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幼儿园科学课程实践研究方法有哪些

幼儿园科学课程实践研究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2-17 12:03:26

㈠ 幼儿园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例如调研,抽样调查,数据引用,试验,实验等等

㈡ 幼儿园科学领域课题研究什么方面比较新颖

我也想知道!有回答一起分享。

㈢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有哪些基本环节

科学探索活动之后,幼儿会有一种想将探索中的体验、发现以及遇到的问题等倾倒出来的欲望。在这一环节,有效的对话交流对幼儿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一、交流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举手回答成为一种形式 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交流讨论时,一般喜欢说:“我喜欢让举手的小朋友来回答。”“你如果知道,举手告诉老师。”这就使得只要教师一抛出问题,幼儿就产生了举手的条件反射,举手的幼儿多了,教师一时不知道请谁先讲好,于是就常用“开火车”,或是随便抓住视线里的几个幼儿请他们讲。有些幼儿在一旁举手,直到火车快开完了才轮到自己回答,在这个“煎熬”的等待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早已转移到“为什么还没轮到我”的问题上,对刚才教师的提问兴趣也大打折扣。 (二)单纯语言上的互动占绝大多数 在科学活动的交流环节中,一般由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出讨论的话题,而在引出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常常是把一个具体的问题抛给幼儿,让幼儿对抛出的问题加以回答。对于语言加工较好的幼儿来说,可以在短时间内理解教师的问题,也能够在短时间内组织语言来回答。但是,对于一些在语言加工方面处于“弱势”的幼儿来说,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这些幼儿看来也许是懂了,也许不完全懂,或者完全懂了,但他们不一定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点,以为幼儿还不知道,还不理解。于是就在心里给幼儿贴上一个标签“这个孩子不行”。是真的不行吗?如果换一种问与答的表达方式,或许是可以的。 (三)“一问一答一评”式交流占上风 教育实践中,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交流讨论时,仍旧沿袭着l-R-E交流模式,这里的I( Initiation)代表教师发起的问题,R( Response)代表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E( Evaluation)代表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在这种交流模式中,由教师针对幼儿之前的科学活动提出问题,幼儿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答复,教师再针对幼儿的答复进行评价,只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再添加额外的梳理和归纳工作。这种交流模式中幼儿看似表现得非常积极,但整个过程幼儿都由教师的问题牵着走,顺着教师预设的轨道进行揣摩、猜测。很多时候,教师的一个个追问,貌似可以激发幼儿的思考,实则是在强迫幼儿顺着自己的思维走。 二、促进有效交流的对策 (一)将“看得见的符号+语言”引入讨论 组织幼儿进行交流时,教师不一定非以纯语言的形式导入,也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看得见的符号,如手绘图画、PPT动画等,让幼儿能够根据这些可视画面更形象地对教师的问题进行语言加工,更加深入地思考。对于语言加工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的幼儿来说,图像的刺激能够起到辅助的作用,在阅读符号的过程中,幼儿也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可以用来思考教师的问题,而非在一个匆忙、紧凑的时间里表面化作答。 (二)将讨论的主体还给幼儿 交流讨论是为了促进幼儿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讨论的主体是幼儿,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而不是一味地控制幼儿。有一位教师在组织幼儿讨论“物体落下来时的形态是怎么样的”这一问题时,教师没有用“开火车”的方式轮流让幼儿来回答,而是在征询幼儿意愿的前提下,让图画记录的主人先来描述自己所画的内容,再让其他幼儿根据图画主人的描述推断哪一幅图画是该幼儿的。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图画的主人非常认真地思考以理清自己的思路,作为听众的幼儿也在集中精力倾听图画主人的描述。交流气氛非常活跃,“台上”的“主人”热情洋溢,“台下”的“听众”积极响应。正是在这种自由的交流氛围中,幼儿才释放了内在思考的能量,将整个身心投入在交流之中。 (三)发问要能引起幼儿的分类思维 交流中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因素就在于如何从他人的观点中进行学习。当他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一致时,幼儿可以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图式.进行充实:当他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时,则易引起幼儿的发问:“为什么他和我的不一样呢?”“噢,还可以这样做啊!”从而对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因此,教师在发问时,要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回答与他人的回答不一样,以激发思维的碰撞。

㈣ 列举四种幼儿园课题常用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行动研究法

