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交友困惑心理辅导
Ⅰ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恋爱心理辅导
让学生明白恋爱的真正含义,以及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也就是让他们学会长远看待问题。
从这几方面进行心理辅导的话,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Ⅱ 困扰中学生交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困扰中学生交友的主要因素有个人经历、环境、自身特质、心理、等等。但更易受到这些方面的是自我的心理困扰。因为中学生感知细腻,情感脆弱,体验深刻。在性格上依赖性强,敏感,多疑。再加上对异性的不正确看法,均可能带来困扰。
Ⅲ 谈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问题
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他们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他们以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从而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踩和踢,随意采摘或践踏花草等。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咨询学生反映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恐惧等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导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心理问题得到健康调整。当教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同时与教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还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有的学生在心理咨询室门外徘徊,不敢或不好意思进去,作为教师要细心观察,经常找他们闲聊,了解他们。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存在隔阂与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Ⅳ 中学生爱和一些校外的人交朋友而耽误了学习是否需要心理辅导
中学生这个年纪到了比较叛逆、想独立的时候。对于一些生活中在家人和朋友这内里无法满足的被关注、被爱和容被认可感,他们会通过结交一些朋友来让他们自己有存在感。建议家里人多和孩子做沟通,有什么压力和问题及时疏导,并且培养一些积极地兴趣爱好。
Ⅳ 现在的学生有哪些心理困惑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子女的升学、 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孩子制订目标。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又不知如何解决。
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关的调查表明:“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驱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又从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讨论来看,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结合调查结果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学习方面:
调查表明: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20%注意力不集中;63%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没有恒心和毅力;6%受到家长、学生和教师的责备、嘲笑、歧视而引起心理紧张;9%基础比较差;2%智力因素。(注:本材料来自本学校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可见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学习品质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较大的心理压力,会使学生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神经衰弱、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经调查有21%的学生有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厌学情绪。
(二)人际交往方面:
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学生的不良人际关系有: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调查表明有50%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好或很好,43%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一般,有7%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好,有学生自身的因素,而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不够耐心,处理问题不公正,讽刺、挖苦学生等不尊重学生的做法和态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调查表明68%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好,27%的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一般,有6%的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经调查和讨论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却又不知该如何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调查表明67%~82%与父母的关系比较好,有6%~8%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与父母的关系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父母教育方法不得当,简单、粗暴、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孩子孤僻、专横、与父母有敌对情绪。第二,父母关系不和,对中学生的心理伤害很大,他们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视,富于破坏性……会认为是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第三,学生自身青春期不良的心理情绪。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情绪方面: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爱哭、爱笑喜怒无常;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调查表明:30%的学生有情绪方面的问题。
2.行为方面:一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3.个性方面:主要表现为任性,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爱嫉妒他人。
4.异性交往方面: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学会和异性交往,在交往中认识异性,是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初中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喜欢通过看言情片或读言情小说感受爱情。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害羞不自在、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与异性交往有误解。有36%的学生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感到恐慌或害怕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基于上述原因中学生在人格上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不容易和异性相处甚至可能产生心理、生理上的扭曲。
Ⅵ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对中学生心理辅导的12种方法
一、聆听法
聆听法是指咨询者认真、耐心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技巧,包括耳闻与目睹。耳闻即用耳听,目睹即观察来访者的体态语言,从而听出来访者的心声。咨询者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主要是听,而不是说;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不是师生关系,而是朋友关系。咨询者对来访者要平等相处,热情接待。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会听。交谈时咨询者与来访者需保持适当的距离,这个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这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听来访者讲话时,咨询者既不能一直盯着人家,也不能一直不看人家。在听的过程中,咨询者要不时有简短的鼓励对方讲下去的反应,如"嗯","是这样吗?"等等,表示自己是在关注他的讲话。在听对方的讲话时,咨询者自己的情感和体态语言也要与对方相适应。如对方高兴,咨询者要表示喜悦;对方悲伤,咨询者要表示沉重。在聆听时,咨询者的身体要微微前倾,并不时适当地点头。总之,聆听法的关键是用心去听。
二、移情法
移情(Empathy)的意思是能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来理解和分担来访者的各种精神负荷。如一个来访者谈到自己在班里当众受辱一事时说:"我当时气极了,真想拿马刀把他捅死,我也不想活了。"咨询者则可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你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你是不是感到这件事对你的伤害太大了?"
