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辅导课程 » 心理团体辅导课教案评价

心理团体辅导课教案评价

发布时间: 2021-03-07 22:48:35

『壹』 求七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教案!

亲~想做哪方面的团辅呢?

『贰』 对心理老师的上课建议

上课时语速要平和
表情要随和
多做一些缓和气氛的游戏
切合主题。
把每一次回课当做一次完整答的团体辅导来看,
要有破冰、短讲、主题活动、反思升华、最终分享等环节。
对于老师来说,尤其是不可以严肃、严厉地对待学生。
心理老师是特殊的,区别于其他老师的角色
要更加贴近学生。

『叁』 如何设计一个完整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二、选定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
如果设计一个完整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首先要知道现在你所要组织的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哪些心理问题。所有的团体心理辅导必须先确定团体的目标,而后才能设计团体活动的计划,确定规模,组成团体。做的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要用哪些人来做?从中选择一个你所认为当务之急或者受众比较广范的主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基本认识自我,情绪行为,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四大方面。选定大主题以后再起名一个小的主题,一般主题要积极、生动、易于理解,具有吸引力,让团体成员看到这个主题就能明白这个团体是干什么的,目标清晰,同时对组织的活动非常有兴趣参加。如认识自我中增加自信心,《牵手自信,把握青春》;情绪行为中缓解压力,《为高三减压,为梦想添翼》。
三、 甄选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人员
1、 团体规模:团体规模过小,人数太少,团体活动的丰富性及成员交互作用的范围欠缺,成员会感到不满足、有压力,容易出现紧张、乏味、不舒畅的感觉;团体规模过大,人数太多,团体指导者难以关注每一个成员,成员之间沟通不易,参与和交往的机会受到限制,团体凝聚力难以建立,并且妨碍成员分享足够的交流时间,致使在探讨原因、处理问题,学习技能时流于草率、片面、表面,而影响活动的效果。从问题的类型看,主要取决于团体咨询的目标。以治疗为目标的团体咨询人数不宜多,一般6~l0人,以训练为目标的团体咨询人数居中,一般12-16人;以发展为目标的团体,参加者可适当多一些,一般-20--40人。人数以6—8人为一组最恰当。
2、 成员选择的条件:团体指导者在筹划团体心理辅导时,就应该根据团体的目标明确服务对象。通常,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员可以是背景、问题相似的人,也可以是背景不同的人。从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看,参加团体的成员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自愿报名参加,并怀有改变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强烈愿望;愿意与他人交流,并具有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能坚持参加团体活动全过程,并遵守团体的各项规则。对学生而言,有些人是班主任推荐参加团体的,并非个人自愿。应该事先通过面谈等方式,引发参加者的动机。
3、 团体成员的来源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宣传手段,成员自愿报名参加;二是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根据平时辅导情况,选择有共同问题的人,建议他们报名参加;三是由班主任发现问题推介,或家长要求等而来。发展性团体咨询主要是通过广告、通知来招募成员。已经报名,自愿参加团体咨询与治疗的申请者并不一定都适合成为团体成员。因此,团体指导者还要对申请者进行筛选。常用的筛选方法有直接面谈、心理测验和书面报告。
