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教案

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教案

发布时间: 2021-02-16 06:49:34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怎样备课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必然引起我们对教学作全面反思。但课改不能仅停留在观念的变革上,它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完成。对学校来讲,对广大教师来讲,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要加快教学创新,改革课程实施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新课程下新老教材的课怎么上?实行新课程后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核心的问题就归结到如何备课上。 当前,我校的师资不算紧、课程不算多,教师任务不算很重,教师为应付检查(教师应付学校检查,学校应付上级检查)照抄旧教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导致教案流于形式,把动态的学生排除在教案之外,仍是知识灌输为目的的旧备课模式的翻版。另外,一些老教师教法陈旧、思想观念转变慢,新课改对他们来说只是穿新鞋走老路;部份青年教师刚走上教学岗位,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培训,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和个人喜好备课、上课,他们某些观点新奇,但得不到理论支持;骨干教师虽然走在课改前沿,但他们校内外活动多,好的观点和做法仅仅在每学期的一两次教研课、公开课中体现平时亦忙于应付。就是有些教研组组织的集体备课,其实质仍然是应付检查(教研活动检查)的个人备课。因为,教研组的做法一般是,把备课的任务分配给几位教师,每人承担一定量的备课任务,然后交流(交换)。这种集体备课虽有交流、自主修改,但缺少情感的沟通,缺少争论,缺少商榷,缺少思维碰撞。这样备课只是手工劳动;几乎没有经过大脑的过滤的教案,只能是财产的浪费,体力的浪费,生命的浪费。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怎样备课呢?下面就新课改下的备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扬弃传统的备课观,树立互动生成的备课 扬弃意味着继承和发展。备课的内涵极为丰富,有对教材的钻研,有对学生的了解,有教法的设计,有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和利用,还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等。直面新课改,我们不能把传统的备课观一棍子打死,而要实事求是,科学分析,进行扬弃。如传统备课中提出的吃透两头,掌握双基和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知识和技能相吻合,并不矛盾。关键是教师在备课时,要创造性的工作,把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考虑进去,设计出符合新理念的方案,并在实施中,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达到三维目标。 新课程理论指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对话,即学生与教材的对话,与教师的对话;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角色将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上课不再是执行教案者,而是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的互动生成者。因此,教师要树立互动生成的备课观。教师的备课,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交往的平台,具体地说:一是能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二是能让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三是能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过程;四是要能关注学习的积极评价。 二、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写成的。能成为教材,自有其价值存在与相应的精神穿透。这就要求我们备课前一定要先对全册教材内容有个简要地了解与整理,对整个知识系统有个全面的感知,再针对单位备课内容进行具体设计,最终形成程序方案。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好的教材也有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记《课标》所指出的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这牵涉到备学生情况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学生对教材内容非常熟悉,则需对教学难度予以适度的提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 挑战;如果对学生来说教材内容比较难,较为抽象难解,则要考虑是否变换设计角度与思路,降低内容的难度与坡度,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体验成功,激发良好的学习意愿。然而,备学生是一个复杂、难把握、具有较高弹性的问题,为使每节课都能确保顺利,遇到问题有个回旋的余地,教师必须做好教学时的应急预案,也就是尽可能的多想几种可能。在不断解决问题,战胜问题的创造性劳动中逐渐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使用教材还包括扬弃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某些做法,使之更加完善与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三、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教学资源不仅仅包括课本、教参、练习册等课堂教学资源,也包括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课外教学资源,还包括每个学生所生活的社区、家庭等等。资源的外延。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是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应该注意的是,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往往拥有着和教师同样甚至更多的信息,而他们往往有自己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视角。所以教师应当积极顺应信息时代的这种变化,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备课。这样课堂的空间将会更加深广,教学效果也会更佳。 四、提倡集体备课,努力将新课程理念体现在教学行为上。 借助于集体备课加强对课程、对教材、对教学的研究与交流,用科研提升教研,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研究课程改革,进而有效的帮助组内每一位教师将新课程理念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上,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有效的集体备课,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环节: 1、个人预案 集体备课的前提是教师独自写出个人预案。每位教师生活阅历、教学经验、教学风格互不相同,因此教师钻研教材、设计个人预案时,不必写详案,而是个人在某个环节的独特见解,或是对他人教案某些认同章节的摘录、修补。个人预案能充分展示出自己独自的教学风格,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势,这正是集体备课的良好开端。 2、集体研讨 在教研组里,分单元确定中心发言人、定时间、定主题进行集体讨论。采取先逐人谈设计意图、教法学法指导、学生参与情况,即交流个人预案;再共同探讨,确立共性的东西,形成共识,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中心发言人把讨论过程及内容作好详尽的记录,整理形成材料并作总结发言。 3、整合实践 中心发言人从总结材料入手,把优秀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设计,融入本单元教案,诉诸笔端,形成一套完整的集体详案,再分发给组内成员。这时的集体详案,虽经过前两个阶段的交流与研讨已比较合理,但每个教师的观念与行动间还有一定距离,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更大的提高。因此,每一位老师要以集体详案为蓝本,根据自身的教学特色,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二次加工,并在实践中检验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而完善。 4、认真反思 新课程对我们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备课中的反思,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的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我们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的思维加工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最终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出发,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 5、实践成案 每一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对上一环节的教学设计的反思稿进行再实践,即运用反思稿在自己班级里进行教学,验证反思后形成的解决方案是否切实有效。在这一过程中,又会出现新的问题,从而又进入反思与修正,并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教学案例成案。从以上几个环节来看,备课确实是一个生成的、动态的过程,在师师、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必然会在思维的交锋、思维的碰撞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留下真实的缺憾。这些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激发我们对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细致分析,进行案例分析,进而面对现实中的真实问题时,能随时提取移植,做到举一反三。 总之,备课也是实践新课程理念。然而,要备好课并在备课中有效的实施新课程,就得更新备课的概念,懂得备课不等同于写教案。书写教案是备课,查阅资料是备课,了解学情是备课,上课后的教学反思、总结更是备课,而且是重要的环节。