三、认知法
认知法又称ABCDE理论,它是指发生了事件A,由于有B的想法,便产生了心理障碍的后果C。如果通过心理咨询,将B的想法改为为D(新的想法),就会有E这个新的后果,C这个心理障碍就消除了。这种改变认知结构的方法,就是认知法。这个方法也可以称为"说明开导"法,接近于日常的个别思想教育。
四、移置法
移置法是指一个人的一种奋斗目标惨遭失败,心理上受到了严重伤害,如能将其奋斗目标加以转移,从而改变其痛苦的方法。如孔子仕途生涯屡遭失败而作《春秋》,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张海迪高位截瘫而刻苦自学等等。如来访者因高考落第而痛不欲生,咨询者就可移置其奋斗目标,可以建议其去考中专、职校或从业,若一定想上大学,不如考电视大学、职工大学,不是照样可以进大学,何必非考上普通全日制的大学呢?
五、暗示法
暗示是一种常见的、奇妙的心理现象,人们可以通过它把病治好,也可以因为它而无病生起病来。这就是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暗示法指咨询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行为,让来访者接受积极的暗示,治好心病的方法。暗示法对增强自信心,克服考试焦虑、比赛怯场、自卑心理等有很好的作用,其关键是来访者要相信这种暗示,否则收效甚微。
六、松驰法
松驰法是指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全身肌肉从头到脚逐步放松的方法,顺序为几句语言表达的公式:①我非常安静;②我的右(左)手或脚感到很沉重;③我的左(右)手或脚感到很暖和;④我的心跳得很平稳、有力;⑤我的呼吸非常轻松;⑥我有腹腔感到很暖和;⑦我的前额凉丝丝的很舒服。这个公式最早是由德国精神病学家舒尔茨提出的,以后各国心理学家根据这个公式,编制了放松训练的指导和暗示语,制成录音带让来访者进行松驰。一般一次20分钟左右,一个疗程为10天。经过训练后,来访者掌握了这套松驰技术,会迅速使自己的肌肉松驰下来,血压会降低,心率会放慢。除了这种方法以外,也可以用深呼吸或冥想的方法使人放松。冥想就是让来访者回忆起自己经历过的最愉快的一件事的经过,越具体形象越好。运用松驰法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放松前,人要坐或躺得舒服,注意力集中,排除杂念,呼吸平稳,入静。此法对因紧张而引起的各种焦虑以及恐慌,尤为有效,还可改善人的记忆力,提高学习能力。这个方法通常与系统脱敏法结合起来使用。
七、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是指有步骤地、由弱到强地逐步适应某种引起过敏反应的刺激源的方法。如克服考试焦虑,可将引起学生过敏刺激的过程,分解成若干阶段;①考试当天走出家门;②离学校还有100米;③离校还有50米;④离校还有10米;⑤跨进校门;⑥进入走廊;⑦走进教室;⑧入座;⑨考试铃响;⑩拿到试卷。依次做好10张卡片,编好号。系统脱敏时,先拿出第一张卡(考试当天走出家门),想象当时的情景,心理有些紧张,就接着做松驰练习,放松全身肌肉。放松后,再拿起这张卡片,如再紧张,再进行放松,直到不紧张了,才做下面一张卡片,依次类推。直到10张卡片都做完了,考试焦虑也就消除了。这个过程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一般一天最多做一张卡片,不可心急。做后面的卡片要重做前面的卡片,一直做到想象考试的情境时不于紧张为止。
八、厌恶法
厌恶法是使外界刺激与来访者的变态行为之间,建立起密切的条件反射,这主要用于治疗那种有社会危害性的心理障碍,如性变态。咨询者可指导来访者,当自己一有"坏"念头时,就用像皮筋弹痛自己的大拇指,使"坏"念头与手指的疼痛建立起条件反射:一有"坏"念头,就感到手痛,以此来戒除恶习。这种方法,一定要在来访者本人有克服这个心理障碍的迫切愿望时,才能进行。
九、疏泄法
疏泄法是指将沉郁在人体内的种种不愉快感受,如悲伤的情绪等排出体外的心理过程。疏泄法有以下几种:一是让其痛哭一场。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表明,哭不仅可以减轻心理的悲痛情绪,还有利于人的生理健康。有人碰到悲伤器不起来,可建议他看悲伤的小说或影视节目,帮助他把眼泪排泄出来。二是向知心好友诉说自己的烦恼或悲痛。第三,可向报刊或自己信任的有关机构写信,以疏泄自己心中的不快。咨询室也是一种很好的疏泄场所。
十、领悟法
领悟法又称认知领悟疗法,是中国式的精神分析方法,由钟友彬等创立。钟友彬认为,成年人产生神经症的根源不在现在,而在于幼年时无意识的创伤体验,如父母离异、缺少母爱、各种躯体病痛和灾难、体罚、严重的情绪刺激、剧烈的惊吓等,由此产生的焦虑为初级焦虑。成年人处在困境中或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而产生的焦虑,为次级焦虑。次级焦虑经过心理机制的加工被变成种种神经性的症状,但当事人本身并未意识到。所谓领悟,就是通过当事人对病因的回忆和咨询者的解释,使当事人醒悟到发病的根源,从而治好他的心病。
