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① 本年段学科整体备课的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第1课时)
一、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1、会写34个生字、会认20个生字、正确读写29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本组教材用10课时。
二、单元内容分析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
第二,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第三,本组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有关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是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三、重难点分析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四、课文内容预习
10风筝
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设计思路
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课文开门见山点明,做风筝和放风筝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风筝显然给童年的“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乐趣可以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
11秋天的雨
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设计思路
1.课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前四个自然段分述秋雨,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总结;前四个自然段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又是这一段的总启,下面分别进行分述,课文的结构非常整齐。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词语的理解。多数词语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段,眼前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12听听,秋的声音
教材简说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设计思路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有着明显的不同。课文前面有一段连接语,课文学习之前要先引导学生阅读这段连接语,以明确学习要求。
2.初读诗歌。应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1)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2)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诗中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像一、二、三、四节中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像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
2.这首诗歌就是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留意秋天更多事物和景象,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举行赞美秋天的诗歌朗诵会。
五、小组交流、读书、提问题
小结:
反思:
第三单元基础知识训练(第2课时)
学习目标:
一、掌握本单元重要字词,会说会写。
二、学习古诗的读法,要读出感情。
三、学习本单元遣词造句的写法,体会文章中作者感情。
教学流程:
一、掌握字词
第九课:促、深、忆、异、逢、佳、倍、遥、遍、插
第十课:精、希、却、依、拼、命、奔、村、抖丧、磨、坊
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抖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
磨坊、继续、垂头丧气、村子
第十一课:扇、枚、邮、爽、柿、仙、梨、菠、萝、粮、紧、杨
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
二、古诗读法训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三、重点研讨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体会本单元文章作者在谴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4、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自己创作诗歌。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6、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四、学生提问题,师生交流解决。
小结:
反思:
课题 9、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 第(3)课时
教
学
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 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课文后面提供了一些词的注解,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解,自己试着理解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在组内进行交流,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资料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意图
一、学生交流资料,了解古诗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师: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二、学习古诗
1、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2、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诗人,看到眼前情景,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4.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接受给大家。
学生看挂图说话。
自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同桌互读。
学生自学古诗。
在小组内把学懂的进行交流,
自由读古诗,展现画面
组内交流。
指名说。
朗读、赛读、评读。
学生熟读后,进行背诵的练习。
学生认读生字,并练习书写。
从学生的所知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看图说话,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诗文。
学生通过交流,解决疑难。
通过读、组内交流,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有语气的朗读。
指导学生正确的书写。
板
书
设
计
古诗二首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小结
反思
课题 10、风筝 课型 新授 第(4)课时
教
学
目的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重 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的词语和句子。主要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多种形式的读,又自读、小组内读等等。
资料准备 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意图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3.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4.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道写了些什么吗?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e、结一结: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
朗读全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
四、书写生字
1. 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1、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2、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3、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五、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小结
板书
反思
说说自己最大的快乐
朗读课文第一段
找出生字认读
注意读音
读课文画句子
交流朗读
质疑
读课文体会情感
结合实际想一想
课文中找合适的词
朗读课文
说出自己的想法
说说自己的感受
找出孩子们的心情
有感情朗读课文
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练习书写
抄写句子
谈感受
10风筝
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导入新课
认读生字
整体感知
体会情感
结合生活经验体会
书写生字
课题 11、秋天的雨 课型 新授 第(5)课时
教
学
目的 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0个字。能
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重 点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地描写,体会秋天的美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重要通过学生的充分的读,从读中体会,感悟课文中语言的美。
资料准备 生字卡片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意图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引发生活情感: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雨吗?为什么?
2.引入课文:有的同学喜欢下雨,因为……,有的同学讨厌下雨,是因为……,有一个人就十分喜欢下雨。 (板书课题:11.秋天的雨)他为什么喜欢雨呢?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心声。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 师朗读激情
★2.听了老师的读,你想问些什么?三、逐节朗读,想象动情
1.你最喜欢哪段课文?赶快去读读
2、 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认读词语,纠正字音。
3、 朗读展示:营造阅读的氛围,激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
4、 想象画面,感悟语言文字。
a、秋天的雨给植物带来了什么?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b、直观感受,语言训练:这么多的颜色出现在我们眼前,你会用四个字的词来说它吗?(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彩缤纷……)
c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秋天的热闹、绚丽多姿。
d、秋天的雨给果实带来了什么?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e、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喜爱、向往)有滋有味地读。
f、如果你是秋雨,你准备给小动物带去什么?
g、小动物们听到你们的话了吗?它们在干什么?指名学生多人次地朗读第4自然段。
四、学写生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谈话启发,拓展活动
1.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秋天给我们带来什么。
2.引发兴趣: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喜欢秋天吗?现在,你最想干什么呢?是画一幅秋天的画。还是写一首秋天的诗?
