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和学科整合
⑴ 综合实践活动怎样与各学科有效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相互渗透的依据
第一,两类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两部分,活动课程和学课程都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是二者发挥作用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系统文化知识,具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活动课程的目标则在于通过各类实际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第二,两类课程在内容上的互补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内容的知识的互补.众所周知,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是根据各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系统组织的,一旦确定,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宜随时推陈纳新.这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替频繁的今天,成为学科课程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活动课程则不同,其内容的选择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因时因地迅速调整,纳入一些有价值的“即时信息”,如在科技活动中介绍有关的科技新成果,在班团队活动中收集介绍最近的国内外时事等.这样,活动课程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科课程内容滞后的不足,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在时间上的完整性.
二是不同形式的知识的互补.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其内容侧重于成链状排列的分科系统知识、理论性知识,这些内容,从知行结合的角度讲,更注重知的方面.尤其是操作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内容,学生从学科课程中学到的主要是操作技能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对于操作技能的具体实践和道德品质的行为表现则相对不足.活动课程的内容多是围绕一个个问题或活动主题来组织的,呈立体状的结构,侧重于综合性知识、应用性知识.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知识并不像课程中的知识那样以分门别类的形式存在着,它们是理论性与应用性、分类性与综合性等多种知识形式融合在一起的整体.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中不同形式的知识内容相互补充、有机渗透,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既可以系统地学“深”,又能联系实际学“活”.
第三,两类课程在学习活动方式上的互促性.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理论,我认为,在学科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对于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有人认为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这一观点做到了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习活动方式,但是没有抓住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表述不够恰当.考察杜威的活动课程和当前我国部分实验学校的做法,可以看出,“从做中学”才是活动课程应采用的较合适的基本学习方式.离开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从做中学的基本方式,活动课程将不成其为活动课程.
那么,学生在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和在活动课中的“从做中学”是如何相互促进的呢?两种学习活动方式的互促关系是通过二者对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在彼此之间迁移而实现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方面,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适合于学生学习大量的间接经验,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这为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基本的思考方法,使学生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另一方面,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和自主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体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用于接受学习,有利于克服过去在接受学习中常有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弊病,达到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良好效果.其动手操作能力则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科课程中的活动的质量.
第四,两类课程在功能上的整体优化性.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功能上的区别是由二者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决定的.学科课程所选择的知识内容使其成为学校完成传递和传播人类文化遗产任务的最重要媒介.它采用的接受学习活动方式便于教师经济有效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这决定了它在普及基础教育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到学生个体,学科课程则有利于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学科课程只能给学生提供很少的实践机会,内容难以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活动课程内容的即时性、实践性和“从做中学”的活动方式则决定了活动课程具有可以弥补学科课程不足的突出功能: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2.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经验,并培养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特长.4.加强中小学课程的社会适应性.这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功能上的相互补充,同时二者还相互促进.
三、目标
1、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生物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教学内容的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教学方式的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整合,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理论体系.
2、 用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规律、形式和方法,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建构开放的教育环境,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途径,总结培养学生创新能斩的实践经验.