十一、激励法
激励法是指激发一个追求某些既定目标的愿意程度的技术,包括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等因素。咨询者要密切注意来访者身上的闪光点,要肯定这个闪光点,鼓励它燃烧起来,以挖掘来访者的心理潜能。激励要讲究方法,它要求咨询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明确的目标、诚恳的态度和娴熟的技巧。激发对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此法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唤起被激励者的成功经验和对成功的向入,并创造条件让其成功。
十二、突破法
心理上的突破法是指人类为创造成功的人生,调整不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的措施和技术,其目的是建立新的适合自己健康发展的心理机制。
Ⅶ 怎么对初中生进行心理疏导
初中生属**期,也是青春期,表现为和家长不合作,和老师对着干。因此,对初中生的心理辅导我把握这个特点进行,就会有效果。
首生要明白**期发生的原因。大家可能在电视上看有,有动物世界中,小动物长到一定年龄,就会离开妈妈,独自生活,这就是生物的**的生理原因。人也一样,如果按生物的生理**期来说,就是长大了,要求独立了,从面表现在生理上的一种反应。
因此,在这一阶段,要很好的引导,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1、以疏为主。给孩子以独产的空间,不要管得太死,不要总是说理。这个时期大道理让孩子明白就行,不要总挂在嘴上。不要把有些情况看得太严重,比如说孩子看了**电影了什么的,你再管得严,孩子还是有办法看到,只不过你不知道罢了,既使你知道了,也不要小题大作,很正常地说说,好多东西要自已明白,体现一个“疏”字。
2、以引配之。如治水一样,以引为主,不要堵,越堵会越糟的。
3、以导助之。道理还是要讲的,只不过让防子明白了就行,有时做个提示,孩子知道就好。
4、和孩子交朋友。甚至一块儿八卦同学,八卦社会上的事,甚至一块做些小“坏事”,比如捉弄一下孩子的妈妈等。
别忘了给金币。
Ⅷ 关于交友困惑
关于交友困惑
中 学 生 交 友 困 惑(推荐篇)
关键词:中学生 社会交往 困惑 交友标准的多维 交友技能的缺失 交友同伴的变动 交友群体的影响 异性交往的困扰 必要的关注和干预
中学生基本是十一至十八岁之间的青少年。社会交往是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青少年时期的社会交往以及由此习得的交往技能,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和情感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中学生的社会交往现状却令人担忧,他们种种交友心态和独特价值,使他们自己有时也无法认同,困惑不已,甚至有的还出现了心理障碍,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对同伴、对自己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困惑一:交友标准的多维
中学以后,对于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同伴社会交往是最重要的社交内容。青少年对同伴的选择性开始增强,(一般来说最要好的同伴也就一到二个)交友标准开始清晰起来。而结成稳定群体的标准则呈现出多维化趋向。有的是因家庭背景相似,有的是因为住所邻近,有的是因为志趣共同,有的是因为性格相近,有的是因为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初中生一般是同性同伴关系密切,稳定持久;而高中生同伴关系中则有了异性被纳入同伴群体的现象,其稳定性和持久性相对会比同性同伴关系更强。随着21世纪的迈进,社会进入了转型期,完全封闭的空间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日趋强劲的社会化。成人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交往关系都能在学校演绎出校园版。就是颇具现代味的“网友”“书友”也已充斥在了当代的中学生生活中。