⑵ 面对新课程,应该怎样备课

内容:备课的突破口先从观念上入手;新课程有什么新的备课特点;怎样编写新课程教案;●课程改革呼唤备课改革,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怎样备课?●有人备课写教案10年,但仍停留在最初1年的水平上;有人备课写教案1年,但却具有别人10年的水平。为什么?●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一、备课是课改的切入点,备课改革首先从观念上突破1、什么是“备课”?“备”,可以理解为“准备”、“预备”。“备课”就是教师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和了解学生,弄懂弄通为什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备课≠写教案。编写教案是备课的一部分工作,但备课并不简单等同于写教案。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写教案,其实这是不太合适的,应当把大量的时间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优化教学设计等。2、教师拿到新教材进行备课时,常常遇到一些问题:①、新教材体系和特点如此之新,一下子不知怎样去把握和处理;②、新教材要求活用,但却不知应如何开发课程资源;③、面对陌生的三维目标,应该如何去确定和整和;④、旧方法不能用了,根据课标精神应该如何来设计一节课;⑤、变革教学方法,研究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怎样去组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⑥、旧的教案都认为有必要改,但新课程教案又应该怎样写呢?……显然上述这些问题大都要在备课和优化新课程教学设计中得以解决,尤其要在备课环节中应该加以认真思考的。 3、 教师的备课形式从时间上分,有以下几种:①、常年备课(教师平时各种教学资料的积累、对生活的观察);②、学期备课(在课标指导下对整册书的钻研,可粗略一点,并可编制出《学期进度计划表》);③、单元备课(是在一个单元教学之前的备课,可以拟写出单元的教学计划);④、课时备课(根据单元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而进行的教学过程的设计);⑤、课前复案(上课前对教案内容再揣摩构思,默记熟练的过程);⑥、课后备课(课后回顾与反思,写教学后记)。历史雄辩证明:无论传统和现代,备课都是至关重要的,许多教师的成才也是从备课开始的,可见,功在课前,效在课上,备课是教师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工作,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上好课。4、任何一次教育改革,无不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教育每前进一步,无不依赖教育观念的突破。应当说,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不合理部分还相当严重地支配这些教师的行为,陈旧的教育思想束缚着他们的手脚,使他们摆脱不了旧的教学模式,跳不出传统教学的框框。所以,正确的教育思想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灵魂。观念更新比方法更新更重要。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教学。二、新课程下教师备课的特点1、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基本上是教师按着“我教你学”的思路来编写教案,教学过程完全是由教师来控制。因此这种教学设计基本上是预设的,有计划的,是可控的;这种教案是静态的单一的、机械的、细致的。甚至每一个教学环节、具体活动内容、什么时间学生发言,教师讲什么都由教师课前都做了规定。与之相反,新课程教学设计是“以学定教”。教学设计始于体现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案”,但又不等同于过去的“教案”。因此教学设计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教学设计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向互动,始终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正因为这样,教学设计不应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能是描述大体的轮廓,要给孩子留有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流动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这样看来,新课程教学设计既是可预设的,又是不可预设的,既是有序的,又是无序的。又是不可预设的,既是有序的,又是无序的。也就是说新课程的教案设计,教师在课前可以进行比较粗线条的第一次设计。而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以及新情况的不断出现,则应随机相宜地随时调整乃至进行二度设计。所以,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案,是动态的、多样的、灵活的和粗线条的,因此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2、由经验型备课向研究型备课转变传统的备课是一种封闭式的备课,教师往往满足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备的是课内,讲的是自己知道的,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独自钻研教材,选择教法。可谓是“关门教书”、“闭门批改”。十几年乃至数十年,备课上主要凭自己的经验。这是一种磨道式的循环。如今,实施新课程,备课是开放式的。备课内容、形式、方法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备课不仅备课内还要备课外,回答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新课程下备课就是教研,备课就是课改。备课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因为每一个新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就是对旧教学方案的创新,教学设计的推陈出新就是在进行教学改变。所以,时下教师备课就应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研究型备课有以下几个特点:备课的研究性体现 1、备课内容的开放性 2、备课方法的互动性 3、备课过程的反思性 4、教学设计的创造性 3、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教案转变由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有些教学目标是可预设的,有些教学目标是不可预设的,有的教学活动是可计划的,有些教学活动是不可计划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备课编写教案时有些教学设计内容可能在教案的文字中记载下来,而有些教学设计内容就要靠教师的思维来记载。另外,文字教案和思维教案并存也有助于减轻教师用大量时间来书写文字。备课应是终身随时的感悟,而不是一时的偶有所得,备课应是刻在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教学蓝图,而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4、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备课转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有这样的共识:如今的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学校更不应当是文化的孤岛。课程的综合化,要求我们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贴近真实的生活世界,与教师、学生、与家长、社会实现多方位的交流合作。针对新课程新设计出现的问题多、困难多、矛盾多的现状,单靠一个人的头脑来解决比较困难,为提高备课质量,节省时间,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合作备课就显得特别重要。当然,强调合作备课并非要忽略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要重在集体的交流和研讨,“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以情感沟通情感”。集体备课要做实就要把“个人自备”、“集体交流”、“个人整理”这几项工作结合起来。总之,在备课中要突出“三个体现”“四个注重”:体现课堂学习形式的多样性,体现学生的差异性,体现教案使用的灵活性和实效性;注重学法的归纳与指导,注重科研目标的生成,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与课后访问及分析,注重以后课堂教学的改进措施。三、怎样编写新课程教案 备课理念要改、备课方式要改,因此,编写教案的内容和方式也要改。 1、传统的教案存在的弊端: ①、追求形式,浪费时间:根据调查,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教师只有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分析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②、内容僵化,中看不中用:由于编写教案要求形式规范、内容详尽、字迹工整,这就导致教师为达到领导满意为目的去编写教案,而没有了自己的创造力。③、千人一面,没有个性:由于受统一规范要求的影响,一些教师又缺乏教学的创见性导致教案编写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试问没有个性的教案,怎能引出有个性的教学?没有创造性的教学又怎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学本是一个极富个性的事,备课应是老师个性智能的结晶。④、照搬、抄袭严重:有些教师的教案基本上就是从参考书或备课手册上抄下来的,平淡无奇、不鲜活,又不符合学情情况。造成上述教师编写教案中的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管理者的误导;教师备课时间不足;教师视野狭窄,缺少创新等等。2、新课程下教案的编写:①、领导要树立新观念,给教师松绑:要改变领导陈旧的教育思想及滞后的管理理念,如取消固定的格式和框框;不求规范求创新;不单纯以教案论英雄,重在看课堂效果等等方面。② 、适当简化教案,节省教师时间:要求教师用80℅的时间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而用20℅的时间来编写教案;由于教师的知识积累、教学经历、个性特点、思维风格和习惯等不同,因此备课可以因人而异,区别对待。③、鼓励创新,写出有个性的特点的教案:要向教师推荐一些好的教学模式,使教师认真学习吸收;要鼓励教师博采众长,发挥自身优势,编写有个性化教案;要研究教学个性,独树一帜、自成一家。3、新课程教案编写的几种思路(仅供参考)①、教案编写的形式按着“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这五个部分来设计,这种思路的特点是比较全面体现课改精神,尤其是突出了学生分析和设计理念两个内容,但比较繁琐。②、教案编写思路把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生分析、设计理念综合在一起来说明,这种教案比较简练,节省笔墨。③、教案编写突出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的组织,突出了以学定教,重视学生参与、经历和体验活动的设计,这种教案编写言简意赅,便于操作。④、教案编写思路通过“定位---切入---探究---拓展”四个层面把一节课的设计要素提领出来,“定位”说明的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设计意图,这为一节课的教学方面做了注脚;“切入”是课前导入和创设情境,而“探索”说明的是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和教师的组织活动安排。“拓展”是对课堂向课外延伸的设计。这种思路能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思路;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多样性;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定位得当,教学组织活动有力。

