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课程实施方案活动纪实
① 哪位大大给提供最新的初中课程实施方案要带每学科每周课时数的那种。急需!!!!
一、初中研究型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落实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体包括:健康向上、明辨是非的生活态度;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的学习方式;学习生存、解决困难的实践能力;善于思辨、尝试批判的创造性思维;永不满足、追求更好的人生理想。
(二)分阶段目标
目标原则: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在身心状况、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方面有极大的差异。根据这一特点,整个课程的过程将被放长,目标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反复性和递进性。
(1)第一阶段(初一年级第一学期):
以"选题"为载体,学习查阅文献、网络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演说答辩等几种常见研究方法的基本常识,并通过亲身尝试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着重培养以下几种实践能力:查阅文献资料的技能,网络技能,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数据归类统计的方法,与人谈话的技巧,演说技巧,答辩中的临场应变能力等。
(2)第二阶段(初一年级第二学期)
以"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为载体,在实践中继续运用和巩固已经学习到的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同时尝试观察、实验等新的研究方法,着重培养:民主集中、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资料收集、数据整理的科研意识,分析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制订计划、独立构思的能力,观察生活、具有独到地分析问题的意识等。
(3)第三阶段(初二年级第一学期)
以"实施研究"为载体,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不断巩固和熟练各种技能,同时着重培养以下能力:预见困难并进行预防的能力,面对困难的应变和处理的能力,耐挫力和意志力,综合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协作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观点的能力,关注社会、他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
(4)第四阶段(初二年级第二学期)
以"撰写研究报告、演示汇报"为载体,重点培养学生以下能力:整理并利用资料佐证观点的能力,熟练操作、运用各种媒体的能力;清晰自如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条理明晰的书面表达能力,综合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二、初中研究型课程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实践体验是学生获取信息,自我完善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兴趣点多,探究欲强,因此课程应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新颖有趣的实践机会,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获取各种知识和培养各种技能。
(2)指导性原则。教师指导在初中研究型课程中应该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教师辅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不仅有利于避免学生在实践中的盲目性和危险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成功率并从中获取自信和动力。
(3)激励性原则。课程在实施、评价等环节中尤其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激励。由于初中学生好动、兴趣点多但往往没有长久性、耐挫力弱,这些特点会使一部分学生在课程的半途中失去兴趣或信心。因此,课程在实施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关注和鼓励。
(4)基础性原则。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重在体验,而非结果,教师不应强求学生的课题研究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
(5)安全性原则。初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少,加之独生子女的比率高,表现为自理能力、实践能力弱,容易产生事故和危险。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学生在较大范围内开展活动。因此,尤其需要充分利用起校内、校际和家长资源,不可以放任自流,对于必须的校外活动可以通过信件、电话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安全辅导,完善课题组长负责制,对危险和困难进行事先预见并准备应急方案、家长带领等形式加以引导。
(二)课时计划
年级(学期)
内容
时间
周课时
占周课时(35
课时)的比例
初一第一学期
选题
双周四下午
2
5.7%
初一第二学期
课题方案的制定
双周四下午
2
5.7%
第二第一学期
实施
双周五下午
2
5.7%
第二第二学期
总结、汇报
双周四下午
2
5.7%
(三)课程内容
(1)初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内容是"选题"。要求每个学生围绕"与中学生有关的生活现象"这个主题,首先利用两个月时间,分别从文献资料(报刊、杂志的合订本)和网络资料中查找出15条可能作为课题的信息;然后通过在毗邻的七宝中学高中学生中作一次问卷调查,对这些信息作可行性与价值性的判断,将选题范围缩小至5个;接着通过与教师或家长作一次访谈,进一步论证选题的可行性与价值性,初步确定一个课题;最后通过演说答辩对课题进行论证和确定。每一次活动前都相应地听取一次教师的专题辅导讲座,活动后填交量表。
