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德育课程化的解说词
A. 以我为素质教育要做什么为主题的幼儿园大班德育教育发言稿
上最后一节辅导班的时候,只见大滴大滴的雨点打到窗玻璃上,发出有节奏的“嘀嘀嗒嗒”的声音.哎呀,糟糕!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不由得后悔起早上没有听妈妈的话把伞带上了.我这才想到问题的严重性,爸爸在单位加班,妈妈又生病了,都不可能跑来接我呀!怎么办? 看来只好冒着雨回去了.想着想着,下课铃声响了,我慢吞吞地收拾好书包.走到窗口看着,听着,心里不禁埋怨起这倒霉的雨.眼见着身边的同学有的被家长接走了,有的拿着伞走出了教室,也有的同学索性冲进雨帘,嘴里还喊着: 淋雨的感觉好爽哦!“于是,我也鼓起勇气冲进了那风雨的世界,硬着头皮去尝尝那“好爽”滋味.“哇!雨好大!”还没冲到校门口,我的全身上下已经淋了透儿,成了个“落汤鸡” .
B. 如何更好的开展好幼儿园的德育教育课程
中日幼儿园教育比较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纵观推动日本经济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原因,人们几近一致 地认为促使日本经济腾飞的催化剂,乃是其体系完整、制度完备、投入充足、实施普及的国民教育。正是由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朝野内外、举国上下对于教育的重视,才使得自然资源贫乏的岛国日本,以较高水平的国民 整体素质这一社会资源优势,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教育方面成功的 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作为实施启蒙教育关键阶段的幼儿园教育,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在日本也将其作为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 ,同时也作为学校教育的初始工程纳入教育体系之中。虽然日本幼儿园的创设比西方晚几十年,但由于日本不 断地借鉴西方幼儿教育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使其在幼儿教育方面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现将我国与日本的幼儿园教育做几个方面的比较。 一、教育原则及目标的比较 1、日本幼儿园教育的原则是以幼儿期的特性及幼儿接触的社会环境为基础进行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教师和幼儿间需建立一种十分可靠的信赖关系,倡导教师与幼儿为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努力。 我国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应互相渗透,有机结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 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并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 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 2、幼儿期是关系到人的品行最终形成的重要培养时期。根据这一点,日本幼儿园根据其教育原则,通过开展在园生活,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1)以培养健全的身心为基础进行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态度,使幼儿能健康、安全、幸福地生活。 (2)培养孩子的爱心、对人的信任感,培育自立精神,养成能与人协作的态度及初步的道德观。 (3)培养幼儿对所处自然、社会环境包含对事物的关心和兴趣,从而培养幼儿丰富的内心感受,萌发幼儿的思考能力。 (4)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对语言的关心及兴趣,养成能愉快地表达,认真地倾听以及对语言的感觉。 (5)通过各种体验,培养幼儿丰富的感性认识及创造性。 我国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目标按幼儿年龄的不同分为3-4岁幼儿,不跟生人走,不远离成人,不摸危险物。4 -5岁幼儿,不玩危险游戏,不去危险地方,懂得交通安全。5-6岁幼儿会处理简单危险,相比之下我国幼儿园安全教育中的避难训练、自我救助等方面的训练几乎没有,应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二、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 (一)日本 1、活动形式 幼儿在园的生活形式分为自由活动和集体活动,与我国不同,日本幼儿园以自由活动为主体,各班、各年 龄段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对室外的一些大型运动器材(秋千、攀登架、跳床等)、小型运动器具(球、绳 、玩沙工具等)以及室内游戏材料(积木拼板、图书等)进行自由选择,使孩子心理上获得极大的满足,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以游戏为媒介,充分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在玩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巩固经验,从而获得各领域的全面发 展。 在日常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集体活动所占的时间比例少,约20-50分/天。主要进行一些问候、唱歌、听故事、拆纸活动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与培养。 2、在课程的设置上,综合了各领域教育内容,依照国民行事、社会行事安排了一些按惯例或定期举行的幼 儿园“行事”(活动)。日本幼儿园的大部分行事都设有让家长参与的项目,幼儿园定期将园内的主要活动及教育内容以印刷材料的形式告知家长。 (二)中国 在我国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中非常重视情感的培养。比如,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等情 感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情商的发展。同时,我们在教育目标设置上注重幼儿对美的感受及表现的萌发。由 于比较偏重技能的传授,所以幼儿表现美的能力较强。 三、总结与分析 (一)日本幼儿园教育的特点 1、日本幼儿园教育,原则上是以幼儿接触社会、自然环境为基础进行多种多样自发活动,以培养幼儿自主 、自力、自律为目标,使幼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2、在日本的幼儿园教育中重视幼儿在各领域各项
