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标准
❶ 历史课标要求是课程标准的哪个方面
这应该是没区别的 因为课程标准就是教学大纲 只是以前称为大纲 现在改称为课标了
❷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材之间有什么关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的关系就如同孙悟空与如来佛的关系:教材内容的编写和结构、风格的设计都必须依据和围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和原则。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活动基本纲领性文件,明确规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等,由此,教材只是我们的一种学习工具,是课程标准和教学之间联系的纽带。教材是手段,课程标准才是目的。任何版本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都跳不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如同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处理两者的关系:
首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只有认真通读和领悟课程标准,以此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从广度和深度上把握教学。如此,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独特的教学方法,才能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最终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使学生的到全面发展。
其次,认真研究教材
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教材的特点,拓展和优化教材内容。
1.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构建清晰的知识脉络。
针对岳麓版教材的专题性,某些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被割裂开来,为使学生对历史形成整体认识,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如:必修一第13课鸦片战争和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对必修二中洋务运动的关系。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遭到严重破坏,加上清政府的残酷盘剥,困苦不堪的人民奋起反抗,太平天国运动由此爆发。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推进洋务运动开展的两个主要原因,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在遵循课程标准原则的基础上,理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构建清晰知识脉络,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时间和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历程和规律,理解人类社会发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2.补充历史资料,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在教学活动中,为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可以适当补充教材以外的历史资料,如:图书文字、图片、漫画、音乐、影像资料等等。使抽象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比如:必修一第16课辛亥革命中,在讲述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引用了影视资料《阿Q正传》,并通过分析故事中背景和人物的形象、对白和结局,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导致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同时还可以补充鲁迅的文章《风波》、《药》,使学生产生对革命者的英勇献身精神的敬仰,认识当时历史背景下革命的失败以及革命者不被人们理解的悲哀,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并立足课程标准大胆使用教材,灵活驾驭课堂教学,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到更好发展。
❸ 怎样理解《历史课程标准》
很高兴告诉你!
在新课程体系下,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挑战
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已于 2001 年 7 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终究要取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纲》。那么在新时期里,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贯彻新《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无疑是我们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也是我们的历史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力图结合此次历史课程改革,分析《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诸多先进教学理念,并从历史教师的角度和立场出发,以“中国古代史”内容为例,探讨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应如何面对挑战。
第一 ,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课程理论,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增强课程改革意识,要在行动上支持课程改革,在教学中研究课程改革。
众所周知,目前正方兴未艾进行的历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历史教育改革力度最大最深的一次改革。严格说来,历次的历史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历史教育在“教学”层面上的一种改革,而很少涉及“课程”层面上的改革。
探讨历史教育的本质问题,就不能仅仅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待历史教育,离开和放弃从课程的层面来解决历史教育中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历史教育研究的不足。没有一个科学的课程目标,自然就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历史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到底是什么历史教育中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和值观的问题,是“历史教学”研究的范畴,还是“历史课程”的探讨范围我认为这是历史课程所应着力研究的问题。因而必须首先解决好历史课程的目的和目标,然后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再来探讨历史教学的目标。只有很好地解决了历史教育在“课程”层面上的问题之后,我们再来认真反思历史教育在“教学”层面上的现状、问题和探讨解决对策。
历史教学的多年来的实践也已经证明,历史教学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可是历史课程研究的滞后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仅仅依靠“教学”层面的改革,其成效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认为,在当代,课程的重要性已远远地超过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在目前历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大力推进历史课程改革,即一手抓“课程”,一手抓“教学”,通过“全面治理”的办法,推动历史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有很密切的关系。实际上,如果新课程不被教师在心理上认同和接受,他们就会产生抵抗反映,新课程实施的结果就更令人担忧了。一般来说,新课程所产生的新的教育理念的变革,往往会和教师的传统固有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发生矛盾,短期内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出现不适应情况,这是经常出现的现象。但是从教育的前瞻性考虑,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考虑,我们的教师必须在心态上、在行动上支持目前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也应该想办法去克服。
《历史课程标准》作为当前历史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初步成果,自然存在着一些还值得继续讨论和探索的地方。比如《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标志历史教育在探索一条“返璞归真”之路,那么,人文素养的内涵是什么人文素养的养成与知识能力的形成有何关系呢历史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如何处理历史课程目标的继承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如何评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值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不容回避和并要着力探讨研究的重要问题。
第二:《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渗透了史学界许多研究新成果,但仍有滞后之处,为适应历史课程改革,历史教师要不断了解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更新知识结构,适当地把这些研究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如《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大约公前 21 世纪,我国历史进入奴隶社会。”、“公前 475 年至公前 221 年为战国时期,从战国开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而《历史课程标准》的“中国古代史”内容标准中则笼统地指出:“中国古代史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关于中国古代史上奴隶社会的下限与封建社会的上限问题实际上采取了淡化与削弱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之间的分界的态度,应该说,这是一个极其恰当的处理,也是吸取史学界研究新成果的重要表现。
历史研究处在发展之中,在不断吸取历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的同时,《历史课程标准》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历史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落后性和滞后性。因而《历史课程标准》的这种局限与不足是永远也不能克服的,也只有通过历史教师积极关注史学界的研究新动态和新成果,才能予以有效地弥补。
比如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内容。我们认为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应该了解:中国古代人类文化遗址南北皆有,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限于黄河流域,而是起源于多处,并
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哪一年颁布的
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04年海南、山东、广东、宁夏第一批进入新课改省份,2005年江苏进入新课改。2007年海南、山东、广东、宁夏四省份开始第一次新课改高考。
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经历了几个版本
2013年,我国全面启动了对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成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