⑶ 请各位同学说说你认为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运用好我们的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学在语法教学与评价方面,存在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年纪偏大的老师仍抱着旧的观念和经验不放,一味地强调语法知识的教学,遇到某个新问题、小问题纠缠不放;新教师或年轻教师认为任务型教学不要教语法或淡化语法教学,更不研究语法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只是将教科书上的语法练习轻描淡写地过一遍。二是体现在测试性评价中,无论形成性的评价还是终结性的评价,近几年从上至下的考试命题,语法知识和客观题所占比例明显降低。因为考试这个指挥棒,近几年的学生在口、笔头英语表达方面,其准确性也明显滑坡。
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小组于对试验搞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程晓堂教授(北师大教授,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小组主要成员)就“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做了说明,其中有这样几段话:
将“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修改“现代外语教育理念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提倡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等各种强调学习过程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
主要是对有关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表述做了一些调整。实验稿明确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并要求教师“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修订稿则是“倡导注重过程的语言教学途径”,建议“要积极尝试和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等注重语言学习过程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修订稿鼓励教师积极尝试和使用其他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外语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任务型教学把握不好,以及过于强调用某一种方法,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同时我们应该领悟到:语法肯定是要教的,也是测试评估的一个内容。因为“语法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没有语法,语言就是一盘杂乱而毫无章法的散沙。”英语教学在我国是外语教学,我们要快捷、准确的学好这门语言,一定要学好语法。
因此,我想我们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调整教学策略:
1、重视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但不能轻视语言知识教学;
2、在情境中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语法,使语法教学将形式与意义、结构与功能、学习与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
3、将语法知识的学习与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4、测试评价中适当增加客观题的比例。
选择以下几种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
中学语法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1、单元常规教学模式
“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应每遇到一个新的语法项目都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和操练,而应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每单元花费一定时问,采用“观察——发现——归纳”的方法,专项突破该单元的重点语法项目。
2、语法专项复习模式
“集中呈现——对比分析——专项梳理——巩固运用”
进行期中或期末或一学段复习时,教师可以集中所涉及的语法内容,通过对比和归纳,引导学生梳理语法规则,并加以巩固和运用。同时,注意设计语法练习时,应尽可能让学生在语篇中完成,避免学生死扣语法规则、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
总之,语法教学不是我们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是一种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所以,我们应该始终倡导学生探究--发现式和自主式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坚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适当的语境中感受语言规则的存在,再通过对语法规则的观察、发现、了解、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学会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去完成一些具体事情,最终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设计心得体会2
通过这次培训,,我的收获很大。在学习了《高中政治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这一课之后,我就政治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方面,谈谈我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即使引导者也是学习者。也要不短的学习,增加知识的视野。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要引导学生按照社会的要求,围绕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学习,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方向的把握上,要发挥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
教学设计,必须改进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是作为指导。需要教师多带动学生的思维,不再限制于课本上的内容,是让学生自己创造。通过情景再现、综合探索,并设计创造一些新的东西,教师只是提供一些方法和材料,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采取的最多的方法是讲授式教学法。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学生活动时间缺乏等缺陷。目前,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都是被倡导的主导教学活动方式,在多样性的基础上,要着力体现当前主导的活动形式。我们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自己的特点,进行适时、适地的选择和整合,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活动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正确价值取向的发展。
同时在这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教学也有许多困惑和不足之处。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
首先是对教学组织的反思。尽管我已经竭尽了全力,仍然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学生,有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后无法掌握,导致课堂局面出现混乱。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是给了我一个警告,教师上课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还应该包括掌握全局,迅速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而这些是无法通过理论直接获得的,必须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加强。
其次,是对教学态度的反思。新教师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气盛,就难免血气方刚,对学生的忍耐力和包容度不足。特别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捣乱行为,同时,我也在不断地充实自己,开阔自己的心胸,只有心胸开阔才能正确面对发现学生的不同优点,而不被他们的棱角刺伤。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即对平常的上课的反思。教师始终是要站到讲台上去的,课上的好坏与否是检验教师的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因而就需要对自己的课堂行为作出反思,以便能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水平。
通过本次培训我体会很深,学到了不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这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我想通过我的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办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克服自身的不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⑷ 新课程提倡怎样的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国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照搬苏联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惯性。有研究者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领域抵制、抛弃了‘回到50年代’的选择,逐步以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而教育却不假思索地重新回到50年代的计划体制、苏联模式上去……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而教育领域没有根本改变。的确如此,在新课程启动前,尽管基础教育多次改革,但始终都没有跳出集中、统一的旧框架。苏联教育是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一部分,从上到下有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新课程在理论和指导思想上摆脱了旧的模式,但在实践中,几十年形成的惯性依然存在并影响到年青一代教师。目前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教案就是这种惯性的表现之一。

