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小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具体途径

小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具体途径

发布时间: 2021-02-18 13:48:45

『壹』 语文教学怎样对学生思政教育

大学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着很重要的位置,大学生是专门性的人才,他们不仅要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也要拥有较高的道德水平,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可以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结合在一起,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很好的文化基础。因为高校语文课可以引导大学生欣赏语言的美好和文学的魅力,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会他们如何尊重和关爱他人。但是在目前的高校语文教育中出现了思想政治缺失的现象,这不仅不能让大学语文充分发挥它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还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本文就将对大学语文教育背景下思政教育的缺失进行探析。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功用
大学语文教育是大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学语文教育极具人文性,不仅可以用优美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首先,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大学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赏析经典的文学作品来完成人文文化的传承,并且在传承的过程中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用来滋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很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这其中也包含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关心的内容。其次,大学语文教育的优势。大学语文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己所具备的人文性和审美性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大学语文所包含的的历史文化知识非常广泛,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好的资源之一,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个人情操。另外大学语文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比较重视语文的实用性即语言交际功能,语文的实用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对学生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从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实用性,我们可以看出大学语文隐性的思想教育功能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为语文教育吸收了世界各地的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和育人功能,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在这众多的历史文化作品中有不少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大学语文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又极具人文性和实践性,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以我们可以把大学语文教育的优势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语文教育中思政教育缺失的表现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大学语文有很多的优势可以帮助我们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的现状,但是目前有很多高校并没有看到大学语文教育的优势,出现了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现象。首先,大学语文教育很难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目前很多的高校不太重视大学语文的课程,有的高校只是把大学语文当成选修课来上甚至是直接取消大学语文的课程,大学语文课程正在被逐渐边缘化。但是大学语文教育中含有较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不重视大学语文教育可能会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完整性,减少了一条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整体素质的途径。所以说对大学语文定位的偏差和忽视是当前大学语文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融合的关键之所在。其次,许多的大学语文教育课程出现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现象。大学语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基础,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能够共同促进彼此发展。但是我国很多高校都很难做到这一点,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全脱离的,或者只是在形式上进行融合,完全没有创新意识,貌合神离。很多的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在墨守传统教育的陈规,只是简单的教授语文基础知识和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教授学生思想政治,无论是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思想都非常狭窄。这种僵化的教育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很难培养出全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所以说我们要改变这种僵化教育的系统模式把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起来,让大学语文教育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一个绝佳的体验情感情景,用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故事中的情感来吸引和感动学生,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最后,大学语文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都较为单一,很难发挥大学语文的优势和功用,同时也不利于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传统单一的教育方式是灌输式,即老师讲学生听,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育方式已经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了,因为这种教学方式会严重束缚学生和老师的思想,达不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升。同时学生也会产生懒惰的心理,失去自主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最终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厌烦和排斥的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也会下降,非常不利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很多高校对大学语文的认识不够充分,致使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融合,甚至出现相互脱离的现象,这跟僵化单一的教学方式是分不开的,我们必须要认识并且克服这些困难,将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很好的结合起来。
三、大学生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方法
了解到大学语文的优势和大学语文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现状之后,我们要不断努力积极地寻找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首先,更新大学生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大学生语文教育的侧重点不能只放在基础语言知识的讲授上,要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为这样可以间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也要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即改变以往的以居高临下的灌输为主的教育观念,倡导以引导为主、灌输为辅的教育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极具人文性的语文教学中去。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要以被动灌输为主,学生被当成了记忆的工具,强迫学生接受老师所教的内容。在这样死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出校门后很容易形成思想和行为的偏差。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其他的学科中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其次,开创多样化的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大学语文教育上要给予充分重视,不能将大学语文当成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来上。大学语文应该多授给学生传统的文化教育和自豪的民族情怀,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时候要重新设定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及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学语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功效。但是大学语文所包含的思想教育内容很多,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精力和兴趣爱好来选择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思想冲击和改变,让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达到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可以用写作文的形式来加强大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教育。最后,要不断挖掘语文教育中所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语文中有很多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励志教育功能和心理健康功能的文学作品,这些都可以被挖掘出来作为思想教育的内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大学语文教育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和优势,它的内容丰富,而且又极具人文性和实践性,这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以我们可以把大学语文教育的优势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贰』 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指明了方向,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遵循。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也在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以点带面,目前已初步形成高校普遍重视、院系广泛动员、教师积极参与的局面。

