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课题
⑴ 校本课程中,用橡皮泥捏东西是什么课程或者课题
《泥塑》
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 。
原料容易找,成本低,广泛!!但具体的泥是不一样的,有黄泥,黑泥,景德镇的瓷泥,,无锡的紫泥!!
⑵ 初中科学小课题
我只能找到这个
中学生物校本课程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要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进行,对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引起基础教育理论界以及学校方面的重视。本文以生物学实验教学为主题对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依据课程理论和生物学学科特点确定了生物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内容、教学组织方式以及适于本课程特点的考核评价方式,并在教学实践进行了相应的尝试。此外,对高一年级生物选修课结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校本课程 生物学实验
一. 概述
近年来,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进入学校,对校本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问题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也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中。
1. 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目前国内学者大多接受以下的观点。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崔允 郭,1999)。校本课程通常是由学校的校长、教师来决策,采取“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的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上而下”的政策,以满足不同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与参与性(崔允 郭,1999)。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所不同的是,校本课程主要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自主进行课程开发的行为。校本课程开发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崔允 郭,1999)。也有学者(徐玉珍,2001)从新课程开发的策略、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新模式、构建学校特色以及国家课程开发的补充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做了更明确的界定。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徐玉珍强调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基本点和两个必须。两个基本点是“学校为本”与“课程开发”。两个必须是指在课程内容方面必须考虑到校本课程所隐含的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假设,必须考虑我国的国情、语言习惯以及中小学教育的实际。
2. 国内外校本课程的发展与现状
自从近代学校制度建立以来,课程开发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传统。
一种是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典型的国家课程开发传统。法国自拿破仑统治的时代开始,一直是由中央政府颁布指令性教育计划与课程时间表以及全国考试涉及的范围。德国在18世纪末对学校课程设置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具体规定了义务教育的科目以及各科目教学所需的课时,阐明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阅读作业。在这样的指令性课程标准与统一的外部考试制度下,学校的教学工作受到了严格的控制,教师很少有自由行动的余地。
另一种是以英美两国为代表的非集中制的课程开发传统,这种课程开发形式把部分甚至全部课程决策权下放到学校。美国的教育属州政府的职权范围,在课程方面,课程决策的所有权力都属于地方,地方有赋予学校在课程事务上的自主权。由于学区和学校的自主权很大,校本课程一直是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英国的教育制度一直秉承学校自主的传统。由于法律规定课程设计的权力归地方教育当局和个别学校团体所有,在很长一段历史上,中央教育机构很少介入课程事务。
从西方国家近两百年的课程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课程的开发传统是与其课程行政体制有关的,课程行政体制决定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之间课程决策上的权力分配结构。两类课程体制各有利弊。国家课程开发在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一性方面具有优势,而校本课程开发则利于尊重学校环境和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50年代末,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教育系统都推行了由国家发起的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新课程运动,由国家组织各方面专家协同开发真正高质量的课程,其目的是实现课程的标准化、统一化。新课程运动具有这样的基本教学教育理念:教学的基本主题是学科结构,经过科学地组织的学科包括了社会需要的全部知识。与原有课程包含大量使用知识不同的是,新课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包含最新信息的、逻辑严密的学科全貌,其内容强调作为学科结构基础的关键性概念和清晰观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获得现成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并通过科学发现活动增加对科学家工作的兴趣。(崔允 郭,1999)
在这一课程运动中,英美两国表现尤为突出,两国课程开发者都认同了新课程运动的基本理念,认为过多地把课程权力交给学校与教师是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之一,而真正高质量的课程应该由国家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协同开发。西方的新课程计划由专家研究课程制度,新课程开发所涉及的教材等由中央教育部门等组织力量集中开发。
但这一改革由于种种原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除了教师方面的种种原因外,“新课程运动”暴露了国家课程开发的缺陷,其中主要是由于课程开发集权引起的。这种模式使课程开发系统与课程实施系统隔离开来,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无法清楚的了解新课程的意图和课程目标中每一个细微的革新因素。而新课程的推行要求课程实施者改变他们的教学习惯,对课程重点、学习空间,乃至自己的行为方式等进行一系列的重新组织。这一过程涉及许多实际问题,课程开发者往往与实施者缺乏交流、合作,无法把隐含在课程中的一些基本假设、价值取向传递给实施者,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供有利于实施的建议。
70、80年代,非集权化课程决策在许多国家再次得到重视。80年代以来,学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化,其变化速度日益加快。学校要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需要对环境做出最敏锐的反应。校本课程恰好能够适应这一要求。一向实施国家课程开发模式的国家,也开始意识到需要提供地方和学校层次在课程事务上的主动权,纷纷出台了有关的课程政策。