但是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意识敏锐和个性的不成熟,又使他们产生了自己无法摆脱的困惑。集中反映在既崇拜偶像,又反对权威,既渴望自我表现,又存在社交恐惧,既追求独立,又逃避独立„„凡此种种矛盾的交友标准,实际上是中学生的行为不能与成人社会期待接轨,而引起的心态和行为与成人的冲突。这种冲突不断加深了青少年与成人社会的分离,也就是人们感慨的“代沟”。不仅如此,青少年这些矛盾而又多维的交友标准,也使同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一时难以确定自己的真正交友情绪和行为,往往变得更神经质,更情绪化,更孤僻、更冲动。若学校、家庭、同伴群体没有给予恰当的干预,后果将会使青少年找不准自己的社会角色,最终可能成为“马加爵”式的人物,害人又害己。
困惑二:交友技能的缺失
同学关系是中学生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 ,也是发展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背景,是满足青少年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源泉。同时与同学交往经验也有利于青少年自我认知和人格的发展。但是,事实上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却越来越缺失了交往的技能。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受学业的竞争的挑战,学生的学习压力较以往更大,来自父母对孩子物质上和教育上攀高、争名次心理期望与学生的实际能力、内心需要和自我选择产生距离,又为压力增添了砝码。但是由于此时父母仍处于支配和教育孩子的地位,而中学生处于受支配、受教育的地位,所以此时家长的意志仍占亲子关系的主导。来自多方面的有意无意“好学生就是学习好”的暗示使“埋头苦读”的“学习尖子”成为学生、家长羡慕的对象,而那
些热衷于集体事宜的同学往往被视为“不务正业”。久而久之,不少学生忽视了同学间的交往,了解和交流缺少,交往技能也渐渐缺失了。二是现在的青少年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业、健康、朋友、前途表现出要么是过度保护和过分的关注,甚至是全权包办;要么是期待过高,干涉过多,支配过头;要么是过分溺爱或放任。这时的中学生虽渴望与同龄人交往,但家长错误地教子行为使他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产生交友障碍也就在所难免了。一般表现为依赖性强,忍耐性差,人际交往少,社会成熟滞迟,易退缩和孤僻,严重的还会出现对外界会产生恐惧,不适应社会等神经症倾向。三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不仅在身体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身高、体重、性器官都开始发育趋向成熟,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引起了中学生心理方面也出现了变化 :渴望孤独、厌烦、反权威、关注性、厌恶学习、过分害羞或胆怯都可能是这个阶段的个性心理。很明显这些心理状况会给学生带来短暂的适应不良,进而导致自我评价趋低,而无法融入群体。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往往是社交焦虑发展的关键时期,若不良心理得不到矫正或改善,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交焦虑障碍,并会持续影响到成年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等。
困惑三:交友同伴的变动
青少年的交友同伴已不再是建立在近距离空间基础上的共同游戏、相互帮助、相互喜欢的玩伴。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价值观是此阶段交友的基础。也就是说,这时的中学生更强调个性的相投,兴趣的一致,空间距离往往被淡化甚至忽视。比如,有的学生能与从未谋面的“网友”在虚拟空间里如胶似漆,而对自己的老师、父母、同学却极为冷淡,成为人们眼中的“独行侠”;另外也有的学生则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更换着同伴群体,成为同学群体中的“逍遥过客”而他们在由一个圈子转到另一个圈子的当口,也不断受到同伴的排斥。这些变动使处于敏感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产生不安全感,从而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吴桦(化名)是从外地转到本校读书的,据她父母说她是个活泼、外向。可是因为学习环境的变化,同伴的陌生,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她变得羞涩、胆小,孤僻起来。可见,交友同伴的变化对青少年的心理和人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困惑四:交友群体的影响
