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 2020-11-28 00:12:21

新课程回归生活最明显地体现在( ) a选修课程 b校本课程 c地方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d

❷ 如何有效组织管理综合实践活动

手头恰好有个类似的材料,共享给你,但愿不影响原作者的版权,因为我也不知作者是哪位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几点认识
在新一轮课改中,“综合实践活动是新型的课程,它体现了课改的鲜明特征,是对传统教育理念、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重大突破,是本次课改的热点和亮点。
我区从2002年9月始进入国家级试验区,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的课程,还处在实验探索阶段,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很多。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已经成为中小学共同关注的焦点。如何根据学生发展的水平,学校管理现状和教师实际情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谈谈自己几点认识。
一、 以劳动技术教育为切入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把原中小学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教育学科统称为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作为国家指定的四个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之一,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四大块内容有效地开展起来,成为各校课改的难点。
劳动技术教育自从1981年列入国家中学教学计划以来,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有好些地方取得了一定成果,建立了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专用的学生实习基地或劳技室,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劳动与技术作为切入点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可行的,体现课程改革继承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劳动技术教育倡导的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溢美、以劳促创新,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想和作用,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再强化它的生成性和创新性也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特征。当前,对学校来说有一支技术实践能力较强的劳技教师队伍,特别是劳动与技术教育兼有原有的学科课程特点也有活动课程特点,使它成为四个指定学习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
以劳动技术教育作为操作平台,在劳动与技术实施指南中指出它是以作品的制作为载体,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其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整合其它学习领域,使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更丰满、更丰富、更有实用性和拓展性。劳动技术教育基础比较好的学校,在引入“研究性学习”时可把作品的制作过程,从怎样做,变换成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办法把作品的质量做得更好。通过这样的引入,使学生有主动探索寻找资料,创新的过程,也使学生在选择“研究性学习”操作项目时,也有所依据,不感到茫然或手足无措,学校容易管理,教师心理有底,逐渐摸索适应,也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学习负担,又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劳动技术教育为载体,并以此为切入口,多领域相互融合”的实施方案,是新课程体系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初级阶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相互融合的实践定会大大推动课改进程向更高级阶段发展。
二、以活动课程(兴趣小组)为基础,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90年代以来,为适应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竞争的需要,针对中小学教育存在的弊端,全国各地开展了教育实验,大胆进行了课外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等实验研究。每到周六(或其它固定时间)一所学校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按学生志愿参加的兴趣小组全面开展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在90年代中期不再为活动而活动,而逐渐被规范成一种课程——活动课程。把国家课程分为三大板块: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确定了具体的活动课程目标,学科课程目标以单一的学科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而活动课程目标以综合能力(主要是学生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经过几年的努力,部分学校已形成了自己特色,建立了比较能胜任的教师队伍。
活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动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相比较,活动课程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性。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活动课程的延伸、重组与提升,提出更高的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各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中,充分利用原来活动课程(兴趣小组)的资源,引进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改造原来的活动课程(兴趣小组)的教育模式,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稳步的发展。
三、任课教师的配置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领域,要求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具有很高的素质,而高素质综合实践活动的不足,困惑着各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我们注意到省级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中综合实践活动在初中阶段的课时总量排在各学科课时总量的第二位,而其它学科的课时在相应的减少,一方面说明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另一方面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配置的压力更大。
如何配置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是实施课程目标的关键,我们在实施进程中,建议学校做到“班级固定、年级协作、学校协调”。
班级固定:就是明确每一个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任课教师,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是提高课程效率的重要措施。如原担任劳技课的教师可任综合实践活动课专任教师并负责统筹。
年级协作:就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以年级为单位,把一个年级的教师相对组织起来,(同时可补尝由于其它学科因课时减少而不足的工作量),共同参与课程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全由学生的活动构成;活动小组由几十个甚至几个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几个或十几个小组同时进行活动,光靠一个专任教师是不够的。在某一个班级进行活动的时候,整个年级的相关教师都应该参与到课程当中来,以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并发挥教师各自的专业优势。学科是单一的,活动却是综合的。
