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

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

发布时间: 2020-11-28 15:19:12

1. 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是什么他们分别解决了幼儿园课程中的什么问题

幼儿园课程的基础
基本知识体系:
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主要因素。幼儿园课程与一般的学校课程相比,有其特殊之处,主要表现为:
1、早期教育方案更多注重个体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更多强调社会需要和知识体系;
2、早期教育方案更多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获得,而不是间接知识的传授;
3、早期教育方案更多注重“整个儿童”的发展,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发展。
一、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基础
(一)心理学流派与幼儿园课程
1、认知心理学与幼儿园课程
(1)皮亚杰理论与幼儿园课程
① 皮亚杰知识建构理论概述
皮亚杰感兴趣的是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新皮亚杰主义者凯斯(Case,R)在论及皮亚杰理论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所作的杰出贡献时,将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思想归纳为五个方面:
A 对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往往在不同领域中获得形式上相似的理解,可解释为:因为这些理解都需要使用同样基本的逻辑结构;
B 对智慧发展的确定顺序具有普遍性,可解释为:较高层次的逻辑结构是通过较低层次的结构组合而成的,因此它遵循着某种逻辑顺序;
C 对未成年的儿童尚未表现的某种理解力,可解释为:只有当一定的逻辑结构水平建构完成之后,儿童才能获得这理解,而这种逻辑结构的建构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D 婴儿最早的动作学习与以后出现的比较复杂的学习形式间存有平行现象。
E 最后,对于儿童在能得益于某种经验之前必须获得一定的准备,可解释为:在儿童尚未获得适当的逻辑结构之前,不可能得益于某种经验,因为他们尚无同化它的内部机制。
② 皮亚杰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皮亚杰对教师提出了三条相互关联的建议:为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去操作;帮助儿童发展提出问题的技能以及应该懂得为什么运算对于儿童来说是困难的。
凯斯根据他对皮亚杰理论的理解,提出了皮亚杰理论在教育中运用的一些要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A 儿童接受的教学应同他们能够达到的智慧机能的类型相适应;
B 教学采取的一般方法应当能够促进自我调节或建构的过程。
从皮亚杰理论中得到启示,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开始强调儿童的自主活动,强调为儿童提供实物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强调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儿童的自我调节和反省抽象。皮亚杰理论使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主张教育应适合不同水平的儿童的发展,教育要促进儿童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2)维果茨基的理论与幼儿园课程
① 维果茨基理论概述
维果茨基理论的核心是“无论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发展应被理解为对心理机能的直接形式,即‘自然’形式的改造和运用各种符号系统对心理机能的间接形式,即‘文化’形式的掌握”。
② 维果茨基的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近些年来,维果茨基学派的理论已对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和实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维果茨基的理论获得启示,幼儿园课程应该既能适合儿童发展,又能对儿童的认知具有挑战性;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帮助儿童获得智慧的和社会交往的技能,特别重要的是获得语言的技能;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通过提供支持,对儿童的思维提出挑战,并使儿童获得成功;幼儿园课程还应该为儿童提供文化工具,帮助儿童适应所处的外部世界和文化情景。
③ 维果茨基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的比较和整合
A 逻辑思维的两个方面
福门等人曾对皮亚杰理论和维果茨基理论进行过一些整合,他们提出,逻辑思维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发明,其二是证实。
B 动手操作的经验
皮亚杰理论和维果茨基理论都强调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但是,维果茨基认为,动手操作首先是一种接受文化影响的模仿形式,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习者逐渐掌握前口头语言的象征意义。
C 外部规则与逻辑运算
维果茨基等人强调通过操作形成技能。在此过程中,有许多外部规则,这些外部规则以语言为中介,由专家传递给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专家控制这信息。
④ 文化工具与物理知识
维果茨基认为,知识来自成人已经发明的工具,诸如语言、玩具、电视等,其中主要是语言。儿童开始根据他所听到别人在过去的活动中所用的语言来规范自己的行动。一旦思维建立了,儿童就会通过某些过程将语言的一些方面进行内化。认知发展的方向首先来自文化工具,然后到达儿童。这个过程并非只是简单地记住工具特征的过程,而是一个在自己心理水平上将外部工具重新建构的过程。
⑤ 历史——文化学派理论与社会建构理论的异同
维果茨基与杜易斯等人的社会建构立场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A 维果茨基并没有提出,在同伴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一个知识水平较低的儿童有可能帮助另一个儿童在较高的水平上去理解一个概念。
