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小学课程建设措施

小学课程建设措施

发布时间: 2021-02-17 01:16:44

1. 小学课程体系建设你还能否进一步完善

各区县教育(教体)局,高新区、文昌湖区地事局,局属各学校: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校课程管理指南》和《淄博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有关要求,现就推进全市普通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突出课程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地位,引领学校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立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加快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丰富学校课程文化,营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实施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尤其不能忽视技术类、艺术类、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开设,同时要科学合理地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
(二)差异性原则。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因校而异,结合地方特色、学校办学特色和文化特色,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历程和个性化发展需求,集思广益,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学校课程。
(三)生本性原则。课程建设要围绕学校培养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既有利于促进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兴趣特长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发挥。
(四)生成性原则。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必须本着“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实践中创特色”的精神,分阶段确定课程建设目标,充分思考不同课程之间、同一课程不同模块之间、同一模块不同内容之间的整合问题,在实践中逐步建构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
三、总体目标
利用3至5年的时间,建立并完善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高效、个性化、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逐步健全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运行机制,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与课程文化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契机,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基础。
四、课程建设
(一)课程架构
学校要按照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课程资源整合优化的基本思路,加大课程统整力度,将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各学习领域的科目按照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三大类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构建形成“三类一体”的课程体系,以满足每一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选择性学习需要。
每一类课程由培养目标相近的若干课程组成。围绕每一类课程的教育目标和特定内容,要按照三维目标表述清晰化、课程内容设计科学化、课程实施要求具体化的要求进行设计,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基础型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重点要做好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工作,要在研透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采用选择、调适、归类、整合等方式,对每个科目按一定主线重新组织学习内容;拓展型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重点做好综合实践类、社团类、竞赛类、专题教育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究型课程要以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为目的,重点要做好课题研究类、实验研究类、创造发明类、综合研究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结合地域文化、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学校特色和学生发展实际进行改编、整合或校本创生。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三类课程的内在联系,在不影响课程整体性的前提下,逐步将三类课程有机融合。课程开发初期,可以“分”为主,围绕三类课程的不同任务目标,采用适当方式,逐步建立能正常运作的三类课程体系(见附件1)。课程开发进行到一定程度以后,应以“合”为主,着力进行三类课程的重整研究,构建以基础型课程为核心,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为配套,课程内容横向有联系、纵向有提升、相互促进、浑然一体的课程体系,实现三类课程的无缝链接,克服因三类课程割裂而产生的种种弊端,充分发挥三类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见附件2)。
(二)课程实施
各学校要积极实践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加快课程校本化工作。针对不同课程,要根据课程目标制定不同的课程实施方案。要严格执行国家三级课程总课时数的要求,开齐开足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三大类课程。要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课程计划安排形式,结合各类课程的不同特点,采用班级教学、小组互助、个别学习、校外课堂、分层分类走班教学、反转课堂等多样化的时间、地点或者课堂形式完成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前要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有详尽的授课计划与教案;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得当、教学手段丰富,能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教学完成后要有反思和总结,以促进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课程实施中,要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注重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教材挖掘,开发与利用好教材资源和课外课程资源,要重视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形成“学科育人、德育育人、艺术育人与环境育人”的课程环境,为学校多元的课程体系增添色彩。
(三)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要重点关注课程整体设计的科学性、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和学生的能力发展。学校要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制度。要按照初始论证、中期评价和综合评价的程序进行课程评价。课程实施初,由学校相关处室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大纲进行论证;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要通过建立相应的听评课制度、公开课评价制度、作业评价制度、教案检查制度、学生问卷和座谈会制度等加强对课程实施的质量监控,并适时进行中期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最后,通过收集学生意见、教学质量分析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终结性评价结果。学校课程综合评价完成后,应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对学校三类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成果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修订和完善。
五、保障机制
(一)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
学校要着力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准确把握课程理念,形成课程愿景,提升教育思想境界和学科思想水平,坚定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努力实现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努力让课程适合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科学制定课程建设方案
学校要严格遵从课程建设实施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整体设计,系统论证,按照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架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基本框架,制定科学、合理、系统、全面、可操作性强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方案,明确建设年度计划和推进措施,逐步进行课程开发,确保课程体系建设如期完成。
(三)加强课程专家队伍培养
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专业引领、案例研究和同伴互助等途径,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校本创生能力和课程实施能力,引领教师加强学科思想建设,强化课程意识,建设培养一支敬业爱生、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指导且具有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要注重发现和培养课程专家对象,并为其提供培训、经费等各方面的支持。市教育局将开展百名优秀课程专家遴选活动,逐步建立和培养一支优秀的市级课程建设专家队伍。
(四)建立和完善评价和奖惩机制
市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全市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管理与评价。基础教育科负责课程体系建设的宏观管理,教研室、电教馆和教育服务中心负责相关课程建设的指导、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市教育局将制定优秀课程专家、优秀校本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示范学校评选制度,鼓励和引导学校积极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课程体系建设氛围。各区县教育局也要制定相应的监督激励机制,监督和指导本区县中小学积极开展课程体系建设。

