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导学生导师辅导记录
⑴ 求小学德育课详细教案,好的追加50.谢谢!!!
一、产生背景: 学校在成立之初,教师和学生都是由几个不同的学校聚集到一个新的环境中,校园面积大,在校生和住校生人数多,学生素质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各项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德育工作,更是困难重重。面对部分教师重教不重导,学生受外部影响难以管理,班主任工作难度加大,已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导致部分教师不愿承担班主任工作等困难,怎样才能形成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呢?学校领导在苦苦地思索。经过反复讨论,学校决定引入“德育导师制”。由班级任课教师担任学生的德育导师,与班主任一起组成班级“德育小组”,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纪律,以及疏导学生心理,共同做好思想工作,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分解到任课教师身上,着力改变班主任孤军奋战的单一德育模式,努力形成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同心协力、全员育人的新局面。 二、主要做法: 1、建立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组织机构。为保证德育导师制实施工作的正常进行,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政教处负责具体落实这项工作。并且,学校还成立了德育导师考核小组,负责对德育导师的监督、考核、评估工作。 2、完善“德育导师制”的制度建设。在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学校加强了制度建设,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制度、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家校联络制度、个案分析制度等,使导师的工作和管理有章可循,逐步规范。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导师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症下药,制订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 (2)建立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导师每周至少与受导学生谈心辅导一次,并记录辅导内容;受导学生每半月向导师汇报一次思想、行为、生活、学习情况;必要时可随时汇报和咨询。 (3)建立家校联络制度。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密切与家长联系。每月至少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指导家庭教育,共同探索教育方法。 (4)建立个案分析制度。学校定期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 3、建立德育导师的选聘和培训机制。德育导师的选聘根据自主、公开的原则,学校初步确定,征求学生意向,师生双向选择,学校适当协调。学校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举办德育导师工作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导师的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 4、明确德育导师的工作方法: (1)以身作则、人格熏陶。导师重视自身的人格修养,注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人格为学生树起前进的目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 (2)交流谈话、心理相容。导师通过经常性地与学生谈话,对学生倾注自己的爱心,对学生真心一片,与学生倾心交流,平等对话,以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田,建立心理上的认同,达到心理相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3)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导师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的能力,激发学生自我调节的内部动机,通过学生对自己心理和行为上积极主动的自我调节,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 (4)教育与研究相结合。导师把教育学生看作是一项日常工作,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的课题,对于所引导的过程与效果进行记载、分析,撰写个案分析材料,定期开展研讨,促进理论与实践上的交流与完善,不断提高“导”的水平。 5、形成相对固定的工作流程。德育导师制工作程序图如下: 宣传发动 教师动员 学生动员 选聘导师 选择受导学生 导师与受导学生双向选择 师生互动 档案制度 家访联络 谈心汇报 导师会诊 考核评估 6、建立德育导师的考核和奖励机制。学校根据德育导师的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办法,通过德育导师自评(10%)、互评(10%)、班主任评价(10%)、学生及家长评价(10%)、考核小组综合量化评价(检查德育导师工作记录本、检查受导学生的行为表现等60%)等多种形式,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对德育导师的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考核。德育导师每年的考核成绩作为年度评优、晋职的重要依据。对于优秀导师学校将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三、推广普及: 2004年新学期初,“德育导师制” 开始在我校全面施行。按照实施方案中的实施步骤和工作流程,我们先是召开师生动员培训会,确定各班的德育导师,然后由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全班学生均衡分组,分配给各任课教师,或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担任“导师”。受导关系确定后,德育导师们开始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帮助班主任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纪律,对学生进行长期全面的观察,确定问题,思考对策,施行心理疏导,或谈话,或暗示,或倾听……导师们感受着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各自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注重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寻求突破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使学生自我调节,加强纪律意识,端正学习态度,明确人生目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除了对学生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实际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如:掌握不良行为学生的思想和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督促鼓励,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其获取知识的能力;针对个别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开展合理的心理辅导;对缺乏家庭教育和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思想上、生活上、经济上必要的帮助等。比如我校的历史教师杨耀升,针对受导学生的实际,提出了“转化角色”、“对症下药”、“鼓励到底”的育人思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再如,语文教师毕红波,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对受导学生进行无偿的学习辅导,并经常在双休日将不能回家的住读生组织起来出去郊游,或领回家中,为他们做一些可口的饭菜,改善他们的生活,深受学生爱戴。 另外,我校德育导师对学生进行导育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我们将每月第一周星期五下午第四节课,定为专门的德育导师与学生座谈交流时间,在这一时间,所有的德育导师都同时与自己所承包的学生进行交流谈心,地点的选择可以是教室、办公室,也可以是操场、文化长廊,每到这个时候,整个校园都会呈现出一幅师生共话衷肠的独特景象。其次,导师们还利用其他时间,或在办公室,或在教室内外,或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或在学生宿舍等不同的场合,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心理疏导和生活上的关心帮助等。