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辅导课程 » 听心理辅导课

听心理辅导课

发布时间: 2020-11-28 05:07:10

Ⅰ 如何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

1、首先让孩子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制定学习计划或是目标,鼓励学习一步一步去实现。
2、专 在阅读时属常记下不懂之处、经常阅读与自己学习看似无直接关系的书籍。
3、 重视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4、听课时注意做好笔记,做笔记时,常把材料归纳成条文和图表。
5、 注重利用参考书和习题集,注意归纳并写出学习中的要点。
6、 联系各科内容进行学习,然后抓住要点进行解题。
7、 阅读中认为重要或需要记住的部分,就划上线或者做好记号。认为重要的内容,就格外注意听讲和理解,经常向老师或者其他同学请教不懂的地方。
7、善于吸取别人好的学习方法,重视学习的效果,不浪费时间

Ⅱ 心理老师是怎么给学生上心理辅导课的

如何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

很高兴坐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由于到目前为止,学校教育还没有明确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材,以及本人也是在不断地学习和探讨之中,说得不足的地方,请大家多多见谅。

心理辅导活动课也叫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它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活动形式,其特点是:它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关注热点组织活动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

心理辅导课不同于一般学科课程,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单纯的心理品质的训练,它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在学生没有学习知识的压力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使学生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如今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受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广大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即怎么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怎么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是我们达到这一目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呢?下面我就心理活动课的主题选择、目标设定、活动形式、教学的设计流程谈谈我的看法。

一、确定辅导主题

主题的确定非常重要,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首先要从课程的名称开始。课程的主题是一节课的中心或“灵魂”,好的主题能吸引学生,发人深省,引发相关的思维活动。因此,科学准确地选题是班级心理活动课成功的前提。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班的具体情况确定。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有什么困惑,其共性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个性的问题表现。这样的设计才有针对性,学生在课堂上才有话可说。我们在确定主题时要注意三点:⑴选题不要单一。(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竞赛主题选择情况的调查中)大多数人选题集中在情绪和人际交往方面为主题的居多,而涉及学习心理、适应问题、网络问题、厌学问题、青春期问题等主题的较少。因此我们应当选择一些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如“长大的感觉”“多变的情绪”“消除误会心舒畅”等等,这些主题内容具体形象、容易操作,课堂气氛也较活跃。⑵主体范围不宜过大。许多心理辅导老师在确定主题时,应该认真考虑主题的范围和课堂的容量,如人际交往、让世界充满爱、欢乐人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等等。这些主题范围就过大。主题过大,难以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辅导任务。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方面内容,内容确定之后要用通俗、准确的语言提炼主题。例如进行“人际交往”方面的辅导,可以提炼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与父母沟通”等这样的具体主题进行辅导。主题要小,以小见大,这样师生在活动中就便于操作,并在活动中达到真正的体验和感悟,起到调节心理的作用。⑶主题的内容不能引起歧义。如有位老师选择了《信自己,收获大》这样一个主题,在辅导课临结束是进行总结提问学生:“同学们,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呀!”有位学生回答说:“这节课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不要相信别人。”因此,我们在确定主题时,要考虑主题是否会引起学生的误解,否则就会误导学生,使辅导效果大打折扣。

二、设定辅导目标

辅导目标是学生通过辅导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辅导过程就是围绕辅导目标进行的。辅导目标是辅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了主题后,接着我们就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的设计应当具有导向和调控的作用,应当具体,以便于操作.在认知上应该‘了解’什么、‘懂得’什么或‘转变’什么,在行为上要‘学会’什么,‘养成’什么或‘改变’什么,在情感上要‘体验’什么,‘感悟’什么。其次,‘可操作’主要体现在目标的适度性上,既不超越、也不低估学生的年龄特征,目标的针对性应该非常鲜明。”上完了一节课以后,听课老师往往会根据你所设置的目标去衡量一节课的好坏,看你的目标在你这节课上是否都达成了.而且目标的制定是否围绕主题而定。辅导目标过多、太散,也就缺乏可操作性了。

比如:有一节主题为《快乐就在我身边》的辅导课,心理辅导老师把目标定位三个:1、让学生感受自己身边的快乐并一起分享快乐。2、了解、掌握、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的几种方法3、帮助学生增强对自己情绪的调控能力,形成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三个目标形成三节课的内容,要在一节辅导课中完成这三个目标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一节心理辅导课中,辅导目标的设置不宜太多,目标要集中,不要面面俱到。另外,目标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层层深入。如《多变的情绪》一课,目标可设置为: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帮助学生懂得情绪虽然复杂多变,但却是可以由自己来调控的、这两个目标简单明了,清晰、操作性强,并且层层深入。

