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 2020-11-27 22:17:43

㈠ 综合实践课程是国家课程还是三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一)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二)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学习方式。
(三)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这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学会如何鉴别信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生活,必然要跳出书本狭隘的圈子,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去学习。关于“尽信书”的感悟,便是在拓展了的学习领域和实践中得出来的。
(四)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表现。
具体讲,国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宏观目标和原则要求;地方对落实国家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学校负责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来开发具体的活动内容,针对具体内容来预设具体的活动目标、方式方法的采用、基本活动流程、实施针对性评价等,是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在校本实施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

㈡ 中华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设计背景: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的情趣、丰厚的底蕴。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受西方文化的浸润,更注重西方的洋节,尤其是小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知道西方的许多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知道的却寥寥无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是围绕着“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在本组教学中选择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在学习本组课文后,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丰富,结合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了《走进中国传统节日》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主要通过传统节日这个窗口,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与我校的《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班级文化活动的研究》课题接轨,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资源,体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活动设计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几大传统节日,知道人们在过传统节日时各地的风俗。
2.通过搜集、交流、汇报传统节日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活动准备:
活动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民族传统节日传说及习俗的资料;教师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境:
师: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北京的春节》一课中老舍先生是怎样描述北京过春节的情景?
生:这篇文章先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即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师:那么在我国的其他地方是怎样过春节的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播放课件:快乐春节回味)。
生:描绘看到的情景和知道的春节习俗。
师: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许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去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风情吧。
(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课文,回味北京春节的风俗,过渡到其它地区、民族的春节热闹、盛大的场面。通过课件演示,播放人们喜闻乐见的欢度春节的画面,学生观看了春节中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拜年等活动,对春节进行品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创设快乐、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为活动的探究创设了情境。)
二、探究活动主题
(一)、传统节日知多少
1.师:悠悠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创造了举世瞩目、灿烂古老的东方文化,也形成了许多各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漫长的、带有浓厚中国文化韵味的节日。大家所知道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说说这些传统节日的时间。(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以农历计算。)
生:说出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知道的传统节日,教师适时小结。)
2.(出示课件):下面的节日哪些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春 节( ) 端午节( ) 劳动节( ) 儿童节( )元宵节( )植树节( )国庆节( )中秋节( )圣诞节( )重阳节( )母亲节( )清明节( )
(通过选择学生,学生明确了哪些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3.(出示课件):请你将中国的传统节日按时间排排队。
师:小结,出示表格:

