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Ⅰ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做好教学反思
一、教师为什么要自我反思
1、自我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阶梯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师培训方面一直存在针对性、时效性不强的问题,往往重视形式上的规划和设计,重视规则的学习和对他人的模仿,轻视教师自身经验的积累,轻视教师自主发展的进程。
美国学者舒尔曼指出,教师知识结构一原理规则的知识+教育案例知识+实践智慧知识,其中实践智慧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专业知识,从一般原理规则的知识,到特殊案例的知识,再到运用原理规则于特定案例的策略知识是不同的。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原理知识为主,包括学科的原理、规则,还有一般教学法的知识,均属于明确的知识。有经验的数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案例知识(指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专家教师还具备丰富策略知识即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于特殊案例的策略,其核心是教学实践的反忠。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很大部分是教师的亲身经验,以默会知识居多。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积累总结的过程。教学的反思是教帅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方法;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意识的积累总结,能较快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十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由此可见,反思对于一名教师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2、自我反思是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增加厂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教学日标、教学结果、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都具有不确定性。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教师的创新,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最丰要的就是要求教师勇于创新。善于反思,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具有更多的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更注重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更注重教师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更注重教师对教学提出自己的、新的、独特的教学思路。运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更有成效的、新的教学方法,因而也就要求教师更注重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总结、积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思、所感,把自己的经验、积累转变成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材料。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把自己的创新推向更高的层次,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新课程所蕴含的理念、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的研究战果。更不能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对积累的经验总结,这是教师角色适应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新课程改革的主
体是教师,改革的成败在教师。教师是把理想课程转变成现实课程的载体.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做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其中自我及思是课改中教师必备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和闷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二、教学评价中教师如何进行自我反思
评价是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评价学生中进行自我反思。
1、在自我评价中反思
教师在自我评价中,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全面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优评劣,而在于由此形成改进的计划,促进教师自身的提高。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教师在自我评价中的反思可以围绕以下5个内容进行。
(1)、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
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处。或是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目的的做法,或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过程,或是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运用的感触,或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或是双边活动开展得很成功,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进发出的灵感和火花,等等。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把它们归类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这样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会大有好处。
(2)、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
众所周知,任何一节课,即使教师的备课十分细密,慎之又慎,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对某个问题阐述有失偏颇;或者感到对某个问题
Ⅱ 对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对策的认识.
1:端正思想,明确反思目的。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以便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反思中谈到的优点与不足,都是积累的资料、研究的素材,不应该作为考核与评价的依据。教师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反思课堂,并且要用学而不厌、从善如流的态度听取同行的意见,收集教学信息,将同行的意见和自己的感悟一并写入教学反思中。
对策 2:提高认识,勤于反思。
首先,要提高认识。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师反思能力的养成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基本条件。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个人或他人的优缺点,从而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动机。另一方面,新课程本身的发展需要教学反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任务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实验、不断完善的体系。教师是改革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过程中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其次,要勤于反思,坚持反思。目前,农村教师的课业负担普通偏重,这是不争的事实。一名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同时任教几个学科的情况还比较普遍,但这不是回避教学反思的借口,只要想在业务上有所进取,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就能找到时间进行反思。教师不仅要有反思的意识,还要经常性地认真总结经验,把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一些想法、做法、体会、感受等用反思日记或问题单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来,逐渐积累资料便于今后对比、分析、总结。
对策 3:加强学习,掌握反思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反思能力。
教师的反思能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自我监控能力,就是对专业的自我检查、判断、评价、设计的能力。二是教学监控能力,就是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的能力。
反思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当然,其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要求,并采用合适的方法。
反思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1)最优化原则。看课堂教学是否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耗费最少的教学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目的性原则。看教学过程是否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围绕课程标准优化课堂结构,认真落实各学段、年段的课程标准。( 3)整体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把各种教学因素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既考虑到对教材、教师、学生的优化,又考虑到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的优化,使系统的各个要素形成一个功能互补的合理结构。( 4)教学和谐性原则。课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看实际教学中的教与学是否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中,两方面是否和谐互动。
反思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秉承新课程理念,形成反思参照标准。第二,要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捕捉反思对象。有问题、有障碍才能有思考、有分析,教师要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捕捉稍纵即逝的问题。第三,联系已有经验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个人化思考。反思是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的,但并不意味着反思就是就事论事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引申开来,在思维深处将自己以往的经历包括他人相关的经历联系起来,或者将已有的理论知识与当下的问题思考联系起来,这样的反思才更有深度,更能提高自己的水平。第四,要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地、系统化地思考。偶尔的反思并不困难,但持续不断的系统的反思却不是每个人轻易能做到的。作为研究的反思,应该是持续的、系统的。第五,要把反思结果运用于实践。反思的目的在于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反思只有伴随行为的跟进才有意义。
反思的基本方法有:( 1)自我提问法。即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 2)教学诊断法。即教师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通过自我反省或小组“头脑风暴”,收集各种教学“病例”,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例”,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行动研究法。即先确定研究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做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4)交流研讨法。即教师间通过充分的讨论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以促进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发展的研究方法。( 5)案例研究法。即教师在了解当前教学大背景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形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以促进教学行为跟进的研究方法。( 6)观摩分析法。教师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比较“我”与他人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处理方法的异同,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提高的研究方法。
对策 4:掌握多种反思形式,明确具体写作要求。
一是问题单一。问题单一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有关实践方面的内容。如有关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自己的长短处等个体内差异问题;自身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式与方法上与他人的差异等个体间差异问题。第二,对活动的性质与任务的认知等有关实践材料、实践任务的内容。第三,有关实践策略方面的内容。如进行某个实践活动可以有哪些方法策略,这些方法策略的优点与不足是什么,它们应用的条件和情境如何?
