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为什么开设小学科学课程

为什么开设小学科学课程

发布时间: 2021-02-18 00:59:12

『壹』 小学生为什么该开设自然科学这门课程

启蒙教育是相当重要的
第一个培养小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很多奇妙的现象能够内引发他们容思考。
第二个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有利于以后自然科学的学习。
第三个 自然人文结合我觉得最好的时候就是在校的时候。多读些书是有好处的。

『贰』 一、小学科学课程为什么要恢复从一年级起开设 二、修订后的课程内容标准的表述有什么特点

好久没有写博客了,今天想写写我们科学教育的热门话题。

从去年到今年,在小学科学教育里最热的一个词,不是“探究”也不是“动手”,而是“课程标准”。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院士领衔修订新课标,并且在2008年北京全国小学科学教育年会上拿出了一个样稿征询意见;同年12月,参加江苏省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韦钰到场作了专题报告。听了韦部长激昂的报告之后,如鲠在喉,但是一直沉默着,没有说话。

我在思考:中国的科学课程的标准怎么了?

我在思考:中国的科学教育的改革怎么了?

我在思考:中国的科学教师的课堂怎么了?

提到韦钰,我非常钦佩她,她是新中国第一个女博士,她是院士,她是科学家,她把法国的“动手做”科学教育项目引进到中国,并积极推广;她曾经获国际的科学教育大奖,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有这样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来关心我们小学科学教育,为我们的小学科学奔走呼号,应该是一件好事情。

很多人问过我对韦钰部长修订新课标的看法,我无法回答,因为我不知道!

从一些零零星星的资料我可以知道,韦钰对于修订新课标的姿态是非常强硬的,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提出:“从一二年级开设科学课”,她认为这是“此次修订《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底线”,否则“修订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这一点,我是举双手赞成的。

韦钰对于为什么中国的科学课从三年级开始提出了一系列的质问,并公开提出要求对话,和任何人对话,并要求回答:“为什么三年级作为科学课的起始课?”她说:“无人回应!”言外之意,这是前任课标组负责人的不负责任而造成的这一个结果,是前任负责人对中国的小学生“犯罪”,对中华民族“犯罪”。而如今,她作为一个拯救者拍案而起,站了出来,她要在这里振臂直呼,拯救中国的科学启蒙教育。为此,她还详细“论证”了从一年级开设科学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她从各项研究里指出: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都是从幼儿园开始的,中国多年的“做中学”实验证明科学教育是可以从幼儿开始的,中国传统的科学教育也是从低年级开始的,上一轮的自然课程教育也是从一年级开始的,总之一句话,科学教育从一年级开始是可以的。对于从三年级开始,她是表示不理解的,也是不可以理解的,是不可容忍的!

是啊,我们也表示不理解,既然以前自然课的教学已经从一年级开始了,为什么科学课不从一年级开始呢?其实,从新课程改革一开始,我,以及许许多多广大的科学老师一直在质问这件事!韦钰绝对不是第一个,但她却是最执着的一个,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很多人也源于这一点对韦钰顶礼膜拜!

在韦钰大声的质问中,我似乎又听出了些许弦外之音,那是什么呢?

