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在课程实践中对哪些话题感兴趣
⑴ 幼儿园大班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参观有哪些地方
一、结合幼儿园教学主题,因地制宜,挖掘与运用幼儿园周边的社区资源。幼儿园是社会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因此,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立足本地,从幼儿园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挖掘与开发社会资源,让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幼儿园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社区资源,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单位...,建立一个“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让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基地专业人员的协助和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帮助幼儿和教师了解更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例如:商业、军事、交通等领域是幼儿园课程中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教师也经常会采用“社会实践”的方式,组织幼儿参观、学习。为了让此类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有效性和持续性,我园领导与周边的超市、部队、交警中队、消防中队、社区服务中心等单位的负责人取得了联系,签定了合约,建立了我园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向其单位的相关人员颁发了“园外辅导员”聘书。 “社会实践基地”为我园的“节庆课程”锦上添花,使我园教育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由驻锡炮九师协助开展的大班幼儿“我是一个兵”军训系列活动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人事的关注与认可;由旺庄新区消防中队协助开展的中班幼儿“119”消防演习活动,让幼儿掌握了更多自救与求救的知识和技能;由“百家乐”超市配合开展的“小鬼当家”购物活动让幼儿了解了超市物品归类摆放的特征,学会了认读标价,尝试了按所持钱额有限制地购物活动。使幼儿体验了“选择”与“舍取”转换的过程、初步懂得了勤俭节约的道理┈┈“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是幼儿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摇篮,为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地”教学固然很好,但是涉及的领域有限,因此,我们不能光依赖基地的资源,还应把眼光放在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环境上,让幼儿与社会各类环境产生互动。比如,幼儿园课程涉及到环保主题时,我们组织幼儿到小区考察地理地貌,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社区宣传等。中班组还开展了“蠡湖新城”放风筝亲子活动,让孩子和家长领略了无锡新风貌——“蠡湖新城”的清新、幽雅、和美景象,从而激发了幼儿与家长保护环境,创建美好家园的意识。 二、根据幼儿园教学特点,因题而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社会实践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用来指导实际的操作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可包含:活动目标;活动时间、地点、参与对象;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 1、活动目标:活动目标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实践活动行为。不仅是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实践活动的归属点,同时还是活动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因此活动目标的制订极其重要。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时应遵循“以幼儿为本”的原则,兼顾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让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匹配。 2、活动时间、地点、参与对象:其明确的标注是为了便于教师和家长对活动意向有初步的了解,以便作相关的准备。 3、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教师成功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与保证。古人云:行军打仗,粮草先行。其意思就是说,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取得胜利的前提。活动准备在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离开这一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将成为无源之水。幼儿教师在做活动准备时更应时刻谨记——“细节决定成败”。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备工作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指教师自身的准备,二是指幼儿的准备、三是社会协助单位的准备(包括家长准备)。 (1)教师的准备:包括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准备。教师自身知识的储备能否满足幼儿的需要,这是社会实践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不仅要补充自己的知识量,而且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形成自己的东西,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地解答孩子的提问,并引导和启发孩子向未知领域探索。 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实践指导能力等等。教师要学会了解幼儿,分析幼儿,从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挖掘活动的深度和难度。并将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转换成清晰、有条理的语言表达,津然有序地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实践活动。教师的个人素质是一个隐性的教学条件,教师良好的个人素质无形中给了孩子一个榜样,促使他们学习用善良、宽容、真诚、平等、友爱等心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与人相处。 (2)幼儿的准备:包括幼儿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储备。知识是幼儿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幼儿必须对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有粗浅的了解 ,才能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还需要幼儿具有外出活动的经验。比如:外出活动需要准备哪些物品,公共场合应该遵守哪些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实践活动要让幼儿走出幼儿园,走向社会,存在诸多不安全隐患,幼儿要掌握一些外出活动的安全知识,了解一些自护自救的方法。此外,还要让幼儿树立团队意识,激发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3)社会协助单位的准备:其主要内容就是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双方一起制订和调整活动方案,步调一致、有条不紊地配合和支持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4、活动过程:活动过程包括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时间分配。整个流程需要遵循动静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环环相扣。三,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情而变,灵活机智地进行多方位互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在组织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它以幼儿亲身参与为主要教育途径。其活动目的是使幼儿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和才干。社会实践活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以幼儿为本”,使幼儿真正地参与到社会文化生活中去。作为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使社会实践活动更有生机。 1、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创造教育的新契机。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兴趣是学习的源泉与动力。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让幼儿朝着自己的关注点不断地探索与发展。例如:中班的社会实践活动——“热闹的商业街”。原计划中参观的重点是商业街上的“永和豆浆店”和“江南理发店。”但是,一路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被一家手机店门口的宣传广告吸引。几个孩子围在宣传牌旁边,一起谈论起宣传牌上的手机来。后面的孩子有的继续往前拥,有的干脆大声喊“手机店,手机店”“怎么这么多手机呀!”可见,他们对手机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停下了脚步,组织幼儿进手机店参观,幼儿的探索活动一下子展开了:“我们来找找和爸爸妈妈一样款式的手机吧!”“老师的手机跟柜台里的哪一款一样呢?”“看!这是我最喜欢的手机。”幼儿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了解了手机不同的品牌、型号、款式、色彩、形状等,获得了比课堂教学更广泛的知识与经验。 2、教师要循循善诱,鼓励幼儿与社区人群和实践环境进行积极互动。社会实践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活动,它存在着很多不定因素,它以幼儿的主动探究为主。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让幼儿与同伴、教师、社区人群、社区环境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从而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空间和范围。例如:我班开展的“消防队参观活动”就因有效运用了互动方式,使整个参观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第一个步骤:参观消防队展览厅,消防员生怕自己成人化的语言不能让幼儿理解,就请教师自己带领幼儿观看展厅四周墙壁上的
