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课程后的成长
Ⅰ 你认为小学五年级学习的品德课对小学生的成长在哪些方面有帮助
思想品德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课,思想品德命题贯彻新课程改革和改革的精神,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凸现能力立意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观点教育、思想品德方向和主流价值标准引导,关注考生的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负责任公民的基本理念,彰显德育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复习备考中,要注意围绕所学的重点知识,结合社会的热点材料,关注身边的生活实例,提高对有关现实问题的综合认识和评价能力,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注重分析教材,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
学生和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客观实际,对学生和教材我们应该全面分析,认真研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弄清楚所教班级的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建立学优生和学困生档案,及时进行辅导并做好辅导记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优生更优,差生转优,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其次充分研究和分析思品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关注经常出现的考点。
在全面分析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每学年都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需要的教学时间、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等。要紧扣教材,注重课本基础知识的教学课本基础知识是考试的重点,对重点的基础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夯实。这一步是最关键的,需要的时间也是最长的。
教会学生梳理归纳综合知识的方法,更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考试时才能在这个基础上“盖楼”,从而做到游刃有余,不过做到这点确实不容易。学生能背下的东西有限,加上随着时间推移,知识会被渐渐遗忘,如果认为学生只要把整本书一字不漏地装进脑子里,就万无一失了,那么考试成绩大多数不会很理想。我觉得教给学生方法—“授人以渔”最好。平时听新课的过程,其实就是初步梳理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一边跟着老师的思路,一边归纳书中讲了哪些内容,用简明的小标题标在该知识旁边的空白处;对于重要的字、词、句,可用红笔划记;对于重要的段落,就直接归纳中心,记在段落旁。等到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后,就可以把这些小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自制一个知识网络,根据它来背记重点,然后再通过课本,整体感悟,查缺补漏。这样,到复习时就显得比较轻松而且重点鲜明。
二、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
要向45分钟要质量,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掌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其次,在掌握考点的基础上,要参考大量的习题,目的是为了明确这一考点出题的方式和展现的形式。这样做有利于我们掌握重点难点,在课堂上有侧重点。最后,在课堂上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的关键,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Ⅱ 如何在德育中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首先要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二要突出养成教育的主导作用;三要在语文学科侧重传统文化教育。
一、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思想品德教材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针对性,而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1.上好思想品德课,即要立足于课文,又不能局限于课文。因为课文里讲的人物、事例、历史事件大都比较简单,有的故事内容离学生的认识范围比较远,学生是看不见,摸不着。这就需要拓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学生能经常见到或经常听说过的本地、本校、本班的实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深入学习课文,讲清课文的道理和观点了。这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要本着“讲清一个故事,学懂一个道理或明确一观点”的原则,正确地、科学地向学生阐明课文中的道理和观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乐于接受。
3.要本着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围绕课文重点,启发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使学生获得的初步感知在思想上进一步深化,从理性上进一步升华。使学生对课文中的道理和观点理解的更加深刻和透彻。
二、突出养成教育的主导作用
1.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画,都是为一种思想的传递,一种文化的表达,优美的校园环境总能以“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熏陶感染着师生,丰富净化着师生的灵魂,建设一个和谐优雅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厚重文化底蕴的一部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全体师生努力地去探索、挖掘,让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优化提升。
2.养成有益终身并能感染他人的行为习惯
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后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以贯彻“守则”、“规范”为依托,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抓早、抓细、抓实。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随着现代文化(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我国传统文化逐渐出现了衰微。我国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礼貌、缺乏毅力等问题。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这严重影响了当前我国文化教育发展和进步,只有不断的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培养传统文化学习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语文课是传统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内涵,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是语文教学当仁不让责任。