4、 团体成员甄选的方法:组成团体以前,指导者应实施成员甄选,以维护全体成员的利益。主动报名、自愿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申请者并不一定都适合成为团体成员。因此,团体指导者还要对申请者进行甄选,以便排除一些无法在团体中得益,而只会阻碍和破坏团体进程的人。常用的甄选方法有直接面谈、心理测验和书面报告。面谈一般用15 —25分钟。由团体指导者按约定的时间与申请者一对—地见面。提出的问题有:你为什么想要参加这个团体?你对团体的期望是什么?你以前参加过团体吗?你需要帮助的是什么问题?你是否有不愿与之在一起的某个人或某类人,你认为你会对团体作出哪些贡献?对于团体和指导者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书面甄选是让候选成员填写一张表格,提供必要的信息,如年龄、性别、年级、生活环境、参加动机、面临的主要问题、期望等。
50年代后期,schutz真对团体工作制定了一套基本人际关系指标,主要测试三个层面:成员与其他人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人对权力的态度;个人坚持自己原则的程度
四、确定时间与场所
1、 时间长度:一般而言,团体产生治疗与改变的因素需要时间,也就是说团体经由创始期、成熟期到结束期需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团体持续时间太短,效果受影响;但持续时间过长成员易产生依赖,指导者及参加者的时间、精力也不允许。一般认为团体心理辅导8—15次为宜。每周1次或每周2次都可以。每次时间1.5~2小时。对于青少年而言,针对他们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兴趣易转移的特点,最好活动次数较多,每次时间较短如45~60分钟。
2、 活动的场所:对团体活动的场所的基本要求有:避免团体成员分心,也就是要使团体成员在没有干扰的条件下集中精神投入团体活动;有安全感,最好有隔音条件,能够保护团体成员的隐私,不会有被别人偷窥、监视的感觉;有足够的恬动空间,可以随意在其中走动、活动身体、围圈而坐,可根据需要随意坐成大圈,或分组坐成小圈,团体成员都有面对面谈话的机会;房间宽敞、清洁、空气流通、气温适当,让成员感到环境舒适、愠馨、忧雅,使人情绪稳定、放松。
五、心理活动设计
1、 热身活动(举例)
2、 核心活动(举例)
3、 结束活动
团体结束时指导者的任务是回顾与总结团体经验,评价成员的成长与变化并提出希望,协助成员对团体经历作出个人的评估,鼓励成员表达对团体结束的个人感受,对团体的效果作出评估,帮助成员把团体中的转变应用于生活中。常用团体结束的技术有结束预告、整理所得、角色扮演、修改行动计划、处理分离情绪、给予与接受反馈、追踪聚会、效能评估。结束活动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回顾与总结:回想团体做了什么?自己有哪些心得?还有哪些意见?祝福与道别:可用心意卡或小礼物彼此祝福、道别,增进并维持友谊。 计划与展望:讨论今后应做些什么,对未来生活有些什么展望。
六、活动评估:
问卷;领导者自我总结;观察员的观察记录;团体成员反馈单
团体心理辅导成功的要素有四: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全体成员认同;二是要有称职的指导者,有爱心、责任感和领导能力;三是团体成员积极参与投入;四是要有适当的团体技术与方法,引导成员乐于参加。学校团体心理咨询方案设计。是带领团体的第一步。一个根据团体成员需要而精心设计的团体方案就像“地图“,对团体心理咨询实施有导航的作用。但是有经验的心理教师都知道教案只是一个框架,一种思路,一份引导,活动情景会因学生的千姿百态而千变万化,这正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难点所在。老师们在心理辅导实践中应积极关注学生的表现与感受,尽量避免背台词。另外在我们与老师们共同分享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带给我们的感悟和兴奋心情时,希望能够激发教师实践的热情,引导教师思考,引起教师创新活动,生成新的辅导方案,不断增添新鲜内容,积淀辅导经验。
希望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形式能在中小学校园美丽绽放。

