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

发布时间: 2020-11-27 16:05:34

㈠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中有什么新的要求

目前有不少学校抄搞“提前量”,小学一二年级就布置写作文,是不合适的。课标修订一二年级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的。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新课程标准的写作取向是什么

指导学生先学会审题,看命题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要作者表达出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再指导学生学会列题纲,把要表达的事情按1、2、3、的顺序说清楚,再指导学生写内容,把每件事的内容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讲出来,当然也不能太简单,该修饰的地方不能省略赞同0

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在课标中如何体现

自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公布,语文新课程开始实验以来,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对课程改革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现在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课程改革的成绩也已得到比较广泛的肯定。通过在教学第一线的调研和对多种媒体的搜索,获取了对语文课程改革和对课程标准各种意见的材料数十万字,根据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需要,选取一些批评意见和对课程标准修改的建议,经过梳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一、关于课程性质和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提法,一些语文教育研究人员提出质疑与批判,纷纷提出自己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见解,比如言语说、文化说、悬置说、消解说,等等,莫衷一是,没有取得一个可以替代课程标准中提法的共识。而近阶段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探讨,更多的是关注教学中“人文性”究竟如何把握?“工具性”和 “人文性”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如何统一才不至于厚此薄彼,左右摇摆?有人提出:“ 关于语文课程本质特性问题的认识,如何跳出‘一两个词+性’的刻板定式。放弃自以为是、抽象的无谓争论,才有可能在实质性目标问题上同心协力‘逼近本质’”。

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的开始阶段,有人对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展开尖锐的批评,现在多数人已经接受这一概念,在这方面的讨论,关注较多的则是语文素养的内涵,语文素养与语文素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区别,如何在教学中培养语文素养等。

二、关于课程内容
《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设计“内容标准”,对此语文教育领域里有较多的批评。

有人尝试对语文课程构建“内容标准”,目前重点围绕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一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开发路径。前者认为课程内容由语文学科知识要素和语文活动内容要素构成;后者指出建构语文课程内容要从掌握言语活动的基本规律、进行言语行为策略和实践活动、研究与借鉴言语成品的经验和内涵、言语作品经典选粹与文化常识等四个方面入手。有人论述了教师合理选择语文知识的必要性,语文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取决于教师对知识是否合理取舍、选择。“要追求语文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和发现出来的,带有鲜明的个体化色彩;”有一种观点谈到,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以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和儿童文学经典为主。由此,引发了一些关于语文教学中注重“双基”,甚至“三基”的讨论,也因此引发很多整合课程资源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在这方面也没有比较一致的认识,探讨和争论还在进行。

三、关于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

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对于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又掀起了一轮讨论热潮。大家希望在课程改革中,能从新理念进而深入到具体教学问题的研究。

1、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中,关注最多的是识字写字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课题的研究。近年来,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方法,但是写字教学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学生书写的现状还远远不能乐观。通过对四套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的选文进行字频统计分析后发现,语文教材对如何使学生实现掌握3500常用字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关于阅读教学

语文新课程在阅读教学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思想,但是关于阅读教学,也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如,如何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自我实现、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追求生命价值等等。

此外,还有关于阅读教学的策略、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释义观、阅读状况的评价机制、课外阅读等问题也引起大家热议。

3、关于写作教学

关于作文教学,引起的讨论和意见也比较多。有人问:我国的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还有人从不同角度指出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比如忽视学生存在,无视人的价值、忽视语言积累、教师以自己的动机替代目的、写作教学内容缺失,比如文学写作训练在中小学写作教学中的缺失、写作指导缺位,尤其缺乏“怎么写”的指导、作文命题导向有误、小学作文评语存在无的放矢、偏否定化、格式化、雷同化,复杂化、简单化、不规范等问题,还有初中作文存在主题歌颂化、构思公式化、语言成人化等问题。

此外,讨论中引来较多关注的,还有关于作文教学的方向和理念、写作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探讨、关于作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写作教学的序列、作文命题的思路、作文教学的独立教材等问题。学生写作中出现一种过于追求华丽语言的风气,也引起人们关于当前作文教学中某些倾向性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4、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实际上还是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的讨论中,大家对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国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状况研究,总结了口语交际教学的课程取向、目标设定、内容框架探索,对《语文课标》研制者、语文教科书编写者、语文教师,就如何切实解决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5、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综合性学习”列为课程目标,这是引起语文教育界热烈讨论、争论的又一个比较重大的问题。反对声大,拥护者也多。

首先是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认识上的定位、特点以及它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定位:首先姓语,必须综合;特点: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学习效果的综合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也有研究者通过对“生命教育”价值观念与综合性学习相整合,提出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命价值取向支持体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重点是,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出两个片面性:一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类别单一,“趣味语文”、“家乡语文”比重过大,学生体味的生活味道严重不全。二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选题方向保守,选题偏空偏冷。还有,强调形式,忽视语言内核,“语文味”的弱化与异化;学习手段、方式的“单一化”倾向;教学资源利用的教条化倾向;学习过程中娱乐化倾向;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语文教学的附属,当作课堂作业来完成,上成了阅读课,当作课文来讲,过分语文化,异化成了科学课,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幕后操纵者。有人认为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对教师的培训不够,所以在教师身上还存在着问题:对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理念与意义理解不够透彻,教师行为方式欠缺——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指导随意化,忽视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

四、关于教师状况、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

课程改革以来,有些人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产生了迷茫,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点摇摆不定。另外还有,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学科知识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贫乏、语文教师课堂上激情过度、教师科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的一大特色。但是也可以发现,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资源意识局限化、资源开发格式化、教材文本边缘化、课堂教学非语文化。

评价的问题是制约新课程向前迈进的瓶颈。有人指出,如何运用等级评价和定性定量办法,通过安全及时的问责制度,让师生、家长准确了解教育教学水平,让管理和决策部门利用与新课程配套的评价体系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监控,发挥好评价的诊断预测与激励发展功能,是近年来国家层面和地方各级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关注的重大问题。

五、对课程改革中所存在问题的思考

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老问题,同时又产生了一些新问题。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在这方面提出的主要意见如下。

1、语文学科内涵问题

由于对语文课程内容缺乏明确的限定,出现了语文学科内涵的不定、外延的膨胀,课程理论杂糅性、课程内容模糊性的问题,导致部分教师对学科性质没有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缺乏辩证思维,矫枉过正,顾此失彼;加强了人文性,忽视了工具性;突出了文学性、欣赏性、削弱了基础性。 “工具”的 失落,“人文” 的升腾,语文教学有“去知识”“去技能”的倾向。

2、课程改革基础理论薄弱的问题

为了确保这一次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能顺利进行, 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有必要理性地思索和纠正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呈现出的“非理性倾向”: 1)必须加强对语文课程的本体论研究,重建本体论基础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在语文本体论问题上的有意闪避会使语文课程改革如盲人骑瞎马;2)课程的本质在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 语文课程论立场的模糊和知识创新的缺失使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凌空蹈虚;3)语文课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语言的关系, 语言观是构建语文课程的逻辑起点; 我们在语言观上的陈旧沿袭使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新瓶装旧酒;4)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一种社会行为、组织行为, 社会的整体联动和组织化行为的强力介入, 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 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孤军深入式的运作模式, 导致语文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3、形式和内容问题

凸现“形式”,淡化“实效”。片面追求形式,过多引进文字的、音像的资料,过多展示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花哨”,教学情境“闹腾”,教学过程形式主义化,基础与实践浮泛化,尤其是教师对知识内容的选择失当,包括知识选择无效性、非理性、失真性和知识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教学效果虚无化。

4、学习方式问题

关于学习方式,课改实践中存在两种误区:一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大家共同研究问题;另一个是探究性学习的泛化和绝对化。泛化包括探究内容的泛化和探究实质的泛化,绝对化指的是探究内容的科学化和超文本化以及探究过程、探究方法的程式化。探究的泛化消解着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精神,探究的绝对化抽取了探究性学习的特质。

另外关于学习方式,还有盲目排斥接受性学习的倾向,对接受性学习,尤其是对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没能很好地领悟,没能在实践中与“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相辅相成。

5、“去文学”现象

在新课程注重学生质疑探究能力培养的幌子下,在新课程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幌子下,一种新的“去文学”现象悄然而又堂而皇之地开始充斥中小学语文课堂。另外,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诗教缺失和严重弱化学生语文灵性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语文的语感、美感和灵感的弱化)

