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特点
Ⅰ 校本课程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一)涉及课程开发的所有要素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课程开发活动,它涉及课程目标的制订、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而以往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仅仅是课堂的补充或延伸,不是一种课程开发活动,缺乏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
(二)以校为本
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的课程开发活动,即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主体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重视学校及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学校办学特色与理念的凸显,关注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自发、自愿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以其特色需求为目标的自发性课程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兼顾地区性或校际间的个别差异,有利于教师根据本地区、本校的特点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
(四)一种持续、动态的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能依照社会变迁与学生需求随时作出调整与改变,课程更富机动性、多样性与弹性。它不提倡编写固定的、正规的教材,而是强调活动、过程,以保持较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适应性。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不能等同于学校课程(即学校内所实施的一切课程),它更强调行动与过程,不要求自编教材,可以是活动方案或活页资料。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比,校本课程开发属于儿童中心、兴趣中心、问题中心的课程,属于“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在学术性课程与非学术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诸关系网络中,校本课程开发更定位于非学术性、选修类、活动类课程。
Ⅱ 求问校本课程特征是什么
1、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校本课程开发”(简称SBCD)的课程改革思想对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政策和规定,开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决策权部分下到了学校。
3、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可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日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现状等因素。
(1)校本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目的)是指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校本关注的不是宏观层面的一般问题,而是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们日常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二是在学校中(主体)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三是基于学校(途径)是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将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生的生命力释放得更加彻底。(2)校本课程的含义: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5、校本课程内在结构的三种基本成分:(1)课程目标:校本课程以贯彻学校的办学宗旨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协调充分、各有特色的发展为主要目标,(2)课程内容:以综合性信息和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3)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参与的实际操作、评论创作、调查研究、问题探究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
6、校本课程的四个突出特征:(1)实践性:校本课程大多属于实践性课程,而不属于学科类课程。它不以系统知识为基本内容,也不以读书、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而是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充分发展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所以,它强调学生应在活动中学,注重直接体验和经验积累,反对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显然,实践性是校本课程最本质的特征。(2)探索性。校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理念。各门校本课程应是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或挑战性任务而编排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活动的,学生便按照一系列课题或主题参加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收集书面材料和实际材料,进而通过自己的思考、操作以及与同伴的讨论去解决问题或提交作品。各个课题或主题的答案多为实际答案(即拿出各种作品),也有认识性答案。有些课题或主题有多个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操作有据,就可获得优良的成绩。(3)综合性。各门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围绕一个一个主题或课题而从多种学科和多种现代媒体中收集组织的。这种综合性内容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因而有助于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多种能力的均衡发展。(4)以学生为主体。各门校本课程的构建都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首先,以学生的特别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学生情感的提升。其次,各门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都给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一些空间,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提出问题、收集材料、操作思考、作出结论或提交作品。
7、校本课程开发是赶时髦做样子,是额外的工作负担吗?“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学校自己办学宗旨或育人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针对本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差异性,着眼于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能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起到补充作用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给予学校的权力,它是服务于学校特色建设的,是学校办学宗旨、育人目标的有效的载体,使学校的办学宗旨通过课程得以落实。我们都知道现在有特色的学校才会有良好的生存前景,
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机会,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将逐步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归属感,形成课程意识,掌握课程技术,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自我更新和成长的机会。