二是反思教案。反思教案是记录反思策略的主要线索,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学反思设计表,由对象分析、教材分析、教学顺序、教学组织、总体评价五部分组成;二是教学设计的详细案例,也就是平时的教案。
三是交流反思札记。交流反思札记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实践的某些方面,连同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诉诸笔端,从而实现自我监控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教师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学习过程、学习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去反思如下问题:( 1)成功之处。如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体会、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的处理等。( 2)失误之处。如是否落实了“三维目标”、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是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流于形式等等。( 3)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思维碰撞,往往会产生一些“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利用教学反思记录下来。( 4)学生创新。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都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是十分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 5)“再教设计”。通过教学反思及时记录课堂教学的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方案,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写反思札记,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有感而发。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
对策 5:掌握有效反思的几个要点
要解决好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要明确反思的内涵。反思就是对过去教学经历的再认识,但反思不等于回顾,反思需要结合回顾与思考。反思包含对“失”的反省,也包含对“得”的归纳。教学反思是理性扬弃的过程。
(一) 有效反思需“思之有物”。
这里的“物”,来自于教学实践的过程。经历教学实践后,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可以通过自问获得。
一问:“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特色蕴含于教学评价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落实,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间的沟通与联系;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问:“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得心应手的教具使用、画龙点睛的难点突破、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韵味无穷的课尾总结等等。
三问:“偶得”有哪些?教学偶得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意外收获。它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对;面对学生的偏差理解,教师如何引导等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视角,提出问题的独特认识,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四问:“缺失”在何处?上完一节课后,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遗憾。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得不合理;哪个重点不够突出;哪些问题设计得不科学;小组合作学习还需哪些改进;哪句评价语点评不得体等等。
(二)有效反思需“思之有据”。
教学反思有价值还需要思之有“据”,可以为教学反思提供“据”的主要来源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是现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的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二是学生发展。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并得到发展是我们始终要关注的问题,离开了这一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末”。
三是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一个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相结合的产物。优秀教师往往是具有大量实践经验,并能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表率。以他们的教学活动为依据和参照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并改进我们的教学。
(三)有效反思不可拘泥于形式。
教学反思的价值在于“思”的内涵,反思的形式则应该适应并有助于“思”的内涵,而不是束缚之乃至损害之。有许多教师之所以会以一种完成任务的态度来对待学校的教学反思要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反思的形式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一些学校规定了教学反思的许多要求,使许多教师误认为教学反思与教学论文的撰写是一样的,存在畏难情绪。其实教学反思与教学论文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更强调时效性,往往刚上完课我们对这节课会有许多的想法和思考,有时候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我们就会有一些思考,对于这些思考来说,及时的记录就显得十分重要。脱离了时效性的教学反思往往不能把教学过程中清晰地表现起来,反思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反思的形式应当以便于及时地记录为佳。主要的形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旁注。旁注就是在教案旁边的空白处写反思。旁注一般记的是教学的“细节”所引发的点滴感受: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知识点的展开、某一处的操作安排、由某一句开始的诱导提问、某一道练习的设计等等,都是旁注的对象。
点批。点批是在教学环节的中间处写的反思。点批的重点是教学的“片段”: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令人难忘的东西,如典型的经验或深刻的教训等,进行深层的剖析。
总评。总评就是在结尾处写的反思,总评教学的“整体”。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的设计等等,从多个角度去透视教学实践。
串析。串析是在章节设计的结束处写反思。串析的重点是“归纳”:对一阶段积累的教学反思进行系统地归类、比较、分析,从多个特殊的现象中梳理出共同的本质。
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有效的反思需要思之有“物”、思之有“据”,而反思的形式则可以不拘一格。只有这样才能既提高教师撰写反思的积极性,又使广大教师通过有效的反思获得专业发展。
Ⅲ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试卷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试题及答案, 请网友速传!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考试试卷
特别提醒:全卷共1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
答:校本研究是指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并注意吸收校内外的其他力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更进一步说,“校本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核心研究力量,理论工作者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制度。
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没有师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自身得到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建构的过程。
案例的基本结构
答:案例的结构包括:
(1)主题与背景。主题可以是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每个案例都应有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或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时代意义,体现改革精神;应是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背景(例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的客观描述。
(2)情境描述。它应是环绕主题,剪裁情节,引人入胜。是案例的构成主体;撰写时要注意几点:描写要真实具体,有细节,不能从“预设目的”直接跳到“结果”;写作者要正视自己可能对描述对象存在的偏见,既要反映真情实感,又不能陷于感情宣泄;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案例,反映纵向的变化或横向的比较。
(3)问题讨论。写作者或研究者根据案例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或困境提问,以使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进而提出基于自己观点的解决方法。
(4)诠释与研究。这是案例的评析部分,是案例写作者或研究者从理性的角度对之进行总结和反思,也可以提出建议供读者借鉴或参考。应从多角度解读,回归到教学基本层面。
4.学生发展的内涵
答:学生发展的内涵是指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也包括过程方法方面的发展,既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求知与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对于哪些因素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虽然没有定论,但是,良好的知能结构、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反思,成为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要素。
良好的专业功底和 合理的 智能结构,一般是“底部宽厚(即有广博的文化功底)、中部坚挺(即有雄厚的专业功底和优良的从事任教基本功)、顶部开放(即具有良好的开放的观念意向和学会学习、不断获知的本领)”。
而一位新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自身的专业功底,而且有需要有一个合适的专业引领。有一个专业人士进行恰当的引领,更能加速新教师成长的步伐。
反思与交流的习惯、能力和机会,强调有优良的反思能力,尤其是,对自己做学生时期的体验的反思,对自己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经验及教训的总结与反思等。同时,强调与其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和适当机会,包括对自己在学生时期所受教育的良好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国内的相关研究也表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反思教学。因为:
1.反思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反思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3.反思教学中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法,也就是一种教师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研究。
4.反思教学也是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过程。
反思教学不及只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其中,支撑教师不断对教学反思的,是基于“关怀”的伦理观、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观等三种基本观念。
2.如何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简要阐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
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其核心在于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在这里,所谓“最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通常是指教学的实际效果至少不低于同类的一般水平。当前倡导的“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实际上在于倡导教学要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
