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辅导主要方法游戏疗法
❶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疗法有哪些
学前儿童正处于身心加速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家长关心的往往是儿童的身体健康,除非儿童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否则大多数家长不太容易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但等到儿童产生心理问题时,往往很难再矫正过来,因此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应以预防为主。
儿童心理问题的界定
学前儿童心理问题主要指处于6、7 岁以前的儿童行为在持续时间上和严重程度上偏离了大多数儿童的正常行为标准。关于儿童期心理问题应该认识到以下两点:第一,儿童心理内化水平很低,其行为异常可以视为心理异常所致。第二,没有妨碍到正常生活的程度较轻的异常行为不能视为心理问题。儿童心理问题种类比较多,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自闭症
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对幼儿的社交、语言、感知觉、认知等方面会产生全方位的严重影响的疾病。其产生原因很复杂,可能涉及到遗传、病毒感染、疾病、环境污染、辐射等。
临床表现:
1.语言障碍
患儿语言发育迟缓、开口说话较晚,有的患儿甚至终生不语。患儿只能机械地模仿别人的语言,对别人的提问不能回答。如别人问:“你叫什么名字?”患儿也会说:“你叫什么名字?”别人叫他的名字,患儿也不会做出应答。有的患儿不会运用代词:把“我的”说成“你的”。说话时很少看着对方,甚至把头扭过去。
2.社会交往障碍
患儿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与别人没有目光对视,没有与他人拥抱、亲吻的意愿;被爱抚时也不会表现出温情。不区分熟人、陌生人,对家人和对其他人的态度是一样的。父母只是患儿生活起居的依赖,并非是情感的依赖,只有饿了才会找妈妈,然后又不理妈妈。经常独处,不愿意和同伴一起玩耍。看见别的儿童玩游戏,也没有参与的愿望或观看的兴趣。
3.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
患儿反复做一些没有意义的行为,如玩弄自己的手掌、反复拍手、转圈等。很多患儿拒绝接受变化,行为刻板,如玩具一定要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回家要走相同的路线,一旦这些行为被制止,会出现敌意或反抗行为。
4.兴趣狭窄、奇异
患儿对周围事物不敏感、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对周围环境所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于其他儿童所喜欢的玩具或卡通动画从不关注,反而喜欢一些单调乏味的东西,如会盯着旋转的电风扇一连看数小时,或对某个电视广告特别衷情,经常性地背诵某句广告台词。
5.智力障碍
在自闭症儿童中,智力水平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少数患儿智力正常,大多数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还有一部分患儿甚至在某个领域智力超群,远远超出其他正常人,堪称天才,令人惊叹。关于这一现象,目前心理学界还无法解释。
矫正措施:
1.行为疗法
该疗法源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对于患儿病态、刻板行为不予关注,更不要制止,对于偶尔出现的意义行为马上给予表扬鼓励,及时强化,以提高意义行为出现的频率。
2.宠物疗法
即给患儿抚养一些宠物,这种方法是针对患儿的情感淡漠、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联系提出来的,患儿在抚养宠物的过程中,需要承担起照顾小动物的责任,会逐步培养出他的爱心,使他产生爱的情感。
3.艺术疗法
艺术活动可以抚慰人的心灵、宣泄人的负面情绪,如:绘画、舞蹈、音乐等,通过患儿所绘的图画可以反映他的潜意识内容,成为进一步治疗的重要依据;而音乐可以提高患儿的感知能力,训练他对周围环境的敏感程度,患儿在音乐的激发下所产生的无意识反应也可以反映患儿内心的情感,有利于更好地观察了解患儿。
4.游戏疗法
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全身心的放松,游戏对儿童的心理问题还可以起到改善和促进作用。在游戏中可以模拟社会生活领域的真实情景,使儿童在游戏中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培养实际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生活技能,促进他们社会认知的发展,提升社交能力。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又称“幼儿多动症”,是一种以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和活动过多为主要症状的心理发展障碍。其产生原因有:神经系统病变、母亲孕期高热、社会文化影响等。
临床表现:
1.活动过多
在刚学会走路时,就以跑带走。手脚活动很多,总是忙个不停。不顾及场合、时间的乱跑、乱跳、大声喊叫,即使家里来了陌生人也是如此。如活动时,小动作多,坐立不安、身体扭来扭去,甚至来回走动,大声说话,干扰其他同学;不能很好地投入某一个游戏中,在多个游戏中挑来挑去。
2.注意力不能集中
很难专心致志地做某件事情,周围很小的声音或细微的事情都会吸引他的注意力。听别人说话时总是心不在焉、似听非听;不能复述别人刚刚说过的话,做事情很容易半途而废,不能自始至终把一件事情做完,往往在一件事情刚做没多久,就去做另一件事情。