第一,她对上一个版本《科学课程标准》的批评。在众多的演讲中,她主要提出了针对一个案例——《韭菜治鸡瘟》提出了批评,指出这不是一个科学探究教育的案例,其中一点就是这个案例是一个个人的案例,就像中国古代的一个什么人躲在山洞里的偷偷地做一些研究,然后提出自己观点,这不是科学探究的案例。虽然也包含了探究的几个步骤,如提出问题、假设和预测、制定实验计划和进行实验、搜集整理信息、应用,并进一步验证等,但是,这不是一个探究性科学教育的过程。所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并不适宜于小学生进行探究,甚至不是一个明确的科学问题:鸡生的是什么病?韭菜中的什么成分治好了鸡的病?所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没有运用科学、准确的研究方法。韦钰指出:“作为探究式科学教育,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而且这种学习是在一个有教师和学生互动、学生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和环境中实现的,不是关起门来一个人做的小科技实验。”姑且不论那个孩子的研究是否科学,仅这个孩子的解决问题的意识应该是值得称道的。“鸡瘟”的探究被指责为非概念的科学学习,因为学生研究的鸡瘟不是一个科学概念,但我认为“鸡瘟”的探究不在于是否学习到了科学概念(实际上“鸡瘟”也应该是个科学概念),而在于儿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当然我也对《鸡瘟的案例》提出过质疑:这个案例极有可能是小学生凭想象写的,理由是到底是父亲买来的药治好了鸡瘟呢,还是小作者的韭菜药丸治好了鸡瘟?如果你养过鸡或者你与养鸡专业户交谈一下,你很快就会明白鸡瘟病实际上就是禽流感,换而言之,就是鸡得了流行性感冒,鸡一旦染上,一般情况下,从发病到死亡不过两三天时间,一窝鸡就死光光。能够熬过三天不死的,即使不喂药也不要紧,因为这些鸡的自身免疫力是很好的,一般是不会死了。那么,在这个案例中,小作者也做了对比试验,三只病鸡与三只无病鸡进行笼养试验,结论是病鸡吃了韭菜药丸后病好了。那么在这个实验中,小作者有没有控制好变量呢?结果很明显的让人想到拿来做试验的三只病鸡已经喂食了父亲买来的药,这下就很难说清鸡是父亲买来的药治好的,还是韭菜药丸医好的?

另外,从第一稿科学课标的相关内容来看,这个案例是用来说明什么是科学探究过程,而不是一个科学教育过程,这个孩子的这一次独特经历应该是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应该是一次探究过程。

第二,韦钰强烈批评科学从三年级开始,其实,韦钰在这里错误地理解了一个概念就是科学课和科学教育。我国的科学课从三年级开始,并不意味着科学教育从三年级开始,幼儿园有科学教育的内容,一二年级的科学教育呢?存在于品德与生活这一门学科里,三年级开始独立成为一个学科。这里我不得不去说一说新课程改革为什么从三年级开始学科学,其实原因很简单——日本。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模型来自日本,虽然说是经过多方论证,可是在那一次急冲冲的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得不沿袭别人的方案。上一任基础教育司司长朱慕菊曾留学日本,所以,我们的教育方案就来自于日本。其实,方案来自于哪里本无所谓,只要能够执行好也就行了。因为人家日本的那个方案应该也是可行了,并不单单是美国的可行。在当今中国有谁做这样的论证呢?

所以,韦钰所批评的科学从三年级开始这个论题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是不存在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使从三年级开始是错误的,也不是上一任课标编写组的责任,因为作为郝京华来说,她只是一个执行者,教育部要求她编写科学课标,她不可能说从三年级开始科学是错误的,因为她这样说就意味着国家的课程计划是错误的,除非他不想编写课标。

在中国,三条腿的蛤蟆不易寻找,两条腿的人还是非常多的。所以,这个事情的主要责任也不应该有郝京华来负责。

第三,韦钰提出从一二年级开始的科学课,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言论。虽然这样的慷慨激昂的话语很是激动人心,这种精神可嘉,可是我不得不说,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几乎行不通。因为,第一,韦钰是一个退休的教育部副部长,她的影响力没有那么大。第二,韦钰只是领衔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若从一年级开始,必然牵涉到品德与生活的课标的相关内容的调整,必然牵涉到整个课程计划的调整,而这就不是一门学科课程标准的事情了,如果如韦钰所愿调整了,那不就是又一次新的课程改革了吗?

突然之间,我想做一个假设:假如教育部不批准韦钰所提出来的从一年级开始科学课的方案,那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呢?作为课标组长的韦钰敢于拍案而起,带领她的研究团队拒绝签字吗?我拭目以待,私下里,我认为这种提法不过是一种作秀而已。

第四,韦钰在全国调查研究了吗?他们所做的研究是哪些?在韦钰公开的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一些资料:

(1) 《对新课程设置方案中小学一二年级不设置科学课的质疑》

(2) 《国内外科学教育课程设置的现况调研》

(3)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历史》

(4) 《科学教育和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5) 《我国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历史与展望》

(6)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变革》

(7)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意见调查》

(8) 《法国、加拿大专家关于“做中学”内容标准的建议及“自然教学大纲”、“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相对应的部分》