在这里,有价值是回答了教学是否做了值得去做的事情,而教学的价值体现在是否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有效果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对了应该做的事情,教学的效果体现在达成了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有效率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到了尽可能的好,教学的效率体现在学习者用最少的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达成最佳的效果(至少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能有所增值,效果更佳);有魅力回答了教学是否有长久深远的感染力、穿透力与亲和力,教学的魅力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能吸引学习者继续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
改善课堂提问体系,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原动力。
强化师生积极互动的层次与 参与的质量,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情感、意志、人格的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时间,减少无效、低效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科思维的层次和水平。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提高。
3.简要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答:1、 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体现课程的均衡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果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提倡选修课。
3、 课程内容改革: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打好基础,注重学习的过程、方法和探究。
4、 学习方式的变化: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评价功能的变化: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摆正教学与考试的关系,不能以考试来代替评价。
6、 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过去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
4.如何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
答: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有关的问题:
有人搞了个别开生面的测试——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请被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结果,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看着在场的领导。领导沉默许久,说道:“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当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当问到初中学生时,一位尖子学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位差生喊道:“是英文字母O”,他却遭到了班主任的批评。最后,当问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时,他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时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事后,老人给这次测试起了个题目:“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1)读完之后,简单描述你的所想、所感。
(2)这样的结果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关吗?若有,是什么?并请思考这份材料对你的教学方式改变的启示是什么。
2.下面的案例是一位初中教师的日记:
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我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一直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认认真真地教好书,学生在统考中能取得好分数是我的自豪;课本给什么,我们教什么,自己并没有很强烈的创新意识。虽然“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却“年年岁岁花相似”。
但是,课改来了,它以锐不可当之势席卷了中国教育界;大浪淘沙,我们别无选择。逃避、应付、穿新鞋走老路,似乎都无法应对。一卷五颜六色的新书攥在手上,很多从未谋面的新角色出现在眼前,有别于从前的任何教材的的呈现方式写在字里行间……。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组的报告似乎是“洗脑”的开始,也许两天的讲座所起的最大作用在于激活了很多人对“课改”两个字的思考;教研员或严肃或嬉笑地又具体化了许多的要求,愿听也好不愿听也好反正由不得你。正是夏末秋初,新一轮学生活跃在我们的“七年级”课堂上,摸着脚底的石头试着水深水浅小心翼翼地过河,逐渐注意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慢慢地体会新课程的理念,细细地琢磨每一节课的切入点、呈现方式、情景设置,时不时发几句牢骚同时又甜蜜蜜地享受处心积虑地诱导下的学生们悄然发生的变化。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已投身于中国教育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当中,我们一不留神成了可贵的“先行者”。
新课程刚刚实施不到两个月,实验区第一次研讨会在贵阳召开,作为贵阳地区代表,我带着自己稚嫩的一节课《从不同方向看》参加了会议,这节课后来进入了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正式出版推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光盘系列,获得光盘制作评比三等奖。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实验区的老师们谈得更多的是教学中的困惑和对课本编写者的意见和建议,但我相信所有与会者都获益匪浅;2002年4月,我又有幸参加了在青岛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课改实验研讨会,这一次的规模、深度和收获确非第一次可比,教师在逐渐成熟,课改在逐渐深化,好多新的思维成果、漂亮的课、成功的做法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专家们的报告又一次给大家“洗脑”,从理论上又“升华”了一次;我的一篇粗浅的论文《课改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经历与探索》在这次会议上获得了一等奖。在我看来,青岛会议较之贵阳会议,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标志着这套新教材已经拥有了一大批理解了课改的理念并积极投身于这项事业的日趋成熟的教师队伍——而这,对于中国教育正经历着的巨大变革来说,是多么可贵又是多么必须呀!
带着这些或耳濡目染的或潜心记录的东西,平凡的教学工作多了一个心眼,多了几分思考,多了一些目的性,也知道点滴总结自己的教学所得,记录学生的精彩表现(他们的确经常带给我许多惊喜)。就这样《意料之外——一堂没有完成计划的课》诞生了,这完全是某天一节真实的课堂实录,是我的学生们的精彩演绎,这篇文章让我在全市和全国的评比中都拿了一等奖,谢谢我的学生们。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逐渐地摸索到一些经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无论结局如何,我们都积累起一笔可贵的财富。课改给了我们一个平台,用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课改是一个契机,当挑战来临时,机遇也随之而来,重要的是迎接挑战的勇气和行动;我们不能墨守陈规,我们需要时时更新自己,这样,当挑战来临时,也就不那么被动了。
透过这个案例,你能获得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哪些信息?就此简要阐述你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认识。
Ⅳ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学习计划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学习计划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课后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办法。教师应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应及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才能使教师迅速接收反馈信息,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才能使教师与时俱进,完善教学艺术,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那到底要如何“课后反思”?针对这个疑问,我翻阅了一些书籍,上网查到了一些材料,通过整理向各位教师作过汇报。我认为课后反思要做到“七要”和“五记”。“七要”就是: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能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与物”关系,而是“我和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假教学”。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中否存在着“内伤”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 满堂电”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就不得而知。
五个记就是:
一、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二、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三、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四、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五、记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1
豆科1 2009-11-27 8:47:17 124.236.18.* 举报 高中英语新课程对每一位教师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下面我就实行课程改革一学年以来高一英语备课组的实践与反思作个总结。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关注知识学习,忽视知识的运用;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关注‘知识的记忆’,忽视‘建构知识的过程’;关注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关注智力的发展,忽视情感的发展;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既关注知识的学习,更关注知识的运用;既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重视‘记忆’策略,更关注‘建构知识的过程’;重视书本知识,更重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既关注智力的发展,更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重视学科内容的学习,也关注学科间的联系;力求满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爱学、乐学;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能否学会、练熟;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否会学、善学;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积极而善意的帮助;关注学习有潜力的学生,给他们有针对性的指导。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学习效率不能只关注获取知识的多少,而应重视培养能力的多少;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通过教师的组织教学,学生是否对所学的知识真正感兴趣;学生的质疑和批判有多少;学生的想象力有没有得到拓展;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否掌握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二.新教材的挑战
新教材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资源和方式。它通过大量贴近社会生活的真实材料,向教师和学生展现了一幅实际的语言学习场景。教师和学生均可按照自己的喜好,有侧重地展开教和学,从而全面提高运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来表达情感,展示内心世界的素质和能力。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语言综合知识能力的责任。过去我们一学期上一本书13个单元,新课程要求我们高一上要完成必修模块一,二共6个单元的教学。但是新教材每单元的容量比旧教材大,旧教材每单元有听说读写各2个任务,共8个任务。新教材每单元听说读写各3 个任务,共12个任务。