Ⅲ 小学保护鸟类校本课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说出常见的鸟类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重难点 :
鸟类的主要特征 知识链接
1.与能飞的动物-昆虫比较
2.与蝙蝠的比较
3.与飞机比较适于空中飞行的特点
学法指导: 1.比较法 2.分析归纳法 3.自主学习法
学习内容: 1.鸟都能飞吗? 2.在脊椎动物中,鸟类在种类和数量上居第一位,现在世界上的鸟类有 余种。
3.现存最大的鸟是 ,丹顶鹤是国家 级保护动物。 4.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一、形态 身体呈 形,减少飞行阻力; 体表被覆 ,适于飞翔,保温; 前肢变成
,是飞行器官。
二、结构 胸骨上有发达的 ,附着发达的 ; 骨骼 、 、 ,有些内部 ,可 ; 消化系统:含量 ,消化能力 ,直肠很 ,食物消化吸收后很快就形成粪便排出,利于减轻体重。 呼吸系统:呼吸作用 ,有与肺相通的 ,可 。 循环系统;运输氧和营养物质的能力 。 鸟类有没有膀胱? 5.家鸽呼吸一次,气体 经过肺,在肺里进行 气体交换,这样呼吸方式叫做 。是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它提高了 的效率。 6.鸟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 ;而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 。体温恒定的意义是 。
7.说出鸟类的主要特征 8.鸟的翼与昆虫的翅一样吗?说明一下。 9.飞机应用了鸟的什么原理。
目标检测
一、家鸽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鸽的身体呈 型,可以减少空气阻力,利于飞行动作。 (2)飞行器官发达:前肢变成了 ,胸部有很突出的 ,其两侧有发达的 ,可牵动两翼完成飞行。
(3)消化系统把食物消化后形成的残渣,随粪便及时排出体外,这样可以
,利于飞行。
(4)飞行时,体内产生的热量,通过体内的
经呼吸作用,散失到体外,以便保持体温恒定。
二、l.下列家鸽的外部形态结构特点中,哪一项与飞行的关系不密切( )
A.身体呈流线型 B.前肢变成翼并生有几排大型羽毛 C.体表被覆羽毛 D.身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 2.观察鸟的羽毛,发现鸟的羽毛有两种类型,分布具有一定特点,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正羽只分布在两翼和尾部 B.正羽分布在体表,两翼最多 C.正羽没有保温作用 D.绒羽在正羽下面,两翼处没有 3.鸟飞行时,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其动力主要来自( ) A.四肢 B.胸骨 C.胸肌 D.羽毛 4. 蜂鸟一天所吃的蜜浆,约等于它体重的2倍。蜂鸟摄食和消化的特点是( ) A.食量小,消化能力差 B.食量小,消化能力强 C.食量大,消化能力差 D.食量大,消化能力强 5. 家鸽的体温高而恒定,这与体内产生热量多有关。下列哪项不是家鸽体内产生热量多的原因( ) A.食量大,消化能力强 B.呼吸作用旺盛 C.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强 D.体表被覆羽毛 学习小结 一. 鸟适应空中飞行的特点 1. 外部形态 身体事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 2. 内部结构 胸骨有龙骨突,胸肌发达;含量大,消化能力强,排便很迅速;肺发达,有气囊可辅助呼吸;运输氧和营养物质的能力强;没有膀胱,尿随粪便排出。 二.体温恒定的意义 三.鸟类的主要特征。
Ⅳ 教育学中按照不同的标准课程类型有哪些,每种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育学中按照不同的标准课程类型有:学科课程VS经验课程、分科课程VS综合课程、必修课程VS选修课程、国家课程VS地方课程VS校本课程、基础型课程VS拓展性课程VS研究型课程、显性课程VS隐性课程。每种课程的主要特点是:
1、学科课程VS经验课程
按照学科固有的属性(不同的内容)来划分,分为分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经验课程也叫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2、分科课程VS综合课程
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组合)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单科形式,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分科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本质是一致的,但是划分的标准不一样。
综合课程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
3、必修课程VS选修课程
从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来划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力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4、国家课程VS地方课程VS校本课程
按照设计开发主体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一级课程)主要是由国家制定的一些课程,所体现的是国家的教育意志。
地方课程(二级课程)主要是由省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课程,满足的是地方发展的现实需要。
校本课程又称之为学校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主要是由学校的教师负责编写的课程,是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选用的课程,来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5、基础型课程VS拓展性课程VS研究型课程
按照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主要培养的学生的基础能力,比如:“三基”(读写算)的能力。
拓展型课程主要拓展学生的特殊能力。比如绘画课、音乐课主要扩展学生的绘画、音乐能力等。
研究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设计来完成教学任务。
6、显性课程VS隐性课程
根据课程呈现形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显性课程特征之一就是计划性。
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的特点。
(4)校本课程的特点扩展阅读:
课程的类型在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考试中都属于高频考点,主要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通常会在题干中给出课程的描述,要求考生选出相对应的课程类型;或者给出课程类型,要求考生选出分类标准。因此,要做到将不同课程的名称、特点及分类标准对应清楚。
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
1、理想的课程,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与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任课教师对正式的课程所领悟而形成的课程。
4、运作的课程,教师在课堂上所实际实施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体验到的东西。
Ⅳ 校本课程的特点
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国家课程计划规定范围内,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场所,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依据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旨在满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课程开发模式,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Ⅵ 校本教研的主要特征