6、课改出现的“回归”呼声

“针对语文课改中出现的‘目标虚化,内容泛化,语文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教师作用弱化’的倾向,语文界对‘本色语文、简单语文、返璞归真’的呼声逐渐高涨,回归成了语文报刊上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回归”呼声的出现不是意味着停步和倒退,而是对课改中出现的离语文越来越远,离朴实、真实、扎实越来越远,离优秀的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越来越远的所谓的“美丽课”、“优质课”、“创新课”的辩证的思索和理性的摒弃。“语文要回家,语文要获得属于自己的本体,语文课要回归语文课的本位。”

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冷静地思索“回归”的涵义以及如何“回归”的问题。“回归”的呼声倡导本体论思想,“注重利用汉语文的特点进行教学” “回归”的呼声倡导简单和现实。

7、课改实践中对课标缺憾的概括

1)基本理念的非本土化。新课标大量吸收了外来理念, 它与本土理念的磨合融洽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操作指令的泛弹性化。新课标凸显了这样的特点—— 理论性大于操作性, 探索性大于实践性。而且新课标常常用张力非常强的语言表述操作指令和达成标准, 或用心理行为动词替代行为动词,致使部分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检测性。

3)总体目标的高度理想化。主要表现在部分目标定得过于高远,显得广大而空泛。 比如要求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殊不知,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文本属性,诸如识记基本常识和文言文的译释就难以“开放搞活”, 难以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此外, 师生不同的性格、体验、学识、胆识、技巧等因素也制约着课标实施的基础。

根据语文课程改革整体发展情况,也有专家曾对对一段时期内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态势做出了一些基本的预测:1)一段时期内,语文教育研究将以揭示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为主,并且将会深化到对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质疑和反省。2)这段时间内,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难马上得到纠正,还会延续一段时间,有些方面甚至还会有恶化的可能。3)在多元化和理性化的指导思想下,语文课程改革方案进入实质性的修改与调整阶段。4)在这个过程中,语文高考改革将会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5)语文教材将有大的改善。6)课堂教学将向朴实方面转变