C. 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的过程也是帮助幼儿社会化的过程,将这一观点与幼儿园德育的实况联系起来谈谈你的看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性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意味着幼儿园课程不仅要关注领域,还要关注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领域与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是领域课程发展的趋势,也是领域课程发展的高级阶段。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如何正确地实施其与各领域以及其他活动之间相渗透的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是艺术这一领域无法回避的话题。
笔者认为,幼儿园的渗透式艺术教育主要是指渗透于其他领域以及幼儿园其他活动之中的艺术教育。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应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渗透于其他各领域活动中的艺术教育;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教育;三是渗透于游戏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四是渗透于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同时由于艺术教育自身的某些特点使其在不同领域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是其他各领域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中介作用也使得艺术教育与其他各领域之间存在着更多的渗透。试结合幼儿园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来探讨我们应如何正确实施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
一、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
要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首先是要理解渗透不是指无关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把相关联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一定关联的内容是不能实现渗透的。因此,渗透到各领域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在内容上应与各领域活动的内容相关联。
其次,我们要理解相关联的内容的融合并不是指相关联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某些恰当的方式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语言活动《春姑娘》(散文诗)中,我们可以融入画“春姑娘”、唱或欣赏春天的歌等艺术领域的内容。但如果在欣赏完散文诗后,先让幼儿画“春姑娘”,然后唱或欣赏春天的歌,这使活动看起来像个大拼盘,显得生硬、不自然,且由于内容过多,很容易导致目标变得不明确,无法很好地完成预设的活动目标。如果在教师朗诵散文诗《春姑娘》时以春天的歌作为背景音乐,在活动最后让幼儿演唱背景音乐中的春天的歌来结束活动;或是在欣赏完散文诗后,让幼儿在画“春姑娘”时以春天的歌作为背景音乐,都会使活动看起来显得流畅、自然且目标明确。
D. 幼儿园德育有哪些内容
1.合理构建环境
改变过去单纯的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从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内点出发,考虑容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性的差异,为幼儿创设一个整洁、温馨、舒适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在幼儿园墙壁上、盥洗室、午睡间等地方布置礼仪教育和养成教育的图片,让孩子熟知幼儿园礼仪的要求;在各楼走廊上粘贴温馨小提示,知道上下楼梯要注意安全、说话要轻声、轻拿轻放玩具等;在家教栏和宣传栏等公共场所粘贴公益广告标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2.激发道德情感
良好的环境气氛和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乐于接受成人的建议,这样情境下的教育过程会给幼儿带来愉快,并培养了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为此幼儿园首先尽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充满着爱、信任、同情以及民主的人际交往环境,同时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半日活动、亲子活动等向家长做好宣传工作,了解幼儿园德育工作开展情况,引导家长共同参与,同时建立了《教师行为规范》和《家长行为规范》,督促家长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E. 幼儿园上国学德育课的稿子发帖
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2.根据教师的师资水平,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国学水平。 3.重视宣传效应,大力宣传国学精神,引起社会关注。 4.开展国学教育交流,提升家长文明素养。 关键词:幼儿园国学教育;“蒙以养正 圣功也”;国学水平;文明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15-0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暂时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消亡掉了,那才会万劫不复,永远不能翻身。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中国古书易经上说“蒙以养正 圣功也”蒙童时期把他养正培养他的正气这是圣人的功绩,不要养歪,养邪从蒙童时期我们就要教他走正道。而在幼儿这段时期孩子会以惊人的速度将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事物,不加选择的全部吸收。而国学教育包含孩子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各种规则,教育孩子如何孝养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如何起居饮食、穿着打扮,如何做事,如何读书,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不良环境等内容,通过给幼儿讲解教育,他们很快就会背诵,而且还会应用于现实生活中。