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A. 简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
2001年7月,国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新的教育哲学和课程理念提出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老金厂中学的领导、教师认为《纲要》确定的改革思想和改革目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对今后较长时间内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全面规划。我们在2002年伊始就组织学校领导、教师学习《纲要》及有关课改的理论书籍、文章,继尔就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发校本课程等课改主题做了实践探索。现就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研究作阶段性总结。
一、 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认识。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个理性、民主、科学的决策过程。校本课程作为课程形态而存在要有其自己的课程理念和内涵,所以,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必须做好前期的理论准备。校本课程应该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样,要有自己的课程理念、课程计划和评价标准,使之成为真正的“有目标有计划的教学过程”。
(一)课程本义和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校为本,以校长为首的教师群体,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学指导思想,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依托校园周围的人文地理环境,自主地为本校学生设计开发的,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可选择性和补充性等特征的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与教师专业的发展。
2、并不是本校教师自己编写的课程资源才叫校本教材,校本课程资源也不要求都要本校教师来编写,开发校本课程也不是一定都要要编写成教材。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编写教材,也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实际需要和特点的课程资源作为校本教材。但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确也存在部分学校缺乏规范性、系统性,随便申报开课,然后将一些活动课、选修课的简要教案、简要资料合并起来便称为校本课程,这是不够严肃的。
3、校本教材并非都要印制成册,或学生人手一册,以免增加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又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老金厂中学的做法大体是以下几种:一是可以让学生人手一册,如《我的家乡—老金厂》等,由学校自筹经费印制,免费发给学生。二是由学校购置一个班级的使用量,上课时发给学生,下课时收回,循环利用,如使用农函大的绿色农业培训系列教材、计算机技术课程等。三是学校添置部分放在图书馆,如《初中生心理教育读本》、《吉林省地理》、《生活中的数学》、《农村实用技术》,让有兴趣的学生借阅。四是教师开发生成的教案、讲义等资源,用于教师授课用,或只提供给教师渗透课堂教学用,不编印成教材,也不提供给学生。
4、教育的目标是着眼于人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着眼于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发展。课程的发展首先是人的思想的发展,没有教师思想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因而,活动课、选修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常规课程的编制的研究能力、整合能力,有利于教师利用专业技能真正成为教材、课程开发的主体和主角,从而更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实践表明,用活动课、选修课等课程形式,通过安排探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教学方式,可以使校本课程得到较好的实施,使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
开发校本课程就是为了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学校开发课程不仅可以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实现对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使课程形成一个纵向结构,让课程内容充满活力,同时,在开发校本课程中,从教师、学校社区等不同角度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与重视。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和个性特长出发,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我调适会大大提高他们的个性化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创新品格的形成。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实践常常是凭教育者的良好愿望让学生去知道什么,应该怎样做,违背学生的意愿和需要,所以,《纲要》强调开发校本课程一要依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二是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例如我校的新编校本教材《我的家乡——老金厂》。在这个前提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要与时俱进,呈多样化,具有选择性,能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满足不同需要的可能,所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十分理性的过程,也是教育创新的过程。
实际上,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已经有了一些校本课程的客观存在:一种是活动课和选修课,特别是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校本课程的原始表现形态;一种是学校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或依据学校特色、当经济特点而编写的校“本”教材的实施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从学生实际需要,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一些适应性的组合与改编的校“本”课程是自编教材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纲要》中也提到“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所谓“选用”即拿来主义。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应该重视校外的课程资源,如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的资源。这些资源能否直接形成课程这要看具体的情况,但它总可以作为的参照和补充。
二.老金厂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老金厂中小学是桦甸市第一批九年一贯制试点学校,有许多可开发利用的资源,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个新事物,没有可借鉴的模式,我校决定由我先行探索,我毕业吉林农业大学,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自己的看法,在加上这几年生物教学,二着一结合,形成了以老金厂地区为背景,以学生家乡为依托,将农业、生物和家乡有机结合的校本教材,即《我的家乡——老金厂》就有了 雏形,有了大的方向,下一步就是收集各方面的资料,搜集资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而整理资料又是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一开始主要依《老金厂乡志》为蓝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的选择,现简单介绍一下:
(一)《我的家乡——老金厂》的内容
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我的家乡——老金厂》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在主题选择与实施过程中,始终将人、自然、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学生展现的是一个真实、完整、动态的世界,一个与学生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世界。除此以外在生物,体育,数学,语文,地理等学科也有教好校本课程开发,是对《我的家乡——老金厂》的有益补充。