㈣ 新课程标准把小学低段的写作称为作文是对的吗

小学生入门写作主要有两大困难:一是“写什么”?(选取写作材料),二是“怎么写”?(写作方法与技巧)。作为入门应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然后才能讲究写作技巧,因为前者是基础,好比河水之源,如果没有源头,哪来涓涓细流乃至滔滔长河?三年级是小学生作文的“入门”阶段。由于刚刚开始学习写作文,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学生的组词、造句还讲得过去,但作文中的取材仅限于转抄和编造。这样发展下去是不妥的。其一,学不会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其二,一旦养成习惯,会使思维懒惰,思路狭窄,材源枯竭,影响其思维品质、智力、心理等方面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写作入门解决材源问题呢?我们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一、要引导学生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和真景。生活中的作文材料很多,但生活中的人、事、情和景,初写作文的学生往往缺少“抓”和“写”的意识,需要老师或家长的点拨、揭示加指导。如我校去年元旦前夕要召开文艺晚会,布置同学们自带小红花,可老师没教过花的做法,有一位家长教会了他的女儿做红花,当这位小学生带着红花上学时,同学们求她帮助,她帮同学们做红花。事后,有的同学表示送她小“礼物”。虽然她喜欢小“礼物”,但是没要。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就指导她把这件事写成作文《我帮同学做红花》。由于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她写成的作文,内容充实,还挺有思想的。 二、给孩子创造积累写作材料的条件。平时,学生只能天天重复着“家中——路上——学校——路上——家中”的过程,生活的范围有限,所以学校和家长应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领孩子去公园、野外等见世面,领略和感受积极的、丰富多采的社会和自然生活。但要有益于教育孩子,其中一项便是为写作文积累材料。例如,在今年暑假中,某家长带他的女儿去野外捉蝈蝈,临行前布置了写作要求,让她注意观察和记忆。回来后,她写了作文《捉蝈蝈》,较生动地写下了捉蝈蝈的过程和动作,很有情趣。 三、给学生讲些直接感受不到的作文材料。受生活的地点、环境等条件所限,有许多素材是学生直接看不到、得不到的,却是可写的。这类材料需老师及家长的讲述,指导课外阅读等进行积累。有一位学生家长在去某沿海城市出差回来时,给他的孩子带回来许多“礼物”,如:各种贝壳、小(海)石头、小纪念品等。女儿最喜欢那串珍珠项链,她认为很贵。其实仅几元钱,使她很惊奇。这位家长抓住时机,向她讲了珍珠的人工养殖以及我国海上育珠事业的过去和现在,鼓励她以此为材写成作文《爸爸送我的礼物》,既训练了写作,又进行了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四、要让学生学会剪辑原有的写作材料。固然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和真景是小学生入门写作的主要材料,但不要因此束缚他们的自我发挥和想象,而是要让学生们学会将已有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剪辑、必要的取舍。有一位学生游过秀水公园后,在写《我爱秀水公园的美丽风光》草稿中提到“在草丛中捡到一只死去的蜻蜓”,这是真实的,但对文中的“美丽风光”起了削弱作用。老师对此进行了指导,经过修改,学生的作文是:“我走上拱桥向东望去,湖面上是一片荷花和荷叶,交映相辉。叶面上的水珠儿在阳光照射下,如珍珠般闪闪发光。忽然一只红蜻蜓飞来,落在一支卷着的荷叶上,我想起了古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一小小的剪辑,使作文增加了艺术性。总之,老师及家长应相互配合,共同创造条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生活,获取并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入门写作时,感到“材”有源头滚滚来。 小学生初学写作的三个放开 小学生初学写作,就像刚学步的孩子,走得摇摇晃晃,颤颤巍巍,甚至摔跤,但父母总是大胆放手,不断鼓励,终于孩子会走了,并且走得稳稳当当。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像父母呵护刚学走路的孩子一样,学生就都会作文,也都愿意写作文了。但事实上,我们的老师在学生作文刚起步时就设置了很多的障碍,提出很多的要求,结果学生越写越不会写,越写越不愿意写。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对“好作文”定了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恰恰忽视了学生的性情、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智力水平。结果,由于人为地拔高,不断地限制,作文越教越死,学生越学越怕。 实际上,小学阶段,应大胆地“放”,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随意发挥,不拘一格。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放”。 1、放开内容:学生所接触的一切,看到的、听到的、亲身实践及感受到的都是学生已知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成为文章的内容。同学之间的交谈、考试前的焦急、校长的讲话、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上学路上的风景、电视新闻、广播广告、张贴的宣传画、餐桌上的闲聊、节日的欢乐、心中的委屈、和同学的争吵、一次游戏、一次冲动、一次体验、一阵风、一阵雨、一张相片、一个过客、一次电话,甚至梦境、想象中的情境等都是作文的内容。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上的训练或考试内容的要求,总写来写去是《记一个人》、《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些题目好象很容易写,但学生却不知道怎么下笔,写来写去,只好编造、抄袭,缺乏真情实感,造成千篇一律,既折磨了学生,也折磨了老师。现在,我每周都让学生写一篇文章,不定内容,自由发挥,学生松了绑,十分活跃。 2、放低要求:学生刚学写作,能写、愿写已经很不错了。本来都很幼稚的心灵,本来就学得东西不多,你非要他注意怎样选材,怎样立意,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突出中心,就好象刚栽下的树,都不知道能不能成活,你还每天去摇一摇,再拔高一点,再怎么有生命力的树也很难成活。我也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学生交来的文章,总觉得有很多缺点,因此辛辛苦苦地改,认认真真地批,改得文章面目全非,还认为学生会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深受教育。没想到,学生只看一下分数就塞进抽屉。原来他们觉得自己的文章一无是处,才被老师改得体无完肤,反而失去作文的兴趣。为此,我每接手一个班级,对学生交来的第一篇作文,我都从学生原有的作文水平出发,发现其优点,写上一些鼓励性的批语;实在不像作文的,只要字写得好,格式正确或者卷面整洁,甚至有一个词用得好或用了一个新词等都会得到肯定。尤其是那些表达了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尽管错字病句很多,甚至不够通顺,我也在班上宣读,并张贴出来,告诉学生:文章就是要写自己的生活,它是一种心灵的对话,你怎么想就怎么写,完全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3、放开表扬:表扬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好方式。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就能顺利闯过写作的难关。如果我们对学生期望过高,教学求成心切,总希望学生进步快些,那就永远看不到中下层学生的点滴进步,不能及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进行肯定,更不会体谅这些学生的难处,使其得到应有的指导。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最好的办法是多发现学生在写作中的点滴进步、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时时表扬,事事表扬。只有这样,写作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如何提高小学生初学习作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中的作文要求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表达的实际需要、个体的自主体验以及情感的自由宣泄。然而,长期以来的应试作文教学,使《新课程标准》中的作文教学理念成了可望不可腊的理想境界。究竟如何才能越过传统作文教学的沼泽,尤其是三年级小学生?初学习作开篇作文,如果打不好基础,激发不了兴趣,今后的习作是可想而知的。 一、利用中年级口语教学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让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只有学生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才能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教学《小摄影师》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故事的续写,于是,我利用口语交际教学的优势,组织学生举行了《小小故事会》,让学生充沛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说编了不同结局的《小摄影师》。故事不仅讲得精彩,而且形式各样,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一个比一个讲得棒。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再也不为写这个片断而发愁了,个个力争能当上“故事大王”,圆满地完成了习作任务。 二、激发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寻找习作绥勰和灵感,让他们的绥勰真实而多 大自然孕育着无限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写作绥勰。我在农村教书,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山清水秀,柳绿花红;日出日落,炊烟袅袅;牛羊成群,六畜兴盛 只要激发兴趣,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美好,让他们写身边的事物他们就一定写出精彩的作文来。 我教三年级时,大部分学生不会写作,我就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景物,或在活动课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去踏青或观赏,然后写自己的所见所想,好多学生的习作都提高了,而且有几个学生写得很有特色,这让我高兴极了。 三、引导学生学习一些优美的习作范文,积累好词佳句,让学生有话可写 万事开头难。三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到习作写片断,许多人都感到难以下笔。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美的习作范文,试着仿写,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为日后作准备。实际上,一篇篇课文就是学生写作的好例文。在学习《槐乡的孩子》一课时,其中有几个自然段就为学生提供了习作范例,一些优美的词语,学生也可信手拈来,举一反三。学习之后,学生可仿写《美丽的家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学习和借鉴,经过多次的仿写,学生再也不为写作犯难了,再加上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经验,习作水平定会更进一步。 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时,一句不经意的批评,可能让学生洺记于心,处处与老师作对。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自己的学生。刚开始习作,学生或许不能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水平。但有时他们的一些语言并不逊色于成年人,或许充满了更多的童真和乐趣。虽然整篇习作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这些好词佳句,应用醒目的红笔圈画出来,学生见了定会备受鼓舞。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习作交流笔会,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练笔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仿写、改写、续写、补空、写读后感等,可以是写整篇的,也可以是写一个片断。学生在习作交流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好的写作方法与技巧,逐步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每一学期,我都组织和开展习作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断积累写作经验。通过互评互改,互相促进。当初那种皱眉头、咬笔头的现象再也看不到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积极高涨,我也不为上习作课而苦闷了。 怎样教学生写入门作文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很多学生却怕写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留心生活、不善于观察、不会构思、不善表达所致。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只有通过观察生活,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内容才能充实。在实践中笔者认为,最好的训练方法就是用“问题”导向目标,即:根据作文训练的过程,确定观察的范围、对象,再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重点,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根溯源,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直到逐个弄清问题为止。有了这些问题作引导,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观察要领,从而积累大量作文素材。这样,写起文章来就会下笔自有言,写出来的文章就自然言之有物了。这就是教学的第一步观察。 构思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是学习谋篇布局的重要一步。有了观察得来的资料,还不等于能写出好文章,还必须通过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裁剪,才能写出好文章。