学校协调:就是指学校要设立研究和协调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以保证综合完成活动的有效实施,为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年级活动开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开发的课程,它们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学习内容和方式,学习目标、内容的选择的主体是学生,且没有固定的教材。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学校的特色,学生(大多数学生)的兴趣而自主开发课程,它有确定的目标和内容,有专门的校本教材(如原有的乡土教材),学生学习目标、内容的开发主体是教师。
2、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随着每一个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也随着过程取向变化而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会在这个进程中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其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具有生成性。校本课程有确定的教材,一所学校最多也只有近十本校本教材,它们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确定性,虽然,它们教学目标和内容可按学生的需要进行调整,但也是针对大多数学生。
3、综合实践活动在开展进程中,某一个活动小组的组成人数在几十个(大多数)时,这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形成相当于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在组织教学中,参加某类的校本课程的人数很少时(几个人),这时,校本课程的教学形成可相当于综合实践活动。
五、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学习活动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的教学目标就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动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检,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新的课程结构中它是独立的课程。
综合学习活动是指某一学科课程内综合活动,而学科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人类经验积累中的精华,学科课程的内容侧重昔时信息和间接经验并以读书为主要方式。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于考察学生学习的结果,开展学科课程的综合学习活动,目的是为更好地完成学科内容的教学,服务于学科内容。
学校在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学习活动”中不能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混为一谈,我们认为,学科“综合学习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全属于两个系列,应该得到非常明确的区分。
1、学科类综合学习活动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学习中展开的,所展开的活动内容都与其相应的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它不具有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类学科知识,但它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的局限。
2、学科类综合学习活动的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和促进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及综合素养。对学生有一个最基本的目标要求。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于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它的目标要求由活动的过程取向决定。
3、学科类综合学习活动的学习方式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如科学课程中的综合学习活动大都以观察、实验、制作为主,而社会、语文等课程中的综合学习活动则以调查和各种形式的表达为主。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随活动过程的取向所决定,它不受学科特征的局限。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类综合学习活动,从课程结构上看,它们属于两个序列的活动。但学科类的综合学习活动有时可以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内容。从整个课程教学中看,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它们的总目标是一致。
六、领导重视、制度的到位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稳步发展
从新一轮课改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是新开设的国家级课程,它既无教材、参考书,又无能适应综合实线活动课程教学的大量教师,目前也无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标准,现在只有靠领导重视,制度到位,才能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稳步发展。
十几年前,劳技教育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同样遇到了很多困难,教师缺乏,技能低下,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等。经过十几年来领导的重视,每年在暑寒假对劳技、科技教师采用请进来,或“能者为师”的形式进行不断培训,经常性组队或观摩全国、省、市各类比赛,造就了一支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现在能在全国、省、市“三模”、“风筝”比赛中获得很好的成绩。制度到位,促进劳技课教学、科技活动健康发展。在区级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督导中,劳技教学和科技活动有比较大的份额,督促和引导学校开展劳技教学和科技活动,规范了学校的教育。学生在劳技和科技活动中成绩突出的,与学生的中考学业成绩及学校的督导分相挂钩;在初中阶段,学生在省、市、区劳技或科技获奖都能有相应的加分。这样促进了学校、教师、学生开展和学习劳技教育、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劳技教学和科技活动的稳步发展。
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教师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更广、更杂、课时更多,更需要领导的重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开展新课程理念、各学科知识和技能等全方位的教师培训;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机制督促学校按国家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开足开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联系生活,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开展的活动,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由活动的取向所决定。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初期,教师、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与自己生活相关、有利自己综合实践能力提高、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活动中去。年级组、学校、县(区)级应组织各种活动,通过学生的演讲、表演、探究、作品、竞赛等表现自己,对部分取得成绩的学生,学校、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上加以肯定,在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业成绩评价上,各种评选、选拔及中考中以奖励加分。这些活动的开展应以基础广泛、经常性、平等,且要体现学生亲自动手和通过努力体现才能的项目。活动的开展对班级、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示范和引导辐射作用。
我认为领导的重视、政策的到位,学校、教师、学生必将会认真对待综合实践行活动课程。也能弥补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学业评价中难以统一命题测试的不足,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稳步的发展。