⑵ 谈一谈幼儿教师在幼儿园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有哪些看法
幼儿园整合课程实施中必须注意的七个问题 什么是整合?整合是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教育界逐步认识到了“整合”对儿童学习的重要意 义,幼儿教育课程的研究者们在有关幼儿园课程发展的认识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同倾向,给儿童提供“整合”的课程成为了国际国内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迄今 为止,国内已有几种引人注目的整合取向的课程模式,主要是在学科范围内进行整合的“经验模式”,以主题方式进行整合的“主题模式”,以及以项目为方式进行 整合的“项目活动模式”。结合自身教改实践,我认为不管是何种模式,都必须要做到七个“坚持”。 一、整合课程观念要坚持辩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个领域的内容相 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去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分科和整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 分。与此相对应,学校课程中的分科和整合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整合和分科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划分也是相对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 展状况,不同阶段的课程整合具有不同的意义。一般来说,年级越低,整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综合化的程度应该高些,尤其是我们的幼儿园 课程。 我们必须注意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现的那种以偏纠偏的思维定式,要么片面强调整合或分科的优点,要么试图取代对方,这些都是不足取的。解决问题的关键立足于人 是整体、教育是整体、生活是整体的观点,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该整合的坚决综合,该分科的坚持分科,整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整合,取长 补短,相得益彰。 二、整合课程目标要坚持发展性 请看一例:在绘画活动“小鸭”教学过程中,某教师一改以往先讲解示范绘画步骤、后让幼儿模仿的枯燥教学方法,而是为每个孩子提供了一个可以活动的小鸭纸板 玩具。结果,孩子们一接过就很有兴趣的和它玩了起来,转转“小鸭”的头,动动“小鸭”的翅膀,摆摆“小鸭”的腿,每个孩子都玩得非常带劲,有时还发出欢快 的笑声。孩子们一边玩,一边用桌上的各种圆片粘贴小鸭,这位老师看了情不自禁地问:“你的小鸭在干什么”?孩子们争着回答:“我的小鸭在看天上的云”; “我的小鸭在低着头找小鱼吃”;“鸭妈妈不见了,小鸭回头找妈妈哟”;“我的小鸭和你们都不一样,他和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向前走”……这位教师趁热打铁: “小鸭怎么会做各种动作”?“转小鸭的头,嘴巴朝哪儿,小鸭就能看到哪儿了”。孩子们通过摆弄探索,经过了一个试验过程后,轻松地在纸上画出各种动态的小 鸭了。这个活动中,孩子自始至终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学得轻松又自然,他们的作品充分表现了各自的创造和想象,是孩子们自己的画。 的确,幼儿园课程是为幼儿的发展而存在的,而不是为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存在。幼儿园的课程关注的不是应教给幼儿哪些知识,而是幼儿发展的任务是什么,或者说 幼儿应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过去我们过分强调分科或分领域的教育,往往导致教师只注意某一学科或领域的教育价值。如:在数学课或语言课的教学过程中,往往 会只注重幼儿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活动中出现的人际交往问题或幼儿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或社会性的问题却往往会被忽视,这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幼儿发 展的整合是幼儿教育整合中核心的整合,是其他各项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幼儿教育整合中的工具性目标、认知性目标与情意性目标的制定都应该关注幼儿的发展。 三、整合课程内容要坚持系列性 教育内容的整合不仅表现在不同领域、不同内容之间产生的有机联系,而且需要构成系列。比如,教学《小兔乖乖》,我除了安排故事以外,还整合了其他相关教育 内容:健康《小兔采蘑菇》、设计《小兔家的房子》、歌曲《小兔乖乖》、创造性游戏《小兔家的工作》、绘画《可爱的小兔》、折纸《萝卜》等。这一系列教育内 容都是与小兔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有助于培养孩子感受、理解、运用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者可以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 验,将他们日常生活、周围环境和社会信息中大量的素材合理组织,选择孩子所关注的内容,进行系列性整合。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首先:选择孩子日常生活经验。孩子自身及日常生活是孩子熟悉的,最易于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最易于孩子的理解和表达。选择大量的孩子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整合,才能引导孩子对日常司空见惯的现象加以关注、概括和交流,以此激发孩子进行探究、发现。 其次:选择孩子可以理解的社会信息。现代社会中的孩子已不再生活在一个狭隘和封闭的空间里,社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并影响着孩子。孩子们 会关心“神州五号”,会讨论“北京奥运”,会谈论“希望工程”;教者不妨由此引导孩子开展积极的讨论。这类整合活动不仅使孩子的语言得到发展,而且也使他 们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培养。 第三:选择孩子可接受的科技发展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孩子有机会感受或了解到许多科技信息。他们不再拘泥于拼插积木、电动玩具,而更多地对新的科技现象 产生极大的兴趣,想去了解,去探究、去发现。这不仅使孩子的语言表述、运用的机会大大增加,而且思维的加工和概括也不断地得到锻炼。孩子的语言和思维在相 辅相成的过程中得到整合。这类内容如“家乡的高层建筑”“神奇的电脑”“我见到的高速公路”“上海的磁悬浮”等。这类内容整合无疑能大大帮助孩子积累有益 的生活经验,为孩子的将来打下扎实基础,促进孩子和谐、全面的发展。 四、整合课程参与要坚持全员性 整合课程应当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而更多的是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幼 儿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成为课程发展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需要、兴趣、经验、探索和体验将被受到高度重视。整合课程作为很重要的课程改革运 动,也必须得到家长的了解、认同和支持,从而让他们也能做个积极的参与者。如此,才有可能不出现:家长每天询问孩子学到了什么,如果孩子没有认出几个字, 或是没有学会几个美丽的形容词,或是没有认识几种动物,那就会认为孩子什么也没学到,从而质疑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此,才有可能出现:家长不只限于询问孩子 今天学到了什么,还应和孩子一起在家里或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延伸主题活动,从而观察孩子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丰富的学习经验及创造性表现,甚至为主题活动做力所 能及的事,如收集准备各种资料,给予孩子有关知识方面的准备,以及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某些教育活动等。 虽然整合课程强调重视孩子的兴趣和与孩子在互动中生成课程,但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最近兴趣点,还是需要教师在进行每个主题教学之前做好教学计划。不仅如 此,我们幼儿园同事之间还常常共同讨论一个主题的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再根据各自的强项来分工,以便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安排,更好地让幼儿了解资讯、 形成概念和获得技能。整个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孩子们的积极参与,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家长的配合。只有这三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积极的互动关系,才能达到理想的 教育效果。一般来说,主题活动刚确立时,孩子们的相关表达均比较贫乏。如果
⑶ 结合实际谈1谈幼儿园师幼互动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兴趣性,可以设计1些儿童感兴趣的话题,与儿童进行沟通。无意注意性,小孩子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可以利用。新奇性,小孩子对甚么都很新奇,利用新奇的事物吸引孩子,然落后行沟通。角色扮演,可以扮演孩子喜欢的人物或动漫中的角色,让孩子感兴趣,再来沟通。 查看原帖>>
⑷ 幼儿园里老师和孩子们聊什么话题好请列出有趣又吸引力的话题
没必要想着聊什么话题,陪幼儿园的孩子玩一些小游戏就行。
01、关于情感、梦想、价值观
a、谁是你最好的朋友?为什么?
b、你在朋友身上看到了什么特质?
c、你认为一个人可以拥有的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d、你怎么看待这些日子里其他孩子在学校穿着的方式?
e、你最尴尬的时候是什么?
