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残疾学生辅导措施
A. 如何协助学前智力残疾儿童平稳地从学前融合教育进入教育阶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有一个发展障碍的孩子导致家庭解体的情况屡见不鲜,带有残疾的儿童从出生就被抛弃街头的事情时有耳闻,因为发育迟缓,社会的不理解不认同等方面的因为常常导致一个儿童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可是不管是从构建和谐社会还是从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生存受教育权利来说,还是从国家经济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小的损失。因此对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模式和教育安置形式的探讨;在每一种教育安置形式下应该怎么样为残疾儿童提供事宜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努力使他们和正常学生一样,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良好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工作显得很重要而且必要。
一、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模式的概述
1.学前特殊儿童的定义
特殊儿童,教育学上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是: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学,即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学。狭义的解释是: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美、日、苏、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从法律或学术上把特殊儿童教育规定为缺陷儿童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教育学又可分为盲童(视觉障碍)教育学、聋童(听觉障碍)教育学、 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 言语矫正学、天才儿童教育学、问题儿童教育学、多种缺陷儿童教育学等。
2.融合教育定义
融合教育承继了「回归主流」的基本理论。简单说,融合教育指的是一种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方式。 通过合并普通及特教系统,建立一统整独一的系统以管理教育资源,并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
二、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方案策略
结合我们国家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我们国家的安置形式主要是“随班就读”,具体又分为完全的正常班级模式、正常班级加巡回服务模式、正常班级加部分特殊班形式、正常班级加资源教室模式和正常班级加特殊专业服务模式。[6]也仅仅是在残疾人工作纲要中提出和规定,但没有具体的法律来保障实施,到目前我国融合教育开展的现象很不乐观,基本上很少有普通幼儿园接受特殊小朋友,就算有少量的进入了普通幼儿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往往停留在“随班就坐”层面上。
1.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内容
根据我国国情和学前教育机构的特点,及儿童发展水平,为学前教育机构中的特殊儿童制定的计划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1儿童现状分析。包括心理、生理、行为及其他情况。
1.2特殊儿童接受特殊治疗、生存技能及特殊帮助的内容。
1.3特殊儿童参与健全儿童学习的适当内容。
1.4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2.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实施形式
2.1相关部门应努力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旨在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的相关政策,然而,专门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政策几乎没有。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并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以鼓励幼儿园和教师接纳特殊儿童入园(班)学习;宣传部门要积极宣传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和生活对特殊儿童及普通幼儿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以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普通班教师与特教班教师的默契配合,形成具有专业水平的教育团队。
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特殊儿童在融合活动中的表现、与正常儿童之间的交流、参加融合教育活动前后的变化与差异等,正常班教师是亲历者,是重要的见证人之一。有时没有特殊班教师的陪同,正常班教师更有资格对特殊儿童参加融合活动的情况做出评价。
2.2相关高校以多种形式开设学前融合教育课程
高校,特别是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可以多种形式开设学 前融合教育相关课程,如开设相关的讲座,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学前融合教育”等课程纳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课或选修课范畴,或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中适度加入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知识等。大学生在入职前就了解有关学前融合教育的知识。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对今后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是有很大帮助的。
2.3幼儿园努力提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接受程度