对我们挑战性最大的是对教材的处理。教材在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因为任何一种教材都不可能满足某一特定学生群体的学习需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基础创造性地整合教材,也就是要合理和有效地调整、删减或补充教材的内容。比如我们在模块一的教学中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听力任务难度高,主要是听力的题目设置基本用的是填写表格和回答问题,在缺乏提示的情况下,以学生的水平根本不可能一步到位完成预设的任务。为了降低难度,体现学生从不懂到懂,信息获得的过程,我们在使用原来听力材料的基础上用正误判断,选择正确答案,缺词填空等降低难度的练习替换教材中难度不合适的内容。此外我们也增加补充了时文的阅读和必要的复习巩固性练习。删除一些话题重复的口语训练和较难的写作任务。在各单元的教学中也不是一味地按课本的顺序进行教学,而是根据内容的相关性,知识与技能的连贯性整合了不同板块的教学内容。而这些对教材的处理都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有较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对高考的要求有足够的掌握,才能有自信,大胆地进行。
三、教与学的活动设计。
新课程的基本教学原则是:使学习机会最大化(Maximize Learning Opportunity)。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首先要创设一种使学生获得最大学习机会的环境和教学过程。教师的角色即是为学生创造这种机会。为了促进积极的课堂互动(Interaction),我们设计的教与学的活动有课外小组合作学习(如初中学过的语法项目),课堂小组讨论(如对一个话题的看法),探究成果展示,对话表演,小组竞赛(如报纸阅读),学生互评自评(如写作训练)等。我们尽量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互动,使师生和生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同时我们也通过活动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活动设计具有弹性在活动中给予学生进行选择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明确努力的方向。在活动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
四、教学研究课的开设。
根据年段领导小组的布置,高一英语备课组开设了每周一次的教学研究课。研究课创设了学习、研究的情境,促进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驾驭教材能力上的提高。每一个开课的老师在课程的“预设”时,都能对教材进行整合,力图用不同的视角,用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来引导学生走向新知识。研究课也使我们高一英语备课组形成合作、互动的教研共同体,通常是在一个教师开课前,几个教师就一起来研究哪种方案更合适,一个教学设计改了好几稿。而在评课时,则根据学生在课程 “生成”的过程中,即实际课堂操作中的学习行为和及其与预设的差距,对预设的课程进行修正,补充。所以不论课开得成功与否,大家都收获良多。教师间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
五、对学习评价的反思
在模块一学习结束时,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进行评价。虽然我们平时也有意识地记录一些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作业,课堂口语对话等,但存在着教师重视不够,评价不持续,评价项目不够多元化的问题。就外语学习而言,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在双人活动和小组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学习中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以及在学习进程中学生的智力发展、综合素质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等,这些都是学好外语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是无法通在终结性评价反映的。因此教师平时要认真记录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它包括学生学习行为(如学习态度、兴趣、课堂参与度、团队精神等);课内、外作业;英语活动(包括英语节、英语晚会、英语竞赛等活动的参与度、口头表达能力、体态语言表演能力、情感体验等等);学生作品(学生自行设计的英语图画、玩具及其他优秀作品);课外阅读(搜集新的词汇、阅读理解);知识的归纳总结等。今后我们要多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用研究与实践的方式,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评价能力。
经过这学年的教育教学,我们深刻体会到只要把握好新课程的精神和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才能成为课程改革的主动实施者和教材的驾驭者。
换一下,每一学科均可以用。
Ⅳ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江津 李市 黄平 “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这么说,是不断的反思,成就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专家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学习而不断成长起来的。而进行教学后反思的总结提炼,是教师个体有效进行反思的综合表现和快捷的训练方式。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更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学,反思应是每位教师所必备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反思的意义,反思就是对教学经历的再认识,就是对“失”的反省,对“得”的归纳。 二、教学反思应遵循的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一节课过后要趁热打铁,及时的回忆、反思并及时记录自己的思维闪光点,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灵感和感受,并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 (二)持久性原则要系统、全面地积累经验并使之升华、凝结,必须以大量的课后反思为基础,这就需要老师们写教后记像医生写病例报告一样成为一种基本的职业习惯。锲而不舍,在持之以恒中提升水平,把教师闪光的智慧之珠串成精美的教育之链。 (三)简约性原则课后反思要及时记录,但不是写长篇巨著,讲究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要突出重点,捕捉亮点,抓住要点,在言简意赅中有所收获,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 (四)交互性原则教学反思要重视与专家、同行、学生的对话与研讨。采用专家诊断、同伴互助、学生反馈等方式,通过交流互动,学习他人长处,在思维碰撞中共同成长。 (五)探究性原则记录的课后反思内容和问题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紧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才能与时俱进,格物致知。 (六)发展性原则 教师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当我们重复教授同一个内容时,要结合前几次课后反思中记述的情况和感想,科学施教,之后再认真写课后反思记录,要不断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教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上有新的突破,重在提炼与升华,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提高。 三、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基本方式和具体内容 (一)教学反思的基本方式 1、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自己通过收集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资料,对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反思。它通过反思教学日记、录音录像资料、他人(包括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感受、他人的教学经验等方式进行,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 (1)行动研究式 行动研究式的反思要求教师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从问题出发,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做到教学和研究合二为一,变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为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行动研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不断循环渐进的过程,即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步骤,采取有效的行动;行动结束后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进而又发现新的问题,制定新的行动研究计划……。教师就在这样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2)叙事式 教师的反思离不开教育实践,正是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世界的不断追问,对所怀抱理想的不断思考,对所从事教育意义的不断追寻,才有了教师的成长。传统教育理论将许多教育问题从教育实践中抽拔出来而概念化抽象化,产生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隔离。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就是把这些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放回到鲜活的现实中,使理论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使教育研究融入实践的滋养。这就离不开叙事研究。 (3)案例式 案例式教学反思就是运用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蕴涵其中的教育教学原理。编写案例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培养自身的洞察力。要从分析教学任务的目标出发,多方面地获取有关信息,做教学的有心人。第二,交代教学背景。因为任何一个教学案例都有它特定的时空背景。第三,要分析案例的价值。每个教学案例都充满了决策时的理念与困惑以及为此所作出的多种诠释或理论阐述。第四,发挥案例的作用。除了自己编写案例外,还要注意研究他人编写的案例。开展教研活动时,各位教师拿出各自的案例,展开交互式讨论和开放式探究,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编写和研究案例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还可以分享同伴的经验。案例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众多的案例为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论提供了佐证。案例是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一把钥匙;案例是教师业务进修的一架梯子;案例是教师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的一块肥沃的土壤。 2、合作性反思 合作性反思则是指教师通过与他人(管理者、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等)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的对话和研讨,如教研活动、教学观摩、师生座谈等。通常采用的方式有对比式、参与互动式、观摩式等。 (1)对比式 在进行有对比的反思活动中,就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借鉴两位或更多位教师来进行对比,先通过听课或集体备课对每节课的深入观察、比较和分析,改进方法,再通过课后的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参与互动式参与互动式的反思,是指参与式教学与互动式研讨相结合。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既可以与专题主讲人或公开教学的当事人直接对话,也可以与其他教师相互切磋,有意识地让自己在活动中进行反思,在交流中学习他人的长处,生成新的教学理念,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也可以通过向学校骨干教师(也可以是专业研究人员)咨询,了解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请专家加以诊断;也可以请其他教师同行听课,集体会诊,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观摩式 观摩式通常指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上示范课,其他教师观摩,课后与其他教师共同切磋和进行反思,最后由教研员(或专业研究人员)归纳点评。由于新的教学理念变成了教学实例,转化成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加之授课教师与听课者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新理念下的教学行为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教师不仅知道怎样做,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做。除现场观摩外,教师还可以观看有关示范课的录像,观看时可采用微格回放的方式,就上课的精彩片段或“败笔”进行回放,让观摩者认真研讨,剖析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师一起边看、边评、边议。观摩课能促使教师多听、多想、多问和多做,通过反思、感悟和行动来增进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 教师经历教学实践后,教师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1、特色是什么? 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2、“精彩”在哪里? 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3、“偶得”有哪些? 