《我的家乡——老金厂》的内容根据新的教育哲学和课程理念提出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我的家乡——老金厂》主要由概述,美丽的传说,地名小考,物产资源,历史战事五部分主厂主组成。每一个部分可以独立,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不断丰富其内容。
1、美丽的传说:主要是发生在老金厂地区的传说,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儿童的心理对他们起很大的作用,他们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自己讲故事,校本教材中收集了《借灯桥的传说》,《老金厂的传说》,《老牛沟的传说》,在老金厂这些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学生多少都知道一些,会感到很亲切,很熟悉。课堂上以讲故事的方式,同学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课堂氛围很好,课下学生仍然兴趣很浓,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是在讲美丽的传说时用,效果非常好,把学生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2、 地名小考:七年级学生来自不同的村小,这种融合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愿意了解更多的对方的事情,地名小考这一章主要讲的是老金厂的五个行政村,以及相关的自然村,绝大多数学生来自这些自然村,了解自己家的一些来历,可以加深对家乡的认同感。用活动课来学习地名小考,利用老金厂行政区图,学生找自己的家,课后收集与家有关的资料。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增加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3、 物产资源:各种动物和植物是身边最常见的资源,利用梅花鹿,羊,野猪,狍子,人参,五味子,贝母,黄芪等,让学生关心身边的事,与生物建立联系,让学习生活化。学生对大自然可触可摸,一种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利用实践基地的建设,丰富校园的教育资源,活跃了学校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与自然贴得更近,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的各种图片,文字以及视频资源让学生可以很好的学习动物和植物资源。男生对动物感兴趣,而女生对花草较亲切,教师在为学生准备材料的同时也有很大的收获。
4、历史战事: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纪念,利用发生在老金厂的一些历史战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历史战事的讲解主要是以发生在老金厂地区的有名的战事为主线。通过讲故事,扮角色,找资料等形式教学,以相关的主题活动带动学生的探究,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来感受当年老百姓的苦难生活,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5、其他学科也有很好的开发,例如语文在自主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方面取得了教好的效果,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教学在依托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了“穿越沙尘暴,做环保小卫士”创编体育游戏;生物学科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农业等方面有教好的开发利用。
(二)、老金厂中学的校本课程的实施
1、 课堂上以讲故事的方式,同学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课堂氛围很好,课下学生仍然兴趣很浓,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是在讲美丽的传说时用,效果非常好,本人写的《借灯桥的传说》教学案例与点评被《中小学语文教学案例》采用,发表在2006年第五期。
2、用活动课来学习地名小考,利用老金厂行政区图,学生找自己的家,课后收集与家有关的资料。
3、 网络资源收集的各种图片,文字以及视频资源让学生可以很好的学习动物和植物资源。
4、 于历史战事的讲解主要是以发生在老金厂地区的有名的战事为主线。通过讲故事,扮角色,找资料等形式教学。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阶段总结
校本课程总是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开发策略之间求动态平衡,两种策略之间应是互补和融合的趋势,以至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课改刚刚开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也刚刚起步,因此,这里的总结从理论上不可能有更深层次的概括,所以只能谈些体会和认识,也可以说是经验之谈。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创新,提升了特色办学的品位,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找到突破口和生长点。老金厂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实成为课题实施过程中重要方面,也可以说是子课题研究。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搭筑了新的平台,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优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促进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老金厂中学正是通过这三个“教育”推进了教育改革与创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个性特长,无论在艺术、体育,还是在数学,写作出现“童星”璀灿的好景象。这在社会上已经有了广泛影响和良好的口碑。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学校打造和发展创新型教师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机会,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和贯彻课改《纲要》的实践中。目前,老金厂中学共有多名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科研兴教(校)的氛围基本形成,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整合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此同时,教师积极投身课改实践中去。例如,开发校本课程不少教师都做了努力,生物教师以“美化生活”主题编写“美化校园—做学校的主人”;体育教师改革传统间操模式,创造了“音乐无口令间操”。这些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大大促进了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坚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发掘社会教育资源,扩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技术性含量。老金厂中学近几年先后与多个单位建立关系,学校吸纳家庭群体中和关系单位中的人才优势和物质资源,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创设条件,弥补学校条件的不足。
总之,学校要发展,要进步必须努力参加课改实践,有些工作早做比晚做好,有些工作必须做,例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必须做好的事。
B. 试阐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哪些观念
1、打破校本课程的神秘感
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如研究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乒乓球、篮球等)。可以说,学校里的课程都有校本课程的成分。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2、消除开发校本课程影响升学率的担心
近年来,中考试题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各学科考试更体现了这一点,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不会影响中考升学率,反而会促进中考升学率的提高。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待升学率,我们的策略是“不为中考,赢得中考”,满意的升学率应是素质教育的结果,而不是片面追求的目标。