尤其是幼儿园管理者应清晰地认识到,接纳特殊儿童入园是社会进步的重大表现,要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园教师学习学前融合教育理念和方法。可以开展与特殊儿童教育相关的园本培训,也可以与具有较丰富的学前融合教育经验的幼儿园交流,以提高本园教师开展学前融合教育专业水平。
2.4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以及相关高校应携起手来,共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对于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学前融合教育而言,积极构建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三者之间的合作互助平台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借助这个平台,幼儿园可以从特殊教育学校及相关高校得到相应的专业支
B. 如何拟定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计划
街道(乡镇)残联协同训练机构专业员深入社区家庭筛选诊断明确、康复潜力、家配专合属7岁部18岁非校智力残疾童作训练象并组织安排其进入承担任务残疾康复服务机构训练象进行功能评估制定别化康复训练计划实施运、知、认知、言语、自理社适应能力训练并按评估标准训练象康复训练效逐进行初、期末期评估建立康复训练档案认真填写训练纪录并妥善保管特殊教育校、童福利院、残健融合幼园等机构康复训练需求智力残疾童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并建立别化康复训练档案社区家庭街道(乡镇)残联组织特教师、妇幼保健医利用附近特殊教育、医疗等面员设备设施确定训练象进行运、言语、知、、自理社适应等面针性早期康复训练并指导家展家庭康复建立社区康复训练档案
C. 怎样进行智力残疾儿童随读班级的课堂教学
怎样进行智力残疾儿童随读班级的课堂教学
智残儿童随读班级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到智力残疾学生?这个问题一直是随读班级的教师感到困惑的。近几年来,在随班就读的教学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如“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分层教学”等等。当然,这些经验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并对其进行理论论证。
在现实的随班就读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如有的教师只是在时间划分上理解“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一节课大部分时间对普通学生授课,普通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再辅导随读生,把照顾差异简单理解成只有通过个别教学才能实现;有的教师为了在教学中体现照顾智残学生,就多让智力残疾学生回答问题,可是有的问题并不适合他们回答,为了让智残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不厌其烦地启发、等待,而置大多数普通学生于不顾,占去课堂上不少时间,有的教师对随读智残学生一味迁就,课堂上听任随读生自由发展,能学多少算多少,没有明确的具体目标。这些作法都影响了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随班就读的教学不仅要使随读的残疾学生有进步,潜能得到发展,而且要使全班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降低并有所提高。基于这一点,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随班就读班级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和挑战性
一节课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明白,而且要通过教师讲解、板书或其它婉转的形式,让学生也明白,转化成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随读智残学生和普通学生在身心特点、学习特点上有许多相类似的地方,他们也都需要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目标上有共同的地方。但由于残疾造成的差异,对他们的教学目标也不应完全相同。例如对智残学生概念理解要求低一些,记忆量少一些,题目难度可以小一些。但是教学目标对智残学生也应有一定的挑战水平,处于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高度,否则就不利于智残学生的智力开发。一般讲,低年级随读的残疾学生同普通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要求上差不多,到中高年级可以适当降低,一般处于普通小学大纲和相应特殊学校教学大纲的水平之间较为合适。另外在智力残疾学生可接受的情况下,可以多考虑一些实用的知识技能目标。对于其它普通学生也不应是一刀切的划一目标,在普遍达到大纲基本要求的情况下,也应根据学生各自的情况,划分为几个层次。对智力残疾学生除了制订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外,还应考虑缺陷补偿矫正、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目标。目标确定后,接着还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作相应的调整。
(二)各环节教学和兼顾性和互促性
课堂上为了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在各个教学环节,特别是教学的关键环节上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果我们在课堂新授课的大部分时间置随读生不顾,仅到最后练习时才来辅导随读生,显然效果是不会好的。教学中要兼顾不同程度的教学对象,就以堵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这并不是做不到的,而往往是我们教师缺少照顾不同学生需求的这种意识。
实际上,在教学的具体操作中这也并不十分困难。例如数学课上我们往往借助数小棒来认识11—19这几个数,先将10根小棒捆在一起,再加一根认识“11“,加两根认识12,……。能否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形成 “10”这个新的计数单位,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智残学生由于反应比较慢,手指动作不灵活,当其它同学已将10根小棒捆好时,他还未完成,这时教师应检查一下他有没有将10根小棒捆好,请同桌的伙伴帮他一下,如能这样,就为学习11、12…..这些数做好了准备。反之,如果教师在这个环节上没有照顾到他,十几根小棒仍散在桌上,他也就无法跟着老师的进度去认识11,12…..这些数了。再譬如提问时,我们可以将易回答的问题请成绩差的学生、随读的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则请成绩好的学生回答,然后再让成绩差的学生复述或问他是否听懂了,有的语文教师在〈瑞雪〉这一课看图学文时,为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为智残学生设计的问题是:图上画了什么?是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做什么?为普通学生设计的问题是:从图上农民动作、表情看,农民会说些什么?把这幅图的内容按一定顺序说一说?以上两组提问有机穿插进行,通过叙述整幅画面的内容使零碎问题联系起来,这就能帮助智残学生把握事物间的联系,学会观察事物。当然残疾学生有时也有他们的优势,反过来也能促进普通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要利用教学艺术,努力形成同学间这种互促的效应。