㈤ 幼儿园小班科学说课中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所谓“说课”就是教师有准备地在一定的场合下分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及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目标,讲解教学方案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理论指导的教学研究与交流的活动形式。 这种活动开始于上世纪50~60年代,但是形成规范并在全国流行却是在90年代初。由于说课能较好地展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修养、...对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熟练程度,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且不受场地、教学进度等因素的制约,灵活方便、便于反馈,因此,说课活动已成为教学研究中一种非常活跃的形式,并被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选作评价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考核项目。 说课的时间是有限定的(比赛时一般是15~20分钟),因此,科学课说课一般应简要地概括说明所定课题的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仪器(包括实验仪器的准备、实验设计及多媒体课件、挂图模型标本的运用)、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板书设计及其教学设计的思想等内容(但也不必面面俱到)。说课不同于上课,它不仅要说准备好的教学方案怎样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运用什么教育教学理论。但在目前的科学课说课中,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对“怎样做”说得头头是道,而对“为什么要这样做”说得不足,甚至是只字不提,这样的说课就不够深度了。那么在《科学》说课中,要说好哪些内容呢? 1教材分析 教材是编者依据课程标准所编写的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师熟悉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理清教材的脉络,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才能做到对教学要求从整体上把握在局部中落实,才能做到对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为此,教材分析一般要作以下几方面的阐述: (1)教材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为以后哪些内容提供基础、编写者编写的意图及特点、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2)学习该内容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3)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确定的依据(重点的是要说明确定的依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不同课堂教学结构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所采用的共同方法,这也是我国教学历来沿用的处理教材的金点子,是教学中永恒的话题。教学重点是由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决定的,教学重点往往是学科中基础的、有共性的知识和概括性强、理论性强的概念、原理、规律性知识,或是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知识、技能、方法。教学难点除决定教学内容外,还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多少等因素有关,不同的学生对学习难点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对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而言,缺乏感性认识的抽象知识、逻辑性强的、应用时需要考虑相关因素较多的、思维要求较高的知识及难以记忆的知识均属于难点。 2教学对象(学生)情况分析 包括: (1)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 (2)学生的生理、心理与学习该内容是否相匹配; (3)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3教学目标的定位 在每堂课中教学目标应十分明确,在说课中要着重阐述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说明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来确定目标。同一教材,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可以有不同的目标,教师处理教材的方式不同,制定的目标也会有差异。教学目标一般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与课程标准一致,但有时也可按实际情况而定,如果说课者制定的目标与课程标准、教参不一致,则应说明理由。教学目标一般可从认知目标[了解(知道)、理解、掌握]、技能目标(练习、初步学会、学会)和情感目标(接受、体验、具 有)等三方面来确定。 4教学方案设计 包括: (1)整体设计思想:(最好能说明所依据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如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点的前后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多设计问题情景及反馈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等。 (2)教学媒体的选择:包括教具的准备、使用;实验的器材、目的、设计、改进;多媒体课件的内容、特点、作用。 (3)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有法但又无定法,对于确定的教材和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确定一方面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的作用,营造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落实教学目标。一节课中教学方法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组合,要针对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并说明几种教学方法的补偿效果和组合运用的方式。 (4)学法指导及依据:如系统分析论(知识体系的网络化有利于学生记忆与贮存) 、结构分析论(中学生的认识结构一般分为回忆信息-获取信息-转换信息-储存信息-输出信息)。 5教学过程(环节) 包括: (1)新课引入设计:怎样引入、为何要这样引入、理论依据是什么?如悬念导入法(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易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 (2)典型环节的设计:媒体呈现的时间方式、如何观察、操作、讨论、如何拓展知识;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技巧及途径:如旧知迁移、众星捧月、举例点拨、反复对比、设置情境、互助讨论、问题揭示、化整为零、架桥铺路、直观演示等都是生物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技巧和方法。 (4)如何反馈调控: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如没落实又如何补救。 (5)怎样归纳小结。 6板书设计 板书是指教师讲课时在黑板上所书写的文字、公式、符号以及所画的图形图表等等,它展于空间,表现为静态,感之于视觉,以展开知识的“核心”而存在于黑板上的一种艺术。是教师整个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的浓缩,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工具,能起到“引导学生定向注意、定向思考,帮助学生树立知识结构,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作用,因此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为此,板书在设计时要从教学目标(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教学需要(醒目地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及易混淆、易错的地方)出发,做到科学性、系统性、启发性、直观性、简洁性及艺术性的结合。所以在说课中要简明扼要地说明板书的内容、编排、个性化设计的特色,说明是如何突出显示重点知识,有利于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记忆。从属式板书、辐射式板书、图文式板书、表格式板书、箭头式板书、问题式板书、答案式板书都是科学课中常用的理想板书形式。

㈥ 课题幼儿园科学活动材料适宜性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幼儿园科学活动材料适宜性研究的方法 1、根据小班幼儿的知觉和行动思维的特点以及实践经验,我们发现投放会响、发亮、好玩有趣、现象明显的材料更能引起小班幼儿的兴趣,进而引发他们的探究积极性。 2、材料投放的品种不宜过多,材料呈现的科学现象应是非“A”即“B”。 3、材料的材质也不应太多。过多的材质,幼儿容易产生混淆,不能完全记住。 4、材料选择要生活化,贴近幼儿的生活,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 5、材料的选择和运用要有游戏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幼儿的生活、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材料是我们开展生动有趣的科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6、材料的投放要难易适中,能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

㈦ 幼儿园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观察法。观察幼儿的行为。 2、实验法。做一些简单的心理与行为实验。 3、案例分析法。 4、跟踪研究法。 5、统计研究法。

㈧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流程一般包括:猜想、操作、验证、记录、交流、总结,我们应该怎样来指导幼儿开展探究活动呢?

四、采用适宜的教育策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刚才我们提到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实践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来实现这个目标呢?
(一)选择不同的方法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以实验操作法激发兴趣。
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所以在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对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十分有益。例如:中班科学活动如《神奇的泡泡》,活动前,教师问幼儿:“你们知道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然后为幼儿提供了许多他们认为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如吸管、铁丝网、小铁圈、笔杆……)让孩子们在操作中尝试并寻找答案。运用实验,巧设悬念,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不断地被激发,不断地得到满足,使幼儿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快乐的活动状态。
2、以游戏法激发兴趣。
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是幼儿主动自然进行的活动。科学活动中巧妙地将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比如:《有趣的影子》《有趣的光斑》《认识磁铁》等活动,教师都可以运用游戏法(如踩影子、我教影子学做操、你追我赶、小猫钓鱼……),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游戏中幼儿发现了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随着我们动作的变化而变化;也知道了一天当中什么时候影子最长(短);磁铁能吸铁制品等。这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常见、常用的策略。