但是,这对小学生来说实在不容易,因为这不仅是个“言之有序”的问题,而且还是个“言之有理”的问题,而古今中外,虽“文有规循”却“文无定法”。不过,若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心理特征,借用写人、写事和写物的典型文章,将抽象难懂的作文知识化难为易,还是有办法把学生引上构思之“路”的。比如,在训练写景时,可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作为范文,这篇文章结构总分总,先总写小兴安岭,再分别叙述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色,文章结构分明,便于学生掌握。若训练写人,则引《爱迪生》一文先简介典型事例塑造人,外表内心是性格,最后赞美品质点中心。 有了上述典型文章引路,待学生入门后,再适当进行灵活布局的巧妙构思训练。这一步训练的指导思想是“先规矩而后巧妙”,具体步骤是写提纲或打腹稿。经过反复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把握构思的一般规律,从而完成作文的构思。 同时,还要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各年段不同的习作训练形式。具体地说,教师可在低年级学生中以创造型的现象作文和童话体作文,来培养学生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中年级学生以观察作文为主。教师可着重安排对动物、自然景物、建筑物以及人物的动作、对话、外貌等方面的素描训练,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借此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精确性。从高年级开始,要以学生的抽象思维为培养重点。其习作训练应该从观察作文转向有名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作文。教师可根据社会、家庭中人际交往的需要确定各种有趣的主题,让学生写目的明确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各种应用文和读书笔记,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技能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针对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对小学生来说,教师还要重视口头和文字表达的训练。它也是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把话说明白,意思表达清楚,就要鼓励学生,话该怎么说就怎么写;要指导学生把话说通,把意思写清楚。训练的步骤是:先说再写,写后就读,边读边改。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定能把话说通,把意思表达清楚,把对象写准。总之,在表达训练中,将说写结合,读改结合,采用“说、写、读、改”的模式,训练学生表达由通顺明白到准确形象到生动,在反复的锤炼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能使学生初步达到“言之有文”。至此,通过作文教学的观察、构思和表达的训练,学生写出的作文也就有“序”、有“物”、有“理”、有“文”了。 浅谈小学生作文入门的教学 内容摘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对学生的入门写作会有很大的影响,作文引导的如何,对学生由怕作文到爱作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课堂教学的引导,读写结合的渗透,观察生活的方法,是引导学生作文入门的主流。关键词:激发兴趣、读写结合、观察生活、语言的鼓励性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包括承担学生作文入门的指导。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学生怕作文,甚至把作文视为是一项“苦事”。经过近几年在作文教学方面的实践总结,我觉得学生能否由怕作文到爱作文,这与作文入门的指导有很大的的关系。下面就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一、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小学生对任何新的事物都有感兴趣的一面,并且有探知的欲望。三年级的学生,此时还未接触作文,真希望自己快点知道,作文究竟是怎么回事。是难是易?是有趣还是乏味等等一系列问题存在他们的思维空间时,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觉得特别要引导好第一节作文课。这就是激发好学生的作文兴趣。 第一次给学生上入门作文时,我没有照章地按作文要求让学生作文,而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作文”。并且是在谈话中用最熟悉、最形象的事物,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理解“作文”的含义。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的:也许同学们很想知道怎样写作文,其实作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比如你们的妈妈在自己心目中漂亮吗?有多漂亮?你想告诉你的同学、老师吗?怎样说才能把漂亮的妈妈让别人知道呢?听了这些问话,学生们的兴趣来了,并且各抒己见,同桌之间议论纷纷。看到这一情景我接着说,你讲的如果能写出来让人看,就成了一篇作文。学生们听了,觉得更新奇,并感觉到作文原来既有趣又简单。接着,我还告诉他们,不光写妈妈,还可以写爸爸、爷爷、奶奶------甚至你觉得有趣的事情或者是其他有意义的东西都可以写成作文,告诉别人。这时,作文的概念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二、注重读写结合的教学 万事开头虽然难,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节作文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觉得教师还得注重培养他们读写结合的习惯,所谓读写结合,就是读不离写,写不离读,这就关系到学生作文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引导学生怎样把一些好词、好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刚开始作文,不要求学生篇幅的长短,只要求语句通顺、连贯,把所有学的字、词、句恰当地利用上去就行了。比如在教学《艰苦的岁月》时,课文中有很多描写老红军外貌的句子。我便适当地加以引导,让学生想想哪些相干词语、句子可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此时在学生的理念中就会形成一种意识,原来学习课文也可以帮助写作文。因此,更觉得作文简单、有趣。这样学习课文也会更认真更投入。 另外,读写结合还涉及到课外活动的开展。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宽、深化和发展。在课外活动中,主要从课外阅读与组织实践活动两方面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多方面的素质。比如建立“班级图书角”,保证时间的前提下,首先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提供学生课外阅读,教育学生多看名人作品和《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等好文章。由此养成勤于读书、思考、动笔的良好习惯。如此一来,既提炼了阅读方法,又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衔接起来。 在组织实践活动中,主要通过开展团队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说组织学生登山、游览公园、举行“钉纽扣比赛”“讲故事比赛”。活动后,要求学生把自己亲手做的或亲眼看到的人与事,有条理、有重点,流畅地写出来。由此一来,学生对写作就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觉得活动也能写作文。因此除了爱作文,也会更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三、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 小学生的作文不能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也应该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观察生活首先要有顺序、有条理。写静态事物时要写出它的形状、颜色、大小、用途等内容。并要求学生按从远到近或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去观察,然后有条理地写下来。写动态事物应包括写动物、活动变化的事物等。如写动物,就要写出它的外形体态及生活习性的内容。写活动变化的事物,就要写出它活动变化的情况。对这类动态事物,我们可以采取“游动”的方法来观察。如在一次写一动物的作文过程中,事前我讲明了“游动”的观察方法,让学生按这方法去观察自己家养的一种动物,并让学生有条理地写出来。这样,有的学生写“我家的一头黄牛”,能把黄牛写得栩栩如生,看了他的文章,就像亲眼看见他家养的牛一样。写叙事时,我要求学生按时间推移或地点变换的顺序来观察,要观察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重点是观察事情的经过和主要办事人物的行动。作文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出来,把主要办事人办事的过程写具体即可。写人时要求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活动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写人的文章可以“一事表人”,也可以“多事表人”。 当然,观察事物不能只为观察而观察,应展开想象来丰富文章的内容。因为事物之间都是互相依存,彼此联系的。要由表及里地去认识事物,找出它的内在联系,从而全面地,本质地了解事物。 在作文中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不但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地体验生活。四、批语要有鼓励性 作文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个新鲜事物,维持他们的作文兴趣与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同等重要。而给学生成就感,写些具有鼓励作用的批语则是维持作文兴趣的有效手段。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训练,带有很大的创造性,因而学生的劳动也十分艰辛。所以不少学生把作文视为难事,怕写作,不想写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费九牛二虎之力写出了文章,却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反而得到老师的否定与批评,那种不好受的滋味可想而知了。因此,批改作文时我认为应批些鼓励性的话,使学生看了批语,心情激奋,爱写作,想写作,下次写作文时,决心写得更好;如果批语不好,学生则会感到灰溜溜的,只能是适得其反,讨厌写作,怕写作。那么,作文教学定会失败或收效甚微。 实践使我认识到,小学生作文入门的教学对学生以后作文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作文的爱好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入门教学非常重要。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杨树芳主编 语文出版社出版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秦训刚、宴渝生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张贵新、侯国范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怎样教小学生写好作文 要让学生写出才情并茂的作文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需要长时间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在批阅作文时,我不难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遣词用句能力功底薄弱。写出来的作文,要么语句不够通顺,情感枯燥乏味,要么构思呆板,谋篇布局不够周到。我一直坚信只要通过透彻的分析,总会有合理的解决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流水不腐”,作文亦是如此,胸中有足够的“工料”,写作时才有底气。为此,平时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积累作文素材。① 博学广识,勤记录 教师自身要多看书刊杂志,遇到好的书籍、篇目可以推荐给学生,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让学生学习成功文章的成功之处,为学生写出成功的文章打下基础。对于善于引经据典遣词造句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而培养学生爱读书和常练笔的习惯。②善于观察,多动笔 通过案例教学授予学生观察方法,经常抓住教育时机,提示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现象,要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形成最全面的印象,多写观察日记(日记)。学会联想,把事物写活一点。③深化活动,常训练 多开展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作文才会言之有物。还可以跟校园时令活动结合起来,献爱心捐款等慈善活动,结合这个契机,让学生习作《点滴关爱暖心怀》。学生亲身经历,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才能写出实感,写出韵味。 二、培养学生作文的表情达意能力 写作时不但要有情,还要有善于表情达意的手。习作时必须借鉴成功作文的成功之处,注重审题会意,有了好的立意,选择和组织材料才有依据。要使文章感情真切,遣词用句必须准确到位、恰如其分。要帮助学生达到这一水平,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经常重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能力和恰如其分,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做到言必达意。比如,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各表示什么东西?文中为什么不直接说成电视或收音机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的是什么?为什么不直接用“发明数量之多,令人为之叹止”呢?这么用有什么好处吗?让学生在思索问题掌握“借代、引用”两种常用的修辞技巧。当然,培养这种能力也可以从口头回答问题、书面回答问题、造句写片断等多方面进行逻辑训练。要求学生把积累到的素材灵活运用,写出通顺、连贯、简洁的句子。并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经常练,反复练,实现表词达意生动形象、恰如其分地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三、养成学生作文的审题构思习惯