教案使教师成为课程的执行者

新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发动起来的。新课程的很多教育思想,尤其是课程与教学理论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当我们大多数人对这些思想和理论还十分陌生时,教育部已经把它变成了纲领和文件。经过几年的层层培训,我们理解了改革的大方向,头脑里有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例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是,有了先进的理念不等于就解决了实际操作问题。旧体制、旧观念下普遍实行多年的教学内容方式,不是教育部一个文件就能改变的,也不是几次培训就能够扭转过来的。各学科的具体问题只能由学科教学研究自己解决。

众所周知,新课程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不仅是名称的变化,实质是课程管理与教学思想的改变。教学大纲是刚性的,课程标准不是刚性的,是弹性的。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科书的编写只做出指导和建议。课程标准给教学与评价留下了选择的余地和灵活运用的空间。因此,在新课程中,我们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倡导“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

新课程为什么反对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呢?因为,“教教材”是旧课程的习惯。在苏联模式的教育体制中,教学大纲具有法规性,统一教材是教学大纲唯一的解读文本,教师必须按照教材去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方针的贯彻,才能保证教学大纲的执行。学校教育管理者督促教师教学的方法之一是检查教案。教案是执行和落实教学大纲、也是规范“教教材”的具体方法。

传统的教案源于凯洛夫的教育学。凯洛夫的课堂教学论就是以教材和教师为核心,复习学过的知识,讲授新的知识,布置作业都是围绕教材展开。以这种思想形成的一套固定的教案模式在我国流行了几十年,各学科基本一样。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板书设计,教学用具、布置作业,甚至教师要说的关键语,一一都要写进教案。这样标准的教案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历史教学旧的模式中,研究教材是教师必修的功课。研究教材就是理解教材,俗语叫“吃透教材”。理解教材就是执行教学大纲。如此,教师成为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执行者,这是苏联教育模式的特色,我们深受其害。“文革”前的历史教材不仅仅是革命史观的产物,而且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解释历史。红卫兵运动一呼而起,不能不说历史教育起到积淀作用。那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教学不能背离这个大方向,教师不能随意选择和改变教学内容,不能背离教材的观点,学校教学管理也不允许不按照教材去教。长此以往,中学历史教学形成了教教材的习惯,尽管新课程实行了“一纲多本”,但是,重教材的习惯依然如故。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产生教案,这个惯性使我们很多教师离开教材就不会教学。尽管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在实际操作中,依赖教材、教教材的现象仍然很普遍。教案这种方式巩固了“教教材”的惯性。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都是教案不可缺少的。教学应该有目标,问题是目标的产生是否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传统教案中,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的,教学内容是教材提供的,教师研究教材后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很多教师经过几轮教学后,教案不再变动,重复性的劳动也使他们对教学产生厌烦心理。在新课程的教案中,教学目标改换成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样样不可少,更像是给别人看的。一些版本的教科书在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按照教案的格式提供了这些内容,这就更方便了教案的书写。然而,这些预设都是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师的学识和经验作出的判断,在实施中指望学生能够这样按部就班地学习。典型教案中的正板书设计很少改变教材子目,副板书是对知识点的注释。一堂课下来,黑板上正副板书是否清楚,是评价教学的一个标准。这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教学观念。板书提供了学生笔记的提纲,潜在的希望是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学习。

