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辅导课程 » 做好贫困生心理辅导

做好贫困生心理辅导

发布时间: 2021-03-04 04:49:36

A. 如何做好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的论文

随着高校的扩招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贫困生。相对于正常的学生,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大,思想不稳定,情绪易波动,对社会的看法往往比较偏激,遇事容易走极端。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正确引导他们,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贫困生往往又比较内向、自闭,不太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思想,这使得做他们思想工作的难度增大,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其思想及心理特点,从而对症下药。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及成因分析1、自卑心理。自卑是贫困生最容易萌生的一种心理,在进入大学后,这一心理状态更是有增无减。在中学时期,同学往往来自于同一地区,经济上的差距和压力还不算太大,而且都处于紧张的学习当中,无暇顾及同学间的贫富差距。进入大学后,同学来自天南地北,家庭条件的差距也会加大,由于学习压力减小,学生们会更注重消费,彰显个性,此时,贫困生无论在消费、穿着打扮,还是在日常生活方面都显得落后、寒酸,时间久了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值得指出的是,这种自卑心理往往与过分自尊交织在一起,学生变得过于敏感,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在与人交往时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穷,常以回避的方式加以掩饰,久而久之演化为性格的孤僻和心理的封闭,不敢面对困难和压力,逃避现实。2、焦虑心理。贫困生需要面对的困难是很直接和现实的,学费和生活费的来源都需要去解决,去费思劳神,从而使得他们经常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的状态当中。极端情况下,过度的焦虑导致心理防线崩溃,往往会做出反常的行为。3、社会不公正现象对贫困生心理的扭曲。贫困生家庭往往又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经常会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利益也会受到侵害。作为大学生,他们觉得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但却常常无能为力,这种切肤之痛往往会严重扭曲他们年轻的心灵,对社会产生一种抱怨甚至是仇视的心理。另一方面,由于身处社会下层,耳闻目睹了很多不公正的现象,他们会认为社会本来就是不公正的,法律也只是一纸空文,这样,就很容易削弱他们的法律意识,一旦遇到触发时机就会为了一已之利,不惜违背道德原则,做出违法的事。4、思想偏激、轻生厌世。有的贫困生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丧失了自信,甚至在思想上走向了极端,表现为对社会和学校的任何现象都看不惯,愤世嫉俗,思想偏激,成天唠叨不断,哀怨满腹,觉得生活无聊没有意义,有的通过酗酒、逃课等方式寻求寄托,少数的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思考基于以上分析,要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工作,就需要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同时进行,既要帮助贫困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又要从心理上让他们摆脱阴影,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1、合理利用国家助学体系,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为解决贫困生上大学的问题,国家在高校设立了奖、贷、勤、补、减多项措施的助学体系,如何用好这个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是高校辅导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辅导员必须深入仔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最需要资助的学生获得最大的帮助;其次,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获得的资助,有计划地将其用于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讲究吃穿,与同学比阔气。2、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引导学生积极有序地参加勤工俭学活动。高校现阶段能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比较少,稳定性比较差,有些工作岗位比较卑微,而贫困生由于过分敏感,害怕丢面子,对到餐馆当服务员、到企业或在学校扫地等工作不愿或不敢申请。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一方面应该借助学校的力量,尽量发挥大学生的自身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在社会上寻找一些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打消学生的心理障碍,勇敢地去接受不那么“体面”的工作。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勤工助学的安排一定要合理适当。大学生仍然要以学为主,不能让勤工助学占据过多的学习和休息时间,以致影响他们的学业,使其陷入另一个问题当中。3、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与引导。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物质困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解决他们心理上的问题,帮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树立起信心。首先,要加强对贫困生自尊、自强、自立、自爱及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高等教育是一种人生的自我投资,作为已经是成人的大学生有为这种投资付出的责任;苦难和逆境是对个人意志的一种磨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要让学生认识到,尽管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一个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着坚强意志的大学生,在社会上是具有竞争优势的,前途是光明的。其次,对贫困生进行有关挫折感、人格完善等方面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以坦然豁达的心态面对困难。4、结合“八荣八耻”教育,大力提倡比思想、比学习的新风尚,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思想的影响。结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八荣八耻”的教育活动,辅导员可以在班级和年级树立起学习好、思想正的榜样,使这样的学生获得普遍的尊重和赞许,在评先进,选班干、团干时优先考虑这些学生,逐渐在学生中营造出比学习、比思想的良好风气;针对社会上的一些摆阔气、比消费的不良现象,具体分析其弊端,指出对成长中大学生的危害,使得人人都鄙视这种行为。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就是靠着艰苦奋斗,才创起了大业。更有不少人致富之后继续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作风,保持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因为他们深深知道,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他们的创业之本。5、做贫困生的知心朋友,让贫困生走出封闭的自我。如前所述,贫困生往往倾向于自我封闭,不愿意敞开心扉与外界交流,这样不利于他们形成独立的人格,建立和谐自然的人际关系,不利于他们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通过交朋友的方式真心对待和关心他们,以心交心,以情动人,比较容易拆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使他们走出自我,说出自己的想法,融入到集体中去。同时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要让他们感到你在刻意地怜悯、帮助他们,否则会使他们产生一种被瞧不起、被伤害的感觉,进而产生一种逆反心理。6、对待贫困生,必须更加细心,更加耐心。贫困生内心敏感,遇到困难也不愿意求助他人,作为辅导员,应该深入了解贫困生生活及学习情况,仔细观察贫困生情绪变化,敏感地察觉到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心理困惑,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贫困生的心理解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们的心理问题复杂多样,解决一个又会冒出另外一个,有时下了很大功夫,却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付出十二分的耐心,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在工作暂时没有进展时不能失去信心,而是要长期坚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相信通过辅导员不懈的努力,贫困生最终会敞开他们的心扉,走出心理阴影。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及贫困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本文仅从高校班主任这个角度对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进行了初浅的分析和探讨,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党和国家对这一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关心,贫困生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贫困大学生一定能从困境中崛起,成为国家的栋梁,与祖国一起进步、成长!