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意外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对面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创新的”火花捕捉:学生发生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4、“缺失”在何处? 上完一节课后,教师总会感慨课堂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 5、“效果”如何? 每一节课后,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为今后再教学这一内容提供借鉴。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采用有效的策略,培养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 (一)让教师塑造反思的意识,营造全员反思的氛围 学校管理者要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机会,积极向教师传播反思的理念,在全校建立起全员反思的氛围。教师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自己往往还意识不到;形成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也不能及时总结提炼,究其原因,是个人还没有树立起反思的意识,集体中还缺少反思的氛围。因此必须承认教师是有潜能的、可持续发展的。这里的潜能不仅是指教师先天具有的而尚未显现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教师的尚未激发的与自我发展相联系的能量和兴趣。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只有激发这种潜能,才能由外因转化为内因,焕发出强劲的动力,推动教师主动积极投入工作,不断完善自己,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而推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对策就是学校管理者应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着眼于激发和培育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这环境条件下,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充分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创造力。因此,上述从各方面加强教师之间、组室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还是为了这一点而服务,让教师在反思的氛围下受到内心感染而融入集体中去。 (二)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提升教师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1、关于对教学事件的反思 教育事件是教育教学事实真相的表达,它能超越时间和概念体系,说明教育实际中的真实情况。教育事件虽然没有直接的真理或理论价值,但具有人的生命意义与精神的占据,具有实践的生机活力,是教育教学的血肉之躯。事件是突发的、不规则的、个性化的、未经设计的;同时,事件也是具体的、流动的、历史的、清晰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系列教育事件的组合。每个学生都生存或生活于各种各样的教育事件之中,每个事件都是个性化的独特境遇,都是师生间或生生间点对点的教育关系。教育事件是最为生动、最为稳定、最为常见、最为重要的境遇。所以教师的教育反思往往关注学生在教育事件的境遇中生长,侧重于境遇的独特性。事件的中心词是“事”;事的主体是人。对教育中的事件的研究旨在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能力、学会做事,生成态度情感价值观,并确认自己的存在,促进人不断的生长与生成。 2、关于对教育对象的反思 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结果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保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需要,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反思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不时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在课堂上他们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自己的观察,并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理解程度和行为来度量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许多优秀教师正是通过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行为,并把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自己教学成效的日常反思尺度。因此,来自学生方面的反思无疑会增进教师更理性化的教育行为。 3、关于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不仅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教育行为,还可以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这也是一种反思,是对一个持续实践过程的反思。教学是教师每天所从事的日常工作,在日复一日的活动中,我们往往容易疏于思考,使鲜活的教育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式化。对日常的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考察,就是要打破原来近乎沉寂的平静,将所有理所当然的理念悬置起来,以怀疑、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它,以积极的心态分析过程与结果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反观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 4、关于对教材教法的反思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无疑用到各种知识,而且教师本身也无法描述和预测具体哪些知识。教师既要知道“教什么”,掌握所教学科及其相关的内容,又要知道“怎么教”,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教什么”的知识与“怎么教”的知识在性质上还有所不同。“教什么”的知识在于掌握,在于知道“它是什么”,可以通过传递的方式而掌握。“怎么教的知识”不是教师被传授的“应该怎么教的理论”,而是教师的所体会,理解和实际拥有的经验和信念,是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它是基于教师日常不断的反思实践而获得的,包含着自己的教育信念,又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教学反思应把握反思的广度和深度。反思的广度就是要能够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不仅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基本框架,而且不会遗漏其中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反思的深度是指能够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内部,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及核心,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揭露引发事件的根本原因(包括事件的近因和远因),并且善于预见事件的发展进程和结果。 (三)让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将反思有效地融入评价机制中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学校在评价教师过程中以弘扬教师的主体性,高度重视被评教师本人的积极参与、自我反思。 五、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具体形式 1、教后记 “教后记”又称“教学后记”,它是教师在一节课后对教学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的文字。“教后记”是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师进行教学控制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改善教学系统的运行状态,对教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查找,以求发现和纠正教学系统及系统目标偏差,通过调整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来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可以提议,备课笔记在最后留出空处撰写教后记,可以只字片语,可以洋洋洒洒,视这节课的情况而定,在第二轮该知识重新备课时,教师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和经验。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教学过程是既应有课堂设计,又应有教学后记的。 2、反思性日记 开设“成长与创新”教师沙龙,引导教师在参与、互动中提高反思能力。建议教师记反思日记,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学习共同体能够把不同背景的教师组织在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教育问题,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共享问题解决的方案,将有助于教师认识到不同人个体教育观念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更有助于他们自己的个体教育观念的确立。教师的反思性日记主要是将自己教育教学行为之后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它可以在记录任何形式教育活动:与同行老师的交流、与学生的某次谈话、与家长的一次沟通、对一次公开课或讲座的点评和体会等等,涉及面广,形式多样,区别于单纯的教后记。养成教师撰写反思性日记的习惯有利于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训,并为教师经常性的反思提供丰富的思想素材,如果教师将反思性日记进行经常性的集体交流与分享,将更有助于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形成与教师的成长。 3、听课。 听课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反思策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听课,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年轻教师要多听年长教师的课,从中吸取上课的一些宝贵经验,包括课堂管理,教学方法等。资深的或者年纪大一点教师也应放下架子,主动去听年轻教师的课,并将此与自己的教学做比较,通过这种反思来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作为反思型教师,还应主动邀请别的教师来听自己的课,让他人来评估自己的课堂教学,课后互相交流,反思一些教学细节,探讨改进措施。 4、学生反馈。 学生反馈策略是指导教师应定期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信息,从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反馈是多样化的,有对教师上课的看法,有自己学习的总结,也有向教师倾诉自己最近不悦的事情,征求建议等。教师可根据这些信息,反观自身的教育教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当然,教师要想从学生那里得到如实的反馈,平时须与学生坦诚相待,互相尊重,建立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 5、专题反思 围绕教师个体在一个阶段(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行为进行科学的、深刻的反思,这有利于教师从较高的层面对教学行为及其远距离的效果作冷静的分析,进而概括出教学行为表现的背景原因,并从宏观的角度对今后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反思,这是教师开展教学专题探讨或研究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教师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加强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最佳途径。如果说每节课后的“教后记”,每一阶段的“反思性日记”零星地、真实地记录了教师在鲜活的教学实践中微观和琐碎的教学心得的话,那么专题反思这一行动研究就是有明确主题的教学反思,由于它联系的是更长周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整合之路,因而它更容易从宏观着眼,从单一的问题线索入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提炼、概括,并就某一方面提出今后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 6、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 教师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反思能力的增强,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我们难以想象一个缺乏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教师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关注情感教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一旦上升到一个高度,就对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教学理论的学习,可以扩大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反思力,并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反之,教学实践又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当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与理论不相符时,应先反思自己教学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若确信无误,也可对理论产生怀疑,并向理论的提出者挑战,共同探讨。