3、建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根据各学科教学的内容、任务和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要求,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关理论和规律,总结出一套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式、教学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素养与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整合的策略
1、挖掘学科教材内容,对教材重组和延伸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许多学生要么提不出问题,要么提出课题太大而无法实施。实际上学科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问题库”,在学科中隐藏着大量与自然、社会、生活有关,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对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梳理,从整个上把握教材体系,然后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找到课程生长点,对教材进行重组,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探究的问题,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的体系,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研究课题和理论依据。如,在高一年经济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股票、债券、存款、储蓄保险”这些知识进行比较分析,重组和延伸,模拟制定一份家庭理财投资计划方案。这样,学生通过对几种投资行为的利弊进行比较并根据模拟家庭的实际情况,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制订出一份家庭理财投资计划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围绕”“家庭理财投资”这个研究课题,深入探究,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恰如其分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
2、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小小的课堂也可以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大世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比如在高二年学习“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贡献”这个课题内容学习时,结合班级的主题班会开展了“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贡献或索取”的辩论赛,让全班同学参与其中,在辩论赛准备过程中,学生搜集大量信息,拓宽了知识面;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以积极主动姿态发现对方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出,培养学生质疑与批判精神,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辩论评价反思中,学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辩论内容、选手的表现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培养自己对他人和社会责任和团队精神,健全了自己的人格,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而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所倡导的精神实质。
3、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激活学科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各学科的教学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学科中的间接经验,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缺乏时代感,因此,长期以来,各学科教学,不同程度存在“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开放型的教学活动,它打破知识界限,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有利于吸取最新知识。因此,在学科教学中,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在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搭起桥梁,让学生应用所学学科知识,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促使学生以积极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为各学科教学注入一般活水,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如在学习“价值规律内容和作用”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枯燥的理论有更深刻理解,我设计了以“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提出子课题的内容,完成一篇社会调查报告。这样,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将枯燥价值规律理论知识和活生生的市场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尝试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
4、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先进教学理念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是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通过亲自体验来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确定课题的探究学习;是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合作学习。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不仅意味着一门新的课程形式的诞生,更主要是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理念的生长,其着眼点就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论,树立综合的教学理念,将综合性理论自觉转化为教学实践,并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使各学科教学变为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从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⑵ 如何做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对学科逻辑体系的一个突破,是学生对学到知识的综合运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脱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要选取一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和主题,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注重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学会智慧而富有创意地、自由而负责任地、健康愉悦地生活,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目前正处于信息时代,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游戏,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眼明手快,他们对枯燥的课文、抽象的理论感到厌倦;他们对单向的教材和纯文字的媒体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应当合理地选用信息技术,使综合实践活动课取得较好的效果。信息技术主要指一系列与互联网、校园网、教育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相关的技术。通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了教学模式与教学结构的根本改变,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教与学的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随着社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和计算机已经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因此很有必要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时代的需求。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特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能够发挥出新技术、新观念、新思想的优势,通过教与学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融为一体,这种学习方式应当做到同步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具有了现实的亲历性特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强调了学生生活实际、科学、社会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身边的社会发展、生活问题、环境问题,要求学生在实施中,自主活动,亲自实践,亲身体验,使学生通过活动实践、实际操作、亲自经历获得正确的价值观、态度、情感,以及与人交往、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具有了双向挑战性的特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问题的提出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具有意义、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好处是不确定因素较少,理性程度较高,问题比较成熟,比较容易指导,但是学生的特长、兴趣、想象力发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自己提出所关注的问题能够发掘他们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具有了相互协作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具有了双向挑战性的特点和相互协作性的特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协作性是指学生进行学习时进行协商和交流、小组讨论,进行情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互动、互相学习,共同参与学习任务的完成,进行任务实践和问题的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主要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和行为,不能完全依靠教师传授技能和知识,主要是做好学生的实践过程。
(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具有了广泛的开放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学习内容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是来自学校常规教育和社会问题,也有来自学生特长、爱好、兴趣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应当满足。学习内容的开发,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需要,进行个性化、自主的学习。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方式
(一) 为了使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应当发挥网络优势
小学高年级学生应当自主地建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相关的资料网站,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交流更加方便,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平台。相关课题资源网站可以建立论坛,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发帖到论坛相应版块,同时也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对网站程序安装和版块内容设定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科学指导,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学会对材料进行分析整理的能力。
(二) 科学地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为突破口,从事综合实践活动