3.教师指导学生可以以课文结尾句为开头句,也可以撷取课文中的语句编一首诗歌。
六、展示交流,赏评作品
小结:
反思:
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齐读课题
打开课本,倾听朗读,初步感受文字的美和文中的情感。
说自己的感受
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生字
赛读课文
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在老师或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下闭上眼睛想象
运用积累的词语
朗读课文
说说自己的感受
发挥想象回答问题
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
练写生字词语
说感受
学生自由组合,动手创作。
介绍或朗读自己的作品,表现出自己喜爱或赞美等感情。 同学共同欣赏、评点
11 秋天的雨
一把钥匙
五彩缤纷的颜料
藏着好闻的气味
吹起小喇叭
带给大地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快乐的歌
导入新课
认读生字初步感知
朗读课文
理解体会
书写生字
拓展展示
课题 12*听听,秋的声音 课型 新授 第(6)课时
教
学
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重 点 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主要是通过学生读,自读自悟来体会的。
资料准备 1、 选择一段优美的关于秋的音乐磁带。
2、 准备录音机1台、实物投影仪1架(或小黑板3块)。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意图
一、游戏导入,展开想象
1.游戏导入: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你们想欣赏一下吗?下面我们做一个听录音猜声音的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响录音带)
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声响录音带,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3.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营造乐读氛围,激励学生多人次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
3.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诵读第4—5节。
2.读后引述:听听,秋的声音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去听听他们的声音,并仿照课文第1.2节或第3节的样子,也来作一段诗,好吗?
五、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听声音猜想
凭想象说画面
齐读诗题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边读边想象
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朗读
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选派代表诵读,给学生配上音乐。
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有感情地朗诵,可以一个人诵读,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合作诵读。可以边诵读边加上动作。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体会情感
拓展训练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板
书
设
计
小结
反思
12 听听,秋天的声音
大树抖抖手臂 刷刷
蟋蟀振动翅膀 蠼蠼
大雁 叮咛
秋风 歌吟
语文园地三(7、8课时)
课 题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话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把自己在秋天里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画成图画。
3.词语卡片。
课 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理由,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画或挂图(可以是前面课文的挂图,也可生画的)。
师: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我们大家带来很多的来的快乐,是吗?板书:秋天的快乐
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在秋天做事时高兴的心情。
2.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a、请学生说说自己在金秋时节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先说说。
b、具体说说自己在秋天所做的事,各自准备。要求:
(1)把做的事儿说清楚。
(2)说出自己的快乐。
(3)可以边说边演,可以请同桌一起说说演演。
3.讲评结合,促进交流。
a、指名学生上台口述,师生结合要求评点。
b、以示范为例,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互述,并推荐出让自己感受最快乐的同桌上大堂交流。
c、师生评选最佳学生。
4.学习小结,指导实践。
小结学生交际的情况(以肯定为主的不足,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5.拓展活动
画一画秋天的图画或所做的快乐的事。
第二课时 习作
一、 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你们描述了在秋天所做的事,又画了美丽的画,那你们能把画面上的内容写下来吗?
二、 写前指导
1. 请同学们把画展示给同桌看,并说说画上的内容。
要求:说话完整、清楚,尽量用上好词
2. 抽生上台展示、交流,评价。
3. 交流好词好句。
三、 写作
1. 根据自己的画和描述写一段话。要求:事情叙述清楚、完整,语句通顺,用上了好词。
2. 同桌相互交流所写的,并相互提出意见。
3. 自行修改
四、 交流、欣赏
1. 抽生上台读,大家评价
2. 佳作欣赏,大家点评写得好的地方。
3. 自己再次修改。
4. 把话读给你喜欢的同学或老师听。
五、 作业
1. 誊写
2. 家长写出评价。
3. 把画和话贴在教室的墙上。
② 二年级数学整体备课的教学设计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表象。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2.会使用合适的单位来表示长度,会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学生尺、米尺、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中有关测量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测量这部分的要求是: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测量这部分内容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是一年级第二学期认识米和厘米;第二阶段是二年级第二学期认识分米、毫米、千米。这节课主要内容是认识毫米和分米,千米的认识安排在第二节。
这节课教材中安排了实践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分米和米、分米和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来测量物体的方法。另外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还要帮助学生对长度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初步了解了在测量时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并掌握了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所指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这些测量只限于整厘米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米和厘米接触的比较多,比如操场一圈约长200米,自己的身高是1米38厘米等等,而对于毫米、分米的接触相对就比较少,但是现在的学生能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他们对于毫米、分米并不是一无所知,有一些学生已经知道毫米、分米这些名称。但经过实际的了解,发现这些学生多数仅仅是能说出单位名称,至于1毫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并没有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表象,也不清楚为什么要使用这些单位,对于毫米、分米只是一种模糊的了解,还需要深入的学习与探究。
三、设计理念及我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具体目标指出“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测量问题,对于测量的学习表明了数学的价值和实际应用。
(一)、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进一步通过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三)、在测量过程中,逐步理解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总之,本节课我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生活中厘米是最普遍的长度单位)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了解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四、教案:
教学内容: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42页)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长度。
4、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硬币、磁卡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引发思考
师:(出示市场上新上市一种儿童饮料)你能先估计饮料盒的高度,再测量出它的高吗?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生可能出现8厘米、8厘米半、8厘米5小格、8.5厘米、8厘米5毫米等)
师:同学们测量时8厘米多的部分不够1厘米,我们用厘米无法精确表示测量的物体长度时,我们需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小小饮料盒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认识毫米
1. 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你都知道毫米哪些知识?1毫米在直尺上怎样表示?(直尺上最小的格的长度是1毫米。)把你找的1毫米指给同桌看一看。
让我们来一次体验之旅:时间2分钟,在你们的学具袋中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捏一捏找找1毫米,再动手测量一下验证验证。看谁找到得多?
