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处理网络舆情案例
① 作为舆情工作人员如何分析网络舆情案例
作为舆情工作人员如何分析网络舆情案例?
网络上的信息多种多样,细分而且繁杂,如果要对浩瀚如海的信息进行搜索和整理,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怎样对这些信息进行快速的抓取分析呢?
从具体操作的层面来看,在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舆情分析机制下,掌握网络舆情分析的方式方法,对于提高网络舆情研判的工作效能尤为重要。目前,尚未对网络舆情分析形成标准化的操作模式及其规范,就各地各部门所采用的常规性方法而言,主要包括了人海浏览法、关键词搜索法、多文档精选法、模板因子法、网络实验法和案例库比对法等。
一、人海浏览法
人海浏览法是指通过对各网站网页的人工查阅而了解网上舆情的方法。由于这种查阅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特别是在面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情况下,也需要调动海量的人力资源去实现查阅任务,故称之为人海浏览法。这种方法具有信息查阅精准、内容反映周详、舆情可靠性强和报告集成较慢、人力投入巨大、容易存在遗漏等特点。前三个特点是人海浏览法的优势所在,而后三个特点则反映出该法的不足和缺陷。
二 、关键词搜索法
关键词搜索法是指根据目标舆情信息的话语特征,选择核心词语设为关键词,借助网络搜索引擎,通过人工或机器系统,进行舆情信息搜集的方法。这种方法比人工浏览法的效率高,能够将相关目标舆情信息及时地从网站网页上获取,并呈现出来。关键词搜索法具有目标明确、检索效率高、收集范围广等优点,但是其搜索质量与所使用的搜索引擎工具的水平和设置密切相关,特别是借助机器系统按关键词的舆情信息,往往缺乏灵活识别、变通集成的人工优势,常使一些有价值的舆情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反映。
三、多文档精选法
多文档精选法是在网络舆情研判中通过对涉及目标舆情信息的文档摘要,反映舆情内容本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最初在舆情报告中为了说明舆情内容的原真性而使用,后来逐渐成为网络舆情研判中的一种独立性方法。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文档选择和摘要可以通过人工去实现,也可以通过开发的应用程序由机器系统辅助实现。目前,在开发的网络舆情分析应用系统中普遍含有自动文档摘要功能。
四、模板因子法
模板因子法是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历史分析,依据其发生发展规律,建立相应的网络舆情形势模板,并提取其相关作用因子作为网络舆情研判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与前述三种方法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是一种通过建模的范式对网络舆情进行研判的智能分析手段,既可以以人工的方式完成,也可以转化为相应的机器程序进行人工智能模拟,进而提高网络舆情分析效率。模板因子法所提供的理论研究模型尚未形成,相关研究机构和专业工作部门将其列为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五、网络实验法
网络实验法是将网络舆情事件通过模拟的网络环境进行实验,进而分析其变化发展的情况。准确地讲,网络实验法是一种研究性的方法,多用于教学、科研机构对某一预设的舆情主题的研究,但也可以作为现实舆情研判的一个重要补充,应用于对当下网络舆情的分析和研判。
网络实验法从参加实验的网民群体划分,可以分为开放式网络实验和封闭式网络实验。所谓开放式网络实验就是面向所有网民在互联网上对某一议题进行舆论研究,它同时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真实舆情,只不过其发起者是研究机构。而封闭式网络实验则是在特定局域网上开展,参与的网民仅限于局域网的可控用户,它并非在网络空间上的真实存在的舆情,而是一种特定实验环境下的舆论模拟。
六、案例库比对法
案例库比对法是指将已经发生的网络舆情案例加以分类,建立档案库,并提取其主要特征作为比对因子,与目前发生的网络舆J清对照,进行舆情研判的方法。这种研判方法属于一种经验方法,实质上是以过去发生的网络舆情案例作为一种研判的参照系,对当下发生的现实舆情进行研判。案例库比对法的优点在于其分析逻辑比较可靠,并有大量的经验数据可供借鉴;缺点是缺乏对外部舆论环境和网络运行环境变化的反映,不能建立起随外部环境变化的研判参照系。当然,任何舆情事件都不可能完全重复,但在处于社会转型期和技术创新和革命的时代,外部条件的变化周期比较短,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作用更为明显。
网络舆情的分析如果只是单靠人工来完成,工作的过程可能会比较艰难而且效率不会高,所以借助比如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舆情监测软件来辅助人工进行舆情分析会使工作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
② 怎么处理网络舆情
第一阶段:督促实体部门尽快查清事件真相,更要挤压谣言的舆论空间。
舆情发生、发酵初期,各种信息爆料会不断地出现在舆论场上,有的为真,有的半真半假,有的干脆全是假的。事实上,这个时期因受真实信息还在调查的客观条件限制,使得权威信息在这个窗口期处于缺位状态,不能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度,导致这个时期内公众更容易接受谣言的灌输。可以想象,一旦假信息占据了舆论主流,真实信息就会不断的被边缘化,舆情处置陷入被动。那么在这个时期,除了督促实体部门尽快查清事件原委外,更要打击谣言、积挤压其舆论空间,以确保后续真实信息能够顺利地占据舆论主流。
第二阶段:官方权威发布,抢占舆论话语权。
进入第二阶段意味着舆情将进入传播扩散期,这个时候传播“谁”的信息就成了舆情处置能否成功的关键,选择传播官方权威声音还是选择传播所谓“网帖”、“网曝”就会对舆情后续走向产生巨大影响,如果这个时期,官方权威声音缺位或失声,很容易使得媒体、自媒体账号采用“网帖”、“网曝”的内容,从而使得舆情信息传播充满不确定性,这个时候具有政务属性的政务官微理应扮演好自身权威发布的职责定位,及时发声,将舆论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三阶段:针对性地邀请媒体、时评人一起见证事件真相,开展评论解读。