B 维果茨基认为,学习者经过一个由符号——指示物之间的关系逐渐到符号——符号之间关系的转变。
C 与维果茨基相比较,杜易斯等社会建构主义者对“建构”概念的界定更为深刻。
2、成熟理论与幼儿园课程
成熟理论主张人类发展过程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人类的基因以系统的方式按一定的规律发展,虽然环境会影响自然的发展,但是不可能根本改变这些发展模式。
被称为儿童研究运动之父的霍尔,在儿童发展方面所作的研究,反映了发展是基于遗传的这一观点。霍尔的研究继承了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他认为“个体发展复演种系发展的过程”。霍尔被认为是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先驱,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和发展规律,而不是去遵循来自外部的规则。
3、精神分析理论与幼儿园课程
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首创的一个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源于有关无意识的早期论断。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格结构说。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它急切的寻找出路,要求尽快得到满足;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主要是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超我则是人格的最高层,它指导自我,限制自我。
4、行为主义理论与幼儿园课程
(1)理论概述
行为主义理论家反对内省,否认意识,认为对人的心理研究应当集中于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运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在许多方面坚持华生的早期行为主义立场,认为行为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在实验者所控制的刺激条件和有机体的反应之问建立函数关系。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并根据强化原理设计了各种应用性技术。
(2)行为主义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行为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曾是心理学界的主流,它曾对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例如,幼儿园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的依据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从行为目标、课程内容到课程的评价,构成目标模式的经典性程序,特别是行为目标的确立成为目标模式的逻辑起点。
(二)心理学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1、把发展理论等同于教育理论,把“是什么”的问题等同于“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实际上降低了发展理论作为科学的客观性;
2、把发展作为教育的结果,强调了儿童能做什么,而不是儿童应该做什么,而儿童应该做什么的问题是最有教育意义的,需要从哲学和伦理学上来阐明,而不是发展理论所能解决的;
3、过分依赖发展理论,就会使教育者将社会价值的问题搁置一边;
4、依赖于发展理论来决定教育目标,会模糊教学内容的政治倾向性,意在指出课程的选择应由发展的适宜性来确定,而非政治的和道德的优先性来确定;
5、任何发展理论都有两种假设,一是可以用发展理论来解释和预言的有关儿童发展和行为的部分要多于任何其他理论要解释和预言的部分,二是认可那些由系统的理论来解释的行为,而否认那些不可用理论来解释的行为;
6、发展理论的研究多以对白人儿童研究所得的结果来衡量所有种族、民族的儿童,将不符合理论结论的儿童都排除在正常儿童之外,这是不公正的。
二、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
(一)哲学流派与幼儿园课程
1、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者的基本立场是,在人的头脑之外,还存在一个现实的世界,它完全独立于人的认知过程,主体通过感知,反映了客观存在的知识。
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英国近代哲学家洛克,他提出了彻底经验论的“白板说”,即儿童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他认为,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知识归根到底是来源于经验的。
洛克的“白板说”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当亚里士多德说,心灵对金戒指的反应,就像蜡块上印上了金戒指的图纹,而不是黄金本身时,这种论调虽有质与形相分离之嫌,但其中却包含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
唯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毕达哥拉斯的神秘的“数”观念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但是,作为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白板说相对立的唯理论,则主要是由笛卡儿、莱布尼茨和康德加以继承和发扬。
笛卡儿认为,人的观念有三个来源,这就是天赋的、外来的和虚构的。天赋观念是人的一种能力,来自自己的本性。在笛卡儿看来,认识自然的唯一途径是理性的演绎,而演绎要求一些普遍的概念或公理作为其出发点,这些概念和公理是天赋的。
康德在认识论上的基本倾向是想要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白板说”和“天赋观念”,他一方面不满意唯理论和“天赋论”的专制和独断,另一方面,他又觉得经验论和“白板说”过分浅薄,他把认识看成是从感性到悟性,再由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