三、设计活动形式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活动的形式应该是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的。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因此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活动的形式要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我们要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而对于高年级学生,理性思维较强,因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去感悟。并在活动中,使学生不断能接受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馈。从中获得新的经验。同时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高年级活动的形式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小调查、小测验等各种活动加以辅助,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获得心理感悟,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习惯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四、辅导过程的设计:

心理辅导过程的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导入——展开——结束

导入阶段对应的是暖身步骤。

展开阶段占据了整堂课的大部分,也就是解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者预期的学习活动要到达的标准。‍

Ⅲ 心理辅导课怎么上,有什么注意点

善于观察学生心理活动、语言表达、行为等方面。

Ⅳ 简述心理辅导课在教学组织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心理辅导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目标大而全,显得空洞
心理辅导课以课程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辅导课目标是否具体、有针对性,直接影响到对学生辅导的成败。笔者在看了不少心理辅导课后,深感不少教师确定的目标偏大偏全,缺乏小而实的特点。
如一位中学教师上课的主题是“走出人际交往中的困惑”,确定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在短短的45分钟里,要达到智力开发,人际关系的建立,良好环境的营造,怎么可能呢?
又如一位小学教师在20分钟的班会上,辅导的主题是“合作精神的培养”。确立的目标是:“通过游戏使学生认识到集体活动的重要性;通过游戏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精神对形成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通过游戏,使学生认识到与人合作是培养他们合作能力的重要因素。”这样的目标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既空又难。
心理辅导的辅导内容概括起来有:学习心理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和职业辅导。每一块辅导内容都是由一系列具体目标构成的。比如人际交往辅导可分为人际沟通的意义、人际沟通的原则、人际沟通的技巧等。这三个分解目标所含内容十分丰富,所以应设立一系列主题进行系列辅导。
2过于讲究结构,模式化倾向较重
心理辅导课以活动为主,当然也具有一定的结构。在师与生、生与师的多向交流中,虽然每一段活动的训练重点不同,但都要体现其主题。但是它的结构绝不同于学科教学。它是开合自如的,是组块式的,并富含色彩的。但不少教师受学科教学的影响,形成了思维定势,反应在操作上,带有明显的学科模式的特点。比如讲究“引入课题(读课题)—展开课题—升华课题—教师赠言(总结)”。在活动的开始和结束环节,教师的语调、语气非常讲究抑扬顿挫、一板一眼,连站姿也是挺胸抬头,少了亲切、自然、平和。在引人课题时还要演示教学目标,并让学生读本堂课的重难点。这显然是受了学科教学的影响。
3内容缺乏针对性,忽略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主观需求比较忽略。而心理辅导课强调从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主题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要在课前了解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确实保证学生一课一收获,避免肤浅。在笔者观摩过的几十节心理辅导课上,大多数的教师选择的是人际交往和怎样面对挫折。这两个选题的确具有现实意义,但在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方面,显得视角偏窄。比如初一新生辅导重点应放在学习适应与学习方法的辅导上。事实上,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困惑(如自卑、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的不良等)多是由学习方面的挫折带来的。在辅导课上,学生也反应出这个问题。但由于教师在认识、方法上准备不够,对此问题只是一晃而过。
事实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苦恼是不同的,概括起来,学生感到困难最多、最需要帮助的是如何学习的问题。而目前学校心理辅导课在学习辅导方面做得很不够。就拿挫折辅导来说,如果从学习的挫折与学习方法、科学用脑这个角度切人,比以一些肤浅的例子让学生进行空泛讨论更能帮助学生。又如,对高中生的辅导除了学习辅导继续是重点外,关于未来发展和职业选择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职高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而这方面的指导是却是非常有限的。
4取例儿童化,未考虑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心理辅导课的材料引入,其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为了激发兴趣、情感共鸣、辨析思考、感受领悟等。因此内容事例的选择必须考虑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否则难有实效。但不少教师选择材料显得儿童化和随意性。比如一个教师在“挑战自卑”的辅导课上,屏幕上出现一道“3+5=?”的题,旁边一个小学生满脸通红、战战兢兢、结结巴巴。教师就让学生讨论这类行为的性质,最后教师归结为自卑。这个事例对中学生既无吸引力,又缺乏充分的说服力,还会让学生感到幼稚。又如,一位教师在“认识自我”的辅导课上,一开始就出现“小马过河”的动画。接着让学生讨论“小马过河的行为反映了什么?”结果根本未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讨论不起来。只三两个学生发言。最后教师总结道:“小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这一材料选自《小学生语文》第三册。虽经过修改,但对中学生而言,实在难以激起他们的兴趣。
5交流单向,缺乏平等、尊重、宽松的氛围
