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良行为问题及辅导教案
⑴ 小学生怎样抵制不健康的网络 教案
教学目的
1、如何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2、如何防范不良信息、不健康网站和网络骗子;
3、如何防止沉迷网络游戏;
教学重点
1、如何健康上网、交友。
2、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教学难点
1、正确认识网络游戏及带来的危害。
2、如何辩别网络行骗的手段及防范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 教具
[课前准备]
(一)设计电脑网络知识问答题,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情景设计:报纸摘抄,一个中学生的网聊日记,学生心理陈述等
(三)学生搜集网络的利弊资料
[活动过程]
在教学中我大致按“电脑网络知多少——网络的利弊谈——不健康上网方式的危害——文明上网、绿色上网、远离网吧”四个环节预设我的教学过程。
一、电脑网络知多少?
许多同学喜欢上网,大家能否谈一谈你为什么喜欢上网?上网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上网时你会做些什么?你知道这些时尚词语的意思吗?MM、稀饭、青蛙、PK、东东、9494
看来多数同学把上网作为了一种娱乐的方式,上网时感到轻松、刺激和兴奋。除了娱乐的功能,大家对电脑网络还了解多少?老师准备了几道题,看谁能最先说出答案。
屏幕显示:电脑网络知识问答题
1、我国开始正式接入Internet的时间为___________。(答案:B)
A.1986年 B.1994年 C.1995年 D.1996
2、计算机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答案:A)
A、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共享 B.运算速度快 C.可以相互通讯 D.内存容量大
3、计算机是如何进行数据转换的?
4、你知道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与电脑之间的“人机大战”吗?
5、请说出计算机的十个用途?
(这两组问题的对比,使学生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对电脑的了解片面,对于电脑网络的娱乐功能,了如指掌,但一些关于电脑的产生、发展历史以及在其他领域的实用功能,他们却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对于电脑网络,并不像自己认为的那样了解。)
分别出示两张照片(屏幕显示图片)并介绍说
1、你知道神六在太空为什么能安全飞行吗?这是在北京的航天飞控中心,正是这些地面科技工作者通过电脑网络,控制和保证了神六的安全飞行和着陆;
2、2005年12月,北京海军总医院的神经外科专家田增民教授,通过互联网的连接,操控一个远程脑外科手术机器人,成功地为1300公里外延安一名脑出血患者进行了手术。
(经过介绍,学生们对电脑网络有了新的认识:电脑网络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在生产、卫生、教育、科技、国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使人的能力更大程度上得到拓展和延伸,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此时,学生认识到电脑是工具而不是玩具,使用电脑网络应多注重它的实用的功能,而不仅仅是娱乐的功能。
(三)结论:电脑是工具而非玩具
二、网络利弊谈
(一)字幕显示:中国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网络究竟带给我们什么?
(二)小讨论:网络利弊谈
学生边讨论,老师适当点拨分别总结出网络的利与弊。
1、网络的弊:
1)容易网络痴迷而难以自拔,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2)容易造成现实感缺乏而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
3)容易扭曲自尊做虚拟世界里的“英雄”。
4)容易造成现实感缺乏而使正常的人际沟通受阻。
5)耽误时间,影响学习
6)浪费钱财,没钱上网还可能引发偷盗或抢劫。
2、网络的利:
1)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足不出户博览世界知识宝库。
2)拓展我们的生活空间,让我们足不出户了解天下大事。
3)帮助我们缩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传递信息。
4)娱乐的场所,给人刺激和轻松的感觉
5)网上聊天很畅快淋漓,无拘无束
(学生利用自己搜集来的资料,采用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对网络的认识)
(三)结论:网络是把双刃剑,要学会趋利避害
网络有有害的一面,下面所列的几种上网方式,你认为是有利还是有弊呢?