福禄贝尔的哲学观是唯心主义的,他相信,没有经验,理念也能被抽象地确证,经验仅能表明理念,而不能创造理念。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带有宗教的神秘色彩,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体,其中心是神,人和宇宙万物普遍具有神的本原。他认为,儿童具有活动、认识、艺术和宗教四种本能,其中活动的本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为创造的本能,教育就是要促进这种本能的发展。他强调教育游戏是儿童早期教育的基础,他为儿童设计的名为恩物的游戏材料均具有象征意义,旨在通过恩物开发儿童的发展潜能。
福禄贝尔积木是由圆形、三角形和四角形三种基本形状组成,基于颜色、形状及数量都是上天赐予的想法,这些玩具称为“恩物”。
蒙台梭利设计的课程反映了相当强烈的经验主义色彩。她强调儿童的感官训练和肌肉联系,设计了一整套训练感觉活动的教具和发展动作的器械、设备,让儿童在教师创造的环境中实现自我教育。
2、实用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站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外,把经验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主体与客体之间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产物,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而教育机构为他们提供的各种学科却将他们的世界割裂和分解了。
(二)哲学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为什么说哲学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基础之一?
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基础之一,哲学为课程提供有关知识的来源、知识的性质、知识的类别、认识过程以及知识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理性认识,所有这一切,对于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判断、幼儿园课程设计模式的确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和选择等都会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
从不同的哲学立场出发,会有不同的知识观,就会对儿童早期的生活和未来生活的成功需要什么知识持有不同的看法,从而对如何编制幼儿园课程有不同的做法。尽管在考察幼儿园课程基础时,似乎有偏重于心理学的倾向,但是,正如埃尔金德所言,“考虑儿童发展理论对于确定我们如何去教儿童是重要的,但是,儿童发展理论不可能单独就为我们应该教些什么提供指导”。
三、幼儿园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在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特别是20世纪初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学中分化出来以后,研究者们开始在社会背景下从不同的角度透析社会与课程的关系,形成了功能理论、冲突理论、解释理论等不同的流派。社会学提供社会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思想,社会学的研究指出,课程是受社会各种因素影响,并受不同社会观支配的。
与学校课程相比较,幼儿园课程似乎较少受社会因素影响和制约,但是事实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社会因素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幼儿园课程。例如,政治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幼儿园课程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文化不仅决定了个体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培养人的教育机构的发展方向。课程以及构成课程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价值体系等,在每个社会中都是由社会文化衍生出来的。
布鲁纳曾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课程改革运动的失败发表过意见,他说:“离开了社会背景,课程争论的意义也就黯然失色了。”因为“不顾教育过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来论述教育理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自甘浅薄的,势必在社会上和教室里受到蔑视”。
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一批对跨文化研究有兴趣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曾对美国当今社会主要的文化组成群体在家庭组成、家庭成员的角色、家庭成员期待、儿童培养和训练、亲戚关系、价值观和信仰、人的内在特征、教育和学习特征、对文化的认同、态度、问题解决的方式等方面作过大量的对比研究。
研究者们相信,家庭文化上的差异与儿童的学习背景、发展变化和社会调整是紧密相连的,为儿童编制的课程是不可能脱离这些文化背景的。
在对社会文化强调的呼声中,全美早期教育协会在1997年新版的指南中,对于在知识体中充分考虑儿童生活和学习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了强调,并将这一点与修改以前的“发展适宜性课程”的另两个方面(适合年龄和适合个体差异)并列,作为该组织对发展适宜性课程概念的基本陈述:
1、关于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知识,即与人类年龄特征相连的知识,允许人们在儿童的年龄范围里对什么样的活动、材料、交互作用或经验是安全的、健康的,儿童对此有兴趣的、可完成的,并对儿童有挑战性的等作出一般的预测;
2、关于群体中每一个个体儿童的长处、兴趣和需要的知识能被用于适合个体差异和对个体差异作出反应;
3、关于儿童生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知识能保证儿童的学习经验对儿童本人及其家庭是有意义的、有关联的和受到尊重的。
所以,为什么说社会学也是幼儿园课程的基础呢?因为,幼儿园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会因其保存、传递或重建社会文化的职能而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产生作用。即使是为学龄前儿童编制的课程,其背后也隐含着与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制度等相适合的基本假使和价值取向。