B. 如何给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 巧用"厌恶"助学童

某四年级的小学生A,有一个让父母颇为头痛的难题:做作业不看题目,平常有父母在身边提醒倒也可以应付,可一旦考试就糟糕了,老师不会在考试时帮他念题目,于是总是张冠李戴,答非所问,考试成绩自然"惨不忍睹"。可如果有人帮他念着题目他基本能一一完成。父母不知对他说了多少遍要先看题目,甚至动用了武力,可小A"临阵"就忘记了。为此,小A由父母陪伴来到我咨询中心。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小A的问题多半出在父母身上,长期以来的"陪做功课"使小A养成了依赖的习惯,虽说父母是为了提醒他而无奈相伴的,可这恰恰无形中成了小A的"病因"。咨询员一方面给家长提出了要求:改变"陪读"的方式,另一方面用小A可以理解的语言同他交流,使他自觉地意识到"问"与"答"的关系--
咨询员:小A你如果到外面去玩,到哪里吃饭? 小A:饭店。
咨询员:那么要小便到哪里去呢? 小A:当然是厕所。
咨询员:你怎么知道哪是饭店、哪是厕所呢? 小A:看牌子呀!
咨询员:很对,我们要看牌子才不会搞错,否则把厕所当餐馆可要闹笑话了! (小A哈哈大笑)
咨询员:那么,小A你想不想改掉不看题目瞎做作业的毛病?
小A:想的,可是没办法。
咨询员:只要你记住:"如果不看题目就做作业,就好象到厕所吃点心"这句话就行了。你想试试到厕所吃点心的味道吗? 小A(哈哈):当然不想了。
咨询员:你说说看,如果不看题目就做作业,好象什么? 小A:到厕所吃点心。
咨询员:请你想象一下在厕所吃点心的味道。 小A:很恶心的。
至此,小A已将"问"与"答"的关系通过以上的比喻牢牢记住了,然后再配合其他的技巧指导使他不看题目的"毛病"逐日得到改善。 其实在上面的对话中包含着心理治疗学里"厌恶疗法"的原理:任何行为的产生对于个体都有着趋利避害的意义,若想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必须让他体验到这种行为对他的"干扰",给他带来某种痛苦,使他讨厌原有的不良行为,然后才可能设法改变。
生活中不乏"厌恶疗法",比如:发现孩子说谎,就狠狠打一顿;孩子功课不用心,就扣除玩耍时间;孩子哭闹,就训斥一番;少做一题,罚做十道......种种"厌恶"的目的都是要"除恶扬善",但很多的方法却事倍功半或者适得其反,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让孩子改变,只让他们记住了"受到惩罚"这一不良行为的结果,而忽视了孩子对行为本身认识上的领悟。本文中所谓的"巧",就在于通过与孩子交流,要让孩子在认识上"厌恶"不良行为,然后才是行动指导。