三、通过情景设计,展示不健康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危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健康网络的认识
1、情景设计
1)报纸摘抄:网络对学生的危害《血的教训》《通宵上网累晕头,坐睡铁轨被轧死》
2)学生日记摘抄——网聊十几个小时不下线
“我的身影时常出现在网络的虚幻世界里,我依恋上我的QQ,有时能在QQ上挂线十几个小时而不会下线,就像是人在吸毒一样,上瘾后没完没了,看来上网和吸毒可以画等号。我感觉QQ就像人们所说的“网络毒品?!”而我已经深深的中毒了,我成了网络中无数网虫的一员了,说到网虫我对它的理解是:一个人在网上吸食了“网络毒品”,以后逐渐上瘾,再以后死在了网络上。网络这把双刃剑把我“杀”死了,只是它“杀人”不见血。”
3)学生心理陈述——回归
一位曾经学习优秀的小青,自从被同学“辅导”后接触了网络游戏,从此就无心学习了,由原来的前三名,下降至最后一名。他说:“上课时我的脑海里时常跳出我在网上的头标和昵称,时常沉浸在游戏里那惊险火爆的场面中,时常陶醉在几路玩家痛快刺激的过关里,我简直可以听到机器里发出的轰鸣的声音,想着我的网友可能又在挂线、升级和在装备上超过我,心里就像有爪子在挠一样的难受。为了长时间泡在网上,我长时期上通宵,天天吃方便面,后来干脆连课也不上了,成绩一落千丈。我索性破罐子破摔,面对母亲、老师的劝说和父亲的打骂,我无动于衷,有时连家都懒得回,并办理了休学。泡在网上一年多,虽然风光无限,但我并不快乐,身体也垮了,直到有一天妈妈骗我去见了陶教授,帮我走出了阴霾。如今的我不再上网,又背起书包快乐的走进了校园。切身的经历我深深懂得:电脑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玩的??????
4)影像资料
你看了有何感想呢?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加深了学生对不健康、不安全上网方式的认识和危害的了解,不但会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甚至会导致堕落和犯罪。)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看来网络确实是有利也有害,不健康、不安全的上网方式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危害。那么我们如何趋利弊害,健康上网呢?”
四、教师与同学共同制订安全上网规则
(一)上网安全规则八条
第一条:切勿到网吧娱乐,远离不良网络游戏。特别提示: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稍不留意它就会刺向你。
第二条:切不可将网络游戏当作一种精神寄托而沉溺其中。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受挫的青少年,不能只依靠网络来缓解压力和焦虑。应该在成年人或朋友的帮助下,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
第三条:控制上网时间。一般以30分钟为宜,不超过一小时。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学习的情况下安全使用网络。
第四条:在网上,不要给出能确定自己真实身份的信息,包括:家庭地址、学校名称、家庭电话号码、密码、父母身份、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如需要给出,一定要征询父母意见。
第五条: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在网上读到任何信息都可能是不真实的。任何人在网上都可以匿名或改变性别等,一个给你写信的“12岁女孩”,可能是一个40岁的先生。
第六条:当你单独在家时,不允许网友来访。未经父母同意,不向网上发送自己的照片。不要自己单独与网友会面,如果认为非常有必要会面,则到公共场所,并且需要父母的陪同。
第七条:经常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在网上的聊天内容或所作所为,如果父母实在对计算机或互连网不感兴趣,也要让自己的可靠的朋友了解,并能经常交流使用互连网的经验。
第八条:如果遇到带有脏话、攻击性、淫秽、威胁、暴力等使你感到不舒服的信件或信息,请不要理睬或反驳,但要马上告诉父母或通知服务商。
(二)倡议—别把自己困在网中央
——珍爱生命,珍惜时间!健康上网,安全上网!绿色上网,远离网吧!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节课最精华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堂内容,设计了这个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
网络:天使 魔鬼
一、网络是学习的工具而不是玩具
二、网络是柄双刃剑,要趋利避害。
三、不健康上网方式的危害
四、文明上网,绿色上网,远离网吧
五、别把自己困在网中央
⑵ 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教案
、 教学目的:
1宣传学习并贯彻我国“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的基本方针。
2了解消防安全常识,火灾扑救常识,重视安全,珍惜身命。
3掌握灭火方法,自救与逃生的方法,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二教学活动重点消防安全常识,扑救常识,灭火方法参政教学活动难点掌握灭火方法四活动准备:1收集一些:消防安全事故:实例2、4台小灭火器。五教学方法:自主参与实践合作探究式。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课程(1)讲述1个“火灾案例:以引起学生注意力005年4月5日上午,山西省某煤矿第二小学四年级共195名学生,在10名教师带领下,到七八里外的山上春游,发生因学生野炊引发大火,当场烧死学生29名,重伤1名,轻伤3名的恶性事故。(2)学生分组讨论(56人一小组)“火灾案例”,以增强,火灾预防意识,安全意识(二)分组讨论消所安全应注意的事项,火灾扑救的方法及逃生方法,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1) 校园防火应注意什么?