㈤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个阶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第一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语词。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教学的目标是: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㈥ 新课程标准下话题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学科正在积极地实施新课程改革。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认为作文太难写,考场作文也拿不了高分,从而对作文失去了信心,不乐于写作文。原因何在?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经过多方面学习和研究,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作文教学难,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想它、爱它的欲望,没有***和兴趣;再是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可拿来写的素材,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后就是学生不知道如何才能写出一篇上乘的文章。因此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便显得更为重要了。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
1.联系教学实际,将作文表达融汇在有趣的课堂中。有位哲学家这样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所以作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如演讲比赛、诗歌朗颂比赛、古诗词欣赏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锻炼他们的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让他们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
2.不要轻易规定命题作文,束缚学生的个性。学生是最具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表现自己眼中的世界。当今的高考作文已由原来单纯的命题作文转变成为个性化的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命意作文),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这就
要求考生注重审题立意,吃透材料,做到心中有底。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所说的“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例如一些有趣的课文结尾意尤未尽,可以有多种发展的可能,这时可让学生续写,因为有前边故事情境,学生容易发挥想象完成写作。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利于写作的情境,如就某事发表评论或故意制造小小的意外临场作文等。
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老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使思想僵化、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等。
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情感抒写中体验作文的快乐。
3.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成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就会有无穷的写作动力。学生写作的内容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教师应该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带领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把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牢固树立“生活是写作的唯一”的写作理念,引导学生放眼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生活的真实。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地表达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说我思,用我手写我心”。

