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大全 » 科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科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发布时间: 2020-11-28 11:33:21

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的所有知识点总结

一、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A (必考)

科学探究过程
基 本 要 求
提出问题
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作出假设
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制定计划
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实施计划
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
得出结论
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技能训练:
*变量:在“假设”中,对研究对象有影响的因素就是变量;再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对照实验:是指实验中除这个研究的条件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设置重复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获得普遍的规律。
*计算平均值是为了减少误差。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使用显微镜和模仿制作临时装片(重点在使用显微镜)。C
*(1)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课本P36(必考)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2)显微镜的使用 P37-38 的图要掌握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①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边向目镜内观察,一边转动反光镜,看到白色光亮的圆形视野,表示对光成功。(光线不足时用大光圈、凹面镜)
③观察: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玻片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在一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压碎载玻片)。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当看到物像的时候,改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使物像更加清晰(左、右都要眼睁开)。
利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因此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切片、涂片、装片。
(3)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制作步骤:①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②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面撕下一小块透明的薄膜。③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它展平。④用镊子夹住一块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地放平,盖在薄膜上,可减少气泡产生。⑤碘液染色。⑥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以上临时装片制作过程简称:“擦”、“滴”、“撕”、“展”、“盖”、“染”、“吸”。
技能训练:
(1)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例: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d”,那么在透明纸上写的是“p”。
(2)物像在视野中的位置、挪动方向,与标本在玻片上的位置、挪动方向相反:如果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该是物像往哪偏,标本就应该往哪移。如: 如果一个物象位于视野的上方,为了使物象移动到视野中间,应该使玻片向上移动。
(3)放大倍数 = 物镜放大倍数X目镜放大倍数
高、低倍镜下观察的物象特点

细胞体积
细胞数目
视野范围
视野亮度
低倍镜




高倍镜





(4)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怎样判断这个污点是在物镜上、目镜上还是在玻片标本上?
先转动目镜,如果污点跟着转动,该污点在目镜上,如果污点不跟着转动,再移动玻片标本上,如果污点跟着转动,该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玻片标本污点都不跟着转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5)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B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必考)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1)动物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不同点
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相同点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带甜味、酸味的汁液——来自于液泡中的细胞液;高大的树木“顶天立地”---细胞壁中具较强支持作用的纤维素
3.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细胞分裂
染色体复制
平均分配

一个母细胞 两个子细胞

细胞分裂的意义
1、单细胞生物的个体数能不断增加;
2、多细胞生物个体内的细胞数目增多。

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作业本七年级下答案

http://wenku..com/view/087bee80ec3a87c24028c479.html?from=rec&pos=1&weight=312&lastweight=194&count=4

希望能帮到你

⑶ 请求:广东科技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我建议你去“网络文库”里面找,里面资料很多,你可以多对比几个看选择一份合适的。

⑷ 有悬赏!!!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八年级上册数学电子书

http://www.fhsx.cn/
凤凰数学网
论坛中的八年级备回课答室

⑸ 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五年级上册科学书里面填空的全部答案!!急啊!!最好今天!!!!!!!

额,我没书!

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科学作业本 八年级上(ZH)

去网络文库找
打 初二上科学作业本答案

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变化着的地表》

《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4.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并能根据化石判断相关的环境信息。

二、德育目标:

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并能根据化石判断相关的环境信息。

四、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相关课件或图片: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风景图(包括对生物化石的特写),非洲、拉丁美洲板块图,火山、地震、三角洲,石蘑菇及风蚀蘑菇,石灰岩溶洞和石笋,海蚀、冰蚀等地貌景观以及山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乱砍森林、人类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建水库、过度放牧、沙尘暴、地质塌陷、荒漠化、蓄水发电等图像资料。

2、学生准备

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相关资料;

实验材料:喷壶、沙盘。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一些火山、地震、海啸、山崩或雪崩、山洪和泥石流等视频资料以及不易被人们觉察,如湖泊沉积作用,地表的沉陷,海岸的变迁,河流的冲刷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或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看,让学生进行“比一比,有什么发现”

(二)新授:

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6500万年前和现在地球海陆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情况。问学生:地球表面是一成不变的吗?猜想它以前会是个什么样的?并由此看能发现地表演变过程。

讨论:你们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传说中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多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你认为沧海能变成桑田吗?你能提供出证据吗?提出化石的概念。

请思考这几个问题:

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反映了此地带在过去是什么状况?