❸ 教研室应承担教育发展的哪些责任

在区教育局教研室、课改办的正确领导下,我校以发展;一、完善课改领导机制,加强对课改的督导力度;课改是机遇,更是挑战;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课改研究会议,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二、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课程的价值取向已由以知识为中心转移到学生的全面发;为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反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本学期,我们本着“不以增加学生的负担为低线,以学;在

在区教育局教研室、课改办的正确领导下,我校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稳步推进课程改革。为更好地促进学校课改工作的开展,现将我校课改工作汇报如下:

一、完善课改领导机制,加强对课改的督导力度

课改是机遇,更是挑战。为确保课程改革稳健推进,学校在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中层领导为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各项分工,责任到人。三位主任分别负责“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大语文活动”、“校本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

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课改研究会议,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指导和培训力度,实行调查督导制,加强课改工作的全程管理,对课改先导年级,及时督察和研究,定期提出建议性意见。实行反馈月结制,把握课改工作进展情况,以月工作总结形式反馈每月课改工作基本情况,及各方面课改工作动态,及时调整学校课改工作管理策略。指定专人负责课改工作痕迹及相关材料的收集与整理,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二、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课程的价值取向已由以知识为中心转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强调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因此,我们从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构建了开放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内容打破年级,横跨学科,吸纳地方文化。现代生活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应有的生活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人生观念,使学习时间由青少年延伸到人的整个一生,使学习场所由学校发展为整个社会,使学习成为学生维持生计和创造新生活的手段。显然在这一生活教育的背景之下,必然要以“以人为本”的宗旨来实现生活教育的全过程。必须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活动背景,使儿童能够主动地将自己导入其中,按照自身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改变自己,在实际问题中获得全面进步,最终形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素质,使儿童了解生活、热爱生活、适应生活,形成创造新生活的能力,迎接未来,驾驭未来、创造未来。

为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反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身心潜能,促进人格和谐发展,以体现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和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我们将自然、社会、劳动、科技等课程中应用性、生活化的内容,乃至语文、数学等相关知识汇合于实践,学校制定活动方案
本学期,我们本着“不以增加学生的负担为低线,以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为上线”的宗旨,结合我校所处地域的特色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分班级进行研究性学习。选题小,起点低,离学生生活实际非常近,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年级、各班定期研究专题。如:《研究身边的小玩具》、《水培大蒜生长过程》、《各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植物的根》《练左手开发右脑》、《蜘蛛的习性》、《水资源的调查(饮用水、灌溉水)》等共计15个课题。
在学校内先后进行了两次交流活动。教师们畅所欲言,将活动的成功与喜悦带给大家,共同分享;将自己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抛出,探讨研究,集思广益,目的只有一个: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走出我校的课改之路。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定为手抄报。在全员性手抄报办报的基础上,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整理以往办报工作中的方法与经验,并编辑成册,完成了1—6年级校本课程教材的试行本——《手抄报》。这是我校第一套校本课程教材。之后,我们按课时安排上课,并采用积累本检查,班级评比,现场办报比赛,版面设计比赛,月展牌展示评比等形式,评价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又将学生的版面设计收集装订起来,作为第一套校本课程教材的补充和扩展,形成了第二套校本课程教材。将优秀手抄报编辑成册,做为手抄报教材。我们的做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锻炼了学生阅读、积累、书写、编辑等能力。提升了学生审美情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

今年我们将童谣纳入校本课程中,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学习童谣,教师学生齐动手从网上搜集童谣全体学生学习童谣活动;第二步师生共同学编童谣活动;第三步评比展示童谣,将全校各班的成果积累成册和个人的童谣集展示出来。

四、学生发展性评价

自实施课改以来,我们对学生发展性评价始终都在研究探索之中,寻求一种能真实记录学生成长轨迹的易于操作的方法。以人为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最初,根据我校师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使用了成长记录袋,旨在记录学生成长足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制定评价方案,领导专人负责

实施中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做到了学生自评、互评、任课教师评和家长评。学生的自评,教会学生如何实事求是的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生的互评,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使学生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会赏识他人,教育学生不要用挑剔的眼光看别人,引导学生公正的评价他人,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任课教师评,使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都得到关注,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潜能。学生重视上“副科”了,原来不爱带书和爱捣乱的学生没有了。特别是家长的评价,加强了家校的联系,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课改工作中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更快、更好地成长。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我们设计了“小星星亮晶晶”字词评价,“星光灿烂”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摘下满天星”品德与生活评价,“闪烁的小星”艺术课评价,“身体健康星”体育课评价,“综合评价好学生”的综合评价。

结合学生的特点,评价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我们设计了学生学习成绩评价表,每学科一张,装订起来,封皮是“我是一颗星”自我介绍。上面有姓名、性别、年龄、特长、爱好、志向内容等,学生也可自行设计一张美术作品,贴上自己的照片,把以上内容添加进去。同时我们还设计了以符号小星星评语的表现形式,赋评价以激励功能,让这些符号会说话,会说鼓励的话。实践证明,这样的评语一年级学生操作起来非常熟练,激励性的评语,家长、学生都能愉快接受,同时也能在评价中找到自己的差距,我们的做法得到了教师、家长、学生的一致认同。
2、勤于反思,善于总结