2. 结合我国教育实际谈谈中小学应该如何进行课程建设

我国中小学进行的课程建设,现在使用的课程都是非常好的适合当代小孩子小学生的需求。

3. 小学团队建设措施(3年)

一、班级文化建设要有“新”意

班级文化建设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努力通过赋予新内容,创设新载体,使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承接,与学校整体育人环境要求相一致,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相吻合。赋予班级文化建设新内容,要着力在深化建设内涵上下功夫。

一是加强团队精神培育,营造和谐共进的班级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是一个整体、团队,无论是实现班级整体环境的优化,还是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都必须把突出团队精神培育放在突出位置。

实践证明,团队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的个体发展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作用。现在学校很多是独生子女,个性特征鲜明,团队精神缺乏。加强团队精神教育,就是要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沟通意识,进而在班级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形成和谐共进的生动局面,使团队精神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在每一年的班级工作中,我都努力提倡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班荣我荣,班耻我耻”等作为班级座右铭,使学生重视团结合作,打好团队战。

二是注重学生人格培养,体现富有底蕴的人文气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而学校则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阵地。因此,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理应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教师则要履行好教育职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创新意识,人文意识,着力提高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让文明、高雅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使人文气息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亮丽底色。

三是促进学生习惯养成,凸显文明规范的时代素养。青少年的教育是习惯养成教育。因此,注重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规则意识教育,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在这方面,教师应该率先垂范,班干部应该身先士卒,学生应该严以律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要防止简单化,杜绝一刀切。只有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按照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育人、塑造人;只有发挥活动育人、环境育人、阵地育人、实践育人的工作优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启发、养成习惯,才能使文明素养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育人硕果。

二、班级文化建设要有“特”色

班级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的建设只有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点、班级特色,符合班级发展实际,符合学生发展实际,才能体现价值,发挥应有作用。

一是创设个性化的班级环境。教室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因此教室的硬环境建设就成了班级文化建设不可忽缺的重要内容。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既要重视教室各区域、各工作板块的外观设计、色彩搭配、空间布置,更要注意其主题确定、内容选择、信息传递,使教室环境能够体现班级理念、学习目标,反映精神风貌、文化气息,让人走进教室,顿觉舒畅、倍感温馨、催人奋进。对于教室环境的基本格局和总体布局,在保持相对稳定前提下,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设定;对于学习园地、团的生活等活动板块,则要及时进行内容更新和形式创新。比如2005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中,我班部分考试失利,信心受到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在新学期开学组织同学制定“聪明男生06宣言”和“智慧女生06宣言”两大板块。每位同学把自己的新学期新目标写在一张小纸片上,贴上自己的照片,两块“06宣言”板像两盏明灯指引同学们前进的方向,增添他们的信心。

