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① 学校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语文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是由很多东西组成的,每一个科目的资料都与其有关联。
语文课程资源。就是在校本课程中要应用的东西。
语文校本课程从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得来。
语文课程资源从很多资料得来,但最终会应用在语文校本课程。
② 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有什么区别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校本课程越发得到基层学校的欢迎与喜爱,但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许多学校都习惯地把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混为一谈,背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造成了实践中的混乱。为进一步发挥校本课程的实践功效,实现校本课程的育人目标,本文结合有关研究成果,谈一谈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主要区别。
区别之一: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内涵有本质的不同
校本课程的内涵一般是指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它的本质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课程的权力方面,学校拥有课程自主权;二是在课程开发的主体方面,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三是在课程开发的场所方面,具体学校是课程开发的场所。校本教材的内涵一般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可见,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内涵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课程,后者是课程实施的媒介,二者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区别之二: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存在范围等方面有明显不同
校本课程是基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教育环境等存在很大差异,而我国这种统一管理又往往不能关照各地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学校的教育效果,在此基础上作出的一项课程政策。校本课程要求每所学校都必须做到,但校本教材则不同,它是校本课程开发后,有些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由校长和教师编制的教材,而非所有学校都必须具备。换言之,校本课程是落实新课改要求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标准,是所有学校的必 l须,校本教材则不一定是所有学校的必备,即便是有些学校编写了一部份校本教材,也因为校本课程的时效性、变化性等特点,使校本教材的使用范围、使用周期和使用效率都受其限制,更何况考虑到教师的时间、学校和学生的经济负担以及课程的成本等因素,不可能使所有的校本课程都配有校本教材。所以,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存在范围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区别之三: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政策的合法性上有根本不同
校本课程早在 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2001年6 月8日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更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两个文件中有关课程方面的规定,无疑为这种新生的顺应了国际课程改革和课程决策民主化潮流的校本课程提供了课程政策上的合法性。但与之相比的校本教材则不然,尽管目前我国教材本身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概念,特别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要求的“编写教材事先须经教材审定结构审定后才能在中小学使用”,“教材的编写、审定实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行政部门两级管理”。但目前学校编制的校本教材都不具备上述的审定条件,因为校本教材的出现,主要依附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而校本课程自身的时效性、变化性和动态生成等特点,使校本教材的编写必要、使用范围、使用周期、使用效率等方面都极其有限,所以目前出现的校本教材很少要经过行政部门的审批。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教材是不具备教材政策的合法性。所以,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政策的合法性上是有根本不同的。
您所编谢的当属课本教材。
——对不起,这是我的错误,应该是校本教材!
③ 简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
2001年7月,国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新的教育哲学和课程理念提出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老金厂中学的领导、教师认为《纲要》确定的改革思想和改革目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对今后较长时间内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全面规划。我们在2002年伊始就组织学校领导、教师学习《纲要》及有关课改的理论书籍、文章,继尔就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发校本课程等课改主题做了实践探索。现就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研究作阶段性总结。
一、 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认识。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个理性、民主、科学的决策过程。校本课程作为课程形态而存在要有其自己的课程理念和内涵,所以,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必须做好前期的理论准备。校本课程应该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样,要有自己的课程理念、课程计划和评价标准,使之成为真正的“有目标有计划的教学过程”。
(一)课程本义和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校为本,以校长为首的教师群体,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学指导思想,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依托校园周围的人文地理环境,自主地为本校学生设计开发的,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可选择性和补充性等特征的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与教师专业的发展。
2、并不是本校教师自己编写的课程资源才叫校本教材,校本课程资源也不要求都要本校教师来编写,开发校本课程也不是一定都要要编写成教材。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编写教材,也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实际需要和特点的课程资源作为校本教材。但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确也存在部分学校缺乏规范性、系统性,随便申报开课,然后将一些活动课、选修课的简要教案、简要资料合并起来便称为校本课程,这是不够严肃的。