(三)教学方法的补偿性和直观性
普通教学的许多经验和方法对智残学生都是适用的,各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不足,所以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普通生和残疾学生质量的提高。但是残疾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也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针对他们的缺陷采取一些补偿的方法。例如考虑到智残学生理解能力差些,给他们出些辅助提纲,讲课节奏不要太快,教学语言要好理解等,特别要求我们加强直观教学,在教学中多使用教具、学具、挂图、实物,以及一些电教手段。直观教学对普通学生,特别是普通学生中的差生也是非常有用的。直观教学还有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习的兴趣。例如有的教师在《狐假虎威》一课中,为了讲“摇头摆尾”这个成语,引导学生看活动投影片中狐狸的头尾动作,这样不仅使学生(包括随读智残学生)理解了“摇头摆尾”,而且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在直观教学中要注意的是,直观是一种手段,我们不能为直观而直观。在教学中直观要同语言结合,并注意提出一些启发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补偿随读智残学生的缺陷,而且有利于发展所有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合作性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不同的教学形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也有其不足。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将这三种教学形式组合,从而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在智力残疾儿童随读的班级,我们既要对单一的集体教学形式进行改革,提倡有利于照顾差异的个别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取知识,在各自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潜能。但同时也要强调学生的合作,因为通过合作不仅提高普通生和智残学生的融合程度,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动普通生帮助智残学生,减轻教师课堂上的负担。在小学低年级可以较多采用伙伴合作的形式,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经过训练,具备了一定的社交技能,可较多采用合作小组的形式,每个组员都以全组同学学好为目标,形成同学间互助的机制,从而促进全体同学成绩的提高。
(五)反馈矫正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教学的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普通学生来讲,师生都可以从对方获得反馈信息。而智残学生从教师那儿获得的反馈信息是比较弱的,对信息的理解也会有偏差,这就更要求教师及时了解他们每一步的学习情况,及时矫正补救。现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通过个别提问、个别板演等形式了解教学的反馈信息,往往不能检查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这就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同学间的合作,扩大课堂的反馈矫正面,如同桌同学配对朗读矫正、互批作业、小组内轮流批改、集体矫正等等。这样,教师可以腾出精力重点检查和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和随读的智残学生。
D. 怎样为随班就读的智力残疾儿童制订个别教学计划
怎样为随班就读的智力残疾儿童制订个别教学计划
配合学校对智残儿童进行缺陷矫正补偿。
对智残儿童缺陷的矫正和补偿,进行得愈早愈好,如能在入学前对智残儿童智力、语言进行开发训练,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入学后就要顺利得多。
智残儿童随班就读期间,家长要配合教师有计划地对智残儿童的缺陷矫正补偿,
进行感知训练、活动训练,有文化的家长可以参照智力测验题的内容,或利用一些学具、玩具对子女进行智力训练。
协助教师对智残生进行必要的辅导。
智残学生学习中困难比较多,
学习的知识也难巩固,对他们的辅导是必不可少的。家长应配合教师进行辅导,不能把责任都推给教师。
家长一方面要对子女的家庭作业督促和检查,另外还要尽其所能给以帮助,根据教师的要求,
对他们进行一些学习技能的训练,并指导他们把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活动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技能。
E. 青春期预防儿童智力残疾包括哪些措施
智力残疾儿童是指在生长发育时期(18岁以前),智力发育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困难的儿童。可见判断一个儿童是不是智力残疾,必须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智力,二是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年龄,三者缺一不可。
造成智力残疾的的原因很多,先天性因素:怀孕和产期因素、遗传因素、母亲疾病、母体营养不良、不良理化因素(抽烟、喝酒、吸毒);分娩期间致残因素:产伤、新生儿颅内出血、接生时意外事故、脑膜炎、脑积水;社会因素:近亲结婚、父母一方低智力,恶劣环境和恶劣的教育条件会使孩子智力落后,环境污染、缺碘等也造成智力残疾。
F. 谁知道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有哪些
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包括:(1)