生1:通过测量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2: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磁卡厚度约是1毫米。
生3:通过测量我发现字的宽度约是1毫米。
生4: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光盘厚度约是1毫米。……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住1毫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捏一捏1张光盘或1分硬币或1张磁卡厚度、比手势等方法建立1毫米空间观念)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表象后,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1毫米,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动的在头脑中建构1毫米的表象。]
2. 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毫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毫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你知道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了吗?(课件)为什么这些物体的长度、高度或厚度要用毫米作单位?
生:毫米做单位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设计意图:寻找生活中的毫米,有利于使学生更加明确毫米的作用,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探究毫米、厘米之间关系。
师: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这个猜测?
学生自己数1厘米中间的小格。
(课件放大直尺图)再次验证
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声:1厘米=10毫米 1cm=10mm
[设计意图:在观察、猜想、验证、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究毫米与厘米的进率,知道1厘米=10毫米。]
(二)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学习分米、厘米之间关系
师:猜一猜这个饮料盒的吸管大约有多长?为什么?
学具袋中拿出吸管。每个同学先估计长度?再实际测量?
生: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
2、建立1分米表象,实际估测
师:请你在直尺上找1分米,自己想办法记住1分米有多长。
生1:1厘米到10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生2:20厘米到30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生3:15厘米到25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师:你能估计桌子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吗?
为什么用分米做测量单位?
生:毫米、厘米作单位小、米做单位太大,分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的同时掌握分米与厘米的进率。]
3、研究分米、米之间关系
师:我们认识了分米,请用手势比1分米,手势比1米,猜几个1分米是1米那么长呢?
生:10分米是1米。
师:利用这把米尺来数一数验证,你还可以怎么验证?
生:可以计算,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
师:米和分米有什么关系?
生:1米=10分米 1m=10dm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米和毫米,加上原来的米和厘米这些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请用手势从大到小排排队?你能发现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十进制)
[设计意图:通过把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排队,使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有一个整体认识,进一步巩固了这些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用手指来表示长度单位,利用较形象的东西辅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淘气的日记(课件)。
2007年4月6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请2个同学之间讨论评议修正。
五、布置作业
1、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呢?(千米、尺、寸、英尺、纳米等)你可以去上网查找、咨询家长等方式去了解相关的知识。你可以将自己找到的相关知识展示在教室里,大家可以相互来学习。
2、第二项任务,就是大家课后自由选择物体,选定测量的工具,先估测,在实际测量,选择合适的单位,记录下测量结果。老师推荐一个表格给你们。
物体名称及测量部位
估测长度(高度或厚度)
实际测量结果
板书设计:
说教材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二年级的一个知识。本课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过米和厘米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学生尺和米尺,会数学生尺上的大格和小格,知道1厘米是10小格,1米=100厘米。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下面3点:1、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会用打手势的方法比划1分米和1毫米。2、掌握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学难点: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二、教法和学法
1、直观演示
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演示,学生在观察和对比中体会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领悟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逐步认识1分米、1厘米。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新
(1)实物展示平台展示一把学生尺
提问:同学们,老师这里现在有一把学生尺,你能来介绍一下有关这把学生尺的知识吗?
设计目标:让学生产生回忆,联想曾经学过的知识米和厘米,知道学生尺分大格和小格,1大格是10小格。每1大格就是1厘米。
(2)画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
提问:你能猜一猜老师准备用怎样的一句话介绍这条线段有多长吗?
设计目标: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长度单位。
2、新授
(1)出示情景(课件演示)教学分米
提问:从小男孩的介绍中,你发现新的长度单位是谁了吗?(学生:分米)
活动一:
要求:1、从你的直尺中找出1分米有多长。
2、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
设计目标: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感受1分米有多长。
活动二:
要求:用直尺在自备本上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提问:你是怎样来画1分米的线段的?
练一练:判断下面的画法是1分米吗。(课件出示画法,从刻度5画到刻度十15)
活动三:
要求:1、四个人一小组观察米尺。
2、数一数,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
回到课初:我是这样介绍的,这根线段长1分米。你们猜对了吗?
(2)继续教学毫米(课件出示情景)
引:茄子老师正在量我们的数学书有多厚呢?你看,连1厘米多不到,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种新的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下面我们就一起听听茄子老师是怎样来介绍毫米这一个长度单位的。
课件演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活动一:
要求:1、请你用笔尖指着你的直尺数一数,1大格有几小格?板书:1分米=10厘米
2、请你用手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
(3)课件赏析1毫米
你还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采用毫米坐单位?
学生讨论,说以说
四、巩固练习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3分米=( )厘米 3厘米=( )分米
30厘米=( )分米 50毫米=( 分米
设计目标: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分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为下面的学习作做准备。
2、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可以。)
教学目标:第一体会解决这题的不同方法;第二数的简便方法,每一大格的中间都有一根比较长的线段,它把每一大格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5小格是5毫米。
3、在( )里天生活合适的长度单位。
1棵小树高2( ) 2张电话卡片厚2( ) 一张床长2( )
1枝铅笔长2( ) 一根铁钉长2 ( ) 一根黄瓜长2( )
设计目标:联系生活,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4个长度单位的认识。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知道每个单位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4、分组测量
要求:1、同桌两个人1小组合作。
2、用直尺量一量桌子和椅子分别各有多高,是多少厘米,接近多少分米?
3、做好记录,全班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6
课件出示3条线段,你认为哪条线段最长?(学生自己解决)
全班交流想法,一种是估计,目测;另一种是用直尺量一量,标上长度再比较。从中体会正确的方法。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一. 谈话导入
在介绍这两位新朋友之前,先回忆一下我们的老朋友吧,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和1厘米分别是多长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
二. 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
1.看到我们的数学书,你能估计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学生说)他们估计得对吗,我们大家来验证一下,下面同桌两个同学合作,用尺子量一量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先想一想,我们应该用哪个单位?