二是确立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班级目标。目标管理是规范班级管理,推进班级发展的前提。确立班级目标,首先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只有在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基本特点以及思想状况的情况下,才能使班级目标的提出做到有的放矢,符合实际。比如:本学期开学初,为了让班级同学全员参与,使班级目标有针对性,在全班范围内征集班级目标,最终确定“努力每一刻,收获每一天”为班级目标,并为设计获奖者颁发奖品。其次设计了两大板块,分别命名为“挑战无处不在”和“努力从我开始”,并让每位同学自定一个竞争对手,将对手的优势,自己的优势、不足以及挑战计划写在一张纸上,张贴上墙。这样,有了目标,同学们学习起来也比较带劲。一阶段过后,进行对照总结,对于成功挑战对手的同学,由班委向家长发出喜报,并自定新的挑战对手。

其次是充分发挥班干部和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目标制定。这样既能有效激发同学们关心集体的热情,又能使他们充分体会班级目标的内涵,有利于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再次是推动班级目标的落实。班级目标归根到底要落实到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学生学习进步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把目标要求纳入常规工作,细化分解,强化责任,抓好督促,跟踪考核,特别是要利用班会、晨会等会议,及时总结、发现不足,整改提高。

三是组织开展好有吸引力的班级活动。有影响、有特色、有内涵的班级活动是活跃班级气氛,增强班级活力,促进班风建设的有效方式,也是展示学生风采、锻炼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班级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更好地把育人理念、目标、要求主题化、具体化,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能力素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养成良好品格,提高学习能力,增强素质本领。通过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起到活跃班级气氛,增强团队合作,鼓舞班级士气的作用。每学期,我班除了重视学校指定的各种活动外,还长期坚持搞一些具有班级特色的活动。比如一日一思活动:俗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让他养成每日反思总结的习惯,我让学生每天在家校联系本上写三句话:分别是:每日一得,每日一失,改进措施及启示,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每日省吾身的习惯。

励志故事演讲活动:为了培养同学们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意志品质,我班特别抽出午间自习的5分钟时间,进行每天一则励志故事演讲比赛。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自己也不由得被故事中的人物所感动,立志要向他们学习。此项活动不仅培养学生阅读和学会倾听的良好习惯,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使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悟人生,意识到坚强、努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可贵,并努力养成这些意志品质。有了这些励志故事的潜移默化,同学们一个个热情高涨,很快就形成了同学间团结互助,学习上你追我赶的优良班风。

三、班级文化建设要有“实”效

班级文化建设要有实效,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班级文化建设与加强班级管理的关系。班级管理既是规范化的基础工作,又是系统化的育人工程。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中的“软”件。班级文化建设为班级管理赋予了文化特征和人文色彩,也促使班级管理更加人性化、科学化。从班级管理上讲,制度管理是根本,人文管理是关键,民主管理是核心。班级制度建设管根本、管长远。民主管理能够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能够使班主任从日常琐事中超脱出来,能够构建起学生自我管理的体制机制。人文管理需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教育与引导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能够使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管理工作相得益彰,就能够把关心人、理解人、服务人的人文关怀落实到管理工作中去,体现在赢得人、塑造人、成就人的实际成效上来。

二是处理好班级文化建设与营造和谐班级的关系。和谐、融洽、奋进的班级氛围对学生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要构建和谐班级。因此,营造和谐班级作为体现新课程改革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需要从服务学生成长发展的高度去认识,从立足班级长远建设的实践去推进。构建和谐班级,就是要形成平等、友爱、默契的师生关系,形成团结、互助、共进的同学关系,形成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的良好班风,使每一名同学在融洽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在和谐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三是处理好班级文化建设与推进制度建设的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既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班级管理的重要途径。班级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也表现为制度文化。只有使班级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才能使班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也只有在班级管理中注入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班级管理才能民主化、人性化。加强班级制度建设,需要注意把握: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导向性和承接性。切实把公民规范、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的要求体现到班规班纪中来,把班级发展理念、价值取向融入到班级制度中去,并结合学生特点,形成有鲜明班级特色的学生行动指南;在内容上要注重针对性和操作性。围绕学生学习纪律、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制度执行、班务管理等方面来把握重点内容、进行制度设计;在制定方式上要反映民主性和群众性。广泛听取学生想法、征求学生意见、吸纳学生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在制度设计中的能动因素和积极作用。事实证明。越是群众基础广泛的制度规范,越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在落实上体现执行性和实效性。要强化对制度执行的检查和督促,保证制度落实和应有效果。同时在执行中要认真总结,对不适应新情况、新变化的相关内容,要及时作出调整