我国建国后,为保证基础教育的共同质量,便于管理和评价,采用的是原苏联三、四十年代的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引起教育界许多理论工作者的关注,校本课程开发也受到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的重视。这些学校意识到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学校办有特色以及教师的培养提高都有重要作用,因而积极对适于本校的校本课程或对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进行改造完善,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
3. 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意义
(1)从课程结构改革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如前所述,国家课程(包括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各有利弊。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一个国家的课程需要几类课程恰当的结合。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讨论稿)提出在课程管理方面要“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倾向,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既保证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又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对于课程、教材的管理与开发,指导纲要规定了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所应承担的职责,其中学校的职责为“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建立学校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以保证学校课程的实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的有关文件明确了今后若干年中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与开发模式,它不仅对于学校课程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也为学校以及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但是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起步较晚,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以及有关理论还很贫乏,学校对开发校本课程更缺少实践经验,所以,对校本课程有关问题深入研究,有利于我国校本课程的发展。这一工作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学校一线教师的参与。
(2)校本课程有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各个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办学的条件、学生的来源、教师的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学校的差异。学校在组织课程时,既应该体现国家的意志,也应该尽可能满足学校的差异性和特点,使不同类型的学校具有各自的特点。
学生在发展中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表现出其差异性。现代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校本课程直接指向差异。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可以根据本学校教育资源以及学生发展需求开发多样化的课程,开发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授课教师的特点和课程特点进行调整。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满足学校差异、学生差异对课程的需求。
二. 问题的提出
1. 国内生物学教学的问题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目前自然学科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以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依据学科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生物科学属于实验科学。与其他实验科学一样,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是建立在对大量的生物学现象的观察与实验基础之上的。
生物课是中学阶段实验科学开课最早的课程。由于生物学的特点,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生物学课程时,要学习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现象,也需要了解生物学的学科特征以及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许多未知的生物奥秘使学生对生物课学习有较高兴趣,在实验课上,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观察、了解生物现象的秘密会激起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通过实验课,学生可以学习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研究的兴趣和初步研究的能力以及科学思考的方法,并可以利用这些方法去探求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奥秘,。
目前我国生物学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不能体现出生物科学的学科特点,也不能满足学生学生探求生物学奥秘的需要。教材内容编排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验;强调系统性,缺少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教材中实验安排少,实验多为验证性的,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活动。学生以文科课程学习的思维方法来学习生物课,生物课已经失去了生物学的学科特征。
国家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准备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改变生物学教学当前的状况。在课程未做重大变革之前,考虑到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一些学校通过开设选修课等校本课程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方面研究已经有了一些的成果,但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探索。
在此情况下,我校从1998年开始,开设了一门以生物实验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程,以弥补现行生物学课程的不足和满足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爱好。我们认为,即使国家新的课程计划开始运行,学校也需要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愿意发展、提高生物学方面的兴趣和能力的学生,促进他们在这一方面的个性发展。我们力求通过我们的课程,引导学生参加他们有兴趣的生物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习生物学知识,并为以后自己探讨科学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2. 课外活动与课程
我们在开设这一选修课之前,曾组织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小组的形式进行生物学方面的活动。组织课外活动灵活性较强,开展的活动往往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具备的条件安排,但随意性较大,计划性较差;缺少课程理论指导,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