那么幼儿园进行国学教育时,用哪些教学方法更加适宜呢?经过教学的实践研究与经验的积累,有以下方法: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处于人生启蒙时期的幼儿表现出的总体特征是对外部可感知世界的生动、具体的探究与认识。这是人睁大好奇的眼睛观察周围世界、利用现成的工具与环境发生主动交往的最初时期;是在心灵中构建色彩斑斓的一幅幅外部世界图像的时期;也是开始用词、语言与成人及其他人交换信息、情感、需求、欲望,从而建立起最初的、社会交往意义上的人际关系的时期。幼儿已经懂得“我”指自己。会用“我……”来表述自己的种种想法和要求,并学会一些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与方法。 幼儿园在开展国学教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幼儿生活为中心,基于幼儿现有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形式上要采取了幼儿喜欢的体验式、探索式等活动,让幼儿调动各种感官,实现色形声乐的有机结合。本着“蒙以养正”的教育理念,以中国传统经典为课程内容的依托,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顺序,内容上选择了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三字文》等内容,字数上也从三字句,五字句,到七字句。分别对应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国学教育活动。目的是通过诵读,让幼儿初步学习、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不断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通过诵读,让幼儿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眼界、净化灵魂、启迪智慧,让中华民族智慧精华与幼儿的成长节奏合拍,促进和谐发展;通过诵读,让幼儿拓展知识层面,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培养文学爱好,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根据教师的师资水平,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国学水平 教师要向幼儿进行国学教育活动,首先就要提升自己的国学知识。可通过查阅资料,组建国学评鉴小组等方式,努力提高自己对于国学的认知水平,了解、背诵或熟读国学经典作品,并且掌握教幼儿背诵的方法,使幼儿了解其中的正确含义,并学会联系幼儿实际生活进行启发教育。具体做到: 1、抓学习,促进教师对国学专业成长认识,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组织教师学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园所,学习交流,请专家来园讲座、指导教学等,教师统一思想,明确了认识,“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的强弱,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幼儿园国学教育质量的好坏”。但要真正提高教师国学专业水平,需要脚踏实地,制定一系列的方法措施,才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提升。 2、抓培训,利用多种形式,提升教师国学专业水平。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师的国学专业水平,首先要加强规划,有效落实。设立了“幼儿国学教育研究室”,重点就教师国学专业培训,课题研究,今年我们将申报“十二五”规划课题的子课题《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的研究,其次采用结对帮扶等方面开展工作,制定了中、长期教师国学专业发展的规划,短期培训计划,就教师目前的专业水平,采取突出重点,制定措施,分步实施,有效推进。最后分层培训与指导教师开展“为人、为师、为孝”等主题活动。同时请专业特长教师进行基本功展示,尽快让教师提升国学专业水平。 三、重视宣传效应,大力宣传国学精神,引起社会关注 首先在环境创设上为幼儿提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养,使之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及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园所传统文化环境的创设,全面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真正把园所文化扩展到孩子们的一切活动场所。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可将国学经典和幼儿园环境有机结合,落实在每一处地方。例如:班牌、家园共育、走廊、楼梯、盥洗室等等。通过每天播放《弟子规》、《三字经》视听光盘及教室环境周围布置展板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让幼儿及家长初步了解幼儿园国学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幼儿园家长学校、班级家长会及《家长园地》宣传栏,向家长宣传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明白国学对幼儿人格、道德品质、情操、精神风貌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通过新闻媒体、大型活动引起社会效应,向社会宣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从而社会认可。 四、开展国学教育交流,提升家长文明素养 家长进行国学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可组织开展了“国学教育交流活动”,活动以“传承中华美德 惠泽万千家庭”为主旨,通过对“凡出言 信为先 言必行 行必果”的理解和诠释,使家长掌握教会幼儿学习国学的方法,这样家长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到对幼儿的国学教育活动中来活动取得了家长的理解和积极配合,收到良好的提升效果。同时结合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开展了让家长搜索收集民风民俗、网上祭奠祖先英烈、感恩系列行动等主题活动,让家长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国学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最后让我们中国的文化之根正潜移默化地注入到孩子的心中,愿经典文化宝藏能够得到更多的发展和弘扬!