C. 高校班主任如何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高校的扩招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贫困生。相对于正常的学生,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大,思想不稳定,情绪易波动,对社会的看法往往比较偏激,遇事容易走极端。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正确引导他们,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贫困生往往又比较内向、自闭,不太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思想,这使得做他们思想工作的难度增大,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其思想及心理特点,从而对症下药。 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及成因分析 1、自卑心理。自卑是贫困生最容易萌生的一种心理,在进入大学后,这一心理状态更是有增无减。在中学时期,同学往往来自于同一地区,经济上的差距和压力还不算太大,而且都处于紧张的学习当中,无暇顾及同学间的贫富差距。进入大学后,同学来自天南地北,家庭条件的差距也会加大,由于学习压力减小,学生们会更注重消费,彰显个性,此时,贫困生无论在消费、穿着打扮,还是在日常生活方面都显得落后、寒酸,时间久了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值得指出的是,这种自卑心理往往与过分自尊交织在一起,学生变得过于敏感,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在与人交往时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穷,常以回避的方式加以掩饰,久而久之演化为性格的孤僻和心理的封闭,不敢面对困难和压力,逃避现实。 2、焦虑心理。贫困生需要面对的困难是很直接和现实的,学费和生活费的来源都需要去解决,去费思劳神,从而使得他们经常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的状态当中。极端情况下,过度的焦虑导致心理防线崩溃,往往会做出反常的行为。 3、社会不公正现象对贫困生心理的扭曲。贫困生家庭往往又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经常会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利益也会受到侵害。作为大学生,他们觉得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但却常常无能为力,这种切肤之痛往往会严重扭曲他们年轻的心灵,对社会产生一种抱怨甚至是仇视的心理。另一方面,由于身处社会下层,耳闻目睹了很多不公正的现象,他们会认为社会本来就是不公正的,法律也只是一纸空文,这样,就很容易削弱他们的法律意识,一旦遇到触发时机就会为了一已之利,不惜违背道德原则,做出违法的事。 4、思想偏激、轻生厌世。有的贫困生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丧失了自信,甚至在思想上走向了极端,表现为对社会和学校的任何现象都看不惯,愤世嫉俗,思想偏激,成天唠叨不断,哀怨满腹,觉得生活无聊没有意义,有的通过酗酒、逃课等方式寻求寄托,少数的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的方法思考基于以上分析,要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工作,就需要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同时进行,既要帮助贫困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又要从心理上让他们摆脱阴影,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合理利用国家助学体系,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为解决贫困生上大学的问题,国家在高校设立了奖、贷、勤、补、减多项措施的助学体系,如何用好这个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是高校辅导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辅导员必须深入仔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最需要资助的学生获得最大的帮助;其次,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获得的资助,有计划地将其用于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讲究吃穿,与同学比阔气。 2、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引导学生积极有序地参加勤工俭学活动。高校现阶段能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比较少,稳定性比较差,有些工作岗位比较卑微,而贫困生由于过分敏感,害怕丢面子,对到餐馆当服务员、到企业或在学校扫地等工作不愿或不敢申请。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一方面应该借助学校的力量,尽量发挥大学生的自身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在社会上寻找一些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打消学生的心理障碍,勇敢地去接受不那么“体面”的工作。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勤工助学的安排一定要合理适当。大学生仍然要以学为主,不能让勤工助学占据过多的学习和休息时间,以致影响他们的学业,使其陷入另一个问题当中。 3、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与引导。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物质困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解决他们心理上的问题,帮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树立起信心。首先,要加强对贫困生自尊、自强、自立、自爱及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高等教育是一种人生的自我投资,作为已经是成人的大学生有为这种投资付出的责任;苦难和逆境是对个人意志的一种磨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要让学生认识到,尽管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一个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着坚强意志的大学生,在社会上是具有竞争优势的,前途是光明的。其次,对贫困生进行有关挫折感、人格完善等方面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以坦然豁达的心态面对困难。 4、结合“八荣八耻”教育,大力提倡比思想、比学习的新风尚,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思想的影响。结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八荣八耻”的教育活动,辅导员可以在班级和年级树立起学习好、思想正的榜样,使这样的学生获得普遍的尊重和赞许,在评先进,选班干、团干时优先考虑这些学生,逐渐在学生中营造出比学习、比思想的良好风气;针对社会上的一些摆阔气、比消费的不良现象,具体分析其弊端,指出对成长中大学生的危害,使得人人都鄙视这种行为。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就是靠着艰苦奋斗,才创起了大业。更有不少人致富之后继续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作风,保持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因为他们深深知道,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他们的创业之本。 5、做贫困生的知心朋友,让贫困生走出封闭的自我。如前所述,贫困生往往倾向于自我封闭,不愿意敞开心扉与外界交流,这样不利于他们形成独立的人格,建立和谐自然的人际关系,不利于他们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通过交朋友的方式真心对待和关心他们,以心交心,以情动人,比较容易拆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使他们走出自我,说出自己的想法,融入到集体中去。同时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要让他们感到你在刻意地怜悯、帮助他们,否则会使他们产生一种被瞧不起、被伤害的感觉,进而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6、对待贫困生,必须更加细心,更加耐心。贫困生内心敏感,遇到困难也不愿意求助他人,作为辅导员,应该深入了解贫困生生活及学习情况,仔细观察贫困生情绪变化,敏感地察觉到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心理困惑,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贫困生的心理解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们的心理问题复杂多样,解决一个又会冒出另外一个,有时下了很大功夫,却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付出十二分的耐心,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在工作暂时没有进展时不能失去信心,而是要长期坚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相信通过辅导员不懈的努力,贫困生最终会敞开他们的心扉,走出心理阴影。 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及贫困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本文仅从高校班主任这个角度对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进行了初浅的分析和探讨,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党和国家对这一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关心,贫困生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贫困大学生一定能从困境中崛起,成为国家的栋梁,与祖国一起进步、成长!