教案的规范性限制了教师的创造力。它原本就是为促进教师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而设计的,是与教学大纲、统一教材配套的方式,是旧教育体制下对教师教学的具体要求。仍然使用教案这种形式使新课程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新课程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配套措施应当提倡现代教学设计。

提倡以教学设计取代教案

教案虽然有上述缺点,但不能否认,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打破了旧套路,在教案中增添了新的元素,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教学智慧融人其中,使教案这种形式变换了内涵,发生了一些本质性的变化。那么,是否非有必要以另一种形式取代教案呢?我们不妨以历史课程标准取代历史教学大纲为例进行讨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初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不断地修订,在初中新课程启动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之前,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还进行了最后一次修订。 2002年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很多提法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非常相近,可以说,修订者也在尽力为大纲注人新的思想,比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等等,这些语句在课程标准中都能找到,似乎大纲与标准的指导思想别无二致。那么,在大纲的名称下加人标准的内容行不行呢?不行。依笔者浅见:一、名称的变化预示了新旧的不同;二、性质的改变必须用准确的名称表达。就像近几十年称谓的变化一样,30年前我们在正式场合一律称“同志”,现在在社交场面上称“同志”显然不适宜。其实“同志”这个称谓也没什么不好,但是与“先生”的内涵就有很大区别。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也是这个道理,更何况二者的性质、作用有很大的区别。

“教学设计”从名称上准确地表达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教学设计就像建筑设计一样,要有艺术性,也需要专业知识。一份杰出的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应用的需要,还要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要与周边环境协调,还要有时代性、个性,等等。但是,即使出自名家的建筑设计也不会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北京奥体中心的“鸟巢”、人民大会堂背后的“壳形”国家大剧院,很多专家都持批评意见。课堂教学设计在形成中也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课程标准设计的课程内容、教材提供的文本知识,还要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但是,即便是在这些因素基础上搞出来的教学设计,也很难适应所有的学生群体。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更不应该是千篇一律,应该追求创造性,追求教学的个性而不苛求完美。教学设计与建筑设计不同的是,建筑设计一旦成为作品很难更改(更改要造成很大的浪费),而教学设计正需要通过评价不断修改、完善。

扬州大学的朱煌先生较早地注意到教案这种模式的缺陷,他归纳了历史课的教案与新课程改革理念在四个方面的不一致:“第一,过去强调精心设计教案,教学文本就像是一幅已完工的图画,留给学生的只能是欣赏,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文本事先无法完全预设,而是在动态中生成的。第二,过去视线主要集中在教师身上,考虑得较多的是教师如何施展其授业技巧,而新课程理念认为,备课与教案的关注点主要瞄准学生的活动。第三,过去认为写出教案后,上课就是贯彻教案,而新课程理念认为,上课时应该根据课堂情境不断进行调整,教学文本的完成不是在课前,而是在课后。第四,过去认为备课的成果就是物化的、书面的东西(教案),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既可以是书面的文本,也可以是头脑中的思路等。”他在书中还引用了钟启泉的看法:过于详尽的教案在教学中有可能起副作用。

有些研究者似乎也不反对教案这种形式。皮连生主编的《教学设计》一书中说:“教案是教学设计的具体产物,是教学设计指导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但是该书又说:“教学设计过程的具体产物是经过验证的教学系统实施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和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所需的整套(印刷的或视听的)教材、学习指导、测验试题和教师用书,以及对所有教与学的活动和教学过程中所需的辅助工作做出具体说明的教学实施计划。这样理想化的教学系统设计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很难实现,教材要通过教育部的立项审批,这个门槛就很难通过。假如一门课程能够形成一个教学系统设计,对教案的肯定尚能接受;问题正在于目前流行的教案是在没有教学系统设计下产生的,而且传统教案的编写程序与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根本不搭界。

提倡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最接近现实。用“教学设计”取代教案,这不仅仅是“正名”,而是从下而上地改变教学内容方式,促使教师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真正结合起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我们经常讨论有效教学问题,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产生有效的教学。教学设计以帮助学习过程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先导。“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便是对于教学设计的重新认识和现代教学设计技术的掌握”。这是一语破的。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的内容同样有教学目标、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方法,等等,那么,教学设计与教案有哪些根本区别呢?鲁献蓉先生的研究方向是数学教学论,她在论文中以表格的形式对比了教案与教学设计的不同(见下表)。

该表用“双基”描绘教学设计用词不当,但归纳的特点对历史学科基本适用。在历史学科的教案里,教材分析通常是教学分析的重点,以教材分析取代教学分析也并不少见。教学的重点、难点一般是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师的经验确定的。在统一管理的模式下,这样是可行的,因为教师不能随意选择和改变教学内容,不能违背教材的观点另讲一套。但是新课程不能仅仅根据教材进行教学分析。课程开发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不能拘泥于教材,因为任何一种版本的教材都是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他们理解的准确性以及以他们的学识对课程内容标准的扩展,都是可以质疑的。换言之,教师对教材内容完全可以有选择地使用。我们以高中新课程必修1第1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1课为例,说明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与教学分析。