F. 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凡是和品德挂钩的都是我们教育的内容,内容很多不能一一细数,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一)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独占甚至争抢玩具,独食等是幼儿期常见的事情,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哪个孩子“自私自利”,贴上品德差的标签。对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来看。首先,这是由于幼儿特有的“自我中心化思维”所致。这种思维方式使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而不知道别人观点的存在及其不同,更不能主动,自觉地从别人的立场或角度上考虑问题,因而导致独占行为的发生。其次,幼儿常发生的争抢现象,往往是由于他们还不具备分享行为,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所致,需要成人加以培养。 培养的方法主要有: 1.树立榜样; 2.创造分享机会; 3.培养分享动机; 4.掌握分享规则; (二)培养幼儿的同情及助人行为 同情、助人是我国传统道德所倡导,也为现代文明所赞扬的。富有同情心,多些助人行为对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以及今后的社会交往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及早加以培养。方法有: 1.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同时帮助儿童了解他人的处境和情感状态,.唤起情感的共鸣,萌发同情心. 2.利用扮演角色的游戏, 让儿童练习同情人, 照顾人,帮助人,也可对儿童进行移情训练。 3.教给儿童一些安慰和助人的技巧. (三)培养协商与合作意识 协商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对于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将来进入成人社会,受到社会的接纳与欢迎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幼儿的协商与合作意识,让他们从小学会自己协商解决问题。 1.为幼儿提供与伙伴交往的机会,让儿童在交往中学习协商与合作。 2.通过榜样和示范来增进幼儿协商的技能,强化其合作行为。 (四)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劳动意识,劳动观念的教育,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幼儿的劳动习惯,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者的看法,对劳动成果是否珍惜等内容。目前,劳动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普遭受到人们的轻视。在家里,父母替孩子包办一切,从吃饭、 穿衣,到帮助孩子去做学校里的卫生……学校中一切围绕“升学”这根指挥棒转,劳动教育被抛在脑后。这样做的结果,不用说人们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许多人连起码的自我服务能力也不具备。这一现象应该引起社会,家长的重视。 具体到幼儿身上,这一问题更为严重。因为孩子年龄小,动作技能差,家长往往更容易把孩子的一切都“承包”下来。因此,家长更应重视这一问题。 那么,在家庭中如何对幼小的孩子实施劳动教育呢? 1.给孩子讲关于爱劳动的故事; 2.利用谈话开展劳动教育; 3.利用文艺作品和影视中劳动者的形象及其品德来开展家庭劳动教育; 4.给孩子提供接近劳动者的机会; 5.训练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从小养成劳动的习惯。
G. 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有哪些 生活化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为人们处理数据、分析资料、交流信息提供简捷的手段。由于其应用的广泛性,数学越来越被世人当作一种普遍适用的和生活必需的有效工具。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生存能力发展,不仅考虑数学课程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智力落后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运用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其数学应用意识,思维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智力落后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同样表现出如下几方面的特点:智力落后学生尤其是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迁移能力,但大多数智力落后学生在高技能发的学习上,迁移能力很差;学习兴趣较少,学习动机水平底;学习需要不占优势;智力落后学生的需要多以低级需要为主,以满足生理的需求为主。
因此,数学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内容。对于智力落后学生的数学教学目的是要为智力落后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使他们学会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实用性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着眼于智力落后学生现在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独立生活的需要,对最大限度促进智力落后学生潜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遵循对智力落后学生数学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实用性、发展性和可接受性”四条原则,对智力落后学生的数学教学进行以下的研究与探索:
一、 采用生活化教学法,让生活问题走进培智学校数学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信息交流的手段和工具”,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数学。弱智学生由于智力地下、思维不灵活,在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据技能时,通常需要借助更多的直接经验,认识更加具体的内容,经历更加深刻的体验,才能实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针对弱智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因此,在培智学校课程设置中数学的教学的要求: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无论培智学校还是普通学校都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化教学方法主要有:(1)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数学问题与活动,把知识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根据弱智学生爱动的特点,进行了“动态教学”,如“认识数字5”时,运用课件出示<小花鸭过生日>,再现生活情景,寓教于乐。