D. 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记录怎么写

对象,范围,时间,内容,参加人员。

E.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3大心理问题
和其他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但同时,家庭贫困也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使他们在心理上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辅导员夏帕克提江吾守尔和曹良才及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的谭鹏曾专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
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在校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生活节俭、学习认真;但是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他们往往知识面较窄,学习上有困难,而且大多性格内向,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遇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意识。
二是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对人际关系很敏感,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他们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窄。
三是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就业,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他们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发展,而且还要想到家庭的经济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了现实的压力。加之有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片面,对社会感到不满、失望,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学生党总支书记韩祥畴同样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关注,他发现,长期的自卑、压抑会使贫困大学生的内心非常脆弱、敏感。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害怕同学的怜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对任何事情都多疑,其他同学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可能是嘲笑,与自己本来无关的事情,他们也会认为同学是在背后议论自己。这样既为他们自己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又使他们容易受到更多挫折,从而对他人产生对抗情绪甚至敌意,致使人际关系紧张。同时,他们通常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宁可自己艰苦一些,也不愿轻易求助。在有关调查中发现,56%的贫困生对“其他同学主动帮助你”的态度是“虽心怀感激但不愿接受”,31%的贫困生对“无偿资助”表示“不愿接受”,其原因是“认为会被别人瞧不起,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

F. 三.对自尊心极强的贫困学生进行物质援助时,应如何做好心里方面的工作,帮助他们打

一、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

2.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帮困育人体系。为帮助贫困大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国家不断健全助学体系,推出包括奖学金(含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困难生补助、学费减免、社会无偿资助等一系列积极措施,但它只能缓解少部分亟待解决经济困难的贫困大学生的压力,而由此引发的关于贫困生隐私、依赖社会和受资助产生的心理压力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高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应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社会的人口素质。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但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各种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疏导,就会影响到其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中的贫困生终究要走上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前提条件。

4.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和谐社会发展的大局。当前我国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高校要建设和谐校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如何促进贫困大学生群体与学校、社会的融合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困难的同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通过扶助一个贫困生,往往能带动一个贫困家庭、家族,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是较大的。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1.因学习压力较大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心理。贫困大学生把取得大学学历作为日后提高就业水平,从而让家庭和自己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他们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非贫困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压力。在现实生活中,贫困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在拼命学习以期获得奖学金的同时又不断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使贫困生身心俱疲,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学习压力更大。