针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应当制作一些优质的多媒体课件。这些优质的多媒体课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外部刺激。采取多媒体进行教学比较容易导入新课,为接下来的教学设下悬念,或打下伏笔,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在此过程促进学生体验生活,面向生活并学以致用。
1.现代信息技术应当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应当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具有探索性、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当打破学科界限,使各学科的知识得到综合地运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学生和教师缺乏一定的信息和知识。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查阅需要的信息,从而使探究效率得到大大地提高。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能够实现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和自主学习的条件。网上资源是开放性的学习资源,不受地点、空间、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进行交流,查阅需要的资料,从而做到真正的自主学习。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内网建立一些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专题,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3.科学地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开展互动合作式学习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采取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小组成员之间通过竞争、结成伙伴、辩论、讨论等形式,使学习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活泼、生动。无论是活动的具体实施,还是活动方案的设计,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甚至学生与社会、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密切合作。让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集体探讨、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主动探究意识。
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加强对教师进行培训
加强对教师进行培训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前提。要想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整合,就应当加强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培训。逐步提高教师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理论水平,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二)教师应当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就应当转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结果的评定者、过程的设计者、知识的权威者、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树立科学意识、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努力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⑶ 如何将小学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课程进行有效整合
小学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课堂结合首先将数学的基础知识讲解的靠谱。
⑷ 如何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课程整合
一、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背景、意义
改革学习方式,崇尚改造,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的解放,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为此,在基于新的学习哲学重建各学科领域的同时,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变以接受学习为主体的学科学习方式为以自主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提供了独立的实施领域.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之间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知识是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知识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可以在学科课程中产生,学科课程的知识又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和扩展.但由于综合实践课程没有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专职教师,没有评价标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举步维艰,难以得到全面实施,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常态课,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特别是生物教学如何相互渗透,再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生物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更强有力的促进教育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在谈到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时提到:“各学科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在统筹规划的原则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与学科课程相互渗透、有机整合,从而进行实验研究.主要方式为:1.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 2.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运用学科知识解决;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中的活动整合;4.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因此,求同存异,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正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将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交融与相整合.整合各学科知识已成为现在和今后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而这种整合是“双赢”的,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老师也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创造性,设计出有趣多样的教学活动,贴近学生在各科所学到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总之课程整合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得综合知识、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平台.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相互渗透的依据
第一,两类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两部分,活动课程和学课程都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是二者发挥作用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系统文化知识,具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活动课程的目标则在于通过各类实际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第二,两类课程在内容上的互补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内容的知识的互补.众所周知,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是根据各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系统组织的,一旦确定,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宜随时推陈纳新.这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替频繁的今天,成为学科课程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活动课程则不同,其内容的选择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因时因地迅速调整,纳入一些有价值的“即时信息”,如在科技活动中介绍有关的科技新成果,在班团队活动中收集介绍最近的国内外时事等.这样,活动课程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科课程内容滞后的不足,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在时间上的完整性.
二是不同形式的知识的互补.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其内容侧重于成链状排列的分科系统知识、理论性知识,这些内容,从知行结合的角度讲,更注重知的方面.尤其是操作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内容,学生从学科课程中学到的主要是操作技能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对于操作技能的具体实践和道德品质的行为表现则相对不足.活动课程的内容多是围绕一个个问题或活动主题来组织的,呈立体状的结构,侧重于综合性知识、应用性知识.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知识并不像课程中的知识那样以分门别类的形式存在着,它们是理论性与应用性、分类性与综合性等多种知识形式融合在一起的整体.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中不同形式的知识内容相互补充、有机渗透,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既可以系统地学“深”,又能联系实际学“活”.
第三,两类课程在学习活动方式上的互促性.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理论,我认为,在学科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对于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有人认为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这一观点做到了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习活动方式,但是没有抓住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表述不够恰当.考察杜威的活动课程和当前我国部分实验学校的做法,可以看出,“从做中学”才是活动课程应采用的较合适的基本学习方式.离开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从做中学的基本方式,活动课程将不成其为活动课程.
那么,学生在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和在活动课中的“从做中学”是如何相互促进的呢?两种学习活动方式的互促关系是通过二者对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在彼此之间迁移而实现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方面,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适合于学生学习大量的间接经验,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这为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基本的思考方法,使学生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另一方面,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和自主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体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用于接受学习,有利于克服过去在接受学习中常有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弊病,达到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良好效果.其动手操作能力则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科课程中的活动的质量.