这样,教师才真正算得上是研究型、学者型教师。 反思性教学为广大教师架起了一座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引导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这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反思在教师的成长过程、学校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好的具有反思意识的优秀教师如果不能生根在具有反思氛围的学校“土壤”中,也是很难延续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高度重视和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创造条件,提供相应的政策、时间和经费,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便利条件,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Ⅵ 学生知行合一实践作业反思感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上个世纪末已被国家教育部提到议事日程,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许多专家学者探讨过许多条路来,但最好的路莫过于在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也是发达国家早已经走的成功之路,而在新世纪之初新课程改革确立了这一课程,这应该说是新世纪孩子的幸事。然而,要实施这门新设置的课程,如何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目前许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缺乏实施的实践经验.这本学生作业集无疑给广大教师和学生送来了一场及时雨。当我们读着这些带着稚气的研究报告,一定会在开阔视野的同时获得感悟与启示,在产生共鸣的同时引发思考和创新。
过去我们常说孩子太小,孩子们怎么可能搞研究呢?事实证明孩子是天生的创造者。从这一份份凝结着师生智慧和心血的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再次真切地感受到该学校广大教师在这块新辟的沃土中辛勤耕耘,也可以感受到这一新的学习天地给学生带来的勃勃生机。读着这些孩子们的成果,自然也让我想起世界著名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中所说,孩子是成熟的,我们不能把孩子当作不成熟的人。是的,从这些累累硕果中,我们读到孩子的成熟,读到孩子是真的成熟,孩子是属于他们那个阶段的成熟。我们应该无限相信孩子的潜力,如果我们不相信孩子,不相信孩子也能做项目研究,这么多个成果怎么可能会出现在塘汇实验学校的成果档案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如果我们再以传统的教师角色面对新课程改革,孩子的主动性、自主探究的能力再也不能复活。所以,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让孩子能主动走动于社会之间,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他人和自己,这是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给师生放飞心灵、共同成长的新舞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路还非常漫长,孩子在天天变着,这里面没有重复只有发展,我们的双脚只是从起点刚刚迈出,我相信我们实验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之路会越走越明,越走越宽……教学反思
Ⅶ 论述新课程改革所主张的新课程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践这些新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专强调形成积极属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把要改革内容加以论述,嘿嘿个人观点~~~
Ⅷ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师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要求也提高了很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要加强对历史课进行教学反思,与新课改同步,适应新课改的步伐。其中一方面要有计划和组织地参加这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自身教学的反思,自我提高,自发学习,让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笔者现就自己多年来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和经历谈一些粗浅看法,供同行借鉴和探讨。
一、教学反思的作用
所谓的“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对历史教学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只有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改进,才能发现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自身工作水平。
在历史学科中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师的自身教研水平的提高也有所带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方面的能力,从教学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时刻以研究者的身份要求自己,置身于教育的情境里面,用研究者的眼光进行自我反思,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一定的规律认知,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高中教学历史教师需要反思的内容很多,既有对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反思,如自己的教学观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是否“与时俱进”,也有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是否对学生有伤害;既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如教学内容是否适度,是否符合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也有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反思,如教学方法、手段是否创新,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既要在课前反思,如准备是否充分,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也要在课中或课后反思,如还有哪些不足,怎样改进;既要通过自身感受进行反思,也要借“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如学生对教学是否满意,评价如何及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等等。
三、教学反思的策略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知识容量大,内容错综复杂,覆盖面广,如何进行反思呢?我认为要做大以下几点。
(一)历史教师要进行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只有理论学习才能让我们学会“突破”,不再让以往的经验和习惯束缚自己。离开理论学习的指引,我们一般只会在一个自己划定的圈圈里“转”,再也走不开了。理论的学习还能使我们以往的经验得到升华。对于高中教师来说,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研究,把握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程度。在国家积极推进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时代,历史教师也更应全方面地学习和理解,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新高考以及国家对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
(二)历史教师要不断丰富历史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当前仍有不少历史教师只知埋头于教材、教案、练习册等,很少、甚至根本不去认真研读教育教学杂志,更不要说去研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了。这样,结果就会导致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的浅薄,信息量的缺乏,对自身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也与新课程改革极不合拍。对于中学教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我们要认真地去研读、钻研和探讨,因为它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但我们更应该要去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而且还可以从中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历史的方法,更好地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
(三)历史教师要不停在学习中进行反思
历史教师要多听一些观摩课,研究其他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思想,感觉和理解别的教师不同的授课方式,以及教学特色。历史教师也可以在教师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和探讨,分析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的策略。这在无形之中对教师的反思能力又是一种提高。历史教师还要从学生眼中反思自己,因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最真实也最有价值。从学生眼中看自己,总能了解到一些事情、获得一些启发。
教师还要写好教学后记。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备好课、上好课,对“教学后记”却未引起足够重视,认为是一种累赘和负担。其实,写“教学后记”,不但不是负担,相反它还是备课的好“帮手”,因为它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加深我们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从而改进和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效率。其实,很多教师都认识到写教学后记的重要性,但究竟如何写?写什么?还不甚了解。其实,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如教材处理意见、教学方法的安排、学生反映情况、课后自我体会等等都可作为教师“教学后记”的内容。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反思,才能不断促进历史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和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历史教师还要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反思之间的关系,要以学习为“舟”,以研究为“桨”,以反思为“帆”,积极主动地投身予新课改,相信一定会推动新课改和历史教学工作驶向成功的彼岸,高中历史教学也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Ⅸ 新课程中怎样写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角色要转变,而且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改变。在对待自我的教学行为上,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勤写教学反思,能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监控的能力,能成为教师自觉改进意识与自我提高能力的台阶。但是,部分教师对于写教学反思感到茫然,不知道从何下笔?不知道应对哪些事件进行反思?呢? 一、更新观念,养成勤写教学反思的习惯。 教学反思亦称“个人反思”、“教后记”等,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对教师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是对教师全部教学方式的审视,并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但是,有些教师却认为,我们每天备课、上课、解作业等,忙得不得了,累得不得了,哪有时间进行教学反思?更不用说写啦?其实,身为教师,我们常常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可以分成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我们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反思能使我们的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如果遇到问题,即时思考如何灵活调整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活动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后回头“看一看”教学过程,思考学生是否学到知识,思考学生的思维合作交流是否有效,还有哪些概念、计算方法没有讲清楚,需要怎样的补充等?这种反思只不过我们大家没有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没有勤于把反思的过程写下来,没有及时写下对所发现问题的思考,没有把反思形成理性认识,用以指导教学工作。