素养:思想要有厚度、胸怀要有宽度、学识要有广度、研究要有深度、追求要有韧度、引领要有效度。郭春芳教授的《“钱学森之问”与创新教育》让我体会到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重知识传授、重知识积累、重知识再现,绝不能轻思想训练、轻质疑思辨、轻引导创新。黄丽萍教授的《例谈教学科研中的思维技巧》让我体会到了要善于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要想实现大目标,不妨从小要求着手;要想实现小目标,则可以从大要求着手。陈秀鸿教授的《基于教师角色定位的道德思考》让我体会到了教师是社会成员、学校成员、学生社会化的承担者、自身社会化的承受者。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一名优秀的教师既是好的教书匠也是好的学习者。他只有不断地学习、吸收养料,才能源源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和学习的能力。培训结束后我们都应该努力地使自己在校本培训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培养一名师德高尚、教技精湛、知识渊博的优秀教师。
❺ 如何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保障
一、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改革学校管理,提供相关保障 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管理。 1、调整管理结构,转变职能,落实责任 (1)调整管理结构,提供组织保障 学校新成立了“课改”领导组、课题研究组;再加上原有的教导处、教科室、学科组、年级组、年级备课组,形成了学校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的一套组织结构。每一个层面的组织都明确的职责,上一级组织督促下一级组织履行自己的职责并查检评价。 (管理结构如图所示)。 在组织结构图表中,学校教科室的职能已发生了变化;课题组的职能也发生了改变。 (2)合理配备人员,提供人力保障 由校领导班子制订人员筛选标准,面向全校公开选拔了教科室人员,精选课题研究组成员;挑选课改年级组成员。 (3)加大硬件投入,提供物质保障 2、完善管理制度 学校在推行新课程改革时,学校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制定了实施新课改的五个制度,五个制度要求明确具体,切合实际,从制度上来排除实施新的课程改革遇到的各种阻力,强制所有的教师参与到新的课程改革之中,强化了新课改工作,使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有了制度保证。 3、强化管理措施 (1) 委以重任,制定方案,保证“课改”工作的针对性 学校对教科室委以重任,制定了《宜宾市人民路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对学校课程改革作总体的筹划;每学年,又制定《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新课程改革年度计划》,认真地实施《宜宾市人民路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细致地推进“课改”工作,做到了长计划,短安排。这样,每一阶段的工作的目标更明确,工作的内容更具体,工作重点更突出,使学校“课改”工作的针对性更强。 (2)探索改革办法,推行改革工作,保证“课改”工作的坚实性 学校是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教科室担当起“探索改革之路”的重任。学校“课改”工作的每一步,都由教科室组织课题组研究人员先在课题组内进行研究。再由教科室提交给学校课改领导组。学校课改领导组审查、确定是否在全校推广实施。学校课改领导组同意实施的改革办法,由教科室与教导处一起推行到学科组、年级备课组。 在学科组和备课组实施改革时,教科室又加强对学校改革工作的指导和调控,让学校“课改”工作迈着坚实的步子,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保证了课程有效实施和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3)化检查为参与,保证“课改”工作的实效性 “课改”是一项非常艰巨而细致的过程性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教科室把检查化为参与:在检查学校“课改”工作时,教科室把检查人员分到各课题组、学科组、备课组,参与到整个“课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他们既是工作过程的检查者,更是工作过程的参与者。在他们的参与中,把对工作检查与调控结合起来。这种管理更具有人性化,也更具有实效性。 (4)促进发展,奖励先进,保证“课改”工作的持续性 我校一方面坚持由教科室组织教师进行“促进提高式”的评价。在这样的评价中,教师们不管自己在量化打分式的评价中获得的是中国分,他们都能看到自己在近段时间内工作的成绩及进步。他们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能得到学校、同事、学生、家长各方面的承认,树立了继续发展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我校还结合对教师进行的年度考核,制定了详细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细则》《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考核细则》《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年级(学科)组考核细则》等奖惩条例,对教师各方面的表现给予量化打分,评优、选先、晋职。 4、有效地利用课改的外部资源 (1)请进来 学校聘请省市区各级专家组成课改顾问组。邀请全国各地的“课改”专家到校给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作报告。 (2)走出去 学校非常重视“课改”先进的经验对学校课改的借鉴作用,选派教师走出去学习,让教师直接去吸取丰富的营养,带回学校,通过写汇报、座谈、上课等方式,传输给全校教师,让这些外部资源在我校的“课改”实践中生根、开花、结果。 (二)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新型教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我校实施新的课程改革,我们主要抓了:第一,组织教师学习,让教师理解、接受新课程;第二,改革教育教学策略,提高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技能,把新课程的理念转换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把新课程推向班级课堂层面,把理想课程转变为现实课程;第三,引导教师较好地把握教材,有效地实施课程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的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1、有效的教师学习,促进教师理解新课程的理念 有效的教师学习,就是要让教师尽快地理解、接受、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在理论的引领下,让教师意识到需要且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1)组织教师参加“通识性”培训,认识新的课程改革 (2)调查分析教师现状,形成针对性的学习计划 (3)根据课改的需要,确定学习内容,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4)开展多样性、科学性的学习活动 2、有效的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1)制定新的《课堂教学评估表》 评价标准的变化,必定引起教师行为的变化,我们又通过“实施《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教学研讨活动”促使教师从理念向实践迅速转化。 (2) 改革教学方式,制定、推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倡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来学习,那么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策略也必须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改革教学方式中,课题组指导教师探索、总结实施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形成新课程需要的教学方式。 改革教学方式的措施: 首先,教科室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确定各阶段研究重点,让我们的研究在螺旋上升式的前进中,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研究成果。 其次,在每一个段的研究中,学校教科室根据研究内容提供理论学习资料,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组教师根据学习的理论,制定教学策略,再到教学实践中去实施、调整、完善。 然后,教科室根据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总结实施各种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形成研究成果,并在全校推广实施。 制定、推广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在近三年中,学校教科室组织课题组研究并推行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课题组试图在小学低年级激发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兴趣,中段基本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段能熟练地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 (3)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技能的方式 “案例分析”式培训 “案例分析”式培训主要指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的培训方式。我们强调:教学水平的提高,要在一节课一节课中去提高,要“一课一得”。同时,我们还强调:教学水平的提高,还要不断地进行阶段小结,要把一课一得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得得相连”的有机整体。 具体做法为: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观摩分析优质课;每月进行教学设计讨论、上对比课;每周进行课堂教学分析,学校教科室制定了课堂教学分析记录表《“实施〈课程标准〉有效性研究”实验课题课堂情况分析一览表》。填写内容为:只要是自己在教学中的所得、所思、所感、所悟,只要是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都可以记。 为了增强教师对自己课堂分析的有效性,学校要求每周星期二教研活动时,每位教师交流自己上周写的教学分析,在交流中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把个人反思成果变成共享资源。 “案例分析”式培训强调案例中的“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责任心,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定点追踪”式培训 对重点培养对象或者学习进度稍慢的教师,我们则采取“定点追踪”的办法。方法是:听课→分析评价→交换意见→学习→提高→再听课→再评价。如此循环,逐步提高。 “促进提高”式培训 在培养新型教师的研究中,怎样使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实践从被动变为主动,学校还利用评价的“改进提高”和“激励督促”的作用,促进教师迅速提高。具体操作方法为: A、自选发展目标:教师通过自修自研,专家指导,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寻找出其中“最关键、最有价值”的问题,制订学习计划及努力的目标,并提出实施步骤。 B、自评自结:教师对照发展目标,采取积极的行动,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验后而进行自我评价、总结。 C、教师互评:在自评基础上,以年级组或教研组为单位,采用“换位思考,角色转换”的方式进行互评,应特别注意发现老师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变化都应加以保护,不求全责备。 D、校长导评:由校长组织评价小组对教师是否达到发展目标给予评定,对教师下一步发展指明发展方向。 以学生的学,促进教师教的改变 课题组进行的教学改革是否有效,制定的教学策略是否适用于全校各学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用,这还得以学生的发展来决定。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教科室组织课题组调整、总结适合学校各学科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在全校推广实施。这样以学生的学来促进教师教的改变,有效地促进了课堂向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实现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的核心理念。 (4)把握教材,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文化 让我们的教师掌握学科文化的观点,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科文化,让语文课姓“语”,数学课姓“数”,让课程得到有效实施,保住并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用体悟学习来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科文化。基本操作程序是:首先,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学科文化的基本因素,把握教材;其次,让学生体悟学科文化。学生操作体验、感悟、试悟、顿悟以及整体感知等方法和策略,是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获得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体悟学科文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悟学科文化,在生活中体悟学科文化,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3、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我们建立具有激励、评价、学习功能及教育功能的《学生成长记录袋》。 其次,我们在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基础上,我们还设立了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总评为主要内容的《小学生全面素质评价册》。 