第四,两类课程在功能上的整体优化性.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功能上的区别是由二者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决定的.学科课程所选择的知识内容使其成为学校完成传递和传播人类文化遗产任务的最重要媒介.它采用的接受学习活动方式便于教师经济有效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这决定了它在普及基础教育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到学生个体,学科课程则有利于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学科课程只能给学生提供很少的实践机会,内容难以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活动课程内容的即时性、实践性和“从做中学”的活动方式则决定了活动课程具有可以弥补学科课程不足的突出功能: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2.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经验,并培养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特长.4.加强中小学课程的社会适应性.这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功能上的相互补充,同时二者还相互促进.
三、目标
1、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生物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教学内容的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教学方式的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整合,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理论体系.
2、 用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规律、形式和方法,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建构开放的教育环境,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途径,总结培养学生创新能斩的实践经验.
3、建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根据各学科教学的内容、任务和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要求,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关理论和规律,总结出一套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式、教学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素养与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⑸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
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研究性学习: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和技能基础,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等过程,学习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研究等科学方法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养成探究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初步创新精神。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服务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是: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应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应围绕主题,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动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懂得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常识,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技能;丰富劳动体验,具有亲近技术的情感和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技术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
拓展资料:
特点
(1)综合性: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往往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通过活动或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但不是为“活动”而“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但这里所讲的“活动”或“实践”,不能仅仅从字面上、从直观上去理解,把它理解为让学生“动”起来,或者让学生去“操作”。
而是要把它理解为“知与行”、“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与统一。那些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没有触动的“活动”,不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所讲的活动。真正具有“育人”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应当让学生在活动结束时“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讲,“活动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其内容与学生个人的生活或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系,往往表现为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要解决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学生不可能到书本上去找现成的答案,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发现,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很少从预定的课程目标入手,它常常围绕某个开放性的主题或问题来展开。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十分注重从学生现有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探究。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进度与方式,还可以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或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
⑹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怎么与学科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整合的策略
1、挖掘学科教材内容,对教材重组和延伸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许多学生要么提不出问题,要么提出课题太大而无法实施。实际上学科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问题库”,在学科中隐藏着大量与自然、社会、生活有关,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对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梳理,从整个上把握教材体系,然后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找到课程生长点,对教材进行重组,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探究的问题,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的体系,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研究课题和理论依据。如,在高一年经济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股票、债券、存款、储蓄保险”这些知识进行比较分析,重组和延伸,模拟制定一份家庭理财投资计划方案。这样,学生通过对几种投资行为的利弊进行比较并根据模拟家庭的实际情况,上网查阅了大量资料,制订出一份家庭理财投资计划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围绕”“家庭理财投资”这个研究课题,深入探究,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恰如其分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
2、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小小的课堂也可以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大世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比如在高二年学习“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贡献”这个课题内容学习时,结合班级的主题班会开展了“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贡献或索取”的辩论赛,让全班同学参与其中,在辩论赛准备过程中,学生搜集大量信息,拓宽了知识面;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以积极主动姿态发现对方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出,培养学生质疑与批判精神,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辩论评价反思中,学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辩论内容、选手的表现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培养自己对他人和社会责任和团队精神,健全了自己的人格,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而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所倡导的精神实质。
3、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激活学科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各学科的教学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学科中的间接经验,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缺乏时代感,因此,长期以来,各学科教学,不同程度存在“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开放型的教学活动,它打破知识界限,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有利于吸取最新知识。因此,在学科教学中,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在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搭起桥梁,让学生应用所学学科知识,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促使学生以积极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为各学科教学注入一般活水,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如在学习“价值规律内容和作用”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枯燥的理论有更深刻理解,我设计了以“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提出子课题的内容,完成一篇社会调查报告。这样,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将枯燥价值规律理论知识和活生生的市场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尝试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
4、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先进教学理念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是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通过亲自体验来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确定课题的探究学习;是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合作学习。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不仅意味着一门新的课程形式的诞生,更主要是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理念的生长,其着眼点就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论,树立综合的教学理念,将综合性理论自觉转化为教学实践,并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使各学科教学变为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从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从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