节日
日期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农历

正月
初一

正月
十五

4月5日左右

五月
初五

八月
十五

九月
初九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活动,不仅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新知,知道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及时间,而且使学生明确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期的积淀。)
(二)、节日习俗大放送
师:同学们每个节日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课前,你们搜集了哪些传统节日的习俗?简单地说说这些节日的风俗习惯。
1.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
2.汇报学习的成果(师适机点拨):
生:我们搜集了关于端午节来历的资料。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的。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说他因自己的见解得不到国王的理解,忧国忧民投入汨罗江中而死。屈原死后,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人们扔下饭团和肉,希望鱼不要吃他的尸体。从此,在端午节那天,人们就通过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生:关于端午节的另一个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当时,吴国有人谗言陷害伍子胥,吴王夫差听信奸臣所言,赐伍子胥自杀,伍子胥视死如归。他死后,尸体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之死。
生:关于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传说曹蛾的父亲溺江而亡,多日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曹蛾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就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曹蛾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被传为佳话。
生:端午节这天有很多习俗,比如划龙舟、吃粽子、悬艾草、吃鸡蛋等。端午节流行广泛,不仅在汉族地区流行,而且在少数民族地区也相当活跃,如壮族、傣族、白族……
生:我们还搜集了一首赞扬屈原的歌谣,如:“端午节,吃粽子;配香囊,赛龙舟;悼屈原、颂屈原,爱国诗人不平凡;一心为国为民想,疾恶如仇立场坚。”
师: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有很多,各地都是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对它作了自己的解释。其中纪念屈原是端午节来源的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知道屈原的故事吗?(播放屈原投汨罗江的课件)(我们课外可以找些他的作品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交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知道端午节的习俗。了解诗人屈原,对屈原那种心忧天下,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肃然起敬。)
生:我们小组搜集的是关于中秋节的资料。中秋夜这天人们吃月饼,代表团圆。月饼又叫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传说,月饼是为了纪念古代奔月的嫦娥仙子。人们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融为一体。中秋之夜,遥望像玉盘似的明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师:我们学过哪些望月思乡的古诗?
生: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我们小组汇报的是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叫老年节。重阳节早在战国时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后来在重阳节这天又有赏菊花、吃年糕的习俗,古代还有插茱萸的习俗。我们学过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望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生:我们小组汇报的是清明节。清明节也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到4月6日之间。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每年清明节,人们都要扫墓、上坟来祭祀死去的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生:我们小组搜集了少数民族过春节时的一些习俗。藏族过春节时,人们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藏话叫“萨举”。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历正月初五,举行隆重的开犁礼。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师:(小结)中国传统的节日习俗还有很多,它们是中国悠久历史中的一束奇葩。(出示课件播放元宵节、重阳节、中秋节的故事。)
(设计意图:师生资料交流分享,加深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学生在主题实践中感悟传统节日、享受实践中的快乐,感受中国文化的传统底蕴。在小组学习、汇报成果、教师小结的学习方式中,创建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台,体现了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保护传统节日这种非物质文化,制定出台了弘扬非物质文化的政策。同学们想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你现在想做些什么?
生:办小报、设计广告语、画宣传画、编诗歌、进行诗歌朗诵等。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组成小组,用你喜欢的方式来为弘扬中国文化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产生保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欲望。相信从这次活动开始,孩子们会加入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动中来。)
三、总结活动成果
中国的传统节日越来越被人们的关注,传统节日中的习俗也越来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和感受。(出示课件)
在我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我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我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我想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活动成果,学生心灵产生震撼,情感得到升华,完成本节课的活动目标。)
师:传统节日的风俗就像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它将会在人们心中生根、发展,代代相传。

活动简析: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我设计的《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专题活动,在主题探究中通过“传统节日知多少”、“节日习俗大放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三个活动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他们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㈢ 对小学综合实践课,新课标有哪些要求和规定

第一,学生要融入社会,接触社会,体验社会。
第二,学生要动手操作例如:六年级课程中的调查活动要让有兴趣的学生去调查,这里有很多的实践活动要学生亲自完成如:擀面、包饺子、调查同学们心中的偶像等)
第三,教师也要融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去,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㈣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有国家课程标准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活动,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㈤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目标与学科教学的目标之间有什么不同,如何撰写

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不是建立在体系化的课程内容基础之上的。在课程标准中,学科课程的具体课程目标总是以“内容标准”的形式呈现的,或者课程的具体目标总是与课程内容相伴而生的。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则不是与体系化的课程内容相伴随,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具有独特性,它没有体系化的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真实的课程内容其实就是学生活动的主题。但这并不能否定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所具有的内在体系。在校本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课程目标的类型、层次及其整体性的设计是极易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内在结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内在结构包括课程目标的类型结构和层次结构两个方面。其课程目标的类型结构是指对学生在该课程学习经历中的应达到的具体的素质领域及其相互关系,其层次结构是指各种具体素质领域目标的不同发展水平及其相互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具有内在结构。有结构的目标设计及其实现,有利于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有利于保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可持续性”。

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如果校本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课程目标缺乏层次性分析和类型分解,容易使教师和学生觉得:综合实践活动在不同学段和不同年级的实施中是完全可以重复的。目标缺乏层次性,缺乏对课程目标类型的分解,容易导致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兴趣衰减”。如果缺失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课程目标,那么,对学生来说,不同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就变成了活动方式的简单重复。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基本前提是保证课程目标的层次性。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类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类型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对学生不同素质领域发展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要在一两次主题活动中,是难以完全达成的。综合实践活动不同类型的目标需要在不同学段的不同主题活动中分类实现,或在不同主题活动中分类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类型结构是由不同维度的课程目标构成的。

美国《应用学习标准》就规定了五个类型的课程目标:1)五个领域的目标,即A1 问题解决;A2 交流的手段与技巧;A3 信息手段与技巧;A4 学习与自我管理手段与技巧;A5 与他人合作的手段与技巧。2)九大能力,即(1)收集、分析、整理信息;(2)交流思想和信息;(3)安排和组织资源;(4)与他人共同工作和从事集体工作;(5)解决问题;(6)使用数学思想和技巧;(7)使用技术;(8)随时根据需求进行学与教;(9)理解和设计(生产)系统。