4. 如何建设适合小学生学生发展的课程

课堂文化是对课堂的价值追求,她流淌于课堂之中,隐含于师生之间,是滋养课堂的重要成分,对课堂教学面貌和实效产生着根深蒂固的潜在而深远的影响.应该 说,从夸美纽斯创建班级授课制,就有了课堂文化.课堂经过几百年的运转和锤炼,在不同时代背景、民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长期积淀形成了打上时 代、地域烙印的课堂文化.在“应试教育”时期,由于受“应试教育”文化的影响,课堂文化呈现的是学生要适合教育,这样的课堂文化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和社会的需求,特别是不利于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出现,在文化诉求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一个是人的发展的全面关注.

5. 什么是课程建设

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建设。

课程模式建设,主要是研究:教什么的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按照一定的思想和理论开发课程,目前比较先进的课程开发思想和理论就是“基于工作过程”;

二是考虑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按照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序化课程;

三是编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框架计划,即建立课程标准

拓展资料

加强课程建设是学校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它涉及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教学管理等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的诸多方面,是一项整体性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因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院、系(部)二级课程建设领导小组(院级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教学委员会成员组成)。

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全院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新上专业合格课程的验收和精品课程的评选,对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等工作;院、系(部)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开展合格课程的建设、指导、验收和检查,组织申报精品课程等工作;从而为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现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在职教师进行短期进修和申请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充分开发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巩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取得的成果,在教师中开办现代教育技术高级培训班,全面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的能力;提高外聘教师的质量,努力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校任教。