在此基础之上,如何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跃升?经广泛调研、深入研究,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国家层面上的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

“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战略一招、关键一招、管用一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推进,让每一位教师承担好育人责任,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好育人作用,将专业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结合,让“干巴巴的说教”向“热乎乎的教学”转变。

这一转变,如何实现?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

《纲要》立足于教学工作,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对地方、高校、院系、教师各个层面,对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各类课程,对文理工农医教艺各个学科专业,提出了非常明确、非常具体的要求。

“把大水漫灌变精准滴灌,为高校和教师拨开了认识上的‘迷雾’,让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吴岩表示,在建设目标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进一步提高高校立德树人成效。

在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看来,“课程思政建设是‘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的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只建几门课的样板房工程,要按照所有课程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职责的‘两个所有’要求全面建设。”

上海市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思政已实现3个“全覆盖”,所有高校全覆盖开设“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程,所有高校全覆盖开展综合素养课程改革,所有高校全覆盖开展专业课程育人改革。复旦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已覆盖所有院系,示范专业已覆盖所有哲学社会科学院系,并向理工科院系持续延伸。

为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主阵地作用,中国农业大学将课程教学大纲变更为“育人大纲”,修订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的方式方法,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关系,推动课程育人改革走向深处、落到实处。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明确了主要工作思路,要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也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既加强顶层设计协调推进,也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坚持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及时总结经验、选树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在佳木斯大学校长孟上九看来,“贯彻‘四个相统一’,要处理好‘食材’与‘食盐’的关系。‘食材’与‘食盐’如同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食材视之有形、食盐品之有味。课程思政追求的境界是‘吃盐不见盐’。专业课教师如同‘大厨’,要拿捏好‘火候、口味’,烹制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餐’,以专业课程之体载思政育人之魂。”

抓好主力军、主战场和主渠道

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多年的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吴岩表示,4个80%是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大命题的现实依据。其中前3个80%也构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就是要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深入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纲要》提出,要注重能力提升、注重合作交流、注重示范引领、注重资源共享、注重理论研究,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也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积极探索。如天津市2019年组织了全市首场课程思政网上集体备课,集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途径;江西省试点双师同堂,部分高校试点推进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同堂授课、指导实践教学;武汉大学“六院士同上一门课”,面向本科新生开设“测绘学概论”专业基础课;北京理工大学推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能力提升系列午餐工作坊,将“课程思政”作为每一位专家分享的必选内容;山东省成立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统筹负责省内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工作,建设专门网站,定期推送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依托。明确教学内容重点、科学设计教学体系、分类推进课程思政,《纲要》要求,各地各高校在实践中要抓住这些课程建设“主战场”的重要抓手。

东北师范大学《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将“师德规范”“家国情怀”等育人指标置于毕业要求之首,并严格各门课程对其支撑关系及权重,确保课程育人落实落细;华北电力大学2019年启动了“一院系一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计划;大庆师范学院以大庆铁人精神为课程育人特色,将“培养具有铁人精神特质的师范教育和石油石化行业人才”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南京大学李向东教授在“宇宙简史”课程教学中,将哲学和天文学紧密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济大学“科学、文化与海洋”课程由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领衔打造,凝练“海洋强国”文化,塑造学生科学文化精神;南京农业大学在以“尚茶”“农业栽培学”等为代表的课程中,将“家国情怀、法治精神、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素养”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与中华文明”课程,升华对中医药的认识,提振了中医文化自信。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一方面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正如湖南大学副校长李树涛所言:“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这些思政资源不是直接显露在课程内容之中,而是蕴含在各个知识点的背后,隐含在科学理论的深处,需要教师主动去发掘、加工和利用。”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近千万大学生参加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70万名大学生参加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探索并实践了“滴灌式”“浸润式”“体验式”课程思政模式,开出了一堂最大最有温度的思政大课,积累了实践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经验。

强化“三重保障”,让学生“尝甜头”