心理辅导课的本质决定了它的氛围应是平等的、尊重的、接纳的、宽松的,其交流形式应是多向的,交流的内容应是多元的。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积极地参与,自由地倾诉,获得一种在其他学科中无法得到的全新体验与感悟。但有些教师常常是大段大段地替学生发言,大段大段地总结,还常常打断学生发言,急于评价,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自己成了主角。生与生的交流沟通也很不够。有些教师请学生分组讨论,无具体要求,小组间还没有充分交流就结束了,完全流于形式。
6活动流于形式,效果甚微
心理辅导课是以班级为单位。因此它的辅导功能主要表现在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心理体验感悟心理知识、感悟心理问题、感悟自我调控的技能,掌握一定的技巧方法,促进自我发展上。这就决定了它的性质主要是活动,其形式是丰富的,且能达到实效。
在实践中有些教师虽然采用了“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小测验”等形式,但表现出的问题,要么是创设情境的事例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第4条中所举例),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不了情感共鸣;要么是不依据主题精心设计,随意进行小品表演,像场闹剧;要么是不管问题的深浅都叫学生讨论,表面热烈,实际上学生未有收获;要么是一堂课里,塞满了动的外显形式,少了内在的思考和感受。
7“贴标签”现象较普遍,评价呈两极化、德育化特点
学生在心理辅导课上真诚地表露,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情况时,有的教师不是给予肯定或否定的两极评价,就是根据德育的标准去分析。
如在主题为“挑战自卑”的一次辅导课上,一开始教师叫学生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作用何在?)。歌毕,师问:“你们是否对自己容貌满意?”(无人应)。见状,师点了一位男生,这位学生把自己的苦恼展现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我对自己的容貌、个子都不满意。”师又问:“有对自己很满意的吗?(无人应)接着,这位教师小结道:“对自己劣势太强调,就易形成自卑心理,就是心理障碍。”
又如,在主题为“人际交往的技巧”课上,当一个学生谈到自己对人的熟悉很慢时,教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样是不利于你的成长的,要努力克服,大方地与人交往。”(学生尴尬地坐下了,一些学生大笑。)
还有的教师用“诱导方式”一步一步把心理辅导课变成了陈旧的政治思想课。如在“嫉妒——心灵的腐蚀剂”一课上,师问:“你们有嫉妒心吗?”(生无反应,于是生做测试卷。)
师:你们在测试卷上列的几种情况和我想的不一样。不要着急,慢慢想,在生活中嫉妒给你们带来伤害没有?(生无反应)
师:比如,老师总是表扬XX,你很不满。(学生嘀咕:当然不满。)
生甲:这是嫉妒。
师:一个同学穿名牌,另一个学生用刀片划破。(有学生嘀咕:我们班没有。)
生乙:这种行为很恶劣。
师:同学们,想想,嫉妒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
两生:破坏人际关系!
师(激动):对!破坏人际关系!导致心灵扭曲!害人害己!
(师接着讲了一个钓鱼的典故。说的是一个人钓鱼很在行,钓了很多鱼……)
师:你们会怎么想?
生:我如是那人,该多好。
生:我会祝贺他。
生:我会把这个池塘买下来。生:那人钓鱼,我就买鱼。
师:有没有消极的办法?
生:把那人的船打个洞。
生:往水里扔石头。
师:哪种是积极的?
生:结网。
师小结:买鱼是不劳而获。打洞、扔石头是不道德的行为。所以“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试问,这样的课怎么能称得上是心理辅导课?
8测验随意,缺乏科学解释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常常使用心理测验,其目的是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资料,并为辅导决策提供参考意见。通过测验和评价,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扬长避短,发展自己。这里指的测验是标准化量表。在学校心理辅导课上,不少教师喜欢搞小测验,好像不测验就无法体现心理辅导的科学性。而教师常使用的却是非标准化测验量表,而且解释全凭教师一张嘴。另外,由于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一些教师在解释测验结果时,就很不科学。如把“对别人的羡慕”解释为嫉妒;把“做不完代数应用题,感到烦躁”解释为消极情绪等等。
准确地选择,科学地编制和使用测验表,并科学地解释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因此,使用时需要十分谨慎。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
1观念陈旧、僵化
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心理辅导活动,都需要建立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心理辅导尤其要体现新的学生观,要“以人为本”,视学生为独立的个体,是发展中的个体。只有把现代教育理念内化为教师本人的思想,才能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深入提供保障。
2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
主要表现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作用、特点、原则等方面存在模糊不清的认识。大多数教师仅凭班主任工作经验或德育工作经验进行心理辅导,未能从观念上把握两者的区别,必然效果不好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3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认知准备
一是基础理论,二是专业理论。有些教师仅了解一些普通心理学的概念。对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从未涉及,更何况心理辅导理论了。因此难以从心理学角度看待学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和心理行为。
由于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步晚(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因此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十分缺乏。即便是一些大城市在开展这项工作时,由于行政部门对辅导教师的培训工作认识不够,更未制定一项切实有效的规划,培训也仅限于上千人的讲座、报告,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心理学方面的认知需求,故在心理辅导课上出现解释的泛化、脸谱化、贴标签、知识的错误就不足为奇了。这样辅导的结果可能使学生包裹自己,不再愿意让自己的苦恼、快乐、伤心等情况真实地层现出来。
4缺乏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和经验
即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有一定的理论储备,但未掌握专门的心理辅导技术,诸如倾听、谈话、沟通、共感等技术,缺乏团体辅导的操作技能,也不可能上好心理辅导课。此外,教师经验的欠缺也是影响辅导效果的重要因素。
5原有认知行为模式影响心理辅导课的质量
目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主要是班主任、辅导员、政治或生物等教师。这些教师在心理辅导课上,不可避免地以固有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操作课程。正如前文所举列,带有很明显的学科特点。

