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
A.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什么
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扩展阅读
历史变革
中国清朝末年兴办近代教育之初,在各级学堂章程中有《功课教法》章,列有课程门目表和课程分年表。这是课程标准的雏型。1912年 1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沿用了约40年。
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总纲和分科课程标准两部分。总纲规定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学科的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教学时数表和教学通则等。分科课程标准规定各科教学目标和教材纲要、教学要点和教学时间的分配、应有最低限度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方法和其他应注意的事项。
要求
随着新的基础改革的开展,国家教委和各地教委开始重新着手组织编写新的各科课程标准。其要求是: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语文课程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课程标准
B. 小学语文新课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
小学语文阅读复教学是制小学阶段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共分为三个维度七个亚类,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七项)它与和传统的教学“目的”不同,虽一字之差,但关系重大,影响深远,它不仅牵涉到一系列教学理念的更新,还影响到教学过程的始终和教学活动方方面面。
C.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目标、内容有哪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 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D.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各学段对阅读有哪些具体要求
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4)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规定:
1、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2、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3、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E.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达成哪些目标
仅供参考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强调的是对基础知识点,学习过程中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的把握,如字音、字形等等。我国语文教学对这项目标的达成一直非常重视,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针对生字学习,较为适用和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的就有:拼音识字法、字族识字法、集中识字法、分散识字法等。每一项创举都积聚了数位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实践证明,这些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虽不能说是做到了尽善尽美,但毕竟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再比如背诵,掌握了大意背诵法、关联词背诵法、押韵背诵法、分段背诵法等等,无一不凝结着教育工作着极大的心力。可以说,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知识与能力这项目标的达成情况最令人满意,积累的经验也极为丰富,现阶段受重视的程度也最高。因此在该项目标的达成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运用已有优秀成果的同时,再积极探索创新,争取为该项目标的达成再添成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相对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说,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情况就不太令人满意了。建国初期启动的几套语文教材对该目标较为漠视。近年来虽然提倡的呼声渐高,但实际效果恐怕仍不尽如人意。
素质教育强调人对于方法的掌握,应“授渔”,而非“授鱼”。因此教学过程是多样进行的。学生领会教材内容是运用了哪种形式,哪几种方法日益成为教学科研的热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在普遍采用传统的教授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极少参与教学活动,或即使参加了也处于次要地位。这样一来,过程与方法的单一化、模式化就不可避免了。其后果教学效果差,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远达不到教师的期望值。为了适应教学工作的要求,扭转传统教学中的不好局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觉得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1、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观念的真正实行。
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而不应该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在具体的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展开过程中,教师可创设相关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引导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学习活动。如针对某一篇课文或某一段文章,教师可采用启发法去诱导学生领会大意,发现问题,思考字、词的运、上下文句子的衔接、表层意义和潜在意义的关系等等问题。这十分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通过一系列相关训练,当面对新文章,思考已变为习惯时,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就在学生心中了。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有趣,教学效果好,何乐而不为呢?
2、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则学生在学习中必然是自主的,应自主去学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尽而去创造。传统教学思想甚至摒弃合作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相互合作是浪费时间,不会有多少实质性的收获。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教学观念。合作是有利于问题的提出,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是有差异的,这样几个学生在一起合作探讨一个问题,就会有几种不同的提法,非常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拓展提升。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会得以锤炼,无形中培养了尊重、友爱等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三个维度中一项要求较高的目标,同时它也是一个隐性显现的目标,制定时难以做到完全的量化和精准的要求,所用限定词往往有较大的意义活动空间。因此其本身在达成上就具有一定的先天难度,较难把握。达成效果的检测也无直接式较明显的手段、方式。但无可否认的是,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必须达成。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语文教学中一篇富有深刻感情内涵的课文被演绎的呆板平滞,繁琐的逻辑和“拼版式”的段落充斥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情感的挖掘较为肤浅,学生的学习情感更是极少被调动。现阶段语文教学成就之所以仍然不甚明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项目标的达成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缺乏情感因素的教学是难以激起学生内心体验的,至于联系生活,回归生活等等更是难以实际了。如此一来,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就无从显现,语文教学就难以说是成功的。针对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下述几点应能为局面的改观起一点作用:
1、 挖掘教材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对教材的情感欲望。