日本广岛县教育厅制定的综合学习时间(即2003年更名的综合活动学习课程)的实施规划中把该课程的目标分成以下不同的类型:1.信息处理技术·能力,包括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术与能力、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分析和选用适当的信息、运用概念图式整理与表述信息;2.表现的技术与能力,包括运用写作、绘画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具有个性的表达、问题解决过程中合理地表述观点、应用本人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并适当加以区分;3.内容·思考·判断能力,包括自主地提出活动课题、论理的合理性、课题设计的明确性、内容的适切性、深入地分析课题的意义、学会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4.兴趣、关心与态度,包括兴趣与意念的发展、活动的参与程度、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活动的评价、自主学习与自我反省,以及自信心的增强。

在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实施过程中,学校应结合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学生发展目标的校本设计,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类型。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可分为认知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不同类型。认知与技能目标,可以包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等具体类型。每一个具体类型的目标还可以进一步分解,如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可分解为文献搜集的方法与技术,数据的统计、整理与分析;信息发布的方式等具体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可设计如下类型的具体目标:提出问题的能力、规划能力、各种问题解决方法的运用能力(如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设计与制作、参与与服务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分为基本的思想意识、良好的个性品质等不同类型。在基本的思想意识方面,主要包括环保意识、资源意识、人本意识、社会责任感、合作意识等等。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目标,学校在研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中,要初步预设本课程目标的类型结构,保证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经历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层次性

课程目标的层次性,是指课程实施对不同年段、不同年级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不同程度的要求。同一类型的课程目标,在小学、初中,以及在某一学段中不同年级的课程实施中,应有不同水平程度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同样涉及目标的程度差异问题。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许多类型目标在不同年级难以作出明确的水平差异规定,但至少在不同学段还是应有目标水平的不同要求。

美国《应用学习标准》中关于课程目标的设计,就对五个目标领域的分学段、分年级提出了不同程度的目标要求。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也提出了小学、初中两个学段的具体目标要求。但从总体上看,目标还过于宽泛和笼统。这就要求学校在校本实施的过程中,对不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出不同程度的目标要求,比如在问题的深刻性、主题的广度、创新性,以及对方法的规范性和技术要求等方面,由小学中段(3-4年级)到小学高段(5-6年级),再到初中阶段(7-9年级)应有发展程度的差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层次性问题,还涉及活动主题对学生的挑战性问题。如果仅仅是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仅仅凭借做点表面的讨论、形式化的实践操作就能完成活动任务,活动过程对学生的能力、思维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挑战性,这种活动主题对学生来说,既缺乏有效性的影响,有缺乏可持续性的过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实施中的价值选择与目标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是最能体现校本化理念的一门课程。校本化的课程实施,必然需要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学校特有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的渗透,二是课程价值选择和目标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校本开发,需要以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以及对学生发展规律的理解为基础。学校试图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实现学生哪些领域的素质发展,达到什么程度,不同学段和不同年级学生素质发展的侧重点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校本开发时应明确回答的基本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问题,实质是课程实施中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问题。学校为什么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何在?对学生的发展规律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核心问题。从根本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在地蕴涵着新的学生发展观和学习观。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首先依赖于系统的书本知识的习得,但以书本知识的传递为主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对学生发展惟一有价值的渠道,不仅如此,单一的书本知识的教学是有局限的。全面发展观要求以全面发展的教育为基本方式。作为学生发展过程的学习,也应该是多维的、多向度的、多渠道的。实际上,学生的发展过程和学习过程面对的间接经验系统和直接经验两大系统。直接经验系统的丰富、发展、提升与意义转化,是纯粹的课堂知识教学难以实现的。正是从此意义上,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与改组”。基于实践的学习、体验的学习、交往的学习、探究的学习,是对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具有其他学习方式不可替代的发展价值。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开发,客观地要求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切实转变学生发展观和学习观。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的设计,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中的重要内容。中小学要以学校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类型分解、层次分析,建立校本化的课程目标体系。这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㈥ 综合实践的知识