学生量,师指导。
汇报测量情况。
2.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我们不能准确的表示出课本的长和宽。所以老师要向大家介绍出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个新朋友——毫米。
教师出示直尺,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把0-1放大。
师:观察刻度线0-1之间,你看到了什么?
这些刻度线把1厘米长的刻度平均分成了一样大的小格,其中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提问:两小格是多长?5小格呢?7毫米有几小格?
师:大家拿出自己的直尺,找到1厘米,用铅笔尖指着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小格?(10),每1小格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多少毫米呢?
学生动手操作后交流。
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4.大家觉得毫米这个单位怎么样?(非常小)拿出袋子里的一分硬币,看一看,摸一摸。这个一分钱的硬币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是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10张纸的厚度)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5.做一做。课本第3面。集体订正。
6.拿出一元钱的硬币,用尺子量一量它的厚度。
有学生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不正好是2毫米,2毫米少一些。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你们是否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愿望呢?
介绍: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比如微米、纳米,同学们可以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更多的知识。
(二)认识分米
1.⑴电脑出示:饮料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种新型盒装饮料(图)。饮料的高度是8厘米,饮料配有一支吸管,请你猜一猜,这支吸管的长度。
学生猜测、交流,老师小结:吸管的长度必须比8厘米长。
⑵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现在这支吸管就在你们的桌上,想不想动手量一量,到底是多长?
学生动手测量,老师巡视。
⑶学生汇报结果:吸管的长度刚好是10厘米。
师: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就是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第二个长度单位家族的新朋友——分米。1分米=10厘米
2.用手指在直尺上摆一摆,1分米有多长,把尺子放下,把手举起来,比画一下1分米是多长。
3.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个东西的长度是大约是一分米?那测量哪些东西的长度一般可以用分米作单位呢?
4.下面我们来量一量我们的课桌的长吗?你们先估计一下,可以用手比画一下,桌面的长是多少?如果用老师的米尺很好量,但你们手中的尺子都比较短,那应该怎样量呢?(每段18厘米,看一共有几段。 这样比较难算,有没有简单一点的办法,好算一些。每10厘米也就是1分米为一段,做记号)好,那同桌两人合作一起量。
生合作完成并汇报。
5.现在我黑板上贴出胶带长多少?(1分米)
再贴出2分米,这根呢?(2分米)
再贴出3分米,这是多长?(3分米)
再贴出4分米,这又是多长呢?(4分米)
它们一共长多少?(10分米)也就是1米。
10分米就是多少厘米呢?(100厘米)
100厘米也就是多少米?(1米)
如果这根胶带长是10分米的化就应该和这根米尺一样长,对吗?
米尺验证。上面长?(10分米)下面长(1米)
那米和分米有怎样的关系?
1米=10分米(板书)
三.小结。
1.加上今天学习的这两个新单位,我们一共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了,(4个)分别是,指名说。那你能将它们排排队吗?(米,分米,厘米,毫米 从大到小;毫米,厘米,分米,米 从小到大。)
四.巩固练习。
1. 小明的日记。
谈话:学习了数学知识,就要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3)班小明写的一篇日记,记录了为妈妈过生日的事,想看看吗?
出示:
2005年3月7日 晴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50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拿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做起笔记来。
(学生可能会笑,让学生说说笑的理由,并帮忙改一改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这些物体的实际长度来帮助学生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认识分米与毫米
西乡径贝小学 祝李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的编排有以下几个意图:1、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进一步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自己研究的小课题“发挥评价作用,促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我是分三个层次来进行本堂课的设计的:1、巧借评价,兴趣引入。课始几分钟的师生对话,巧借评价,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为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作准备;2、巧用评价,探究新知。这种考虑源于学生已有学习本节课新知的基础,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就是思考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我的策略就是想通过活动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再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3、互动评价,巩固扩展。知识的主动应用,源于学生对练习的兴趣和师生对其表现的评价,我尽量从这两方面去思考练习的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4、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过程:
一、巧借评价,兴趣引入
师播放动画:猜猜我们今天学什么?(巧妙评价)
师:在奇妙的数学王国里,有这样一个家族——长度单位,我们的生活几乎离不开它们。孩子们,你们已经认识这个家庭里的哪些成员了?
(师边说边依次出示标有米、厘米、分米和毫米的卡通卡片,并揭示课题)
师:你想知道关于分米和毫米的哪些知识?
二、巧用评价,探究新知
(一)创设有关铅笔的情境
昨天老师值日时,正好碰到一年级两个小朋友在争吵,走过去一问,原来他们在为扔铅笔的事争吵:一个说,这些铅笔太短不能用了,想扔到垃圾桶里;另一个说,这些铅笔虽然短了点,但还可以用。我把这些铅笔都拿来了,到底多长的铅笔不合适用了呢?想请你们这些小哥哥、小姐姐来帮他们,行吗?
(二)活动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量一量。
(1)师拿出其中的一支铅笔,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估一估:这支铅笔大约有多长?
(2)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怎么办?(生上台来量,评一评:他量得怎么样?)
(3)课件演示:哪种测量方法正确?