3、以问题情境法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们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启发幼儿去探索,并激发寻求答案的愿望。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中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有步骤地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如大班科学活动《顶纸板》,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在圆柱形积木和铅笔中,哪种材料能把纸板顶起来?”(幼儿猜想后验证,发现两种材料都可以)“你能用铅笔尖把纸板顶起来吗?”“为什么顶不起来?”“将笔尖顶在什么位置能顶起纸板?”在教师问题的指引下,幼儿感到了探究活动的挑战性,从而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本身产生兴趣,更加积极地去探索与尝试,寻求自己心中的答案。
4、以教师的情趣激发兴趣。
情感是产生兴趣的“催化剂”。有效的学习都是动情的学习,没有热情就不可能有对真理执着的探索。幼儿具有好模仿和易受暗示的特点,教师喜爱的,往往也就是幼儿所喜欢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因此,教师要以对科学活动充满喜爱的情绪去感染孩子,以好奇的神情、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形式指导幼儿参加科学活动。往往在成人看来不值得奇怪的事,孩子们会觉得无比新奇,因此,我们要尽量满足和顺应他们的这种心理,理解他们,更多的是和他们一起玩、一起看、一起探索,让幼儿从教师的表情动作中学到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等。如开学初班上换了新的不锈钢汤匙,小朋友们都非常兴奋,东敲西敲,开始几声“咚咚咚”好听,后来大家一起乱敲时就非常刺耳了,我一直暗示他们停止,但无济于事。我无可奈何地捂住耳朵,皱起眉头,一副很痛苦的表情,这时,有的幼儿发现了我的样子,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赶紧停止敲打,慢慢地恢复安静后,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幼儿回顾刚才的感受,通过对比,幼儿明白了好听的声音能让人心情舒畅;又吵又闹的声音让人很不舒服,是噪音,在平时我们大家都要注意尽量不要发出噪音,以免影响别人,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同样是这些汤匙,我无意中发现它们竟然能照出人影,而且凹面和凸面照出的影像截然不同,很有趣。于是,我用很惊讶、很神秘的语气对孩子们说:“哇,我的汤匙竟然是个魔镜!”然后,我一边照一边说“哎呀,好丑哦……”在我的感染下,孩子们也纷纷举起汤匙照了起来,不一会儿,他们就发现了汤匙的凹面照出的自己是倒过来的,凸面照出的人是正面的且有点变形的,还发现把柄上也能照出细细长长的人影,真的很好玩!就这样,我们一边哈哈大笑地照着自己,一边初步掌握了凹面和凸面成像的差异,为下一步感知凹面镜和凸面镜的特点与作用作了很好的铺垫。根据这次随机的活动情况,我们科学课题组设计了科学活动《汤匙上的哈哈镜》,并进行观摩和研讨,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资料,纳入了我们的园本课程。
5、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
多媒体课件能够呈现文字、图片、视频和声音,还可以按需要播放某一片段或画面,它在创设问题情境、演示补充资料(文字、图片)、插入模拟动画(录像)等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深受幼儿喜爱。如大班科学活动《动物的保护色》,这是我们课题组根据《动物》的主题,结合幼儿的实际,从安全教育的角度出发而生成的一个知识性较强但操作性不强的活动。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录像:在充满神秘、动感的音乐声中,一条变色龙被放在桌面上,一双手在它的面前逐一放上红色、绿色、紫色、黑色的太阳镜,当它爬过这些阻碍物的同时,身体的颜色随即变成与之相应的红、绿、紫、黑色……这段录像,把变色龙变色的过程具体、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幼儿的面前,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变色龙随着环境变化而迅速改变身体颜色的特殊本领,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究动物保护色的欲望.老师再演示有关的课件,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幼儿知道了像枯叶蝶、竹节虫、北极熊等动物们是利用保护色躲在与自己身体颜色相似的环境中来保护自己,还有一些动物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身体颜色,把自己隐藏起来,能更好的保护自己。比如变色龙,变色蜥蜴等动物。此外,有些动物是利用自己五彩斑斓的外表来恐吓敌人,达到驱赶、警示的效果,从而保护自己。动物们是这样利用保护色的,人类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通过课件,展示了军队在野外作战、训练的场景,不用老师多讲,孩子们已经很直观地了解了军人是怎样利用保护色来伪装自己和武器、工具的。再联系带实际生活中,夏天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衣服比较凉快;环卫工人、交警的服饰、工地上醒目的障碍等起到警示作用,都是人们利用保护色的很好的例子。当然,有的孩子提到了夜里穿黑衣的蒙面大盗,我们在肯定他的说法的同时,立刻教育他们不能利用保护色来干坏事……因为多媒体课件的特殊魅力,使得孩子们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当然,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一些方法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像故事讲述等等,老师们还可以去归纳和总结。
(二)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有效策略。