一、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背景、意义
改革学习方式,崇尚改造,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的解放,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为此,在基于新的学习哲学重建各学科领域的同时,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变以接受学习为主体的学科学习方式为以自主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提供了独立的实施领域。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之间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知识是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知识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可以在学科课程中产生,学科课程的知识又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和扩展。但由于综合实践课程没有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专职教师,没有评价标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举步维艰,难以得到全面实施,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常态课,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特别是生物教学如何相互渗透,再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生物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更强有力的促进教育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在谈到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时提到:“各学科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在统筹规划的原则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与学科课程相互渗透、有机整合,从而进行实验研究。主要方式为:1.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 2.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运用学科知识解决;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中的活动整合;4.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因此,求同存异,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正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将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交融与相整合。整合各学科知识已成为现在和今后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而这种整合是“双赢”的,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老师也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创造性,设计出有趣多样的教学活动,贴近学生在各科所学到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总之课程整合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得综合知识、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平台。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相互渗透的依据
第一,两类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两部分,活动课程和学课程都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是二者发挥作用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系统文化知识,具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活动课程的目标则在于通过各类实际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第二,两类课程在内容上的互补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内容的知识的互补。众所周知,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是根据各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系统组织的,一旦确定,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宜随时推陈纳新。这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替频繁的今天,成为学科课程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活动课程则不同,其内容的选择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因时因地迅速调整,纳入一些有价值的“即时信息”,如在科技活动中介绍有关的科技新成果,在班团队活动中收集介绍最近的国内外时事等。这样,活动课程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科课程内容滞后的不足,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在时间上的完整性。
二是不同形式的知识的互补。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其内容侧重于成链状排列的分科系统知识、理论性知识,这些内容,从知行结合的角度讲,更注重知的方面。尤其是操作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内容,学生从学科课程中学到的主要是操作技能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对于操作技能的具体实践和道德品质的行为表现则相对不足。活动课程的内容多是围绕一个个问题或活动主题来组织的,呈立体状的结构,侧重于综合性知识、应用性知识。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知识并不像课程中的知识那样以分门别类的形式存在着,它们是理论性与应用性、分类性与综合性等多种知识形式融合在一起的整体。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中不同形式的知识内容相互补充、有机渗透,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既可以系统地学“深”,又能联系实际学“活”。
第三,两类课程在学习活动方式上的互促性。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理论,我认为,在学科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对于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有人认为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这一观点做到了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习活动方式,但是没有抓住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表述不够恰当。考察杜威的活动课程和当前我国部分实验学校的做法,可以看出,“从做中学”才是活动课程应采用的较合适的基本学习方式。离开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从做中学的基本方式,活动课程将不成其为活动课程。
那么,学生在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和在活动课中的“从做中学”是如何相互促进的呢?两种学习活动方式的互促关系是通过二者对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在彼此之间迁移而实现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方面,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适合于学生学习大量的间接经验,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这为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基本的思考方法,使学生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另一方面,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和自主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体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用于接受学习,有利于克服过去在接受学习中常有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弊病,达到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良好效果。其动手操作能力则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科课程中的活动的质量。
第四,两类课程在功能上的整体优化性。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功能上的区别是由二者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决定的。学科课程所选择的知识内容使其成为学校完成传递和传播人类文化遗产任务的最重要媒介。它采用的接受学习活动方式便于教师经济有效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这决定了它在普及基础教育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到学生个体,学科课程则有利于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学科课程只能给学生提供很少的实践机会,内容难以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活动课程内容的即时性、实践性和“从做中学”的活动方式则决定了活动课程具有可以弥补学科课程不足的突出功能: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2.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经验,并培养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特长。4.加强中小学课程的社会适应性。这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功能上的相互补充,同时二者还相互促进。
三、目标
1、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生物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教学内容的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教学方式的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整合,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理论体系。
2、 用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规律、形式和方法,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建构开放的教育环境,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途径,总结培养学生创新能斩的实践经验。
3、建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根据各学科教学的内容、任务和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要求,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关理论和规律,总结出一套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式、教学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素养与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㈦ 语文综合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好语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课标中所提到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指的就是在课内外进行语文学习的种种实践方式,它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也包括参观访问、办报办刊、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还包括课外语文兴趣小组的活动以及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图书馆等进行的语文学习等。那么如何开展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找准活动的途径
1、结合口语交际开展活动
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最大限度的结合教材,不应脱离语文教学的需要。自小学语文教材改版以后,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设计了一个口语交际的内容,其实口语交际本身就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这一形式将自已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与人进行交流。然而这一活动要如何组织呢?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结合教材创设口语交际的“模拟情境”,如结合生活学习的校园,让学生做一回小导游来介绍我们的学校,学习了故事性强的文章,举办“小小故事会”等等。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中,兴趣盎然,表现自我的欲望空前强烈,效果十分显著;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积累素材,如让学生充分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去观察景物的变化,感受季节的变换。观察生活中一些人物的外貌及行为举止等,从观察中获取口语交际的材料,同时,观察能力得于全面提高。
2、结合课内外阅读开展活动
进行广泛的阅读不光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还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以阅读来增加知识的储量。其实阅读本身也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博览众书,在看的过程中撰写读书笔记,摘录好词佳句,感悟哲理真言。通过课内外的阅读,学生们不光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增加了自己的知识储量,而且为语文实践提供了素材。如教师在上《鸟的天堂》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搜索,查到了有关于大树的文字图片资料,使学生对“鸟的天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讲读感悟时学生滔滔不绝地讲出自己的见解,课后又让学生了解大树的现状,对课文拓展延伸,增强了学生环保意识。
3、将实践活动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结合
今天的小学生对于教师围绕一本语文书要求读写背诵一个星期的作法已深感厌恶,他们渴望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趣味十足的课外活动。那么我们如何将课堂所要教学的知识与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联系起来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打破语文教学仅限于书本、仅限于课堂的老的格局,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创设语文实践的空间,如举行古诗文诵读赛、书画比赛、故事大王比赛、读书交流会等。
4、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活动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过去我们过分的强调考试和分数,只让学生在课堂里读书,做练习,割断了学校与生活间的联系,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应该打破老的教学模式,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的教育信息,从而建立相对宽松的实践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同于日常生活,但又不能与日常生活完全割裂开来,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组织参观、调查活动,学习写调查报告,如根据鸦滩镇公路严重破损这一情况,组织学生调查了解造成这一情况的具体原因,并指导学生写好倡议书,根据开学初学生将自已的压岁钱乱花这一情况,组织学生进行了有关零用钱使用情况的调查等等。
二、创设宽松的活动环境
1、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合作者
在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有的学生畏首畏尾,他们怕自己做得不好,老师责备他们。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在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活动的合作者。 在活动前教师要准备充分,合理安排,设计科学合理的活动程序,,使学生的主动性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能胜任工作,全面放手让学生去做。如《设计贺年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前,我让学生到商店去看一看,问一问,了解贺年卡的各种样式,通过询问了解贺年卡的用途。活动中,先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制作。并指导学生填写贺年卡。整个活动过程井然有序,充满乐趣。
2、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因此,在活动设计上,应力求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教学描春天的文章时,为帮助学生加深对春天的印象,课前我组织了春游,带着孩子们走进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那轻微的风,偷偷探出头的小草,树枝上的嫩芽,一下子将学生带入了春天的怀抱中。回到课堂后,先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看到的春天,然后再学习课文,并让学生们用手中的画笔画出色彩缤纷的春天。不经意间,孩子们已将感性的认识与抽象的文字联系在一起,将具体形象的事物与生动丰富的语言融为了一体,并将生机勃勃的春天映在了脑海里。再如学完《鱼游到了纸上》之后,发给学生一张金鱼的白描画,让学生用喜欢的颜色涂绘,并要求学生课外收集有关金鱼的资料,在一起进行交流活动。
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开展相应的活动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智力结构等特点开展适宜的语文实践活动。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兴趣广泛但不持久,我们在教学中应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一些游戏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通过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如由学生来扮演某个字或不同的偏旁部首。一名学生戴上“木”的卡片就成了部首“木”,其他的学生可以戴上如“公”、“白”、“风”等偏旁,两组同学蹦蹦跳跳结合在一起,让其他同学认识这是一个什么字。再如,由一名同学扮演偏旁如“白”,其他同学扮演部首如“禾”、“木”、“一”等,根据不同的组合,让其他同学来识字。这个过程既是游戏的过程,又是识字的过程。在游戏中识字,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记忆深刻。 而中、高年级学生无论是学习的主动性还是持久性都有所增强,并且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因此可以进行丰富多彩的动手操作及语言描述类活动。如结合教材中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表演课本剧、举行故事会;结合身边的热点问题及现象开展社会调查等。
组织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学习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到主动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完成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实践既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目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只有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不懈的探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才会更加完善。