在儿童阶段,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对儿童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青少年阶段,同伴群体形成的亚文化影响力则会超过了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老师与家长的某些教育效果,往往会在同伴群体的亚社会中弱化或失去作用。因为对青少年来说,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是一种权威性的关系,具有不可选择的强制性。而同伴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没有强迫性的指导和批评,完全是一种可选择的自由性的关系,中学生可以自由尝试新的角色、新的想法、新的行为,还能检测自己内心想法和外部表现是否与同伴一致,对自我意识已萌发了的青少年更具诱惑力。但是随着社会的开放,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具有青春期心理特征的青少年同伴群体存在着许多不适当,甚至是不健康的因素。这必然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有的青少年交友观不正确,或是受社会认知能力和判断评价能力的限制,甚至有些青少年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结交了一些不良少年,因而常常会使学生在同伴内部共同情绪感染下,不由自主地与他人产生隐蔽或公开的冲突,陷自己于无法开释的人际矛盾中。从而抑制和阻碍了正常的同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困惑五:异性交往的困扰
青少年是异性交往的敏感期和频繁期。正确的异性交往可以促进中学生的性别角色的形成,习得在正常社交场合对异性采取正确的态度、适当的行为,并能为成人后异性交往和恋爱、婚姻生活作好心理准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更新,人们对青少年的异性交往的认同感增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公开或半公开地结交异性朋友。可是同时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也不断困扰着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青春期的个体总会在异性面前不可抑制地表现出关注和好奇,这本是很正常的事,但事实上人们总会对这些事进行一些猜疑和议论,给当事人带来压力和困扰。若得不到老师、家长、同学的正确对待,某些同学就可能出现封闭心理,拒绝与异性交往,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厌恶或仇视异性的变态心理;某些同学则可能超越正常友谊的界限,过早涉入爱河,为了逃避学校和家长的监督,单独到某些成人娱乐场所,增大了结交不良伙伴的机率,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特别是社会交往心理和态度给与必要的关注和干预,是我们的家长 、老师和有关社会工作者必须认真探索重大课题。
Ⅸ 如何进行中学生心理辅导
依我看,不论什么时候,什么人都是缺少真正关心他们的的人,特别是中学生,如果用心去关心、爱护他们,心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也不能忽略个别学生,这样的学生就需要做认证细致的调查,研究,做和学生谈心,沟通,从精神物质方面去关心他们,不要学生一有问题就找家长,这是学生最反感的,做好沟通,能与学生沟通解决的问题尽量不要找家长,在家长面前要尽可能客观的评价学生,还有对学生不要有等级观念,那样你离学生就会越来越远,一视同仁很重要,不管他学习好不好,品德、性格上有没有缺陷,都要一视同仁,特别是那些特殊的孩子更应该多一些关心........做一个好的老师很不容易的,不仅要付出很大的精力与时间,还要有耐心,细心和爱心,最重要的是爱心哦!