作为课程,需要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按照确定的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此外,课程需要有与课程目标配套的评价体系。所以,开发一种新的课程,必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组织形式选择、课程评价体系制定、课程具体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决定等。
三. 课题研究目标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目标
教学一线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研究的重点,不是研究它的理论,是要在实践校本课程理论指导下,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根据上述认识,我与我校其他生物学教师共同研究了开发以生物学实验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确定了以下课题研究目标。
1.研究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中的师生关系。
3. 研究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二)实施步骤
1.前测:本学期课程开始时,对学生水平的测试。测试目的是要了解学生对生物学信息的关注程度以及生物学技能水平和情感情况。
2.实施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分为初中年级、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三个层次。各个年级在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方式等有所不同。
3.后测:检查一个学期课程完成后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生物学操作技能以及情感方面的变化,课程进行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反馈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要求,以进一步完善课程。
4.过程监测、有关资料收集整理
在实施过程进行中,各年级任课教师对课程情况进行经常交流,根据课程开展情况,对研究方案调整,特别是由于学校工作安排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整理收集与研究有关资料,以备总结完善课程;对为本课程编写的讲义进行整理、修改,准备汇编为生物选修课教材。
四. 结果
(一)本课程的理论研究
1.确定课程目标
通过生物选修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方面得到发展:
A. 具有一定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a. 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的工具、仪器和各种化学试剂,具有一定操作技能。
b. 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生物学资料的能力。
c. 学会生物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收集、记录以及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获得结论。
d. 发展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学会使用实验报告或小论文方式将实验现象、数据以及分析结果正确表达出来。
e. 发展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B. 通过实验获得相应的生物学的基本事实、原理和规律的基本知识,学习在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C.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关注生物学的发展,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选择课程内容
选择什么实验?所选择的实验目的是什么?每个实验要学习哪些的生物知识?训练学生掌握什么技能?这是研究的一个方面。我们整理挑选了曾经做过的一些实验,并参考中、美、英三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生物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按照实验内容、方法分类,从中挑选了一些实验作为生物选修课学习的基本实验。我们选择的实验可以分为三类:
基本方法和技能训练实验——实验可以促进学生了解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对学生 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探究类的实验——在初步掌握生物实验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操作技能后,学生对一些生物问题进行探究,学习生物学的知识,了解生物学研究的特点。
自选实验——自选实验有两种,一种由老师提供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实验。另一种为学生自己提出的实验项目。自选实验一般为周期较长、较大型的实验。学生进行自选实验,需要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研究。完成自选实验要涉及多种方法,所以这类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自主选题实验多为小组合作的实验。在实验中,小组成员需要相互配合,这类实验也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见附表1 )。
根据课程内容,我们安排了本学期生物选修课教学计划(见附表2)。
3.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校本课程中师生的关系
参加学习的学生年级不同,认知水平、操作技能水平以及所掌握是生物学知识也不同,因此,不同年级课程需要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课程中师生的作用也有所差异。
初中年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具体指导下进行各种实验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了解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初中学生生物学知识很少,教师需要结合实验内容介绍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操作,而且也学习了相应的知识。
高一年级课程重点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根据训练目标,教师提供学生实验讲义,学生阅读实验讲义,进行讨论,理解实验目的和操作要求,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规定的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操作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并要检查学生实验的效果。此外,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的实验题目,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并进行实验。实验中,教师要提供相关生物学资料供学生阅读,并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实验结果,以促进学生对实验目的和现象的理解。对于高一的学生,需要给予更多地活动余地。
高二年级学生以自主选题实验为主要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对自己的选择的课题独立进行实验研究。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注意实验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查找资料,利用资料提供的信息,对自己实验中的现象分析讨论的方法。虽然高二学生已经开始学习高中生物学,但生物学知识依然缺少,教师同样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实验学习相关知识。
4.考核评价的方式