(1)、为了体现我校的办学理念——自主、发展,我们将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进行调整,在形式、内容上做了较大改进。

经过实践、反思、调整,“快乐成长”——学生发展性评价手册出台了。

册子的第一页,将“我是一颗星”更换为“个人小档案”,其内容还是进行自我介绍。添加了一个 “自己的格言” 栏目,学生个性化的格言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例如:刘康同学他平时做事不能持之以恒认识到自己缺点的他写下了“相信自己,永不放弃”的格言,信心不足的李思雨、王梦瑶写下了“胜利属于我”、“我最棒我能行”的格言。

之后每周一个表格,内容有“我的目标”、“我的感觉”、“同学称赞”、“取得荣誉”,四周一个小结,小结篇这这一栏目定为“心语彩虹桥”,里面分三个版块:家长的期盼、老师的叮咛、我的心里话。

“我的目标”学生在每周一周会上制定自己的目标,学习、纪律、卫生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做到什么程度,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评价方式上,紧紧围绕学生定出的目标完成多方面评价,如“我的感觉”学生自评总结一周完成目标情况。“同学称赞”体现的是学生之间的赏识评价,“家长的期盼”寄托的是对孩子某方面的期望,“老师的叮咛” 流露出老师对学生无限的关怀。

(2)、关注“三维”目标,全面全程评定学生。

我们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新变化,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把评价贯穿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而不要孤立于学习活动之外。一是把非学业评价与学科知识评价相结合:过去,我们的评价注重的是在各学科学习中,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习惯等在学科学习中的关键作用。在评价改革中,我们将非学业评价与学科知识评价相结合,非学业评价避免等级或分数评定,力求内容具体,注重质性评定,用简洁的语言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找到努力方向,促进学生发展。二是把定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相结合:根据课标和学生实际,在过程性评价中,组织定期的评价,如一个单元的教学完成后,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也注重不定期的评价,如即时评价学生作业、课堂表现情况等,只要教师“有感要发”,就可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记录下来。三是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在各科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习惯、基本知识的掌握等许多方面的表现情况做好评价;期末时,将日常评价与期末考查相结合,将评价结果呈现在学生的评价手册上,其中有“星”级评价,也有质性描述,以便对学生不足之处附上具体的“处方”给以“治疗”弥补。四是对成绩记录册进行改革:我们把对成绩册的改革作为我校构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评价体系的重要举措。它简洁、清新、经济,设计反映出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同时给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记录的项目,留有扩展的余地。

❹ 课程建设前景

课程建设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本、最关键的一步,并且对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现阶段,我国高校课堂并不重视有关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教育理念大多陈旧落后,课程建设重形式轻内涵,课程总体质量不够。针对这样的发展现状,高校课程就应该积极改革创新,创建精品课程,以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
[关键词]高校课程建设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249-01
一、高校课程建设现状
(一)课程建设理念落后
高校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课程建设理念较为落后,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建设,并不重视整个课程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一些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将课程建设孤立出来看,仅关注课程本身问题,并没有将课程与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并没有意识到课程教育应该与人才平结合的重要性。另外,一些课程在设置过程中,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在课程建设时并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将科学研究实际相结合,使课程在设计过程中并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力、想象力的作用。
(二)课程建设重形式轻内涵
众所周知,课程建设工作必须不断积累,并且需要相应课程的教师进行长期研究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建设出优秀课程。一些高校在建设过程中,一些教学计划、课程纲要要求、格式等都制作的十分完美,但是细看主要内容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存在较多问题,甚至存在各个高校之间相互抄袭现象。在一些具体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课程建设形式化现象也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对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表面化,课程建设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一些高校在课堂环境中引进了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也仅是走一个过场,多媒体课件在设置的时候只重视形式,其内容照搬照抄课本内容,这样的课程建设对学生学习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意义不大。
(三)课程建设总体质量不够,创新性不强
现阶段,一些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效果不够明显,在一些学科专业的建设方面尤为突出,一些热门专业、办学成本较低的专业方面特别突出。并且一些专业课程设置上大致相同,一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竞相争创综合性大学环境,各种专业设置趋向化明显,高校课程建设过程中创新性不强,这是阻碍高校课程总体建设质量提高的一项重要影响。
二、提高高校课程建设与水平的相关对策
(一)确定以课程为中心的专业建设理念
我国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大多是将学科建设作为工作中心,这样的发展现状对一些研究性高校的某些专业课程来讲是适用的。但对大多数高校来说,尤其是一些教学研究型或者是高校高等职业学校来说,这些学校在进行课程建设的时候,就一定要将课程作为中心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发展。这些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大多是以培养专科生为主的,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需要的是将社会生产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应用型知识,学生通过学习就能够掌握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使他们在高校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眼光不断投入实际生活之中。所以,想要有效提升高校课程建设的质量,就一定要紧紧围绕不同专业的教学目的进行,积极构建合理的课程标准体系,选择合适的教学课程内容,努力把每一门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使其能够培养出适应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❺ 如何贯彻因地制宜的课程开发原则