现在在我校,随时随地都能看见导师与学生并肩交流、促膝相谈的动人画面。 四、基本成效: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德育导师制在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校德育工作的压力也慢慢得到缓解,德育导师工作初见成效。 一是德育的实效性得到了增强。德育导师制在我校实施以来,在全体德育导师的精心导育下,许多在学习等方面有不同程度困难的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得到健康成长,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转变了学习方式,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成绩提高了。 二是教书育人得以真正落实。教师担任德育导师后,明确了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承担德育工作具体的任务,工作中不仅关注自己所导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更是在自己的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德育。并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还能体验到一种为人师的快乐和责任。 三是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实施德育导师制后,师生通过双向结对选择、平等对话交流,许多学生更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自己的导师,“有心事找导师”已被学生普遍接受。 四是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正人先正己。德育导师制使每一位教师都负有对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习指导、心理辅导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个体心理、行为及指导的研究,从而也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经过全体德育导师和学生三年多的共同努力,到目前为止,德育导师制已经成为我校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而且在德育导师制度的带动下,全校业已形成“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良好局面,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等方方面面工作。
⑵ 德育导师制受导学生个案分析《案例》题目有哪些
一、阅读下列案例,运用有关词语学习的理论,指出其中词语学习的类型及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20%)
如“晶莹的泪珠”中的“晶莹”(语文试用本第四册《小白花》)一词,教学时,虽以“光洁透明”之意加以讲解,但学生对其词义的理解仍不甚透彻。
我便暂时“搁一搁”,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注意体察花草作物上清晨“晶莹的露珠”,雨后“晶莹的水珠”,夜晚“晶莹的月光”,使学生对“晶莹”一词有较完整的认识,从而产生迁移,理解了“晶莹的泪珠”的含义。
二、阅读下列案例,运用图式理论分析教师采用了哪些方法措施,让学生习得了句子图式的哪些成分。(40%)
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课文第二段有这样一个句式,教师板书:“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教师在“又、又、比、还”等字下加圈,指出意思要一层深一层,关联词后面的“羞愧”、“悔恨”等词语可以调换。老师示范,换成:“听了五届人大召开的喜讯,我又高兴,又激动,比过年还快乐。”要求学生练习造句。
(2)受导学生导师辅导记录扩展阅读:
现行德育课程内容的主要特点是:
1、生活化。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
2、综合化。每一学段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多重价值,整合多种学科内容。《品德与生活》包含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3、生本性。课程内容主张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4、开放性。面向学生逐步扩展的整个生活世界,从封闭的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
⑶ 学生期望老师的受导方向什么意思
公众期望是指公众在接受政府服务之前对于服务的一种预期,这种预期不仅包括对服务结果(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的预期,还包括对政府服务过程政府如何提供服务)的预期。一般来说,公众期望是一种希望获得的“满意期望”,即往往期望政府提供的是理想的、称心如意的、渴望的服务。公众的期望具有双重作用,从公众的角度而言,它是激发和引导公众行为的动力,特别是公众对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环境维护等公共利益的期望,使他们能够形成更强烈的公共意识和社会参与。从政府的角度而言,公众的期望又给政府的服务建立了基本的标准,即政府行政应该从公众的期望出发,满足他们最基本的愿望,这样将促使政府行政真正以公民为本位,时时关注公众的所思所想,并以此为标准检查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在有关服务管理的理论研究中,通常都十分关注对服务对象的期望进行研究。 特别是在服务营销研究中,关于顾客期望的类型研究,对于我们研究服务型政府关于公众期望管理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现实指导性。由于政府所服务的“公众”对象,在其形成的服务预期中与服务的“顾客”所产生的服务期望在基本心理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我们可以参考服务营销关于顾客期望的研究方法,对公众期望进行特定的和深入的分析。在服务营销管理中,关于为顾客提供的不同服务,可以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对顾客期望进行不同的分类。在这里,我们主要采用两类标准来进行划分:一种是按照对期望的要求程度划分;另一种则是按照期望的清晰程度划分。其一,合意期望和理想期望。根据顾客对期望的要求程度,可以将顾客期望分为两类:合意期望和理想期望。合意期望与顾客认为可以接受的服务水平相关,是一种较低水平的期望;理想期望则意味着顾客得到的服务水平,也是顾客认为提供者能够而且应该提供的服务水平。
⑷ 谁那里有小学德育课的课件
创新德育方法,实施“德育导师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一、产生背景:学校在成立之初,教师和学生都是由几个不同的学校聚集到一个新的环境中,校园面积大,在校生和住校生人数多,学生素质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各项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德育工作,更是困难重重。面对部分教师重教不重导,学生受外部影响难以管理,班主任工作难度加大,已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导致部分教师不愿承担班主任工作等困难,怎样才能形成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呢?学校领导在苦苦地思索。经过反复讨论,学校决定引入“德育导师制”。由班级任课教师担任学生的德育导师,与班主任一起组成班级“德育小组”,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纪律,以及疏导学生心理,共同做好思想工作,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分解到任课教师身上,着力改变班主任孤军奋战的单一德育模式,努力形成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同心协力、全员育人的新局面。二、主要做法:1、建立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组织机构。为保证德育导师制实施工作的正常进行,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政教处负责具体落实这项工作。并且,学校还成立了德育导师考核小组,负责对德育导师的监督、考核、评估工作。2、完善“德育导师制”的制度建设。在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学校加强了制度建设,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制度、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家校联络制度、个案分析制度等,使导师的工作和管理有章可循,逐步规范。(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导师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症下药,制订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2)建立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导师每周至少与受导学生谈心辅导一次,并记录辅导内容;受导学生每半月向导师汇报一次思想、行为、生活、学习情况;必要时可随时汇报和咨询。