(2)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的课程内容是"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分组,成立课题组,并民主推举组长,进行分工;成立导师团,每个课题组都有一个导师全程辅导;作好前期资料的收集,论证课题的现实意义;将课题分为2~3个子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开题报告。每一次活动前,相应听取一次辅导讲座,活动后填交量表。
(3)初二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内容是"实施研究"。要求学生依据研究方案进行研究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改研究方案。教师定期听取学生的活动汇报,定期开展研究进展交流会。
(4)初二年级第二学期的课程内容是"撰写研究报告,汇报演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撰写研究报告,上交各类资料、制作多媒体演示幻灯片,召开成果汇报会进行交流展示。
三、初中研究型课程的组织实施
(一)课程的准备阶段
(1)聘请专家指导。学校专门聘请华师大专家对课程进行指导。
(2)培训教师。学校对即将开设研究型课程的所在年级教师进行专门培训,确定辅导教师的人员安排及分工。以年级组长为课程主要负责人,各班主任具体实施,全校各任课老师均为可提供咨询的导师。
(3)学校的物质准备。学校三百余台电脑全部联网。落实"亮灯工程",确保图书馆、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的全天开放。列出专项经费,保证课程的正常运行。学校各部门召开联席会议,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各种方便。
(4)家长动员。召开全年级家长会,发放《告家长书》,充分宣传研究型课程开设的意义,听取家长的反馈,尊重家长的合理建议,争取家长对课程开设最大程度的支持。
(5)学生动员。召开全年级学生动员会,充分细致地做好研究型课程的宣传、动员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的组织形式
研究型课程的组织形式分为个人独立研究和小组合作研究两种。第一种形式主要用在"选题"阶段,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并进行评价。第二种形式主要用在"方案制定"、"实施研究"、"总结汇报"三个阶段。小组通常为6~7人一组,由学生民主推举组长负责,分工合作进行研究,每一课题组以及组内的成员的表现都有相应的评价。
课程初期采取学生"蹲班制",在各自班级内听取辅导讲座,开展活动。自课题组成立起采取"走班制",即各课题组在自己导师指定处活动。
(三)课程的实施阶段
(1)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生是主体,教学过程应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自主开展研究活动,这是研究型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是这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由于初中学生年纪较小,在初中研究型课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比高中更应该得以强化。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针对初中学生研究方法欠缺的特点给予必须的方法指导;针对初中学生耐挫力弱的特点给予及时鼓励;针对初中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的特点给予耐心的咨询和答疑等。
(2)教学的时空。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在时间上由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时间通常为听取课程辅导讲座、安排课题组讨论、课题组间交流研究进展等。大量的实践活动和研究工作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
在教学空间上,由于初中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所以研究活动尽可能地在校内完成,校外活动应该要给予控制和引导,不宜过多。
(3)教学中的家校关系。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不仅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赞同,因为学生家长的职业多样性、阅历丰富,家长完全可以成为学校实施研究型课程的宝贵资源库。家长可以为课题组咨询、答疑甚至提供一定的在校外场所进行实践研究的机会,也有助于避免初中学生出校后带来的安全隐患。
(4)教学的实施。
A.学生方面
a.研究型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所以对研究型课程的特点、方式有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顺利进行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也可以激发起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重视和兴趣。
b.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演说答辩等形式逐步缩小选题范围,直至确定一个研究课题。
c.根据老师公布的选题,依据个人兴趣、特长填写志愿单,在老师的协调下成立课题组,每个课题组6~7人。
d.各课题组进行讨论,民主推举一人担任组长,组员依据各人性格、特长进行分工。
e.通过前期资料收集、分子课题、制定研究计划等步骤后,完成研究方案。
f.进行全年级的开题报告会,各课题组派1~2人依据多媒体幻灯片进行演示汇报。
g.各课题组利用课程时间或课余时间依照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并以量表的形式上交。
h.各课题组依据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并上交。