如何对以实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学习进行评价?学习评价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是一个综合评价,评价应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在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评价方式、结果应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各个年级学生学习内容不同,考核评价的方式也应有所差异。(见附表3)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生物学知识以及实验技能的考核,既要考察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也要检测学习的最终结果。
对于平时学习情况的检测,我们是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并检查完成的实验报告。对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作出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程学习的最后考核有两种方式,初中年级,进行实验考核。实验考核了包含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处理。高中年级,要求学生完成自选实验实验设计与实验报告。
学生在参加本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不能用直接考核进行评价。我们认为以下几个因素能够作为评价学生的指标,包括:出勤情况,参与实验的情况,参与讨论的情况,在小组自选实验中的贡献大小等,这些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参加本课程学习的态度与情感。以上几个方面,除出勤情况是客观的,其余几项都无法定性测试,因此,除了对学生在上课时的行为观察记录外,我们还使用了问卷对学生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学生对问卷的回答进行分析,来了解学生的变化。
⑶ 1。课题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范文
《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一、课程概况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高等动物有很多系统,包括血液、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生殖、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等。在正常条件下,上述各个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到哪些调节和控制等问题是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只有了解在正常条件下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的规律,才有可能了解在疾病条件下哪些功能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药物或其它手段进行预防和治疗。因此,人体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人体生理学》有理论课和实验课。只有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起来,才是一门完整的生理学课程。课程的安排,一般是先学习总论,了解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再分系统学习各系统的内容。实验课可以和理论课并进,也可以集中一段时间进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后续课为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本课程为5学分。
二、教学资源及内容简介
(一)文字教材
1.《人体生理学》
于吉人和张大成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出版。
本书依据高等医学专科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编写,系统体现了人体生理学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全书共12章。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三章 血液、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五章 呼吸、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功能、第九章 神经系统、第十章 感觉器官、第十一章 内分泌、第十二章 生殖
2.《人体生理学学习指导》
朱文玉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与《人体生理学》主教材相配套的辅导用书。全书12章,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总结、归纳了各章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并进行适当的解释;另一部分是给出了大量的多种题型的练习题。本书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方法,强化学过的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3.《人体生理学实验指导》
人体生理学也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应认真完成实验。《人体生理学实验指导》提供了14个基本实验:
实验一 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实验二 肌肉的阈收缩、阈上收缩及最大收缩
实验三 神经干的动作电位(示教)
实验四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实验五 血型的鉴定
实验六 心脏的期外收缩及代偿间歇
实验七 影响心脏的体液因素
实验八 哺乳动物动脉血压的调节
实验九 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实验十 小肠平滑肌的生理特征
实验十一 影响兔尿生成的一些因素
实验十二 小白鼠胰岛素休克
实验十三 反射、反射弧的分析
实验十四 兔大脑皮层运动区机能定位(示教)
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其中应选择4个实验,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作为形成性考核的一部分。实验报告附在人体生理学作业之后。《人体生理学实验指导》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医科统设课实验指导汇编》教材中,吕证宝等主编,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二)录像教材
录像教材27学时,由北京大学医学部范少光、朱文玉教授主讲。本录像较系统的讲授了人体生理学的基本内容。其中,第1一2讲 绪论;第3-4讲 细胞的基本功能;第5-6讲 血液;第7-13讲 血液循环;第14-15讲 呼吸;第16-17讲 消化和吸收;第18讲 能量代谢和体温;第19-20讲 肾脏的排泄功能;第21-22讲 内分泌;第23讲 生殖;第24-27讲 神经系统。
(三)网上辅导
每2周一次。由于学习指导教材详细总结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网上辅导不再重复文字教材的内容,主要归纳学习要点、提示学习要求、指导学习方法、解答学习中的问题。第一次辅导第1-3章;第二次辅导第4章;第三次辅导第5章;第4次辅导第6、7章;第5次辅导第8章;第六次辅导第9章;第七次辅导第9、10章;第八次辅导第11、12章。
三、教学安排建议
建议学习时间为16周,用2-3周的时间系统复习,牢固掌握知识。本教学内容及媒体配合学习时间表供参考。
周 主教材 指导教材 录像教材 网上辅导 实验 作业本
1 第一章 第一章 1-2讲
第1次 一、1-3题
2 第二章 第二章 3-4讲 实验
1-3 二、1-4题
3 第三章 第三章 5-6讲 实验
4-5 三、1-2题
4 第四章 第四章 7-13讲 第2次 实验
6-8 四、1-3题
5 第四章 第四章 四、4-6题
6 第五章 第五章 14-15讲 第3次 实验9 五、1-3题
7 第五章 第五章 五、4-6题
8 第六章 第六章 16-17讲 第4次 实验10 六、1-2题
9 第六章 第六章 六、3-4题
10 第七章 第七章 18讲 七、1-3题