(2) 外出野炊应注意什么?
(3) 发生火灾时应如何报警?
(4) 火灾扑救有哪些方法?
(5) 人身着火时如何自救?
(三)学生发言(一两个小组代表)
(四)学习教材内容
(1)火灾的概念:
火灾,就是在时间和窨上失去控制的燃烧。一般说来,引起火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菜引起的火灾:二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火灾
(二)火灾的预防
1. 家庭防火
安全使用液化石油气
安全用电及家电器
安全使用炉火
2. 学校防火
禁止学生携带烟花、爆等易然、易燃、易爆物品进入学校
实验用的易燃,易爆物品要有严格的使用,保管制度,并在专门库存放,随用随领,用完产即清理。
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消防制度,关键部位要设置灭火器材
在有寄宿生的学校里,严格管理,不允许使用电炉、热得快等电热器具。
3、山林防火
要杜绝人为火种(吸烟、野炊、举行火晚会
要采取一定的保障措施,如防止汽车漏气,扔烟头引起火灾
(三)火灾初发时应急措施
1. 报警
记住火警电话:“119”,同时说明失为地点,由什么引起火灾。
说明报警人的姓名,电话号码等。
2. 初起火灾的扑救措施
若是因用电不录引起火灾,应迅速切断电器电源。
火场的具体情况,可余用隔离法,冷却法,室息法,抑制法旧种方法灭火
救火时不要贸然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加速火势蔓延
消防队到达后,起火单位和在场的人员应及时向指挥员介绍已查明的场情况
(四)火场自救与逃生:
1. 加强安全自救的观念
2. 冷静选择逃生路线
脱离险境时,应冷静观察周围的火情,选择最安全路线
3. 不盲目跳楼一从各个安全通道,安全门及,防火梯敬
七、实践活动
分组演示灭器的使用
八、小结:
自然是如此美好,生活是如此安宁。然而,躲在和平文明背后的火魔,正窥视着我们。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发生频率最高的莫过于火灾。一个小小的火星可以使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化为灰烬,可以夺走人最宝贵的生命。因此,增强防火意识,提高防火自救能力,加强防火安全教育至关重要。
⑶ 小学生现在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哪些
影响小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有如下几个方面:
(1)贪玩。贪玩是孩子的本性。孩子虽已入学,但还没有自控能力。可能人进入学校,思想还在校外,听课时心不在焉,下课后猛玩;放学后在路上玩,回家丢下书包就到外边玩;玩起来就忘记做作业,甚至忘记吃饭。过分贪玩的孩子,多见于对其娇惯的家庭。如果这种贪玩的习惯持续到三年级,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是很不利的。
克服的方法是:对孩子要提出严格的具体的要求,如:上学时,要禁止带任何玩具到学校,放学要先完成作业,然后再去玩;在外面玩的时间要适当限制,逐渐扭转贪玩的习惯。同时,父母要经常检查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
(2)边学边玩。小学生由于刚进学校,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入学前已经形成的贪玩的习惯,仍然根深蒂固,因此,边学习边玩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是;做作业时,拿出玩具玩一会儿,又回来做作业,做一会儿作业,又去玩,上课时,边听老师讲课,边玩小玩具或扣指甲。这些习惯很不好,会影响注意力的集中,结果是学习没学好,玩也没玩好。
克服的办法是:入学前,大约在5岁时,就要注意逐渐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以适应将来的学校生活。例如,要求孩子吃饭时要好好吃,不边吃边玩;给孩子讲故事时,要求他认真听,不要边听边做其它事,如果孩子不想听了,就及时停下来;入学后,应要求孩子按时作息,按时到校听课,课间要充分休息或玩(不要赶做作业),课堂上要注意听讲;家庭作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一般应当先完成作业再去外边玩。
(3)作业马虎。许多小学生对做作业的意义认况不足,只是应付差使,稀里糊涂做完了事,自己从不检查,或者只做书面作业,不做口头作业(有些小学生书面语言能力、阅读朗读能力很差,主要是由于没有认真地做口头作业)。
克服的方法是:要教育孩子树立认真的学习态度,父母要经常检查他们的作业,并且要配合老师帮助督促孩子完成口头作业。
上述不良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父母不能认为“孩子小,大了自然会好”,而采取等待和迁就的态度。要知道,任何坏的习惯一旦养成,要想改正是很困难的。
⑷ 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的不良行为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课堂纪律的好坏会影响教学秩序、教学进度及教学质量.课堂纪律就是一种有序学习环境的创设,旨在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学习.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纪律,能保证教师上课有正常的秩序,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而课堂纪律维持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课题问题行为的控制与管理.