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求教师更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勤写教学反思。通过写教学反思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写教学反思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 二、勤写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怎样写教学反思呢?结合我在教学中的实际和写教学反思的体会,我认为写教学反思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反思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也可以反思教态语言、板书设计或者作业批阅等;可以反思教学的成功之处,也可以反思教学的失败之点;可以每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也可以每小节、每单完教学完后进行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教后思教,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一堂课下来,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材重点、难点是否突破?讲解是否明确?传授知识是否无误?学生适应程度怎样?教学效果如何等,这些都有待于教师在课后反馈、思索。教学难免有得有失,失之者,漏、缺、误也。通过课后听取学生意见、批改作业或者猛然醒悟,把握其失,及时查漏、补缺、纠误。这样的教后思教,无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 写教学反思,教后思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小学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教师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处于紧张的思考状态,即思考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做更科学,如何做更合理,如合做更有效。因为思考,就必须读书和学习;因为思考,就必须要记录和写作;因为思考,就会实践和探索。只要我们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总结、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创新,就会在反思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写教学反思,切忌:茫、窄、浅、散、浮。 写教学反思时要注意克服以下五点:(一)茫,切忌不知道对哪些事件进行反思,总认为自己的教育实践没有反思的价值,对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抱着一种见怪不怪的态度;(二)窄,切忌反思只局限在教学领域,只是对教学失误反思,对成功的经验不去反思或者反思较少。(三)浅,切忌反思只限于一般意义上的回顾,难以与教学理论联系,不会提炼自己的成功经验,使自己的教学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四)散,切忌普遍认为反思是自己的事,是个人行为,没有必要交流自己的反思,从而使教师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五)浮,切忌不是发自内心地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没有把反思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而是把它理解为完成任务似的硬性规定。否则,我们写教学反思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失效。 写教学反思,记载自己教后思教的体会,贵在及时,难在坚持。作为教师,认真写好每堂课的教学反思,今天,教学反思将帮助我们收获教学成功的喜悦,明天,教学反思将成为我们最宝贵的教学财富。 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不断地转变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与研究,惟有
Ⅹ 怎样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这么说,是不断的反思,成就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专家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学习而不断成长起来的。而进行教学后反思的总结提炼,是教师个体有效进行反思的综合表现和快捷的训练方式。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更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学,反思应是每位教师所必备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反思的意义,反思就是对教学经历的再认识,就是对“失”的反省,对“得”的归纳。
二、教学反思应遵循的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一节课过后要趁热打铁,及时的回忆、反思并及时记录自己的思维闪光点,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灵感和感受,并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
(二)持久性原则
要系统、全面地积累经验并使之升华、凝结,必须以大量的课后反思为基础,这就需要老师们写教后记像医生写病例报告一样成为一种基本的职业习惯。锲而不舍,在持之以恒中提升水平,把教师闪光的智慧之珠串成精美的教育之链。
(三)简约性原则
课后反思要及时记录,但不是写长篇巨著,讲究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要突出重点,捕捉亮点,抓住要点,在言简意赅中有所收获,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
(四)交互性原则
教学反思要重视与专家、同行、学生的对话与研讨。采用专家诊断、同伴互助、学生反馈等方式,通过交流互动,学习他人长处,在思维碰撞中共同成长。
(五)探究性原则
记录的课后反思内容和问题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紧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才能与时俱进,格物致知。
(六)发展性原则
教师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当我们重复教授同一个内容时,要结合前几次课后反思中记述的情况和感想,科学施教,之后再认真写课后反思记录,要不断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教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上有新的突破,重在提炼与升华,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提高。
三、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基本方式和具体内容
(一)教学反思的基本方式
1、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自己通过收集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资料,对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反思。它通过反思教学日记、录音录像资料、他人(包括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感受、他人的教学经验等方式进行,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
(1)行动研究式
行动研究式的反思要求教师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从问题出发,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做到教学和研究合二为一,变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为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行动研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不断循环渐进的过程,即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步骤,采取有效的行动;行动结束后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进而又发现新的问题,制定新的行动研究计划……。教师就在这样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
(2)叙事式
教师的反思离不开教育实践,正是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世界的不断追问,对所怀抱理想的不断思考,对所从事教育意义的不断追寻,才有了教师的成长。传统教育理论将许多教育问题从教育实践中抽拔出来而概念化抽象化,产生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隔离。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就是把这些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放回到鲜活的现实中,使理论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使教育研究融入实践的滋养。这就离不开叙事研究。
(3)案例式
案例式教学反思就是运用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蕴涵其中的教育教学原理。编写案例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培养自身的洞察力。要从分析教学任务的目标出发,多方面地获取有关信息,做教学的有心人。第二,交代教学背景。因为任何一个教学案例都有它特定的时空背景。第三,要分析案例的价值。每个教学案例都充满了决策时的理念与困惑以及为此所作出的多种诠释或理论阐述。第四,发挥案例的作用。除了自己编写案例外,还要注意研究他人编写的案例。开展教研活动时,各位教师拿出各自的案例,展开交互式讨论和开放式探究,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编写和研究案例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还可以分享同伴的经验。案例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众多的案例为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论提供了佐证。案例是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一把钥匙;案例是教师业务进修的一架梯子;案例是教师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的一块肥沃的土壤。
2、合作性反思
合作性反思则是指教师通过与他人(管理者、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等)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的对话和研讨,如教研活动、教学观摩、师生座谈等。通常采用的方式有对比式、参与互动式、观摩式等。
(1)对比式
在进行有对比的反思活动中,就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借鉴两位或更多位教师来进行对比,先通过听课或集体备课对每节课的深入观察、比较和分析,改进方法,再通过课后的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参与互动式
参与互动式的反思,是指参与式教学与互动式研讨相结合。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既可以与专题主讲人或公开教学的当事人直接对话,也可以与其他教师相互切磋,有意识地让自己在活动中进行反思,在交流中学习他人的长处,生成新的教学理念,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也可以通过向学校骨干教师(也可以是专业研究人员)咨询,了解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请专家加以诊断;也可以请其他教师同行听课,集体会诊,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观摩式
观摩式通常指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上示范课,其他教师观摩,课后与其他教师共同切磋和进行反思,最后由教研员(或专业研究人员)归纳点评。由于新的教学理念变成了教学实例,转化成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加之授课教师与听课者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新理念下的教学行为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教师不仅知道怎样做,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做。除现场观摩外,教师还可以观看有关示范课的录像,观看时可采用微格回放的方式,就上课的精彩片段或“败笔”进行回放,让观摩者认真研讨,剖析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师一起边看、边评、边议。观摩课能促使教师多听、多想、多问和多做,通过反思、感悟和行动来增进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
教师经历教学实践后,教师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1、特色是什么?
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2、“精彩”在哪里?
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3、“偶得”有哪些?
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意外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对面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创新的”火花捕捉:学生发生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4、“缺失”在何处?
上完一节课后,教师总会感慨课堂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
5、“效果”如何?