11 第八章 第八章 19-20讲 第5次 实验11 八、1-3题
12 第八章 第八章
13 第九章 第九章 24-27讲 第6、7次 实验
13-14 九、1-2题
14 第九章 第九章 九、3-4题
15 第十章 第十章 十、1-2题
16 第十一、二章 第十一、二章 21-23讲 第8次 实验12 十一、1题
十二、1题
17 复习 人体生理学考核说明、人体生理学主教材、学习指导教材、期末复习提要
18 复习
四、教学媒体播出及使用信息
中央电大开放教育网页 (www.open.e.cn)将提供该课程的电视课播出表和网上辅导时间。2002春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二套每周日13:46~14:36及单周14:38~15:28播出。
农医部电子邮箱是:[email protected]
课程主持教师:尹志英email:[email protected]
五、教学环节与建议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开放教育的特点之一,学习者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系统阅读文字教材的内容,特别是总论部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为各论的学习打好基础。配合学习的媒体有学习指导教材、录象、网上辅导,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相应的媒体。每学完一章的内容,应完成相应的作业。提倡小组讨论,但应独立完成作业。特别强调要重视实验课,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理论,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进度可参考教学安排表,也可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安排学习进程,选择学习时间。
2.辅导:网上教学辅导分8 次。教学点的辅导可以集中或分次进行,不提倡系统讲授,建议辅导教师帮助学员分析教材的内容,提供学习思路和方法,以解答问题为主,指导学生自学。
3.平时作业
本课程安排作业4次,涉及教材12章的内容,以作业本的形式下发。要求全部完成,教师认真批改。每次作业计3分,四次作业共计12分,即占本课程总成绩的12%。中央电大将不定期地抽查学生作业,检查作业的完成及批改情况。
4. 实验:各教学点可根据当地实际条件选做至少4个实验,实验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8%。
5.教学研讨:本学期网上将安排一次专业研讨会和一次人体生理学课程研讨,具体时间届时在网上发布。
六、教学组织建议
教学点的辅导教师应参考本教学实施方案,帮助每一位学生制定确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指导他们自主学习,学会选择相应的媒体,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倡组成学习小组,研讨问题,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实验的重要性,教学点应尽力安排实验,根据学习进度,指导学生做相应的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点的辅导可以集中或分次进行。不提倡系统讲授,建议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答疑式的教学,注意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辅导的时间不宜超过总学时的1/3。
中央电大和地方电大应尽量通过电话、传真、多媒体自学中心、学习小组、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答疑)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以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
辅导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作业,或可在辅导时集中讨论、批改。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作业的正确率判断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存在普遍未正确掌握的基本知识,可提出集中辅导。
⑷ 1.就您的理解,什么是校本教研介绍一下您所在的学校或教研组的校本教研的课题和成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有关专家认为,所谓校本教研,也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了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也有人把这称之为“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为了教学”,是指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在于“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是指校本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问题;是研究自己教室里发生的教学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的教学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假设。 “通过教学”,是指校本教研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
[编辑本段]主要特征
第一,主体是教师。
教师即研究者,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第二,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生成的教学研究。校本教研不同于学术性的专业研究,而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而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研究。这种研究的重心在学校,基地也在学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教学一线教师是研究的主体,专家及其他教研人员下到学校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三,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直接了解到教学的困难和问题,能立刻感知问题的所在。因而,教师最有条件也最有资格开展这种应用型研究。许多教学问题如果脱离具体的教学实践去研究——尽管理论上看上去很完美,实际上是经不起教学实践的检验的。多年来师范生最感枯燥无味的课程恰恰是教育学和心理学,这是最有力的证明。因为它和真实的教学情境有距离,也无法解决具体教学中的问题。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只有任课教师才最有资格去研究它,解决它。
第四,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在研究过程之中。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校本教研是一种合作性的参与式研究,强调研究的民主性,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学校管理者、其他合作者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支持。以校为本的教研,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专业研究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努力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并虚心向教师学习,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编辑本段]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点是,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校本教研旗帜鲜明地强调三个基本理念:第一,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第二,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第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