2.自卑、敏感、不稳定心理。面对经济贫困的现实,由于自卑缺乏承受挫折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从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具体表现为很少与同学交流,不常参加集体活动,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内心极为敏感。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波动。

3.因人际交往困难而产生的抑郁、孤僻心理。贫困生由于经济匮乏难以支付这类额外开支,如果不能另外开辟人际交往空间,易导致一部分贫困生索性采取“自我封闭”,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如果因“寒酸”形象遇到歧视或冷遇,强烈的自尊心也可能使他们产生对社会文化的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造成抑郁孤僻心理。

4.虚荣、嫉妒心理。少数贫困生好攀比、讲究衣着打扮,追求享乐与高消费。由于图虚荣,往往打肿脸充胖子,常用资助的钱或者父母辛苦借来的钱大肆摆阔,而对家庭经济困难视而不见。还有些贫困生自尊心极强且心胸狭窄,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因不满、不服气或者羡慕对他人产生嫉妒情绪。

5.行骗、犯罪心理。个别贫困大学生在个性心理方面,表现为自私自利、占有欲强、自我素质低、自制力差、法制观念淡薄,经受不住贫穷的磨难或者对社会及富裕的人抱有抵触、敌对、报复心理。他们无视校规校纪,在校内外从事行骗或者进行刑事犯罪,这类贫困生虽然人数极少,但对社会影响很坏。

三、导致高校贫困生异常心理的原因分析

1.来自弱势群体身份的压力。贫困生来自贫困家庭,其作为社会上所定义的弱势群体的身份会直接给贫困生带来诸多压力。社会上部分人群对贫困家庭的偏见或者人们无处不在的同情都会给贫困生带来压力。

2.社会评价标准的变化和社会亚文化的冲击。在中学时代几乎以成绩作为对学生个人评价的唯一标准,贫困大学生只要通过努力学习使成绩优异就能获得社会尊重和重视,而在大学时代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使贫困大学生失去成绩优势,又因为家庭教育资源的匮乏而缺乏其他评价所需资源。另外。大学生中不时泛起的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社会贫富差距在校园中的反映以及社会“一切向钱看”的亚文化的冲击,都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3.来自择业、就业的压力。当今社会就业竞争越来越大,大学生为了保证高质量就业,在大学期间通过各种途径如考证、培训、考研等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这些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贫困生如果要获得同样的机会必须比别人多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努力;同时,他们面对高薪酬的渴望而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条件相对缺乏与社会高薪酬对应相对综合素质较高的矛盾,目前,就业市场中存在的不正之风,都使贫困大学生产生一系列的负性情绪,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4.来自公开资助方式的压力。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贫困生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资助,这本身是件好事,但如果资助方式不当,善意的举动也会造成贫困生的心理失衡。由于我国的慈善事业尚不发达,机制尚不健全,再加上贫困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导致一些学生虽然经济上得到了救助,自尊心却受到严重伤害,甚至导致自卑、抑郁、嫉妒心理加重。

5.来自学习的压力。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那里普遍存在着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学习起点低(特别是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等客观情况。进人大学后,由于经济原因,他们在学习上的投入比其他学生要少得多。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期望通过努力学习获取高额奖学金以改变自身经济困境。这使他们经常处在一种想勤工助学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勤工助学的矛盾心理冲突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考验。

6.来自人际交往的压力。贫困大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都有强烈的交往需要,但由于整日为学习、生活奔波,而且缺乏扩大交往的经济实力,使贫困生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并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有的贫困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着师生善意的同情;有的贫困生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封闭;还有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另外,与普通学生在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甚至艺术修养上的差异,也常使贫困大学生相形见绌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暗示。

四、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1.确立清晰的贫困生工作思路。在做好贫困生救助工作中,要从单纯的经济救助逐步转向“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经济救助与能力提高相结合,形成清晰的贫困生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经济资助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以提高能力为重点;坚持关爱与激励相结合,以激发贫困生内在动力为重点;坚持以学校为主体,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着力构建贫困生资助和能力建设体系;坚持解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让所有贫困生在校期间生活有保障,情感有归宿,学习有动力,心理无障碍,使他们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形成科学规范的贫困生工作体系。健全贫困生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起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助学帮困网络,健全贫困生工作的制度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贫困生工作制度,建立贫困生信息数据库,每年根据学生的变化,及时更新数据库。为学校党委、行政对贫困生工作决策及学校贫困生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较为翔实和准确的数据;为学校勤工助学岗位人员的选拔、贫困生各项评优、助学金发放等提供方便;健全贫困生工作的奖励资助体系和贫困生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贫困生奖励资助体系。此外,合理安排、优先安排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园和社区参加勤工助学公益劳动,既获得报酬、弥补经济困难,又得到锻炼,促进学习。让贫困生在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实现自我价值,保持人格尊严。