㈧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说课比赛会提哪些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说课,跟其它学科的说课一个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是简单的说课,它是要把已经上课的过程,把已经完成的活动,再现出来。把所进行的活动进行概括、简单、完整地解说。还有一个不同,那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说课要进行的解说更多的是活动设计的目的和产生的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说什么?首先说的就是课题产生的背景,或者也可以说是主题怎么确立,还可以说是怎么选题。这是第一块。第二个要说的就是学情。学情主要的是在进行活动的时候,你会遇到、学生会遇到哪些问题。比如说,安全问题你一定要提前想好。要想到会遇到哪些交流方面的问题。比如说,要采访就要嘱咐、提示。再有,就是方法。很多我们要进行的实践,比如说要搜集资料,要从网上查询,网上查询应该怎么检索。第三,就是说如何去实践、去探究、去活动。 这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要把相关的重点画面一定要把它用视频采集下来,将来为说课做准备。第四,是说交流收获、体会。说我们指导学生的交流面,不要仅仅围绕知识,还要有几个面,面是非常宽的,非常广的,而不是单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知识不唯一,它注重的是探讨。
综合实践的说课要具备以下几点:1、基本流程要说清楚;2、主要的内容要重点说;3、亮点内容、特色内容、最能展现教师指导水平的内容要突出说;4、极力突出一堂课的某个方面,在其他环节略说以后,针对这个方面详细地谈自己的方法和心得。5、在说课或上课中,既要体现学生的思考,也要体现老师做为指导者的指导作用。6、教师的表现力要能打动听众。
说课简而言之:即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它是对课堂教学方案的研究说明,不仅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做”;它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来说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门年轻的课程,每个实施者都是先行者。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说课内容可以有以下几大要素:一、课程活动名称;二、活动主题提出的背景;三、活动的具体目标;四、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五、活动中会遇到的问题和对策;六、从活动中引发的反思;七、学生体会。
我个人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说课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可进行,课前供研讨修正,为使上课达到更好效果;课中供承前启后,让后半段的课程走得更好;课后是自我反思,并谈思路及设计的想法供听课者参考,而且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殊性,课件视频等会呈现得丰富多彩。