“从前期各地各高校的实践探索来看,课程思政的功能是综合性也是突破性的。”上海科技大学纪委书记吴强表示,大家深刻体会到,高质量的教学不仅要回答“教什么”和“怎么教”问题,还要进一步回答“为谁而教”“为什么而教”的深层次价值追问。

然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真正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必须长效化、常态化,务实有效、久久为功。吴岩表示,这需要建立一系列机制,比如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优质资源共享机制、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组织保障机制,等等。其中,尤其需要强化“三重保障”,即强化组织领导保障,让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势头”;强化激励机制保障,让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有劲头”;强化考核评价保障,让学生通过课程思政“尝甜头”。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此次新政明确要从3个层面健全组织领导,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在宏观层面,教育部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在中观层面,各地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政策协调配套;在微观层面,各高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学生,人才培养效果是评价的首要标准。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此次新政要求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研究制定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

“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的结合,这个结合要有一个勘探、发掘、冶炼、加工的过程。广大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转换表达方式,寓教于课、寓教于乐,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吴岩表示,这个过程是一个化学反应,是把教师的“我要告诉你”向学生的“我想学什么”转变的过程,是让课程思政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过程。(本报记者 万玉凤)

『叁』 如何将思政融入语文小学课堂

思政教育融入语文课堂要依托丰富的教材资源。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其中有抒情感人的故事,有英勇豪迈的章节,有尊老爱幼的美篇,也有爱国守边的诗词。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准课文与思政的切入点,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细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分层设计,做到思政目标具体化。

『肆』 小学语文老师的成长途径有哪些

  1. 在上课中成长:大多数名师都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他们把每节课当成公开课来对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正因为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努力,量变引起质变,他们的课堂得到学生的喜爱,得到同行的赞誉。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一旦赛课这样的机遇来临,那些有准备的人就会脱颖而出,让人刮目相看。捧得桂冠,赢得鲜花掌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于是,一夜之间,他们成为耀眼的明星,成为众人皆知的名师。


  2. 在写作中成长。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写作是传播教育教学思想的有效途径。有一部分教师,课未必上得十分出彩,但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写作,在教育媒体上不时看到他们有深度的文章,久而久之,这些教师也成了知晓度很高的名师。写作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写作是描绘自己的生命,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写作是表达,是思考,是反省,是提炼,更是成长。 以上两条名师成长的路径已被事实所证明。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上课出彩的天赋,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才能,那他们能否也走上成长、成功的道路呢?


  3. 教师建构自己的课程:教师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课程,是指教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狭义的教师课程,是指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由教师独立开发的,具有个人独特文化色彩的特色课程。国家课程是专家组来编写的教材,校本课程往往是学校团队来编写的教材,而教师课程是教师个人编的,所以它就更带有教师独特的文化色彩。 教师课程为什么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不是所有教师都能上好公开课,这是不争的事实。比赛课、公开课毕竟机遇有限,能参加的人数有限,再加上每个人的潜质不同,有的教师是表演型的,适合登台亮相,越到公开课越兴奋,越到公开课表现得越出彩。 还有的人呢?他更喜欢默默耕耘,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面劳作,工作得非常好,把自己的这个班级教得非常好。有人有演员的潜质,有人甘做幕后的英雄。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写作的天赋,有人擅长写作,妙笔生花、文采飞扬;但有的人呢?擅长教学,课上得很好,但写起文章来却有些困难。因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公开课中走出来,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写作中走出来。

『伍』 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课标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层次的彻底改革。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目标下,语文学科的教学理念自应有其全新的内容。本文试图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理念予以通俗化的阐释,从感性层面上帮助广大一线教师理解新课标,从可操作性方面增强其实施新语文的信心。

强化教材资源意识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媒介、学习的材料。教师应着眼于课程目标,对教学材料要放出眼光来拿,应有所取舍,有所增删。一方面要通过拓宽课外学习资源,如选用报刊图书、电影电视、网络等资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信息资源。在某种程度上,隐性资源于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诸如培养健康的心理,塑造高尚的情操,培育科学的思维,学会做人与处事,学会求知与审美,学会谋求生存与发展,等等。①

