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课程实践要求
❶ 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出台有何意义
据报道,日前,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版部教材局负责人指出,综合实践权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还要求对活动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对活动方式进行认真设计,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价等,具备作为一门课程的基本要素。
与此同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多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是对该课程性质、形态等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实施过程中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迫切需要加强规范和指导。
希望指导纲要可以被积极的贯彻落实!
❷ 综合实践课程在中小学开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培养学生动态的运用能力来推动学科静态知识进行循环,达到学以致用的动静结合过程。它与学科课程是检验与真理的关系,然而事实上二者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动静难合”的问题.
目前,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以认知为取向的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促进认知发展,但若是老师一味硬教,学生一味硬背,孩子时时处处都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一代一代地被“伤仲永”,这样学科课程的意义就不复存在。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科课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其一,作为一种以实践作为取向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学生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共同商讨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社会调查,演示、实验、表演、交流与讨论等,整个过程都是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完成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整合必然带来学生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生活空间的拓展和延伸,从而改变单一的学科课程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孔已己”培养程序。
其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一个基本点就在于打破各门课程的分割,加强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使课程从书卷中回归到学生的生活。脱离了知识堆,孩子们反而更能从内心里不断地“悟”出不少东西。
当今教育的时代发展要求是使综合实践活动与课程教学动静结合。所以结合实践课程在中小学的开始是非常非常有必要性的,而且同时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它也具有必然性!!!
❸ 小学生怎样上社会实践课
我是一位英语教师,对于综合实践课没有太多的了解,依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可以这样上:
1、更新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不要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下,要重视综合实践课。
2、确定主题
引导孩子们从自己身边的事开始做起。选一个感兴趣的课题, 让孩子们以主人翁的心态到社会各个角落去体验生活,亲自去调查、 去实践、去研究。 老师在课题中只能是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传统教育中的至高无上的主导地位。让孩子们通过社会实践 对他即将生活的环境有了进一步或更深的了解,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3、活动落到实处
不能应付,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去做,把活动落到实处,真真切切地把活动落到实处。
4、积极引导 认真总结
在上综合实践课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放纵孩子不管, 也不要拽住孩子得手紧紧不放。教师应给孩子们提出一些建议, 提供一些原始的活动方案供孩子参考,从而使活动有序地、顺利地进行。
❹ 教育部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规定是什么
9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作了明确规定: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❺ 对小学综合实践课,新课标有哪些要求和规定
第一,学生要融入社会,接触社会,体验社会。
第二,学生要动手操作例如:六年级课程中的调查活动要让有兴趣的学生去调查,这里有很多的实践活动要学生亲自完成如:擀面、包饺子、调查同学们心中的偶像等)
第三,教师也要融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去,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❻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以下课时为每科周课时量:
小学一、二年级:
品德与生活(2节) 语文(8节) 数学(4节) 体育(4节)艺术【包括音乐、美术】(4节)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节)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3节)
(6)中小学生课程实践要求扩展阅读
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组织与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
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向有关人员或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