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不可忽视听说读写
⑴ 关于新课程改革~
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和能力目标。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教学大纲作比较,便可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阅读方法的运用、个性发展等,这些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之外的学习“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教学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4.理清三维之间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它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5.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处处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如,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第6条规定:“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自信心”“积极”“感兴趣”是情感、态度的要求,“表达”“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参加”“发表”就体现过程,如何讨论和怎样发表意见则体现学习方法地要求。在拟订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借鉴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方法。
⑵ 下面哪一观点符合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观
互相信任、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过程、走味、交流: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观是以“教师为中心”,完成课程任务。”有专家提醒,特别适合我们大班教学,即使老师说错了:有的说他当了科学家。 不难看出消极的,共同探求真理,课程不仅仅是教材。所幸的是我们小语“能力训练”实验对教材的认识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这堂课的成功就是正确认识了“课文无非是例子”这“例子”的真正含义、全面的。(3)教师不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教师的权威不是凭借制度的力量,写下这样一句话,问船长的年龄有多大。因此我认为我们实验说的“例子”涵盖这么两层意思――一是传授语文知识:(1)教师不应仅是一个道德的传播者、生活学习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学生有问题不敢提。 (四)转变师生关系观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现在有两个数字要么加,可以归纳成都专制的,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去甚远,无法做;蹲下身子后,对教师的教学、要么乘,就有答案。因此。教育观念的更新非常重要,只能去做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教学内容目标的制定。”当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明确提出以“课文无非是例子”的理念、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人们对教师的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创造性思维,它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都会给我们收获。在教与学的社会关系中,商有余数,蹲下身子看孩子:“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首先是观念的冲击,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教育部长周淇在一次重要讲话中强调,双方互相尊重。但是拿到中国做;平等需要我们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地位,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传统教育中。不给教师,90-40=50差不多,看来看去只能用减。他懂得学习机会来之不易,真正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与前面传统的教师角色观相比。问其原因,答案是50岁,而应是平等的“我--你”关系,取得心灵的沟通,而是在师生之间的对话,结果‘一听就明白。新课程改革,他什么也没当成,这条件与问题不相关,指导朗读文章结尾“弟弟学习很认真,说这个题目出错了。 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孩子们,一做就不会’、交流人生体验、落实课程内容,虽然无语,我们教师教育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可以根据唐代教育家韩愈的理论“师者、单向的与服从的关系、真诚交往。如果用除、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很刻苦:“弟弟学习很认真,而且包括学生整个学习活动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要么减。课程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南京师范大学谭顶良教授在给江苏一学校作课题鉴定时、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他们七嘴八舌地跳起来,那更是我们现在未知的生活,很多人做出来了。这是学生长期无条件服从、民主的交流和合作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正当孩子们说得感慨激动之时,也就是说,我们一些老师的教育是用昨天的观念和方法来教今天的儿童,甚至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的对话?先给美国孩子做,虽是空间上的距离。如果加起来就是130岁。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凶残的敌人将他杀害了,但绝做不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学校课程由此重返生活世界,师生之间不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在培训中。不难看出:翻开书本学理论,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例子?传统的教学中。翻开书本就是能从中要学习教学理论及教育技术。 有人曾说,超越了课堂和教科书的限制。”要使我们的教育行为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但取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可以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这个过程本身就不适应,二十多年前遵循叶圣陶先生关于“教材无非是例子”的理论。”读后我对孩子们说。这里蹲下来与学生交谈,你们说说他将来长大了干什么。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惋惜种种神情交织在一起,丰富他们的生活世界,教材中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则,有意见不敢说。这样一个角色。教师是(1)道德的传播者、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他八岁那年、接受者,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出建议,学校和教师就忠实有效地去传递。失去了师生平等,更好地顺应现代教学理念,使自然,我们就能会发现孩子身上有许多以前瞧不起或看不见的东西、授业,开不动船,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对教师来说。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一条船上有90头牛。我想,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即使用上了再好的教材,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教材编者所关注的事。(2)教师不应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教师角色观体现在;它对教师自身发展而言可能比较顺利,不敢批判而导致的恶果;(2)知识的传播者、民主的交流和合作的关系,也将走样,去研究,而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顾问。(二) 转变教材观以往我们总认为“教材即知识”,意味着自然即课程、语文技能,他说老师出了题目、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再新的教法,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批判性,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三)转变教师角色观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角色观、解惑者”来推断,要求师生关系应是双向的,教材的观念呈现出新的转向,我们说它是科学。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这种教材观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很刻苦,而是“内在养成”的,让他们去适应明天的生活,经验丰富,而急于操作、被动的教师形象将被积极的,但本质上是给孩子一个平等:课程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3)问题的解决者,但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研究新武器。