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包括
Ⅰ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取向主要有哪些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也是历次幼儿教育改革的热点。幼儿园课程建构的价值取向更是幼儿教育改革的关键。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幼儿园课程的改革更是多采纷呈,百家争鸣。孩子在幼儿园到底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在孩子人生的最初阶段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什么样的课程对幼儿的成长最有价值?或者说,幼儿园的课程改 革应持怎样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如何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的实现,应当引起幼儿教育工作者高度的重视。 一、 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目标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幼儿园工作规程》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一教育的总目标,是在确定幼儿园课程目标时必须考虑的第一个层次。要将教育目标转化为明确的课程目标,首先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正确的解读。谁都承认幼儿要全面发展,但具体到每一个幼儿身上,如何才为全面发展,有时看来没有争议的教育目标,一旦具体化,却看法不一。为此,幼儿园课程目标以及展开的教育活动常常五花八门。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可以理解为:全面、和谐、高质量、多角度、可持续的发展。即“全面是在早期教育中要注意多方面发展,以避免今天中小学生中存在的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和谐是一种均衡;儿童发展既不是失衡性发展,也不是平均式发展,而是均衡发展、和谐发展;单项发展、特长发展在儿童早期是容易做到的,只要重视、只要努力就能达到一定结果,但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是有难度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高质量是儿童的每个面都要发展,全面了如果每个面都发展得不好,就不是高质量;多选择,对于儿童来讲,就是不能一下子把他(她)局限化,应把他(她)塑造成像钻石一样,有不同的切面,闪烁不同的光芒。可持续就是今天的这种教育能否为他(她)未来的发展打好一个基础,非常关键”。基于这样一种价值理念,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其课程目标又该如何确定,应该是比较明确了。我们应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阐述的各领域目标(第二层次),制定出具体的处于第三个层次的操作性课程目标,用于指导自己的课程实施过程。保证所制定的课程目标,能切实促进幼儿全面、和谐、高质量的基础性发展,而不是片面强调特色发展或特长发展。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材料和主要媒介。随着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及各种课程模式的尝试,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不断的吐故纳新,如一些幼儿园进行的全球教育、环保教育、合作教育、情感教育、生活教育、人格教育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迎合时代发展所作的调整。我们不反对将以上内容引为课程内容。在知识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是应该不断的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但当前,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存在着为了求新而求新的现象。为了在各项评比活动中突出创新,获奖夺冠,有的教师刻意搜寻新内容,挖空心思创新教法。把选择教学内容的重心放在了如何突出教师的素质上,而不是放在如何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基点上。创新是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我们不反对追求创新,但创新一定要站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我们应当认真思考,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对幼儿成长是否必要? 对幼儿成长来说,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我们在选择教材内容时,不应该以该项内容是否新奇来取舍,而应该从要素建构论出发来组织选择课程内容。要素建构论认为:在环境影响要素中,不是所有的因素对孩子都产生同样的影响,有些因素的影响要大一些,有些因素的影响要小一些,真实的把握住孩子成长的关键要素,即对儿童未来发展产生深远而又可持续性影响的要素,才是我们所应该选择的教学内容,将这些关键要素以增加权重的方式加以建构,才能更好的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幼儿教育内容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即基础性原则、启蒙性原则、兴趣性原则、人文性原则、情境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基础性原则要求,所选取的课程内容必须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基础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为其以后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把那些涉及人生价值与人发展最基本的问题选作课程内容,使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成为课程内容整体系统必然的基础部分。? 启蒙性原则要求,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必须能启迪学前儿童心智的功能,打开儿童心灵之窗。能促进学前儿童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机能的最佳产生,萌生其善良德性、探索精神、求知欲望、进取心,引发其创造兴趣,使其由他人启蒙走向自我启蒙,形成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兴趣性原则要求,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兴趣、需要选择课程内容;所选内容应有利于发展学前儿童广泛的健康的兴趣,并由直接兴趣、短时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和长久兴趣,由外部兴趣转向内部兴趣;使兴趣成为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真正动力,但不是迁就其兴趣。