同样是第1课,人民版教材从“王”的出现、“帝”的传说说起,介绍了早期政权与神权的结合;人教版从“王位世袭”说起,介绍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和“官员”;岳麓版介绍夏商的政治制度则侧重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三种教材除了宗法制、分封制的内容相同外,人民版和岳麓版都多少介绍了礼乐制度;人民版的《教师教学用书》还将“礼乐秩序”列为教学的难点。而课程标准的指导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显然,各版本的差异说明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是不同的。教材内容对学生准确“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未见得都有帮助,因为以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些知识可能还会起干扰作用。因此,新课程任何一种版本的教材都不应成为教学的圭桌。

按照教学设计的原理,首先应该明确“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个单元教学的目标,再精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要解决“学什么、为什么学”。自秦汉以来,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秦汉以前“早期”的概念包括夏商周三代,西周是重点,但西周没有形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西周制度的特点是分权体制,周天子不管地方诸侯国内部的事务。使学生理解这个特点应该是这节课的核心目标,否则秦汉制度就没有了纵向的对照。目标明确后再考虑西周之前选择什么内容。商朝内部是一种松散的关系,臣服于商王的属国只需纳贡即可,选择这个知识目的只是为了说明西周制度的沿革和创新。王位世袭制可以介绍,但没有必要从“禅让”讲起,禅让不属于政治制度,而且只是传说。人类各地区早期出现的政权大都与神权结合,夏商的“官员”与秦汉以后的官大不一样,如果要选择这些内容教师必须清楚,否则无助于学生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对礼乐制度的处理则要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假如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对宗法分封制度有很好的印象,补充礼乐制度能让他们更准确地理解西周是个什么样的社会。那么,作为重点的宗法分封制,学习目标就不仅仅是了解具体内容,而是要通过宗法分封制理解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此同理,第2节课无论使用哪个版本,核心目标都在于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不明确官僚制度,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就没有“特点”了。如果按照“教教材”的老路,这个单元的第2节完全可能重复“秦统一”的教学思路。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不仅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问题。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材知识,还要对知识进行分类,这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历史学科教学设计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待研究。

对历史课程教学设计的探讨

有关教学设计的翻译著作和研究著作,大都出自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家之手,课程专家为某一课程撰写的教学设计专著似乎少见。在中外教学设计的著述中,也极少以历史课程为例说明问题。新课程实施以来出版的教学法著作,只有朱煌先生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专辟一节讨论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一些案例加点评的历史教学用书虽然冠名教学设计,实际并没有完全应用教学设计的原理。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还有很多空白。

首先,对历史学科知识的分类就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很多人将广义的知识分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应用到历史学科,如叶小兵等著《历史教育学》认为,历史基础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依靠学习和记忆就可以获得;历史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属于程序性知识。似乎记忆性的历史知识之外都属于程序性知识。对学科知识的维度做比较准确的分类,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2008年,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了L"W·安德森等编著《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简缩本)》的中译本。该书确定了四个一般的知识类别: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网(第四章)。这样分类似乎更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如果认定客观史实属于事实性知识,它的基本元素是不变的,如在中学课程里,秦统一的基本史实就是那些内容。而概念性知识则是后人包括历史学家的解释。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确定学习内容的知识维度。对于初中一年级13岁的学生,秦统一一课的教学设计以事实性知识为主导是恰当的。对于争议很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即使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也应以事实性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因为从革命史观看,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三次革命高潮之一;而从现代化的意义上讲,太平天国就没那么重要了。限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课堂教学仍以事实性知识为核心比较适宜。当然,选择什么具体事实,初高中应该有很大区别。以概念性知识主导课堂教学设计也不乏案例,比如“改革开放”一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特区建设、沿海开放布局,等等,初高中基本内容都是这些,天津的教师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贯穿全课,用事实性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区别,使学生已有的概念清晰化,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比较可行的。

对历史学科的知识进行分类是很麻烦的事情。理科似乎很容易。历史学科中的概念有的来自古人,有的来自史学理论,有的来自政治学,有的来自经济学,有的来自其他专业,还有来自民间的。上述举例中,笔者用“主导”一词,实际也不能排除概念性知识。怎样分类对于指导教学更有实际价值,这应当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

教学设计有没有固定的格式?R·M·加涅等著的《教学设计原理》,和P·L·史密斯,T·J·拉庚合著的《教学设计》以及皮连生主编的《教学设计》等中外著作都提供了一些其他学科的样本,但对历史学科未必适用。历史课程的性质兼顾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美国的历史课程标准有很多处要求理解美国的民主价值观,日本高中世界史课程内容有意选择与日本有关联的让学生学习,发达国家都重视利用历史课程进行公民意识的教育。我国也重视,但在教学中往往是说教形式的。历史课程应该用“渗透”的方式。教学设计理论中以问题为先导非常适合历史学科。台湾清华大学的张元先生每次课前都有一份教学设计,他的问题设计非常精细,大小问题总有十几个,有的问题看上去没有什么意义,比如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设计的问题是“大乱时期人们会有怎样的想法?”范文澜说隋汤帝是个浪子,他问学生“做浪子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这些没有什么学术意义的问题,恰恰能够接近学生的经验,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将他们带入历史情境中。这是从学生的角度精细设计的过程,为后面引出较大问题铺路。教学设计理论的一个要求是精细,即对教学程序进行精细地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精心的引导。张元先生虽然没有用教学设计的理论解释他的教学,但他的做法正是教学设计所倡导的。课前设计这么多问题,加上材料,肯定也是要精心思考的。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以问题的形式展开,不失为一种格式。