趣味性原则。要求康复人员了解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特点,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兴趣,寓教于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训练环境,以利于儿童的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
(2)动态性原则。强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每一名智力残疾儿童,采取相应的措施,主动地适应这种变化。
(3)生活化原则。日常生活中的训练往往能发挥最好的效果,把康复训练融入日常生活活动,充分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各项感觉功能(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个别化原则。
智力残疾儿童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必须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制定适合智力残疾儿童个性发展的最佳方案。
(5)融合原则。融合原则强调
在为智力残疾儿童提供个别化的、专门的康复服务的同时,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融合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尽早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6)小步子、多重复原则。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应坚持循序渐进、重复练习、综合
训练的原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7)充分发挥潜能原则。要注意发现智力残疾儿童身上潜在的优势,充分利用积极的方面加强训练,帮助他们扬长补短。
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内容包括:(1)感知能力:主要是训练视、听、嗅、味、触觉、平衡觉和动觉。
(2)认知能力:主要是学习认识常见的物体、分辨常见的关系、形成简单的数字概念和基本的时间概念等。
(3)运动能力:包括大运动人类活动的基本动作和技巧性动作和精细运动抓握、翻揭、搓揉、折叠等手眼协调能力。
(4)语言交往能力:包括语言的表达能力(说或写)以及语言的理解能力(听或读);(5)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是进食、盥洗、穿着、排便、睡眠等的基本能力;(6)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学会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学会与人相处,从参与日常生活活动逐步过渡到参与社会活动,直至适应社会。
G. 请问给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主要是聋哑、盲、智力残疾儿童)做团体心理辅导要怎样设计方案
团体辅导的对象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一般问题一样的放在一起,有心理畸形的不适合团体治疗,治疗的目的是让他们获得认同感,并一起解决问题,同类人的示范是积极有效的,
心理治疗需要短期治疗和长期治疗相结合。所以每一次都该树立治疗的目标,残疾儿童的主要问题是自尊,自我认同,还有归属感,以及生活目标。以及如何面对歧视,如何在公众面前表达。
孩子的天性是游戏,所以治疗的方式也是游戏。穿插一些解释和干预就行了。团体治疗里,心理医生的作用会近一步降低。
H. 残疾儿童如何教育
残疾儿童、少年主要指在视力、听力语言、智力、肢体等某一方面存在残疾的儿童、少年,还包括患有精神病残疾或综合残疾的儿童和少年。
根据义务教育法,残疾儿童、少年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提供条件保障每个残疾儿童、少年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1.根据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残疾儿童、少年可进入普通中小学或特殊教育学校(班)接受义务教育。
肢体残疾、稳定期的精神残疾、视力残疾中的低视力、听力残疾中的重听、智力残疾中的轻度弱智等适龄儿童和少年,能够适应普通中小学的教育方式和学习生活。依据义务教育法和残疾人保障法,承担实施义务教育任务的普通中小学必须招收此类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让他们随班就读,不得因残疾而拒绝招收。
盲、聋哑、中度以上智力残疾和多重残疾的残疾儿童、少年因不能适应普通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方式和学习生活,他们则需要进人特殊教育学校(班)通过特殊教育方式接受义务教育。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和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入学和在校年龄上不能完全与普通学校一样,而必须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征,适当调整,有增有减,因人施教,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2.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和在校年龄,以及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原则上与当地的普通儿童、少年相同,但根据情况,可适当放宽盲、聋哑、弱智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年龄段。
3.家长应该按照入学通知的要求,送适龄的残疾儿童、少年按时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如果残疾儿童、少年因残疾或者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的,或者因严重智力障碍,丧失接受义务教育的能力,需要免予入学的,应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的批准,可以缓学或免学。因身体原因申请免学、缓学的,应当附具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
4.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和少年免交学费,家庭经济困难的可向学校申请减免杂费。国家提供助学金,帮助特殊教育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学。
I. 中国目前采取的预防智力残疾发生的主要措施是
产前检查会做唐筛就是为了预防智力残疾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