现行小学阅读教材内容丰富,题材范围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物、情感等许多方面。它们都是作者情感上的产物,凝结着作者的思考和探索。但同时,一方面因为小学生生活积淀不够丰富,理解存在困难;另一方面教材的情感因素也多数隐藏在文章之中,需要挖掘才能赏析,才能引起共鸣。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分析教材,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并力求结合小学生实际对情感作出分类,如道德感因素、理智感因素、美感因素等。教师应针对不同情感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教学内容蕴含情感因素,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着自己的情感。
2、 情感产生在一定的情况下,要在教学中达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挖掘教材中蕴有的情感。进行情感教学,就必须还原、再现文章情感产生的具体情境,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激活学生想象力,既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在创造能力,可由教师、学生共同完成情境的创造。但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明显强于抽象思维的特点,过多采取语言描述难免会产生单调感,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也可配合使用音乐法,图像法等,以具体可感的事物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领会情感。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新时期教育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紧紧抓住三个维度来制定教学目标,并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均衡地予以落实,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真正的素质型人才。
F. 如何确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一直以来,语文都是备受社会关注的一门课程,也是所受非议最多的一门课程。回望过去,肩负着传承祖国母语教育任务的语文教学,虽历经多次改革,却始终难以摆脱高耗低效的困境,甚至落得个“误尽苍生是语文”的骂名。沉思现在,面对着轰轰烈烈、方兴未艾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教学虽或多或少或浓或淡地抹上了新课程的色彩,可依然徘徊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展望未来,我们祈盼语文能成为学生的最爱,每一个生命会因语文而流光溢彩;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能应和时代的脉动、顺应社会的需求、浸润生活的芬芳……下面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确立的策略简单地谈谈。
一、凸显目标的学科性
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充分反映语文学科的性质、阅读教学的任务及阅读教学的特点。语文学科是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作为小学语文学科,首先要体现工具性。浙师大 王尚文教授在《语文是什么》这一报告中呼吁广大语文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这条缰绳。他提出构成语文的核心要素是语言文字,凭借字、词、句、段、篇,培养听、说、读、写、书(书写)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天职。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文中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这充分说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有属性,这也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标志性、根本性目标。确立阅读教学目标,我们的着力点应该从阅读教学承担的任务上进行概括。吃透课标,深钻教材,结合单元提示,课后练习以及语文园地,并联系单元和整册教材进行整体思考,既考虑通过阅读教学目标的落实,实现教学目标在三个维度上的达成,又着重考虑在阅读训练上使每一课时的教与学活动,都能让学生得到些什么。当然,鉴于阅读教学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在目标的文字表述上应该更加准确,更合乎语言规范,切勿模棱两可。目标的表述不仅要反映出“语文阅读课”的特点,而且也要力求反映出“小学”的特点。如人教版四(上)《颐和园》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有个老师这样设计了其中一项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我本人觉得这一目标的表述语言不够准确。试问,“怎样才算是‘整体感知’而非‘部分感知’”?“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不就意味着“整体感知”?我觉得不如用“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显得贴切,明了。这样既体现出语文学习的特点,又符合第二学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二、体现目标的层次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学科教学的总目标与各层次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相对的特殊性,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体现这种层次性。通过阅读教学各课时教学目标的实现与累积,最终达成语文学科教学的总目标。阅读教学目标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学习内容的层次性。在学习内容上,不同学科是有其内在的特殊性的。有道是“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作为“文选型”的语文教材,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版本中安排在不同的年级,它就承载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同一知识点的教学或相应能力的培养,在不同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目标要求也是不同的;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课时教学中也有着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体现着层次性。以人教版三(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例,这篇课文可分两课时完成。两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有着鲜明的课时特征,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如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①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裸露、各式各样”等词语。②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③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③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二是学生的层次性。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是有差异的,教学目标应自然而然地体现出这种差异,作为教师则需要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教学目标,做到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的有机结合。而共同性目标是为所有学生预设的,是基本的教学标准,要求全体学生都要达到,个性化目标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而预设的。如一个老师设计的人教版四(上)《观潮》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①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②理解“潮来前”的景色特点,积累描写潮水的句子;学有余力的学生仿写片段“雷雨前”。其中的第二项教学目标:“理解‘潮来前’的景色特点,积累描写潮水的句子”是共同性的目标,是要求全班学生都要达到的。而让学生仿写片断“雷雨前”,则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预设的个性化的目标。
三、突出目标与教学的一致性