教学设计还有表格形式的,活动课也需要有一种格式设计程序。根据内容历史课可以划分出多种类型,那么教学设计也可以多样化。笔者希望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探讨、总结,希望学校领导和专业研究者重视教学设计的推广。

许纪霖教授有句名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假如每一位中学教师都从改变自己的课堂开始,还原历史的趣味和丰富性,学生就会喜欢历史课,历史教学的面貌就会出现极大的改观。

改变课堂面貌从教学设计做起。

⑸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学法、教法、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 一、教学设计的本质 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要素进行分析与设计,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 创设教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策划,是对学生达成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 对上述定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理解∶第一个方面是教什么和学什么,回答的是“我去哪里”的问题,即教学目标的制订(也叫目标设计),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如何教和如何学,回答的是“我如何去那里”的问题,解决怎样教和学的问题,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它们都属于达成目标的各个要素);第三个方面是教的怎样和学的怎样,回答的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的问题,即教学的评价,解决的是教学效果问题。 (二)教学设计的分类 一般来说,从现代学校教学活动领域所涉及的问题来看,教学设计可以分为∶课程(学科)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三个层面。 课程教学设计,亦称为学科教学设计,主要是指对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设计。在学校教学活动中,课程教学设计工作一般需要一个专门的小组来共同研究完成,如学校的学科教研组。单元教学设计是介于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之间的一种阶段性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一般是指针对一节课或某一个具体问题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活动,所以也称为即时教学设计,也就是教案,一般由任课教师完成。 (三)教学设计的过程分析 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完整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学习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阐述、教学过程分析及教学策略制定、教学媒体运用和教学评价设计。各个环节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般来说,教学设计过程的共同特征要素应包括∶ 1.学习对象分析 教学设计过程应该比较全面地分析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学习风格及认知与发展特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起点水平及学习动机等。 2.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的内容主要应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编排与组织,教学内容展示的程序和方式等。 3.教学目标阐述 教学目标阐述主要是指教学目标的整体性与层次性分析,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标准等要素的确定与阐述等。 4.教学过程分析及教学策略制定 现代教学背景与环境的分析,教与学双方活动特征的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与综合应用等。 5.教学媒体运用 教学媒体运用内容主要包括∶多种教学媒体特性与效果功能的分析,教学媒体的优化选择,教学媒体的使用策略与方式的确定等。 6.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教学评价设计是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教学活动信息反馈方式与渠道的分析,教学效果检测内容、检测方式的确定,制定总结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的有机结合策略等。 来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一般模式探讨 一、课前系统部分(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A、叙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 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表现程度 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1)知识与能力:A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学生能了解…..;B. 通过学习,学生能….,形成……能力;学生能运用…..观点解释......现象,并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 .学生能通过收集……的相关资料,编讲…..短剧,再现…情景,产生对….的认同感。 B. 学生能通过列表归纳、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理解和运用……主要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通过学习….教育言论,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 B. 通过学习……的思想观点,学生能感知…. 思想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式教学方式部分的写作要求: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与技巧。(六)教学用具教学用具部分的写作要求:两个操作要求:(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部分课前探究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二)导入新课部分导入新课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三)师生互动部分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此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四)课堂总结部分课堂总结部分的写作要求:(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课后作业部分的要求.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部分教学后记部分的写作要求:(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反思的主要内容有 ① 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② 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了吗?通过什么方式转化? ③ 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④ 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 ⑤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三、教学设计的意义(一)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是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按照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鉴别)问题、选择和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试行方案及评价与修改方案,可见教学设计和传统的备课有明显的差别。在利用教学设计优化学习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一方面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谋求解决的方案,另一方面需要在设计、试行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思维习惯得以有效地培养,发现、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渐提高。此外,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可用于其他相似的问题情境和实际问题。 (二)有利于教师控制整个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和学习者可以清楚地知道学习者要学习什么内容,学习者将出现哪些学习行为,并为此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和学习者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和方法,实施既定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教学设计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为目的,它常以学生学习所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寻找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解决的目的。因此,教学设计是以问题找方法,而不是以方法找问题,使教学工作更具有目的性。教学设计应注重调控和教学评价,不断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修改程序。在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并对教学设计整个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为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依据。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准确地掌握学习者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便于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设计,可以优化效果并提高教学绩效。(三)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说它是一门科学,是因为教学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是能够通过建立在系统论思想基础上的科学方法——教学设计使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说它是一门艺术,是因为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直觉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所展示的人格、语言魅力以及表现出来对课堂的游刃有余都给人一种艺术般的享受。要掌握这门艺术固然有天生的成分,但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却不是几年内所能达到的,尤其是青年教师,而通过教学设计则可以实现新理论、新方法的有效运用。由此可见,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可促使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也为师资队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地途径。