3、校本教材并非都要印制成册,或学生人手一册,以免增加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又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老金厂中学的做法大体是以下几种:一是可以让学生人手一册,如《我的家乡—老金厂》等,由学校自筹经费印制,免费发给学生。二是由学校购置一个班级的使用量,上课时发给学生,下课时收回,循环利用,如使用农函大的绿色农业培训系列教材、计算机技术课程等。三是学校添置部分放在图书馆,如《初中生心理教育读本》、《吉林省地理》、《生活中的数学》、《农村实用技术》,让有兴趣的学生借阅。四是教师开发生成的教案、讲义等资源,用于教师授课用,或只提供给教师渗透课堂教学用,不编印成教材,也不提供给学生。
4、教育的目标是着眼于人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着眼于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发展。课程的发展首先是人的思想的发展,没有教师思想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因而,活动课、选修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常规课程的编制的研究能力、整合能力,有利于教师利用专业技能真正成为教材、课程开发的主体和主角,从而更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实践表明,用活动课、选修课等课程形式,通过安排探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教学方式,可以使校本课程得到较好的实施,使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
开发校本课程就是为了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学校开发课程不仅可以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实现对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使课程形成一个纵向结构,让课程内容充满活力,同时,在开发校本课程中,从教师、学校社区等不同角度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与重视。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和个性特长出发,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我调适会大大提高他们的个性化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创新品格的形成。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实践常常是凭教育者的良好愿望让学生去知道什么,应该怎样做,违背学生的意愿和需要,所以,《纲要》强调开发校本课程一要依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二是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例如我校的新编校本教材《我的家乡——老金厂》。在这个前提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要与时俱进,呈多样化,具有选择性,能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满足不同需要的可能,所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十分理性的过程,也是教育创新的过程。
实际上,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已经有了一些校本课程的客观存在:一种是活动课和选修课,特别是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校本课程的原始表现形态;一种是学校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或依据学校特色、当经济特点而编写的校“本”教材的实施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从学生实际需要,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一些适应性的组合与改编的校“本”课程是自编教材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纲要》中也提到“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所谓“选用”即拿来主义。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应该重视校外的课程资源,如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的资源。这些资源能否直接形成课程这要看具体的情况,但它总可以作为的参照和补充。
二.老金厂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老金厂中小学是桦甸市第一批九年一贯制试点学校,有许多可开发利用的资源,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个新事物,没有可借鉴的模式,我校决定由我先行探索,我毕业吉林农业大学,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自己的看法,在加上这几年生物教学,二着一结合,形成了以老金厂地区为背景,以学生家乡为依托,将农业、生物和家乡有机结合的校本教材,即《我的家乡——老金厂》就有了 雏形,有了大的方向,下一步就是收集各方面的资料,搜集资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而整理资料又是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一开始主要依《老金厂乡志》为蓝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的选择,现简单介绍一下:
(一)《我的家乡——老金厂》的内容
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我的家乡——老金厂》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在主题选择与实施过程中,始终将人、自然、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学生展现的是一个真实、完整、动态的世界,一个与学生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世界。除此以外在生物,体育,数学,语文,地理等学科也有教好校本课程开发,是对《我的家乡——老金厂》的有益补充。
《我的家乡——老金厂》的内容根据新的教育哲学和课程理念提出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我的家乡——老金厂》主要由概述,美丽的传说,地名小考,物产资源,历史战事五部分主厂主组成。每一个部分可以独立,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不断丰富其内容。
1、美丽的传说:主要是发生在老金厂地区的传说,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儿童的心理对他们起很大的作用,他们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自己讲故事,校本教材中收集了《借灯桥的传说》,《老金厂的传说》,《老牛沟的传说》,在老金厂这些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学生多少都知道一些,会感到很亲切,很熟悉。课堂上以讲故事的方式,同学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课堂氛围很好,课下学生仍然兴趣很浓,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是在讲美丽的传说时用,效果非常好,把学生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2、 地名小考:七年级学生来自不同的村小,这种融合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愿意了解更多的对方的事情,地名小考这一章主要讲的是老金厂的五个行政村,以及相关的自然村,绝大多数学生来自这些自然村,了解自己家的一些来历,可以加深对家乡的认同感。用活动课来学习地名小考,利用老金厂行政区图,学生找自己的家,课后收集与家有关的资料。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增加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3、 物产资源:各种动物和植物是身边最常见的资源,利用梅花鹿,羊,野猪,狍子,人参,五味子,贝母,黄芪等,让学生关心身边的事,与生物建立联系,让学习生活化。学生对大自然可触可摸,一种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利用实践基地的建设,丰富校园的教育资源,活跃了学校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与自然贴得更近,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的各种图片,文字以及视频资源让学生可以很好的学习动物和植物资源。男生对动物感兴趣,而女生对花草较亲切,教师在为学生准备材料的同时也有很大的收获。