『肆』 假如你是一名心理教师,如何设计高一团体心理辅导课,试设计教案

vv

『伍』 如何提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效性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开放性的课堂,以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为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成长。心理课的问题设计有别于一般学科。其问题的导向不要求统一答案,不纠缠正确与错误,注重的是学生真实的情感、实际的需求和发自内心的话语。
笔者根据平时的观课、教研活动发现,心理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和艺术性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并有效改进。
一、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误区实例
(一)过于简单,问题封闭
“你觉得这样做对吗?”“这样处理好不好?”“是不是?”类似这样封闭式的提问,表面上会得到学生们积极整齐的回应,看似热烈,但根本没有任何思考的价值。更有的教师一节课要问十几个“是不是”,有的根本不需要学生回答,只是老师的口头禅罢了。有些教师习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如,一节题为“当幸福来敲门”的课上,一开始教师就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幸福吗?”没有任何导入,没有任何课前热身,学生回答幸福也不是,回答不幸福也不是,结果学生哑口无言,只有寥寥几人回应,师生皆处于尴尬局面。
(二)重复罗嗦,问题繁琐
同一环境下对同一情境提问的绝对数量多,不但会带给学生过重的思维负荷,还会影响学生对问题核心的把握和感知。
“我宽容 我快乐”一课中,教师首先展示了情境“善待他人”,然后向学生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果你是小刚,为什么听了小丽的话你觉得不快乐?小丽自己快乐吗?如果你是小刚,为什么听了小圆的话你觉得快乐呢?小圆自己快乐吗?”不要说是学生,即便是听课的教师也会感觉眼花缭乱,该问题的核心在哪?这样细碎的问题,学生以一般的经验和知识便能解决,并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成分,思维自然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和提升。
(三)价值模糊,问题歧义
心理活动课堂虽然不是专业心理知识的讲授,但也离不开心理知识的融合和渗透,授课教师必须有过硬的心理学基础,在处理一些价值判断的问题时要科学,不能让学生产生误解。
如,“情绪红绿灯”一课的“心理透视”环节,教师设定了以下四个情境:你被人冤枉时、与人吵架时、上台演讲时、考试取得好成绩时。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画出情绪脸谱。然后抛出问题:“你认为哪些情绪反应是合适的?哪些情绪反应是不合适的?为合适的情绪反应开绿灯,为不合适的情绪反应开红灯。”由于问题本身的歧义,学生为了配合教师,纷纷把“愤怒、气恼、愤愤不平、慌乱、痛心”等情绪反应划为不合适的,而“开心、兴奋、激动”等情绪反应才是合适的。教师此时也并没有其他引导,默认了学生的发言。其实,这一问题的设计是有问题的。情绪本来就没有合适不合适之分,也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情绪管理上需要适度控制。由于授课教师的理念错误,导致课后有学生提出疑惑,“难道被人冤枉时感觉气愤不正常吗?难道与人吵架感觉愤懑不可以吗?”所以,授课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科学,价值取向要正确。
(四)脱离实际,问题偏难
一般情况下,心理课堂的提问要富有启发性。但有时候问题过难,或者过于让学生自我暴露,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或产生阻抗现象。
笔者曾听过“学会放弃”一课,教师列举了四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其中一个是“父母离异,选择跟爸爸经济无忧,但妈妈更懂得关心你。”其余三个问题均有学生发言,唯独这一问题没有一个学生愿意回答,问题就在于问题本身设计的偏颇。像这种情况大多数学生不会遇到,脱离了学生实际。有真实情况的学生也绝对不愿意回答此类问题,害怕再次受到伤害。因此,教师对问题要有预见性,可能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的问题,要慎重处理。
二、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误区分析
(一)教师问题设计的依据把握不足
有一项调查发现,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前进行问题设计,但设计问题的依据却各有不同。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比例最高,占85.7%,远远超过了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也超过了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无可厚非,一节课要成功,问题设计上要结合本课目标。但过度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就相当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情分析。当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对问题本身的预期,教师又不善运用现场知识的生成,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课上得很被动,自然也就谈不上目标达成。因此,教师要善于总结实际教学经验,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问得有效,答得生动。
(二)教师问题设计的能力不足
有的课学生有话可讲,课堂气氛热烈;有的课学生沉默是金,课堂气氛压抑。这里的关键在于教师对问题设计的契合程度和提出问题的时机。如果问题脱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漫无边际;问题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问题提得并不契合时机;问题并不能帮助知识的展开……这节课再怎么设计也是徒劳。所以,授课教师务必加强问题设计的能力,认真思考学生对课堂的期待是什么、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提、用什么样的方式问比较妥当、提出的问题能否帮助达成教学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性,使课堂有深度、有启发。
(三)教师问题设计的专业理念模糊
有些教师可能对某些新兴的心理学理论不够了解,教育理念缺乏更新,导致问题设计理念有偏差。就拿刚刚进行完的以“积极心理学之积极情绪”为主题的初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来说,几乎绝大多数教师都运用了情绪ABC理论,因此,所有的课听起来大同小异,问题设计都围绕如何转换想法“B”。这样的课、这样的问题设计,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领会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缺乏合理的选题和设计,千篇一律,乏善可陈。
三、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设计策略
(一)问题设计内容准,学生有话可说
“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水平和认知特点来设计,问题太多、思考时间太长、偏难、深涩等,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懈怠等心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均有所差异,设计问题时,要体现年龄特点。1.小学课堂,宜动不宜静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好奇心强,容易被新事物吸引,设计问题时,教师适合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直观的手段,辅以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活动为主,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与积极性。