在大多数的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操作活动被重视起来。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孩子们很忙、很投入、很高兴地在操作材料,但是,仔细地观察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操作仅仅处于一种表面的形式,老师在孩子操作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或任务,所以幼儿的操作显得没有目的、有的孩子玩呀玩呀就把操作当成嬉戏了。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是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纯粹的孩子去玩就行了呢?所以,在操作前老师必须要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操作,效果就肯定不一样了。比如:《有趣的声音》这个活动,老师提出问题:“分别把玻璃珠、积木、回形针、小石子这些材料放到茶叶罐中,发出的声音会是怎样的呢?你们来试一试吧!”孩子们带着问题的操作目的性更强、兴趣更浓,很快就辨别出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所以问题如同针头一样牵引着操作和探索这条“线”一步步向前走,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有效。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提问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同样的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幼儿探究的主动性深度和广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技术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真正实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1、鼓励性提问
鼓励性提问应面向全体而不是针对某个单独个体,教师应设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回答问题,或在某个孩子回答之后让其他幼儿发表不同看法或分享某个观点。如:“你们还在哪儿发现了凸面镜?”(汽车的后视镜,小区的转角处有凸面镜) “你们知道山上的树木被砍下来后是怎样运送到木材加工厂的吗?”“谁还有不同的想法?”等鼓励性的提问,扩大提问的参与面,逐步培养全体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2、发散性提问
这种提问没有限定的答案,能够培养孩子的独创性、变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于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有趣的声音》活动中,老师问:“你听到玻璃珠掉到地板上的声音是什么感觉?像你听过的什么声音?”在《认识空气》的活动中问:“你们知道哪里有空气吗?”这就是一个发散性的提问,问题很开放,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它可以很广泛的收集孩子们的想法,这一提问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3、层次性提问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否则就将充当发展的尾巴”。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水平有差异,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我们在教学中设计的提问要体现层次性,比如:《有趣的声音》的活动中老师这样提出问题:“这些材料分别放到茶叶罐中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听起来有什么感觉?”“像你们听到过的什么声音?”在这样有层次的问题引导下,孩子们积极思考与表达,回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共同梳理经验,建构科学的概念。再比如 “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带来什么?你们都认识吗?”“这些东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上面的数字代表什么?”“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呢?”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帮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利用层次性逐步加深,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经验,体现了发展性原则。
4、矛盾性提问
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幼儿常常不去注意那些矛盾的事件,此时需要教师提出矛盾性问题,引起他们的注意,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比如:在《玩冰块》的小实验中,两个幼儿都认为倒入热水会很快融化,但在实际操作中,两个孩子方法一样但冰融化所用的时间却不同。教师及时抓住了孩子间的认知矛盾提出问题:“你们都用了倒热水的办法,为什么用的时间一个短一个长呢?”这个问题在幼儿的认识中引起了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幼儿更进一步的去探究欲望,在反复的尝试河对比中,孩子们发现同样是热水,倒得越多冰就会融化得快些,所以用的时间就更短!再比如:《水在哪里》的活动中,孩子们对水果中挤压出的是不是水产生了疑问和争论,老师及时地抓住矛盾冲突:“到底谁说得对呢?水果中挤出来的是不是水呢?你们去装些水来比比看。”这样的指导有利于调动孩子们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使孩子的主动探究更加深入。通过对比和讨论,孩子们发现水是透明、无色、无味的,而果汁是有色、有味道的。在科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矛盾冲突(可能是幼儿间的认知矛盾,可能是孩子自身原认知与新认知间的矛盾),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及时地捕捉,运用矛盾性的提问及时地引领,有助于幼儿主动的建构科学概念。
5、开放性提问
开放性提问是启发幼儿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能从多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幼儿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获得发展的有效方式。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为幼儿提供了创造性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空间。开放性的问题,它的提问形式多种多样,如“如果……,那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看法吗?”等等。
例如:在玩沙的活动里,老师给小朋友出示了沙盆,沙盆里混装了鹅卵石
花生和绿豆,老师问:怎么样把这些东西分开?