3、教师会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
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
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所以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本身。
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而言,为了有效地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学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就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的发挥留下了空间。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方式;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而大大增强了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4、课程观念要更新
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5、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6、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7、需要强有力的校内、校外的大力支持。即良好的校内沟通,给教师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良好的计划组织,可用的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外部参照系 ,课程理论与技术指导等方面。为教师尽快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做好条件上的支持和准备
C. 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哪四个阶段
1、组建校本课程开发队伍
校本课程开发队伍应包括学校内部人员与学校外部人员。
2、情境和需要分析
只有对各种校内外的情境和需要进行科学、充分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开发出适合本学校的课程。
3、拟定目标
应先明确学校的教育目标,这样才能为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依据。
4、设计方案
目标制定好后,就要进行课程编制。
5、讨论与实施
实施过程中应作好充分准备,各方面协调沟通,也需要足够的物质支持。
6、评价与修订
评价是课程建设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以真实反映课程现状与目标的差距、现存问题以及需修订的方面,能及时反馈,使课程不断完善。
(3)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扩展阅读
意义
1、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
2、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成为新世纪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
3、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意识,对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有促进作用。
4、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在确保国家教育整体质量的基本前提下,有利于开发更多有特色的课程,满足学校“个性化”发展需求,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D. 校本课程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一)涉及课程开发的所有要素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课程开发活动,它涉及课程目标的制订、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而以往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仅仅是课堂的补充或延伸,不是一种课程开发活动,缺乏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
(二)以校为本
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的课程开发活动,即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主体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重视学校及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学校办学特色与理念的凸显,关注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自发、自愿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以其特色需求为目标的自发性课程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兼顾地区性或校际间的个别差异,有利于教师根据本地区、本校的特点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
(四)一种持续、动态的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能依照社会变迁与学生需求随时作出调整与改变,课程更富机动性、多样性与弹性。它不提倡编写固定的、正规的教材,而是强调活动、过程,以保持较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适应性。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不能等同于学校课程(即学校内所实施的一切课程),它更强调行动与过程,不要求自编教材,可以是活动方案或活页资料。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比,校本课程开发属于儿童中心、兴趣中心、问题中心的课程,属于“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在学术性课程与非学术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诸关系网络中,校本课程开发更定位于非学术性、选修类、活动类课程。
E. 1.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
(1)补充国家课程的不足。我国中学课程长期以来是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和体系下进行,没有什么变更或创新,这就造成国家课程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和方法不适合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校本课程注重实际情况和需要,弥补了国家课程在从高级层次推行到低级层次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弊端,能更好地完成国家课程的要求。
(2)减轻学生的压力。目前学生从进入中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为升学而竞争,每天都沉浸于各学科的习题之中,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尤其是高中的分科更是限制了他们学习课程的范围,学习的课程都是围绕着国家考试科目而设,而关注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几乎没有。校本课程强调以人为本、趣味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够参与进去,这样不但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能力,而且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减轻压力,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得到放松。
(3)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的需求。国家课程强调统一性和普适性,很难考虑到个别学校、学生的差异,难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而校本课程就要求开发者注意学校实际,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发挥,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就能得以实现。
(4)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育管理中一种权力的下放”,教师能够根据自己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使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
因此,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
二、怎样开发校本课程?