(4)生估一估、量一量吸管的长。
吸管和这支铅笔是一样长吗?是多长?你知道10厘米还可以叫做什么吗?你会用字母来表示吗?(先让学生说,师评价)
2.感知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你能从直尺上找到1分米吗?从哪儿到哪儿是1分米,你是怎么知道这是1分米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师评价: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都从直尺上找到了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1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呀?(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cm)
3.体验1分米和几分米的长度
(1)比一比
用你的小手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2)说一说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师评:小朋友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找到了这么多大约长1分米的东西。
(3)估一估
先估实物,再估彩带(以游戏的形式)
猜猜:这把米尺是几分米?
4、感知米和分米的关系
(1)拿出米尺,仔细观察:1米里有多少个1分米?
(2)小组里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互相评价:谁最会观察,谁的发现最了不起。(板书:1米=10分米 1m=10dm)
5、解决问题
师:孩子们,你们认为这支1分米长的铅笔还能用吗?
师再拿出一支短铅笔:这支还能用吗?让一名学生试一试:你感觉怎么样?
它有多长?你们先估一估。
(三)活动二: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师量,你们看,有多长?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是5厘米吗?比5厘米多一些,在尺子上看是多几小格呀?你知道1小格是多长吗?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小格子?
课件演示
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
2.比一比。
1毫米有多长?请你们对照尺子比划一下。
瞧,你们的小手都快贴到一块儿去了。你们觉得1毫米怎么样?1厘米是这么多,1毫米比1厘米还要短得多。
3.找一找
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有1毫米长?(小组里合作完成)指名汇报。
猜猜:5个硬币摞起来,大约是几毫米?几张扑克牌摞起来大约是1毫米?
4.说一说
课件播放:测量回形针、大头针的长
(四)小结
没想到刚才我们在帮助一年级小朋友解决铅笔问题时,又认识了长度单位家族里两位新成员——分米和毫米。你们知道了它们什么?
三、互动评价,巩固扩展
1.游戏
孩子们,以前我们跟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交了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分米和毫米。下面我们来玩变、变、变的游戏,好吗?
老师说长度,小朋友们想一想再变,看谁变得又好又快:
(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10毫米—10厘米—10分米—)
评一评:谁的反应最快?
③ 如何根据模块课程的特点而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专科。“教育属学”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3个一级学科。其中一级学科“教育学(0401)”又包含“教育学原理”(040101),“课程与教学论(040102)”、“教育史(040103)”、“比较教育学(040104)”、“学前教育学(040105)”、“高等教育学(040106)”、“成人教育学(040107)”、“职业技术教育学(040108)”、“特殊教育学(040109)”,“教育技术学(040110)”等十个下位学科。因而,“课程与教学论”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④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一、概念不同
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内将教学诸容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2、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二、特征
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2、教案: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差异性、艺术性、可操作性、考虑变化性。
三、内容不同
1、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2、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⑤ 请完成一篇本年段学科整体备课的教学设计
一、提高年级段学科教学质量是备课组的工作重心
备课组如何开展工作,活动些什么内容,怎样才能最大效能地发挥备课组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我没有这方面的大理论,但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认为,质量是生命,备课组活动必须以本年级教学内容为依托,以提高本年级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交流备课组各成员的教学经验、发挥各自教学优势为合作方式,努力提高教学效率。现借这次机会,来谈谈我们一年级数学备课组怎样围绕教学重点,采取高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一、分析教材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
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因此,一开学我们备课组就从以下几方面就着手研究教材。
1、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是正规学习生涯的起始年级,虽然在学前接触过数学,大多数学生入学时都已经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的各数,但是对于数的概念未必清楚。我曾经碰到一个家长在学前让孩子做小学一年级的加减法,非常苦恼,说这些题目在一星期前已经做得很熟练,现在怎么又忘了,而且已经反复好多次了,并不断责怪孩子记性差,不聪明。其实他是简单的在识记题目,对各数字的含义没有真正认识,所以才会遗忘。因此,一年级学生的数概念是模糊的,对加减运算的含义更是不清楚,而且,刚入学孩子的学习层次也是大有差别的。我们必须把每个学生当作一张白纸,一切从零开始培养学生的数学数养。
2、教学重点分析:
这一册内容很多,既有数的认识又有相应的计算,还有分类、认识图形、认识钟面等数学知识。我们把1-20的认识,10以内的加减计算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定为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和下学期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乘除运算中都有加减运算,而且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乘除法的错误多数错在中间的加减运算。)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扎扎实实的掌握。
二、研讨落实教学目标的策略
针对以 上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备课组三位成员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决定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
1、 在操作中建立数概念
数概念的建立,对学生学习数学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必须从现实的周围世界中抽象出数,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来认识数。如何操作,用什么操作材料方便简洁。我们备课组经过讨论,在第一周就布置任务,每位学生带一盒去掉火药的火柴棒,一副扑克牌(去掉大王、小王和J、Q、K)。我们选火柴棒是因为它是长方体的,在桌上不易滚动,而且短而小所占面积少,便于操作,再次有火柴盒,便于保管。通过操作火柴棒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数数,自主地探索数的组成,清晰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概念,同时也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良好学习习惯。因此,要求学生每堂数学课前必须准备好。扑克牌在数的组成练习中也可以作为操作素材发挥很大的作用。
2、在游戏中轻松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
10以内的加减法是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必将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新教材的计算练习并没有像老教材那样有许多的练习课,上过新教材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新教材的计算教学不扎实,学生计算的速度不快,正确率不高。如果让学生机械重复地练习口读卡,枯燥、乏味,效果不明显,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为此,我们备课组想办法用游戏的方法去吸引一年级刚入学孩子的眼球。
1、甩拳游戏:10以内的加减法的依据是10以内各数的组成,只要学生对各数的组成熟练掌握了,计算也就不成问题,尤其是10的组成更是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知识基础。因此我们备课组特重视数的组成教学,用甩拳游戏的方法作为常规内容巩固数的组成。
操作方法:学生在操作火柴棒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在巩固熟练阶段用甩拳游戏。例8的组成:师(配合手指):我出5;生 (配合手指):我出3。根据学生的配合情况不断地变换节凑和速度。