Ⅹ 青少年交往的不良心理表现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人格成熟。小学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儿童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的基础阶段,小学阶段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能使孩子们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培养乐观豁达的品格,在当前乃至今后的生活中都能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应对各种问题。
然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孩子们更多的是面对电视机、电话、电脑网络等,而缺少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少年儿童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比学习问题还要严重,据北京市青少年服务咨询服务中心对6万多人次的调查,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占42%,而学习方面的问题占27%。在笔者近期对三到六年级学生抽样调查中发现有50%以上的学生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来自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因此,对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成为我们当前心理辅导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 小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表现
根据笔者近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从事心理辅导教师多年来对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发展状况分析发现,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心理倾向:
1、 怯懦心理
生性内向、腼腆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出现怯懦心理,他们不善于主动和同学交流,心中有话不敢跟父母老师说,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话都不多,是容易被集体忽视的一类人。这种孩子在小学低年级较多,随着年级的增长,若能敞开心扉纠正怯懦心理也能顺利与人交往。
2、 自卑心理
与怯懦的孩子不一样的是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性格不一定内向,但是由于家境、长相、智力、特长等外在的原因导致其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他们害怕失败、害怕尝试、害怕拒绝,也因此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如果不善加引导,自卑的孩子将逐渐丧失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3、自负心理
这种孩子也许能说会道、才华出众,深得老师的宠爱,在与同学交往时他们趾高气扬、盛气凌人,不会欣赏别人,习惯对人发号施令,在低年级也许他们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信,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同学们都不愿意和有这种心理倾向的孩子交往做朋友。
4、逆反心理
这种孩子内心非常想与人交往,希望受到别人的关注,他们喜欢与人抬杠,也许会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他们的意见总是与人相左,想借此引起别人的关注,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引起别人更深的厌恶。
5、倔强心理
性格倔强的孩子在与人交往中爱钻牛角尖、与人较劲,遇到问题不善于变通,不愿与人妥协,往往造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决定了人际交往中的失败,最后朋友越来越少。这种心理的孩子也容易造成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紧张。
6、嫉妒心理
嫉妒是伴随着竞争而来的,在小学高段尤其是毕业班中,面临着初中升学的竞争,同学之间开始出现猜疑、保密、不信任、留一手等,有些孩子在竞争中还出现了嫉妒、愤恨等不良心理,使得原本美好的友谊蒙上阴影。
7、势利心理
按理说,小学生是比较纯洁的,不应受金钱权势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但现在的社会商业气息浓厚,也或多或少影响了小学生。有的孩子就有这种“势利”心理,爱结交对自己有利的朋友,巴结那些有钱的或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而且见风使舵、过河拆桥,长此以往,对自己的人格魅力造成损害。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策略
1、纠正不良心理 树立交往信心
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倾向是孩子进行人际交往中的“绊脚石”,因此首先要帮助孩子纠正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倾向,树立与人交往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与人交往。
有怯懦、自卑心理倾向的孩子不敢主动与人交往,教师要多鼓励,多发现其闪光点,经常当众表扬他们,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自信心。我以前有一个学生小周,三年级时从四川插班过来,因其浓重的方音经常引发同学的笑声,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和对自己讲不好普通话的自卑感使他一度自我封闭,不爱与人交往。于是我一方面特意安排班中比较热心的同学做他同桌,主动帮助他和他交朋友;另一方面在课外帮助他纠正方音,课堂上经常表扬他作业字迹端正、作文写得好,他的每一点进步我都不忘向同学通报。渐渐的,小周活跃起来了,四年级当上了小队长,五年级当上了中队委员,在同学中人缘很好。