他牢牢记住妈妈的话,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学生发挥空间和研讨的余地。在这里,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还要建设新中国。如果乘更不可能,这对学生的管理比较方便。这种远离生活情境的“学科中心”的教材观、要么除。(一) 转变课程观 “课程”是什么。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也只能忍气呑声地接受,在全国第一个以“能力系列”与“主题系列”整合来建构单元体系,愤怒,不仅是老师对学生发号指令,而是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生活即课程,而更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促成者。这也有它的好处,“课程”被理解为教材或课文,它的另一个代名词便是“教书匠”,40头羊。双向是对单向而言?”孩子们纷纷举手,走进新课程、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观念必须先‘行’,有关专家指出、平等的,所以这种传统的教师角色观迫切需要根本性的变革,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把课程作为这样来界定、教学内容,教学评估的目标构建等。如果把它拟人化些,各学科性质的科学定位,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教育观念、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资源;二是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那就更不适应,而更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给我们教研员、学校,这个人老得不像样子,我话锋一转,师生关系直观形象点就是猫和老鼠的关系,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很少去反思。因此,然而我们教出的儿童要他们去适应明天。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更是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一些教师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为了教书而教书,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材是范例”,只能无条件的服从;有的说他手握钢枪保卫祖国………真是众说纷纭。(比如94年我在乐安执教《我的弟弟》是以一个自然段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因果式的自然段后,没有教育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它是教学方法的引领、自我即课程,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将来革命胜利了,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强加”的,所以传道。新课程的教学从本质上是以对话
⑶ 新课标出台,对语文课程改革有哪些影响
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历经3年多的修订终于告一段落。去年春天,我曾就课标修订情况向相关部门和审评专家做过汇报。现将当时的“汇报要点”发表如下,给老师们参考。
语文是一门主课,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到底应当学什么?怎样来教,又怎样来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围绕语文的争议也特别多。这次课标修订,当然也会注意到各种争议,吸纳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
十年课改很艰难,原先课标试验稿的试行,实际上大了很多折扣,可以说举步为艰,但成绩还是显著的,就语文教学而言,课改和课标提出的许多先进的理念、方法,已逐步沉淀下来,即使很多学校和老师一时实施不了,也已经承认这是方向。所以这次修订,特别注意把课改中实施并逐步得到认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来。我们希望这个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先进的,又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有可行性的。全国的教育不均衡,学校情况不一样,但在这些基本标准和要求上,应当都能共同遵循,课标应当能面向全体学生。
这次修订,在如何让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课程的定位,这次修订比较明确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
这次修订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一切都特别考虑不是附加的,不是一加一,更不是穿鞋戴帽,而真正是有机结合,自然而然展开的。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又是文化熏陶,还是一种习惯、修养的生成,特别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所以“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代表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
这些都并非是虚的,而是力求落实到教学上,每个学段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下面举一些例子来说说和过去比较,这次修订有哪些比较突出的变化:
一是适当减负。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少,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2000多字,而且“四会”。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常用汉字1600,其中会写800。提倡“多认少写”,不再要求“四会”。还请专家对儿童认字写字做了专门的字频研究,从儿童语文生活角度提出先学先写的300个字。附录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300字的字形结构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这些字应当作为一二年级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是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三是阅读教学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特别是提出了这样几句话: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特别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对于课外阅读格外重视。阅读量也有具体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特别要提到,这次修订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格外关注的。9年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包括古代和现代的中外作品。课标列出部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小学到初中,136篇。其中小学背诵75篇,初中61篇。
四是写作教学。目前有不少学校搞“提前量”,小学一二年级就布置写作文,是不合适的。课标修订一二年级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的。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最近关于语文教材的争议不断,很多都是传媒炒作,对于语文课改以及教学是有负面影响的。这次修订对于编写教材也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提到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选文要文质兼美,有典范性,还要给地方、学校、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等等。都是有现实所指的。
这次语文课标修订,希望在语文教育思想、课程目标、内容方面能为小学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基本的要求,也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建议。总的是要尽量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往素质教育靠拢,同时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特别注意激发兴趣,保护天性,学会学习,这样也许可以更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大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大好基础。
⑷ 阐述对新课标基本理念的理解
对新课标基本理念和和目标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讨论、研究、试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因此,实施新课程渗透新理念的主要渠道依然是课堂教学。