游戏作用:全方位调动学生眼、耳、手、口、脑等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专心听的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回家与家长一起玩,配以一定的物质奖励或处罚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数的组成。
2、扑克牌游戏
操作方法:准备1-10共40张扑克牌,打散后两人平分,双方各出一张,算出两张的和或差,快者赢得两张牌,可以在课间学生之间玩,或回家与家长一起玩。
游戏作用: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
以上两种游戏解决了一直困扰我们的一年级计算教学效率低的难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在化时少的前提下,无论在学生的计算速度方面,还是计算正确率方面都较以前我们教过的学生要好。
三、 不断反思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
我们备课组成员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或课间或午间等定期不定期地随时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遇到的教学难题,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共同商讨教学的对策,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一年级学生由于识字刚开始,问题解决的题目都是以图画的形式出现,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图,并能规范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能规范流利说的总是那么几个胆子大的优秀生。个别学生即使在课堂上给他机会说,他也不敢说,怕说不好。另外,由于在看图列式题中,许多题目的答案学生是能数出来的,学生把条件和问题混起来,给解决问题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学后,我们发现效果不是很好。为此,我们调整了相应的教学方法。第一、家庭作业布置学生说图意家长写题意再列式计算的问题解决专项练习,通过家长一对一的帮助,让孩子敢说、想说、会说,培养自信心。我们也考虑到有些家长可能不会辅导孩子怎样说好图意,因此,我们就在练习纸上举好不同类的各种例子便于家长仿照。第二、我们在教学中,对如何加强审题训练进行了研讨,交流各自的得失,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由于教学方法调整及时,措施有效,现在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较好。
⑥ 如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否,也对后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做好单元教学设计,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单元的知识,使教师对整个单元或整章知识的结构都有着很清楚的认识,会让你知道在什么时候讲到什么程度,会让你更好的把握教材,解读教材,进一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会让学生对一个模块或一个单元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让学生能够知道本单元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以及与前边学过的章节和后续章节的联系,就会有目的、理解性的去学习了。 目前新课程对数学教学设计有如下要求:
1.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教学设计要突出对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让学生参与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3.教学设计要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数学方法的应用,数学思想的吸收和数学情感的投入。提高学生的素养,就必须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质。
4.教学素材要来源于现实。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发生在身边的数学,就会产生亲和力。
5.教学设计要体现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
6.教学内容呈现的形式要丰富多彩,要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如故事、场景、动画、游戏、实验等。
7.教学内容设计要有弹性,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8.教学媒体设计要有针对性,要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要在激发兴趣、突破难点上做文章,要避免形式主义。
所以说单元教学设计不仅对教师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基础知识也是大有益处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都应提倡单元教学设计。
那么单元教学设计究竟需要设计什么?
一、首先是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就是确定要教什么。把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单元内的知识点、各知识点之间的结构、体现的思想方法,以及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与本单元相关的知识和思想方法等进行分析。这其中包括:1.单元主要内容及课时分配;2.单元教材编写意图(含课标要求理解分析):教材中的单元知识走向和逻辑链,特别是每一节课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教材编写的意图等方面;3.单元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学内容分析应该建立在教师良好的数学素养之上。可以在教学组内或学区中心集体研讨,或专家的指导下完成。
二、其次是学生情况的分析,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起点的能力与学习特点等。包括:1.学习该单元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包括知识技能和方法);2.学习该单元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3.学生学习该单元内容可能的困难;4.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学习习惯和学法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分析应该有“前测”作为科学依据,不能仅凭经验判断。学生分析是个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结果简单代替自己的学生分析。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前测”往往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如对于学困生做特别的访谈,可能会发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学习要素。学生分析应体现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所设计,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的。教学目标是个性化的,又是尊重数学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学习需要的。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但具体形式不一定逐条对应。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是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前提。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教学目标在学生分析之前和之后往往存在差异。如果对教材分析的要求越透彻,对学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学和规范,教学目标的设计就越不是一件简单而迅速的工作。教学目标应该在后期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实在的落实,不能只写不做,特别是设计意图中应该逐步阐释活动是如何通过组织与实施在为达成目标服务的。
四、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活动就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所设计的活动。包括:1.活动内容;2.活动的组织与实施;3.活动的设计意图;4.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除了以上几点外还应注意教法与学法的设计。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指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还是建立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还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独立学习等方式。教师活动的开展—提问或提出任务,组织合作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方式。活动材料的准备,如学具(写明具体材料、数量等)、教具、课件等。而活动的设计意图是为教学活动和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辩护,辩护的出发点是分析它们是否促成了学生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简单地主观臆断是为目标服务,应该有一定的理由—数学的、教学的。更不应该写成一些没有针对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口号式的“普遍真理”。
五、教学评价设计。