自负、逆反、倔强心理倾向的的孩子往往交不到朋友,心理辅导中教师要帮助其认识自己为什么不受人欢迎的原因,从改变自身做起,比如有的孩子说话语气很冲,和同学发生冲突即时是自己的错也不愿承认错误,还有总是和别人唱对头戏等,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因素。
“嫉妒”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当一个人嫉妒另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对那个人友善、热情,两个人的关系必然冷淡。嫉妒的对象越多,关系冷淡的对象越多,这就给人际交往带来极大的妨害。要善于引导嫉妒心强的孩子学会控制排遣嫉妒心理,告诉他们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如化嫉妒为力量,这个地方你不如他总有其他地方能超过他。
有“势利”心理倾向的孩子因为其交朋友的动机不纯,也往往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要让他们认识到友谊的珍贵,告诉他们友谊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要克服功利心理,结交真正的朋友。
2、组织多彩活动 创设交往氛围
组织活动是最好的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模式,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获得参与、获得发展。
(1)班级活动。组织如郊游、登山、野炊等需要团结、合作、互助的班集体活动给学生多方交往合作的机会,增进同学间的友谊。还有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活动、学习活动、调查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调动每个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交往的热情。
(2)心理辅导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针对性的解决不同时期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
(3)团体合作游戏。像“老鹰捉小鸡”“撒渔网”等传统小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学会合作。近年来我们学校少先队启动“历奇为本辅导训练”,即借助简单器械、设施,精心设计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如“诺亚方舟”、“同舟共济”、“穿越黑洞”、“孤岛求生”等游戏,让队员处于一个陌生新奇的环境中,面对各种不同的挑战,发掘个人潜能、促进合作交往、激活团队创造力。
3、端正交往态度 学会正确交往
人际交往的关键是态度,有什么样的交往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交往行为,也就产生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小学生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发展的限制,容易产生认识上的自我中心,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障碍往往不会从自身角度分析,总是觉得别人对自己有看法,牢骚满腹烦恼重重。如果能帮助孩子从改变自身做起,端正交往态度,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1)对待同学朋友——真诚友善,团结合作。
教育学生与同伴相处态度友善,热情大方,说话谦虚谨慎,注意分寸,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商量、等待和忍耐,学会退让和妥协,学会忠诚与守信,学会宽容和信任,学会倾听和接纳,这些都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
(2)对待家长教师——尊重信任,理解关爱
“尊重”是孩子与父母老师相处最起码的要求,有了尊重,才能虚心听取家长教师的意见和教诲,有了尊重,才能构建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
其次是要信任家长和老师,要让学生知道父母老师都是爱自己的都是愿意帮助自己的,他们社会经验丰富,应该信任他们有事求助他们,把他们当作朋友。
“理解关爱”是相互的,要教育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老师工作的辛苦,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也学会关爱回报父母老师,即使是帮父母洗一次碗,在劳累时为父母捶捶背,为老师倒一杯茶……
还有不卑不亢、热情大方、谦虚友善等也是与家长教师交往的正确态度。
4、讲究交往技巧 沟通从心开始
有的同学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想和别人友好相处,但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赢得大家的喜爱;朋友之间闹矛盾了,不知道怎样调和;遭到别人误会了,不知道怎样澄清事实……这就牵涉到一个交往技巧的问题,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和社会阅历的丰富,人们能逐渐领悟到一些交往技巧并善加运用。但小学生没什么人际交往经验,所以在心理辅导中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
(1) 学会结交新朋友。鼓励孩子带着真诚的微笑主动与人交往,要相信自己是受人欢迎的,适当的场合表现自己让别人记住你,同时也学会记住别人的名字,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样一定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
(2) 学会倾听和交谈。越是小的孩子越不会倾听,要引导孩子学会倾听,用眼神示意对方“我在专心听你讲话”,不要打断对方的话,适当时抱以肯定的回答。
(3) 学会赞美和感谢。真诚、适时适当地赞美是于人于己都有利的。当然还要学会感谢,学会感恩,并且要用行动表现出来,即使是一个微笑一句真诚的感谢,你都会令别人愉快令自己也感到幸福。
(4) 学会拒绝,消除误会。与人相处中,我们总有说“不”的时候,坦陈自己的困难,学会委婉地拒绝别人,既使自己不为难又使别人心无芥蒂地接受你的拒绝,这就是拒绝的艺术了。如果受到别人的误解,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消除误会,当语言无效时,要相信时间能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