(3)建立家校联络制度。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密切与家长联系。每月至少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指导家庭教育,共同探索教育方法。(4)建立个案分析制度。学校定期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法。3、建立德育导师的选聘和培训机制。德育导师的选聘根据自主、公开的原则,学校初步确定,征求学生意向,师生双向选择,学校适当协调。学校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举德育导师工作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导师的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4、明确德育导师的工作方法:(1)以身作则、人格熏陶。导师重视自身的人格修养,注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人格为学生树起前进的目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2)交流谈话、心理相容。导师通过经常性地与学生谈话,对学生倾注自己的爱心,对学生真心一片,与学生倾心交流,平等对话,以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田,建立心理上的认同,达到心理相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3)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导师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的能力,激发学生自我调节的内部动机,通过学生对自己心理和行为上积极主动的自我调节,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4)教育与研究相结合。导师把教育学生看作是一项日常工作,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的课题,对于所引导的过程与效果进行记载、分析,撰写个案分析材料,定期开展研讨,促进理论与实践上的交流与完善,不断提高“导”的水平。5、形成相对固定的工作流程。德育导师制工作程序图如下:宣传发动教师动员学生动员选聘导师选择受导学生导师与受导学生双向选择师生互动档案制度家访联络谈心汇报导师会诊考核评估6、建立德育导师的考核和奖励机制。学校根据德育导师的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法,通过德育导师自评(10%)、互评(10%)、班主任评价(10%)、学生及家长评价(10%)、考核小组综合量化评价(检查德育导师工作记录本、检查受导学生的行为表现等60%)等多种形式,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对德育导师的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考核。德育导师每年的考核成绩作为年度评优、晋职的重要依据。对于优秀导师学校将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三、推广普及:2004年新学期初,“德育导师制”开始在我校全面施行。按照实施方案中的实施步骤和工作流程,我们先是召开师生动员培训会,确定各班的德育导师,然后由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全班学生均衡分组,分配给各任课教师,或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担任“导师”。受导关系确定后,德育导师们开始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帮助班主任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纪律,对学生进行长期全面的观察,确定问题,思考对策,施行心理疏导,或谈话,或暗示,或倾听……导师们感受着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各自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注重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寻求突破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使学生自我调节,加强纪律意识,端正学习态度,明确人生目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除了对学生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实际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如:掌握不良行为学生的思想和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督促鼓励,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其获取知识的能力;针对个别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开展合理的心理辅导;对缺乏家庭教育和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思想上、生活上、经济上必要的帮助等。比如我校的历史教师杨耀升,针对受导学生的实际,提出了“转化角色”、“对症下药”、“鼓励到底”的育人思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再如,语文教师毕红波,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对受导学生进行无偿的学习辅导,并经常在双休日将不能回家的住读生组织起来出去郊游,或领回家中,为他们做一些可口的饭菜,改善他们的生活,深受学生爱戴。另外,我校德育导师对学生进行导育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我们将每月第一周星期五下午第四节课,定为专门的德育导师与学生座谈交流时间,在这一时间,所有的德育导师都同时与自己所承包的学生进行交流谈心,地点的选择可以是教室、公室,也可以是操场、文化长廊,每到这个时候,整个校园都会呈现出一幅师生共话衷肠的独特景象。其次,导师们还利用其他时间,或在公室,或在教室内外,或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或在学生宿舍等不同的场合,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心理疏导和生活上的关心帮助等。现在在我校,随时随地都能看见导师与学生并肩交流、促膝相谈的动人画面。四、基本成效: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德育导师制在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校德育工作的压力也慢慢得到缓解,德育导师工作初见成效。一是德育的实效性得到了增强。德育导师制在我校实施以来,在全体德育导师的精心导育下,许多在学习等方面有不同程度困难的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得到健康成长,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转变了学习方式,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成绩提高了。二是教书育人得以真正落实。教师担任德育导师后,明确了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承担德育工作具体的任务,工作中不仅关注自己所导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更是在自己的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德育。并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还能体验到一种为人师的快乐和责任。三是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实施德育导师制后,师生通过双向结对选择、平等对话交流,许多学生更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自己的导师,“有心事找导师”已被学生普遍接受。四是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正人先正己。德育导师制使每一位教师都负有对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习指导、心理辅导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个体心理、行为及指导的研究,从而也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经过全体德育导师和学生三年多的共同努力,到目前为止,德育导师制已经成为我校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而且在德育导师制度的带动下,全校业已形成“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良好局面,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等方方面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