㈨ 劳动实践时间占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比例多少才达标

新课程标准已经发布。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全国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㈩ 怎么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

(一)首先我们要有宽容的态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事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只是试行,课改是一种教育实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需要大家在实践中理解、拓展和不断完善。不要在一开始就用各种条条框框束缚住教师的手脚,要充分肯定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二)在我们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不妨尝试先回到原点。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增加一门课而已吗?不是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综合化是课程发展的一大趋势,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只要在课程实施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以上几种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不必要拘泥于具体的概念和形式。(三)面对新课程改革,很多人形成了只唯书、只唯上,把课改纲要、课程标准当成圣经、当成金科玉律,教条式地进行理解和执行。与此相对的实践则是鲜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多样化的模式,原因就在于每个学校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许多学校甚至还不完全具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条件。为此,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渐变方式也应该是允许的,也应该给予理解和引导。学生的发展是刻不容缓的,是不可重复的,所以我们可以、也必须先积极稳妥地改革与发展,然后再逐步规范,最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地制宜地推广好的实施模式。(四)课改呼唤教育者的实践智慧和实践精神。实践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尊重的。课改的理念是先进的,事实是艰难复杂的,如果说全国上下都是一种模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那么这将不利于课改深入进行甚或导致课改受挫。综上所述,这些模式的出现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实践验证。有些模式存在较大的缺陷,如条块分割式,但它存在的理由和原因有助于我们分析思考,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所出现的问题。这些多样化的实施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既不能盲目推崇,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借鉴并有机整合这些模式。比如,系列专题式的系统可以与自助课题式的灵活相结合,条块分割式的深入可以与改造整合式的全面相结合,记录本式的实施模式则完全可以贯穿到其他各种实施模式中去,记录下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成长足迹。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各种模式的优点,尽量避免各种模式的缺点,以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越来越优化。这一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先进的课改理念真正扎根课改实践的过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