充分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最大限度地切合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使教材的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自身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轻松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社区环境等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 四。同时。 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适应性,为给学生提供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 开发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教学内容新。课程的设计是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前提,使其真正成为信息技术教材而不是计算机教材,我们考虑到榆次是晋商文化的发源地,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为给学生的自主发展营造氛围、音视频软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体现“榆次——我的网上家园”这一主题、PHOTOIMPACT图片处理软件等一些实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成绩的冲破,如何适应学生的能力,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金山画王软件,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来源于学校所在的城市的历史文化 在开发校本教材的“电子相册”单元时,课程注重了内容的文化内涵,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创新处理建构的、课程单元或课程专题。这个单元的设计突出体现了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校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特色。 2,强调教材的实用性。介绍了一些先进的设备和一些实用软件、录音笔等计算机外设和数码像机。学校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音视频软件的使用,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各地区。为给学生的自主发展营造氛围,但课程资源范围远远超过教材,来设计符合学生利益的课程,重新开发的一整套校本教材。关注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其中很多内容是首次出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获得学习的利益为终极目的,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知识体系统一起来,所以国家只着眼于对此课程宏观的指导、本地自然地理和风土人情的。课程的设计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安排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处理信息,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力争做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遵循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目标、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开发的课程领域,结合校内软、实用性、课程创新 “严格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发展即课程创新。其中、教学形式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学习、可操作性:趣味性,使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而非零散破碎的事实。但其特点一定要体现出“创新”的意义。从这种意义上看,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是学校或教师不依赖于外部提供的课程资源而自己独立开发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让学生获得完整、社会性、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惟有如此、应用信息的能力: ⑴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⑵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达标 ⑶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评价以表格的形式出现。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学活动、富有个性的创新过程、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指围绕某一专题将各种不同的知识体系加以统整的课程发展方式,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良好品德,而是在“开放式·个性化”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这类独立开发的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应把那些反映校本特色。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目标取向,应选取与学生现实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各学校可根据本地区,全体发展、课程类型 1、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目的是减少因学科分类而导致的知识分割。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A,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体现“六性一原则”,课程本身亦是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的、社会实践等等。基于这样的一种情况,以防止学生的知识体系窄化,使之能够基本获得对相关知识的整体的。如,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 ⑵整合潜在的课程资源 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信息学科和信息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了吊念5,因此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多种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其中有38%的内容首次出现在信息教材中,它既不是对现有教材的补充、开放性。例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即,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作品,而不做强行的,并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的情境之中。课程资源是那些涉及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全部资源、民族风情,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原则,考虑到要体现群体间,才能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作用。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作为综合实践的一个领域。课程的内容具有挑战性。为了使校本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胆创新、伦理和社会等问题。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还介绍了电子相册的制作软件,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因此,以电子相册制作软件和数码相机的使用作为载体;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体现科学性。 ⑴整合显性的校本课程资源教材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我校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托、科学性,校本课程的设计还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巧为安排,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处理信息,我们还以“榆次——我的网上家园”为活动主题,它弥散于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有九名学生在晋中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B、 课程框架 信息技术课程开发主要以主题单元开发为基本框架、地域文化,全面发展,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都具有价值潜在性的特点。此外,也可以是某些课程板块,成为真正有用的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其内容主要包括、电子像册制作软件,可以是一门完整的课程,凸现学校特色的新契机,为给学生提供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来源于社会,“六性”即:体现以人为本。就校本课程的内容而言。” 作为边缘学科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势在必行、一贯的经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客观地反映学生自评,主动参与,进而内化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经验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这也成为我们弘扬学校文化,体现了校本特色、 开发理念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并制作成电子相册的教学单元,是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致力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人际间的交往活动,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强调实用性。如本套教材中介绍了打印机、学校生活,而且不限于学校内部、传输信息,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一原则”即。 二,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充分发掘了校园资源、学习手段新、来源于学生生活。”“这类课程的内容可以与地方或学校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联,对其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根据实际需求做了一定的增删、应用信息的能力: 根据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所确立的学科目标,各学校可自主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均衡性与选择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灵活性,全体发展,应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僵化和脱离生活实际。课程的设计还要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同时关注学生知识的拓展。 C,全面发展。使校本课程的教学形式更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连贯的和一致的看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了如下阐述,也不是对已有教材的校本化处理、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了校本课程《榆次——我的网上家园》,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大胆创新,促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人文性。 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用数码相机去了解常家庄园和老城,探索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本套教材是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以校为本的原则、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三个维度的评价体系、家庭。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教学模式,那就是“新”。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扫描仪,大胆增加新内容:人文历史、研究性学习:大自然、学生感兴趣的,开发的课程《我心中的奥运英雄》主题网页设计课:信息技术教育。力争做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举办了电子报刊制作电脑作品比赛,其中信息技术课程领域也是如此、人文素养、摄像机的使用方法、评价体系、硬件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指导学生使用PowerPoint自选图形进行的设计,因而课程资源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这一课程资源不仅有机地整合了诸如摄像知识这样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充分地利用了现有资源,教学方式更新颖独特。本课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课程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大胆创新、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奥运冠军们制作网页、具有民族特色的资源充分吸纳到信息学科的课程资源中来。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适合当地需要的内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报告 一。就校本课程的设计而言、具体的规定。课程的设计还考虑到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兴趣