教材的信息尽管丰富,却是静态化的。由于教材隐含信息的丰富性与隐秘性,教师与学生双方对教材信息的开发都具有能动性。因此,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信息资源的开发是教与学双方互为作用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明确开发教材隐含信息的意义,在思想上重视对教材信息资源的开发,要有广博的知识,独立钻研与处理教材的能力,善于对教材作深入的研究与开发,要善于总结研究与开发教材信息的方法,并通过由浅入深的适量的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方法,从而真正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一方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与点拨,努力掌握研究与开发教材的方法。

“画蛇添足”是一种发掘教材信息资源的好方法。②所谓“画蛇添足”就是跳出教材谈认识,师生以教材为引子,谈对人生、对社会的新的认识,谈思想上、感情上的新的收获。它最为显著的效果便是能极大地促进学生思辩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认知水平与思想修养的提高。教材学完了,教学目标达成了,师生再就教材中的某个或某几个问题作一番“横看成岭侧成峰”式的见仁见智的探究。这种探究完全是自由发挥,独立阐析,不受教材局限,没有统一议题,无方向指点,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长期这样“画蛇添足”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机敏的论辩能力、科学的认知水平必定日见提高,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处世经验必定日见丰富。

体现教学民主化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情感与学习权力。为此,要倡导并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互动,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四因素的对话与交流。为促成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顺利开展,应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善于设计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感受作者与作品中人物鲜活的心灵。这样,尊重学生的情感,体现学生的意志,彰显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读出作品的生活情境来。③比如阅读小说,只有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思想品质、性格特征等把握清楚,才能给人物准确定性,进而较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而要取得这种阅读效果,阅读时必须入境,阅读者要积极调动起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将作品的情节想像成活动的生活镜头,让人物“活”在特定的生活情镜里。按照这样的方式读完小说《老杨同志》后,一个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心灵敏感、感情丰富、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作家形象便在我们心中鲜活起来了。阅读文学作品,还要善于读出作者鲜活的灵魂来。④不但要读活作品中的人和事,还应从作品中的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中读出作者鲜活的灵魂,并借以纯洁我们的思想,净化我们的灵魂。杨朔的《荔枝蜜》是一篇饱含作者激情和理性思维的优秀散文,细心阅读,我们就能真切地感受作者杨朔那跳动的思想脉搏,洞悉他鲜活的心态,我们会因此得到一次崇高思想的陶冶,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

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更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完全是平等式、朋友式的,学生要能获到充分的信任与尊重。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三权”,即学生的读书权、思考权、讨论权。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才既能重视教师的启发、点拨,又会突出学生的讨论、参与,这样的课堂教学少了一味盲从与谨小慎微,多了独立钻研与质疑问难,少了思维被禁锢的烦恼,多了自由创造的喜悦。

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时,通过启发式提问,鼓励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⑤学生围绕教师的提问“女词人为什么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晚归、迷路惊鸥这样一个生活事件”,先后找出了八种答案。学生每找出一种答案,教师均予以及时评点、肯定,学生自然倍受鼓舞,积极思维,争先恐后举手答题。在兴趣盎然的热情探讨中,学生对女词人的内心活动、思想情感有所洞悉,能真切体会到女词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的炽烈情怀。

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倡导在“活动—体验”模式下的“生成本体论”。因此,它更为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更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请看下面一个研究性学习课例,它由前后连贯、循序递进的五个部分组成。

活动一: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听写下列词语。①分一杯羹 ②江郎才尽 ③世外桃源 ④后羿射日 ⑤风声鹤唳 ⑥篝火狐鸣⑦不求甚解 ⑧嫦娥奔月 ⑨约法三章 ⑩揭竿而起 ⑾投鞭断流 ⑿梦笔生花传阅,互相纠正错别字。3、评论:谁的字最美观。

活动二:1、分组讨论,这些词语涉及到哪些历史人物或神话人物?2、将有关人物用线连接起来。3、讲述连接的理由。4、评论理由是否成立。

活动三:每组一人,分别扮演上述人物。2、扮演者讲述自己所扮演人物的故事。3、评论:表演者语言、神态、演技。

活动四:分别以上述中的一个人物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2、传阅,互提修改意见,作者自改。3、当众宣读作品。4、评论。