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这意味着要把教学研究的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中,因为教学研究的问题是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所以要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于许多教学问题,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抽象谈论是容易做到的,但意义不大。比如,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不仅要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还有权力和责任开发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这样就会出现与以往任何时候都很不相同的教学情境,再加上各个学校的情况差异较大,对于具体学校而言,解决所谓“面上”的教学问题就显得不那么“真实”,总有一种隔离感,不能对学校的教学实践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校本课程如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开展?大班额背景下如何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等等之类的问题,只有把它们置于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境中才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如果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或某些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想方设法(“设计”)在教学“行动”中解决问题,并且不断地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那么教师的教学工作就同时具备了教学研究的性质,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强调教学研究的基地是学校,这意味着教学研究的工作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学校内部的教学研究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另一方面,校外教学研究机构不仅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还要更多地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倾听和反映学生、教师和校长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问题。教学研究除了研究教材、教参和教法之外,还要重视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学校、研究课程。如果只是传达指示和分派任务,即使天天在学校,也不能说教学研究的基地在学校。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认为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职研究人员的专利,还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权力和责任。只有当越来越多的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力的时候,学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
以教师为主体所从事的教学研究不同于以倡导“思想观念”和“理论流派”为己任的象牙塔式的研究,应该是“问题解决”式的行动研究,自觉和主动地致力于探索和解决自身教学实际中的教学问题,从而达到改进教学实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就应该对中小学在教学研究中的一些误区加以澄清。例如,在一些学校,教学研究项目仅由学校个别科研能人乃至校外专家代劳,或者教育科研项目越做越大,甚至动辄就要形成某某理论,这不仅让广大教师对教学研究望而却步,也否定了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权力和责任,而且这样的研究游离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之外,脱离教师的经验范围,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起不到应有的支持作用。这些现象的存在和蔓延,会使教学研究越来越远离学校的教学实践,这与校本教研机制方面的制度建设跟不上有密切关系。加强校本教研,必须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整个教育创新的活力所在。 这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校本教研,无论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其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丢掉了这个直接目的,“以校为本”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考察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植根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联结起来。而且,评判的最终主体应该是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不应该是学校之外的其他主体。这一点,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是说,当学校认为教学研究没有直接指向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时,他们应该在制度上能够很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这并不是否定校外评价的重要性,而是要在制度上确认校内评价的应有地位和作用。校本教研的成果,包括它的目的指向,应该由学校师生自己确认,这一点在制度上应该获得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为研究而研究、为“装门面”而研究的现象,是与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的。
Ⅶ 语文校本课程,语文校本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语文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是由很多东西组成的,每一个科目的资料都与其有关联。
语文课程资源。就是在校本课程中要应用的东西。
语文校本课程从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得来。
语文课程资源从很多资料得来,但最终会应用在语文校本课程。
Ⅷ 小学可开设哪些特色课程
这个关键看家长和老师:传统的特色课程都可以,也都不可以,关键看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和实践能力,孩子在幼儿阶段,只要能在比较自由的环境中激发孩子的自主、热情和创造力的家长和老师,幼儿园就可以开设各类行色课程。如果是孩子在没有自由、不能自主、要较多模仿或听命于家长和老师、看重短期效果而不能激发孩子较强热情的,这种情况下,孩子不能参加特色课程,否则孩子最后会失去灵感和创造力或兴趣,同时更严重的是失去自信和成长的活力或失去正确的审美观,这样我们就害了孩子。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受这种伤害的事情一直在上演,任何人也不能改变这一现状,因为...不说了,现在的中国社会还不是说真话的社会,大家心里都明白。冒着挨批的风险说这么多露锋头的话,只是希望能提醒下还不了解现状的家长注意防止孩子受到伤害,并不是说特色课程就一定不好。
Ⅸ 校本课程开发有哪些局限性
校本课程开发与地方课程建设一样,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实,局限内性并不仅存容在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的局限性。
一般来说,校本课程开发的局限性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 具体到一个学校,师资水平肯定不如国家、省、市专门组织的队伍高。
2.资源 具体到一定区域,其课程资源肯定不如更大范围的地区丰富。
3.本地无突出特色。
Ⅹ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对联趣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本课程开发之民间对联
对 联 趣 谈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充满趣味和智慧的对联世界。
巧 对(两则)
陈摩人
(一)
清代初,连山莲塘人彭希商,号会斋,十三岁时即在当时县学就读,学使来查员生的业绩与才学,信口出了一上联曰:“诸肉不如猪肉味”求下联。彭希商略一思索即时应对曰:“百花怎比柏花香”学使听了非常高兴,称赞这孩子有出息,以此正式名列泮庠(即成为秀才,据说从此彭族开始成为“书香门第”之家)。后来彭希商由拔贡授福建泉州府教授(学政官)颇有声望。
(二)
清代中叶,有个人叫邓维森,据说自幼聪慧,进入私塾读书前就能吟诗作对,远近闻名。有一次,外地江右来了一位名士,听说邓维森是个神童,便来和睦乡来找他,正巧和邓维森在村头池塘边相遇,江右名士便出一联曰:
“一池浮萍,许多鱼虾藏底下。”
邓维森听了,毫不困难地对道:
“两株乔树,若干鸟雀宿其中。”
江右名士听后非常欣赏,赞扬道:“好对,好对!”