❻ 如何在综合实践课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元素,应发挥课程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学校作为教育的单元,应拓展教育的大环境,挖掘校本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实践课程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我们努力挖掘、整合、利用校本教育资源,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方面进行了有效地实践和探索。

一、利用学校内外教育环境,创设学生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

学校教育环境不应局限于校内,应努力挖掘校外教育资源。综合实践课程更应该引导学生将研究范围拓展到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并对教育环境资源进行合理的配备,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最适宜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养成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

1、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构建学校校本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搭建平台。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学校周边历史和教育环境特点,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构建学校校本课程体系。

我校地理位置处于丰台区花乡,这里种植花卉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史书记载,花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年以前,从汉到隋唐,从辽金到元,从明清到今天,历代“为京师养花之所”,“培养花木四时不绝”,可谓流芳百世。这为我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历史基奠和文化氛围。

我校周边的花卉资源也非常丰富。有花卉种植培育基地、花卉园艺展览公园、大型的花卉交易中心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这为我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我们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地方优势,以“花卉文化”为主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校周边教育环境,开发花卉课程,一直是我校开展特色教育和校本课程的主题。我校也逐步形成了以“花卉研究”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体系。

因此,在分析了校内、外教育资源,学生年龄和家庭特点,以及现代花卉的广泛应用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我与花卉》、《插花艺术的研究》、《走进花卉大观园》等确定为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新课题,从而不断构建、完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体系。

2、挖掘学习内外环境,营造学生实践氛围,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设环境。

分析学生,利用学校周边教育资源特点,营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多重环境。

如插花艺术,是近代逐渐流行并广泛应用各种社会场所的花卉造型创作的艺术形式。它美观大方,造型优美,寓意深远,制作简单,深受花卉爱好者的喜爱。四年级学生进行《插花艺术的研究》这项课程,正好处于小学生动手操作和思维创造性发展的黄金区,正好可以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工合作的意识。此外,四年级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自主学习与合作的意识不断形成,这些是开展这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在环境。插花的制作,正好符合花乡花卉教育这个大的主题,正好可以利用花乡花卉这些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

再如《走进花卉大观园》单元的实施充分挖掘了外部资源。世界花卉大观园,2005年被评为“精品公园”。其建园宗旨是:游世界花卉大观园,饱揽中外各国的奇花异草、珍稀树木和经典风景园林,是集观光旅游、科普文化等活动于一体的独具花卉特色的大型植物园。玉泉营花卉市场,“花山花海花乡情,买花就到玉泉营”。这是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广告词。每周六上午,花卉展销厅还为爱花者举办小型花卉养植培训班和插花入门初期培训班,解答养花爱花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又如花神庙苗圃,集多种花卉、绿化苗木、盆景、观叶植物等园林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销售于一身,是学生实践的花卉基地。这些教育实践基地,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外在环境。

3、利用教育基地资源优势,发挥学生家长支持力量,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供保障。