1、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可以到外地校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作法。学习外地经验只是对自己的一种提示,别校现有的资源如果我们也有,哪又何尝不能试一试呢?比如某校校园旁边有一座山,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登山训练,而我校旁边没有山,但是有坝堤,我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登坝堤比赛,类似爬山,登坝堤这样的活动,就可以举一反三,如爬高坡等等。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教材。这是从促进学生获取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高效地掌握运动技能角度开发的校本教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体育多媒体课件正在体育课中逐步推广,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制作的多媒体体育教材,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丰富了校本教材的种类,从长远来看是应该加强研究的。
F. “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求解
一、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其狭义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所开发出来的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其广义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既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包括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依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教育哲学与资源条件,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的内容相应地表现出开放性和拓展性。当前,大多数学校将校本课程分为必修课、活动课和选修课。从活动方式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包括:
1.课程选择。这是校本课程开发最普遍的活动,是指在众多可能的课程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2.课程改编。指针对原有课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一些学科上的修改。校本课程中的课程改编主要是指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某些具体的改动以适应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3.课程整合。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方式一般有关联课程与跨学科课程两类。4.课程补充。指为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成效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课程补充可以是矫正性和补救性练习,报纸、杂志、声像材料、图画、模型的摘选等。5.课程拓展。课程拓展的目标是拓宽正规课程,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内化价值观和掌握技能的机会。6.课程新编。校本课程开发也可以开发全新的课程板块和课程单元,例如,特色课程、乡土课程都属于这一类。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无论哪一个都与教师直接关联,或是由教师为主体进行的开发活动。教师都是课程开发的主要承担者、实际的操作者,在整个课程开发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学生: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
现代教育理念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是校本课程研制开发和具体实施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促进学生高品质的学习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之一。
在校本课程研究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倾向,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内容(如,国家审定通过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适时的选择、补充,乃至改编、整合和创新,在此基础上开发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内容。
例如,《好大一棵树》就是东北地区某师大附小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处理的一个典型事例它是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要和年龄特征的基础上,经过不同学科的教师合作开发的一个综合课程内容,属于在六年级学生中开展的小课题学习活动。这个内容共分为三个板块:一棵树的价值、回收废纸、一次性筷子。通过品德课与数学课的整合,学生们不仅在活动中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激发了数学学习兴趣,锻炼了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了探究的快乐,同时,强化了节约意识,提升了思想品德修养。
上海市某小学开发的低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思维训练活动课,则是列入学校课程计划的数学活动课属于学校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这种活动课,在课程目标方面强调学生在兴趣中扩大数学视野、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内容上,让学生在参与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得发展。以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思维训练活动课③为例,其基本内容分为活动性内容、探究性内容和读写性内容。
另外,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是隐性的,学生的需要有时候不能通过学生自己表达出来,但这并不代表学生的作用可以忽视。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教师必须主动与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实施的进程,以求优化课程实施效果。
三、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和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当前,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活化教材转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和践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尤其要关注教师的这种角色转变。在这里,教教材通常是指教师只是按照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科书进行教学,教师只扮演着被动的课程接受者、实施者的角色。而用教材教,活化教材则集中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选择、运用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从心理上、角色定位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积极性、主动性高涨,有利于课程实施的高效顺利进行。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不仅是主力军和直接的执行者,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为此,教师首先要对国家标准标准以及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做到心中有数。因为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开发校本教材,而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教师为群体,以自主、开放、合作的形式,形成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课程,既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处理,也包括针对本校实际自主创生的新的课程内容。当然,就目前我国中小学实际而言,前者占更大的比例,而后者所占的比例视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但一般不超出国家规定的12%(如,新课程关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中规定,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比例为12%)。教师只有在较好地把握课程标准对相应内容的要求,较好地理解一套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进而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需要的课程内容。实践表明,那种撇开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凭自己的经验和理论进行的所谓校本课程开发,往往是不可行的。