3.加强典型事例的媒体宣传。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运用贫困生中依靠自身努力,顽强拼搏而获得成功的优秀代表,抓典型、树榜样,增强贫困生发奋成才的自信心,以他们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在自立自强自助奉献方面为广大贫困生树立光辉榜样。

4.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大力拓展高校的育人途径。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特别是对服务于贫困生的社团,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贫困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5.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贫困生健全人格。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专题讲座等形式在校园中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各种教育使贫困生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知,并进行必要的行为指导。在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在坚持做好物质资助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有机结合。只有提高贫困生自身自助能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总之,贫困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这里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一群优秀青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的健康发展问题。深入研究高校贫困生心理,不断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贫困生人格培养的问题,更是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探索如何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如何形成和谐成长氛围的问题。注重对高校助困育人工作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刻不容缓的事情。

G.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个农村女生的逆境独白
不久前,马加爵成了各大报纸和杂志上的热点。他因为杀害了四名同学而闻名全国,也给全国人民留下了面目狰狞的杀人犯形象。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痛恨他的极端行为,但作为同是从农村出来的学生,我理解他曾经有过的一些境遇和心情。 幸运的是,经过了种种磨砺和挣扎,我走出了困境,就像趟过冰冷河水的人终于上岸。这种经历对我来说,是一场磨难,也是不可多得的心灵财富。就在关于贫困生心理问题被热烈讨论的今天,我愿意讲出自己的真实经历,也许能给在校的贫困生、农村生一点启示。 仿佛从地球的一隅被空投到了繁华的都市 我考上大学那年,是全县的文科第三名。我们村已经十多年没出过一个大学生了,连邻居婶婶大娘都为我高兴。乡亲们特意送来红包表示祝贺,村头的奶奶给了我20元钱,直夸我有出息。 进了大学校门,头一个感受就是新鲜,我仿佛从地球的一隅被空投到了繁华的都市。我没见过火车、没见过大海,没见过那么宽的马路、那么高的楼房。初进校门,我惊呆了:比家里墙上的画还要漂亮呀!校园依山傍水、建筑物起伏有致……我一屁股坐在校园门口的一棵树下,再也不愿意站起来。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到处闲逛。第一次去肯德基是陪一位同学结算暑期工的薪水,那杯加冰的可乐真好喝啊!当时我还不知道肯德基是世界著名的快餐店,心里特别羡慕同学,心想,要是自己有机会来这里打工就好啦! 因为觉得新鲜,所以也很愿意表现自己,主动认识同学,争取给老师多帮忙,但就在表现的过程中,我陷入了尴尬境地。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白痴,即便再使劲儿表现也无济于事。上课时,老师带来投影仪,我坐在前排,老师随便点了我过来帮忙,可我只能手足无措地站在旁边,完全不知道该干什么。学校开了电脑课,这是我头一次瞧见电脑长啥样儿。我呆呆地坐在那里,看着旁边的同学熟练地开机、打字、做图。那一瞬间,我忽然理解了什么是被人取笑的“土”———我真的很土! 学生会要招新人,我满怀信心地报了两次名,要知道,从中学起,我一直都是班干部。可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被拒收。原因是我无任何特长,书法、唱歌、跳舞、排球、网球,哪样都不灵。我想,要是我长得漂亮一点,或者衣服再光鲜一点,也许他们会让我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吧!可我是个处于贫困边缘的农村孩子。我头一次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对自己产生了全面怀疑。我忽然发现,除了考试,我居然什么都不行。 就连我上医院看病,都被医生数落一番。在校医院,我紧张得不知道该怎样向医生讲自己的病情!还是一个同学帮我向医生讲述症状。我至今记得那个医生的轻蔑眼光:“看看你,再看看人家,差得多远!还是大学生呢,连话都不会说。” 我像被重棒猛击了一下!恨不得一头扎进地缝里。在那天的日记本里,我狠狠宣泄着耻辱感,恨自己的不争气,居然连反驳的勇气都没有。我愤怒地写道:谢谢你(指医生)告诉我这一点!我发誓,以后再不会出现这种事……直到现在,那一页的日记上还有清晰可见的泪痕。 日常生活中与别人不和谐的小事太多了 所有的遭遇仿佛在时刻提醒我,我是个来自农村的孩子,身上打着农村的烙印!