2. 现在做什么行业前景比较好呢

进入新时代,最火的行业肯定是网红直播和视力康复机构:
网络的兴起,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已达6亿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指出,学生视力不良问题突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和65.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研究报告,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其中我国初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已高居世界第一。相比之下,美国青少年的近视率约为25%,澳大利亚仅为1.3%,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巨大的护眼需求,必将引领下一个新经济风潮,加盟德致堂,事业更辉煌。

3. 你是如何认识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的

幼儿园课程主要是在游戏中完成的。从心理学角度考虑,主要是在游戏中,通过版知、情、意三个心理权过程,促进孩子良好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的初步形成。从哲学角度考虑,主要是通过游戏和课堂教育让孩子对外界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这个认识包括多个方面,比如外界的客观性(客观世界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客观世界是可认识的。从社会学角度考虑,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理解社会行为的一般规律。

(3)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扩展阅读:

教育心理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的作用:

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所以心理学对于教育课程改革当然很重要。

第一,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求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

第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可以为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第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可以检验教育课程改革的效果。

社会心理学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社会心理学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脉络、研究对象,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情感等。二是社会心理学应用性研究,诸如:人际关系、群体心理、传播与社会心理等。

4. 幼儿园要开哲学课 为什么要上哲学课

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一种思维训练课。那你以为的这些课应该是什么呢?开发一下孩子的智力难道有什么不好吗?

5. 幼儿园课程编制中的实践模式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是什么

幼儿园课程编制中的实践模式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是: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2、 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6. 儿童哲学课程的目的是什么

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进入学前儿童教育的领域,你必须经历书本和实践的双重历练,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修习,思想和体验的双重积淀。你要以哲学和心理学、人体生理解剖学和脑科学作为学前教育的敲门砖,再学习关于儿童发展和儿童教育的基本理念,从而进入一个更为具体的层次,学习如何针对儿童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身体等方面的特点因循其规律来实施教育,你还需要学习儿童游戏、儿童文学等课程。如果你希望将来成为一个幼教机构的管理者,或者课程研发人员,也有相应的选修课程来支持你。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从艺术实践到科研方法的训练,从教学实习到科研实习,都有着较为严谨和完善的管理。
学前智育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学前智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包括对儿童观察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培养,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培养,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等。这些方面是相互依赖而又相互制约的,在整个学前智育过程中缺一不可。
学前教育是就业率排名最高的专业之一,目前几乎是供不应求,很多幼儿园都需要提前下“定单”。因为目前的社会不是缺少幼儿教师,而是缺少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这样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识物察人的智慧,以及敏锐的科研意识以及良好的科研能力。
如果你愿意让你的一生都伴随着幼小的孩子的笑声,如果你愿意让你的一生都充满着无数次激动人心的成长,如果你真的愿意来做一做这样生动的“学问”,那么就义无返顾地走过来吧。
主要的学前教育研究者包括,杜威、蒙太梭利、瑞
中国的研究者主要有 ;陶行知,陈鹤琴等
学前教育是不是学得越多越好?部分专家认为,学前教育过度往往以牺牲孩子的情感、社会性以及长远发展为代价,得不偿失,教育部门应该及早刹住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风气。
山东省幼教专家董旭花说,幼儿园应该开展哪些教学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经作出了明确表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如果按照纲要开展教学活动,幼儿园的孩子完全可以度过一段轻松快乐的学前时光。但记者调查了解到,几乎每一家幼儿园都在“超纲”教学。记者在济南几家幼儿园了解到,凡是受家长欢迎、生源足的幼儿园都是开设课程多的幼儿园。
针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有的地方教育部门已经主动开始对幼儿教育溯本清源。青岛市教育局前不久对幼教机构办学行为进行了规范,禁止进行珠心算、早期识字及双语等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青岛市教育局基教处李世霞接受采访时认为,在幼儿园阶段,能力的培养比知识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幼儿园更应该注意对孩子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不是以知识学习为主。
有专家认为,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幼儿在入小学前就掌握了小学的知识,所以他们对小学老师讲的课根本听不进去,上课时对重复学习不感兴趣,常常开小差、做小动作。这些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董旭花认为,以孩子认多少字、会算多少加减法、会多少英语单词为荣耀的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学前教育首先注重的应该是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其社会适应力。当前一些幼儿园的超前教育虽然能使孩子学会不少知识和技能,但有的却忽视了孩子情感、社会性以及长远的发展,得不偿失。