2.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我国古诗词的历史悠久,而且在古诗词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借助古诗词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因为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含有深刻的哲理,如能深入学习,可使学生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时,我向学生渗透博爱思想,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并讲讲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尊老爱幼小故事,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把这种美德发扬光大;在教学“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时,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我们的言行要做到诚实,守信用,并通过一些诚信小故事让学生体会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小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同时向他们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我所倡导的三个方面,是个人的一点感悟,觉得这三个方面是培养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这与其他方面并不排斥。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各学科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平台。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才刚刚开始,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与探索。
Ⅲ 小学生德育课堂——《我们一起追梦,圆梦》心得体会2019年4月29日
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内的活动容,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Ⅳ 小学生德育教育都有哪些内容
小学生德育教育有来:
1、民族精神教源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养和发扬团结、爱和平、勤劳勇敢、不断自我完善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与革命传统和创新精神教育。
2、理想信念教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知识初等教育。职业理想教育立足于定位和奉献社会。
3、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社会和家庭美德。以诚信和专业精神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际礼仪和专业礼仪的教育和培训。珍惜生命,远离毒品,保护环境的教育。
4、遵纪守法教育: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职业学科和岗位标准化教育。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的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和帮助等基本知识。中等职业学校除应具备上述一系列教育内容外,还应随着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开展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教育。
Ⅳ 德育实践活动课小学生有哪些体验活动 课堂上 关于感恩的情境体验
一、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关注课程动态生成的研究
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核心理念是“动态生成”。强调的是课程的现实生成,直接生成。教师的主体作用是开启学生思想上的闸门,点燃学生思想的火炬,让学生真正“读进德育”读出自己来。在学生的思想障碍过不去的时候,轻轻点化,起一个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作用。面对生成的德育资源,师生及时捕捉,让它成为德育的契机。
1.朴实真诚的平等对话,自然动态生成
用心捕捉鲜活的德育课程资源,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说真话,表达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感悟,将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调动起来参与活动。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与空间,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使课程自然“动态生成”丰富多样。
2.主动周密的精心预设,随机调控生成
关注生成,并非摒弃预设。师生主动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在德育活动过程中捕捉到生成的契机。师生精心预设,关注深层次的活动结构,德育本质,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捕捉活动过程中的“即使生成”,根据鲜活的“体验感受”作现场处理,变“程序”上课为“随机调控”,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德育活动课程成为师生个性张扬的天空。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实现超越延伸预之目标。
3.反思内省中关注生成、贵在有效生成
德育综合实践课程不仅是德育知识的课程,还是生命的课程,师生在反思内省的过程中,经历着生命成长的过程。对教师家长来讲,重要的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关爱。尊重的是对学生、生命的独立本性,体贴生命成长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非预期性因素的教育价值,发现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逐步完成从外显到内隐,从行为到心理的转变。将生活经验理性化,成为指导生活实践,提升生活理念的“生长点”。使课程研究充满着智慧的灵动和生长的气息,使德育有效“生成”,让德育焕发出勃勃生命力。
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从课程的内容选择、到形式设计(方法和手段的使用)都进行了重大改革,给人耳目一新,脱胎换骨的感觉,上出了自己、上出了特色。具体表现在“四突出”
二、突出新,即新在教育理念上、环境设计上、师生关系上、创设情境上、教育评价上。
1.新在教育理念上,允许质疑求异,尽显个性魅力。
首先,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活动的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如:5年2班《和“诚信”交朋友》一课的内容,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去观察、践行、体验。自编快板“假如”,歌曲“企鹅特别行动”,“公民道德四字歌”,设计手抄报,自制形式新颖的教具。在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2.新在环境设计上,让教育环境给学生以精神享受。
教育环境在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促进或延缓作用。合理安排教育环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引起师生心灵的共鸣。如:《我们是绿色小天使》一课,在精彩舒适,特别具有情趣的个性化环保教室里,置身于鸟语花香的环境中,师生身心感到轻松愉快,思维也异常活跃。特别是美观科学会说话的楼内布置,既给学生以精神享受,又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以升华。
3.新在师生关系上,师生成为互促互进的合作伙伴。