在小学心理课“聆听你我他”中,为了践行“积极倾听和热情有礼”,教师让学生带着“怎样做到热情有礼和积极倾听”的问题,邀请在座的听课教师一同加入自己小组的话题讨论中。学生们纷纷热情、主动地到听课席邀请教师,并且饶有兴致地聆听教师提出的建议。讨论一结束,学生们就积极地举手分享自己是如何做到热情有礼和认真聆听的。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问题设计不宜“思考”太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去实验,效果会超出预期。
2.初中课堂,宜动静结合
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他们善于思辩,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上来,思维特点与小学五、六年级学生更有类似之处,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切忌机械、封闭,应该形象、生动、逐步推进、层层深入,激起学生回答的欲望和无限的兴趣,而问题设计的递进性就好比“跳一跳,摘桃子”,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使问题圆满解决。
“当怒火来到时”一课,教师首先展示了一段关于“愤怒”的视频,根据视频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然后把问题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进行讨论分享。
问题一:故事主要表现了哪种情绪,从谁开始,经过了哪些人,最后又到了谁那里?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
问题二:价值澄清——一个人有愤怒情绪正常吗?当愤怒来临时,是压抑好,还是及时处理好?
问题三:管理有术——小欣可以怎么想,让自己没那么气愤?
问题四:管理有术——(角色扮演)你对小欣表达愤怒的方式有什么看法?你认为怎样的表达更好?
问题五:管理有术——(制作“情绪魔方”)你对小涛以踹桌子、踢凳子的方式来宣泄愤怒情绪有什么看法?像小涛这样火气特别大,特别容易激动的同学,当怒火来临的时候,他们可以做些什么,把怒气消解掉呢?
以上五个问题贯穿于整节课,问题情境的挖掘利用做到了最大化。问题的设计严密周全,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从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有思辨的过程,引导学生打开思维主动探索;也有形象思维的活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经验,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高中课堂,以思辩为主
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其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走向成熟。因此,高中课堂问题设计应更倾向于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提问为主。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性提问,让学生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产生独到的见解,提出新颖的想法。
在“‘秘密’引发友谊危机”一课上,教师出示了情境:“静静和朗朗是一对好朋友,她们每天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吃饭,形影不离,大家都称她俩是姐妹花。但是,最近静静和朗朗闹矛盾了,因为朗朗把静静的秘密泄漏了。”接着让学生探讨两个问题:“静静要和朗朗绝交,是谁的错?错在哪里?所有的秘密都不能泄漏或分享吗?为什么?”看似简单的两个问题,却包含了让学生判断、分析、探究的过程。学生需要探究秘密的级别(轻度、重度、特殊秘密),判断哪些可以分享,哪些需要保密;还要了解分享秘密的对象;最后还要学会正确分析情况,为自己的秘密负责。“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此问题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了学生的质辩思维,从而明确是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设计启发巧,学生主动去说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有些教师喜欢直截了当,单刀直入,这种开门见山式的直接提问,实在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不妨采用启发式提问。“当幸福来敲门”一课,直接提问学生“什么是幸福”,不如把问题稍作变换,“知足常乐是一种幸福;每天品尝到妈妈为自己准备的可口饭菜是一种幸福……对于你来说,你的幸福体现在哪里呢?”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启发,写下最真实的幸福体验。
(三)问题设计变化妙,学生愿意去说
相信不少一线心理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话题比较敏感,涉及学生的隐私或者需要学生作适当的自我暴露时,学生往往不敢或者不愿意说。当然,这可能跟课堂的安全性和开放性氛围的营造有关。此时,我们不直接提问,可以采用迂回战术,尝试着变一个角度提问,打破僵局,让学生愿意表达。如,“当花季来到时”一课,教师首先通过图片呈现了一些性意识觉醒的表现,然后提问:“除了这些,你认为性意识的觉醒还有哪些?你是如何看待性意识活动的?”问题一出,大部分学生都羞于启齿,或不好意思,或怕被同学笑话,课堂似乎处于胶着状态。教师与其鼓励学生说“没关系,大胆地说”,还不如一开始就改变问题的设计。其实,教师可以编一个情境,我们暂且把情境的主角称为“小明”,问题就变成了:“小明表现出哪些性意识觉醒的行为?你觉得可能还会有哪些?你如何看待小明的性意识觉醒?”问题从暴露自己迂回变成了讨论别人,学生的心理防线自然会降低,况且通过他人同样能反思自己,教学效果一样达成。
(四)问题设计追问到位,学生乐于去说
课堂上免不了教师的追问和对回答进行评价。评价更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层面。教师追问合理,评价到位,可以很好给予学生激励、期待和安抚,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积极性。当学生回答得比较完美的时候,教师不妨说:“你回答得很到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想到的吗?”当学生的回答有所欠缺时,可以引导:“这个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点不错的建议,还有其他同学需要补充完善吗?”当学生的回答完全偏离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看得出你经过了一番思考,可是能不能结合问题本身再从另外一个角度继续考量呢?”当学生不愿意回答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说:“我们在一起交流和分享,交换一种想法,我们就有两种想法,这本身就是一件乐事,不是吗?”积极的评价,合理的追问,学生定会乐于与教师一起享受课堂,深入课堂。
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从目标、方法、过程、内容等方面设计有效的问题。通过科学的课堂问题,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充分发挥课堂问题的有效价值,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造高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陆』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哪里是可以找到的,都有哪些活动