㈦ 如何构建新的作文教学模式,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策略作者:张丽|[email protected]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346《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下的新课堂。一、教学重心要转移。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所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上规定涉及学习兴趣、自主意识、学习习惯、学习情境、学习方式诸方面,都属于学生主体的意识和行为。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而常见的语文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语文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的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当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重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是十分必要的。二、语文教学要改变教学策略。所谓策略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达到教学目标而运用的方法、手段、途径的总称。由于语文教学综合性强,应研究与教材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的语文教学策略体系。当前,对单个教学法的研究比较多。应该说,这些研究各具特色。有的是从特定的理论出发(有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也有从前苏联和西方引进的理论)通过实证性研究使传统的现代化,国外的本土化;有的是从本地本校的带有个性色彩的成功经验出发,经过提炼、加工、推广,使个性的共性化、经验的理性化、零散的系统化。虽然有的教学方法还缺乏理论构件,甚至还带有“经验色彩”,但由于是土生土长的,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比较容易看到效果。也有一些教学法实验研究,既有自己的成功经验,又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对这些语文教学改革实验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当前对教学策略研究的着力点是把零散的个案研究体系化,把单个的教学实验研究置于一个大系统中加以整合。可以说,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多种方法巧妙的组合。如何组合,孰前孰后、孰多孰少,如何反映教师的教学功力和教学艺术,因此“课程标准”强调“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一)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还应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迥异、性格气质有别,应提倡结论的多样化。允许暂不作结论,把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去寻求解答。例如:讲《秋天》(《暖色音乐》)一诗,我不是一句一句的支离破碎的去分析,而是根据以往的教诗歌的经验,让学生探究归纳诗歌的“跳跃性”、“形象性”、“含蓄性”。以讨论、交流、短评的形式对此诗进行学习,并自己动手学写小诗。这种尝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每篇周记都有人写诗。并摘抄了许多小诗。学语文的兴趣大增。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提问。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并非一概反对教师提问,而是反对那种琐碎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反对那种不能激发学生想像力、思维力的提问,反对那种浅显的无回味余地的提问。怎样看待“带着问题读”?这个提法本无可非议。因为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古训中的读书要旨。要不要每一个段落都要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读书呢?如果这段课文明白如话,学生一读就懂,有必要去提问吗?如果这段课文想像空间和思维空间很大,学生通过读、思、议可以自由发挥、自由伸展,何必要教师用一个问题框住学生、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呢?如果这段课文确实难以理解,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在课文的“节骨眼”上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书中找答案,也未尝不可。例如:《猎狐》一文的阅读抓住两点即可。一是由情节“猎狐“——“放狐”中所体现的人物情感怎样;一是整体感知全文后的所得——“为什么”。把握了这两点,基本对这篇课文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明白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授受双方都有的放矢。(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不求精确,只求明了。重读书,特别是重自读、重自由读书。当前,语文课上齐读太多,整齐划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久而久之,还可能出现“滥竿充数”的“南郭先生”。因此,对“齐读”要适时、适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重积累,包括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对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语言积累,佳词妙句、古诗、精彩片断都应要求熟读成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语文学习,不是先学语言规律再去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大量典范的语言现象,自己去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学习是“举三反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识字教学“注重教给识字方法”,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的阅读”。作文教学“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构思的方法、表现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方法。其中首次出现“表现”这一概念,颇具深意。“表现”是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中将主观意愿和客观事物结合、反映个性心理的一种写作方法,是习作的个性化行为。作文教学强调“写真实”是正确的,但在写真实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善于表现“自我”,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主观感受、主观体验。学生个性化作文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这种独特性常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此次《语文课程标准》,不再强调每课必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多种样式并存。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有的课,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如《羚羊木雕》中“要回木雕”一节)入手来设计教学结构。但注意不要割裂课文,不要打乱作者的表达思路。有时,学生由于预习不充分,究竟对哪一段感兴趣说不出所以然,而是随口应答,教师应分辨真伪,作出正确判断。有的课,(如《蜀鄙二僧》)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在读书中,遇到疑难处,自己运用工具书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由教师从旁指点。读书是一个过程,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教师在读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或梳理归纳。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读中感悟和教师的读中指导要自然、和谐,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要打乱学生的思路。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师生共同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以及作者的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引导学生用学习重点段的方法去自学其他段落。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总之,所有的课都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学习,要改变那种逐词、逐句、逐段分析课文的方法,改为重点精读、非重点略读和浏览。改变繁琐分析、零碎解剖以及每课必分段、必概括中心的做法,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特定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新的教学计划出台后,语文学科由原来占总课时的3O%左右减为占总课时的2O%-22%,课时减少,阅读量增大。中、高年级课文一般为35篇(包括精读、略读),所以必须研究长文短学,一般是一篇课文一节课学完。充分利用学一篇带多篇的方法,实行能力的迁移。教师要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不要求讲深讲透。要改变那种慢节奏、低效率的教学,强调提高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不讲或少讲那些“正确的废话”,教师不重复嗦,学生也不重复别人的话语。各个教学环节要严谨有序,不为一些细微末节的问题浪费时间,也不要为某个学生的无关问题影响教学进程。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无疑为僵化的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多年来围绕“考试”而旋转的教师和莘莘学子们,不由得欢庆鼓舞。在这块以人性为基准,以发展为根本,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平台上,他们可以自由创造,各显其能,展示才能,让更多教师和学子走出应试教育的牢笼,成为“自由”的人。然而繁华的背后是否存在热闹的空洞,繁华的虚假呢?以下谈谈我的拙见。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还是现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无疑都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其成为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创造型人才。因此,新课标以发展人性为基准,着重培养人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存。“传道,授业,解惑”为职业的教师形象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一起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解读,分析课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调度者,教材的创新者,教学的引导者,而不是教学的主导者,以往那种教师独霸课堂,一言堂的教育已成为历史,而应将主动权全面的完整的交给学生,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让其在语文的天堂里自由飞翔,自由驰骋,教师只是一个宏观调控者,是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解读课文,共同探讨交流,将自己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思维无形中传给学生,在共同学习中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语文素养。一“没有标准的标准”《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既然对话,就有对话中大差异,真所谓“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个文本的解读,仁者见忍,智者见智,自然有不同的理解,作为课堂教学的调度者,教师是否听之任之呢,我认为在课堂上应该不仅能放的得开,更应该收的来。成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的主体体验,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珍惜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悟,注重多元理解,但强调多元理解应该是有理有据的而不是信马由缰,我们的教学必定是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某一发展水平。应此,作为调度者的教师,应该在多元理解的前提下寻找一个准线,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二“无招”与“有招”大凡武林高手,都武功卓绝,身怀绝技,他们信奉“无招胜有招”的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觉得无招比有招更能取敌制胜。语文教学“五环节”,“目标教学”…语文教师可能耳熟能详了。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让语文这棵大树展示了新姿,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进景下,多少有点捉襟见肘了。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本来是审美教育,其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其教发的灵活多样,如果我们只限于几种模式,无疑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带着脚镣跳舞。再者,“迢迢大路通罗马”只要目标一致,方式可以多样。在宽松的环境里你教的精彩,学生也学得愉快。三作文批改探微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写作水平的高低与否直接反应出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应此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不可丢。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对话式”的作文批改方式应该得到青睐。作文是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展现,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缩影。应此作文的批阅尤其重要。阅读一篇作文无疑是一次师生对话。评语是师生沟通的媒介, 教师针对学生文章中的不足下评语,学生再根据评语修改作文,。这样一方面学生吸取教师的修改意见,另一方面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达到心灵的沟通,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发布时间:2005-11-16 来源:网友提供新课程改革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增强。其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实用为主”,强调终极关怀。首要任务是改变知识传授过重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了解一定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并且在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它比任何时候都更关注人本身的发展,注重张扬个性,体现人文关怀。这既是对祖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主体意识缺失的一种深沉思考和内省,又是对现实世界科学精神的呼唤。作为语文教师,我顺应时代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逐渐转变了观念,树立了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努力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艺术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角色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一年来,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变革教学设计的内容,坚持“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一般来说,教师备课,向来是非常详细的,且不说内容的环环相扣,即使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回答,所用的教学时间均在教案中有所体现,若是照着教案“教”下去,那应该是一堂较完美的课。但“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只有“教”的行为没有“学”的行为,那么学生的“学”就不是真正的“学”,学生的“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坚持既有“教”的设计,也有“学”的设计,有“教”的行为,也有“学”的行为,如果遇到实际教学时间、环节与设计的时间、环节不一致时,我常是忍痛割爱,将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的环节充分发展。如教学《未选择的路》,原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果多花了20分钟,原因是“学”的环节出彩。这节课本来设计的是“读”、“说”、“写”三大板块,板块之间彼此依存、交叉、交替、连缀,内容精细严密。“读”时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如重音、节奏和停顿的反复推敲确定,“说”中学生争说情感体验,并逐渐形成两大对立倾向,双方各执一词。在此情况下再完成“写”已不可能,我决定改变计划引导学生举行一次小型辩论赛,双方引经据典,气氛异常热烈。虽超出原定时间,且“写”的环节尚未完成,但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且确有所得,何乐而不为?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逐渐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逐渐改变以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阶段,授之以渔,付之以行动,解决“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包括六个步骤:①自选内容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②结合单元总体目标和导语提示自定目标,明确意向;③自渎课文,正音释词,编自然段序号;④自主作答,“我认为本文的内容是,主旨是”;⑤参照课后习题再读课文,力求找到答案;⑥归纳小结自主学习阶段的疑难问题,整理在预习本上。此阶段总的原则是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写,还给学生心灵的自由,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独特体会。2、合作探究阶段,设置任务,学会交流合作。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合作探究学习呢?我尝试过二人组合(同桌)、四人组合(前后两排)、随机组合(设置情景,临时调用,如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教会学生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记录员、组长、主持人等。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形成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学会了发言、倾听、评价、质疑,在交流中形成了与人合作的能力。三、坚持面向所有学生,尊重学生情感体验。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大而言之,是素质教育使然,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师的道德使然,是家庭的期望使然。过去有段时间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教研活动或赛课中,为了课堂出彩,我常常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给优秀的学生,如全班最善朗读的去朗读,最善表演的去表演,最善画画的去画画……实际上只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跑龙套”,支撑整堂课框架的只是为数很少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沉默不语,课堂上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总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刚进校时活蹦乱跳,畅所欲言的孩子在学校呆了两三年后居然连手都不敢举了。“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递减。”有此教训,我尽量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类要求。设计教案时,注意要求和难易度的各不相同,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参加,有选择地完成,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尤其慎重地评价差生,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鼓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动”的欲望和可能,使学生感到我也要参加,我也能完成,增强了自信心,从而也留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各尽其材,各得其所。其实,深入每个学生,你会发现,他们中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体验。通常,当老师的注意力辐射于后进生之外时,他们就会游离于教学之外,诸如讲小话、玩纸团、做鬼脸、弹皮筋、大声读书、怪调回答……但他们常常被尊重被包容时,他们的潜能就会苏醒过来,有时会令你大吃一惊。如我教学《第一次真好》时,先是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角色体验,再全班畅所欲言“第一次”,我有意请平时表现很糟糕的同学讲述他们的第一次,结果发现他们的“第一次”更丰富,更刺激,更能令人回味无穷。由此,我领悟到语文教育的确应该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我期待着我的课堂能成为全体学生的情感乐园,是激发全体学生想像的肥沃土壤,是学生心中的伊甸园。四、坚持学以致用,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新课标在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强调语文学习要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应用,服务于个性发展。大体来说,作为体现新课标理念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前已谈及,此不赘述。至于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辅阵地――综合实践活动是联系课内外的纽带,是语文服务于生活的体现,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捷径。所以,我尽量利用各种机会,尽可能地开发课程资源,想尽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从而使学生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近一年来,我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书刊、电影、电视、网络、图书馆、博物馆、布告栏、广告牌等收集资料。开展过以下活动:口语交际(“向你推荐我”、“成长的烦恼”)、演讲会(每日一讲,课前3分钟)、辩论会(不定期)、故事会(“约会名人”)、读书会(设会长、副会长各一人,各司其职)、诗歌朗诵会、小报比赛(“黄河颂”)、竞猜热线(“戏曲大舞台”)、调查报告(街头错字)、焦点访谈(“黄河,母亲河”)、语文知识竞赛(“探索月球奥秘”)。虽然以上活动并不是每次都精彩,每次都完美,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至少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活学活用语文,明白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是最大的收益。五、坚持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也即反思教学,对青年教师尤其重要。反思的过程,往往真理的大门会怦然开启。在教学实践中,在吸取同仁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着重反思三个方面。首先,反思本节课最有创意的细节。就教师方面看,指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理解,新颖的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手段,能维持学生兴奋点的提示或暗号等。就学生方面看,指对课文的独特理解、体验、领悟,可资借鉴的学法,收集筛选材料的独特视角。其次,反思本节课中最成功的细节,如新颖独到的导入方式,别具一格的情景设置,层次分明的提问,凸现思维的点拨,标新立异的板书,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衔接紧密自然的巧妙提问,形象活泼的教辅用具,让学生迷途知返的暗号等,如教