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它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课堂教学形成性测试和总结性测试的设计。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前者重在得出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后者重在分析影响学生学习进步的原因。过去评价主要是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而实际上,要想学生在最后的总结性评价中获得好的成绩,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也就是要将总结性评价转化为形成性评价,其标志就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基于评价设计教学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颇有感触,以前写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要学哪了才写哪,最多就是超前几小节再写写教案,可是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每小节的内容以及题型都是和前后几小节内容和题型相互联系着演变,内容联系还容易理解和掌握,但题型之间联系和演变确实只有通过整章或者整个单元的连贯掌握,才会真实体会它们之间内容以及题型演变的过程。在进行了单元教学设计后,教师对整个单元或整章知识的结构有了很清楚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就自然的使学生明白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以及发展过程。单元教学设计就是将教师工作重心前移,也就是要将主要精力从做题复习移到教学设计上,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精心准备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和促进思维的发展,实现课程的新理念。
⑦ 教学设计时如何把握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但愿明天网络会好起来,能够和大家同步交流,看来这种情况也是给我们在共同学习新课标的时候设计出的新的情境呀,大家可要有耐心. 第一天,有不少老师交上了作业和互动文章,也还有些老师没有交上来,希望明天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1 首先观念要转化 新旧大纲都非常重视和强调地理思想教育所特有的功能.但是新课程标准在以前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新大纲不仅在观念教育上,而且要求学士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从我做起,使人类活动与环境相协调,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但要贯穿这样的教育思想更应该设计更多的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这样学生能力得到培养,更重要的让学生知道:去关注,解决社会的这些问题是自己的责任,而且要自己做起. 2能力要求方面 我们注意到新课程标准在强调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地理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理论与实际联系的能力.而且大纲还专门安排了“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以强化多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教学设计过程中这方面的内容真的十分重要 ,因为不但要注意设计探究问题,这些问题值不值得去探究,更重要的是 怎么引导学生去做这方面的工作.这对我们老师来说可能是一个积具挑战的问题.希望有经验的老师能多发表这反面的内容供大家学习,讨论. 点评:观念变化很重要,如果观念不变就不是新课改了,新课改是改革,不是改良.旧的观念是不能适应新课改的.你的这个认识很好. 新课标不再直接提及能力的培养,是因为从头到尾都在强调对学生地理能力的提升,就像现在发达国家进行工业布局的时候,不太考虑交通因素一样. 二、作者:汪波 课程目标就是指地理教学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结果.即预期的地理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标准,而内容标准即是课标中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对教学内容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因而如何设计把握二者的统一,我认为得从课程理念,知识结构.内容标准课程目标与学生的实际进行全面整和优化,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创新特色让学生更容易去了解掌握地理知识.认识地理事物,并能在现实中运用.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区域地理教学作出了大胆革新,高中涉及到区域的内容都是使用“以某区域为例”……如何如何。不同版本的教 材选讲的是不同的国家,分析的是不同地区的案例。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疑问是今后 怎样考试。其实,不规定讲哪一个国家就意味着所有的国家都可以讲,也就是说世界上 所有国家在课程标准面前都是等值的。如果是考河流知识,则所有的河流都可以作为考 试的素材,无论是学过的还是没有学过的,甚至可以是虚拟的某一个区域或某一条河流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地域性”,在地理学中, “区域”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形态。区域地理有着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本着“使 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基 本理念和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区域知识已不是目的 。教区域地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才是目的。学习区域地理,抓位置是切入点,抓地图是 关键点,进行比较是突破点,弄清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深入点,研究区域发展是落脚点。 也就是说,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图表分析方法、 综合联系方法以及区域比较方法等,有了这些方法,学生就可以依据所占有的资料对任何一个区域进行研讨并得出相关结论。 由此可见,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时,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大胆选择更合适的区域作为范例,替换教材中已有的内容,以达到顺利、高效完成课堂教学 任务之目的。 你的理解很到位,新课标中对区域地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很重视,不再像以前那样过于重视区域地理的基本知识.现在某个区域只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来培养学生学习研究区域地理的能力.也正是这样,给我们的教材和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选择性和灵活性,使我们的教学更能贴近自己的学生,符合所教学生的实际需要.这正是新课标的精神所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新一轮的地理教育改革浪潮,其中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世界各国纷纷推出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案,它已成为地理教育改革的先导和突破口。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理教育改革的历程和发展动向,表现出:①满足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教育理念;②调整课程目标,适应未来发展;③更新教学内容;④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发生转变等特点。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计划2007年秋季在全国高中起始年级实施。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是我们理解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标准中必须要搞明白的。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结构,并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这里主要谈四点: 第一,教学大纲的出发点和主线是针对学科,明确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包括内容前后顺序及教学基本要求,而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主线是针对学生,就学生而言在每一个学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即国家对下一代无论是10岁、15岁、18岁的少年,他们通过学校教育之后应当实现的目标和要点。 第二,教学大纲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在每一学科知识技能方面应达到的要求,而课程标准关注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这两句话细细品味,内涵是不一样的。学科教育是服务于学科,让学生在学科上得以发展,还是服务于教育,通过学科教学实现学生的发展,其重心以及所可能表现出来的教育教学行为自然会有所差异。 第三,教学大纲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课程标准要关注教师的教学,但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引导。这是本次课程改革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 第四,教学大纲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原则性、规定性和刚性,而课程标准既有做为国家文件的原则性、规定性的一面,但它又力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尝试用一种对话的方式、案例的方式、用活动建议的方式来表达,这样一种方式可以起到指导性、启发性和弹性。 