课堂不良行为,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课堂问题行为在中小学课堂中非常的普遍.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是指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表现为两种:一是显性不良行为,二是隐性不良行为.
本文结合以《谈骨气》的教学,谈谈如何有效控制课堂不良行为.在《谈骨气》的教学中,就出现了以下几种不良行为:1、读课文有拖腔.2、读书不整齐.3、小组讨论不积极.4、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余学生不注意听.5、整堂课一直有“窃窃私语”.6、有学生表面很认真,其实在桌肚下两个同学比手劲.7、有的学生整节课游离与课堂.
一、学生自身方面1、缺乏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注意力分散、上课小动作多(如转笔、拨手指甲、弄小刀透明胶带等)、遇到困难就放弃等.部分学生由于家长的漠视加上课业的加重,更是产生厌学的心态.虽然从进幼儿园开始老师就采取种种方法,强化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但效果并不是很显著,仍有部分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良学习习惯.2、学生动机弱.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玩的天性仍占上风,不能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玩乐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本节课我是借班上课,学生就认为不是自己的老师,不会批评他们.
二、教师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易犯三大问题是“过快、过多、过深”.(1)教师讲课过快,学生坐“飞机”.
第一,讲话过快.教师讲授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新东西,他们必须有一个思考理解和消化接受的过程.而老师讲话快,学生没有分析思考的时间,不能很好地理解,难以接受,只是跟着老师“坐飞机”发懵,所以极有可能游离于课堂之外.
第二,教学进度过快.开始讲授进度过快,学生消化巩固不了,感到一节课更比一节课难懂,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也就无心专心听讲了.(2)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累.
有些老师自认为多讲一些,学生就能学得好一些;或抓不住教学重点平均使用力气,往往出现课堂上老教师讲得多,学生发言少的“一言堂”现象,学生练得少的“满堂灌”现象.老师的这种教学模式就像是封建社会里私塾老师的模式,一点新意、创新都没有,这自然就让学生感到枯燥,觉得没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也就慢慢地对这门课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课堂上就容易走神了.
而本节课正好又是议论文,比较枯燥,学生当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3)讲课过深,要求过全.
知识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完整性,但是教学必须考虑知识阶段性和量力性.老师讲得过于难,而只有寥寥几个能听懂一些,其他的都听不懂,不能体验到这节课的“乐”,时间一长,就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觉得自己比别人差,或反正比别人差,这就给他们在课堂上出现不良行为创造了机会.
一、做好学生的工作
课前适时恰当地找他们沟通与交流,嘘寒问暖,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关注他了,关心他了,让他们觉得有一股暖流正慢慢地注入他们的内心.这样一来就拉近了你与学生的距离,他们就会在心里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学好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这样的话,他们在课堂上就会比较起劲,不容易出现某些不良行为了.
二、充分利用好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殷世华老师在课前先举行小小的辩论赛,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就不易出现思想游离课堂的行为了.
三、备好课、备好学生
教师只有备好了课,才不会出现“过快、过多、过深”这三大问题.只有备好了学生,才不会出现课堂冷场,乱糟糟无秩序的现象,才不会出现学生无心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行为.
四、语速、语调的调整
一堂课上下来,如果用的都是同一种语速语调,势必给人一种平铺直叙,枯燥无生气的感觉,而不是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感觉.椐观察后者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帮助,更有效.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如能调整好自己的语速语调,就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吸引着他们跟着你的思路、节奏进行活动.而不是你讲你的,他想他的.
