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设立什么教育为必修课程
⑴ 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什么课程
法治教育进课堂 将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人民网北京12月4日电 (熊旭
实习生胡少雄)昨日下午,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主办的“12.4”国家宪法日主题教育活动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三里河三小、国际关系学院等学校的学生,通过童谣、微视频等方式展示了今年北京市各级学校的法制教育情况。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黄兴胜表示,要鼓励教师积极讲法,学生们自觉学法,积极构建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校园氛围。宪法教育是法治教育的重中之重,从青少年抓起,从学校抓起,让2亿多中小学生普遍知晓宪法,牢记宪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宪法的理解,增强并巩固宪法意识奠定基础。
据悉,教育部正在抓紧研究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置法治知识课程的实施方案;抓紧研究在高等学校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具体举措。将从教材编写、课程安排、教学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抓紧完善宪法和法治教育的保障机制;抓紧研究将宪法及基本法律内容纳入升学考试的办法,进一步突出宪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⑵ 我国为什么要把武术列为大中小学必修课程
这个是来发扬自己的国术,假如源每个人都这么想,都这么做,那百年后,还会国术的有多少,如果光是爱好武术的去练习,那远远不够,强身是有很多方法,我相信这样做的目的最重要的还是让国人记住自己的国粹。跆拳道和空手道为什么能涉及到世界各地,我想大多原因还是他们自己发扬的好,如果都不练自己的国术,那以后还会有谁练呢,别谈传播出去了。
⑶ 为了撕掉中小学“高分低能”的标签,教育部将再新增哪门必修课
2020年教育部发布通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全国各大中小学新增一门必修课“劳动教育课”。
⑷ 我国为什么偏偏把武术列为大中小学必修课
最根本国家穷。抄
武术不是添加到中袭小学,而是代替,代替广播体操,目的“了解传统兼活动筋骨”。琴、棋等虽说也健身、健脑,但与活动筋骨还是不太相符,一个属体育,一个属文艺。
中国学生缺少刚毅,日韩空手道、跆拳道必修。有些国家男人不练武就太奇怪了,如泰国、以色列。
至于选择学生喜欢的,中国是应试教育,不可能像欧美。再说师资力量也不够,一切都是因为穷。
草莓小生方面您也不用担心,那只是武术操,既不压腿,也不扎马,更不对抗。日韩比中国猛多了,那些动作练武之人看不上的。
真要练格斗武术的话,就太极拳虽说看似轻柔,腿累的直颤,很耗体力的。
⑸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有哪些
(一)必修课程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录音课18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要求:明确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对教育实践的意义,以及小学教育面临的实际的心理学任务,使学生确立科学的儿童观和科学的教育观,并根据所学的理论总结和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本课程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探索儿童教育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围绕发展是教育的依据和结果,教育是发展的动因这两个主题,阐述了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过程,儿童在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中的基本特征、个体和群体差异,以及基本的应对策略;阐述儿童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儿童的学习差异与教师的教学差异的关系;阐述学习的准备,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发展和教学的测量等问题。
2.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是"开放教育试点"教育学科教育学类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的要求是:理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主要区别和内在联系,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况,认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阐述人文社会科学的具体内涵、内部结构和历史脉络;近现代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哲学、历史学、文艺学以及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重要突破;阐述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趋势,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3.自然科学基础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与小学教材、教学以及课外活动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扩大知识面,能兼教小学自然常识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与之有关的科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4.现代教育思想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是:了解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重要的学校教育及其他教育形式的新认识,理解教育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和教育基本原理发展线索,掌握现代西方和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发展及一般理论研究成果在学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简介中外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及当代教育思想的主要流派,分析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理论依据,讨论我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及其实践运用的前景。
5.教育研究方法
本课程5学分,课内90学时,其中录音课20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内容:确定研究课题的方法,教育科研的设计,文献法与内容分析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研究假设的统计推断,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和研究的评价。
6.阅读与写作(1)(2)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一学年。
本课程将现代阅读理论与写作理论有机整合、贯通,是一门体现当代课程改革精神的综合性、应用性、基础性课程。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和了解现代阅读基本理论与写作基础理论,了解和掌握各类文章的特点和基本的文章解读方法与写作方法,增强学生自身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水平。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阅读与写作基本理论的意义,懂得阅读与写作的内在关系,了解阅读心理与写作心理,初继续步掌握阅读的基本规律、特点与方法,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各类文体的基本特点、写作方法和文章的修改与评改。
7.现代教师学导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要求是:了解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理解并具备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认识现代教师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阐述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历史使命、地位和作用;阐述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基本素质(包括适应时代的教育理念、宽广深厚的知识背景、教育教学技能、课堂教学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更新知识和创造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人格魅力、身心素质等),以及现代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同时介绍国际视野下的教师现状和未来发展。
8.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