落实课程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对于进一步实施新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全面设计教学目标,不能只注重知识领域的目标,而忽视其他领域的目标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来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不可有所偏废,而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教学目标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第二、不能以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代替教学目标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但它不是详细、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不能以具体内容标准来直接代替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应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具体内容标准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 第三、正确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准确选择和使用行为动词课程标准中给出了“学习目标的说明”,阐明了各目标水平的要求,列举了各目标水平对应使用的行为动词(设计目标时不限于列举的动词范围),教师应在深入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的基础上,选择和使用相应的行为动词,在分析具体内容标准中的目标水平时,一般可以通过描述“标准”的动词来判断其学习水平要求,如“概述、阐述、说明”等对应于理解水平,“描述、说出、识别”等对应于了解水平。 第四、正确处理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课堂教学中要实施、落实教学目标,不仅要求教师首先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学目标设计是以分析的方式进行的,即按照三个领域分别设计出若干个目标,在实施教学目标时,往往是将目标综合在一起进行的,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具体地把握教学目标,综合地实现教学目标。今天视频课件中的老师们,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关于这个内容标准,其实有很多要说的,希望我们能够注意到的一点就是要理解这个课程标准是给谁编的,给谁用的。从一个标准本身它的性质和含义来说,课程标准应该是给教师用的,但是里面的这个内容标准是为学生制定的。在实际中有时候我们会容易会略这一点,以为这个标准就是给老师定的,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做。还有一点就是在内容标准提出的这些知识范围,有些东西是可以集中学习的,有些东西比较适合分散学习。比如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你可以集中讲,比如说我们专有一章或者专有一节去讲,也可以分散在整个自然地理这个模块里面去讲,结合一些具体的事情去讲它对人类的一些影响。再比如说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有些教材或者我们老师也是专门设一个单元或者一章来讲。其实最好我们能把融合在其他内容比如说工农业生产这些人类的活动、人口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交通运输这些东西都可以结合来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这部分是一个技术性的内容,也是一种可以贯穿所有地理学科这些所有内容的一种东西。在过去都是教材上有什么我们就讲什么,他不太考虑到底它是一个实例,还是一个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内容,有这种含义,或者应该这么理解的课程标准还是有一些的。是在内容标准的理解这一块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要处理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他即将学的这个高中知识之间的关系,这个衔接问题可能在自然地理部分更明显一些。在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是什么,这样才能引导我们教学走上一条比较正规道路上去。 总之,新颁布的高中课程标准力图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从而有利于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恰当地处理好学科逻辑与学生经验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增强课程对地方和学校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当然标准的实施,如何由文本变成实践,更有赖于教育实践工作者长期而艰苦卓越的努力。 其实我们更想听听你对新课标的理解,作为一个一线教师,要学习,更要实践,要在学习中实践,也要在实践中有自己的思考,有了思考,理解了新课标的含义,领会了新课标的精神,我们的实践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会少走弯路. 五、对于老师们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关于这个内容标准,其实也有很多要说的。希望我们能够注意到的一点就是要理解这个课程标准是给谁编的,给谁用的。从一个标准本身它的性质和含义来说,课程标准应该是给教师用的,但是里面的这个内容标准是为学生制定的。在实际中有时候我们会容易会略这一点,以为这个标准就是给老师定的,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做。 还有一点就是在内容标准提出的这些知识范围,有些东西是可以集中学习的;有些东西比较适合于分散学习。比如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你可以集中讲,比如说我们专有一章或者专有一节去讲,也可以分散在整个自然地理这个模块里面去讲,结合一些具体的事情去讲它对人类的一些影响。再比如说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有些教材或者我们老师也是专门设一个单元或者一章来讲。其实最好我们能把融合在其他内容比如说工农业生产这些人类的活动、人口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交通运输这些东西都可以结合来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还有一个内容就失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这部分是一个技术性的内容,也是一种可以贯穿所有地理学科这些所有内容的一种东西。在过去都是教材上有什么我们就讲什么,他不太考虑到底它是一个实例,还是一个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内容有这种含义,或者应该这么理解的课程标准还是有一些的。是在内容标准的理解这一块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要处理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他即将学的这个高中知识之间的关系,这个衔接问题可能在自然地理部分更明显一些。在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是什么,这样才能引导我们教学走上一条比较正规道路上去。 点评: 新课程标准是编给教师用的,也是编给学生用的,归根结蒂是为教育培养学生用的. 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老师的要求很高,你所说的也是其原因之一.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老师是需要对所用教材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进行重新编排,甚至删减或者增加内容.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法教育好学生. 新课标的实施中,教材的作用有了较大的变化,其中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由原来的教教材到现在用教材的转变.我们在利用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学好用好新课标,以前的那种只需要教好教材的做法是万万要不得的。
⑧ 为什么说教学设计要遵循整体性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是指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人物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等方面和谐完整的形态;
(2)主体性原则: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性,主体性在构成上有三个层次,即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3)发展性原则: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4)过程性原则:淡化结论、注重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
(5)开放性原则:新课程理论主张课程是开放的,因而教学作为课程的实施途径也应是开放的
(6)情境体验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内在体验。
⑨ 什么是“整体备课的教学设计”
“整体备课”是系统教学设计的一种,指的是学科教师和备课组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对学科教学从整体上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学段备课、年级备课、学期备课和单元备课等基本形式。“整体备课”主要凭借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材研读和学情分析,是教师进行课时备课的基础和前提,有效的“整体备课”是提高课时备课针对性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