(9) 《有关内容标准中具体内容的表述和分级研究——物质和物理科学领域》

(10) 《关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知识内容修订的思考》

(11) 《基础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12) 《考虑恢复小学一、二年级科学课的理由》

(13) 《七年“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给我们的启示》

(14) 《概念和科学概念》

(15) 《为什么我们要围绕科学概念来组织科学教育》

这15项资料中其中有6项(1、2、3、5、12、13)是围绕着一二年级设立科学课而提出来的。真正研究课标编写内容标准的科学概念却没有,其中有一份详细的比较内容——《有关内容标准中具体内容的表述和分级研究——物质和物理科学领域》仅仅是做了比较而已,对为什么我们的课标中应该设立哪些科学概念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论证来说明其必要性,其论证模式基本上是这样的,关于某概念(比如热):美国有、日本有,新加坡有,我们也应该有!别人有并不是你必须有的论证。我以为,这样的论证并不科学,这和我们国家学习科学从三年级开始的论证方式是一个样的。请注意,他们仅仅做了三大领域中的一个,其它根本没有,翻开课标草稿之后,你会发现关于物质世界的内容概念还是比较明确的,对于生物和宇宙这两个领域,概念十分的混乱,不仅是逻辑不清楚,就连表述也成问题,很难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但我还是要说,修订过的课标一定会比上一版本的课标要好,就如同上一版本的课标要比自然教学大纲好一样,后来者总是要超过前任的。我也非常期望新课标的出台,它一定会比原来的课标好。因为新的总会比旧的好,牛顿说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定会看得更远。

其实,即使其他国家的科学教育都是从一年级开始的,我们从三年级开始也未必是错误的,至少从逻辑上没错。更何况日本等国家的科学课是从三年级开始的,这其中的论证我想,日本的教育部不会拿日本的未来开玩笑吧。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诞生。1991年,在提高各年级学生的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 )的背景下,美国全国科学教师协会(NSTA)请求国家研究院(NRC )协同努力为美国科学教育设计一个“国家标准”。国家研究院在1991 至1995年间数易其稿,终于在1996 年正式出版“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cation Standards,NSES)。在这一过程中,为唤起公众对有关科学教育改革的种种问题以及对科学教育标准的性质和内容的讨论,仅向公众介绍有关情况的报告等活动就举行了150多次。1994年5月,预印稿分发,供批评和审议。在此基础上出台的修改稿作为官方正式文献,有40 000份于1994年12月分别散发到全国18 000人手上和250个小组中,供各地讨论审查。1996年初推出这一最后文本。这个文件与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的2061计划”(1990)、全国科学教师协会的“中学科学的范围、程序和协调方案”(1992)并称为美国90年代三个国家级科学教育改革方案。

反观我们的课程标准修订,不难发现我们的浮躁。从相关的文件检索来看,从课程标准的编制目标,课程目标的研制和确定以及分解到内容标准的确立表述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相关研究过程资料并不周延,反映不出研究的思路。相关的资料中体现不出分享论证的体系。对上一版本课标中课程目标的分析和扬弃也十分欠缺,从相关的文字来看,几乎是完全丢弃了,为什么丢弃?两次的编写为何不同,没有相关的研究资料来作为支撑,我只能感觉到是一篇另起炉灶新文章而已。不仅如此,子目标的分解、过程技能目标的理清,情感目标的梳理几乎看不到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看不到研究性的过程资料,对科学本质的表述以及在课堂上的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界定也都没有做出梳理和解释的界定。这难道就是韦钰所谓的以科学研究的方式来修订新课标吗?玄!

在这一次的课标表述里出现了一个新词——科学素质,这个词替代了上一版本中的一个核心词——科学素养。至于为什么需要替代,我搜遍整个网络不见相关的文字分析。课标组更是没有给出相应的解释,没有留下半个文字。凡此种种,我们似乎看到一群乌合之众在剪贴拼图我们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就如同一支没有科学素养的教师团队在做一件惊天的伟业,从他们研究的相关条目来看,其研究的专业程度远远不如郝京华团队呢。

这就是一个由院士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就是他们编制我们将来要当做“圣经”来读的《科学课标》?从我上述的疑问和相关的这些资料分析来看,这一届的课标修订以及他们的成果并不容乐观,因为仍然是浮躁的产物,所以,我对此次课标修订的评价是:精神可嘉,动机不纯,过程浮躁,效果难说!