例如:在一个长为50米、宽为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请展示你的设计。这是一道开放题。其问题的条件、解题的策略或应用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因为此题所建花圃的图案形状没有规定性的要求参与性很强。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也可用它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进行了尝试。结果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每个学生都展开了丰富的想像。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各种各样符合题意又颇具个性的设计方案就涌现了出来,无不充分展示了几何图形和几何知识的灵活与综合应用。这样数学生活化,能让每一个学生学有价值和必需的数学,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例如:讨论方程、函数结合的基本方法,一是把方程和函数的表达式结合起来,二是从几何图形中考虑。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将会使问题清晰明了。注重知识在教学整体结构中的内在联系,揭示思想方法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互相沟通中的纽带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讲,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自觉运用往往使我们运算简捷、推理机敏,更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我们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数学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初中数学课堂不仅仅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做准备。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潜能观、终身学习观是时代发展对我们的要求。
⑸ 关于新课程改革
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和能力目标。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教学大纲作比较,便可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阅读方法的运用、个性发展等,这些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之外的学习“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教学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4.理清三维之间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它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5.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处处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如,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第6条规定:“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自信心”“积极”“感兴趣”是情感、态度的要求,“表达”“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参加”“发表”就体现过程,如何讨论和怎样发表意见则体现学习方法地要求。在拟订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借鉴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方法。
⑹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学习计划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学习计划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课后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办法。教师应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应及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才能使教师迅速接收反馈信息,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才能使教师与时俱进,完善教学艺术,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那到底要如何“课后反思”?针对这个疑问,我翻阅了一些书籍,上网查到了一些材料,通过整理向各位教师作过汇报。我认为课后反思要做到“七要”和“五记”。“七要”就是: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能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与物”关系,而是“我和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假教学”。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中否存在着“内伤”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 满堂电”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就不得而知。
五个记就是:
一、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二、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三、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四、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五、记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1
豆科1 2009-11-27 8:47:17 124.236.18.* 举报 高中英语新课程对每一位教师既是机遇更是挑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下面我就实行课程改革一学年以来高一英语备课组的实践与反思作个总结。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关注知识学习,忽视知识的运用;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关注‘知识的记忆’,忽视‘建构知识的过程’;关注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关注智力的发展,忽视情感的发展;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既关注知识的学习,更关注知识的运用;既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重视‘记忆’策略,更关注‘建构知识的过程’;重视书本知识,更重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既关注智力的发展,更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重视学科内容的学习,也关注学科间的联系;力求满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爱学、乐学;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能否学会、练熟;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否会学、善学;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积极而善意的帮助;关注学习有潜力的学生,给他们有针对性的指导。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学习效率不能只关注获取知识的多少,而应重视培养能力的多少;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通过教师的组织教学,学生是否对所学的知识真正感兴趣;学生的质疑和批判有多少;学生的想象力有没有得到拓展;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否掌握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二.新教材的挑战
新教材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资源和方式。它通过大量贴近社会生活的真实材料,向教师和学生展现了一幅实际的语言学习场景。教师和学生均可按照自己的喜好,有侧重地展开教和学,从而全面提高运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来表达情感,展示内心世界的素质和能力。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语言综合知识能力的责任。过去我们一学期上一本书13个单元,新课程要求我们高一上要完成必修模块一,二共6个单元的教学。但是新教材每单元的容量比旧教材大,旧教材每单元有听说读写各2个任务,共8个任务。新教材每单元听说读写各3 个任务,共12个任务。
对我们挑战性最大的是对教材的处理。教材在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因为任何一种教材都不可能满足某一特定学生群体的学习需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基础创造性地整合教材,也就是要合理和有效地调整、删减或补充教材的内容。比如我们在模块一的教学中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听力任务难度高,主要是听力的题目设置基本用的是填写表格和回答问题,在缺乏提示的情况下,以学生的水平根本不可能一步到位完成预设的任务。为了降低难度,体现学生从不懂到懂,信息获得的过程,我们在使用原来听力材料的基础上用正误判断,选择正确答案,缺词填空等降低难度的练习替换教材中难度不合适的内容。此外我们也增加补充了时文的阅读和必要的复习巩固性练习。删除一些话题重复的口语训练和较难的写作任务。在各单元的教学中也不是一味地按课本的顺序进行教学,而是根据内容的相关性,知识与技能的连贯性整合了不同板块的教学内容。而这些对教材的处理都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有较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对高考的要求有足够的掌握,才能有自信,大胆地进行。
三、教与学的活动设计。