7. 实用主义哲学怎样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

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的基础

● 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主要因素。

一般认为,课程的基础学科是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

● 课程与作为课程基础的每一学科都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以不同方式影响课程)

就学科而言,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是从哲学分化出来,而且每一种心理学或社会学思想的背后都有哲学假设为其支撑点。

哲学的基础性和终极性,使其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也许不会像心理学和社会学那么直接,或者使其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通过心理学或社会学而得以产生。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促进学龄前儿童发展是对学龄前儿童实施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一、心理学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为课程编制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以及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过程等方面的有关信息,为幼儿园课程的编制提供依据。

二、心理学流派与幼儿园课程——

认知心理学、成熟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等。

1、认知学派:

理解认知心理学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特别是有哪些重要的启示

(1)皮亚杰理论

①认知发展过程——同化与顺应。

②儿童发展的四阶段论:

③皮亚杰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对教师三条相关联的建议;建构理论

对教师三条相互关联的建议:

——为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去操作;帮助儿童发展提出问题的技能以及应该懂得为什么运算对于儿童来说是困难的;教育要适应不同水平的儿童,要促进儿童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凯施根据自己对皮亚杰理论的理解,提出皮亚杰理论在教育中运用的一些要点:①儿童接受的教学方法应同他们能够达到的智慧机能的类型相适应;②教学采取的一般方法应当能够促进自我调节或建构的过程。

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主张:(得到的启示)

● 强调儿童的自主活动,强调为儿童提供实物让他自己动手去操作,强调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儿童的自我调节和反省抽象。

● 教育应适合不同水平的儿童的发展,要促进儿童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 认定在学前机构中应以同化为主的游戏活动为儿童学习的根本。

案例:雨滴画家(小班)

案例:雨滴画家(小班)

目标:1、初步了解雨水渗透纸张的现象,观察不同的纸有不同的渗透效果;2、形成乐于观察,乐于发现的品质。

如何达成目标呢?

让孩子——画一幅送给雨的画!

(2)维果茨基理论:

✧ 最近发展区

儿童的任何一个行为是有两个水平(较低水平的行为、较高水平的行为)。这两个行为水平之间构成了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之间有若干程度的行为水平,这个区域称之。(事实上指儿童独立行为水平与其依靠帮助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 鹰架教学

此概念是伍德、布鲁纳和罗斯在运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过程中提出的,是指为儿童提供教学,并逐步转化为提供外部支持的过程。

✧ 心理工具

维果茨基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 幼儿园课程应该既能适合儿童的发展,又能对儿童的认知具有挑战性。

● 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帮助儿童获得智慧的和社会交往的技能,特别重要的是获得语言的技能。

● 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通过提供支持,对儿童的思维提出挑战,并使儿童获得成功。