重点:这些对话帮助你了解孩子目前的成长,很可能你会惊讶:他竟然已经这么优秀了!
02、探讨家庭关系
a、你最喜欢我们家什么?
b、你最喜欢我们家哪个传统?
c、我们教给你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d、你认为我们家的纪律和结果合理吗?
e、如果你可以制定三个家庭规则,他们会是什么?
f、你认为一个好父母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g、作为一个家庭,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h、你最喜欢兄弟姐妹的哪一点?
03、学会感恩
a、你今天对什么事觉得最感恩?
b、有什么东西是你未必需要,但真的很开心你能拥有的?
c、有什么东西容易让人抱怨,事实上拥有又是非常幸运的?例如,下雨可以帮助花园生长,为动物解渴。
d、有什么事是你能做,而其他人不能做,或者不允许做的?
e、有什么是我小时候没有,你很开心你能获得的?
重点:如今培养一个感恩的孩子越来越难,大部分孩子得到的远超过他们需要的,他们很可能把任何事当做理所当然。提出这些问题,让孩子看到事情的积极意义,是教会孩子学会感恩所得的关键。
04、发展想象力
a、如果你有一种超能力,他会是什么?为什么?
b、如果你写了一本书,他会是关于什么的?
c、如果你的宠物可以说话,他们会说什么?
d、什么颜色是最快乐的颜色?是什么让它这么快乐?
e、如果你赢了100块,你会用它做什么?
重点:在孩子长大到不再玩“假装游戏”,他们对想象力的使用可能会下降,但我们还可以通过问题,来激发他的创造力。
05、培养同理心
a、你今天有对别人表达善意吗?
b、当你对别人好的时候,你觉得他们是什么感受?
c、谁在学校活动中被取消了,为什么?
d、你觉得取消别人的孩子什么感受?被取消的人呢?
e、有没有其他人站出来支持被取消的孩子?
f、如果你可以改变世界上的一件事情,它会是什么?
重点:孩子们总是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那一个,让孩子更多的考虑他人的感受,可以防止过于自我中心的问题。
06、管理情绪
a、认为最不舒服的感觉是什么?尴尬,愤怒,恐惧还是其他什么?
b、当你脑子里出现“你永远不会成功”或“没有人喜欢你”这些念头时,你可以告诉自己什么?
c、你如何让自己面对恐惧?
重点:教会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思绪,并采取积极的行动,可以培养他们建立强大的精神力量。
⑸ 幼儿园谈话活动中"有趣的中心话题"有哪些含义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一种研究型的课程 ,是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 教师适时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它的特点是有核心、有主体、有连续性和发展性。通过阅读教师用书相关内容,我了解到省编课程方案采用的就是主题的组织形式,并使每一个主题尽可能靠近幼儿的生活 ,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同时提出主题涉及的主要课程资源。每个主题都通过网络的方式表现主题开展的基本线索。通过对主题目标、内容的确定和主题展开线索的呈现,进一步设计主题的环境、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家园联系工作及游戏等。 通过阅读学习相关资料和我班近两周来组织开展的主题活动。我认为要想很好的组织和开展主题活动,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主题的选择。 主题是探究活动的核心,它既表明幼儿将要参与的系列活动,又是教师选择组织学习的内容、开展教育教学过程、创设环境的引航灯,因此,主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和灵魂。主题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要充分运用幼儿园和社区家庭现有资源,从而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要有便于幼儿动手操作的各种材料,主题还应含有多种教育价值,要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素材自然生成主题活动,我们大班在秋天这个季节里选择了多彩的秋天这个贴近孩子生活,便于孩子观察体会 ,便于动手操作的,有丰富教育价值的主题。 (二)主题活动中。 主题教育的过程中,课程的最大价值在于师生之间共同有深度地探讨一个主题,通过自主探究等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索与学习,引导幼儿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成功与发展从而丰富幼儿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的意识、习惯与能力 。我在进行种子藏在哪这一教学活动时,就充分利用了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自己去寻找果实的种子,然后在我的协助下把丝瓜、花生、玉米、苹果、扁豆等的种子分别找到并展示出来。通过自主学习孩子们不仅认识了种子,并且通过观察知道了不同果实种子的不同排列。
⑹ 根据幼儿园工作实际,介绍所在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情况
供参考: 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一直是幼教改革中的热门话题和核心课题。在课改的热潮中,存在着以下认识上的偏差: ①拿来主义。一些幼儿园为了赶时髦,不假思索地全盘照搬,而忽视地域性、本土性; ②盲从心理。人云亦云,导致课程频繁更换,教师无所适从; ③急功近利,浮躁心理。有的幼儿园在转瞬间就有了所谓的“园本课程”。然而真正的“园本课程”应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在目标、领域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教育的均衡性。 要想走出这些误区,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首先要具有清醒的头脑,把握课改的方向和脉搏。一套质量上乘的幼儿园课程,是课程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共同合作制定而成的。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说,他的工作是引领教师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已初具推广价值的文本课程,学会选择和补充有品质的教育资源,通过课程园本化的过程,使课程和教育活动能在最大程度上适合自己的教育对象,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下面,以我园的实践为例来说说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制定过程。 一、课程审议前 课程审议,这是我园一贯坚持的课程管理方针。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整合理念的引领下,我园启用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周兢老师编著的新教材《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虽然新教材灵活度较大,但在使用时存在着地域、周边环境等差别。所以,我们在开展教育活动前,采取先集体备课再回到个体反思的研讨方式,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每个主题实施前,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以年级组为合作单位分组进行课程审议。 虽说课程审议在我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实际参与者少,经常是教研组长或一二位骨干教师唱主角,而多数教师只是以旁听者的身份参与,缺乏个人思考和见解。二是课程审议浮于表面,教师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安排,注重的是课案操作性强与否,而缺乏对课程资源深层次的审议与梳理。这就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园本化课程的建构。为此,我们以“课程审议表”为主线(课程审议表附后),对集体备课制度作了一些改革。 为了避免课程审议中只有几个人发言的情况,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审议前预习教材,发现问题,寻找问题,并及时做好记录,供课程审议时一起交流探讨。