3.冲动任性
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做事情很任性随意,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不考虑后果、不知危险。如教学活动过程中突然大声吵闹;在大街上盲目乱跑,从不注意来往的车辆;不听从成人的劝告、教育等。
4.学习困难
理解困难,对教师的提问反应迟钝。计算或阅读时经常出错,不能完成作业。阅读、书写或计算时有困难,较粗心,如:把“6”看成“9”,把“b”写成“d”,虽经多次提醒,依然如此。
5.动作不协调
部分患儿的动作不协调,如:难以完成系鞋带、扣纽扣的活动,快速轮换动作较笨拙。走路或跑步呈“S”前进,难以直线前进。
矫正措施:
1.冷处理法
对于患儿的大吵、大闹,满屋子乱跑,不要呵斥或打骂,也不要给予目光上的关注,成人依然做自己的事情,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这样会让患儿觉得没有意思便会慢慢安静下来,等到患儿安静下来,马上给予表扬和鼓励。
2.教育示范法
成人可以在患儿面前大声地演示自己学习的思路和方法,比如:“我先做第一题,第一题是计算题,我先认真地读题,2+3 等于多少,我想一想啊,两个苹果加上三个苹果,一共是五个,所以2+3 应该等于5。”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患儿的思路更加清晰,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3.限制看电视、上网的时间
研究表明,儿童对电视和网络依赖的时间越长、程度越严重,则注意力越难以集中,因为电视节目、网络的信息量都很大,会让儿童难以静下心来选择。
4.感觉统合能力训练
对于有运动不协调症状的患儿,可以进行感统训练,如跳绳、踢毽子、打球等。这些运动简单、容易操作,可随时随地进行,而且效果良好。
5.非言语交流法
患儿由于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专心地听别人说话的内容,在和患儿交流中,成人可以一直和患儿进行身体接触来引起患儿的注意,如:可以一边抚摸着患儿的脑袋一边和他们说话,说完后可以提问“我刚才说什么了?”如果患儿仍然不清楚,可以再抚摸着患儿的脑袋,重新说一遍,直到他能复述为止。
攻击行为
产生原因:
攻击性儿童在认知上一般存在错误,他们对自己的体能优势评价较高,在遭遇不良的心境体验时,不能理性地思考问题,把攻击性行为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还有部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来自于对其他人的模仿。
矫正措施:
1.培养儿童的野移情冶能力
“移情”是指儿童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涉身处地的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很多儿童之所以会攻击别人,往往和他的“移情”能力发展不足有关,不能够体验被攻击儿童的无助和恐惧,没有同情心。可以通过角色游戏的方式,让儿童感受被攻击时的委屈和伤心,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2.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要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要以身作则。不要在儿童面前争吵或发生肢体冲突,以免强化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夫妻之间相处融洽、其乐融融,会对儿童的心理压力起到宣泄、缓解的作用,降低他们的攻击行为发生的频率。
3.多从事体育活动
攻击行为较多的儿童,往往体能过剩,精力充沛。成人可以带领儿童从事一些户外活动,如跑步、爬山、游泳等,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消耗他们多余的能量。
4.让儿童学会用非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当儿童遇到问题不懂得怎样解决,就本能地产生攻击行为。如儿童因为不会轮流玩玩具,都要先玩,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攻击行为。成人要教会儿童遇到问题时能通过商量、妥协,或按照某种制定的规则来解决。
5.对儿童多一些关注
有些儿童会攻击别人,是因为长期被成人忽视,没有体会到和父母在一起的安全感,通过攻击其他儿童来获得父母的关注,哪怕是父母的呵斥和打骂。所以父母要多陪伴儿童,当感受到父母的呵护和爱的时候,攻击性行为自然会减少。
偷窃行为
产生原因:
偷窃行为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问题行为,其原因有:儿童没有“物品所有权”的意识,不理解物品具有所有权,觉得喜欢就可以随便拿,不能抵抗物质的诱惑,被其他人唆使,想要获得具有相似行为儿童的认同感等。
矫正措施:
1.不要轻易地给儿童贴上野小偷冶的标签
当发现儿童有偷窃行为时,家长态度要保持冷静、和缓,切忌对儿童大声批评,甚至责骂儿童是“小偷”,一些儿童本来是无心的行为,而且他们根本就没有“偷”的概念,如果此时家长过早地给他贴上“小偷”的标签,这会令儿童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这种行为就是“偷”啊,今后反而会更容易出现偷窃行为,这种现象叫做“心理暗示”。
2.帮助儿童建立野物权冶意识
家长可以给儿童建立一个“私人空间”,里面只放儿童自己的物品,不要和其他人混用。让儿童从小建立“我的”“你的”的概念,同时帮助儿童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物品,除非经过同意,否则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3.培养儿童延迟满足的能力