先以轻松活泼的,充满情趣的故事导入:小花鸭今天过生日,大白鹅、黑黒狗,小公鸡、胖胖猪都买了礼物来祝贺.......。接着让学生数一数故事中涉及到数字5的图片,孩子们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和诱人的礼物,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过来,然后可以进行分角色表演,进行生日宴会活动,在活动中,要给小动物们安排座位,分配食物等,在游戏中不仅进一步认识了数字5,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2)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和研究能力,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认识“24时计时法”时,要想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用24时计时的意义和重要性,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长途汽车站去实地参观,从而找出正确答案;在认识重量单位“千克”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有关“千克”的实际概念,教师可以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菜场、水果摊等场所,让他们学会亲自挑选1千克的蔬菜和水果,然后亲手拎一拎,亲身感受1千克的重量,再亲口数一数,亲眼看看1千克的物品有多少,再测一测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在认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时,可以让学生用卷尺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用米尺测量自己的身高,在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长度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能够使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并能即学即用,具有很高的教学实用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3)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穿心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我设计了到超市购物的游戏,让一个孩子扮演收银员,其余孩子去购物,老师给他们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在购物的过程中,顾客要认出物品的单价,在付款的时候,收银员还要说出你付出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收银员的角色,让轻度智障的学生轮流去扮演。这样在游戏的过程中,灵活的运用加、减、乘、除知识计算购物中出现的找零,求商品价格之和,求商品平均价格等实际问题,模拟生活情景,再现生活画面,使数学知识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个别化教学方式与走班制教学模式相结合,促进培智生的发展
每个儿童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特殊儿童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培智学校也象普通中小学一样采用班级授课制,学生按年龄编班。然而,班级授课它强调统一,要求齐步走,难以适应培智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充分照顾培智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也不易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性。培智学生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并不相符,同一年龄的培智学生由于智商不同,心理年龄也不同,并且同一类的学生的缺陷差异也是各不相同的。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培智学生健康成长,满足他们的个体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种特点与需要围绕特殊儿童,以特殊儿童需要为中心来进行教育。因此,针对培智学生个别化教学的需求,可以采用走班制的教学模式。
为了使走班制教学模式能够真实有效的培养培智学生,那么要考虑如何进行分班,如何针对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
走班制教学的分班原则主要有以下两点:(1)充分考虑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特点。教学得以有效运作的根本就是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特点。根据培智学校的学生的生理年龄一般在7-18岁,但是其心理年龄最高只能达到8-10岁正常儿童的特征,在走班制教学中,通常把学生依据生理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低段(7-10岁)、中段(11-14岁)和高段(15-18岁)。在领域目标的实现中就依生理年龄段和相应心理特征需求选择内容并运用相关教学策略和方法加以实施。(2)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在《纲要》中,将技能按照其发展的难易程度划分为低、中、高不同的阶段。但实际上存在着某些学生已到中段却只掌握了低段技能,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差异较大,认知水平又明显不同,在教授某一内容时就难以“面向全体”,无法体现“以人为本”。为此,需要根据一定的评测手段来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归类组合分班,分为低年级(1-3年级)、中年级(4-6年级)、高年级(7-9年级)三个教学阶段。
走班制教学根据分班后的不同年级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1)对低年级学生,采用综合主题教育,寓教于乐。根据低年级学生思维分散,注意力不稳定这一实际情况,在走班制的低年级教学中采用“单元综合主题教育”的方法,在个别化教学中渗透游戏教学,使学生在自然愉悦的状态下学习、训练,充分挖掘其潜能,有效地补偿其身心缺陷,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长进。(2)对中年级学生,努力创设情境,实现“教学、生活零距离”。现实世界是数学学习的丰富源泉,智力底下的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脱离智力地下学生熟悉的情境和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学生是体会不到数学的价值与意义的。基于以上认识,在构建中年级走班制数学课程时应以学生日常生活体验生活。(3)对与高年级学生,变课堂数学为社会数学。数学教学只有建立在真实的社会和自然的情境之中,才能赋予它具体的意义,也才能显示出它应有的价值。高年级弱智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5-18岁之间,他们即将融入社会。因此,在高年级的走班制教学中,应该注重加大培养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力度,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