在此,我们拟通过“我的问题”、“我的资源”、“环境预案”(见附表)三方面的填写来敦促教师做好审议前的准备。以此针对课案中存在的焦点问题及困惑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思想和经验,同时,把以往教学实践中好的经验与做法充实进来,汇集团体智慧。有了课程审议前的准备这一环节,教师在课程审议中自然“有话可谈”,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课程审议中 (一)程序安排 1.回顾总结上一主题,做好主题与主题间的衔接沟通。作为审议的开始环节,主要是围绕最近实施过的主题进行经验的分享与交流,如,各班比较成功的特色活动、班级环境亮点以及具体教学情境中的疑难困惑问题,等等。 2.分析当前主题背景,结合“课程审议表”所收集的问题展开研讨,寻求同伴援助,有目的地对一些活动进行修改。实施中,我们发现有些主题内容比较空洞,应予舍弃,或将几个活动加以合并;有些主题可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扩充,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如根据现阶段幼儿对“神州六号”的关注,我们在“可爱的祖国”这一主题中增加了“关注神六”系列活动;有些主题可自行设计,以往实践过的、操作性强的主题活动可穿插进来,如根据教师实践的结果,中班穿插了主题活动“变化的世界”,大班穿插了主题活动“有用的报纸”,从而把具有本园特色的教育资源充实进来,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收集整理教育资源,由教研组长协调分配,做好前期准备。由于我们使用的课程文本的配套图片、音像资料很少,虽然留给教师创造的空间,但也给教师们本已繁重的教学工作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了使课程顺利开展,我们改变以往个别指派的分配式管理模式,在课程组长的统一调配下,各班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主动领取任务,共享教育资源。 4.环境预案设计。各班在审视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的核心内容与要求,进行环境预案的设计,通过丰富的主题环境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感受。两位搭班教师共同商议、分工合作,轮流担任环境的主要设计者。通过填写环境预案,教师对整个主题环境作全局考虑,明确每个活动中需要积累的作品及资源,以做到计划在前、实施在后。 (二)形式安排 在课程审议的形式上,我们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搭班教师间的班内审议、班际审议、园际审议等等。就目前看,班际审议是最广泛的一种形式,除了上述所说的年级组之间的审议外,还有根据教师特长开展的某一教学领域的组内审议、基于课题研究的研究组内审议等。在审议中,我们更多地借助年级组之间的群体力量,即交互式的现场观摩开展反思研讨活动,既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又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目的。如大班年级组进行课程审议时,我们组织小班、中班教研组进行现场观摩;中班教研组开展活动时,组织小班、大班教研组进行观摩。如果在审议中碰到有困惑、有争议的问题,在本组内教师又无法达成共识的时候,我们便寻求同伴的援助,请组外观摩教师参与进来,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通过循环式的交流互动,教师不断变换着角色,时而是组织者,时而是聆听者,时而是合作者,也加强了不同年龄阶段课程之间的衔接。以下是一则关于中班课程审议—主题活动“商店”中的案例片段。 问题聚焦:活动“逛超市”中,在班容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如何让幼儿体验用10元钱到超市进行购物? 过程实录: 教师A:外出参观涉及的安全因素较多,可采用游戏的方式,预先在活动室内布置场景,每样商品上标好价格,然后用制作的货币进行购物。 教师B:游戏的形式固然很好,但有时游戏无法代替现实的生活,例如,商品上的商标、条形码的认识必须到实地参观后才有所认知。 教师A:可采用分组的形式,把班内幼儿分成两大组,这样可以相应减少人数。 教师B:采用分组的形式很好,虽说对教师而言工作量是增加了,但很好解决了人数问题,不过前面提到了安全问题,例如乘车、上电梯等,该如何解决?况且考虑了安全问题,教师能兼顾教育的内容吗?例如活动中的讲解、幼儿的记录等。 组外援助:关于安全问题,教师可寻求家长援助,事先联系几位热心家长,最好是有一定文化层次的,让家长了解本次活动的教育目的及教育程序,便于活动中的管理和指导;关于指导问题,一方面让家长参与进来,另一方面为避免活动中指导的不足,教师可把活动的全过程拍摄下来,回来后再和幼儿一起进行回忆讲述,并让幼儿做有关记录。 上述案例可见,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的经验由点滴、零碎逐渐趋向成熟、系统,并最终达成共识。在这样的研讨活动中,大家以开放的心态取长补短,以共同的目标全力以赴,一种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研究氛围正在我园日渐形成。 三、课程审议后 通过集体审议的群体反思后,教师最终还需回到个体反思。教师在课程审议后要对审议中所获得的经验、问题进行认真回顾和梳理,填写好课程审议表的“解决策略”一栏(见附表),进一步明晰问题,通过同伴援助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最终形成个人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从各自的经验和视角出发把握教材,对教材进行深人研究。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从教学目标到教学环节进行深人修改,明确增减的理由,从而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备课管理上,我们根据不同层面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
⑺ 幼儿园可以进行什么丰富的主题活动
一、主题内容的选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目前,我们使用的幼儿园现行课程,就主题内容而言,选择...了对幼儿发展有利的、适合幼儿学习的。充分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理念和要求都和我们的新《纲要》相吻合。主题也一般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如围绕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社会生活事件、文学作品,或者将一些现象、过程、原因等形成主题,设计教育教学活动。 因此,在具体实施中,我们选择主题时经常会思考一些具体性的问题,如:这个主题孩子会喜欢吗?符合孩子当前的兴趣和需要吗?有什么价值?该达成哪些目标?涵盖了哪些内容?能引起哪些学习兴趣?可提供给幼儿什么学习经验?它的可行性如何?主题所需的材料易获得吗?是否容易转化成让幼儿直接参与的具体活动?它与其他各单元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没有经验进行衔接与连贯?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 (一)整合多种优秀幼儿教育课程 新《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灵活执行。”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如何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促进教学的最大发展,是新形势下幼儿教师在提高有效教学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以现行的建构式课程为主、以幼儿园课程指导、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为辅,采取三结合的方式,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拓展主题内容,加上师幼共同构建的主题活动,可以说,因为有了这些优秀幼儿教育课程的有机整合,从而使我们使用的课程更具广阔的背景和多元观点的支持,让“教材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出入”、“教材的地区差异性”、“抽象的教材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的冲突”、“各领域教学内容的偏颇”、“教材与幼儿及实际教学环境有明显的出入”等一道道难题迎刃而解。