编后话:曾特的这篇文章我读了不下5次,每一次品读都能够深刻体会到曾特对小学科学教育的一颗火热之情,一片赤诚之意,一份担忧之心。在这篇文章中,曾特一改往日的儒雅,所用言辞也许有些过激。但在学术争论自由的今天,我们需要一些不同的意见。路在何方?我们都在苦苦思索和追寻。

『叁』 浅谈为什么小学没有开设小学科学课(西部地区)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
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1、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2、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3、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
教师要从建构主义出发,安排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都做细了,做透了,使学生真正高度地投入。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把从评价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对学生的激励、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上,以动态的发展历程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肆』 为什么小学有科学课

小学科学课,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就有科学素养,明白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里面都蕴含着很多的科学道理,生活处处皆科学。

『伍』 百度文库首页小苗的诞生小学生为什么要开设科学课

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和任务缺乏明确而统一的认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习学信息技术回,学好信息技术又有什么答用。但对一些基本操作,如鼠标键盘等一些常用的的使用也能轻松掌握,这也是导致学生不去听课的原因因为他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顺利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学习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一、信息技术课在当前小学课程中的现状1.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不少信息技术教师认识模糊,学校领导和学生的家长对这门课认识也不足,并不重视这门课的教学,一般不作为考试科目,开设信息技术课在有些时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形式课,根本达不到要求的教学目标。由于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对课时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关注较少,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也很模糊,所以导致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身兼数职把大多数时间耗在教学以外的杂事上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与投入的精力很少,以致于对教学的热情不够。2.课程教育与现实应用脱节。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信息技术,以为就是玩电脑,学习信息技术课没有什么用。

『陆』 为什么科学课将成小学一年级必修课

今年秋季来学期开始,我国自将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科学课。此前,科学课从小学三至六年级设置。本次调整不仅改变了科学课的起始年级,也修订了课程目标。

在教学内容方面,新修订课标新增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相关内容,更加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柒』 为什么要上科学课

科学能解决儿童感兴趣的问题

儿童和成人在探究自然世界方面都有天生的兴趣。版在科学学习中,儿童权学习自然知识,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因而,科学为满足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提供了机会。

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洞察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环境,但儿童往往不能作出很好的口头表达。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观察物体,操作物体,观察他们操作后得到的结果。儿童在观察操作过程中,要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儿童可以学到关于周围世界的很多知识。

