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新课程改革是多少年
⑴ 新课程改革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003年开始组织新高中课程的实验推广工作. 2005年,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⑵ 第一次课程改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最近一次课程改革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网上答案不一,不是很明白。
1996年7月到1997年底
⑶ 请问 新课程改革是哪一年提出的
它的答案错的,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研制组;7月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
⑷ 新中国教育改革从哪年开始
新中国教育改革是在1949年开始的。
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各级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使是“以人为本”,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婴幼儿与少儿,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都各有不同规律。
(4)第一次新课程改革是多少年扩展阅读:
中国教育改革的目的:
1、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2、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
3、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教育改革
⑸ 新课程改革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我国新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
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5)第一次新课程改革是多少年扩展阅读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学生应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
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新一代人文化和纪律的全面发展。
⑹ 新课程改革是哪一年
义务教育阶段是2001年,高中是2004年。
⑺ 从哪年开始新课改啊
2004年:高来中新课改启动自 海南、广东、山东、宁夏
2005年:江苏
2006年:福建、辽宁、浙江、安徽、天津
2007年:北京、陕西、湖南、黑龙江、吉林
2008年:山西、江西、河南、新疆
2010年:全国推开
这是最全的答案!希望能有所帮助与你。
⑻ 2001年以前的那次课改是在什么时候
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49——1952)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百废待兴,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形成。以“改造旧教育体制,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为宗旨中国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并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学制和学校培养目标。中央政府抓住了改造旧教育制度实质和要害,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新中国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不断前进。
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53——1957)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国民经济“一五”计划。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教育工作,提出抽调大量干部编写教材,并成立语文和历史两个教学问题委员会,分别研究语文、历史教学和教材的编写方针和原则。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实行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全面向苏联学习经验,放弃了自1951年开始的学制与课程探索,小学算术、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五科教育大纲基本参照苏联大纲的模式,小学采用四、二学制。1953年9月22日颁发《实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有以下变化:1、中、高年级各科教学周时数分别由25(26)、29改为26、28课时; 2、“美工”改为“图画”,包括图画、剪贴;3、改变学生每周集体活动时间。
第三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58——1962)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以缩短学制、大炼钢铁、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展开了。195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了教育部党组《关于编写普通中小学和师范学校教材的意见》。教育部决定重新编写中小学通用教材。
1960年下半年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缩短学制、提高程度的指示精神,全面编写了十年制教材,这些教材仍参照前苏联模式,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重新编写教科书,基本都开设了俄语课,实行苏联式的5分制管理。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磐石在教材编审干部会议上指出:这次编写10年制教材要去掉重复、繁琐。
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63——1965)
1963年,在总结了1958年“教育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后,中共中央颁布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教育部根据这两个条例,重新制定了教学计划,即《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对文化课、政治课和生产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做了安排。确定了以“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的课程模式。各学科根据编写的教学计划,制定了教学大纲,编写新教材。
1963年7月31日,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有三个特点:1、片面强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农村小学五、六年级在1957年的教学计划开始就专门设立了农业常识课,“大跃进”期间高小学生和教职工经常停课参加生产劳动,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如规定小学六年级普遍开设生产劳动常识课,四年级以上学生全年劳动时间为半个月。2、强调语文和算术,课时比例严重失调。3、各科授课时间变动大。如语文课在一、二年级周学时各增加3课时,三、四年级各增加4课时,五、六年级各增设了2课时。整个小学阶段总授课时数由5336课时增到6620课时。但是1964年初,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中小学教育的“春节讲话”,提出“学制可以缩短”,“课程可以砍掉一半”,接着有开展了“文化大革命”。因此1963年新的教学计划以及各科的教学大纲、教材,并没有全面实行。
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77-1984)
1978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全会要求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从而开创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同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中小学实行十年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其中小学阶段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自然常识、体育、音乐和美术等。这个实施草案以及相配套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在吸取国际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改革。同时规定该实施草案对学制、学时、各年级政治课程和文化课时间、学工学农军等“兼学”的时间。这套教材于1977年开始编写,各科教材第一册从1978年秋就开始面向全国供书了,适用于10学制。这套教材对于拨乱反正,对提高教育质量功不可没。
第六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85——1989)
1985年6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初等教育司和中学教育司就开始组织力量,对全国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教育、文化发展状况和当时实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找出了我国课程教材存在的也是需要改革的主要问题。
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90-1998)
国家教委又在1990年3月颁布《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因为实行了义务教育,初中的教学计划归入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的教学计划第一次单独制定。1991年10月国务院签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结构特别是中等教育结构经过一系列改革发生了重大变化,增设了许多职业技术学校,并将一部分普通高中直接改为职业技术学校,从而改变了只有普通中学的状况,使教育与社会文化发展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强化了教育的经济与文化功能。
1991年9月形成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修改稿)》。国家教委办公厅为了保证教学计划策略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向各省教委发文征求意见同时,在《中国教育报》上向全国全文公布了该计划草案,进一步广泛听取各界意见,并且还派人员到部分省市直接听取意见。1991年10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召开了二届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上海课程方案、浙江送审的15门学科的纲要经审都通过。
⑼ 新课程改革在中国实施多久了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内得显著成效,构建了容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