就拿小班上册的“甜甜蜜蜜”这一主题来说,选题是可行的,因为甜甜蜜蜜的糖果、饼干及各类食物,小班幼儿已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但综观教材中本主题的各类活动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原教材内容整合不当,有些教材在领域或内容上比较牵强,如:妈妈爱我,我爱妈妈;某些活动的操作层面太多,不利学习掌握和检测,如:长满牙的大嘴巴;有些则对刚入学的小班幼儿来说难度太大,如:云朵棉花糖等。于是,经过仔细分析与整合,我们对原有主题内容进行了删选:保留了“开心跳跳糖”、“甜蜜蜜的聚会”、“糖果一家”、“咕噜噜”、“棒棒糖一家”、“吃饼干”、“甜嘴巴”;删除了“棒棒糖集合”、“妈妈爱我,我爱妈妈”、“云朵棉花糖”、“漱口歌”、“多和少”、“给妈妈的妈妈送甜蜜”;增加了“五彩糖果”、“棒棒糖饮料”、“小熊糖罐”、“咚咚的牙齿”、“牙蛀虫”;改编了“超级糖果屋”、“糖果爸爸”、“我是棉花糖”、“长满牙的大嘴巴”、“好朋友加心饼干”等,以求达到我们预计的主题教育活动效果。 (二)把握各种教育契机 《纲要》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为此,我们始终坚持在观察幼儿、走近幼儿、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基础上,不放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教育契机进行主题的选择与确定。 1、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确定主题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活动的倾向,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举动,聆听幼儿的声音,了解幼儿的兴趣,关注幼儿的需要,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衍生出有意义的主题。如:中一班的朱老师怀孕了,挺着大肚子。班上有几个孩子对她挺起的肚子很感兴趣,经常有人会上去轻轻地摸一摸,拍一拍,还围着朱老师问长问短,有的说:“朱老师,你的肚子怎么这么大呀?里面是不是有小宝宝了?”有的说:“小宝宝会动吗?”还有的说:“肚子这么大肯定很不方便,走路、吃饭是不是很累呀?”看到幼儿当前的兴趣点,我们决定开展“我来当妈妈”这一主题活动。请朱老师给大家讲讲自己的体会,让幼儿感受妈妈的辛苦。还在娃娃家内增加娃娃的数量,让更多的幼儿当妈妈照顾宝宝,给宝宝喂奶、吃饭、洗澡等,体验母子情真,感悟母爱的伟大。由于主题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的,活动内容切合了幼儿的需要和探究欲望,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2、结合节日、季节的变换确定主题 在确定主题时,教师应充分挖掘节日和季节里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离“端午节”这一传统的节日还有一段时间,可粽子的芳香老早在村子上空回旋,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在谈论端午节的有关事宜,幼儿对粽子、香袋、香包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们开展了“过端午”这一主题活动,请村子里的老奶奶来园讲有关端午节的故事,教孩子包粽子、做香包。孩子们嘴里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 子,脖子上套着同伴互送的香包,还将多余的香包装扮教室(见左图),其乐融融。同样,新年、元宵节、中秋节、圣诞节等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都相应地生成了有价值的主题活动。再有,一年四季,各自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像美丽的春天、炎热的夏天、金色的秋天、寒冷的冬天等,都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3、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最近发展区确定主题 主题选择的内容应该是资源比较丰富,孩子熟悉的、容易接触的,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这样,教师就容易利用这种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果活动内容跟幼儿生活相距甚远,他们一点经验都没有,又何来拓展经验和视野之谈呢?就像“甜甜蜜蜜”这一主题,甜甜蜜蜜的糖果、饼干及各类食物,这些东西因为都是幼儿非常熟悉和喜欢吃的,所以他们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而小班幼儿在“吃”字当前的情感驱动下对其他方面的学习容易忽略,只能从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有兴趣和好奇心,学习运用感官感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等发展目标来考虑,基于这两点,这个主题在小班开展非常适合。 二、主题内容的拓展 主题确定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以该主题为中心扩散、拓展主题。在拓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又要注重老师的支持、帮助及引导作用。这时,我们拓展主题内容的途径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 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去引导、关注、帮助幼儿去探索、去实践,从而找到发展幼儿能力的切入点。秋天到了,草地上的昆虫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教师由此在“秋天”主题活动中引导幼儿开展观察比较、制作标本、区分益虫害虫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在丰富幼儿有关昆虫方面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提高了动手能力。 孩子们在和同伴、父母、老师的共同参与中了解家乡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家乡的特产和美味小吃等。 (二)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户外活动时间,有孩子在走廊上拣到了一塑料袋,跑过来告诉我:“老师,谁的塑料袋乱扔。”是呀,保护环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况且塑料袋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对塑料袋的处理和利用是生活中一个实实在在有意义的问题。教师马上抓住这一教育契机,从“绿色家园”主题中派生出“漫话塑料袋”这个主题内容,引导幼儿从走近塑料袋→可怕的塑料袋→少用塑料袋→妙用塑料袋这
⑻ 列举10种适合幼儿的谈话话题有哪些
我的做法及体会是: 一、入园时与幼儿进行安抚性交谈,可以消除幼儿的依赖心理。 现在幼儿园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它们恋亲和依赖心理很强,特别是新入园的幼儿,入园时往往不希望家长离去。如果家长硬要离去,他们便会象受了委屈一样,情绪低落,严重影响一天的保教效果。对这样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安抚性谈话,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疼爱,体会到幼儿园中的温暖,以消除他们的恋亲和依赖心理,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使其心情愉快、活泼开朗地投入到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去。例如,我班曾转来一名叫胖胖的孩子。前两天,妈妈送他来时还高高兴兴,可妈妈要走他就不乐意了。妈妈好说歹说,把他送下,可是整个上午,他既不跟其他小朋友玩游戏,也不跟老师讲话,一个人躲在墙角里闷闷不乐。通过观察,我发现他并不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主要是因为新来幼儿园与老师、小朋友不熟悉。于是,第三天,妈妈又来送他时,我主动迎上去,拉着他的小手,亲切地说:"胖胖今天来得真早。今天早上吃的什么饭?""吃的米饭、鸡蛋,还有西红柿。""哦,胖胖吃得真多,怪不得长得这么快。"我轻轻地拍了拍他的头,"你看,胖胖都长成大孩子了。" 听到我的夸奖,他挺了挺胸,开始高兴起来。于是我又问他:"胖胖,你会玩皮球吗?"他把他头一歪,一本正经地说:"当然会了,我最爱玩皮球了。"