『捌』 为什么小学一年级就要开设科学课

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探索精神是指孩子能够主动地研究,发现自然事物的某些规律、联系、属性等的心理倾向。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要呢? 探索是幼儿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培养幼儿探索精神,对于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增长知识,锻炼意志,发展特长,激发科学智趣,培养科学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幼儿探索精神形成的前提 (一)幼儿对探索对象及问题的兴趣程度 幼儿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对学习有强烈的愿望、志趣及积极的态度。渴望了解大自然的秘密,不断探索陌生的事物是幼儿的一种特性,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影响,这种“探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我们要通过科学教学引导他们,使他们探索活动有目的地进行,达到生活中能随时随地去研究他们所碰到的自然现象并试图加以解释的效果。因此,应在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观察、爱提问题、爱研究问题的习惯。 (二)幼儿进行探索的物质环境 要让幼儿进行探索活动,就是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物质环境。认识和了解自然事物和现象,离不开实践,大自然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课堂,不要把孩子禁困在教室里,要鼓励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如动植物的生活习性、水土流失、环境的污染和保护、四季变化等,都必须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探索。 直接观察认识活生生的自然事物,让幼儿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经历,亲手实验,从而“发现”大自然的秘密,由此产生的兴趣和由于“成功”而取得欢乐,是知识灌输所不能得的。 (三)在探索活动中幼儿所具备的能力 要让幼儿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就要从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类能力、使用基本器具能力以及栽培、饲养、采集、制作等动手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认识自然界的能力。 二、培养幼儿探索精神的方法 (一)引导幼儿提出问题,确定探索对象 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发现矛盾,揭示矛盾,并把矛盾交给他们去思考、研究、解决。要明确提出需探索的问题,有计划地探究。如活动《搭纸桥》,提出能不能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使“纸桥”的承受力增大?幼儿立即被问题吸引住了,都积极动脑筋、思索,并开始动手操作,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逐步认识到改变纸的形状能改变纸桥的承受力这一科学结论。 (二)创设条件,让幼儿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要尽量创设条件,让幼儿独立探究,教师在孩子的探究过程适当加以引导,这样适合幼儿爱玩好动的年龄特征,容易满足他们对新鲜事物总想动手试试的心理要求。整个探索过程是在幼儿自已的操作下进行的,因此他们的兴趣强烈,全过程的印象更深刻。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重视过程,而不要只注意结果。 (三)个人探索和集体讨论相结合 讨论是集体思考和观点沟通的最有效的方法,活动中要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充分地、独立地思考,并把思考结果表达出来。要放手让幼儿之间相互讨论,充分提供质疑、释疑的机会。通过讨论,互相启发,把每一个人的研究所得化为集体的财富,又使每个人从集体财富中吸取营养。在研讨中,教师主要是观察幼儿的研究活动,倾听他们意见,不要轻易地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不要用言语和表情去干扰幼儿的思考,更不要以仲裁者自居,即使幼儿得出的结论明明是错的或不完全的,也不要直接指出,而要针对错处再提问,使其思考、实践,如在“吹泡泡”活动中,幼儿认为用各种形状的铁丝框会吹出相应状的泡泡,教师不必立即回答,而让他们自已去试试。 (四)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还包含探索的程序和经历。给幼儿适当介绍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人类探索自然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所观察过的现象或所做过的实验,感受科学家思考过的问题和他们所遇到的困难,这既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启迪他们的智慧,同时也进一步增进幼儿探索自然和学习科学技术的志趣,培养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探索品质。 三、培养幼儿探索精神应注意的问题 (一)探索内容要与幼儿的年龄、心理特征相适应 孩子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喜欢实践,求知欲强,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幼儿探索的内容应当是他们所关心的、熟悉的、能接受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并且要趣味性。探索对象应从宏观到微观,自简单到复杂,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与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相适应,使幼儿的认识由初级阶段逐渐发展。 (二)探索过程应从外部现象逐步过渡到内在规律 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它不会感性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只有大量地探索现象,才能从中探索出规律的东西。例如幼儿只有先分别认识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各个器官外部形态后,才能进一步探索这些器官的生理,即它们的内部的运动变化规律,如根的吸收作用、阳光的作用等等。从而进一步研究,认识植物的生长规律。 (三)探索活动要加强组织指导 探索活动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季节等情况合理安排。确定探索内容后,需要老师的启发诱导。

『玖』 开设小学科学的重要性

一、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中包含了许多与科学有关的内容以及科学家的故事。科学课程也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科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他们语言的准确和精炼,提高他们表达和辩论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科学和数学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科学课程特点之一就是定量表达和使用逻辑推理。数学可以在科学探究中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而科学课程又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实例。小学
二、《科学》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在使用这一教材中,我感觉这一教材在编排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生活环境、经验背景、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制作、综合评价等多方面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创新空间。它并不像小学自然教材那样内容非常的固定,实验过程、方法非常的单调、一陈不变,而是相当的灵活,教师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 一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科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四、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觉得教材设计的猜想活动这一环节非常好,它对学生进行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

『拾』 为什么要在小学开科学课

我国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
让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像、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程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完全科初等小学设 修身、
历史、地理、格致等课程。
1922年,小学改为四二制,初小设《社会》、《自然》两科。高小设卫生、公民、历史、 地
理、自然五科…
1929年,中国第一个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问世。
1936年7月颁布的《小学规程》中,正式确定小学设常识课,内容包括社会常识和科学
常识。
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自然教学大纲。规定初小阶段的科学课内容在语文课中
进行教学。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和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当前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还远跟不上国际水平,从小培养科学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可惜现在小学科学的受重视程度还很不乐观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