第一、学校应该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这意味着要把教学研究的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中,因为教学研究的问题是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所以要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于许多教学问题,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抽象谈论是容易做到的,但意义不大。比如,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不仅要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还有权力和责任开发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这样就会出现与以往任何时候都很不相同的教学情境,再加上各个学校的情况差异较大,对于具体学校而言,解决所谓“面上”的教学问题就显得不那么“真实”,总有一种隔离感,不能对学校的教学实践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校本课程如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开展?大班额背景下如何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等等之类的问题,只有把它们置于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境中才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如果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或某些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想方设法(“设计”)在教学“行动”中解决问题,并且不断地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那么教师的教学工作就同时具备了教学研究的性质,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强调教学研究的基地是学校,这意味着教学研究的工作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学校内部的教学研究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另一方面,校外教学研究机构不仅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还要更多地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倾听和反映学生、教师和校长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问题。教学研究除了研究教材、教参和教法之外,还要重视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学校、研究课程。如果只是传达指示和分派任务,即使天天在学校,也不能说教学研究的基地在学校。
第二、教师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认为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职研究人员的专利,还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权力和责任。只有当越来越多的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力的时候,学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 以教师为主体所从事的教学研究不同于以倡导“思想观念”和“理论流派”为己任的象牙塔式的研究,应该是“问题解决”式的行动研究,自觉和主动地致力于探索和解决自身教学实际中的教学问题,从而达到改进教学实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就应该对中小学在教学研究中的一些误区加以澄清。例如,在一些学校,教学研究项目仅由学校个别科研能人乃至校外专家代劳,或者教育科研项目越做越大,甚至动辄就要形成某某理论,这不仅让广大教师对教学研究望而却步,也否定了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权力和责任,而且这样的研究游离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之外,脱离教师的经验范围,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起不到应有的支持作用。这些现象的存在和蔓延,会使教学研究越来越远离学校的教学实践,这与校本教研机制方面的制度建设跟不上有密切关系。加强校本教研,必须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整个教育创新的活力所在。
第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这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校本教研,无论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其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丢掉了这个直接目的,“以校为本”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考察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植根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联结起来。而且,评判的最终主体应该是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不应该是学校之外的其他主体。这一点,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是说,当学校认为教学研究没有直接指向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时,他们应该在制度上能够很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这并不是否定校外评价的重要性,而是要在制度上确认校内评价的应有地位和作用。校本教研的成果,包括它的目的指向,应该由学校师生自己确认,这一点在制度上应该获得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为研究而研究、为“装门面”而研究的现象,是与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的。
[编辑本段]校本教研的形式
校本教研必须从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因此,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确定之前必须对教师队伍、学生队伍状况作调查分析,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在充分了解师生的需求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研究课题,并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校本教研成效。
1、专题讲座促观念更新
校本教研在带给学校机遇的同时,还带给学校及教师一个个挑战。新理念的接受与实施会遇到很多阻力,因为它使许多教师必须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所以,为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适时适机地举办各种专题报告,如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现代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更好地开展教改科研。
2、案例分析促教学反思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让教师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专家指导促骨干成长
校本教研面向全体教师,但同时要创造条件让肯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可以聘专家或教研员对这些教师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科带头人。