当阅读教学目标确定以后,课堂教学就应该环环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落实。由于一些教师独立设计阅读教学目标的能力较弱,加上文本蕴涵的多元性,教材知识体系较散,尤其是人教版的阅读教材是以文化主题来构建单元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两张皮”现象,既有目标定位的盲目性问题,也有教学活动过程的随意性的问题。因此,制定阅读教学目标,首先要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仔细斟酌目标的数量与难易度,防止目标脱离了学生实际;其次要研究学习内容。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既适应学生学习又能与教学内容“合拍”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处理教材,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不可仅有预设的目标而无具体落实教学目标的相应活动内容。最后,要研究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一定的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无疑需要采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手段的正确选择与有效运用。当然,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要求。”随着课堂情景的变化,教学目标也要随时做必要的调整,教学活动内容也要做相应的变换处置,促使课堂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始终保持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四、把握目标的发展性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弘扬学生个性,促进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对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已有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特长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实施目标的过程与采用的方法具有激励性,能有促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更为广阔的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所谓适合学生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可以预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教学,如果不针对学生基础,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低,那么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一定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动作技能与情感态度为基础,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去设计教学目标,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做到既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又能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发展新能力,不断丰富情感,不断完善人格。确定了具有发展性的阅读教学目标,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那么,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最终必将实现。
五、增强目标的可操作性
在实现目标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目标内容应是可操作的,在目标的达成与否,达成到何种程度上又是可检测的,这样的课时目标才是有意义的。首先,目标表述应该是具体明确的,目标指向清晰、主次分明、联系紧密。如用词过于抽象概括或中心目标不突出或目标条目过多等等,是不利于操作的。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数,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一两个就可以了。核心的目标完成了,其他目标也会在实现核心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落实。其次,目标表述的内容是集中精细的,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识记什么一目了然,甚至有必要直截了当点明什么字、什么词、什么句,怎样的人、事、物等。如“引导学生认识潮汐的成因及其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等目标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而教师怎样“引导”,怎样“培养”,用什么手段,那是不具体的,无可操作的。教学目标的表述越清晰明白,在课堂教学中也越容易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率也就越高。
当然,在设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时候,除可以采用以上这些策略以外,还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去及时调整与动态生成目标。总之,我认为,当前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和研究,我们应投入更多的关注。作为语文教教师只有了解基础、实用而又具体、明确的小学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发展的体系,才能提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只有使设定的教学目标更合理,更科学,更精细,更适应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才能使作为课堂教学坐标和灵魂的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出应有功能,从而为彻底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长期存在的“高耗低效”现象提供现实的可能。
G.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0部编版各学段学习目标解读
小学语文抄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H.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分级目标是什么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发育的重要时期,如何实施阅读教学,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言语智慧,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是任何教师的分析都代替不了的阅读实践。为此,阅读教学的目标设置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的全程发展,全面发展,从学生实际出发。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与大家商榷。
阅读教学中,全身心投入学习、体验学习情绪、感悟语言情趣、陶然于学习全程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所以我认为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能促使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进行,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从学生学习语、感悟情味的角度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处理教材、制订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体现得比较多的还是老师个人的主观愿望,不能完全代替学生。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订,把课堂上有限的学习时间投入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乐意从事的学习手段上去。但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不可能独立承担重任。可以事先征集学生意愿,让学生先预习课文,然后提出疑难问题,指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语段,或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老师就依据学生这些实际存在的困难和学习语言的需要,来最后确定学习目标;或课后收集学生意见,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让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感受或体会,既是对刚才学习过程的及时总结、反思。阅读教学中,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想,这些能力是需要在课堂中扎扎实实进行落实的。思想教育的渗透,思维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等,也是阅读教学中不能忽视的教学任务。所以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筛选,确定恰当的课时学习目标,集中、扎实、深入地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是十分有效的。
同时我们必须顾及到目前我们教师掌握和理解目标的实际水平,必须从我们学生可能接受和到达程度的实际出发,尽可能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对各个领域的级次目标进行称谓和界说。只有我们摆正阅读教学的位置,正确的阅读教学目标,就能完成阅读教学的任物,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