总结: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以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的情景,这两个例子比较生动、鲜明,对学生来说又比较新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表变化的感性认识,还可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最后引导学生阅读生物进化的地质年代表,认识化石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也可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对地表变化有更多的了解。如北宋时期,沈括(1031-1095)在他的《梦溪笔谈》中阐述了有关地球演变的精辟见解,他考察雁荡山时,注意到地质作用的存在,认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惟巨石岿然挺立耳。”指出河流对地表的巨大改造作用。他还根据太行山麓岩石中所含的螺蚌化石,判断这里曾经是大海之滨,后来才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在西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达·芬奇曾对侵蚀、搬运、沉积做了动人的描述,不过他比沈括晚了约400年,他在多次考察阿尔卑斯山后指出,砾石是河流挖掘作用的产物,山是水作用于地表形成的,从山上冲刷下来的泥土被河流搬运到海中,会使海底升高,海水退却,海陆的轮廓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最后,引导学生获得认知:地表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展示搜集的有关图片或播放视频资料。通过研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破坏着自然环境。如, 人为破坏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大规模施工等对地表的破坏,为沙尘暴发生提供了细沙和尘土;矿山过度开采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使一些农户房屋墙壁严重开裂,部分水田不能耕种,饮水也成了问题……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人类对地表的改变作用,认识到人类生产活动的两面性,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自由活动:

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面对我国地表现状,你们有什么想法?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一份保护地表的倡议书或办一份保护地表的手抄报。

拓展活动:

此项活动可结合研究性学习,作为学生课外调查实践活动。建议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可以将学生分成活动小组,也可以自由组合,选好小组长,活动时注意交通安全,把活动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活动结束后,举行一次交流会。

板书设计:

地表的变化

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

化石

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建议合理开发地球

⑻ 初二上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期中复习资料

初二历史复习提纲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
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7.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8.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9.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10.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学生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上破鹨怀?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2.评价洋务运动(第30页内容,重点掌握)
13.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14.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 P33):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
15.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当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6.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7.1915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以四提倡四反对为主要内容,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18.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20.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1.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22.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3.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由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24.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25.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26.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
27.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进攻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28.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29.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0.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上

⑼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科学书 帮我放在world上 没有的话就把照片拍下来

食物中的营养素主要有 水。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 粗纤维等七大类。
水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体内的养分和废物都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进行运输
蛋白质是细胞生长及修补组织的主要原料。
脂肪是生物体内贮藏能量的物质。
缺锌会导致儿童味蕾功能下降;造成食欲减弱,人如果缺碘,会引起单纯甲状腺肿大。
昆虫取食的器官叫口器,如碟类的虹吸式口器,将管状口器插入花朵的蜜腺处,蜜汁即可轻松省力地源源吸入。还有蝗虫的咀嚼式口器。蜜蜂的嚼吸式口器,苍蝇的舌氏吸式口器,蚊的刺吸式口器等。
人体将食物分解城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消化{digestion}.
消化有两种类型,分别是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在物理消化过程中,食物会逐渐被软化和细化,在化学消化过程中,食物在各种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分解城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即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无须消化就可被小肠直接吸收。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的管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做吸收
这些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表面积,加快了营养物质的吸收。
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盘形。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和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又容易跟氧分离。
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且数量少。人体内有多种白细胞,能抵抗病菌的侵入
血细胞中的血小板有加速血液凝固和防止伤口大量出血及阻止细菌入侵的作用。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
如血液中的红细胞,每秒要更新200多万个,大约60天左右全身的红细胞会更换一半,人体内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则担负这血细胞的再生任务。
如果病人身体某部位有炎症,那么他的白细胞计数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就会超过正常值,而其他细胞的变化不大。如果病人患有贫血,那么病人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的数值都会下降。
综上所述,血液具有输送氧,二氧化碳,各种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的功能,还能气防御保护作用,血液对调节体温也有重要作用。

当左..右心房同时收缩,左 右心室舒张时,便会将心房的血液压入心室,而心房和心室间的瓣膜(房室瓣)会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当左,右心室则将血液压入肺