其次,教师还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和认知水平,才能将理想的课程,经过实施的课程,转变为学生习得的课程,进而不断提升校本课程的生命力。毕竟每位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成长经历,他们的内心需求、爱好特长、思想表现、品行修养、学习能力、学习动因以及心理素质千差万别,对课程有不同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作为教师,理应当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所需。为此,了解学生,既要从宏观上熟悉学生的整体发展状况,又要从微观上把握学生个体的鲜明特征。同时,学生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在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中,教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意想不到的智慧和灵感。
再次,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也是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经验,对教学往往缺乏必要的监控能力,这就使他们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的需要把握不准,也就不可能很好的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因而,重视对新教师的培训,关注教师的不断成长和专业发展,变得尤其重要。
需要指出的是,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往往不是孤军奋战,更多情况下需要与其他教师通力合作。 校本课程整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或称校本课程发展)的一种模式,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之一。这就需要不同年级、不同科目教师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围绕着共同的研究主题重新建立起新的非正式的、开放的组织气氛和组织制度,从多学科的视角以平等对话、开放、合作的组织方式研究、设计、实施校本课程整合的学习主题④
,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共同体。
四、校长: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核心
对于课程改革有这样一种说法 动不动在局长,改不改在校长,好不好在教师。可见,校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与否,校长是校本课程的领导核心,所以,校长的素质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至关重要。已有的研究表明,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具有六种职责:确定明确的办学宗旨、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结构、建立良好的校内沟通网络、协调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因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与五种素质领导能力、规划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交际(合作)能力。
就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而言,笔者认为,发挥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领导作用的基本前提,在于校长首先要具备必要的素质和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一)是否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命运。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反映着校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境界,决定了校长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作为一校之长,应该考虑诸如学校的教育目标什么?办学特色是什么?教师有什么特点?学生有什么需要?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如何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思熟虑,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学校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密切切合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实际,校长就会逐渐形成基于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比如,如果校长一开始就把课程开发定向为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的话,那么,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校长更多的是关心教师的积极参与,让教师在开发过程中提高课程意识,形成发现问题的习惯,养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构建一个积极、创新的教师课程开发的共同体。其中,充分调动起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关键。
(二)是否具备有效交流与协调的能力等领导才能
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人,校长必需具备一些基本的领导才能。中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具有有效的交流与协调的能力,是校长领导才能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这既有利于得到上级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又有利于得到课程专家的指导,更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进而有利于创设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三)是否具备必要的课程知识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作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有效和高质量。如果校长缺乏必要的课程知识,要想成功地领导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将是不现实的。比如,前文所提到的某师大附小的校长,自己既是课程论方面的专家,又在校本课程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对课程方面的相关知识十分娴熟,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动态时刻关注,同时,无时无刻不在考虑本校的具体实际,因而能够领导本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显著成绩。当然,这样的小学校长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还是少数,这也并不是说,所有的校长都要具备相当高的课程知识水平。只要校长平时注意积累必要的课程知识,时刻关注课程改革的新动态,就会对校本课程开发有帮助。
(四)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事物不断发展的助推器。学校的发展是在不断创新中实现的,而校长的创新能力是核心。我们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中,校长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校长自身要有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和信心;要有不断学习的良好品质;要善于反思,不断提出新的见解和主张;要永远不满足于现状,针对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
G. 谈谈校本课程的利弊,分析教师在课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校本课程的利弊?教师在其中开发的作用1、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2、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3、存在的问题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国毕竟是近几年的事情,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终究不完善,我们对对课程的解读也存在着些许偏差,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局限性,因此所开发的校本课程难免不存在问题,这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提升,使之日趋完善。当然,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针对性、时效性;不能盲从,不能一拥而上;更不能流于形式,要避免给教师和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内在的,而且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在教育过程的推进中,教师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而在学生这一级,也最容易认可和接受那些由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在校本课程方案形成之前,教师要先了解本校学生的能力形成趋势,还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挖掘本地区、本学校的优势课程资源,收集整合相关资料,以资开发备用。课程方案出台后,实施课程方案的具体内容,实现确定的可行性目标,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的这种位置和所发挥的作用,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其他角色无法代替也无法企及的。所以,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当是,也只能是学校的教师。