为了进行《插花艺术的研究》课程开发,我校积极与校外花卉教育基地进行联系,为学生进行校外调查与实践创设了条件。学生在世界花卉大观园里通过游览参观聆听专业人员的讲解,可以了解各种花卉的知识,欣赏现代园林艺术的发展特点;在玉泉营花卉市场,学生可以从专业人士那里了解各种花材含义、特点和价格,学习简单插花的知识;在花神庙苗圃,学生可以从花农那里了解各种花卉的种植经验,亲身体会插花制作的过程。

此外,学生家长的教育促进力量也不容忽视,许多家长都为此次课程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在研究《加工花材》这一课程中,得到了学生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他们为孩子提供了很多漂亮的鲜花作为花材,甚至有的家长在上课当天的中午亲自把鲜花送到学校。又如:在进行参观实践时,我们遇到了学生多,场地少的困难,后来通过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一部分家长为我们提供参观的场所。学生们分成五组进行实地参观、调查,一些家长还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指导,最后学生们的收获都非常多,效果非常好。家长们的这种大力支持,让我们倍受感动。

通过在学校教育基地的参观实践和学生家长的全力支持,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插花艺术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保障。

二、充分利用校本教材,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我校开发了《花卉与科学》校本教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充分加以利用。

“插花艺术”与以前花卉的种植、花卉的分类等花卉课程相比较,其在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整理、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动手实践、艺术创新和客观评价等综合实践能力方面都有涉及,在学生进行综合实践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渗透,充分发挥了插花艺术这一校本课程资源的效力,为更全面、更系统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1、开展丰富的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实践调研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调查活动,在学生学习各个阶段,提供必要的丰富实践信息,为培养学生实践调查研究能力,提供了保证。如《插花艺术的研究》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1)开展丰富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掌握实践调查的范围。

实践调查的范围可以分为校内调查和校外调查,家庭调查和社区调查等等。

在进行综合实践课程《插花艺术的研究》的调查中,学生们选择了多种的调查范围。有针对“常用花卉知识”和“常用插花的形式”等问题的校内调查,有针对“花材的采收期、寓意、价格”等问题的校外调查,有针对“插花的用途”和“家庭常用花卉”等问题的家庭调查,有针对“社区花坛的设计及日常养护”等问题的社区调查。学生们从中掌握了选择不同实践调查的范围的方法。

(2)开展丰富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掌握实践调查的形式。

实践调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进行调查中,学生们有利用实地调查的、有进行电话采访的、有利用网络进行调查的,还有咨询家长的,方式灵活多样,效果良好。学生们从中掌握了灵活多样的实践调查形式。

(3)开展丰富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掌握实践调查的方法。

实践调查的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在进行调查中,学生主要采用了访谈法对花卉技术人员进行了插花知识的调查,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对花卉和插花的知识进行了查阅。此外还利用了问卷法和观察法,调查了有关插花的知识和技巧。学生们从中掌握了不同的实用调查方法。

2、合理有效的整合资源,培养学生分析整理的能力

学生们通过分组调查,收集到了许多关于花材和插花的各种知识和信息。面对显得有些杂乱无章的各种信息,这就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和分析。

学生们首先根据调查内容的不同,把各种信息进行了分类,其次对于一类的信息进行了筛选和整理,然后将这一类的信息进行了数据统计,填写了调查表,有的还制作了统计图,最后,再对调查表或统计图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相关的结论。

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合理整合、分析这一实践活动,掌握了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的程序和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探究方法的科学指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尽管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了自主探究的平台,但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还没有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所以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1)指导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组织进行的感知觉活动。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科学现象,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科学探究中,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首先,努力为学生创设观察条件。挖掘学校教育环境资源,为学生提供观察所需要的设施、环境和条件。然后,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教师应耐心讲解,率先垂范;针对现场操作,要作好现场指导;可以设计、印发观察记录表。

(2)指导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我们对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应树立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有了问题才能探究问题,才能推动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因此,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在进行《插花艺术的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观察中、在查阅资料中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指导查找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书籍资料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智慧的凝结。查找书籍资料就是学习前人和别人的智慧,利用前人和别人的研究成果。小学生知识经验少,活动空间有限,因此,小学生查找资料可以弥补自己知识经验之不足,获得丰富的知识,掌握多方面的信息资料。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知道获得资料的途径。第二、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查找资料。第三、知道如何查找所需的资料。

通过对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和查找资料方法三个方面的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能够利用自己已有经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会了综合实践的常用科学研究方法。

4、实施科学的分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的分组合作学习,可以发挥小组成员每个人的力量,形成合力,为解决综合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比较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1)合作前重协调,让每名小组成员都发挥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不可能是个人行为,探究离不开群体。每一个活动主题确定以后,学生便组成研究小组。组成小组时我们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我们再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小组成员分配和分工进行协调,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2)合作中重帮助,让每名小组成员共同促进和提高。

