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能力心理辅导课
㈠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抗挫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成功是消除挫折的最好的灵药,失败之后的成功来自于不懈的努力。依此原理,你可内以设计容一次努力常常失败,多次努力便能成功的活动;从活动与己关系不大进展到活动与己关系很大,另外,收集典型指责用语,对活动失败的人发一些调查表,对他使用这些用语,让他在表格上勾选听到这些指责的感受,难过程度,脸皮是练出来的,被责与自责要学会转换,引导学会分析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学会重新选择奋斗目标,获得振作的动力。
㈡ 心理辅导活动课和心理健康课有区别吗
有区别的。
心理健康课是学校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课程教育。具体目标:是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辅导课是学校按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达到健全和完善人格品质的心理辅导形式。具体目标:发展性目标和预防性目标。
其中发展性目标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而预防性目标是帮助学生及时发展自己在学习、生活、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学会矫治和调节心理偏差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积极健康的情绪。
㈢ 为什么抵抗心理暗示者比不抵抗的人更容易受暗示(我在学校心理课上教学视频里看到一个专家说的)
可能我的解释不够专业,但是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心理暗示需要的是受众对于心理暗示内容本身的注意。一些完全没有抵抗的受众,对于暗示内容在大脑中预先并没有形成潜意识的注意。而一些抵抗心理暗示的受众,他们在大脑中已经由于准备抵抗而在大脑中预先对于暗示内容进行了反应。而很大一部分人的心理抵抗能力并没有那么强,反而为心理暗示做了铺垫工作。
第二,进行心理暗示抵抗需要很强的自我暗示,自控能力以及强大的意志力。抵抗心理暗示的最好方法就是完全不接受心理暗示,也就是说,在必要的情况下,要自己对自己做出另外一种心理暗示。
第三,培养抵抗心理暗示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就是玩一些心理游戏。据我估计,你上蓝心网上搜搜,应该有。
因为我不是专业的心理学人士,只是对这方面有兴趣,所以这些请你只作为参考,希望能帮上忙。
㈣ 如何体现公益的抗逆能力
抗逆能力又称心理韧性或复原力,是一个人从精神压力或挑战经历中“反弹”的能力。它是一种能够让人适应变化,同时尽量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应对负面事件的能力。
公益的抗逆能力,就能理解为通过他人(公益组织)将一个遭受不测的地区和人们从毁灭中恢复过来。比如08年的汶川地震中后期的心理疏导,被拐卖儿童找到后的心理恢复等等
还有很多能体现公益的抗逆能力的活动,不妨去共益巷看看吧,我也是受益者之一。
㈤ 如何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 心理课
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而引发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
由于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缺乏付挫折的解析能力和承受能力,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抑郁、紧张、消极、焦躁、愤怒等不良的心理反应。优秀学生也不例外。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呢?我认为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敏锐地捕捉到优秀学生的挫折问题。
我班里有一个在各方面都特别优秀的学生,因此我让她当了班长。平时的学习、表现根本不用老师操心,而且还是老师的小帮手。就是因为这样,她对自己的要求也特别高,每次都想考100分。一开始,我不以为然,觉得孩子对自己严格要求是好的。可后来我慢慢发现,这个孩子的自尊心和好胜心都太强了。有一天她突然对我说:“老师,我不想跟小明一组,因为他总是不听我的指挥,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表现不好,拖我们组的后腿。您能不能换一个人?”当时我正在忙其他事情,就对她说:“既然他是你这组的组员,你就有责任管好他。”没想到孩子哭着跑了,这时我才意识到是时候对她进行挫折教育了。
二、设定距离,面对挫折。
我在心里猜想:也许这个孩子因为平时表现好,跟老师走得近,就想行使“特权”换组员,认为老师会满足她的一切要求。于是我想了想,利用休息时间把她叫到没有人的办公室单独进行交流。正好当天我们上了品德课,内容就是遇到困难要勇敢战胜它。于是我以此为契机,对她说:“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如果你退缩了,你就是一个失败者;相反,如果你勇敢地面对并战胜它,你就是一个成功者。我们就把那个同学当成是你遇到的一个困难,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影响他,帮助他一起进步,相信你会很有成就感的!你愿意试一试吗?”孩子听了我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说:“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后来,我经常看到这位同学利用休息时间帮助那位“学困生”补课,慢慢地孩子进步了。
总之,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要耐心地引导、教育,切不可什么都一味地满足,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长。
㈥ 心理老师是怎么给学生上心理辅导课的
如何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
很高兴坐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由于到目前为止,学校教育还没有明确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材,以及本人也是在不断地学习和探讨之中,说得不足的地方,请大家多多见谅。
心理辅导活动课也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它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活动形式,其特点是:它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关注热点组织活动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