再次,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检测模式。检测分为书面检测和非书面检测。 最后,我们还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了评价重心的转移。 (三)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结构 我们采取措施,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以家庭为环境、以社区为平台的工作运行机制,为“课改”提供社会保障。 二、学校实施新课改取得的教育教学效益 (一)学生获得了较为和谐的发展 我们学校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了差异发展。调查显示,我们的学生100%的都喜欢上学;他们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从教育局督导检查认可的学校教导处存档的学生成绩档案中,同样可以看不出:我们的学生的差异性的发展。我校的教学成绩是让家长满意的,让社会认可的。 我们不仅关注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我们还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他们的素质得到均衡的发展。他们的良好品行在逐渐形成;习得终生学习的能力,他们正在用自主、合作、探究、体悟等学习方式方式来学习;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不只是教材,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能自觉地融合学科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他们能自己设计并组织班队活动的,就连区级示范性班队主题活动,也是学生自己设计、组织的。我校《星光电视台》和《星光校园报》的播出与出版,突出地表现我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增强;他们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校的一批特长生脱颖而出。 (二)新型教师在茁壮成长 1、教师教学理论修养明显进步 我们的教师在理论学习中,不断地把学到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发生了变化。这是他们提高教学技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的教师用他们内化理论指导教学,他们的教学过程,是新课程的教学观所需要的教学过程;是他们的理论素养与职业素养外在表现的过程。 2、一些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初显 经过三年的实践,我校一些教师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已经初步显露出来。这从同一内容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就可以看出来。 3、以学科组为单位的研究氛围明显变浓 我校以学科组为单位的研究氛围明显变浓。老师以通过沟通与合作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 4、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在增强 课题组的研究带动了学科组和备课组的研究。因此,学校以学科组为单位的研究氛围明显变浓,教师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中研究,他们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也在增强。 (1)研究的内容系统化。 随着教学的深入、新课程教学的技能的成熟,他们进行的是系统的研究。他们在教学策略上分专题研究,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体悟式学习等,在教学内容上,他们还分课型来研究。 (2)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在探索、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我们学校课题组成员,他们的研究能力明显提高,已经成长为一批具有教改能力的教师。课改年级的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明显增强。据不完全统计,我校课改起始年级的语文、数学教师9人,撰写论文等达109篇,平均每人达12篇,撰写论文最多的人达29篇,获奖的档次国家、省、市、区的都有。上研究课、公开课等课的人最多达6节,获奖的最高档次为省二等奖。全校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明显增强。 (三)学校的社会声誉在迅速提升 在有效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管理的革新,教师素质的提高,使学校的育人环境再上一个新台阶。我校创办了星光电视台、星光校园报、星光艺术团;建立“中国少年报记者站”;2003年学校获“中国名校”的称号;连续三年获督导评估一等奖、教学成绩第一名。三年来省内外到校参观交流的团体达50余个,学校的工作及组织的各种活动分别在省、市电视台和各级报刊上相继进行了新闻和专题报道,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我校校长邱清绪作为学校管理的优秀人材,在全国正式出版的《中小学管理》(2005年第二期)上作为封面人物进行介绍,这在社会上引导了极大的反响。我校的课改成果《有效地培养新型教师》在《四川教学研究》2003年第二期上发表,在“全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与课程管理”研讨会上交流并荣获一等奖,在四川省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实施新课程标准有效性研究”阶段研究报告》在四川省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04年4月,人教社教材调研会在我校召开。2004年9月,四川省第六届中小学音乐课比赛在我校进行,一位教师参加比赛,获二等奖。2005年1月“西师版”数学教材教学研讨会又在我校举行。 2005年12
❻ 新课标通识学习是什么意思
新的课程标准理念的学习。包括教材的特色研究,教法、学法的研究,学生考查、评价等知识
❼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通识培训网络平台如何登陆直接给个网址好吗
答案:他们彼此深信,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
❽ 什么叫通识性培训
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其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如:“给20岁-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所有学科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的教育类型”。这类定义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❾ 您认为该课程具有通识性或者启发性,课程学习比较有收获
不能重复,选修课不影响奖学金评定,修满学分就行了。别担心重复的就不去看他,这个学分不要就是。
不明白的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