文文说:用手把“鹅卵石、花生、和绿豆捡出来,放到三个碗里就可以了”
老师问:还有什么办法?
亮亮说:先用筛子把最细的沙子筛下来了,剩下的就再捡出来就行了
老师又问:还有什么和他们不一样的办法?
冬冬说:我们三个人合作,一个人捡鹅卵石、一个人捡花生、一个人捡绿豆,剩下的就是沙子了,
红红说:捡的办法是好,可是绿豆也太小了,不好捡,会很慢,我们用两个筛子,一个用沙网,筛沙子,再用大一点的筛绿豆,这样就更好了,
师:哪种办法最方便、最快呢?有的说冬冬的办法快,有的说红红的办法快,孩子们讨论的很热烈,最后老师说你们分组实验,用你们自己认为最快最方便的办法来试试吧!
当教师向幼儿提出开放性问题时,会刺激幼儿自己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教师也能从幼儿的回答和提问中了解幼儿当前的知识经验水平状况。
6、积极有效的追问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的问原因、问下落。教师的“追问”,往往是要了解幼儿“为什么会这样的想?”、“为什么会这么说?”、“为什么会这么做?”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想通过提问,来了解幼儿所思所想而采用的手段。
例如:在“神奇的水柱”科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粗细不同,水位相同,小孔的高度相同的两个瓶子,分别标号为1号瓶和5号瓶。
教师提问:“你认为哪个瓶子上的小孔喷出的水远?”
幼儿回答:“我认为1号喷得远!”
幼儿回答:“我认为5号喷得远!”
此时教师及时追问:“你为什么认为1号喷得远!” “你为什么认为5号喷得远!”
幼儿回答:“因为1号瓶子粗,所以我觉得他会喷得远。”
幼儿回答:“因为小孔的高度一样,5号瓶细所以我认为它喷得远!”
通过教师的“追问”,某一个孩子思考问题的逻辑想法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不仅使教师了解了孩子的思维过程,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倾听、理解他人想法”、“发现他人问题”、“同伴互相质疑”等师生、生生互动的环境。在下一步的活动中,有助于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更加广阔的探索思路。
总之,教师对幼儿的提问应遵循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应尽量避免向幼儿提出指向明确或有鲜明倾向性的问题,如小班科学活动《给水搬家》,“我们用勺子给水搬家好不好?”(幼儿答:好。)就属于这类问题。因为幼儿往往会揣摩教师意图作答,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形成一种依赖教师暗示的不良思维习惯,遇到问题并不作积极思考,而是猜测“老师想我怎么答”、“怎么答老师才会喜欢”;此外教师也应尽量不向幼儿提出只有两种选择答案的问题,如“对不对”、“好不好”等等,这种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限制了幼儿的思考,长此下去,幼儿原来活跃发散的思维难免会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化境地之中。
(三)运用多种方法、途径、手段,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1、为每个幼儿提供真正的探究机会。
根据皮亚杰的有关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必须通过自身活动去发现、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在科学活动中要为幼儿创设尊重、支持的环境,,以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活动在前,讨论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原则,先让幼儿自己去探索、观察、动脑、动手,教师不急于告诉方法、答案,让孩子自己探索材料,自己发现,在幼儿充分活动独立思考后,再由教师给予归纳、小结。
例如:在“神奇的电”主题中,幼儿在探究“如何让电动玩具动起来”,一位小朋友为“小猫钓鱼”玩具装电池时,我发现两节5号电池中,有一节装反了,但我并未出声阻止。果然,开关打开后,“鱼儿”却未转动起来,她立刻意识到出问题了,翻来覆去不知怎么办。我鼓励她去请别的小朋友帮帮忙,小朋友问她“你装电池了吗?”“电池装对了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有幼儿猜测“一定是电池没电了”“把我的借给你吧”,一幼儿热情地想为她换电池时,打开电池盖一看,立刻发现“哎呀,你的这节电池装反了”,“我看看,呀,真的装反了!我来装过……”。当“鱼儿”欢快地边转边发出音乐的时候,幼儿立刻欢呼起来。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感知发现问题,分析面临的问题,充分运用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和假设,再亲身动手验证,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得出结论,并能在同伴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对幼儿来说这就是他们记忆最深刻的生活经验。如果老师提前插手了,孩子们就会失去这个宝贵的机会。