4、历史战事: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纪念,利用发生在老金厂的一些历史战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历史战事的讲解主要是以发生在老金厂地区的有名的战事为主线。通过讲故事,扮角色,找资料等形式教学,以相关的主题活动带动学生的探究,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来感受当年老百姓的苦难生活,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5、其他学科也有很好的开发,例如语文在自主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方面取得了教好的效果,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教学在依托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了“穿越沙尘暴,做环保小卫士”创编体育游戏;生物学科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农业等方面有教好的开发利用。
(二)、老金厂中学的校本课程的实施
1、 课堂上以讲故事的方式,同学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课堂氛围很好,课下学生仍然兴趣很浓,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是在讲美丽的传说时用,效果非常好,本人写的《借灯桥的传说》教学案例与点评被《中小学语文教学案例》采用,发表在2006年第五期。
2、用活动课来学习地名小考,利用老金厂行政区图,学生找自己的家,课后收集与家有关的资料。
3、 网络资源收集的各种图片,文字以及视频资源让学生可以很好的学习动物和植物资源。
4、 于历史战事的讲解主要是以发生在老金厂地区的有名的战事为主线。通过讲故事,扮角色,找资料等形式教学。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阶段总结
校本课程总是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开发策略之间求动态平衡,两种策略之间应是互补和融合的趋势,以至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课改刚刚开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也刚刚起步,因此,这里的总结从理论上不可能有更深层次的概括,所以只能谈些体会和认识,也可以说是经验之谈。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创新,提升了特色办学的品位,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找到突破口和生长点。老金厂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实成为课题实施过程中重要方面,也可以说是子课题研究。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搭筑了新的平台,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优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促进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老金厂中学正是通过这三个“教育”推进了教育改革与创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个性特长,无论在艺术、体育,还是在数学,写作出现“童星”璀灿的好景象。这在社会上已经有了广泛影响和良好的口碑。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学校打造和发展创新型教师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机会,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和贯彻课改《纲要》的实践中。目前,老金厂中学共有多名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科研兴教(校)的氛围基本形成,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整合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此同时,教师积极投身课改实践中去。例如,开发校本课程不少教师都做了努力,生物教师以“美化生活”主题编写“美化校园—做学校的主人”;体育教师改革传统间操模式,创造了“音乐无口令间操”。这些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大大促进了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坚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发掘社会教育资源,扩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技术性含量。老金厂中学近几年先后与多个单位建立关系,学校吸纳家庭群体中和关系单位中的人才优势和物质资源,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创设条件,弥补学校条件的不足。
总之,学校要发展,要进步必须努力参加课改实践,有些工作早做比晚做好,有些工作必须做,例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必须做好的事。
④ 课程如何设置: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三级管理
所谓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它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初中阶段所开设的数学、语文、外语、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物理、化学都属于国家课程。
所谓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如信息技术教育就属于地方课程。
所谓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如我校初一、初二年级开设的心理健康、语文学科的学法指导、名作赏析、阅读写作、英语(Q吧)学科的写法指导、英语兴趣小组、英语奥赛辅导等都属于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这是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来区分
的三种类型。其中,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已往国家课程倍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开发。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样既能保证国家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又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办学条件和不同办学模式的需要。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不是互不相干的"三套"课程,而是彼此关联、内在整合的,因为国家、地方、学校这三类课程决策的权力主体是相互交往的,三者在交往中形成了课程变革的"共同体"。三级课程不存在说哪一级课程是高级的或重要的,哪一级课程是低级的或次要的。它们都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整体,分别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发展和我国社会发展承担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责任。各级课程在总体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他们都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都要体现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各个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