五、注意细节: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的正确运用
首先,课堂中如果学生出现了不良行为,是正在进行时,教师要用恰当的口头语言去提醒,不能用过激的语言,因为我们除了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让他们停止不良行为,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课.如用过激的语言,就会适得其反.
适度的课堂幽默对构建和谐课堂环境很重要,苏联闻名教育家斯维特夫甚至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能敲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能沸腾学生的“血液”
,能“吸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沟通师生的心灵,能给学生永久的记忆…….
在学生出现读书拖拉是,我说:我觉得我和我们班的学生挺有缘份的,做事说话喜欢拖,读书也是,一句调侃的话,纠正了读书拖拉的毛病.
其次,如果学生准备发生不良行为,有这个迹象,你可以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还有站位等无声语言来提醒他们,把他们的这种念头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时如用有声语言的话,效果可能就没有无声语言好,也可能达不到你所想要的结果.
六、要求要明确,任务要落实
课堂中老师会设置一些环节,需要同学们小组合作或是同桌合作或是独立思考,这时学生就极容易出现不良行为.所以教师在让学生活动之前要有明确的要求,任务要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有事可做,都应该参与进去,这样学生就不容易出现不良行为.反之,就容易出现不良行为.其中每个组组长的组织带领也很重要.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⑸ 小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及对策分析
小学生的不良行为都是由家庭,因素造成的都是。父母的原因,对策分析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父母多陪伴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爱。
⑹ 浅谈如何纠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七坊中心学校 李美娟 要纠正不良习惯,首先要帮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什么是不良习惯。因为如果不能认识到自己身上的某些习惯是不良习惯,就谈不上纠正这种习惯。为此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将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与自身利益联系起来,对不良习惯的后果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决心纠正自身的不良习惯。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深入了解学生,探明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内在因素,根据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个性、年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他们身上的不良行为完全可以得到矫正和改善,我认为有以下几大方面。 一、 深入了解学生,及时对症下药 要深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是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对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纠正,更需要深入细致、耐心地了解学生,班主任只有探明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关键,掌握学生的关键问题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及时对症下药。我认为要想让学生改掉这些不良习惯,教师要做到随时随地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思想动态,做到及早发现,技术纠正,就可以收到防微杜渐的功效,把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阶段。 二、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 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经常会受到成人、教师的斥责、惩罚和其他同学的耻笑或歧视,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老师和同学存有戒心和敌意;但他们又很需要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同学的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的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首先必须使他们解除疑虑,克服对立情绪,摆脱消极的心理我认为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 三、 把握教育时机,激起内心火花 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往往听惯了训斥,学会了检讨或其他应付的办法,所以教师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抓住某些学生感兴趣的事件激起他们的情绪波动,而后给予启发诱导,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这种经历往往会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不良行为习惯变化的转折点。教育的时机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善于利用,就会成为纠正不良行为的有利时机。 四、提供范例,增强是非感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他们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在精神或物质上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榜样还有矫正作用,它像一面镜子,可以使学生经常对照检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因为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我们要用心去了解学生,去呵护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⑺ 如何运用“正面管教”处理小学生的不良行为
终于把《正面管教》这本书好好通读了一遍,真的受益匪浅,《正面管教》读后感。
不管是对自己孩子的培养还是对学生的教育,都从中学到了不少可操作性的,而且非常有效的方法。
但正面管教的方法是否能运用的恰当或有效,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能不能真正领悟到作者字里行间的意。
通过切身体会,觉得值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借鉴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想这是这本书的一个大前提,也是一个宗旨,如果能带着这个前提走在教学的道路上,相信,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出现在大的问题,都能通过正面管教的方法得到解决或真正的改善,而不是越来越糟。
其二,理解以下四种错误目的: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老师的关注时,学生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利——错误观念:只有当学生自己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老师对发号施令时,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学生得不到归属,但他至少能让老师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
放弃。