给每个幼儿充分探索的机会是很重要的,但老师适时的指导更能提升幼儿的经验,例如:在《认识磁铁》的活动中,我先向幼儿提供了磁铁、铁钉、别针、木棒、纸、布等作品,这些物品中有些能磁化,有些不能,幼儿通过操作,直观地感知了磁铁能吸铁制品的特点。在幼儿感知了磁铁的基本性质之后,我又提供了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断裂的磁铁、消磁的旧磁铁,让幼儿了解磁铁有两极,磁铁会断裂等知识。并向幼儿提出问题:断裂后的磁铁有磁极吗?你怎么知道旧磁铁的磁力是不是变小了?然后,告诉幼儿怎样正确摆放磁铁,怎样保护磁铁,使其不消磁。用以加深幼儿对磁铁的认识。
2、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受旧有教育意识的影响和教学计划及生活常规的限制,非常残忍的遏制了孩子们的探究愿望,探究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孩子自然就失去了在实践中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机会,更不可能养成执著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引起注意:充分的探究时间可以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很好的培养幼儿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等科学品质。
比如:在进行“和面团”活动的探究环节时,师生共同收集所需的材料后便将尝试和面团的过程放置到区域活动中,给孩子们提供充分的探索时间,反复的尝试,在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和面经历中,孩子们体验了失败,但最终他们都获得了成功。孩子们在长时间的反复操作实践中获得了和面的经验,知道了和面时水与面的比例一定要适当,这样的经验不是成人给予孩子们的,完全是孩子们自己充分探索得到的结论,孩子们是探究进程中掌握主动权的人,通过真实的实践探索,自己发现和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和科学的概念。因此在科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保证探究的时间的意识。
3、鼓励幼儿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探究过程。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注重让孩子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教师为孩们提供适宜的可操作的材料,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请孩子们自己动手触摸材料、用眼睛认真观察、用鼻子闻气味、用耳朵倾听和感知声音,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等都是在调动孩子们的感官参与到活动中,使孩子们很自然地获得了有益的经验。
4、积极引导和鼓励幼儿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这些都是对我们幼儿科学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大班《打包比赛》《小小装订工》的活动中,幼儿单独操作比较困难,老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幼儿合作开展探究,并组织幼儿进行小组的交流表达,不仅能让幼儿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而且能及时地将自己的新发现与老师、同伴分享,产生思维碰撞;享受发现带来的欢乐,操作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的发展、科学素质的增强和健全的人格形成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5、指导幼儿学会记录 ,充分发挥记录表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
随着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近年来教师的实践探索也更加活跃,开展探究式科学活动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记录的使用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也是困惑较多的问题。我园科学课题组也针对记录的问题展开研讨。下面我就从幼儿记录表的设计与使用,以及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等谈谈我们科学课题组的一些做法。

㈨ 幼儿园科学课题研究,急!!!!!!!!!!!