“头落地”对“角朝天”
从前,有位书生赶路上京考试,走到一个三叉路口时,不知从那条路走好。刚好看见有位老大爷在河边大石上磨斧头,他走上去向老大爷问路。老大爷抬头看看书生,想了想,就说了几句话:“磨斧头,上山头,砍木头,头头落地”。他说:“如果你对得上,就指路给你。”书生想了很久都答不出,只好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妻子奇怪地问他:“为什么又走回来?”书生只好将路上遇见老大爷,问路出对的情况告知妻子。叹了口气说:“你别着急,明天一早我就帮你想出来,今晚上你就安心睡觉吧!”
第二天一早,妻子早早起床来,叫书生跟着她去,看她做工。她走出门外,就折起一边衫角,直走到塘边,坐上小船,到塘里摘菱。书生看看瞧瞧,果然有所醒悟。于是,辞别妻子赶路去,又在三叉路口遇上老大爷,他对:“折衣角,落塘角,摘菱角,角角朝天。”老大爷听了,高兴地指路给他前去。
研讨与练习
一、 仔细阅读故事中的三副对联,请你说说对联都有那一些特点。
二、 读了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结合实际上谈谈你自己的切身体会。
三、 利用课余、寒暑假时间,收集出现在你身边、生活中一些对联,如行业联、装饰联、春联、寿联等。并拿回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欣赏。
课本内容说明
《巧对》两则,分别讲了彭希商和邓维森两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内容真实、生动有趣且充满智慧。彭希商因对对子而成为秀才,邓维森因对对子大受江右名士称赞,能让学生从中受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故事中的两对对联无论在字数、平仄、词性、内容方面都对得很工整。
第一则中的对联,属于异字同音对,即把一个字或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分别字排在一副对联内。如“诸”和“猪”同音,“百”和“柏”同音。上下联都是七个字。上联末字音调是去声,属仄声;下联末字音调是阴平,属平声,符合对联的仄起平落,平仄相合,音调和谐。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也对得十分工整,如“诸肉”对“百花”(名词对名词),“不如”对“怎比”(虚词对虚词),“猪肉”对“柏花”(名词对名词),“味”对“香”(形容词对形容词)。并且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联讲的是所有的肉类都不如猪肉的味道,下联运用一个反问句,表明所有的花都比不上柏花香。
第二则中的对联,上下联都是十一个字。上下联末字分别是“下”和“底”,同样符合对联“仄起平落”的要求。且词性也对得十分工整,如“一池”对“两株”(数量词对数量词),“浮萍”对“乔树”(名词对名词),“许多”对“若干”(副词对副词),“藏”对“宿”(动词对动词),“底下”对“其中”(副词对副词)。上联讲的是在浮萍下藏着许多鱼虾,下联讲的是在乔树中宿着若干鸟雀,内容也相关。
《“头落地”对“角朝天”》讲了一个书生问路应对的有趣故事,对联同样充满智慧。此联属复字对,即将一个或几个字按照某种规律,重复出现。如对联中的“头”和“角”字。除此之外,在字数、平仄、词性、内容上也对得十分工整,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研讨与练习
一、 细阅读故事中的三副对联,请你说说对联都有那一些特点。
此题意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形成初步认识。能判断什么是对联,并为填写简单的对联打下基础。
二、 读了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结合实际上谈谈你自己的切身体会。
此题目的让学生从文中人物身上受到思想教育,从而认识到博览群书、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三、 利用课余、寒暑假时间,收集出现在你身边、生活中一些对联,如行业联、装饰联、春联、寿联等。并拿回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欣赏。
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活动教案——对联趣谈
活动目的:
1、 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草。
2、 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3、 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隼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
活动过程:
一、 教师谈话引入。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二、说对联故事。
巧 对(两则)
陈摩人
(一)
清代初,连山莲塘人彭希商,号会斋,十三岁时即在当时县学就读,学使来查员生的业绩与才学,信口出了一上联曰:“诸肉不如猪肉味”求下联。彭希商略一思索即时应对曰:“百花怎比柏花香”学使听了非常高兴,称赞这孩子有出息,以此正式名列泮庠(即成为秀才,据说从此彭族开始成为“书香门第”之家)。后来彭希商由拔贡授福建泉州府教授(学政官)颇有声望。
(二)