这几种发生在学生中的错误目的其实是他们行为不当的真正的内在原因,也是他们出现问题的内在驱动力。
但作为老师,往往只能看到学生们的负面表象,而看不到表象的实质,很多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其实,这或许就是的很多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误的原因。
如果老师能真正解读了孩子行为背后的东西,也许许多问题处理起来就会容易的多,也会更有效。
⑻ 对品德不良的小学生教育方法有哪些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教育措施
分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探究纠正不良品德的措施,实现帮助、引导、教育学生健康发展的德育目的。 [关键词] 不良品德 原因 简析 措施 对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产生很多老师都进行过大量的分析和研究,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在此,我也在自己从事的这几年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究和借鉴的基础上,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便于与同行磋商。
一、什么是品德不良行为
1.品德不良行为的含义与类型
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它具有一贯性、严重性、有意性、倾向性等特点。
品德不良的学生可以分为一下四种类型:顽固型、随流型、忏悔型、冲动型。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简析
(1)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①家庭的不良影响
a.家庭结构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包括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家庭关系结构的破坏;家庭意识的不良和家长的不良性格等方面。
b.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消极影响。如父母教育不力,缺乏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
②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响
a.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b.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互不沟通,互不配合,各行其是,削弱了教育的力量,甚至相互抵消。 c.有少数教师本身缺乏师德,或者品德不良,给学生带来了直接的不良影响。 d.有些学校破墙开店,教师经商,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破坏了学校里的学习气氛,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e.学校的各种压力,常会引起学生过度的焦虑与挫折,从而产生不良行为。 f.有些教师对学生或家长的要求过高、过严、过急,而忽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忽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严,无节制地加大他们的精神压力,以至造成他们的对抗心理而产生不良行为。 ③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a.社会上各种错误的思想、不良风气、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 b.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的影响,尤其是坏人的教唆; c.学生群体亚文化与小伙伴的不良影响等。(2)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观原因①中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 a.他们正处在迅速社会化阶段,未定型、可塑性大; b.他们自我意识能力差,因而抗腐蚀能力差,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诱惑和熏染; c.他们既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又乐意成群结队; d.他们重感情、易激动。②不良行为者的主观原因
a.错误的道德观念,被强烈的个人欲望所驱使。很多学生的不良行为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分不清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美与丑,头脑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导所致。 b.异常的情绪表现。经常遭受挫折,导致学生以不良行为对付焦虑。他们对社会上的一切逐渐形成了一种冷漠怀疑和焦虑不安的心理,对自己的前途也失去了信心,他们常以反抗、捣乱、抵触等行为来对付心中的失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品德。 c.明显的意志薄弱,道德观念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有的学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当道德观念与个人欲望发生矛盾时,不能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去战胜强烈的个人欲望,也会产生不道德行为。 d.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不良行为习惯是不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方式在多次侥幸得逞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常常使学生不知不觉的采取类似行为,这种坏习惯的维持所产生的愉快情绪体验又加强了类似的行为习惯。 三、学生不良品德的教育措施 品德不良学生虽然犯有道德过错,但并不是不可纠正的,应该看到青少年的思想还不定型,可塑性很大,在有害的影响下可变坏,在有利的条件下可变好,我们要采取符合其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特点的教育措施,满怀热情地去关怀和引导他们。 实践证明,品德不良学生的行为是完全可以得到纠正或改变的。针对学生的问题,我认为矫正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措施有: (一)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消除疑惧心理。品德不良的学生因常受到教师的斥责,对同学们存在戒心和敌意,认为教师和同学轻视自己、厌恶自己,常以一种沉默、回避、怀疑或粗暴无礼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同学,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教育是很难奏效的。因此,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先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为此,应设法改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应带头真心实意地尊重、关