这个烙印带给我太多的不平、委屈,甚至是怨恨。我只能默默忍受,一点一点努力改变。但是,从哪儿下手呢?日常生活中我与别人不和谐的小事太多了。 因为我口音浓重,连食堂的师傅都会责怪我说不清“四”和“十”。宿舍的同学也经常拿我开玩笑,尽管没有恶意,但次数多了,我心里很别扭。 我找来词典,把可能会发音错误的字和拼音抄在本子上,一个个地纠正。没人的时候反复练,每天讲话之前都要先想想再说,这样一直坚持了半年多。直到有一天,我去做家教的那家家长说:“真奇怪啊,你是从农村来的,却没有口音。”听到这话,我真想大哭一场。 同宿舍还有一个农村来的女生。有时候,我们经常悄悄相互提醒注意一些生活细节,培养城市生活习惯,避免丢人。 一天中午,只有我们俩在宿舍,我正在吃饭,她突然吞吞吐吐地告诉我:“以后你吃饭不要弄出这么大声音。”我当时真想跑到我妈面前质问她:这些知识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后来放暑假时,我还真问我妈了。她很惊讶,因为她从来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学来的技能好像从未让我感到自信 在大学,同学们的价值标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上中学,只要你学习好,老师同学就喜欢你。可现在同学们比较的是谁会玩、谁能出风头、谁见多识广、谁有组织能力,甚至是谁的家庭背景好、谁的衣服贵、谁有钱,而这些,我都没有。 为了跟同学们玩在一起,我花费了很多心思。城里同学都会“转笔”:在做作业、思考问题的时候,手指灵活一翻,玩出各种花样。大家还暗暗比较看谁玩得好。为了学会“转笔”,我经常一个人偷偷在宿舍练,为此摔坏了好几支笔。 宿舍里有个同学的姐姐是商场收银员,这个同学因此会点钞。看她点钞,大家都觉得新鲜,都跟着学。我突然发现这项技能是个普遍的“空白”,大家起点都一样,我就拼命练。直到现在,我点钞还是又快又准。 我还学过打响指、报名学电脑。为了跟上大家时髦的话题,我特意记住了很多名车的牌子,像奔驰、宝马、本田、丰田等。 但是,这些好像都没有让我感到过自信,因为我总在学别人早已熟知的知识。而且“生活方式”包含的内容太多了,它是长期积累、不断学习并溶入血液的过程,我学得很累,也很生硬。就算我掌握了很多,可我的独特性在哪里? 整个大一上半年,我每天都感到压抑和恐慌,经常一个人发呆。实在烦闷之极,就躲在宿舍使劲打被子。我一度怀疑自己根本不该来上什么大学。 应当说,我人缘儿还不错,有几个谈得来的好朋友。但我很少求助于别人,宁愿自己摸索、摔打。 一篇作文让我找到扬眉吐气的感觉 我的生活终于出现转机是在大三。那个教我们应用文写作的、脾气古怪的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文章《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是小学的作文题目,很多同学觉得与课程无关,草草了事。可我写得很认真,我从小学起,作文成绩一直是班里数一数二的。 没想到讲评课上,那个老师竟大肆表扬了我一番,这可是“怪老师”从未有过的。他说我有“慧根”、有思想,如果以后好好写作,会成绩斐然,并建议大家传阅我的文章。 同学们纷纷来借我的文章。我想自己当时一定脸红了,但心里美滋滋的。我这个默默无闻的人,第一次被人重视起来。从此,班里、系里的同学都知道我的文章写得好。 不久,系学生会需要一个秘书长,辅导员问我愿意不愿意担任。我当时真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因为学生会的工作,我认识了更多的人。跟其他同学、老师逐渐熟悉起来。后来,我参与并组织了多项活动,比如矿泉水的市场调查、中央电视台的居民收视情况调查、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等。在日益丰富的活动中,我锻炼了能力,性格也更开朗了。最重要的,是我逐渐找到了“自我”。 在矿泉水调查活动中,我认识了现在的“老板”———我的研究生导师。我在调查中的表现得到了他赏识,他主动问我愿意不愿意以后到他的公司工作。也正因为后来加盟到他旗下,我开始接触趣味盎然的管理咨询、职业咨询和心理学。 因为追求成长才会遭遇阵痛 考上了研究生,并学习了心理学之后,回过头来看待那段心态不平衡的岁月,感慨良多: 我不会像以前那样怨恨自己、怨恨我的出身。这是社会现实的客观存在,我与城市同学的差别是社会环境不同造成的,既不是我父母的错,也不是我的错。 如今看来,磨砺中的压力和焦虑都是我的财富。应当说,当环境转换、压力增大的时候,是一个人最痛苦的时候,但也是成长最快的时候。换句话说,因为你追求成长,所以才会遭遇这么多阵痛。 而且你会发现,所有快乐和幸福感都来自你一步步地成长,而不是你目前是什么水平。我从一个起点很低的地方走来,每一点进步都会让我感到满足,这是条件优越的同学体会不到的。我是个空瓶子,给我一点儿水,就觉得是收获。而有的人本身就端着盛有水的瓶子,遇到点波折就叫喊:“哎呀,我的水没有了!”不容易产生幸福感。 我还学会了宣泄。以前我认为流泪是不好的,常常躲起来哭。现在我认为,哭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我哭完,也不会觉得自己软弱。另外,当你烦闷的时候,找一个信任的朋友聊聊天,或痛快地打一场球、购物,都比一个人生闷气强。 最重要的是积极储备、耐心寻找机会。我常常想,“作文”是我的一个机遇,但是不是我特别幸运呢?不见得。关键在于,我们虽然承受痛苦,却依然要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我相信,只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机会一定会青睐于我。每个人都有优势,只要努力,肯定会有展现自我的那一天。 我至今深深怀念和感谢的,是我们宿舍友善可爱的姐妹们。记忆中的温馨片段是我大学生活最美好的剪影。我的很多的“第一次”都是和她们一起度过的,第一次吃海鲜、吃荔枝、坐电梯、学游泳等等。我的第一件棉外套也是在她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下买的,她们怕我不认识路,不会砍价,特意陪我去……这件衣服我穿了整整四年。 虽然我现在离开了那个城市,但我仍然认为那里是我的半个家,因为曾经的岁月,我的同学们、朋友们曾扶持、陪伴我一起走过。
参考资料:http://em-cn.com/chuangye/Print.asp?ArticleID=6067
回答者:还能问吗 - 初