4、学术沙龙促交流沟通
定期组织轻松愉快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创设了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其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实现了科研与培训并举,主研与群研结合,行为与理念互动,研究与使用统一,唤醒了教师的科研主体意识,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⑸ 如何开展校本课程与课题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基于个性化和体现个性化,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型课程,也是一门服务于其他学科的工具型课程。
对于学生来讲,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能够满足资质不一的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学生的认知程度有差异,校本课程的难易程度也要做相应的变化,以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都能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对于教师来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与专业自主权力为前提条件,这其实就是教师的专业个性化的反映。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其知识与技术每天都在更新,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必须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上,发挥创新能力,使校本课程开发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
对于学校来讲,学生与教师个性化的形成会导致学校个性化的形成,会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另外,校本课程开发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办学宗旨均是校本课程开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因。学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和校园网的建设,这就为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在以上三方面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是最根本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要把教学主体的角色还给学生,找回他们在大一统的课程体制中失去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没有条框的束缚,摆脱常规教材的影子,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而以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理念为基础,既为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规范了整个开发活动,减少开发中的随意性,增加其科学性。
学生、教师、学校三者相结合,“个性化”与“创新”相联系,成为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向。
⑹ 课题研究成果有哪些
课题研究成果有哪些表现形式
专利,专著,软著 评职称专著挂名专利申请核心论文 2018-09-04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课题立项申请书中规定课题成果的主要形式:公开发表的专著或研究论文。请根据申请的课题类别的成果要求填写。A.专著 B.译著 C.研究论文 D.研究报告 E.工具书 F.电脑软件 G. 其他
全划办要求课题研究成果基本指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课题提交的成果是指研究总报告和成果公报;成果附件是指专著和已发表的研究论文。很多省份的教育科学规划办对课题成果的界定也都源于此,大同小异。
课题研究成果形式多样化
对高校而言全规划办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规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高校也一般就认可专著和论文。但对于中小学老师,写一本专著、发一篇文章不是那么容易的,大部分老师都无法达到这个要求,所以对中小学教师而言,课题研究成果除了专著、论文之外,有多样化的呈现形式。
此外,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对课题成果的要求也适当降低。比如,研究论文不一定要正式发表才认可,因为现在的论文发表非常混乱,假期刊、垃圾期刊满天飞,期刊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很多老师在发表论文时上当受骗屡见不鲜。
而且,课题成果的形式也非限定为专著和论文。课题主要成果形式有: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译著、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典型教育案例分析、教学改革实践方案、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中小学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校本教材、教学软件、教学工具、其他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和课题研究实践效果的区别
开展课题研究、课题实验的实践过程中,肯定还会有一些具体的实践效果,这些虽然不是课题研究成果,但是可以写在结题报告的实践成效分析里。
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和课题研究成果的区别
很多老师将过程性材料当做课题研究成果提交,这是将课题成果范围过于扩大和成果泛化。课题研究成果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研究成分,而不是一般的工作性资料,更不是一般的资料汇编,否则降低课题研究的质量,导致课题研究不科学、不规范。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过程性、工作性资料,这些资料可能并没有研究的成分或者研究的成分不高。比如课题信息变更申请表、研究日志、研究心得、照片等,只是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而不能算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表现形式多样化,且更应该倾向于实践性成果,并强调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所产生的效果。
⑺ 课题 川剧校本课程的开发 属于什么专项
戏剧
⑻ 小学语文校本课题题目有哪些
小学语文校本课题优秀题目
小学语文校本课题申报,需要有一个比较优秀的题目,若题目不准确或者表述不对,会影响到课题审批的结果,虽然这不是主要影响因素,但一个好的题目总归会带来增值的效果。那么,小学语文课题优秀题目有哪些?
《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课教材教法的案例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的研究》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指导的研究》
《小学语文“1+x多元阅读”有效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
《阅读教学在小学英语中的构建与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导入方式设计研究》
《减少低年级小学生错别字的实践研究》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的研究》
《小学生语文积累习惯培养的研究 》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学生倾听习惯培养的研究》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培养研究》
《小学语文感悟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