不在具体事件所属地的媒体发表涉事评论,往往会因信息沟通不足、事实了解不全而发表偏向性评论。这时候,舆情处置应力邀本地媒体、有意向采访的媒体、部分秉持理性观念的时评人参与,撰写基于真实情况的客观评论,将事情“讲清楚”、“讲明白”。
第四阶段:对营销、利益相关者要进行干预。
如果舆情发展到这个阶段,事实上对本地的负面影响已基本无可挽回,但这并不是说,可以任其发展,因为在这个时期若对一些无底线的舆情营销干预不力,就会在各地不断出现与此舆情相关的 “舆情搭车”现象。这个时期,就需要对其中利用舆情热点进行恶意营销的账号及维护者进行有效干预,干预手段也有很多,例如举报、打击、管控等。
舆情是一门课,在当下这种互联网越来越深入社会管理的形势下,舆情媒介课该提到该有的重要高度了。
③ 面对突发事件 如何处理网络舆情
首先分清楚业务主体是政府还是公司,是教育机构还是个人,然后针对不同的主体,舆情应对的措施各不相同。
以天津港“8·12”事故为例,进行分析:
天津港“8·12”事故一声巨响,瞬间集合了人们对当下中国各种问题的猜疑要素。当官方回应尚在各层级中踱步跨栏时,虚假猜测信息已经向公众发动冲锋,而受众先入为主的心理,令当地政府陷入被舆论拖着走的尴尬境地。
舆情应对,考验的是官方应对主体在网络时代与众多自媒体的竞争中,预见与把控纷繁信息的能力。对政府来说,能够解开问题的关键是,公众需要的真相能否跑在质疑前面,权威媒体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引导自媒体。官方权威信息只有抢在网络谣言前面,才能占领舆论制高点,争夺话语主动权,主导舆论的演变进程,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好的主观路径和客观环境。
舆情应对是整个突发事件的晴雨表,更是救援处置工作的另一个战场,关系着政府的公信力,百姓的信任度。灾难发生后,最大限度地挽回人心的损失非常重要。在突发事件中,牵扯到的部门众多,所属管理结构又不尽相同,只有高度统一的权力统揽,才能协调各方,确认事实,迅速回应关切。
同时,要在日常工作中把应对机制落到实处,把纸上谈兵变成现实演练,避免因协调不力、信息不畅导致出面发布的单位和个人一边承受公众的指责,一边在信息发布中无能为力,最终陷于被动拆台中。
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对于舆情应对失职的部门和个人,一定要坚决追责。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发布必须反应快速、准确权威,在第一时间主动说、尽快说、如实说。在社会质疑出现前,先把答案公之于众,协调官方媒体把政府的声音放大,同时引领自媒体理性尽责。
④ 学校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你好
你是指向学校提意见吗?:
要正面对代,努力改正错误,多加强沟通与调解。一定要对舆情有回应,这样才能负责任。
⑤ 学校突发的网络上的舆情事件,有什么好的有效的解决方案
学校突发的网络上的舆情事件解决方案建立三支队伍:
1、由分管副院长、党委宣传部、党政办、团委、学生处、保卫处、现教中心组成的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领导小组协调、监督网络舆情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各类问题。
2、由各院系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组成的网络舆情思政教育队伍。各院系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应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由学生党建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党员教师组成的网络舆情监督队伍。充分调动这部分人员的积极性,为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提供更广泛的渠道,同时也为在网上制造正面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
4.各院系:各辅导员应通过建立班级QQ群、开通博客、微博、加入人人网、贴吧、学院论坛等方式,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转变教育方式,切忌对学生粗暴教育或直接以删贴为最终目的,应引导学生文明上网,通过正当途径寻求诉求;切实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问题,积极联络有关部门落实解决,防止出现群体性的网络泄愤行为;鼓励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通过网络发贴,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建立预警制度,重点监控心理疾病人员、受处分人员、平时表现较差人员。
蚁坊提供的教育舆情解决方案还包括了由专业的舆情分析师打造的舆情分析报告服务,可为学校领导提供专业的舆情应对建议以及数据分析服务,为学效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⑥ 如何分析网络舆情案例
分析网络舆情案例需要根据舆情导向和社会主流价值回观进行分析。网络舆情答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舆情的获取只能通过社会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效率低下,样本少而且容易流于偏颇,耗费巨大。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往往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看法,网络舆情可以采用网络自动抓取等技术手段方便获取,效率高而且信息保真(没有人为加工),覆盖面全。
网络舆情监控做的专业的是上海蜜度,上海蜜度的新浪舆情通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全网数据的获取、清洗、监测、分析、预警,同时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模型减少人为因素对客观数据分析结果的影响,保证舆情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 专业舆情服务团队则根据客户具体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人工服务,包括:内容分拣、要闻推送、简报制作、专业报告定制等舆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