《我和鹦鹉说话》的目标是:体验“我”与鹦鹉的心理变化并尝试表演。发现声音模仿的快乐。所以把握好我和鹦鹉的对话是上好本次活动的关键。
“我”与鹦鹉的对话句型一样,意思相似,但语气、语调可略有不同。即鹦鹉的语气、语调可比我的语气、语调更为加重一些。可引导幼儿充分体验“我”与鹦鹉的心理变化:刚开始对话时,“我”并无嗔怒之感,但不太礼貌。“我”反驳鹦鹉时,有点生气,鹦鹉也不甘示弱地反驳。于是,“我”的怒气愈加大起来,鹦鹉也动了肝火。“去你的”这一对话,是矛盾冲突达到高峰之时。冲突的高潮又蕴含着转折,“我”不得不压住怒气,以便继续对话。转之后的对话应该有丰富的内涵,既有转嗔为喜,又有赞许,还有友好对话带来的满足和期盼。
这一表演以口头语言表达内心感受为主,同时可辅以适当的形体语言和神情表现。因而,既不能没有形体语言,使对话单调苍白,也不能使形体语言喧宾夺主,抢了口头语言的“戏份”。
原本设想的比较好,但是后来在教学中我觉得还是有所差别的。首先拿到这节课,我觉得好像没有什么可以伸展的地方,所以我借助了网络,收索一些有趣好玩的环节及提问。我在导入后先给孩子们述说了一下鹦鹉有哪些特点,说话时有什么特点等等,让小朋友们知道了基本,然后继续开展教学活动。其中我设置了一个小朋友扮演小鹦鹉,进行一个情景表演,在前期需要老师把对话内容向孩子们教授好,这个环节还是比较费时间的,但是孩子们很喜欢表演,所以觉得很值。在课后我还听到有部分孩子仍旧在学习鹦鹉说话的特点,说一句跟一句。
社会课一直是比较难把握的领域,我平时涉及这方面的课比较少,所以自我感觉自己在方面不知道该怎么上,更多的是借助网络资料来帮助我理清思路。如果一堂社会课上的能够详细的进行一次设计,相信同样能上出一堂精彩的课。

『柒』 小学生心理团体辅导课怎么上的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1、对知识、能力、情感三维教学目标是否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有理可据、细腻,否则将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有的教师为了增加课堂容量,往往只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恨不得把所有知识都“灌”在学生头脑中,而留给学生思考、训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
2、对重点、难点是否把握准确。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目标中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对难点知识无法突破,其结果是学生渴望得到的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问题没有解决,学生不懂的知识还是不懂,该掌握理解的知识没有拓宽加深,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3、对学生的知识、心理状态是否了解。老师要深入学生实际,掌握学生的知识动态和心理动态,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得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从而一笔带过,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中学习、成长。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1、讲授的知识是否正确,语言是否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功。其一,任何学科都有着严密逻辑性,首先教师传授的知识不能错,推导要严谨、要有理论根据,使学生信服,层次之间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词意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板书设计是否合理,书写是否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重点知识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的课后复习。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书写端庄大方,切勿潦草。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