心和爱护这些学生,只有用火热真挚的心感化他们,使他们从实际感受中相信教师的诚意,把教师当作知心人,接受教育的时机才会到来。其次,教师还要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使他们感受到被集体接纳的温暖,使他们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当这些学生体察到教师的善意,体验到集体温暖,他们才会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乐于接近教师,接受指导,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并从中受益。 (二)善于发现积极因素,扬善救失。善于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择善去恶,使其具备克服缺点或错误内在精神力量,这是最有效的教育措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的“闪光点”作为转变的突破口,成功地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激发其前进的信心和力量,使其逐步由品德不良变成品德优良。 (三)抓住转变时机,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是旧质不断更新、新质逐渐积累的过程。如何抓住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时机,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这对转变品德不良学生有决定性的意义。学生犯错误后,感到继续坚持错误的危险性,开始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这就是醒悟。这时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是很重要的。所谓转变,是指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了改正错误的表现,这时学生一心希望做出个样子给大家看看,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和赞扬。学生此时对老师的态度很敏感,教师对他们哪怕很微小的进步的肯定、表扬、鼓励,会进一步激起他们前进的热情和信心,并使其正确的行为不断地强化而巩固下来,这时若采取视若无睹的态度,就会扼杀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重犯旧错。学生进步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现象,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进步往往是迂回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学生一旦出现反复,往往心理紧张、思想压力大,认为再不会得到尊重和信任。这时教师绝不能表现出厌烦情绪或放弃教育,要正确地分析学生反复的原因,并在反复中寻找
积极因素,坚持不懈地做工作。学生的行为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就进入巩固期,这时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形成,也开始获得了同学们的信任,自己体验到变好了的快乐。但仍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教育,要鼓励其再接再厉,防止出现满足现状的心理,应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其良好的品德不断完善和巩固下来,成为稳定的个性特征。 (四)提供范例,增强是非感。品德不良学生是非观念差,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其品德不良行为,必须设法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行说理教育、组织正确舆论、严格要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正面教育、以奖励表扬为主、奖惩分明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适当的时间让他们懂得进步绝不是为了个人,而是要实现社会、时代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个办法使用得好,就可使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从而教育他们去改变现状,不断要求进步。 (五)通过实践活动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养成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品德不良学生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言行不一、反复性大、易于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的重点只是放在一般道德认识的教育上,忽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客观上就可能会继续助长认识和行为之间的脱节,甚至使学生因长期看不到自己行为的进步而丧失前进的信心。行为训练既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来进行,也可结合日常生活,随时把道德要求与日常行为方式紧密结合,促使他们产生与道德动机相一致的行为效果。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个复杂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是重要保证。因此为创造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条件,还应统一学生、家庭及有关方面的认识,组成一个统一的教育督促网,在校由教师、班集体负责督促、检查,在家中由家长督促检查,通过这样的组织,保证学生能始终按规定的道德要
a.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b.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互不沟通,互不配合,各行其是,削弱了教育的力量,甚至相互抵消。 c.有少数教师本身缺乏师德,或者品德不良,给学生带来了直接的不良影响。 d.有些学校破墙开店,教师经商,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破坏了学校里的学习气氛,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e.学校的各种压力,常会引起学生过度的焦虑与挫折,从而产生不良行为。 f.有些教师对学生或家长的要求过高、过严、过急,而忽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忽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严,无节制地加大他们的精神压力,以至造成他们的对抗心理而产生不良行为。 ③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a.社会上各种错误的思想、不良风气、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 b.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的影响,尤其是坏人的教唆; c.学生群体亚文化与小伙伴的不良影响等。(2)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观原因①中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 a.他们正处在迅速社会化阶段,未定型、可塑性大; b.他们自我意识能力差,因而抗腐蚀能力差,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诱惑和熏染; c.他们既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又乐意成群结队; d.他们重感情、易激动。②不良行为者的主观原因
a.错误的道德观念,被强烈的个人欲望所驱使。很多学生的不良行为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分不清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美与丑,头脑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导所致。 b.异常的情绪表现。经常遭受挫折,导致学生以不良行为对付焦虑。他们对社会上的一切逐渐形成了一种冷漠怀疑和焦虑不安的心理,对自己的前途也失去了信心,他们常以反抗、捣乱、抵触等行为来对付心中的失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品德。 c.明显的意志薄弱,道德观念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有的学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当道德观念与个人欲望发生矛盾时,不能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去战胜强烈的个人欲望,也会产生不道德行为。 d.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不良行为习惯是不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方式在多次侥幸得逞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常常使学生不知不觉的采取类似行为,这种坏习惯的维持所产生的愉快情绪体验又加强了类似的行为习惯。 三、学生不良品德的教育措施 品德不良学生虽然犯有道德过错,但并不是不可纠正的,应该看到青少年的思想还不定型,可塑性很大,在有害的影响下可变坏,在有利的条件下可变好,我们要采取符合其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特点的教育措施,满怀热情地去关怀和引导他们。 实践证明,品德不良学生的行为是完全可以得到纠正或改变的。针对学生的问题,我认为矫正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措施有: (一)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消除疑惧心理。品德不良的学生因常受到教师的斥责,对同学们存在戒心和敌意,认为教师和同学轻视自己、厌恶自己,常以一种沉默、回避、怀疑或粗暴无礼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同学,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教育是很难奏效的。因此,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先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为此,应设法改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应带头真心实意地尊重、关