● 幼儿园课程还应该为儿童提供文化工具。

2、成熟理论:霍尔、格塞尔

根据成熟理论,幼儿园应在不施加不适当压力的情况下让儿童得到发展,课程设计应基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儿童的“准备状态”,尚未达到应耐心等待;教师的作用是为儿童提供支持其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气氛。

3、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4、行为主义理论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

了解哲学、社会学对幼儿园课程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哲学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为课程提供有关知识的来源、知识的性质、知识的类别、认知过程以及知识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理性认识,为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判断、幼儿园课程设计模式的确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与选择等都会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

二、哲学流派与幼儿园课程

1、经验论和唯理论 2、实用主义哲学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社会学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为学龄前儿童编制的课程,其背后隐含着与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制度等相适合的基本假设和价值取向。

8. 受经验论哲学影响幼儿园课程实践是谁

受经验论哲学思想影响的幼儿园课程实践是(A )。 A 蒙台梭利课程 B瑞吉欧教育方案 C方案教学 D 福禄贝尔的恩物教学

9. 幼儿园社会学基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幼儿园课程的基础 基本知识体系: 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主要因素。幼儿园课程与一般的学校课程相比,有其特殊之处,主要表现为: 1、早期教育方案更多注重个体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更多强调社会需要和知识体系; 2、早期教育方案更多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获得,而不是间接知识的传授; 3、早期教育方案更多注重“整个儿童”的发展,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发展。 一、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基础 (一)心理学流派与幼儿园课程 1、认知心理学与幼儿园课程 (1)皮亚杰理论与幼儿园课程 ① 皮亚杰知识建构理论概述 皮亚杰感兴趣的是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新皮亚杰主义者凯斯(Case,R)在论及皮亚杰理论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所作的杰出贡献时,将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思想归纳为五个方面: A 对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往往在不同领域中获得形式上相似的理解,可解释为:因为这些理解都需要使用同样基本的逻辑结构; B 对智慧发展的确定顺序具有普遍性,可解释为:较高层次的逻辑结构是通过较低层次的结构组合而成的,因此它遵循着某种逻辑顺序; C 对未成年的儿童尚未表现的某种理解力,可解释为:只有当一定的逻辑结构水平建构完成之后,儿童才能获得这理解,而这种逻辑结构的建构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D 婴儿最早的动作学习与以后出现的比较复杂的学习形式间存有平行现象。 E 最后,对于儿童在能得益于某种经验之前必须获得一定的准备,可解释为:在儿童尚未获得适当的逻辑结构之前,不可能得益于某种经验,因为他们尚无同化它的内部机制。 ② 皮亚杰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皮亚杰对教师提出了三条相互关联的建议:为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去操作;帮助儿童发展提出问题的技能以及应该懂得为什么运算对于儿童来说是困难的。 凯斯根据他对皮亚杰理论的理解,提出了皮亚杰理论在教育中运用的一些要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A 儿童接受的教学应同他们能够达到的智慧机能的类型相适应; B 教学采取的一般方法应当能够促进自我调节或建构的过程。 从皮亚杰理论中得到启示,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开始强调儿童的自主活动,强调为儿童提供实物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强调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儿童的自我调节和反省抽象。皮亚杰理论使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主张教育应适合不同水平的儿童的发展,教育要促进儿童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2)维果茨基的理论与幼儿园课程 ① 维果茨基理论概述 维果茨基理论的核心是“无论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发展应被理解为对心理机能的直接形式,即‘自然’形式的改造和运用各种符号系统对心理机能的间接形式,即‘文化’形式的掌握”。 ② 维果茨基的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近些年来,维果茨基学派的理论已对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和实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维果茨基的理论获得启示,幼儿园课程应该既能适合儿童发展,又能对儿童的认知具有挑战性;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帮助儿童获得智慧的和社会交往的技能,特别重要的是获得语言的技能;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通过提供支持,对儿童的思维提出挑战,并使儿童获得成功;幼儿园课程还应该为儿童提供文化工具,帮助儿童适应所处的外部世界和文化情景。 ③ 维果茨基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的比较和整合 A 逻辑思维的两个方面 福门等人曾对皮亚杰理论和维果茨基理论进行过一些整合,他们提出,逻辑思维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发明,其二是证实。 B 动手操作的经验 皮亚杰理论和维果茨基理论都强调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但是,维果茨基认为,动手操作首先是一种接受文化影响的模仿形式,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习者逐渐掌握前口头语言的象征意义。 C 外部规则与逻辑运算 维果茨基等人强调通过操作形成技能。在此过程中,有许多外部规则,这些外部规则以语言为中介,由专家传递给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专家控制这信息。 ④ 文化工具与物理知识 维果茨基认为,知识来自成人已经发明的工具,诸如语言、玩具、电视等,其中主要是语言。儿童开始根据他所听到别人在过去的活动中所用的语言来规范自己的行动。一旦思维建立了,儿童就会通过某些过程将语言的一些方面进行内化。认知发展的方向首先来自文化工具,然后到达儿童。这个过程并非只是简单地记住工具特征的过程,而是一个在自己心理水平上将外部工具重新建构的过程。 ⑤ 历史——文化学派理论与社会建构理论的异同 维果茨基与杜易斯等人的社会建构立场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A 维果茨基并没有提出,在同伴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一个知识水平较低的儿童有可能帮助另一个儿童在较高的水平上去理解一个概念。 B 维果茨基认为,学习者经过一个由符号——指示物之间的关系逐渐到符号——符号之间关系的转变。 C 与维果茨基相比较,杜易斯等社会建构主义者对“建构”概念的界定更为深刻。 2、成熟理论与幼儿园课程 成熟理论主张人类发展过程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人类的基因以系统的方式按一定的规律发展,虽然环境会影响自然的发展,但是不可能根本改变这些发展模式。 被称为儿童研究运动之父的霍尔,在儿童发展方面所作的研究,反映了发展是基于遗传的这一观点。霍尔的研究继承了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他认为“个体发展复演种系发展的过程”。霍尔被认为是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先驱,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和发展规律,而不是去遵循来自外部的规则。 3、精神分析理论与幼儿园课程 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首创的一个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源于有关无意识的早期论断。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格结构说。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它急切的寻找出路,要求尽快得到满足;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主要是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超我则是人格的最高层,它指导自我,限制自我。 4、行为主义理论与幼儿园课程 (1)理论概述 行为主义理论家反对内省,否认意识,认为对人的心理研究应当集中于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运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在许多方面坚持华生的早期行为主义立场,认为行为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在实验者所控制的刺激条件和有机体的反应之问建立函数关系。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并根据强化原理设计了各种应用性技术。 (2)行为主义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行为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曾是心理学界的主流,它曾对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例如,幼儿园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的依据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从行为目标、课程内容到课程的评价,构成目标模式的经典性程序,特别是行为目标的确立成为目标模式的逻辑起点。 (二)心理学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1、把发展理论等同于教育理论,把“是什么”的问题等同于“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实际上降低了发展理论作为科学的客观性; 2、把发展作为教育的结果,强调了儿童能做什么,而不是儿童应该做什么,而儿童应该做什么的问题是最有教育意义的,需要从哲学和伦理学上来阐明,而不是发展理论所能解决的; 3、过分依赖发展理论,就会使教育者将社会价值的问题搁置一边; 4、依赖于发展理论来决定教育目标,会模糊教学内容的政治倾向性,意在指出课程的选择应由发展的适宜性来确定,而非政治的和道德的优先性来确定; 5、任何发展理论

10. 开哲学课是怎么回事 幼儿园小班上课应该如何组织纪律

孩子太小,好奇心重是很正常的,首先你要改变自己的心态,才能轻松内一点点去正视容现在的问题。因为你永远都不可能让你的课堂中学生一样秩序井然,那不符合幼儿园小朋友的正常情感表达。 但学校还是让人学规矩懂礼仪的地方,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