⑹ 如何用新课程理论指导课堂教学

一、如何评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有的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变成了机械、刻板的操作。有的教师把“自主、合作、探究”写在黑板上,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每节课照着去做。有些实验探究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基本上学生没有思维活动……教师只培养了学生机械的动手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看似热闹,实际上只是形式而没有实效。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是机械套用。究竟需要不需要合作?值不值得探究?教师缺少深刻的思考。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或者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法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二、如何评价课堂气氛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于是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显示启发式教学,便采用边讲边问,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成为较低认知水平的“填空式问题”,一节课竟能提问上百次。试问这样不停地碎问、乱问,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吗?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学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
新课程还强调建立新型的、和谐的、民主型的、开放的课堂气氛。于是有些学生上课太自由化了,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想闹就闹……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现代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最多的应是鼓励、尊重。但在强调师生之间这种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同时不要忘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要的纪律制度和规范的要求是学习的必备保证,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是学生发展,以及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所不可缺少的。
三、如何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于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掌声鼓励”……进行笼统地评价。这样廉价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无论学生对问题回答得如何,都会得到教师的表扬,无论课堂上学生怎样不守纪律,从不给批评。久而久之,学生变得很浮躁,他们还会在乎表扬吗?他们还会对破坏纪律、影响到他人的学生感到羞愧吗?一味表扬,正如一味处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对有过错或偶有过失的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太多地去动用什么语言的脑筋。而是要言之有物,行而有效。尽可能由“评价无痕”做到“教育无痕”,从而形成学生的自我评价,做到学生评价的自主内化。
四、如何评价认知目标的完成
完成认知目标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务,但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法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许多观摩课,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常常采取回避的处理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无任何收益。
五、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看教师:是否创造了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度,是否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否统一了教学的规范性和创新性,是否落实了知识、情感、思维、技能等目标。
一堂好课不应是自始至终的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高科技现代教育技术的集中展示。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而在于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它留给人们的应是思考、启示和回味。

⑺ 新课改提倡怎样的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国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照搬苏联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惯性。有研究者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领域抵制、抛弃了‘回到50年代’的选择,逐步以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而教育却不假思索地重新回到50年代的计划体制、苏联模式上去……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而教育领域没有根本改变。的确如此,在新课程启动前,尽管基础教育多次改革,但始终都没有跳出集中、统一的旧框架。苏联教育是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一部分,从上到下有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新课程在理论和指导思想上摆脱了旧的模式,但在实践中,几十年形成的惯性依然存在并影响到年青一代教师。目前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教案就是这种惯性的表现之一。教案使教师成为课程的执行者新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发动起来的。新课程的很多教育思想,尤其是课程与教学理论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当我们大多数人对这些思想和理论还十分陌生时,教育部已经把它变成了纲领和文件。经过几年的层层培训,我们理解了改革的大方向,头脑里有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例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是,有了先进的理念不等于就解决了实际操作问题。旧体制、旧观念下普遍实行多年的教学内容方式,不是教育部一个文件就能改变的,也不是几次培训就能够扭转过来的。各学科的具体问题只能由学科教学研究自己解决。众所周知,新课程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不仅是名称的变化,实质是课程管理与教学思想的改变。教学大纲是刚性的,课程标准不是刚性的,是弹性的。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科书的编写只做出指导和建议。课程标准给教学与评价留下了选择的余地和灵活运用的空间。因此,在新课程中,我们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倡导“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新课程为什么反对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呢?因为,“教教材”是旧课程的习惯。在苏联模式的教育体制中,教学大纲具有法规性,统一教材是教学大纲唯一的解读文本,教师必须按照教材去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方针的贯彻,才能保证教学大纲的执行。学校教育管理者督促教师教学的方法之一是检查教案。教案是执行和落实教学大纲、也是规范“教教材”的具体方法。传统的教案源于凯洛夫的教育学。凯洛夫的课堂教学论就是以教材和教师为核心,复习学过的知识,讲授新的知识,布置作业都是围绕教材展开。以这种思想形成的一套固定的教案模式在我国流行了几十年,各学科基本一样。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板书设计,教学用具、布置作业,甚至教师要说的关键语,一一都要写进教案。这样标准的教案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历史教学旧的模式中,研究教材是教师必修的功课。研究教材就是理解教材,俗语叫“吃透教材”。理解教材就是执行教学大纲。如此,教师成为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执行者,这是苏联教育模式的特色,我们深受其害。“文革”前的历史教材不仅仅是革命史观的产物,而且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解释历史。红卫兵运动一呼而起,不能不说历史教育起到积淀作用。那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教学不能背离这个大方向,教师不能随意选择和改变教学内容,不能背离教材的观点,学校教学管理也不允许不按照教材去教。长此以往,中学历史教学形成了教教材的习惯,尽管新课程实行了“一纲多本”,但是,重教材的习惯依然如故。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产生教案,这个惯性使我们很多教师离开教材就不会教学。尽管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在实际操作中,依赖教材、教教材的现象仍然很普遍。教案这种方式巩固了“教教材”的惯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都是教案不可缺少的。教学应该有目标,问题是目标的产生是否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传统教案中,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的,教学内容是教材提供的,教师研究教材后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很多教师经过几轮教学后,教案不再变动,重复性的劳动也使他们对教学产生厌烦心理。在新课程的教案中,教学目标改换成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样样不可少,更像是给别人看的。一些版本的教科书在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按照教案的格式提供了这些内容,这就更方便了教案的书写。然而,这些预设都是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师的学识和经验作出的判断,在实施中指望学生能够这样按部就班地学习。典型教案中的正板书设计很少改变教材子目,副板书是对知识点的注释。一堂课下来,黑板上正副板书是否清楚,是评价教学的一个标准。这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教学观念。板书提供了学生笔记的提纲,潜在的希望是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学习。教案的规范性限制了教师的创造力。它原本就是为促进教师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而设计的,是与教学大纲、统一教材配套的方式,是旧教育体制下对教师教学的具体要求。仍然使用教案这种形式使新课程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新课程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配套措施应当提倡现代教学设计。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