本课程7学分,课内136学时,其中录像课20学时,开设一学年。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了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改革意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本、图表和演示文稿的制作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上网和制作简单网页的能力,初步具备把计算机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的能力;了解教育传播理论、教学媒体理论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能正确选择教学媒体和在教学中的使用方法,了解教学软件制作技术;初步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会进行课程设计;为提高教学技能,使教学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信息技术概述(概念、地位和作用);计算机文化、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办公应用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或Wps2000);网络知识和相关软件(Internet Explorer、FrontPage);教育技术概述(概念、简史和方法);教育传播理论和教育媒体理论;教育媒体(宏观、中观、个人);教学设计(理论、过程、方法);教育媒体应用实验。
9.美学与美育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美学与美育是教育学科教育学类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课程。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渗透性和复杂相关性。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美学;美及其形态;美感;什么是美育;形式美与美育;艺术美与美育;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青少年发展与美育;教师角色与美育。
(二)限选课程
1.高等数学(B)(1)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有网络资源,VCD及文字教材等媒体,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积分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高等数学(B) (1)是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供小学教师进修使用。主要内容是:前言、绪论、初等数学知识、函数、极限、导数、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微积分简史、微分方程。
后续课程:统计与概率,数论初步等。
2.基础英语(1)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语音、语调,能流利地朗读所学课文,掌握和运用基础英语语法及500个左右词汇,包括约50个常用句型和30个常用短语,能借用词典阅读浅易英语读物。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基础英语语法及500个左右词汇,包括约50个常用句型和30个常用短语。
(三)选修A类课
1.中国古代文学(1)(2)
本课程8学分,课内学时144,其中电视课36学时,录音课18学时,开设一学年。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基本掌握古代汉语以及有关文化知识,提高阅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和语言修养。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作品选和理论知识两部分,比例约为4:1。作品选部分有说理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骈文、诗、词、曲、短篇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不求面面俱到,也不强调各时期的比例;理论知识部分,以文学知识为主,适量介绍古代汉语、古代文化等知识,有些知识安排在作品选的注释、习题中,可不受上述比例限制。
本课程与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1)(2)(3)课程不同,授课对象是小学教师,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有所不同。
2.中国通史(1)(2)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一学年。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国的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从边疆危机到瓜分危机;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抗日战争;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立与巩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历史性的转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其中电视课36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概括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和主要成就,选读各个历史时期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提高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析能力。
本课程主要内容:"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港台文学。其中文学史知识与作品选读部分的比例约为1:3。
4.现代汉语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小时,其中电视课18学时,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的基础知识,提高对汉语的理解水平,提高运用现代汉语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汉字结构,汉字规范化、标准化;词汇的构成、发展和规范化;词类,短语,句子,复句,句群;语言表达中的修辞方式。
5.文艺理论基础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电视课18学时,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文艺理论知识,提高理解、鉴赏文艺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以文学为主,兼及书画、音乐、影视各类艺术,鉴赏部分比重较大。
6.儿童文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小学教师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能编写一般的儿童读物。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训练小学教师独立分析儿童文学作品,学习儿童文学的理论知识和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作品分析、创作练习和理论知识学习的比例约为4:1。
7.外国文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学史的基本知识,提高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分析及鉴赏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简明系统地介绍外国文学的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从古代至现代各个历史时期欧美主要国家的文学发展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并简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从目前实际出发,简要介绍亚非文学。
8.创新教学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录像4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当前中小学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教学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教学创新能力,变传统教学为创新性教学。使教师的教学更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社会责任感,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培养适应新世纪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创新教学的时代意义;教学创新与素质教育;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创造性思维与教学创新;创新型教师的教学特色;创新型学生的学习特色;创新教学环境。
9.基础英语(2)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电视课时30,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和运用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达到小学师资应具备的整体知识、文化水平和相应的业务素质。熟练掌握1200个左右词汇,认知2000-2500个英语单词,包括约300个常用句型和短语,能借用词典阅读浅易英语读物。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基础英语语法及2000-2500个英语单词,约300个常用句型和短语。
⑹ 劳动教育已成为大中小学必修课,各学校应如何正确的安排课时
劳动教育课在规定中表示大中小学每周不少于一课时,可以在学期内或者寒暑假的时候自行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可以安排劳动周或者劳动月进行安排。这一次的要求是以集中劳动为主,以前也有这种劳动的要求,但是大部分都是让孩子在家里面劳动,然后家长进行拍照,很多时候很多家长都不舍得帮孩子去动手,都只是把把只是做做样子而已。现在很多孩子上了幼儿园还在喂饭,有些孩子上了小学,有些家长还在给孩子喂饭吃。真的非常的夸张,很多孩子离开父母生活都没有办法自理,更不要说帮忙做家务。
父母们要学会放手,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让孩子越早能够独立,能够生活自理,对孩子来说有很多的帮助。不能让孩子只会读书,其他什么事情都不会,连吃饭穿衣都需要帮忙,东西不会整理,等孩子们出了社会怎么办?