6. 如何开展实施小学学科课程建设的策略研究

本课题于2008年11月以《构建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的研究》为题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申报,同时被确立为晋江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晋教综[2008]15号文件)。同年11月15日召开课题组工作会议,确立研究方案,形成研究格局,探究课题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精心制订研究计划,同时提出各年级的研究子课题,明确课题组成员职责,整个研究步骤井然有序,课题研究有序有效推进。[鉴于2009年8月学校人事变动,课题组重新分工调整。]2009年9月7日课题组重新分工,形成新的课题研究机构,同时报送上级审批。研究过程中我们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全体教研组成员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今课题研究已开展将近两年,研究方向有效推进,研究策略初步凸显,教师业务水平明显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有效提高。
在研究中,我们以“落实课改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的,走“求实、求精、求新”的科研之路,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有效;使教师教得自信、教得轻松、教得有效。以科研求发展,以质量树品牌,有效调动数学教师投身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开创我校数学教学研究新局面。
一、加强课题研究管理,围绕“严”字下功夫。
1、建立求真务实的课题研究集体。课题开题初,成立以校长为课题组组长,教研组长、数学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集体。各成员职责明确,分工到位,充满很强的科研能力和信心。研究中课题组长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不仅担任学科教学工作,还能积极参与各项研究活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同时还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保证教研经费的投入。
2、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制度。为更好地规范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2010年3月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和时代要求,制定了《课题学习制度》、《瑶琼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制度》、《瑶琼小学教育科研课题考核、奖励制度》等,制度的建立不仅使课题研究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还刺激了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激情,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课题研究的落实提供了管理的依据和保障。
二、强化课题研究培训,围绕“需”字抓落实。
针对教师的工作实际和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紧紧围绕“需”字做文章,想课题教师所想,做课题教师所需。
1、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校投入大量资金,重新配置电子备课室电脑,充分利用班级多媒体,发挥远程教育的巨大优势,让老师下载课件、教学设计、教育心得等,与全国各地的教师讨论一课甚至一题的教法,让最新的思想占领阵地,最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走进课堂。同时选派陈珊珊、张小林、曾健勇等老师参加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2、加强课题研究新理念的培训。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和培训,学校在充分挖掘校内资源的基础上,还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学校充分发挥校内的网络资源和“本土专家”资源,采取网上学习、骨干教师讲座、上示范课、课标知识学习等方式,学习有效性理论及课改环境下的课堂教学。2009年11月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姚永宁副校长到校作课题检查指导;2009年12月磁灶镇教委办张贻发、陈清传两位教研员到校指导课题工作。建立外出学习“二次培训”制度,凡是参加镇级或以上的研讨活动回校必须作主旨发言,时间段主要设置在每周一教师论坛或每周三教研时空。近两年来,学校共选派课题组成员外出听课、学习、培训达50人次。
3、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学校充分利用“本土专家”进行辅导讲座,两年来骨干教师主持和主讲的培训活动近10次,有张阿育校长主讲的“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教学思想”等;吴春燕老师主讲的“怎样参加‘UC’网络教研”;组织观看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主讲的《课堂因差错而精彩》专题讲座光碟。
三、丰富课题研究活动,围绕“精”字促发展。
1、积极承办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磁灶镇开放日教学研讨活动;磁灶镇数学说课比赛;辅导区数学研讨活动等。
2、努力参加各级各类数学教学比赛。学校尽其所能为教师创造条件,帮助、支持老师参加各级组织的各种比赛和交流,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舞台。课题实验教师吴春燕《善用评价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文荣获晋江市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张阿育《关注课堂生态构建和谐生态数学课堂》一文入选晋江市青阳片论文汇编;张阿育《让数学课堂荡漾生活气息》一文入选晋江市教育局论文汇编;吴春燕《小学数学低年级计算的有效策略》一文入选镇级论文汇编;吴春燕老师参加磁灶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优观摩活动荣获一等奖。
3、积极开展校际教研联谊活动。积极与张林中心小学开展校际研讨活动:朱玉玲老师执教《买玩具》、曾健勇老师执教《组合图形的面积》等。
4、扎实开展校内课题研究活动。研究中我们先后开展了“教育技术竞赛”、“同备同上一节课”、“教学开放日”等活动。
四、规范课题研究流程,围绕“实”字作文章。
课题研究工作是一项长期、严谨、科学的工作,它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开拓。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要求课题研究教师要抓好三点:热点论坛——各位老师均举行“怎样构建有序、有趣、有效课堂”的论坛;难点探究——开展“学困生”转化策略细化探究活动;亮点展示——每学期期末举行优质教案、优秀学习心语展示活动。做好四项: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预设与生成;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达成五度:1、注重目标达成的有效性;2、增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3、强化学习过程的有效性;4、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5、关注学习情感的有效性。完成六种:即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并完成读后感;写一份优质教案;上一节优质研讨课;写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案例或教育叙事;组织和参与开展一次有意义的教研活动;参与一节研讨课。按照“整体规划、专题研究、分项实施、滚动发展、逐步深入”的策略,不断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7. 课程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版容之一。

课程建权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建设。

课程模式建设,主要是研究:教什么的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按照一定的思想和理论开发课程,目前比较先进的课程开发思想和理论就是“基于工作过程”;

二是考虑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按照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序化课程;

三是编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框架计划,即建立课程标准。

拓展资料
加强课程建设是学校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它涉及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教学管理等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的诸多方面,是一项整体性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因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院、系(部)二级课程建设领导小组(院级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教学委员会成员组成)。

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全院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新上专业合格课程的验收和精品课程的评选,对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