每一节课后,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为今后再教学这一内容提供借鉴。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采用有效的策略,培养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
(一)让教师塑造反思的意识,营造全员反思的氛围
学校管理者要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机会,积极向教师传播反思的理念,在全校建立起全员反思的氛围。教师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自己往往还意识不到;形成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也不能及时总结提炼,究其原因,是个人还没有树立起反思的意识,集体中还缺少反思的氛围。因此必须承认教师是有潜能的、可持续发展的。这里的潜能不仅是指教师先天具有的而尚未显现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教师的尚未激发的与自我发展相联系的能量和兴趣。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只有激发这种潜能,才能由外因转化为内因,焕发出强劲的动力,推动教师主动积极投入工作,不断完善自己,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而推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对策就是学校管理者应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着眼于激发和培育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这环境条件下,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充分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创造力。因此,上述从各方面加强教师之间、组室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还是为了这一点而服务,让教师在反思的氛围下受到内心感染而融入集体中去。
(二)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提升教师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1、关于对教学事件的反思
教育事件是教育教学事实真相的表达,它能超越时间和概念体系,说明教育实际中的真实情况。教育事件虽然没有直接的真理或理论价值,但具有人的生命意义与精神的占据,具有实践的生机活力,是教育教学的血肉之躯。事件是突发的、不规则的、个性化的、未经设计的;同时,事件也是具体的、流动的、历史的、清晰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系列教育事件的组合。每个学生都生存或生活于各种各样的教育事件之中,每个事件都是个性化的独特境遇,都是师生间或生生间点对点的教育关系。教育事件是最为生动、最为稳定、最为常见、最为重要的境遇。所以教师的教育反思往往关注学生在教育事件的境遇中生长,侧重于境遇的独特性。事件的中心词是“事”;事的主体是人。对教育中的事件的研究旨在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能力、学会做事,生成态度情感价值观,并确认自己的存在,促进人不断的生长与生成。
2、关于对教育对象的反思
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结果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保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需要,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反思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不时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在课堂上他们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自己的观察,并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理解程度和行为来度量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许多优秀教师正是通过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行为,并把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自己教学成效的日常反思尺度。因此,来自学生方面的反思无疑会增进教师更理性化的教育行为。
3、关于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不仅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教育行为,还可以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这也是一种反思,是对一个持续实践过程的反思。教学是教师每天所从事的日常工作,在日复一日的活动中,我们往往容易疏于思考,使鲜活的教育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式化。对日常的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考察,就是要打破原来近乎沉寂的平静,将所有理所当然的理念悬置起来,以怀疑、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它,以积极的心态分析过程与结果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反观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
4、关于对教材教法的反思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无疑用到各种知识,而且教师本身也无法描述和预测具体哪些知识。教师既要知道“教什么”,掌握所教学科及其相关的内容,又要知道“怎么教”,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教什么”的知识与“怎么教”的知识在性质上还有所不同。“教什么”的知识在于掌握,在于知道“它是什么”,可以通过传递的方式而掌握。“怎么教的知识”不是教师被传授的“应该怎么教的理论”,而是教师的所体会,理解和实际拥有的经验和信念,是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它是基于教师日常不断的反思实践而获得的,包含着自己的教育信念,又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教学反思应把握反思的广度和深度。反思的广度就是要能够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不仅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基本框架,而且不会遗漏其中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反思的深度是指能够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内部,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及核心,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揭露引发事件的根本原因(包括事件的近因和远因),并且善于预见事件的发展进程和结果。
(三)让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将反思有效地融入评价机制中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学校在评价教师过程中以弘扬教师的主体性,高度重视被评教师本人的积极参与、自我反思。
五、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具体形式
1、教后记
“教后记”又称“教学后记”,它是教师在一节课后对教学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的文字。“教后记”是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师进行教学控制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改善教学系统的运行状态,对教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查找,以求发现和纠正教学系统及系统目标偏差,通过调整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来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可以提议,备课笔记在最后留出空处撰写教后记,可以只字片语,可以洋洋洒洒,视这节课的情况而定,在第二轮该知识重新备课时,教师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和经验。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教学过程是既应有课堂设计,又应有教学后记的。
2、反思性日记
引导教师在参与、互动中提高反思能力。建议教师记反思日记,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学习共同体能够把不同背景的教师组织在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教育问题,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共享问题解决的方案,将有助于教师认识到不同人个体教育观念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更有助于他们自己的个体教育观念的确立。
教师的反思性日记主要是将自己教育教学行为之后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它可以在记录任何形式教育活动:与同行老师的交流、与学生的某次谈话、与家长的一次沟通、对一次公开课或讲座的点评和体会等等,涉及面广,形式多样,区别于单纯的教后记。养成教师撰写反思性日记的习惯有利于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训,并为教师经常性的反思提供丰富的思想素材,如果教师将反思性日记进行经常性的集体交流与分享,将更有助于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形成与教师的成长。
3、听课。
听课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反思策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听课,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年轻教师要多听年长教师的课,从中吸取上课的一些宝贵经验,包括课堂管理,教学方法等。资深的或者年纪大一点教师也应放下架子,主动去听年轻教师的课,并将此与自己的教学做比较,通过这种反思来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作为反思型教师,还应主动邀请别的教师来听自己的课,让他人来评估自己的课堂教学,课后互相交流,反思一些教学细节,探讨改进措施。
4、学生反馈。
学生反馈策略是指导教师应定期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信息,从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反馈是多样化的,有对教师上课的看法,有自己学习的总结,也有向教师倾诉自己最近不悦的事情,征求建议等。教师可根据这些信息,反观自身的教育教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当然,教师要想从学生那里得到如实的反馈,平时须与学生坦诚相待,互相尊重,建立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
5、专题反思
围绕教师个体在一个阶段(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行为进行科学的、深刻的反思,这有利于教师从较高的层面对教学行为及其远距离的效果作冷静的分析,进而概括出教学行为表现的背景原因,并从宏观的角度对今后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反思,这是教师开展教学专题探讨或研究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教师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加强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最佳途径。如果说每节课后的“教后记”,每一阶段的“反思性日记”零星地、真实地记录了教师在鲜活的教学实践中微观和琐碎的教学心得的话,那么专题反思这一行动研究就是有明确主题的教学反思,由于它联系的是更长周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整合之路,因而它更容易从宏观着眼,从单一的问题线索入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提炼、概括,并就某一方面提出今后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
6、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
教师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反思能力的增强,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我们难以想象一个缺乏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教师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关注情感教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一旦上升到一个高度,就对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教学理论的学习,可以扩大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反思力,并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反之,教学实践又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当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与理论不相符时,应先反思自己教学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若确信无误,也可对理论产生怀疑,并向理论的提出者挑战,共同探讨。这样,教师才真正算得上是研究型、学者型教师。
反思性教学为广大教师架起了一座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引导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这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反思在教师的成长过程、学校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好的具有反思意识的优秀教师如果不能生根在具有反思氛围的学校“土壤”中,也是很难延续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高度重视和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创造条件,提供相应的政策、时间和经费,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便利条件,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