这时,我指了指在院子里玩皮球的两个男孩:"胖胖,他们都愿意和你玩皮球,你敢去和他门比一比吗?我敢说,胖胖保证比他们玩得好。"胖胖一听,高兴了,转身就往园子里跑,一边跑一边回头喊:"妈妈,你快上班去吧!"这以后,胖胖不但跟小朋友们熟了,和老师也亲近了,入园回家都不用爸妈接送了。 二、接待家长时与家长谈话交流,及时沟通家园联系 入园接待虽然时间短,但却是教师与家长取得联系的良好时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机会,与幼儿家长进行短时间交谈,了解一下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同时将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反馈给家长,还可以倾听以下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要求和建议。这样沟通家园联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保教效果。例如,我班有一位小朋友,平时活泼好动,乐于助人。可是有一次我发现他连续两天都默默不语,一副很不高兴得样子。他在园里表现一直不错,还经常受到表扬,莫非在家里受了什么委屈?利用入院接待的机会,我向他妈妈询问了原因。他妈妈告诉我,前天,他把一件很高级的电动玩具飞机带到幼儿园弄坏了,不许他再将玩具带到幼儿园,他就不高兴了。其实,那架玩具飞机是别的小朋友在玩时不小心摔坏的,人家答应陪他,他不要。看来他并没有把实情告诉妈妈。等我把事情一说,他妈妈忙说:"是我错怪他了。这孩子,怎么不早告诉我!哎,这孩子准是怕我责怪他的小伙伴才不告诉我。"我又告诉他妈:"这孩子品质很好,在园最爱帮助别人。这事不能责备他,应该正确引导教育才是。有玩具愿意和小朋友一块玩,回家后还应该表扬他呢!"过后,我又找到这个小朋友,首先表扬了他乐于助人的好品质,然后教育他有什么事实事求是地告诉爸爸妈妈,他们是不会生气的。当天下午,这个小朋友又高高兴兴地带玩具来幼儿园了。我班的孩子经过一个多月的晨间谈话训练,已逐渐盼望着与老师在晨间交流了.我和孩子谈话内容如下:良好的情绪培养,刘芷卉是我班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心思细腻.由于长期和姥姥生活在一起,爸爸妈妈忙于工作.疏于照顾,孩子特别依赖亲人.每天早晨来时情绪总有波动.我就充分发挥晨间谈话,称赞她的鞋子漂亮.分散她的注意力,在交谈中得知孩子要去北京旅游.言语间孩子流露出会想老师和小朋友.我告诉她等假期回来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她会想你的刘芷卉不再伤心了,快乐投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了. 三、晨间时与幼儿个别交谈,进行因材施教 晨间一般是在对每个幼儿进行健康和卫生检查的,这是对幼儿因材施教的好机会。利用这一机会教师可以针对平时发现的问题,与幼儿进行个别交流,实施个别教育。比如,发现有的小朋友上课经常打瞌睡,我就利用晨检的机会,询问他的睡眠情况,帮助他寻找原因,告诉他要按时睡眠不贪玩。发现有的小朋友花钱大手,就询问其钱的来源,并让他明白父母挣钱的不易,懂得勤俭节约才是好孩子。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例如,在一次晨检中,我发现一个小朋友走路低着头,不跟小朋友说话,好象很害羞地样子。仔细一看,原来她穿了一条带补丁的裤子。我知道她是怕其他小朋友嘲笑她。对其检查完好卫生后,首先表扬了她手、脸洗地干净,然后教育她说:"好孩子没有比穿比吃的。只要洗得干干净净,穿旧衣服和新衣服一个样,都算讲卫生",鼓励她说:"你从小就知道艰苦朴素,我看比那些爱吃爱穿的小朋友还懂事。"通过个别谈话,孩子消除了自卑心理,又蹦蹦跳跳地和其他小朋友一块做游戏去了。当然,晨间谈话是一种随机性,较强的活动.可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交流.适当开展晨间活动必有百利无一害的 晨间谈话,是幼儿一日活动的开始,是教师和幼儿间的一次情感交流,同时也是锻炼幼儿言语表达的最好时机。短短的晨间谈话,其实学问很大。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总结出了“四有”晨间谈话法。 一、和颜悦色——有情感地交流 现在幼儿园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有很强的恋亲情结和依赖心理,对家长的离去会感到不安,甚至恐慌。所以我们会发现小班的孩子一进教室就像受了委屈一样,情绪低落。对这样的情形,我始终笑盈盈的,做到面带微笑,和颜悦色,说话温柔可亲,给孩子一种亲近感和安全感,通过安抚性谈话,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疼爱,体会到幼儿园中的温暖,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使其心情愉快、活泼开朗地投入到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去。同时也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赞同孩子的一些观点,做他们的“知音”,取得孩子们的信任。 二、循序渐进——有计划地交流 晨间谈话其实是提供给孩子一次口语表达的机会,我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阅历,有计划地制定出交流的内容,逐步引导他们的口语表达由简单到复杂。比如我针对中班孩子的特点,给第一学期排出了这样的晨间谈话的计划单。第一阶段(第1个月):昨晚做了哪些事情——讲讲昨晚动画片的故事——说说早上路上见到的事物……主要围绕孩子本身设计;第二阶段(第2、3个月):谈谈你的爸爸和妈妈——谈谈你喜欢的小朋友——谈谈你喜欢的玩具……主要围绕孩子周围熟悉的事物来设计;第三阶段(第4个月):周末你想做什么——昨晚你做了什么梦——你最喜欢成为动画片里的那个人物……主要围绕想象设计。这样话题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引导孩子学会表达。 三、拓展内容——有话题地交流 晨间活动都要谈那些内容呢,我想,大致有这么几类:①类是疏导类,让情绪不好的孩子诉说委屈和不快;②是观察表达,围绕一幅图画来边观察边描述;③是表达感受类,听完一个故事后表达自己的感受;④是述说见闻类,说说自己耳闻目睹的事情;五是想象类,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说憧憬,说梦幻等。 四、身临其境——有情境地交流 等到幼儿有了一定的口语表达基础,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孩子们身临其境,进行感受和表达。如让孩子听一段流水的声音,让他们想象你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再如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来到了一个玩具店,都看到了哪些玩具,自己最喜欢哪个。还比如让孩子们“来到”一个故事情节里,充当一个故事角色,去表演,去表达等等。这样,孩子的想象力、思维力和情感都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以上是我利用晨检谈话,优化幼儿园晨检活动的一点尝试。实践证明,适时、有针对性地与幼儿、家长进行晨检谈话,不但会使幼儿在晨检活动中情绪活跃,求知欲强,而且还能使幼儿在一日活动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大大提高幼儿园的保教效果。可以说,优化晨检谈话是提高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的关键
⑼ 在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哪些问题