心和爱护这些学生,只有用火热真挚的心感化他们,使他们从实际感受中相信教师的诚意,把教师当作知心人,接受教育的时机才会到来。其次,教师还要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使他们感受到被集体接纳的温暖,使他们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当这些学生体察到教师的善意,体验到集体温暖,他们才会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乐于接近教师,接受指导,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并从中受益。 (二)善于发现积极因素,扬善救失。善于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择善去恶,使其具备克服缺点或错误内在精神力量,这是最有效的教育措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的“闪光点”作为转变的突破口,成功地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激发其前进的信心和力量,使其逐步由品德不良变成品德优良。 (三)抓住转变时机,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是旧质不断更新、新质逐渐积累的过程。如何抓住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时机,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这对转变品德不良学生有决定性的意义。学生犯错误后,感到继续坚持错误的危险性,开始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这就是醒悟。这时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是很重要的。所谓转变,是指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了改正错误的表现,这时学生一心希望做出个样子给大家看看,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和赞扬。学生此时对老师的态度很敏感,教师对他们哪怕很微小的进步的肯定、表扬、鼓励,会进一步激起他们前进的热情和信心,并使其正确的行为不断地强化而巩固下来,这时若采取视若无睹的态度,就会扼杀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重犯旧错。学生进步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现象,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进步往往是迂回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学生一旦出现反复,往往心理紧张、思想压力大,认为再不会得到尊重和信任。这时教师绝不能表现出厌烦情绪或放弃教育,要正确地分析学生反复的原因,并在反复中寻找
积极因素,坚持不懈地做工作。学生的行为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就进入巩固期,这时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形成,也开始获得了同学们的信任,自己体验到变好了的快乐。但仍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教育,要鼓励其再接再厉,防止出现满足现状的心理,应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其良好的品德不断完善和巩固下来,成为稳定的个性特征。 (四)提供范例,增强是非感。品德不良学生是非观念差,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其品德不良行为,必须设法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行说理教育、组织正确舆论、严格要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正面教育、以奖励表扬为主、奖惩分明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适当的时间让他们懂得进步绝不是为了个人,而是要实现社会、时代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个办法使用得好,就可使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从而教育他们去改变现状,不断要求进步。 (五)通过实践活动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养成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品德不良学生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言行不一、反复性大、易于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的重点只是放在一般道德认识的教育上,忽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客观上就可能会继续助长认识和行为之间的脱节,甚至使学生因长期看不到自己行为的进步而丧失前进的信心。行为训练既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来进行,也可结合日常生活,随时把道德要求与日常行为方式紧密结合,促使他们产生与道德动机相一致的行为效果。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个复杂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是重要保证。因此为创造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条件,还应统一学生、家庭及有关方面的认识,组成一个统一的教育督促网,在校由教师、班集体负责督促、检查,在家中由家长督促检查,通过这样的组织,保证学生能始终按规定的道德要
求和行为方式行动,行为效果的好坏,都能及时得到肯定与否定的评价。 (六)锻炼与诱因做斗争的意志力,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使品德不良的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化,既要改变错误观念,又要有效地控制外部诱因的影响,引导他们与诱因断绝联系,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能力。在矫正的初期,当新的行为习惯还不够巩固、旧的不良行为习惯仍有潜在力量的情况下,让这些学生避开有关诱因是有益的,可以避免引起“旧病复发”。但根本的办法是使他们增强在面对各种诱因时都不受影响而坚持正确方向的能力。这样在新的动机和新的行为习惯已初步形成的时候,可给予他们与诱因接近的机会以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并在锻炼意志的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总之,学生的错误行为和不良品德,由于年龄、个性及事情的性质与严重程度不同,其行为的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有效地解决具体对象的具体问题,应该采取多样而灵活的教育措施,力戒千篇一律和形式主义,这样才能有效地矫正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