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着。教师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和校本化的能力。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可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给地方和学校开发课程留有余地。国家和地方课程主要解决一定范围内同一批受教育者的共同素质问题,而校本课程则是要满足每一位受教育者的特殊需要和兴趣。学校除了开发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外,还有权利选择经过国家、省级审查通过了的教材。
这样的课程设置可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分工,调整了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运行,为课程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对于加速我国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⑤ 课程如何设置: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三级管理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高中阶段应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主,国家不宜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其内容做太多的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之所以要以国家课程为主有以下原因。第一,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意志,既保证了全体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也为学段之间的顺利衔接提供了保障,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作用或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第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课程管理的权利相对集中在中央一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长以及教师等的课程意识还比较淡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与教学领导能力较弱,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方面能力有限,经验不足,特别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方面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国家课程中的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都是集中了全国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甚至一流的科学家等参与研究、制定与设计和开发的,因此其科学性较强。
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并不意味着排斥或否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部分课程能力较强的地区和学校应加大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力度,进一步探索并总结地方、学校管理课程、开发课程的经验。
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在我国刚刚开始实施,将经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落实和完善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⑥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了我国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国家课程、地来方课程和校自本课程构成了我国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幼儿园课程则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地方课程和园本课程相结合为主。什么是园本课程呢?园本课程来源于校本课程,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其概念,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纲要》从本地、本园实际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
⑦ 校本课程开发中,怎样整合国家和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社区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要求将国家课程标准与社区课程资源结合与融合。因此,我们要明确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之缺失的基点上,谋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协调一致和均衡发展,其内容无论从难度上,还是从选择与组织上,都应该相互协调、互相平衡,整合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 1、课程内容、方法和学生生活经验整合。国家课程关注学生共性的基本要求,作为弥补国家课程缺陷的校本课程,应着力于区域性和个性的基本要求,把课程与学生身处的环境和个人经验联系起来。如宝应水泅中学语文老师对第七册“荷”单元进行环境分析时,改变常规的课程组织方式,让学生走进社区,深入荷园去体验,泡进图书室去感悟,寻阅名家“荷”题诗文,结合自身经验与课文作者去交流,在碰撞中深刻领悟荷之美、荷之善、荷之情、荷之神。这样的校本课程将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所学的课程内容融入到学生的身心结构中,成为他自身的一部分,同时又使国家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2、学科之间的整合。课程整合强调的是课程的横向联系,其目的是让特定的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相联系,使学生能够把 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以提高综合知识的能力,获得综合经验。为此,校本课程的编制应致力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提倡按需要把跨学科的内容组织成教学主题。如蒲松龄在宝应做了一年的幕僚,而且创作《聊斋志异》。由此我们结合语文学科开设了“蒲氏文化”的校本课程,要研究蒲氏文化,就必须要了解蒲氏的生活朝代及社会现状、创作素材及情感状态等,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这其中就包含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民俗学、地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开发出这些相关的学科内容,还可以开发出与此内容有关的网络资源、社区资源,同时也可以开发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和展览馆等课程资源来加强学生对“蒲氏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获得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