H.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哪位朋友可以帮下忙
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指导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因素。本文结合我校两年多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着重从教师的来源与构成、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的角色变化、教师的指导范围和任务、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方面论述了指导教师在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并第一次提出小学阶段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靠教师导之以行,化之以能。
我校自2001年5月申报并实施《衣锦小学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来,最初,我们将重点放在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撰写小论文、活动日记的能力。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我们越来越感到研究性学习的改革指向是双重的,除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且从实践的过程中看出,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相当关键,也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显得更加困难。一句话,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关键靠教师。
一、教师的来源与构成
教师是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那么谁来组织领导?谁来担当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能否配备专职的教师?哪些人能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这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借鉴日本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经验,采取“教师小队”的形式构成教师指导组,即所谓的“T-T(Teacher—Team)”制。“T—T”制要求学校不同学科背景或课程背景的教师组成若干个教师指导小组,以教师指导小组面对各自班级的学生。但由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上延续性,光靠少数教师或专职教师承担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是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开展活动需要的,再者,从教师来说,时间、精力、知识面也是有限的。因此,我校成立了由校长总负责,教科室主任、教导处主任具体分管的领导小组和一支有较高研究水平,有相关课题研究经验并有时间上保证的骨干教师队伍,同时大力宣传、鼓励更多的班主任、科任教师共同担任相关课题学生活动的指导老师,参与一切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如校园篇中的“衣锦特色”课题分别由我校的音乐老师、体育老师、英语老师、大队辅导员等组成教师指导小组,再如家乡篇中的“临安地理和资源”课题则由低、中、高段的常识老师共同组成教师指导小组。
另外,由于学生的实践学习需要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进行活动,学校还尽可能地充分利用社会教育指导力量,聘请了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甚至政府官员等方面的人士,作为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指导老师。如“衣锦少年警校”课题组,特聘请了当地公安局巡特警大队的马国华、章小波、何向军等教官担任指导教师。
二、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挑战和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霍益萍教授曾说过这样一番话:“解放后,我国已经进行了多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是没有一次改革像今天这样全方位地触动教师。教师除了要熟悉研究型学习的流程、内容外,还要重新学习很多新的知识,更要深刻地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研究性学习是迄今为止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长期以来,受“传道、授业”思想的影响,教师成了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即使是很差的老师,借助着他所拥有的知识,他在学生面前依然也是权威,居高临下,一切由他说了算。但在研究性学习中,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想要研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了老师的专业领域,有的即使在教师专业范围内,也是平时不关心、不留意的,对于学生将要学习的很多内容,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甚至一窍不通;同时,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以前是学生跟着教师走,现在是在某些方面教师跟不上学生。如电脑的运用等。由于学生的学习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材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书本和大纲的依托,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忐忑不安”。
教师的这种感觉,首先将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师长”自居,有一种师道尊严的感觉,习惯了发号施令,学生只有听的份。但在这门课中,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方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因为这时教师不再是权威,教师的话不一定具有说服力。的确,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换日趋频繁。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教学关系由“我说你听”变成一起讨论,一起商量的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这种变化让老师真正开始意识到危机感,意识到“充电”的紧迫性,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我们有一位指导教师在她的心得体会中这样写到:“记得第一次召集课题组成员开会,我把自己以‘临安经济’课题指导老师的身份推出时,心里就觉得没底。又有一次,‘临安工业’课题小组的两位同学在课间拦住了我,问:‘老师,这几天电视里经常说把发展工业园区作为发展临安工业经济的突破口,那么什么是工业园区?正在建设的工业园区有哪些?’我竟然一个也答不上来,心里一阵发慌。就在那时,我下了决心:必须赶紧去补补课,而且必须赶在学生前面。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阅读了《临安年鉴》、《市政府工作报告》,参观了万马、锦江、天松、华兴等龙头企业,走访了农业局、工业局、电信局及钱王、临安等几家大酒店。虽为之作了很多准备,但还是时时会遇到学生提出的竟想不到的问题,有时面对学生的困惑,却帮不了一点忙,只能暗暗着急,真有一种失去自信的苦恼。”
是呀,以前认为教小学,拿到大专文凭可以高枕无忧,现在才知道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对生活实际问题有如此漠视。
(二)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所教学科或自己的专长。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基本上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型的学习活动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小论文写作、结题报告撰写、数据资料整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因此对绝大多数老师而言,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合作完成学习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全方位的、深刻的挑战。
(三)教师的资历和能力要求更高了。