㈧ 小学作文课程标准

[小学作文课程标准]小学作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再次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小学作文课程标准。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作文指导《小学作文课程标准》。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小学作文课程标准〕【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㈨ 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习作教学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多数小学生怕写作文,教师也怕教作文。
一、作文难,可究竟难在哪?
首先是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作文指导程式化。每次作文指导课都是ABCD,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表达,项目一样不落,程式固定不变。
2.没能从整体上把握小学各学段作文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忽视了小学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求普遍偏高,没有遵循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因而收效不大。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段作文教学有着具体要求:
低年级的写作要求是:
(1)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2)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简单的标点符号。(低年级老师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从小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从下学期开始,低年级教师也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作为一项桧查内容。)
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
(1)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高年级的习作要求是:
(1)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全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4)修改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教师如果对习作教学的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就会造在学生在心理上埋下了写好作文难的阴影。
3.作文教学指导过于细致,造成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的现象。教师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不厌其烦的进行指导,包括如何开头,中间怎样写更加具体生动,又应怎样结尾,都一一详细讲解,反复强调。其结果却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限制得越死,在写作过程中越不敢越雷池半步,写出的文章就难免千篇一律。因此,教科所的罗柏生老师提出习作指导课指导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
其次是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习作文的态度不正确。多数学生习作之初就存在着畏难心理,在平时的 生活中又不善于观察、积累。作文训练中,常常采取:编:编一些不切实际,没有做过的事情;抄:抄一些优秀作文选上的作文;仿:仿写作文,事情一样,只是改变人物;背:背优秀作文,考试时默写在试卷上。这些自认为“省事有效”的方法。长此以往,必然停滞不前。
2.积累少,缺乏生活。许多学生还没有养成看课外书的习惯,不注意进行阅读和背诵,词汇积累少,语言贫乏。文章空洞乏味,淡如白水。没有学会观察生活,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写下来的精彩素材。即使有也因为过程印象不深,胸无点墨不知如何去写。不会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因而写出的文章只能是一些空洞单调的流水账。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习作教学理念
1.突显本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用语言文字与人交往就是作文。经历一件事情,看到一样东西,把它记下来,就是作文。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作文一点也不神秘,只要会说话、会写字,就会作文。作文就是生活本身的需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项目。
2.回归生活 :作文是回忆生活。因此作文要求真、求实,要求学生写真话、吐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观察,进行生活积累。有了对生活的积累,学生对作文就有了兴趣,有了热情。在此基础上适当作方法的点拨,就能写出好文章。
3.放飞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能够真正“自由表达”时,才能“情动而辞发”,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来。话则长,无话则短,用童心表述真实的生活,发表内心真实的感悟。
4.读写结合: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读写犹如天空中的云彩。因此,只有让学生多阅读,读中注意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二、观念转变了,那什么是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呢?
小学作文教学要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开辟两种渠道,分清三个阶段,抓住三个训练,使小学作文教学构成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较好地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难题。
1.重视激发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学生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 习作教学要打开学生的思路。
学生怕写作很大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无从下手,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习作指导课上,教师的首要任务打开思路,设置情境,启发想象,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想写的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作文就成了一种乐事不再是负担。用“下水”文指导学生作文是一条捷径、一个规律。下水文不仅能给学生一个很的示范作用,而且老师通过写下水文,知道哪些地方会遇到因难,有了这种敏感,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看得更准,容易把学生点醒。
(2)学生品尝作文成功的快乐。
诱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就“能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喜悦”。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哪怕是一两句或一个片段,教师都要毫不吝啬地去赞赏,以此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心。儿童涉世不深,社会文化水平不高,可能会在表达中出现一些幼稚可笑的话语或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蹲下来”,从儿童的角度去感受身边事物、思考问题,去评价学生的作文。
另外还应引导学生之间开展“阳光评价”,学会欣赏同伴的好文章,学会以热情洋溢的语言去鼓励同伴,让学生在互相赞赏中享受成功作文的惊喜与乐趣。
2.小学作文教学要开辟两种渠道,
(1)从阅读中学习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由此可知,多阅读、从阅读中得到“写作的榜样”,是作文教学的实质之所在。事实上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依赖于阅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阅读教学对作文教学的积蓄作用和榜样作用。
课文是写作的范例。通过对一篇篇精美范文的观察、研习、化用(能动模仿),可以使学生从作者创作思路的“原型”之中,得到启发,获得规律性的写作知识,获得语言和语感的积淀,为学生写作找到拐杖和依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正是从读学写、读写迁移的写照。因此作文教学要正确处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抓住读写结合点,在积累上下功夫。首先,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穿插作文辅导,使学生从读学写,“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遗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其次,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体会写作风格,领悟、借鉴不同的写作技巧;第三,在积累写作知识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品赏、摘抄优美词句,建立“语言宝库”,积淀语感,积累语言。
(2)从生活中学习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习作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写作的源泉。因此,教师要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学生提供活生生的体验环境,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写下来。并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并在体验中积累写作素材,为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提供写作基础。
3.分清三个阶段 循序渐进
作文训练从写句子、写话到写片段再到写成篇的作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4.突出三个训练 提高习作能力
在作文过程中,要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要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观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习作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用一双慧眼去捕捉生活中可以利用的素材,为我所用。
思维
为了提高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发展自觉表象活动,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进行看图说话写话训练,指导儿童练习把抽象的词语作形象化描述,在阅读后,或推测事物的发展续写故事,或依据部分段落进行扩写练习,或将课文表达的内容编成话剧、小品表演出来等等。
表达能力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任何典型的材料、深刻的思想、精巧的构思,最后都必须借助语言——这一交际工具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语言表达的效果直接关系着儿童作文的质量。从为了提高儿童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思想外化为口头言语、书面言语时的困难,我们应该对儿童言语表达的心理生成过程及其特点作些探索。
5.重视习作讲评:
讲评的主要功能是激励与指导,重在激励。
正确地评价、奖惩的能力也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又一个重要的教学能力。教师讲评儿童作文应正确运用奖惩,使成功者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对不足者使之明白不足所在,激发其改正的需要和欲望。
当代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袁微子老先生在接教一个班时,发现班上有一个思维活跃但错字连篇书写潦草的学生。由于错别字太多,他的作文令人无法读懂内容,作文成绩自然总是不及格。袁微子先生透过连篇的错字,发现了这位学生思维活跃、内容实在的长处。为了扬善救失,袁老在讲评课上亲自诵读这位学生的文章。满含激情、抑扬顿挫的声音把文章的长处显示出来了,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学生被震动了,从此对作文有了信心。如此坚持数月,全班同学对他刮目相待,这学生作文兴趣也越发浓烈。与之同时,其他同学的好作文都能被袁老张贴上墙展览,唯有他因错字多、书写潦草而不能。于是,他从内心又逐渐萌生了认真书写、改掉错别字的需要。就这样,这个学生经半年的努力终于一跃为全班作文第二名。
6.培养学生修改作文
修改习作,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其权利是学生的,教师不应越俎代庖,常见一些教师把学生的作文改的面目全非,这样的结果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写作的信心,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所以,每次的习作修改,都应该以学生为主,先教给学生一定的修改方法,使用一些激励的手段,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反复修改。对于学生每一次的修改,要给予表扬和奖励,真诚的欣赏和赞扬他们的进步,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修改自己的习作。每次批改学生的作文,采用面批的形式,以朋友的心态,对学生习作中的主要毛病提出修改意见,让他们自己去改。
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示例修改”。“示范修改”的指导方法,也就是选择学生作文中一篇具有共性问题的作文,作为修改例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对照作文训练要求找出毛病,提出修改的意见,然后由教师当堂示范,在作文上运用符号调、删、增、改,让学生弄懂怎样改作文。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在引导学生初学修改作文时运用。
这种方法是根据某次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求,选择含有一、两篇含有“共性”问题的“例文”,引导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对“例文”进行“合作”式的修改,让全体学生在共同修改例文的实践中,获得修改作文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技能。
“示例修改”指导方法的另一种做法是,选择学生作文中较好的篇作为范例文,教师引导全班集体分析其优点、长处,再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找出毛病、然后加以修改。
我们的老师常常采用的指导方法还有:
1.自评自改。要求学生写完后,至少要读两遍,注意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仔细斟酌词语的运用,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
2.互评互改。指同桌学生交换习作进行评改。
3.集中讲评。在小组或全班内进行口头讲评作文。
4.群批群改主要是集中解决值得注意的共性问题。其做法是:划印或用幻灯打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后自行修改,之后谈修改意见。讲评前,教师要明确要求;讲评时,学生可以广开言路,按讲评要求各抒己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
5.“点拔修改”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常在批阅全班作文时,根据这次作文的要求,把学生作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用符号划出来,上课时,整体评述本次作文所存在的问题,有时归纳成几点,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对照作文要求,读读、查查自己的作文,想想老师画的符号,参照老师的意见,自己动脑筋自己修改。
6.还有一种“反复修改”指导方法,老师们也常用,那就是把学生以前写的作文、已经修改过的作文,引导学生再读读,再修改。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多,能力的提高,回过头来看修改前一时期的作文,一定会发现新的问题,想出新的修改意见。这种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学生也很感兴趣。
还有一点,我觉得也应注意,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要循序渐进。每次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不可能把所有毛病都找出来,都改正,我们应结合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求来考虑,确定每次学习修改的重点。一次训练一点,譬如,改正错别字,病句,用错的特点,文章层次不清,写的不具体,文章没有中心。
《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作文”二字,低年级叫“写话”,中年级叫“习作”,强调小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泥于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总之,在习作教学上,教师首先要少一些“刻意训练”,多一些“润物细无声”。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是最关键的。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有意识地让“习作”一词在课堂上消失,把习作教学活动变成一次开开心心的游戏、一项妙趣横生的实验、一次促膝倾心的交谈……,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观察,去发现,去追忆,去想像,去下笔成文。
其次,还要注意放手让学生去写,重在自由表达。讲述假期游览的经历,讲述自己的社会见闻,介绍自己喜欢书籍或者电视节目,畅谈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快乐和烦恼……,目之所及,耳之所纳,心之所往,写下来就是作文!生活就像万花筒,多姿多彩,作文的内容也五彩缤纷。