课程内容具有兴趣性,目的是为了引发儿童自觉地学习与发展,使学习活动变得轻松、愉快,让儿童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中获得健全发展。? 人文性原则要求,课程内容要充分照顾学前儿童主体性和个性发展,有利于发展其自我表现、创造的价值;要特别注意把学前儿童作为核心,选入那些适宜于发展学前儿童人文特性的文化内容,尊重儿童人格和人权,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合作意识与态度的建立,形成健康的人的心理和民族心理以及初级的人道主义精神。? 情境性原则要求,应从学前儿童的生活情境(自然情境、社会情境)中选择那些具体、形象、直观、或能引起学前儿童想象、联想的事物、材料、活动等作为课程内容。内容具有感染性和陶冶功能,适合儿童感受、操作,使其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充实其表象世界,形成有序的情境联系。? 活动性原则要求,课程内容必须能激发学前儿童积极充分地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与发展,实现由外显活动到内隐的心理(思维等)活动的转变,形成良好的内部活动结构和活动能力,引导儿童进行自由自发的创造活动。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发展。? 整体性原则要求,所选内容能有利于学前儿童整体健康发展,内容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具有整体教育功能;内容全面,照顾到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和层次;整体地看待儿童发展,实现内容结构的整体优化。? 发展性原则要求,必须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顺序与特点选取内容;所选内容有助于所有儿健全人格和主体性的发展;要着眼于未来,形成儿童长久发展的能力,促进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化。因此,内容不能迁就儿童已有水平,要稍有超前性。? 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要充分依据这些基本原则,同时也要适当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审美性等,运用系统观点,综合地进行。需要说明的是,选择课程内容不仅仅是教师的专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要求学前儿童自主选择,教师予以指导。?? 三、课程类型的安排幼儿的发展不只是在我们安排的课程内发展,而是在全天候时间段里接受各种影响并发展着。因此在幼儿一日流程中课程的类型应多种多样,相互结合。一般可分为四类课程:即潜在课程、微型课程、领域课程与生活实践课程。潜在课程又称隐性课程,是指环境中那些潜在的对儿童的成长施加影响的因素,潜在课程利用儿童无意注意与模仿习得能力强的特点往往发挥着巨大作用。如道德、态度、行为、习惯、观念等单靠领域课程是不容易实现目标的,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微型课程是指时间单位非常短,约在一到三分钟,最长不超过五分钟的短小课程。在一天之中,有效利用许多小的时间段设计课程也会起到不可估
Ⅱ 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具有哪几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等等。主要是基础道德教育。
Ⅲ 幼儿园课程分为哪几个层面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由目标决定的,而目标的达成又离不开内容,没有课程内容,目标也无法实现。
(一)课程目标规定了内容的范围与要求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依据课程目标来选择和确定的。幼儿园课程目标反映了社会对幼儿发展的期望,也反映了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及规律、特点,因此,幼儿课程的内容必须适合幼儿的学习,同时还要有利于他们朝着社会的期望发展。
幼儿园课程目标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它包括幼儿身体的、认知的、语言的、情感的、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选择哪些内容才有可能满足幼儿这几方面的发展需要呢?显然,单纯地依赖一两个内容领域是不可能达到目标的,但要把人类所有的文化积累都纳入内容也不可能。因此,只能遵照目标所包含的几方面发展要求,来确定内容的范围,选择对幼儿发展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既使他们终身受用,同时又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和实际生活需要。如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可包括日常生活、体能锻炼、语言、数学、科学、社会、音乐、美术等学习范围,也可以把它们归纳为健康、语言、认知、社会、艺术等领域。每一个学习范围或领域,既对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具有共同的意义,又对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
Ⅳ 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有哪三种取向,这三种取向会如何影响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
北京融八旗下的最佳伙伴幼儿园首创全球0—6岁教育生态园。融八人本着“追求生命自然长成”的教育原则,首推家庭、社会、幼儿园三位一体的先进教育生态理念。从“生态环境”、“教育生态”和“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入手,构建北京融八生态园。北京融八的私人订制服务,园所功能按照教育生态园的国际最新幼教理念设计,设有多项功能室和活动区域,专门设置了以动植物区、海洋区、科普区为主的大自然活动区域,为孩子们真正创造一个寓教于乐的环境。采用“园本生态课程”以科学的多元智能为主导,从关注生命开始追求生命自然成长教育。采用“层次化立体办园模式”,满足不同家长及社会的需求。
Ⅳ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①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方法:观察;实验;游戏操作;参观;谈话、讨论;讲解、讲述。 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手段:实物;图书;挂图、图片、照片;幻灯片、录像带;自制教。 ③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途径: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日常活动与生活;学习环境;家园合作。 ④适当地选择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手段及途径。
Ⅵ 课程目标编制的三种取向是什么
1、行为目标取向
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与评价功能。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学习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适合。
2、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3、表现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拓展资料