活动五:每组推荐两篇文章供发表。2、以编辑的身份写采用或退稿信,说明采用或退稿理由。3、评论信的质量。

上述这个研究性学习课例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广阔性、深刻性与创新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应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与追求。⑦思维的创新性是建立在思维的敏锐性、广阔性、深刻性基础之上的。课堂提问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异质同化、同质异化,引导学生善作换位思维,敢于破常规,立新论,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标新立异。一个人的兴趣与潜智常常处于沉寂、待开发的状态中,需要依靠外界的刺激与诱发去引爆。兴趣是创造的胚芽。兴趣能否长久保持、持续强化,取决于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的强弱。要想有问题,必须勤于思索,必须学会“疑”。所谓“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能够会“疑”,不但要主动“寻问题”,深入理解与钻研。还要有批判眼光、求真精神。在探讨事物的来龙去脉和规律时,要服从于客观事实,坚持真理,不能轻信书本,盲从权威。

关注学生体验与生活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注重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建立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和社区的种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体验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并内化为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转化为个人教养。体验性教学强调学生对学校生活及社会生活的参与,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体验和反省,突出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多样化和差异性。

语文教学要为生活服务,将语文教学作生活化处理应该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⑧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将课文学习、语文训练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教会做人、教会生存有机统一起来。所谓社会生活,一方面指生活实际,包括生活事件与社会现状;一方面指思想实际,包括学生的志趣、心理需求以及社会思潮等。无论是密切同生活实际的联系,还是密切同思想实际的联系,都是为着要激发和强化学生积极的学习内驱力,求得语文教学的优质高效。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教师积极创设小课堂大社会的宽松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演练“社会角色”,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社会角色”演练中既长知识,又增才干,既高效完成课文学习与语文训练任务,又切实增强处事能力。教师既可以创造性地将语文小课堂模拟、还原为生活大舞台,为学生提供表现与增进才干的机会,诸如改编课本剧、即兴讲演、情景对话等,也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系列语文活动。这样,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化成了学生内在的生存需求,因而“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

笔者在教学韩愈的《马说》一文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评论现实社会,培养其自觉的社会参与意识与责任感,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学习、生活热情。⑨为了架通课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激活学生的思维,笔者投“石”激“浪”,向学生提问:“千里马为什么不跳?”要求学生不拘一格,自由发表意见。果然,一石激起浪千重,学生的思维火花被这个问题引发出来了。学生从教材内容出发,既结合当时历史,又关注当今现实,将讨论的话题不断推向纵深。

注重人文与科技教育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更注重人文与科技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健康的情趣品位,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有个性的发展意义重大。

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大家已深有同感,有所重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无非是要培养学生正直的品质,高尚的情趣,健康的情感,纯洁的心灵,乐观的态度,培养其高度的责任心,深切的同情心,顽强的进取心,培养其大局意识、协作精神与奉献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科技教育,应把握三个重点。⑩首先要引导、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观,树立科学观,培养他们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意识。要善于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科学因素,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地解释自然现象,客观地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教给学生科学的认识论;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运用有关科学原理进行阐述,给学生灌输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无神论思想。第二,要依据教材内容并有所补充,让学生懂得一些科学史,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先进的科学知识,增强他们的科学意识。第三,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为此,必须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拓宽语文教学思路,实行开放式语文教学,广辟语文教学渠道,切实激发学生的科技创造热情。

『陆』 好的思政课课程与教材应该包含哪些要素

我觉得一门好的思政课要包含以下元素:

1、思政课大纲中要求的重点学习目标与版内容。
这是思政课的根。权不能贪求花里胡哨,吸引人眼球,而舍本逐末,丧失思政课最本真的意义。

2、在每堂课清晰的重点内容之上,要注意融入时代元素。
虽然我们的教材中,对每一知识点的梳理是不变的,历史也不容改变,但日新月异的是我们身处的时代,这就要求教师能结合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把书中知识讲活讲通讲到生活中去。

3、把握学生思想认识动态,摸清学生生活最关心最迷茫的问题,使讲课内容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希望能通过思政课的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好个人的理想信念,引导他们能够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永远努力奋斗,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柒』 小学语文如何与思政课融合

小学语文中比较突出的就是爱国主义教育,这与思政课是有结合点的。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