在“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活动中,教师光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已远远不够了,还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技能:
1、规划与设计的技能;
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指导教师能够在这种广域的课程环境中自主地、自由地、灵活地引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或课题、安排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生活动的实施具有较强的规划能力和设计能力。指导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引导学生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保证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
2、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
研究型校本课程实践活动的实施设计的因素相当复杂,它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指导教师要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引导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并协调学生活动中各部门的关系,通过与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沟通,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设宽松的活动时空,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此外,指导教师还要协调好教师指导小组内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活动得到有力的领导。
3、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指导教师自己要学会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只有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具备探究的能力,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要注重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的实践能力。让教师自身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一道成长。
4、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资料或信息。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必须要具备自主获取信息、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教师要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信息。指导教师还要掌握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学会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检索、测量、实验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学会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收集和处理信息。
三、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的角色变化
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前沿知识、相关知识及与实践的联系;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从教书型到研究型等等。教师的角色和以往大不相同,概括起来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他将成为:
1、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与学生一道参与学习、实践活动,能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思想状况、社会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有利于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是他工作的前提条件。作为参与者,教师的任务就是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的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的需要,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认可教师是他们中的一员,愿意无拘无束地交谈和讨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同时也正是在参与中,教师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新东西,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
2、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但这里的指导与以往学科教学中的指导有很大不同。这种指导要求教师一方面能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输送氧气,让它能燃烧起来;另一方面则是运用老师的知识积淀、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一些点拨和启发,即所谓的“点到为止”,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从指导内容而言,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从指导方式而言,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性的内在要求。从指导力度而言,不同学段甚至是同一学段的不同年级之间,指导的力度应不同。年级越低,指导的力度越大。
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
3、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于学生自控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各组活动的管理组织和活动质量有较大的不同,由于各组工作侧重点的不同而会出现不同的困难、问题,在小组研究中学生还会发生各种意见分歧和情绪波动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促进工作。如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及时组织课题组之间的汇报和交流,一旦发现课题组活动质量有问题要找学生谈话,教育学生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性等。总之教师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而是要组织、管理学生有序高效地开展实践活动。
4、共同指导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传统的教师关系往往是文人相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教师已不能单独地驾驭对学生在知识、方法、技术方面的所有指导工作,因此教师要保持他的竞争力,就必须与自己的同事合作。当教师以指导小组一员的身份参与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时,需要他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又虚心地学习其他老师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欣赏其他老师并与之通力合作。如我们“经济”课题组的四位老师经常一起备课,商讨实施过程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研究下一步工作,渴求合作、乐于合作,真正理解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感受到了文人相亲、愉快合作产生的魅力。我们真正体会到积极参加这样的活动,是教师职业责任心和学术胸怀的体现,不仅有助于教师在合作中提高自身素养,更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协调。
5、校内外多方关系的协调者
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调查、访问、参观等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因此教师要主动地协调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协调社会有关部门、机构与学生活动的关系,尽力起好纽带和桥梁作用,为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课程资源。
6、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