所谓延迟满足指:能够克服眼前所想要物品的诱惑,等待更适合的时间和场所来实现自己愿望的能力。也就是让儿童学会等待和忍耐,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一些确实有偷窃动机的儿童提出的。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儿童十分想要的玩具和零食,成人不要当场满足,告诉他们过几天再买,或者要求儿童完成某件事情然后再给予满足。
4.让儿童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
当儿童出现偷窃行为时,成人要教育儿童直接面对问题,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回避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成人带领儿童归还或赔偿所偷物品,而且给儿童一点惩罚,让儿童明白,做错事情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是惩罚必须适度,不能伤害儿童的自尊心,如可以把取消一个月的零食作为惩罚的一种手段。
学前期是人一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家长和幼教工作者要把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首要的工作,看成是儿童健康生活、快乐成长的基础性工作,给儿童一个阳光、积极的童年。
❷ 儿童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
第一,要改变你所有的教育模式。小时候你可以说“快写作业去”“走我们上学去”。但到到了青春这个阶段不要这样了。告诉孩子,你现在长大了,有一些事要自己做,需要帮助时你就说话,你如果不说的话,我不管,你要自己管自己。而家长则要暗中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只是表面上开始放手。
第二,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同事和朋友一样尊重对待。没有孩子同意不能看孩子日记,孩子已经长大了,她需要有一个独立的心理空间了。你不能这样去了解她的心理,而是要尊重她,不要动涉及她隐私的东西。
第三,要让他参与家庭大事。孩子走向工作单位,往往是要先做领导的助手,所以一定要有动手能力。作为家长,家里老人病了,周一到周五你照顾,周六、周日让孩子照顾,这样你老了他也会照顾你。
第四,善于从孩子的态度中发现自己教育方式的问题。有的父母爱得没有节制,他今天对你不尊重,明天出去对老者也不尊重,他以后有苦头吃。在家里你要让他明白,让他先反省自己,然后再告诉他。
第五,要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及其相关家庭背景。我们要让孩子有朋友,但又不能让他跟不好的朋友同流合污。
第六,要关注孩子的兴趣,尽可能与他共同感兴趣。找到孩子的兴趣点,也是找到他未来的职业所向。
第七,要给孩子信任,减少不必要的唠叨。孩子青春期时,你一定要注意,不要唠叨,你的唠叨只会让他离你越来越远,话要说,一两句足够了。
❸ 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有哪些
1、会谈法:咨询师通过谈话了解内心世界的问题和矛盾,也通过谈话对认知、情专感和意属向发生变化。运用这一方法了解心理问题时,要让对象自由的、无限制的陈述,以充分暴露压抑在心中的矛盾和发泄积压的情绪;
2、观察法:有意识地观察外部的行为表现,包括面部表情、说话声调、姿势和动作等,以研究和判定其内活动的方法;
3、测验法:心理测验的种类很多。采用心理测验的方法应该十分慎重,一是不能过高估计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而迷信心理测验。特别是把心理测验的结果告知本人时,要讲究分寸和策略,以免造成消极的后果。二是对从国外引进的各种心理测验量表,由于编制者及其所在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不同,应该采取分析的态度,不能未经我国检测修订就加以搬用。
❹ 游戏治疗相对其它心理学方法在儿童心理方面的优势是什么
游戏是儿童最自然的语言,儿童的认知、语言功能发育决定了他们很内难像成年人一样纯粹地通容过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就注定了在儿童心理辅导中,凡是以谈话为主的治疗法都比较难实施。
相对于其它心理学方法,游戏治疗特别针对儿童,治疗手法多样而丰富。包括戏剧治疗、沙盘治疗、故事治疗、艺术治疗...此外游戏治疗以儿童为本,可起到综合性的治疗效果。对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也有很大帮助。
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哪些
实证研究法——英国哲学家培根(F.Bacon)说:“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儿童心理学与其他科学一样,重视用理性方式去整理感性材料。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种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细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的特点的方法。
观察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通过观察,人们可以收集到最直接的资料,包括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相关的数据。按不同的维度,观察法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类型。
