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是什
Ⅰ 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有什么区别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校本课程越发得到基层学校的欢迎与喜爱,但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许多学校都习惯地把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混为一谈,背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造成了实践中的混乱。为进一步发挥校本课程的实践功效,实现校本课程的育人目标,本文结合有关研究成果,谈一谈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主要区别。
区别之一: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内涵有本质的不同
校本课程的内涵一般是指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它的本质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课程的权力方面,学校拥有课程自主权;二是在课程开发的主体方面,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三是在课程开发的场所方面,具体学校是课程开发的场所。校本教材的内涵一般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可见,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内涵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课程,后者是课程实施的媒介,二者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区别之二: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存在范围等方面有明显不同
校本课程是基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教育环境等存在很大差异,而我国这种统一管理又往往不能关照各地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学校的教育效果,在此基础上作出的一项课程政策。校本课程要求每所学校都必须做到,但校本教材则不同,它是校本课程开发后,有些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由校长和教师编制的教材,而非所有学校都必须具备。换言之,校本课程是落实新课改要求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标准,是所有学校的必 l须,校本教材则不一定是所有学校的必备,即便是有些学校编写了一部份校本教材,也因为校本课程的时效性、变化性等特点,使校本教材的使用范围、使用周期和使用效率都受其限制,更何况考虑到教师的时间、学校和学生的经济负担以及课程的成本等因素,不可能使所有的校本课程都配有校本教材。所以,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存在范围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区别之三: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政策的合法性上有根本不同
校本课程早在 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2001年6 月8日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更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两个文件中有关课程方面的规定,无疑为这种新生的顺应了国际课程改革和课程决策民主化潮流的校本课程提供了课程政策上的合法性。但与之相比的校本教材则不然,尽管目前我国教材本身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概念,特别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要求的“编写教材事先须经教材审定结构审定后才能在中小学使用”,“教材的编写、审定实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行政部门两级管理”。但目前学校编制的校本教材都不具备上述的审定条件,因为校本教材的出现,主要依附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而校本课程自身的时效性、变化性和动态生成等特点,使校本教材的编写必要、使用范围、使用周期、使用效率等方面都极其有限,所以目前出现的校本教材很少要经过行政部门的审批。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教材是不具备教材政策的合法性。所以,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政策的合法性上是有根本不同的。
您所编谢的当属课本教材。
——对不起,这是我的错误,应该是校本教材!
Ⅱ 求问校本课程特征是什么
1、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校本课程开发”(简称SBCD)的课程改革思想对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政策和规定,开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决策权部分下到了学校。
3、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可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日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现状等因素。
(1)校本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目的)是指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校本关注的不是宏观层面的一般问题,而是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们日常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二是在学校中(主体)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三是基于学校(途径)是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将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生的生命力释放得更加彻底。(2)校本课程的含义: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5、校本课程内在结构的三种基本成分:(1)课程目标:校本课程以贯彻学校的办学宗旨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协调充分、各有特色的发展为主要目标,(2)课程内容:以综合性信息和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3)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参与的实际操作、评论创作、调查研究、问题探究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
6、校本课程的四个突出特征:(1)实践性:校本课程大多属于实践性课程,而不属于学科类课程。它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充分发展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所以,它强调学生应在活动中学,注重直接体验和经验积累,反对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显然,实践性是校本课程最本质的特征。(2)探索性。校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理念。各门校本课程应是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或挑战性任务而编排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活动的,学生便按照一系列课题或主题参加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收集书面材料和实际材料,进而通过自己的思考、操作以及与同伴的讨论去解决问题或提交作品。各个课题或主题的答案多为实际答案(即拿出各种作品),也有认识性答案。有些课题或主题有多个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操作有据,就可获得优良的成绩。(3)综合性。各门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围绕一个一个主题或课题而从多种学科和多种现代媒体中收集组织的。这种综合性内容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因而有助于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多种能力的均衡发展。(4)以学生为主体。各门校本课程的构建都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首先,以学生的特别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学生情感的提升。其次,各门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都给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一些空间,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提出问题、收集材料、操作思考、作出结论或提交作品。
7、校本课程开发是赶时髦做样子,是额外的工作负担吗?“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学校自己办学宗旨或育人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针对本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差异性,着眼于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能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起到补充作用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给予学校的权力,它是服务于学校特色建设的,是学校办学宗旨、育人目标的有效的载体,使学校的办学宗旨通过课程得以落实。我们都知道现在有特色的学校才会有良好的生存前景,
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机会,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将逐步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归属感,形成课程意识,掌握课程技术,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自我更新和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