大多数教师以往所熟悉的主要是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对除此以外还有哪些资源可以成为教学的素材并用来教育学生则很少关心。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习内容在时间、空间上的开放,与学生周围社会和社区的密切联系,要求寻找、发现和利用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是这些教育教学资源和材料的主要发现者和开拓者。在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去寻找:一是立足校内,如舞蹈、铜管乐、剑桥少儿英语等特色教育以及衣锦历史沿革、办学成就等;二是联系社区,如家长学校、少年警校、假日小队等课题研究;三是挖掘乡土教材,如生态旅游、家乡特产(老三宝、新三宝)、临安名人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常识组黄海燕老师指导的课题组先后开发了《竹趣》、《山核桃》、《临安一日游》等校本课程受到了专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教师在这方面的努力,反映了教师的开放意识和联系实际、因地制宜的愿望及办事的能力。
教师上述角色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以研究性学习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实践是提升教师素质的一个良好契机。
四、教师的指导范围和任务
在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中,教师的指导任务应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启动阶段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方法的指导,总结交流阶段成果展示的指导。
1、在活动的启动阶段,教师首先应针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及兴趣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的家庭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可行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针对学生初次选题有一定困难,教师可提供若干有益参考的子课题,供学生选择。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在学生初步选择课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论证,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设计、规划能力。规划和设计活动方案,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过程之一。
2、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也可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如索引、文摘、上网等),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丰富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要指导学生写好活动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评价提供依据。同时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此外,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小论文,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重在过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只是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兴趣,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活动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培养特长的活动,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2、教师是组织学生活动,而不是教学生用书或教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活动时可参考一些学材,但更重要的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创设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不要受已有学材的框架的约束,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更重视活动的自主性,鼓励形式多样性。
3、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学生的探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有些活动还可以向纵深方向不断延伸和扩展,甚至超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4、不要用一个尺度去评价所有学生。
本课程重视过程评价,重视评价的发展功能。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有不同兴趣和能力水平,如果教师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或以等级评分的方法去评定学生的表现,就会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达不到评价的发展功能,本课程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只要学生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给予鼓励。
六、几点思考
尽管我校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已经表明,它对教师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它让教师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但是要让教师真正能走进研究性学习却并不那么容易,有时甚至相当困难。一部分教师持旁观的态度,有的甚至明确表示反对。这其中除了惰性及一个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方式很难改变等原因外,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想法。
想法一:搞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和学业检测没关系。家长、社会都以学生检测成绩来衡量和评价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万一学习成绩受影响怎么办?
想法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反映不出个人的工作表现。班级管理优劣、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反映出教师个人的工作成绩,但研究性学习是教师集体指导的结果,即使学生在这方面取得成绩也显示不出教师个人的贡献,何必那么积极。
想法三:属于满工作量以外的额外负担。该学习活动没有专职教师,必然是现任教师兼任。但对这部分工作量的计算,尤其是对起始探索阶段教师付出很多劳动后的工作量计算没有明确的说法,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想法四:不懂科研,无法指导学生。身为教师习惯以传授知识为主,很少开展科研,即使写一些论文也是为职称晋升所逼。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要求教师能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十分因难。
想法五:不熟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流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教师所熟悉的学科教学完全不同。许多教师不知道这门课该怎样进行,在每个环节上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
教师上述想法,有的属于观念问题,有的是对能否胜任新课程的担心,有的涉及配套管理政策,非常准确地反映了教师在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真实心理。教师的第一个想法不是学校层面能解决的。对第二、第三种想法,一方面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保证,另一方面需要学校层面做一些工作,如制定一些奖惩措施和评价条例,从制度上鼓励和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剩下的像老师在知识、能力方面的问题,可通过种种形式,立足本校,开展教师培训,其次可搭建舞台,让教师在工作实践中自己感悟提高,施展才华。再次,学校可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让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能到位、负责、投入,使教师与研究型学习的开设同步成长。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将是学校事业第二次跨越式发展,从我校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我们意识到,教师始终是活动实施的关键。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对落实活动,提高活动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之研究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对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和切入口。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霍益萍广西教育出版社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郭元祥
3、《综合实践活动》
——中央教科所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教师指导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