㈩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要加强平时练笔指导,为什么要加强平时练笔指导

小学语文属于基础性学科,其基本功的培养好比是在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打地基”。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1)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基础教育的重任,而且为学生以后的学习起着基石和桥梁的作用。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老师自身的素质修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提出,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长足进步。语文教学不再是纯粹地教“教科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破“课堂为中心”,不再是封闭、僵化的“小语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农村,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比较陌生,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城镇波及到乡村。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感到自身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已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转轨的需要。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年龄稍长些的教师,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观、育人观上,不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不清楚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在明确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语文教学基本功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专家和学者积极倡导“本色语文”,强烈呼吁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儿”。大家已经认识到语文基本功的培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极其重要。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有一些老师仍满足于让学生回答“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怎样解释”。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够,语文基本功的培养滞留于形式,“穿旧鞋走老路”,运用的方法和手段单一、陈旧。老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身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时俱进,合理地继承,和谐地发展,为孩子一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研究课题。2、选题的意义教师是教育的希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教师发展现状的要求。教师的成长过程,是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因而,对提高教学基本功的研究是现实的。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在这种课程环境下,需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需要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某种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在行动中反思,在研究中提高,在课改中成长,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的应能力。语文教学基本功是小学语文教师为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反映语文教师队伍和语文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大力加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调查研究,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给予科学的评价,对于加速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从而大面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语文教学基本功的内容及其重要性俗话说:你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你要有一桶水.这就形象的说明了基本功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就是一条生命线,自己基本功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教训质量的好坏。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清楚地知道语文基本功有什么内容及其重要性。1、基本功的内容中医的基本功是望、闻、问、切;戏剧演员的基本功是唱、念、做、打;而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则是听、说、读、写。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就应该具有比学生更加过硬的读写听说的基本功。听,即是听学生的朗读、复述、问答和讨论(2)。在学生朗读、复述、问答和讨论时,老师要能辨别学生正确与错误之处,抓住问题,指出问题,指导或改正问题。练好这些听的功夫,语文教师就能及时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和口头表达上的优点和缺点,从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说,即是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的课堂用语,应该做到清晰、准确、简练、生动。过不了语言艺术这一关,教师即使满腹经纶也难教好语文。所以教学语言的修养要从学习普通话开始,逐步做到语调自然。音量适中,讲究抑扬顿挫,避免出现内容上的语病。在清晰、准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简练和生动。读,即是老师自身的阅读、朗读能力和指导学生读的能力。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读功”一方面是指应认真备课。因为备课是教师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认识、探索规律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阅读。阅读是任何语文教师都不可以缺少的。写,即是三笔字和写作。字是老师的“门面”。字是否写得规范工整和美观,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教师的威信,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老师首先把字写得规范、工整、美观,写的有艺术感,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所以,书写的基本功是合格的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重要职业技能。写作本是语文老师的才华外现,是检验一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如果语文教师不会写作就像美术教师不会画画,音乐教师不会弹琴、唱歌一样。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所以,会读会写,那是语文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其实除了这四项基本功之外,语文老师还应具备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学语文,说课、听课、评课的等能力。2、基本功的重要性“基本功”是“从事某种工作所需掌握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现代汉语词典》)。教师工作有其必须掌握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活动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基本功的研究,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履行教书育人、管教管导的职责,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教育学生,完成党和国家所赋予的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神圣使命。一个好的理念只有通过拥有扎实教学基本功的教师的活的教学,才会转化为有价值、有效益的教学行为。新的教学理念要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教师基本功”就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抓手。如果能在与“教师基本功”,紧密相联的解读教材、语言表达、多种媒体运用等方面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体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那么新课改的目标才能实现。语文教学基本功不仅体现在各种环境之中,也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要增强自身素质训练的自觉性,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中要积极进取,努力探索和创新,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推进。三、我的语文教学的经历和存在的问题1、我的语文教学的经历在自身的基本功里我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方面:一是三笔字,即钢笔、毛笔、粉笔字。作为一个有着灿烂艺术的中华民族,历来都重视汉字的书写,古人关于“字如其人”“身正则字正”的说法,指的就是字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3)。而汉字是平面型方块文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汉字的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丰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长期以来,汉语和汉字对中华相互影响,也相互适应,汉语和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对语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深地知道自己的字虽然不能与书法家比,但也知道字是老师的“门面”。所以自己的字体一般写得比较端正,笔画正确。特别是粉笔字。因为我们都要求学生的书写要端正、整洁,但自己的板书却龙飞凤舞、杂乱无章,那怎么会有说服力呢?回忆当初,我在师范读书时,认为练粉笔字是一件累赘,没用的东西。所以一直没有认真去练,直到在实习时,课堂上需要板书的,但是,我的字写的很不好,学生反响很强烈,指导老师也批评自己。那时我才意识到书写的重要性了,就买来字帖狠练三笔字,而且特别注意笔画的清楚,不可多一笔、不可少一笔、不能随意变动笔形,还注意了笔画的组合、结构、笔顺,而且还要匀称、美观。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练习,我的字终于受到师生的好评。二是读,即是朗读课文。在许多语文课上,普遍可以看到学生朗读的次数是增多了,但却不见他们真正地喜读、乐读、争读,学生只是机械读,并没有真正调动起自己情绪,把情感投入课文教学内容中去。如何提高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但并不是要老师单纯得告诉学生哪个字要读重音,哪里要升调,哪里要降调,简单的要学生读出什么语气就可以解决的了如果是这样。学生只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践证明,“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那就要看老师的读。在教《两小儿辩日》中,当教到两个小孩知道孔子都不能判断错对时。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问学生:“两个小孩为什么会笑孔子呢?”学生答:“因为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谁对谁错。”问学生:“孔子是当时知识甚为渊博的人,两个小孩子见孔子不能判断错对,就觉得怎么样了?”学生答:“好笑。”我又问:“那我们该怎么去读呢?”学生答:“天真活泼。”这时我并不要求学生读出好笑的语气,或者简单告诉他们哪个要升调,而是要他们听我用两种不同的读法读,然后告诉我那一种好,为什么?然后,我用了不同的声调,不同的表情去读这句话。读后,学生纷纷发言表示喜欢第二种读法。他们说,老师第二次读是面部带有笑意,语气有点高,好像有点像小孩子那样天真活泼的感觉,第一次读时表情与语气都很平淡,没有天真活泼的感觉。接下来,我要他们读这句话,要他们向老师那样读,再加一点想象,果真,孩子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是通过观察认识外部世界,获得感性认识。其实老师的朗读包括了很多自身的知识,有拼音(拼音是否标准关系到自己的普通话)、词语、句子、文章的理解等。所以,每教一课我一般都是自己先读,检查哪一方面不懂。只有这样。自己在课堂上才会有更好的表现。三是听,听也是老师的基本功之一。在课堂上,当学生朗读时,我要能辨别其口齿是否清楚,字音是否准确,句读是否分明,语调是否恰当。例如:我班有一个学生,总是分不清卷舌和平舌音,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我都特意指出他的不足,每次他都不以为然,单独要他读时就改,全班一起读时就恢复原样。有一次,读一段课文时,全班读书时,我当场就把他将“山”读成“三”指出来。那时全班学生都很惊诧,不明白我怎么能听出来。在学生概括课文段意和主要内容时,我要立刻判断其表达是否正确,概括是否全面,层次结构是否合理。当学生提问、答问时,我要能听出提问是否简明,答问是否扼要,有没有重复拖沓或者答非所问的现象。当学生讨论争辩时,在高年级每个单元都会有口语交际,那我就要能综合意见,抓住矛盾焦点,辩明是非,加以否定。这些都是自己的拼音、对课文理解都过关了。其实除了听学生的,还要学会听老师的,即是听课。因为在听课过程,我们不但能吸收他人的好经验和做法,同时对缺点和不足作出判断,以便自己在教学中借鉴,从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2、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在自身的基本功里我也做得不足的地方,一是阅读,二是作文在语文教学中,课内外的阅读不仅是令学生头疼不已,同样也令我苦不堪言。在教学阅读时也不知从何入手,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要求通过语句去体会李大钊的品质。当我出示语句要求学生概括人物形象时,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拿着图解字典,将那些内容读了出来就以为是对了。而我有时明明知道他们不对,却无法去指点。可能这就是自己的阅读基本功没有过关。有一句话说的没错“一个人阅读量的大小,决定着这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因为自身的阅读量过少,就会导致作文水平低。所以教作文也是我的弱项,每次看到学生干巴巴的、没有文采的、篇幅过短、事例不具体、中心不突出的文章,我的心就十分懊恼,真的不知该如何去教才好。我不是没有教过他们如何去作,但是就是不明白为何提不高他们的作文能力。例如:在教写事的文章,我会先说明写事需注意的要点,然后会说一两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例说给学生听,以便吸引他们的兴趣,再将事例变成范文,出示给他们看。但学生交来的作文,还是不变。可能这就是自己的传授能力差吧!四、针对自身不足,提高语文教学基本功的建议1、阅读方面一是选一些好书看。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是的,但不是每种书都是“营养品”,好书才是。读好书,才能积累语言文字知识,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那什么才是好书?叔本华说:“只有从哪些哲学思想的首创人那里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谁要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他强调地即是读经典原著。经典著作是智能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只有阅读经典著作,才能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去思考,去感悟圣贤大师们的智慧,所以套用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说:如果有人问我,读书有什么捷径,我的回答是:有的,就是直接去读经典著作。二是选书的范围要广。鲁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所以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古今中外优秀的书籍应是手中爱不释手之物,它们可以给我们智慧,给我们思想,让我们成熟,让我们达观,让我们明白生命的伟大和自私的渺小,让我对得失,挫折,名利有了正确的认识,它还能让我通晓千古,知天下事,使我从无知到有知,从有知成为智者。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老师不仅要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底蕴,还要不断的读自己,读他人,在思考中成长。只有这样去多阅读,我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才能摆脱平庸,才能指导好学生的学习。三是继续提高自身朗读情感能力。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运用朗读能帮助读者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并对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必须继续注意抓重点词、句朗读词、句的朗读时可以联系词义入情。抓住一个或一连串的词,通过解析词义达到读得入情入境。学会拆字形品意蕴。借助造字特点,帮助自己对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引起共鸣,促动情感上的升华。继续体验朗读在朗读时学会转换角色,体验他人情感,读出情感。在朗读时要学会以生活的感受为牵引,读出感情。在朗读时还要学会用表情、动作朗读。因为只好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作文在写作方面在读书时觉自身的写作还可以。但面对学生时才发现自己的作文水平,有待提高,所以在写作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写教学日记。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此,于永正老师也深有感触,他说:“认真写三年教案,未必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认真写三年教学札记,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说不定,还写出一个教育专家来。”二是写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好的读书笔记,就是我们教学的智囊。朱永新教授在《教师成功的“六字诀”》中说:“今天听了一段讲话,有什么想法,记下来;今天听了一个报告,有什么心得,记下来;今天看了一本书,有什么心得,也记下来。你记十年,肯定成功。”我们不要对内容过严的要求。只要对重在练笔,积小成多,汇河成海。写的多了,能写的题材广泛了,写作技巧也在无形中得以提高。三是多写下水作文。于永正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学习。他提倡在学生习作前,教师自己动笔写“下水文”。他说:“我一下水便知道哪里深哪里浅了。”“要让孩子写好作文,教师自己一定要写。你自己不写下水文,你教不好作文。”所以只有写好文章,才能去准确地指导学生作文。若不写作,体会写作之甘苦,指导作文必然是空洞的说教。所以荀子有句话是说的很对,“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四是平时还要写日记,同时还要留心周围的重大事件或环境的变化,积累素材,慢慢就会言之有物。五是要多写有感情的文章,因为文章不是多优美词句就是好文章,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只要自己的文章有了真情实感,才能令学生感动,才能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写作文评语是作文批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教师自身的阅读水平和评论水平。因为小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强烈的希望得到老师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心中最细微的活动,好的作文评语,不仅能使学生认识自己习作的优缺点,还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然而在这方面自己却做得不好,有时候明知学生的文章有问题,无法用言语或文字去说明。为了提高自己的作文的评价能了,除了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要加强,还要多看看作文,多看看作家们是如何点评作文的,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点评水平。而自己在写评语时也要注意掌握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而每一次的评语都应有新意,利于启迪学生的心智,利于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热情。而且在写评语时要学会用第二人称写,这是心理学一种叫“自己人”效应。因为平等的语言会拉近师生的距离,降低学生的写作心理压力。还要学会谈心式人文化评语。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高级和低级之分,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还要学会用心写评语,只要我能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的作文评语中的说教者的形象,用商量、询问的口吻和学生进行平等、耐心的交流,相信无论是我还是学生在作文上都会有所突破。其实在提高自身的不足之时,同时以加强自身的强处。例如:平时是会用普通话与学生交谈交谈,这样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又可以加强拼音能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二是多看说普通话的电视台的节目,特别是中英电视台,这样可以使自己的发音更加标准。三是说话时会更加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只有自己在说话时做到准确、简洁,才不会令到学生感到罗嗦、厌倦。四是继续加强对三笔字的写与练,继续要求自己的字体要端正,严格按笔顺去写字。五是继续多听听学校里优秀教师或老教师的课,并积极与他们讨论、交流,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多看一些优秀课堂的案例,以便提高自己的课堂技巧,以及说课、听课、评课的能力。五、结束语在语文老师基本功的初步研究过程中,我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其它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依据教育理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针对自身在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自身教学基本功的看法。新课标理念赋予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需要与时俱进,以一种新的理念重新审视和发扬听、说、读、写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求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练就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学语文,说课、听课、评课的等能力。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基本功在教师任职前已大致形成,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角色的改变,对教学基本功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笔者在听写方面的基本功比较扎实,而在读写方面做得不足,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关于教师基本功的各种论文有很多篇,关于新课改下教师基本功的文章也有280多篇。通过阅读这些文献中的方法,结合自身问题,找到适合笔者的方法。通过多读书,广读书来提高自身的阅读技能,多学多读多学,自己写作文,写读书笔记,写作文评语等以提高写作水平。由于研究时间紧迫,自己理论水平有限,在基本功的问题思考和提高途径上挖掘的深度可能还不够。还有一些细节考虑不周,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最后,恳请老师批评指正。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