幼儿园整合课程实施中必须注意的七个问题 什么是整合?整合是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教育界逐步认识到了“整合”对儿童学习的重要意义,幼儿教育课程的研究者们在有关幼儿园课程发展的认识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同倾向,给儿童提供“整合”的课程成为了国际国内...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迄今为止,国内已有几种引人注目的整合取向的课程模式,主要是在学科范围内进行整合的“经验模式”,以主题方式进行整合的“主题模式”,以及以项目为方式进行整合的“项目活动模式”。结合自身教改实践,我认为不管是何种模式,都必须要做到七个“坚持”。 一、整合课程观念要坚持辩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去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分科和整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与此相对应,学校课程中的分科和整合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整合和分科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划分也是相对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状况,不同阶段的课程整合具有不同的意义。一般来说,年级越低,整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综合化的程度应该高些,尤其是我们的幼儿园课程。 我们必须注意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现的那种以偏纠偏的思维定式,要么片面强调整合或分科的优点,要么试图取代对方,这些都是不足取的。解决问题的关键立足于人是整体、教育是整体、生活是整体的观点,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该整合的坚决综合,该分科的坚持分科,整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整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二、整合课程目标要坚持发展性 请看一例:在绘画活动“小鸭”教学过程中,某教师一改以往先讲解示范绘画步骤、后让幼儿模仿的枯燥教学方法,而是为每个孩子提供了一个可以活动的小鸭纸板玩具。结果,孩子们一接过就很有兴趣的和它玩了起来,转转“小鸭”的头,动动“小鸭”的翅膀,摆摆“小鸭”的腿,每个孩子都玩得非常带劲,有时还发出欢快的笑声。孩子们一边玩,一边用桌上的各种圆片粘贴小鸭,这位老师看了情不自禁地问:“你的小鸭在干什么”?孩子们争着回答:“我的小鸭在看天上的云”; “我的小鸭在低着头找小鱼吃”;“鸭妈妈不见了,小鸭回头找妈妈哟”;“我的小鸭和你们都不一样,他和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向前走”……这位教师趁热打铁: “小鸭怎么会做各种动作”?“转小鸭的头,嘴巴朝哪儿,小鸭就能看到哪儿了”。孩子们通过摆弄探索,经过了一个试验过程后,轻松地在纸上画出各种动态的小鸭了。这个活动中,孩子自始至终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学得轻松又自然,他们的作品充分表现了各自的创造和想象,是孩子们自己的画。 的确,幼儿园课程是为幼儿的发展而存在的,而不是为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存在。幼儿园的课程关注的不是应教给幼儿哪些知识,而是幼儿发展的任务是什么,或者说幼儿应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过去我们过分强调分科或分领域的教育,往往导致教师只注意某一学科或领域的教育价值。如:在数学课或语言课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只注重幼儿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活动中出现的人际交往问题或幼儿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或社会性的问题却往往会被忽视,这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幼儿发展的整合是幼儿教育整合中核心的整合,是其他各项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幼儿教育整合中的工具性目标、认知性目标与情意性目标的制定都应该关注幼儿的发展。 三、整合课程内容要坚持系列性 教育内容的整合不仅表现在不同领域、不同内容之间产生的有机联系,而且需要构成系列。比如,教学《小兔乖乖》,我除了安排故事以外,还整合了其他相关教育内容:健康《小兔采蘑菇》、设计《小兔家的房子》、歌曲《小兔乖乖》、创造性游戏《小兔家的工作》、绘画《可爱的小兔》、折纸《萝卜》等。这一系列教育内容都是与小兔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有助于培养孩子感受、理解、运用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者可以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将他们日常生活、周围环境和社会信息中大量的素材合理组织,选择孩子所关注的内容,进行系列性整合。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首先:选择孩子日常生活经验。孩子自身及日常生活是孩子熟悉的,最易于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最易于孩子的理解和表达。选择大量的孩子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整合,才能引导孩子对日常司空见惯的现象加以关注、概括和交流,以此激发孩子进行探究、发现。 其次:选择孩子可以理解的社会信息。现代社会中的孩子已不再生活在一个狭隘和封闭的空间里,社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并影响着孩子。孩子们会关心“神州五号”,会讨论“北京奥运”,会谈论“希望工程”;教者不妨由此引导孩子开展积极的讨论。这类整合活动不仅使孩子的语言得到发展,而且也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培养。 第三:选择孩子可接受的科技发展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孩子有机会感受或了解到许多科技信息。他们不再拘泥于拼插积木、电动玩具,而更多地对新的科技现象产生极大的兴趣,想去了解,去探究、去发现。这不仅使孩子的语言表述、运用的机会大大增加,而且思维的加工和概括也不断地得到锻炼。孩子的语言和思维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得到整合。这类内容如“家乡的高层建筑”“神奇的电脑”“我见到的高速公路”“上海的磁悬浮”等。这类内容整合无疑能大大帮助孩子积累有益的生活经验,为孩子的将来打下扎实基础,促进孩子和谐、全面的发展。 四、整合课程参与要坚持全员性 整合课程应当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而更多的是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幼儿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成为课程发展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需要、兴趣、经验、探索和体验将被受到高度重视。整合课程作为很重要的课程改革运动,也必须得到家长的了解、认同和支持,从而让他们也能做个积极的参与者。如此,才有可能不出现:家长每天询问孩子学到了什么,如果孩子没有认出几个字,或是没有学会几个美丽的形容词,或是没有认识几种动物,那就会认为孩子什么也没学到,从而质疑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此,才有可能出现:家长不只限于询问孩子今天学到了什么,还应和孩子一起在家里或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延伸主题活动,从而观察孩子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丰富的学习经验及创造性表现,甚至为主题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收集准备各种资料,给予孩子有关知识方面的准备,以及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某些教育活动等。 虽然整合课程强调重视孩子的兴趣和与孩子在互动中生成课程,但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最近兴趣点,还是需要教师在进行每个主题教学之前做好教学计划。不仅如此,我们幼儿园同事之间还常常共同讨论一个主题的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再根据各自的强项来分工,以便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安排,更好地让幼儿了解资讯、形成概念和获得技能。整个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孩子们的积极参与,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家长的配合。只有这三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积极的互动关系,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一般来说,主题活动刚确立时,孩子们的相关表达均比较贫乏。如果通过师生互动“你说我也说”、生生互动“大家一起来”、家长与孩子