⑺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有哪些
1、主要课程
主要开设课程有:教育通论、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理论、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法、小学英语教材与教学研究等。
2、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3、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地满足基础教育对小学教师的人才需求,在院、系办学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实践以人为本、整体教育、目标培养、实践体验的教育理念,构建2111人才培养模式。2111即可担任小学语文、数学2门主课的教学,兼顾1门其它课程,指导1门活动课程,专长1门课的教学。
在构建课程结构体系上坚持体现“三性一体”的特征,三性指高等教育的共性、高师教育的特性、与小学教育专业的个性,一体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为一体。
在培养工作中坚持大学通识课、基础专业课、学科专业课、公共选修课、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六个课程平台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和小学教育研究一线贯穿,并充分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2111人才培养特色。
(7)大中小学设立什么教育为必修课程扩展阅读:
小学教育的作用
从人生发展历程来看,小学阶段是最重要的,是长身体、长知识最旺盛的时期。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对什么问题都要问个为什么,他们像海绵吸水那样,不断地吸收各种知识。小学生记忆力强,善于背诵,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牢记在心。
小学生模仿力强,容易做到习久成性,在儿童时代养成的好习惯,可以牢固地保持一辈子;相反,小学阶段养成的不良习惯,到中学和大学时纠正起来就很困难。因此,在小学阶段,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发展智力,还要在学习上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思想品德上要有严格的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的基础打得好,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⑻ 小学教育重要课程有哪些
(一)必修课程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录音课18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要求:明确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对教育实践的意义,以及小学教育面临的实际的心理学任务,使学生确立科学的儿童观和科学的教育观,并根据所学的理论总结和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本课程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探索儿童教育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围绕发展是教育的依据和结果,教育是发展的动因这两个主题,阐述了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过程,儿童在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中的基本特征、个体和群体差异,以及基本的应对策略;阐述儿童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儿童的学习差异与教师的教学差异的关系;阐述学习的准备,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发展和教学的测量等问题。
2.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是"开放教育试点"教育学科教育学类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的要求是:理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主要区别和内在联系,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况,认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阐述人文社会科学的具体内涵、内部结构和历史脉络;近现代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哲学、历史学、文艺学以及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重要突破;阐述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趋势,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3.自然科学基础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与小学教材、教学以及课外活动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扩大知识面,能兼教小学自然常识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与之有关的科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4.现代教育思想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是:了解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重要的学校教育及其他教育形式的新认识,理解教育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和教育基本原理发展线索,掌握现代西方和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发展及一般理论研究成果在学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简介中外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及当代教育思想的主要流派,分析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理论依据,讨论我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及其实践运用的前景。
5.教育研究方法
本课程5学分,课内90学时,其中录音课20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内容:确定研究课题的方法,教育科研的设计,文献法与内容分析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研究假设的统计推断,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和研究的评价。
6.阅读与写作(1)(2)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开设一学年。
本课程将现代阅读理论与写作理论有机整合、贯通,是一门体现当代课程改革精神的综合性、应用性、基础性课程。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和了解现代阅读基本理论与写作基础理论,了解和掌握各类文章的特点和基本的文章解读方法与写作方法,增强学生自身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水平。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阅读与写作基本理论的意义,懂得阅读与写作的内在关系,了解阅读心理与写作心理,初继续步掌握阅读的基本规律、特点与方法,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掌握各类文体的基本特点、写作方法和文章的修改与评改。
7.现代教师学导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要求是:了解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理解并具备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认识现代教师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阐述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历史使命、地位和作用;阐述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基本素质(包括适应时代的教育理念、宽广深厚的知识背景、教育教学技能、课堂教学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更新知识和创造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人格魅力、身心素质等),以及现代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同时介绍国际视野下的教师现状和未来发展。
8.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
本课程7学分,课内136学时,其中录像课20学时,开设一学年。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了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改革意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本、图表和演示文稿的制作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上网和制作简单网页的能力,初步具备把计算机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的能力;了解教育传播理论、教学媒体理论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能正确选择教学媒体和在教学中的使用方法,了解教学软件制作技术;初步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会进行课程设计;为提高教学技能,使教学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信息技术概述(概念、地位和作用);计算机文化、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办公应用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或Wps2000);网络知识和相关软件(Internet Explorer、FrontPage);教育技术概述(概念、简史和方法);教育传播理论和教育媒体理论;教育媒体(宏观、中观、个人);教学设计(理论、过程、方法);教育媒体应用实验。
9.美学与美育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美学与美育是教育学科教育学类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课程。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渗透性和复杂相关性。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美学;美及其形态;美感;什么是美育;形式美与美育;艺术美与美育;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青少年发展与美育;教师角色与美育
⑼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必须开设的课程有哪些
低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小学中高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9)大中小学设立什么教育为必修课程扩展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要求规定:
1、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2、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