清代中叶,连山和睦乡的邓维森,据说自幼聪慧,进入私塾读书前就能吟诗作对,远近闻名。有一次,外地江右来了一位名士,听说邓维森是个神童,便来和睦乡来找他,正巧和邓维森在村头池塘边相遇,江右名士便出一联曰:
“一池浮萍,许多鱼虾藏底下。”
邓维森听了,毫不困难地对道:
“两株乔树,若干鸟雀宿其中。”
江右名士听后非常欣赏,赞扬道:“好对,好对!”
“头落地”对“角朝天”
从前,有位书生赶路上京考试,走到一个三叉路口时,不知从那条路走好。刚好看见有位老大爷在河边大石上磨斧头,他走上去向老大爷问路。老大爷抬头看看书生,想了想,就说了几句话:“磨斧头,上山头,砍木头,头头落地”。他说:“如果你对得上,就指路给你。”书生想了很久都答不出,只好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妻子奇怪地问他:“为什么又走回来?”书生只好将路上遇见老大爷,问路出对的情况告知妻子。叹了口气说:“你别着急,明天一早我就帮你想出来,今晚上你就安心睡觉吧!”
第二天一早,妻子早早起床来,叫书生跟着她去,看她做工。她走出门外,就折起一边衫角,直走到塘边,坐上小船,到塘里摘菱。书生看看瞧瞧,果然有所醒悟。于是,辞别妻子赶路去,又在三叉路口遇上老大爷,他对:“折衣角,落塘角,摘菱角,角角朝天。”老大爷听了,高兴地指路给他前去。
(1)讨论对联的特点:
从这三个对对联的故事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
对联一般有四个基本特点:
A、 字数要对,就是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配好成对。
B、平仄相合,音调合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有抑扬顿挫之美。
C、对仗工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以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D、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自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作用。
(具体分析见课文内容说明)
(2)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三 学生交流对故事
1 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请说给一般说给班上的同学听听。
2 指名说。
四 练习写对联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写写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1 老师这有几副上联,请大家对下联。
蚕吐丝——(蜂酿蜜) 辞旧岁——(迎新年)
说时机_——(顾大局)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神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
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2、个人或小组出对,同学应对。
3、我这里还有不完整的几副对联,请大家帮忙对对。
(1)写缺字对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2)猜数字对联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
横批:南北----没有东西
上联:二三四五----缺一(衣)
下联:六七八九----少十(食)
你知道这副对联含着的意思吗?
(3)敦沫若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问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敦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四、 欣赏对联
a) 对联有着广泛的用途,你在哪些地方,哪些场合看到过对联呢?
b) 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从一副副精妙的对联,我们不难发现:对联确实是中华民族的奇葩,它能表达种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它能增强喜庆气氛,给人一种喜气洋洋之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副对联:
(1)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似河水清。
(2)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3)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4)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5)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五、 赠言结课
对联是节庆贺婚满堂生辉的使者,是华夏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对联,用心去感受这一精髓所蕴涵的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