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
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哪些新增内容
一是适当减负。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少,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2000多字,而且“四会”。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其中会写800。提倡“多认少写”,不再要求“四会”。还请专家对儿童认字写字做了专门的字频研究,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字。附录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300字的字形结构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这些字应当作为一二年级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是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三是阅读教学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特别是提出了这样几句话: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特别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对于课外阅读格外重视。阅读量也有具体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特别要提到,这次修订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格外关注的。9年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现代的中外作品。课标列出部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小学到初中,136篇。其中小学背诵75篇,初中61篇。
四是写作教学。目前有不少学校搞“提前量”,小学一二年级就布置写作文,是不合适的。课标修订一二年级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的。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最近关于语文教材的争议不断,很多都是传媒炒作,对于语文课改以及教学是有负面影响的。这次修订对于编写教材也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提到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选文要文质兼美,有典范性,还要给地方、学校、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等等。都是有现实所指的。
② 求百度文库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完美打印版)”的word文件~
你好,已上传到回答附件,满意请及时采纳。
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部分第四学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部分第四学段上下内容复制一下,一字不落
第一部分
前言一、
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
(1)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一、学段目标与内容
(1)第一学段(1~2年级)(2)第二学段
(3~4年级)(3)第三学段
(5~6年级)
(4)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
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1)充分发挥语
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2)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4)突出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5)具体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
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是几年制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当然指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是按一到九年级进行编制的。
⑤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教学目标维度有什么新的要求
新课标还是明确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⑥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是同一个吗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小学:成语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外神话传说格林童话精选安徒生童话精选伊索寓言精选克雷洛夫寓言精选小学生必备古诗70篇中国短篇童话精选外国短篇童话精选小兵张嘎初中: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芙蓉镇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选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精选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二十世纪外国散文精选初中生必备古诗文50篇中国历史故事精选外国历史故事精选中国民间故事精选外国民间故事精选城南旧事贾平凹散文精选海底两万里文学名著导读(小学初中版)高中:论语通释孟子选注庄子选译三国演义红楼梦西厢记呐喊鲁迅杂文精选子夜家茶馆边城雷雨女神朱自清散文精选围城谈美书简平凡的世界历史的天空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精选哈姆雷特堂吉诃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匹克威克外传复活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欧享利短篇小说精选二十世纪外国短篇小说精选高中生必备古诗文40篇文学名著导读(高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