教师与学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活动中具有一种激励作用。如:四年一班《我爱我的班集体》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的心声,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教师与学生朋友式的互动过程,体现了师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心理上完全没有隔阂,师生平等的对话,真实、亲切、自然、实实在在。在这样宽松和谐的人际交流环境中,学生的个人爱好与个性品质得到自由的发展,既保障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又满足了个体学生的个别需要,积极的情感和精神氛围也影响着师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与进步。
4.新在创设情境上,从情境中唤醒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研究活动中,班主任和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创设情境,把教育内容趣味化、丰富化、具体化。表现在:以生活感悟情境,以欣赏感受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以表演体验情境,以设计享受情境。如:三年一班的《半个汉堡》一课,班主任引导学生看录像,在生活中体验,由特殊情境唤醒学生爱惜粮食等。
学生在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活动、体验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是实现道德之个体意义的根本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多为学生提供活动和体验,使学生体验到活生生的社会,明白自己是和别人联系着的个体,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关心所在地区的发展,进而养成真正能在生活中起作用的道德品行。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校教师在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开展上,不仅追求形式的创新和完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美的追求,更要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感悟其价值所在,内化为学生素养,每一次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都让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正像 刘惊铎教授在其博士论文《道德体验论》中揭示:一切道德教育只有以体验为基础时才是有意义的,“体验是道德教育本体”。
Ⅵ 我要小学德育课程案例
创新德育方法,实施“德育导师制”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
一、产生背景:
学校在成立之初,教师和学生都是由几个不同的学校聚集到一个新的环境中,校园面积大,在校生和住校生人数多,学生素质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各项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德育工作,更是困难重重。面对部分教师重教不重导,学生受外部影响难以管理,班主任工作难度加大,已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导致部分教师不愿承担班主任工作等困难,怎样才能形成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呢?学校领导在苦苦地思索。经过反复讨论,学校决定引入“德育导师制”。由班级任课教师担任学生的德育导师,与班主任一起组成班级“德育小组”,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纪律,以及疏导学生心理,共同做好思想工作,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分解到任课教师身上,着力改变班主任孤军奋战的单一德育模式,努力形成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同心协力、全员育人的新局面。
二、主要做法:
1、建立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组织机构。为保证德育导师制实施工作的正常进行,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政教处负责具体落实这项工作。并且,学校还成立了德育导师考核小组,负责对德育导师的监督、考核、评估工作。
2、完善“德育导师制”的制度建设。在实施“德育导师制”的过程中,学校加强了制度建设,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制度、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家校联络制度、个案分析制度等,使导师的工作和管理有章可循,逐步规范。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导师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症下药,制订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
(2)建立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导师每周至少与受导学生谈心辅导一次,并记录辅导内容;受导学生每半月向导师汇报一次思想、行为、生活、学习情况;必要时可随时汇报和咨询。
(3)建立家校联络制度。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密切与家长联系。每月至少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指导家庭教育,共同探索教育方法。
(4)建立个案分析制度。学校定期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
3、建立德育导师的选聘和培训机制。德育导师的选聘根据自主、公开的原则,学校初步确定,征求学生意向,师生双向选择,学校适当协调。学校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举办德育导师工作研讨等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导师的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
4、明确德育导师的工作方法:
(1)以身作则、人格熏陶。导师重视自身的人格修养,注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人格为学生树起前进的目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
(2)交流谈话、心理相容。导师通过经常性地与学生谈话,对学生倾注自己的爱心,对学生真心一片,与学生倾心交流,平等对话,以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田,建立心理上的认同,达到心理相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3)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导师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的能力,激发学生自我调节的内部动机,通过学生对自己心理和行为上积极主动的自我调节,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
(4)教育与研究相结合。导师把教育学生看作是一项日常工作,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的课题,对于所引导的过程与效果进行记载、分析,撰写个案分析材料,定期开展研讨,促进理论与实践上的交流与完善,不断提高“导”的水平。
5、形成相对固定的工作流程。德育导师制工作程序图如下:
宣传发动
教师动员 学生动员
选聘导师 选择受导学生
导师与受导学生双向选择
师生互动
档案制度 家访联络 谈心汇报 导师会诊
考核评估