合作学习的优势之一便是互帮互学,互相促进。所以教学中首先要教育学生树立“愿帮助”的思想,其次是培养学生“会帮助”的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树立“愿帮助”的思想,我们创设了许多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也会得到别人无私的帮助。再进行角色的换位,进行心灵的撞击,真正地发自内心树立愿意帮助别人,而且是不计报酬,不需任何回报的。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会帮助”的能力培养。在自然状态下,小学生的所谓帮助即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对方。所以活动中为了避免这种弊端,要求学生多从老师启发、辅导同学的行为中得到启发,依据实际情况帮助同伴。其次合作时,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干,即使出现问题,也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互相帮助解决的,待学生在最无助的时候再给与帮助。

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设计、活动中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互相帮助,这样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3)合作后重评价,使学生学会反思和调整

新课标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在活动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教学中我们非常注重小组合作活动后的评价。首先进行自评,主要是对自己的学习成效(学到了什么)和学习过程(在小组学习中自己有没有完成的不好的职责)的评价。然后对他人进行评价:在你们一组中,你觉得谁表现得好,为什么?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在小组活动中的重要性,从而调动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积极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5、通过细化的操作指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动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插花结合起来,从感受中获得正确的认知,从操作中形成动手的能力。

(1)细化操作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明确操作方法。

如在进行花材的加工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依据加工花材的对象可分为花朵的加工方法和叶材的加工方法。而花朵的加工方法又细化为金属丝缠绕法和金属丝穿心法。具体的一种加工方法,它适合哪些花朵,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用途,都进行了教学上的细化。这样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操作性很强。

(2)利用视频和教师指导,让学生学会操作技巧。

不论是加工花材的方法和各种的插花艺术创作,都有比较详尽的录像指导,仿佛亲手教学生操作一样。而且,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插花视频录像内容,可以自己控制录像的播放。这样学生即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插花的类型,还可以重复的观察插花细节,这对学生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再加上教师的亲自指导,及时解决录像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更是如虎添翼了。

6、鼓励发散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艺术创新的能力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操作中发展思维。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一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7、客观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评价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对学生成绩的评判,而忽略了教学评价中督促与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的功能,因而教师与学生大多追求成绩的好坏。致使客观上的分数与实际能力脱钩,因此不利于发现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其数字式的分值往往损伤了学生的自尊,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因此应当注重以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以及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又专门提出了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对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了解与运用。即客观求实,承认差异,又注重能力发展。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情况,评断更趋于合理。

三、延伸资源深度、广度,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终目标

教育要以人为本,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学科教育也是如此,必须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更新观念,站在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合理运用教学策略,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全面地开展内部认知心理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既让学生学会了探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1、立足生活世界,重视学习内容与现实的联系

在自然、社会、生活里,只要留意观察就可以发现身边处处有问题,有的问题经过适当的提炼和完善就可以成为课题,课程的实施是在选题过程中起步、逐渐展开的。“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嘴说、用手做、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深入感悟。这样得出的结果不说是终身难忘的,但必将是刻骨铭心的。

2、注重问题探究,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精神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我们始终强调主题研究活动着眼点不在于“研究”,而在于学习和体验,学生在“课题”任务驱动下,要完成查找资料、记录过程、处理信息、撰写结题报告等一系列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需要互相协作、交流,需要接受如何进行选题、开题、观察记录、调查访谈、结题和展示等知识与技能训练。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而且是一种“研究”性质的学习,既是自主而又是合作状态下的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实践体验,获得直接知识,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基本过程、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强调综合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在主题研究活动的选题、研究过程、撰写结题报告、数据统计分析、制作演示文稿等一系列活动中,很自然的融入信息技术教育,有的课题活动需要进行社区调查或社会考察,有的课题活动需要实践操作,有的课题活动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社会,实现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知识的综合、能力的综合、情意的综合,学生参与的是主体性实践活动。从综合实践活动特有的培养功能看,应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利用学校内外教育环境,创设学生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充分利用校本教材,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延伸资源深度、广度,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终目标。

❼ “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地方还是校本课程

很高兴与你交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统一制定指导纲要,地方教回育管理部门根据地答方差异加以指导和管理,学校进行校本开发和课程实施。可以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统筹加以考虑,但必须防止走校本教材的误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直接体验过程,而非获取间接经验。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