一、课题的提出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思想的倡导下,使幼儿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幼儿终身发展的素质,成为幼儿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创新教育手段,改变幼儿学习方式顺利成章地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我们将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作为研究课题,以点带面,以期实现幼儿园教育全面改革。 经研究表明,人们听到的信息可以吸收10%,看到的可以吸收20%,而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的则能吸收70%。现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提示,幼儿的学习不同于中小学生的学习,幼儿的学习与其亲身体验密不可分。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幼儿的体验是至关重要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也明确指出: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不仅要关心幼儿是否学到知识,而且更应关注幼儿是否获得了体验,体验到了什么,应追求什么样的体验,如何来感觉表达自己的体验等。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法”在幼儿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探索课题。 1、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来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可以看出,幼儿园科学教育首先是培养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和科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其次是发现、探究科学和表达探究的能力。无论是情感的培养还是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科学体验活动。 2、从科学知识的特点来看:幼儿园科学领域知识大多属于程序性的知识,这类知识是不能靠直接的教来让幼儿获得的,它需要幼儿自身与物体,与外部世界直接地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去体验感知,从而获得相关知识,积累相关经验的,通过直接参与的活动去进行自我构建的。可见,体验是最有效的科学教育手段。 3、从《纲要》的指导要求来看:《纲要》要求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等等指导要求,都鲜明地表达了一个观点:那就是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进行科学教育。 4、从幼儿园科学教育现状来看: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重教师操作演示轻幼儿体验,以教师的体验代替幼儿的体验;重学习结果轻幼儿的自主发现的过程,轻幼儿自我价值和意义的实现;重视幼儿获得科学知识轻幼儿科学的态度、科学情感、科学精神的培养等科学教育偏差,幼儿园科学教育面临着亟待改革的现实。 综合上述,尝试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实践体验式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开展体验式教学法的相关研究,旨在革新传统教学模式,让幼儿通过体验来认识周围事物。即让幼儿在可视、可听、可感、可操作的环境条件下,“先做后学,先行后知”,发展能力,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获得终身受益的品质。 二、概念的界定 1、“体验”的概念——指人通过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或自己身体行为直接感知客观“现象”,并开动思维机器认识“现象”本质的过程。 2、 体验式教学的概念————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3、体验式教学法的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幼儿通过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或自己身体行为直接感知客观“现象”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让幼儿在感受、理解、领悟、欣赏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下学习。”它注重幼儿对过程的主体性体验,对生命成长意义的体验,注重给完美人格的形成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1、研究目标: ⑴ 通过对体验式教学法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探索体验式教学法的特点及其与幼儿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师组织策略和教学方法革新,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育实践能力。 ⑵ 通过课题研究,实践探索体验式教学法在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策略,构建适合幼儿的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发挥体验的价值功能,进一步推进幼儿园的课程改革。 ⑶ 贯彻落实《纲要》精神,使幼儿在体验式科学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体验,获得正确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精神,获得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有益的品质,深刻体会自我价值、自我意义的实现,塑造完美人格。 2、研究内容 与方法 ⑴、幼儿科学学习方式和幼儿发展现状研究。 ⑵、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体验式教学法的特点研究。 ⑶、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价值研究。 ⑷、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的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研究。 研究重点:体验策略。通过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组织实施 一、实验保障: 组织保障:为保证课题实验的顺利开展,成立了课题组,负责人:乔建、张建华 成员:叶 丽、汪晓妮、汪先霞 、金素芳、张 建、曹汉霞。课题组成员曾全程参加“十五”期间,我园独立承担的省级课题“鄂东山区幼儿民间游戏的开发研究”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省级课题三等奖的良好成绩,多项科研成果先后获省地级奖项,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建立了由课题负责人——教务主任——子课题负责人——实验班主任——实验成员组成的管理层级网络,形成了从上至下、层层深入的管理体系,成员职责分工明确,为课题实验提供了组织保障。 制度保障:为保证研究时间和研究质量,同时达到及时交流学习、推广经验、共同提高的目的,课题组制订了一系列制度。如实验活动制度规定:每周三为课题实验时间,每周每班开展两次实验活动;每周四为研讨时间;每月小组内进行一次互听课学习;每期开展一次全园性的课题观摩活动,进行交流展示。建立了奖励制度,规定每期评选优质课、优秀论文等。为课题实验提供了制度保障。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