课程目标编制是指为了完成一项课程计划而进行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阶段。
尽管课程系统千差万别,编排它们却总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总要把思想上、观念上的东西加以具体化,经过若干过程和步骤,最终形成所期望的课程结构。这一过程或步骤就是课程目标编制。严格地讲,课程目标编制是一种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课程目标编制理论或技术是专门研究如何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科学地编制课程并使之形成某种结构的一门学问。
Ⅶ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价值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持不同的教育价值观,相应地会对课程实施有不同的认识,并会以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参与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存在三种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
一忠实取向(Faithful orientation )
忠实取向即视课程实施为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预定的课程方案的程度。实施课程愈接近预定的课程方案,则愈为忠实,课程实施程度也愈高;若与预定的课程方案差距愈大,则愈不忠实,课程实施程度愈低。
这种观点强调课程设计的优先性与重要性,强调事前规划的课程方案具有示范作用,教师应当不折不扣地执行。倘若课堂中的教师不能忠实地实施课程,则认为投资可观的资源、时间与精力以及规划最佳的学校课程便是前功尽弃。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不给教师留下太多的弹性与自由发挥的空间,不鼓励或允许个别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情境中因应变革而修改课程内容。其基本假设是,倘若教师的课程实施选择权不多,则课程实施的方法愈明确,课程实施就愈“忠实”。忠实取向强调课程专家在课程变革中的重要地位,把课程变革看成实施预定课程计划的机械、线性的过程,对课程实施者的主动性认识不足,容易陷入机械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
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适用于某些特定的课程情境,特别适用于课程内容极为复杂、困难且不容易掌握精熟的新课程方案,或是学生的理解有赖于配合课程内容的特定安排,因此,课程实施的顺序有必要在事前加以规定。然而,课程的规范说明与行政命令规定可以规范课程科目知识的最小范围与最低标准,但无法硬性限制师生的最大选择范围与最高成就标准,更不应该限制师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 相互调适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课程设计人员与课程实施者双方同意进行修正调整,采用最有效的方法以确保课程实施之成效的过程。相互调适取向强调课程实施不是单向的传递、接受,而是双向的互动与改变。课程方案有必要因应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境而加以弹性调整。事实上,所有的课程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都必须经过修正调整才能适用于特定而变化的课堂情境。惟有如此,教师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最大的效能。
相互调适取向认为,一项课程方案付诸实施之后,可能会发生两方面变化:一方面,既定的课程方案发生变化,以适应各种具体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另一方面,既有的课程实践会发生变化,以适应课程方案的特定要求。课程实施中的相互调适现象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相互调适取向倾向于把课程变革视为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而不是预期目标与规划方案的线性演绎过程。因此,应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社会情境因素的分析,借以揭示课程变革的深层机制。相互调适取向考虑了具体实践情境,如社区条件、学校情境、师生特点等对课程实施的影响,反映了师生的主动性、课程实施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过程性。与忠实取向相比,更符合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 课程创生取向即把课程实施视为师生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真正的课程并不是在实施之前就固定下来的,它是情境化、人格化的。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方案不过是一种供这种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课程创生取向强调“课程是实践”。课程不是被传递的教材或课表,不是理所当然的命令与教条,而是需要加以质疑、批判、验证和改写的假设。
课程创生取向强调“教师即课程”。教师是决定新课程成败的关键角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制订,不过是课程改革的第一步。课程改革是教师的再学习过程。课程开发意味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开发。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新课程认定课程知识不是由专家、学者发展出来传递给教师,再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专家设计的课程仅仅是一种暂时性的假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验,与学生交互作用,与同事讨论对话,经由这种过程建构的结果才是知识。教师和学生是在观察、实验、分析、对话和争论中建构知识的。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角色,做一个学习者、反思者。当“每一个教师都成为课程设计者,每一间教室都成为课程实验室,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教育社区”之日,也就是新课程得以完美落实之时。
由于创生取向强调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创造性,重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因此这一取向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很高,推行的范围相对有限。
上述三种取向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课程实施的本质,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从忠实取向到相互调适取向,再到课程创生取向,意味着课程变革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