6、建立德育导师的考核和奖励机制。学校根据德育导师的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办法,通过德育导师自评(10%)、互评(10%)、班主任评价(10%)、学生及家长评价(10%)、考核小组综合量化评价(检查德育导师工作记录本、检查受导学生的行为表现等60%)等多种形式,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对德育导师的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考核。德育导师每年的考核成绩作为年度评优、晋职的重要依据。对于优秀导师学校将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三、推广普及:
2004年新学期初,“德育导师制” 开始在我校全面施行。按照实施方案中的实施步骤和工作流程,我们先是召开师生动员培训会,确定各班的德育导师,然后由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全班学生均衡分组,分配给各任课教师,或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担任“导师”。受导关系确定后,德育导师们开始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帮助班主任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纪律,对学生进行长期全面的观察,确定问题,思考对策,施行心理疏导,或谈话,或暗示,或倾听……导师们感受着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各自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注重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寻求突破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使学生自我调节,加强纪律意识,端正学习态度,明确人生目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除了对学生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实际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如:掌握不良行为学生的思想和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督促鼓励,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其获取知识的能力;针对个别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开展合理的心理辅导;对缺乏家庭教育和贫困家庭的学生,进行思想上、生活上、经济上必要的帮助等。比如我校的历史教师杨耀升,针对受导学生的实际,提出了“转化角色”、“对症下药”、“鼓励到底”的育人思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再如,语文教师毕红波,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对受导学生进行无偿的学习辅导,并经常在双休日将不能回家的住读生组织起来出去郊游,或领回家中,为他们做一些可口的饭菜,改善他们的生活,深受学生爱戴。
另外,我校德育导师对学生进行导育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我们将每月第一周星期五下午第四节课,定为专门的德育导师与学生座谈交流时间,在这一时间,所有的德育导师都同时与自己所承包的学生进行交流谈心,地点的选择可以是教室、办公室,也可以是操场、文化长廊,每到这个时候,整个校园都会呈现出一幅师生共话衷肠的独特景象。其次,导师们还利用其他时间,或在办公室,或在教室内外,或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或在学生宿舍等不同的场合,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心理疏导和生活上的关心帮助等。现在在我校,随时随地都能看见导师与学生并肩交流、促膝相谈的动人画面。
四、基本成效: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德育导师制在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校德育工作的压力也慢慢得到缓解,德育导师工作初见成效。
一是德育的实效性得到了增强。德育导师制在我校实施以来,在全体德育导师的精心导育下,许多在学习等方面有不同程度困难的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得到健康成长,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转变了学习方式,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成绩提高了。
二是教书育人得以真正落实。教师担任德育导师后,明确了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承担德育工作具体的任务,工作中不仅关注自己所导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更是在自己的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德育。并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还能体验到一种为人师的快乐和责任。
三是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实施德育导师制后,师生通过双向结对选择、平等对话交流,许多学生更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自己的导师,“有心事找导师”已被学生普遍接受。
四是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正人先正己。德育导师制使每一位教师都负有对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习指导、心理辅导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个体心理、行为及指导的研究,从而也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经过全体德育导师和学生三年多的共同努力,到目前为止,德育导师制已经成为我校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而且在德育导师制度的带动下,全校业已形成“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良好局面,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等方方面面工作。
Ⅶ 中小学生德育课堂心得体会500字
认真学习了学校领导的讲座之后,我对什么是德育实践活动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德育实践活动并不神秘,德育实践活动课也没那么难上。关键是认识问题,定位问题,认识对了,定位准了,很多问题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德育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德育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
如果只是组织大量的活动而没有有效的管理与引导,将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低效的,所以要进行统筹规划。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也是德育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重对社会、家长的宣传工作。利用有关媒体、家长学校、家长会,广泛宣传德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特殊性,引导社会和家长了解德育实践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学习,反而会因为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有益于学科课程的学习,从而重视这门课程,配合学校开好这门课程。
设置德育实践活动的意图主要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特别是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更应该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
Ⅷ 参加德育课程对中学生自身成长有什么帮助
可以培养自己的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