Ⅳ 团体心理辅导课该怎么上

没明白 什么意思 团体上心理辅导课 好像意义不大 因为每个人的心理问题都不一样 采用针对性的辅导效果会更好一些 不过 团体上心理辅导课对于那些自闭症患者应该还算是一种好的方法 这样可以多接触 多交流

Ⅵ 心理辅导活动课和心理健康课有区别吗

有区别的。
心理健康课是学校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课程教育。具体目标:是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辅导课是学校按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达到健全和完善人格品质的心理辅导形式。具体目标:发展性目标和预防性目标。
其中发展性目标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而预防性目标是帮助学生及时发展自己在学习、生活、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学会矫治和调节心理偏差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积极健康的情绪。

Ⅶ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型有哪些

第一种“深度体验”式:它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悟、体验、接受行为训练的课程,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设置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加深学生的体验深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第二种“情景——建构”式:教师坚持“目中有人”的原则,力求建立温暖的、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提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材料,创设家庭般的环境和规则,创造安全、亲切、有归属感的教学氛围,传递信息,在各种有心理建构意义的活动中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和建构过程中,体验心理成长,获得心智的提高。
第三种“活动——体验”式:紧扣心理辅导课的两个核心要素——活动与体验,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实际影响他们心理发展水平,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第四种“讨论——澄清”式:在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引导学生对典型性、开放性、趣味性的话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澄清问题,通过互助式的讨论达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助人自助”的目标,全面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第五种“话题——体验——自助”式: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借助谈话的方式,运用情景体验,安排“情景聚焦——快乐碰碰碰——金点子大赛”这三个板块,通过辅导,让学生学会面对现实,坦诚地交流做错事后的感触,感受承认错误后的轻松、快乐与踏实,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第六种“体验——感悟”式:以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深刻感悟为主线,营造安全心理环境,解放学生身心,通过学生的心理互助实现助人自助。
第七种“体验——分享”式:从“感受”入手,以“感受”激发学生兴趣,以感受营造氛围,以故事启发、小品表演等形式逐步引导学生通过领悟提升或改变心理认知,并在体验中深化认知,在分享中宣泄情感,课型设计目标集中,层层递进,注重体验,但又不失认知的提升,使心理辅导课的“体验”和“领悟”和谐的结合在一起。
第八种“自省——自助”式:以激发学生自省、促进学生自助为目标,强调学生课前的主动参与、提前介入,课中的主动发展、体验感悟,课后的主动拓展、延伸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开放,互动分享,自省感悟,形成合理观念,构建有效的应对模式,完善人格发展,促进个体自助。
第九种“话题——探讨”式:通过学生参与暖身游戏,积极创设情境,师生探讨分享话题,引导行为训练,引导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并在活动中围绕这一话题开展各种活动,以达到深化主题,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取向。
第十种“动态生成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心理体验,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在课堂团体辅导过程中形成积极互动,触发真实感悟,这为生成性心理辅导教学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在某一个心理话题上有所感悟、触动、体验、思考,从而实现自我心理成长。
第十一种“认知——行为训练”式:心理健康课不只是教给学生面对问题的理念,也要提供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想起我们学过的特殊方法,从而能够让自己从迷雾中走出来。认知——行为训练把团体辅导训练引入课堂,希望学生在面对压力、感到焦躁不安的时候,除了用认知方面改变自己外,能应用放松训练使自己回归平静。
第十二种“情境——感悟”式:巧设情境,直观感悟,内化体验。也就是教师根据辅导目标,向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情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活动去体验有关的问题,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促使学生认识的内化,形成较为稳固的观点与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规范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第十三种“现场——探讨”式:立足于学生热点问题,以虚拟场景为主线,并在各环节配以体验式现场调查,活动中穿插音乐,录象等,形式多样,倡导体验
http://www.dqyfxx.net/ReadNews.asp?NewsID=560资料原址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