从时间上看,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长期观察指研究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连续进行系统观察,积累资料,并加以整理和分析。定期观察指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持续观察(如每周一次),到一定阶段后予以总结。
从范围上看,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全面观察指在同一研究内对若干心理现象同时加以观察、记录。重点观察则是在同一研究中只观察、记录某一项心理现象。
从规模上看,可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群体观察指研究者的观察对象是一组儿童,记录这一群体中发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个体观察又称个案法,是对某一特定儿童作专门的观察。个案法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具有启蒙和试点的作用。
2.调查法: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3.实验法
❻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具体有哪些方法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活动性原则以及发展性原则。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观察法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的方法。观察法是研究幼儿
心理的最基本的方法。
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和控制幼儿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动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我们重点来看一下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法又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等。实验室实验法是在有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对出生几个月的幼儿进行研究。实验法的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够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科学资料。不足之处在于:幼儿在实验室环境内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由此导致所得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幼儿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实验进行。
❼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评估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评估的主要方法有谈话法,观察法和人格测验法。
三岁是人格形回成的重要时期答,也是学前教育最重要的时候。这时教的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做人及做事的原则、自理能力的培养。一旦孩子的性格形成,不去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隐患将随终生。
学前教育会为将来的课堂学习打基础。学前教育就是为了将来孩子九年义务教育做一个基础。让孩子有如课堂教育一些坐息时间及生活有规律及集体意识,这是单一的家庭教育所无法给予的。学前教育包括交际、情感、求知诸多内容。
(7)学前儿童心理辅导主要方法游戏疗法扩展阅读: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介绍如下:
有很多人会以成人的意识来看待学前教育。功利性很大,只看到表面,却没看到隐性的内容。学前教育不是以提升能力为主。而是以全面培养孩子性格及行为习惯为主的。
有些可以说是受益终生的。比如交往能力,人的成功是百分之七十的交往,百分之三十的知识。交往力是学前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学前教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也不可小觑。
❽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通过图书或教育杂志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年龄发育特点,因材因时因地教育!
❾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具体有哪些方法 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3-6、7岁入学前儿童)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幼儿心理学和婴儿心理学、学龄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都是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和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等教育理论课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