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怎么样辅导学生生涯规划
1. 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让孩子明确自己将来想要什么(结合社会因素与家庭因素,以个人因素为主如性格、兴趣),自己目前处在什么位置,是否符合自己的目标,距离还有多远(评估自身),需要做哪些努力(制定计划)。
2. 如何引导在校学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
首先要来了解学生正处于自哪个阶段,初等教育、高中、大学等不同阶段,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比如是侧重学业提升,还是专业选择,或是面向就业等。 其次要注重学生健康心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指
3. 如何帮助学生举行生涯规划
首先,从入学抄起,建立学生档案。记录袭学生基本信息,家庭情况,成长记录,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
然后,通过考试成绩,与学生沟通交流,和学生交朋友,参加集体活动等,深入了解学生发展变化和人生追求。
结合综合信息和学生再进行交谈,了解学生未来乐意从事的工作或者业余爱好,帮助学生制定出真正符合他们内心和实际需要的生涯规划
4.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教学内容要精心选择与调整,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挂钩
教学内容的选专择要与时属俱进。不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其本质是不变的,不管教师对学生进行怎样的授课,都不能离开对教材的使用及改造。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偏重于对教材本身的使用,忽视了对内在知识的解读以及拓展,这样的教育显然是不可取的。一味地按照教材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对于学生自身的教育与成长是不利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教育现象以及出现的教育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因此,要在教学之中结合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
中职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其内容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进行施教,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发挥现代教育的有效特点,培养能够促进自身发展的人才。要关注学生自身的个性与特点,还要对存在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作出科学的指导与分析,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新时代发展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教育内容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增添或者删减,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取得更高的进步。
5. 作为老师,如何帮助学生做生涯规划指导
问学教育有针对教职人员的新高考规划课程,大家可以看一下。
6. 教师怎么帮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
这就要根据学生的长处来进行,比如说他喜欢什么学科?或者学得好就选择这些学科
7. 作为未来的班主任,你准备如何规划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生涯
作为未来的班主任,我觉得我将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然后制定好每学期要完成的任务,努力的提高孩子的成绩。
8. 班主任应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的好处分析
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正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他们的生理开始迅速发育,自我意识迅猛发展。再加上家长殷切的期望、同学激烈的竞争、现代社会中各种信息的传播等,又较大程度地影响了他们对知识体系的接受。因此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到心理辅导工作是整个班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应掌握基本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这对整个班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对于我校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工作,我建议应注重采用以下几个策略。
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
中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个性进一步凸显。在做学生心理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体现师生人格的平等。班主任如果居高临下,虽然有时可以较快的“解决”一些事情,但实际上,学生更内在的真实感受得不到宣泄,更深层的矛盾得不到表露和解决,结果必然只是在表面上消除了一些现象,而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并易导致师生的隔阂甚至对立,使师生双方都感受到挫败。所谓“教成人,结成冤”的现象,往往也是由此产生的。尊重学生人格平等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要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不因学生性别、相貌、成绩等方面的差别而歧视他(她),使每个学生都有向上进取的机会。班主任的歧视行为和偏爱行为,容易使学生产生自负心理、逆反心理、嫉妒心理、自卑心理等,给整个班级工作带来许多不利。有少数学生反应:在班上“有两个世界”,尽管自己有时想上进,但想到老师的态度,就打起了退堂鼓,甚至想放弃学习。尊重学生人格平等,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由此使心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
二、要善于使用“同感”
使用“同感”,即“自他相换”,“用对方的眼睛看世界”。这有利于学生表达出更真实的内在感受,有利于发现学生更内在更全面的矛盾。班主任的“同感”,会使学生对班主任产生“自己人”、“朋友”的感觉。很多时候,仅凭建立起良好的“同感”基础,不少心理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三、要善于挖掘学生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
“因果律不仅适用于现象界,也同样适用于精神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自我意识迅猛发展,对其错误观点和有悖社会规范的行为,不能总是通过简单地训导加以解决。班主任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这些问题本身,更要挖掘出形成这些问题的诱因,针对这些诱因进行剖析,方能收到“釜底抽薪”之效。以前有个男生找我,说自己一旦受到别人侵犯,就会控制不住,拿起手边的东西猛打对方,为此深感苦恼。经过探究,回想起上幼儿园时,曾被几个同学打倒在地,情急之下,他随手拿起一块砖头,砸破了一个同学的头,结果大家都吓跑了。从此他就有用东西打人的冲动。当这个症结找出来后,他从心底感到这是个畸形的反射,对自己的行为有了相当清晰的自我反省和一定的厌恶之情。不久之后,这个以打架闻名的学生彻底告别了不良行为习惯。
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班主任若能挖掘出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深层原因,就能帮助对方顺利地获得合乎社会规范的正确成长,自然也就不会有自己觉得“不可思议”的学生了。
四、要多与学生作讨论式的沟通
学生永远是自己成长的主人,班主任应帮助学生去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惑,而讨论式的沟通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强有力方式,它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所遇到的困惑,更能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班主任在谈话中应多作开放性、启发性提问,经常引导学生思考。当然,这种开放不能漫无目的,相反,它始终有一根主线,是针对学生实际而精心设计的。如高三女生王某,多才多艺她对我一开口就说自己是一串被遗忘在角落的珠链,再也不像高一高二时那样得到老师的重视,而近期学习成绩逐步下降,非常苦恼。我没有指出她认识上的误区,没有去教育她应当怎样怎样,而是与她一起探讨在高三阶段,如何正确认清自己的现状,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结果她发自内心地体会到了老师的关爱,认识到自己的精力应放在学习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各种修养,超越自我。一个月后的考试中,这个成绩一般的女生,一下子跃居全班第二名。后来她还在紧张的学习中抽空写了一封信给我,自称是“您永远的学生”。讨论式的沟通会收到不教而教的效果,它也是与常规教育工作方式的区别之一。
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很多,班主任可在实践中去慢慢探索和总结,以上几点是一些基本技巧。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师生关系决不是对立的,班主任不应总是扮演一个强有力的指挥者,他还应是一个“朋友”式的陪伴者,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启发者,是一个温和的引导者,是一个耐心的示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