动脉送往肺部。心室与动脉间的瓣膜(动脉瓣)会防止血液倒柳回心室.
血液在由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封闭管道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血液在一次完整的循环过程中要流经心脏两次,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强叫血压,可用血压计测定。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叫做收缩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叫做舒张压。如1610.7千帕,表示收缩压16千帕,舒张压10.7千帕。如果一个人的收缩压经常超过18千帕或舒张压经常超过12千帕,则可能是高血压。如果一个人的收缩压经常低于12千帕。则认为是低血压,低血压和高血压对人体都是有害的。
细胞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糖类,蛋白质和脂肪,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
糖类+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葡萄糖————乳酸+能量(少量
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能量(少量)
吸收到体内的葡萄糖,一部分直接被组织细胞用以供能,多余的部分会在肝脏或肌肉等组织细胞中合成糖元或在体内转变为脂肪,作为能源物质储备着
脂肪消化吸收后可被组织细胞利用,也可由血液运输到脂肪组织 存起来。
当需要时,存的脂肪也可以进行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细胞利用。
蛋白质被消化吸收后,在各种组织细胞中又会重新合成人体所特有的蛋白质,或氧化分解供能,也可以合成糖类和脂肪。蛋白质分解后,会产生二氧化碳,水和含 废物,如尿等。
糖类,脂肪和 蛋白质在人体组织细胞中不断地进行这合成与分解,新旧物质不断更替。与此同时,人体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氧气来氧化分解各种营养物质,以产生足够的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获得的能量=消耗的能量+贮存的能量
当一个人的 能量获得大于消耗时,能量就会被 存起来,使体内有机物积累增加;反之,当能量获得小于消耗时。则会分解体内原有的有机物,使体内有机物 存减少。
肾脏就像一部过滤机,当血液流经肾脏时,通过一个个微小的“滤过器”-----肾单位进行工作。经过肾单位滤过出来的水分和溶解其中的废物形成尿液。
人体细胞周围的液体---体液,含有一定量的无机盐,而且它们的含量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正常生活。如果我们喝很多水,又不增加盐分,肾脏会产生盐含量较低的尿。如果我们摄入的盐较多,又不多喝水,肾脏会产生盐含量较高的尿液,把多余的盐分排出。
肾脏虽然能对体内的水和盐的浓度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却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人们不能饮用海水,超出了肾脏的调节能力,结果人体会因为积累过多的盐而导致死亡。
从已死的,腐烂的生物体中获得营养的生物为腐生生物。
腐生生物和寄生生物都属于异养生物。
微生物也是通过呼吸作用来获取能量的。
微生物也是通过呼吸作用来获取能量的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被称为发酵 发酵是微生物获取能量,进行生命活动的方式之一。
三大供能物质的热量价各不同。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各有与之相适应的捕食方式。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隙组成。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在适宜的条件下,表现出高效性和专一性
呼吸可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一般以有氧呼吸为主
代谢最终产物排出体外的途径主要有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⑽ 湖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个人著作出版的书目书目
中国名

年出版
新闻

“中印文化关系论坛的历史“
诉讼
1957年
人民出版社

”初探“
理论
1979年
外国文学出版社

“天竺心影”
散文
1980年
花按

“季羡林文集”
散文
1980
香港文学研究会

“朗润集”散文

1981年 - 上海文艺出版社

“季羡林散文集”
散文
1986年
大学出版社

“牛栏西施”
散文
1998年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主要著作“偈颂中定义的动词变“(1941年,总结了各种形式的上座部佛教经典”事件“用来调整动词混合梵文经文),”印度种语言在世界语言上-am -o和-u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言转换结束-am -o和-u是印度西北部世界卫生陀罗语方言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的存在(证明,原来的佛经,并澄清了原来的语言政策佛教,佛教混合梵文研究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吐火罗呈现各种不同的这场”(1943)(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古印度语散文”(1982年),“吐火罗语A,佛,物理特性”,“介绍到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的研究”,“跟踪文化交流:中国蔗糖史”,“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化研究“,”禅与东方文化“,”东西文化的参数设置知识“,”世界文化史“等。 “季羡林文集”目录

季羡林收藏第一卷:散文[梦想收集,天竺心脏阴影,朗润集,燕南设置]第二卷:散文2 [万泉集,山集]第三卷:散文卷III IV:? [清华园日记回忆录日记,在德国十年]第五卷:第二回忆录[牛棚石,海番叉]第六卷:序跋第7卷:作文等一个第八卷:散文等二第九节:学术专着[古印度语]第十节:学术论着两位印度历史与文化[XI]:[吐三个学年论文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解释性翻译卷十二:学术专着4卷] [吐火罗语研究13:学术五论文[中国文化与西方和东方文化(一)第十四卷:六学术著作[中国文化与西方和东方文化(二)第15卷:七学术著作[佛教和佛教文化(一)卷十六:8学术著作[佛教和佛教文化(B)]×七卷:9的学术专着[比较文学和民间文学艺术】十八:学术论着10 [糖史(一)第十九卷:学术论着11 [糖史(二)卷二:用翻译[梵文等语言的翻译工作(一)二十卷:[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其他语种的翻译(二)22卷:3翻译[罗摩衍那(一)第二十三卷]:[翻译4罗摩衍那(二)24卷:翻译5 [罗摩衍那(三)25卷:翻译6 [罗摩衍那(四)第26卷:翻译7 [罗摩衍那( E)] 27卷:翻译8 [罗摩衍那(6对)二十八卷:翻译九[罗摩衍那(六岁以下)量第二十九:[翻译罗摩衍那10(7)]第三十卷:报告编制散文

赵新建“清塘荷韵”
“清塘荷韵”,“福是永久的遗憾”,“十年在德国”,“万泉集”,“清华园日记”, “牛师”,“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集”,“泰戈尔鉴赏”,“生活话语”,“天竺心脏影子”,“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人生“,”病塌杂记“,”易孕说“,”新纪元文存“等。 “沙恭达罗”(1956年),主译“五卷书”(1959年),“优湿的女人哩”(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至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等。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的小学语文书),“怀念母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六年级的小学语文课本的书)“文件夹竹桃苗和树木“”(下强制性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星标准版六年级的第19卷课)“(必修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四年级语文书第2课)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