i.各课题组利用文字、模型、图片、照片、声像、多媒体等任何有利于表现活动成果的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和汇报。
B.教师方面:
a.及时作好对家长的动员宣传和课程介绍工作,听取家长的意见反馈,改进完善课程。
b.在每次新的活动前进行一次专题辅导讲座,发放讲义,主要以研究方法的传授为主,也可以作一些活动中注意事项的提醒、量表的填写方法等问题。
c.组织、协调、监控课题组的活动。教师在课题组研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指点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向和途径;组织课题组进行交流和总结,不断激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协调处理课题组内的突发问题和矛盾;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及时纠正学生不恰当的做法。
d.评价。对每一次活动的结果,教师组织量表的评分和表彰,组织学生成果答辩和汇报。
C.家长方面
a.关注研究型课程的进展,关心子女的课程学习情况。
b.成为自己子女的课题的间接导师,给予信息、知识、阅历等方面的帮助,可能的情况下,为自己子女或其它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研究的机会。
c.参与对学校课程的评价。
四、初中研究型课程的管理
(一)校内成立实施课程的课题组,由校长、校教科研室主任和年级组长组成。学校全面配合课程试验,负责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动员、辅导和培训。校外聘请华东师大老师组成专家组。两个组共同组织课程的试验,其中课题组负责整个试验的组织实施工作;专家组主要负责课程的设计、试验监控与指导、试验结果分析与总结。两组定期开会协商,日常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
(二)年级组内的全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均为课题组成员,按照学校和年级组的要求,具体负责课程的组织和管理。学生班干部和课题组长也应参与对课程的管理。
(三)按照预先设计的课程实施方案、评价方案、课程监控量表与评价量表等组织课程实施,并随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每一阶段试验结束,进行相应的总结,提出下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并根据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修改原有的方案和量表。
(四)课程实施中随时注意积累相关资料,分阶段调查学生的感受和进展情况,随时分析各种相关数据,为本课程的建设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五、初中研究型课程的评价
(一)对研究型课程指导者的评价
对研究型课程指导者的正确评价有利于激发教师在课程开设方面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对课程指导的评价由校长室、教科研室、教务处共同完成。通过所指导学生的研究成果质量、所指导学生的问卷反馈以及其在课程实施中所发挥的作用而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定:指导者热情,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提供研究方法的能力,指导课题设计的能力,指导学生组织课题研究的能力。对研究型课程指导者学校给予适当评价,对优秀者给予奖励。
(二)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
初中研究型课程的学生评价必须遵循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贯彻初中研究型课程的目标。初中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知识储备量小,兴趣点容易转移,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身心正在经历最为明显的发展和变化,这些特点就决定了研究型课程在对初中学生评价中必须依照以下的原则进行。
(1)实践性原则。对于初中学生的研究型学习不能太注重成果,而应重在引导他们体验参与整个研究型学习过程。在评价中,应该多关注他们"是否做了",不必太关注"做的好不好"。因此在量表设计以及评分中侧重于对已经完成研究任务的学生的鼓励评价。
(2)阶段性原则。对于初中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评价可以采用分阶段评价的方法,不断地为学生制定一个个小的目标,有利于激励他们去完成。成功的学生可以获取动力,失败的学生在下一阶段又是新的开始,比如在"选题阶段",我们分查阅文献、问卷、访谈、演说答辩四个步骤进行阶段性评价和表彰,这是所有的学生都自觉地完成了这一阶段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
(3)多元性原则。对于初中学生在研究型学习中的评价不应只由教师来决定。教师往往对学生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会导致定性、定量评价的不全面,而且不少学生希望自己能够从其它方面获得鼓舞自信的肯定。因此,对于学生的评价由多方面来进行往往显得更为公正和有益。比如:在问卷、访谈量表中设计了由被问卷人、被访谈人给学生打分的栏目,在每次课题组织活动中还要求组长为组员打权重系数,组员对组长进行评定等方法。
(4)激励性原则。运用表扬、发奖、勉励等方法激励学生的做法应该贯穿于整个研究型课程之中,无论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遭受失败的时候,无论是在量表评分的时候还是定性评价的时候,都应以激励为主。教师对于学生在自主研究方面的激励也许正是日后学生努力培养这种习惯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动力所在。
(5)发展性原则。在初中两年的研究型学习的时间里,正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最快的两年,他们的课题研究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入佳境。因此对于初中学生的评价应以后期为主,后期的研究成功往往代表了他们比较好的水平,对于前期的研究型学习应以鼓励参与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