⑽ 幼儿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出现哪些困惑
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创造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关键。那么,如何结合教育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呢?最新的理论研究表明,“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且“教师的学习也和儿童的学习道理一样,不是靠外部的灌输,而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究、研究、发现,不断吸收同化各种信息,从而建构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过程。”据此,我们依托国家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改善在职幼儿教师培训过程与方式的研究”,尝试进行了结合课题研究,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背景开展研讨的探索,并初步建构了一套让教师在研讨中获得教育策略的活动方式。 一、课题班教师间的研讨 课题班教师的研讨旨在引导教师从教育的细微环节入手,尝试发现问题,寻求解决策略。以往各班的三位教师基本是各自完成份内的教学工作,很少进行以教学实践活动为背景的交流与沟通。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要求课题班的教师作为一个研讨的小集体,应及时就本班的教育活动目标及活动进行情况进行沟通和小结。面对教师一开始出现的畏难情绪,我们建议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学会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开始,尝试从分析问题做起。以下是小班课题班教师的研讨记录: 开学两周了,我们发现情绪已稳定下来的幼儿又出现了波动。为什么会出现反弹的现象呢?为尽快让幼儿的情绪稳定下来,我们三位教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受委托的教师频繁进入班级;孩子的家长趴窗看孩子;提前接孩子的家长进入班内;教师情绪浮躁,工作条理不清。问题的症结找到后,我们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2.借助幼儿活动中的反应来分析、判断自身所确定的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采取的组织方式、投放的活动材料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是否适宜,并在反思中寻求更为适宜的教育策略。以下是实验班教师的教学笔记: 开学快四周了,孩子们逐渐喜欢上了区域游戏。可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在游戏中以自我为中心,习惯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看得很紧,想得到的东西伸手就抢。经我们三位教师研讨,确立了本周活动主题“我的玩具大家玩”,以帮助孩子学会从别人那里借东西的技能。比如,在一次活动中,对一位舍不得带玩具、但又总是抢别人玩具的幼儿,我们采取了以下引导策略:制止抢的行为,并告诉他这样做是得不到玩具的;帮他支“招”,让他试着和对方协商;示范救,即我们有意当着他的面向别人借东西,教他学习借东西的技能。在我们的鼓励下,他终于从伙伴那里借到了自己想玩的玩具。第二天,这位小朋友还主动带玩具开始与别人交换着玩。我想,这些做法得益于我们相互间的研讨。 课题班教师间的研讨,能促使教师更关注幼儿的行为,并能针对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幼儿的绘画作业为何千篇一律?怎样引导孩子支搜集信息?怎样引导小班孩子学习观察?怎样教中班幼儿学画支搜集信息?怎样教中班幼儿学画正面人?等都成了课题班教师研讨的主题,并在研讨中逐步获得了教育教学的策略。 二、课题组教师间的研讨 课题组教师的研讨旨在站在教改的前沿,解决课题研究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过去研究课题的教师往往“埋头”研究,缺乏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十五”课题研究期间,我们要求课题组的教师加强研讨,并在研讨中充分体现实践性与互动性。实践性表现在研讨的问题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并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互动性则表现在研讨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具体的研讨主要包括: 1.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反馈到课题组,在集体研讨中寻求教育教学策略。 在围绕课题进行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的预想方案在实施中常常会遇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大多是课题研究中的突出问题。比如,在进行“互动墙饰”研究时,大班课题组首先就“主题如何确定”进行了研讨。大多数教师认为,大班原来关于恐龙的墙饰主题远离现实生活,建议换一个新的主题,并预想了“多彩的夏季”、“科学探索”、“环保”等主题。有位教师带着课题组的建议准备给原来关于恐龙的墙饰重新布置,结果孩子们的反应出乎教师的意料:他们不仅喜欢恐龙墙饰,而且对恐龙的关注程度及有关恐龙的相关知识远远超出教师的预测。该教师将了解的信息反馈到课题组后,课题组教师在研讨中形成了新的认识,即主题的确定应尊重孩子们的意见;关注孩子生活中的真实反应,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新主题。类似的研讨活动,使课题组教师能站在理论的高度,辩证地看待问题,在彼此质疑和交流的过程中拓展思路,在探入的思考和分析中,最终获得教育教学的策略,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就共性问题组织课题组教师讨论,让教师在集体反思中改变教育教学策略。 在课题研究中,作为课题研究的组织者应及时捕捉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引发教师的思考。比如,在课题进行的初期,由于组织者对教师强调了记录和收集信息的重要性,因此有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忙于记录孩子在活动中的信息,却忽略对孩子学习的有效引导。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孩子学习时老师记流水帐吗?”的研讨活动。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了教师的反响。通过研讨、反思,大家一致认为: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因此,教师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是必要的,记录信息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关键是要考虑记录哪些信息才是有价值的。同时,在研讨中大家还相互交流了记录和收集信息的有关方法和技巧。 为了更好地发挥课题研究的效益,我们还要求非课题班或课题组的教师结合课题研究的成果,学会分析自身的教育行为,内化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策略。比如,结合研究,我们为每个班的教师都设计并提供了“自然角评价参照标准”“集体教育活动评价参照标准”“气象角评价参照标准”“互动墙饰评价参照标准”等,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行为进行自评。教师的自评不仅使他们看到了成绩,增强了自信,更重要的是能将教师从一个狭小的世界带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发现自己的不足,为教师的主动发展注入活力。 结合课题进行的研讨活动,有效地调动了每位教师参与研讨的积极性,突出了在研讨中教师的主体性,教师间的合作性、互动性及研讨活动的实效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教师的成长因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性,我们将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