http://..com/question/6275586.html?si=2
看看~~~~~~~

H. 如何做好学困生的学习心理辅导

首先要解释贫困的原因
贫困不是个人的责任
贫困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力

I. 贫困儿童心理辅导程序和操作方法

必须科学地设计辅导程序,对辅导题目、主题分析、目的要求、课前准备、操作过程,及总结和建议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安排。
(一)辅导题目
题目是主题的标识,它蕴涵着一堂辅导课、一次主题班会或一项课外活动的中心、主旨及基本内容。比如“学习中的苦与乐”要学会宽容”“给自己画像”“我最崇敬的人”“我的理想不是梦”“拥抱大自然”“快乐的双休日”“愉快的假期”等活动题目,都涵盖着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及理想的活动效果等。新鲜有趣、富有吸引力的辅导题目或活动题目也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增强辅导活动的导向性和实效性。
(二)主题分析
主题即辅导活动的中心,亦即活动内容的核心。主题分析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揭示辅导活动的中心、主旨,明确重点、难点或疑点;(2)阐明辅导活动的原因及相关的理论依据;(3)明确辅导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三)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是指活动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目的要求既是活动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活动过程和程序设计的前提依据。
辅导活动的中心、主题主要是通过目的要求来体现的,可以说没有目的就没有方向,没有动力;也就没有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确定辅导活动的目的要求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明确辅导活动的结果使小学生内在心理状态所发生的变化,比如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思想情感、人格品质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明确活动过程对小学生的智能结构和人格结构的影响,比如学会什么,掌握何种技巧,提高何种能力,形成怎样的人格特点;(3)目的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和检查。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