心理辅导课不同于一般学科课程,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单纯的心理品质的训练,它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在学生没有学习知识的压力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使学生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如今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受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广大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即怎么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怎么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是我们达到这一目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呢?下面我就心理活动课的主题选择、目标设定、活动形式、教学的设计流程谈谈我的看法。
一、确定辅导主题
主题的确定非常重要,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首先要从课程的名称开始。课程的主题是一节课的中心或“灵魂”,好的主题能吸引学生,发人深省,引发相关的思维活动。因此,科学准确地选题是班级心理活动课成功的前提。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班的具体情况确定。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有什么困惑,其共性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个性的问题表现。这样的设计才有针对性,学生在课堂上才有话可说。我们在确定主题时要注意三点:⑴选题不要单一。(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竞赛主题选择情况的调查中)大多数人选题集中在情绪和人际交往方面为主题的居多,而涉及学习心理、适应问题、网络问题、厌学问题、青春期问题等主题的较少。因此我们应当选择一些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如“长大的感觉”“多变的情绪”“消除误会心舒畅”等等,这些主题内容具体形象、容易操作,课堂气氛也较活跃。⑵主体范围不宜过大。许多心理辅导老师在确定主题时,应该认真考虑主题的范围和课堂的容量,如人际交往、让世界充满爱、欢乐人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等等。这些主题范围就过大。主题过大,难以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辅导任务。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方面内容,内容确定之后要用通俗、准确的语言提炼主题。例如进行“人际交往”方面的辅导,可以提炼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与父母沟通”等这样的具体主题进行辅导。主题要小,以小见大,这样师生在活动中就便于操作,并在活动中达到真正的体验和感悟,起到调节心理的作用。⑶主题的内容不能引起歧义。如有位老师选择了《信自己,收获大》这样一个主题,在辅导课临结束是进行总结提问学生:“同学们,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呀!”有位学生回答说:“这节课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不要相信别人。”因此,我们在确定主题时,要考虑主题是否会引起学生的误解,否则就会误导学生,使辅导效果大打折扣。
二、设定辅导目标
辅导目标是学生通过辅导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辅导过程就是围绕辅导目标进行的。辅导目标是辅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了主题后,接着我们就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的设计应当具有导向和调控的作用,应当具体,以便于操作.在认知上应该‘了解’什么、‘懂得’什么或‘转变’什么,在行为上要‘学会’什么,‘养成’什么或‘改变’什么,在情感上要‘体验’什么,‘感悟’什么。其次,‘可操作’主要体现在目标的适度性上,既不超越、也不低估学生的年龄特征,目标的针对性应该非常鲜明。”上完了一节课以后,听课老师往往会根据你所设置的目标去衡量一节课的好坏,看你的目标在你这节课上是否都达成了.而且目标的制定是否围绕主题而定。辅导目标过多、太散,也就缺乏可操作性了。
比如:有一节主题为《快乐就在我身边》的辅导课,心理辅导老师把目标定位三个:1、让学生感受自己身边的快乐并一起分享快乐。2、了解、掌握、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的几种方法3、帮助学生增强对自己情绪的调控能力,形成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三个目标形成三节课的内容,要在一节辅导课中完成这三个目标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一节心理辅导课中,辅导目标的设置不宜太多,目标要集中,不要面面俱到。另外,目标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层层深入。如《多变的情绪》一课,目标可设置为: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帮助学生懂得情绪虽然复杂多变,但却是可以由自己来调控的、这两个目标简单明了,清晰、操作性强,并且层层深入。
三、设计活动形式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活动的形式应该是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的。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因此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活动的形式要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我们要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而对于高年级学生,理性思维较强,因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去感悟。并在活动中,使学生不断能接受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馈。从中获得新的经验。同时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高年级活动的形式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小调查、小测验等各种活动加以辅助,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获得心理感悟,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习惯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四、辅导过程的设计:
心理辅导过程的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导入——展开——结束
导入阶段对应的是暖身步骤。
展开阶段占据了整堂课的大部分,也就是解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者预期的学习活动要到达的标准。
㈦ 心理辅导课怎么上,有什么注意点
善于观察学生心理活动、语言表达、行为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