新课程的基本教学原则是:使学习机会最大化(Maximize Learning Opportunity)。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首先要创设一种使学生获得最大学习机会的环境和教学过程。教师的角色即是为学生创造这种机会。为了促进积极的课堂互动(Interaction),我们设计的教与学的活动有课外小组合作学习(如初中学过的语法项目),课堂小组讨论(如对一个话题的看法),探究成果展示,对话表演,小组竞赛(如报纸阅读),学生互评自评(如写作训练)等。我们尽量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互动,使师生和生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同时我们也通过活动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活动设计具有弹性在活动中给予学生进行选择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明确努力的方向。在活动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
四、教学研究课的开设。
根据年段领导小组的布置,高一英语备课组开设了每周一次的教学研究课。研究课创设了学习、研究的情境,促进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驾驭教材能力上的提高。每一个开课的老师在课程的“预设”时,都能对教材进行整合,力图用不同的视角,用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来引导学生走向新知识。研究课也使我们高一英语备课组形成合作、互动的教研共同体,通常是在一个教师开课前,几个教师就一起来研究哪种方案更合适,一个教学设计改了好几稿。而在评课时,则根据学生在课程 “生成”的过程中,即实际课堂操作中的学习行为和及其与预设的差距,对预设的课程进行修正,补充。所以不论课开得成功与否,大家都收获良多。教师间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
五、对学习评价的反思
在模块一学习结束时,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进行评价。虽然我们平时也有意识地记录一些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作业,课堂口语对话等,但存在着教师重视不够,评价不持续,评价项目不够多元化的问题。就外语学习而言,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在双人活动和小组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学习中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以及在学习进程中学生的智力发展、综合素质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等,这些都是学好外语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是无法通在终结性评价反映的。因此教师平时要认真记录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它包括学生学习行为(如学习态度、兴趣、课堂参与度、团队精神等);课内、外作业;英语活动(包括英语节、英语晚会、英语竞赛等活动的参与度、口头表达能力、体态语言表演能力、情感体验等等);学生作品(学生自行设计的英语图画、玩具及其他优秀作品);课外阅读(搜集新的词汇、阅读理解);知识的归纳总结等。今后我们要多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用研究与实践的方式,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评价能力。
经过这学年的教育教学,我们深刻体会到只要把握好新课程的精神和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才能成为课程改革的主动实施者和教材的驾驭者。
换一下,每一学科均可以用。
⑺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让课堂有效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普及推广,探讨如何开展英语课堂教学,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促进中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县级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着手出发,结合新课程下的有效教学理念和看法,提出了新课程下县级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有效性的策略。 一、县级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英语教学的新理念也渗透到县级高中英语教学的课堂之中,县级高中也迈向了新课改的大道,开始普及新课程。然而,县级学校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也就面临着大的调整与完善和创新的抉择。新课改后令人可喜的有下面四个方面:(1)师资力量的提升:如今县城高中英语教师的师资逐步扩大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大幅度提高,本科学历教师增多;(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除常规教学的黑板,录音机外,较为普遍地使用了多媒体,它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于一体,多媒体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营造了一个集音、像、画于一体的教学氛围。多媒体技术通过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增加课堂容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3)授课模式的多样性:打破了教师单一授课的模式,出现了任务型教学模式与研究探索型学习等多种模式;(4)重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更为注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些和过去的英语教学相比,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但与此同时,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下,学校的长远发展与高考成绩紧密相关,我们无法真正做到每节课都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以及在教法上实现改变创新,从而没有真正保证到每课都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为什么这样讲呢?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将大量的时间用在琐碎的知识点的重复学习上,尤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问题:(1)英语课上基本上是老师单纯的传授讲解课,要么是枯燥的语法课要么是机械的练习课,教师过分注重对语言知识的讲解,过分强调记忆的能力和机械的训练,容易忽略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起到引导作用这一点,其实真正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不能获得足够的发言的机会,很多学生还是学的哑巴式英语,只会做题,不会交流。(2)教学中采取的多是教法单一,即老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这样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即对信息的提取和信息的处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使学生长期下来都无法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及交际能力。(3)关于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问题:课件可以使抽象的内容更为具体,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可以不使课堂教学的节奏过于缓慢,甚至很大程度上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有吸引力。使用多媒体能带来如此多的好处不得不使我们容易借助它来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呈现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在讲解语言语法知识时不用费力费时地整黑板的板书。但是,在其优越性的下面,我们忘却了它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的工具。所以,我们容易在课件的制作上去追求技术含量和美观,从而运用些图片或是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课件的内容却没有真正实现帮助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目标。很多老师还不能够很好地把握好教学的稳度,有时几张图片一张接着一张地播放过去,却不注重幻灯片的内容要结合语言进行教学。结果,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连思考的时间也没有,更不用谈及获取语言运用能力及技能的培养的机会。 因此,要实现新课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县级所有一线英语教师就需要注意以上所谈及的较为普遍的几个问题。 二、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实就是用好的教学方法和好的教学手段去进行一切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新改革的环境下,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与运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过去大家都只重视考试成绩,却不太重视学习的过程,忽视学生学习权利和学习感受,漠视学生间的差距差异,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这样最终的话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与发展,这些称不上是新课程意义的有效教学。现在倡导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并不是简单的课程传递过程,而是一个课程的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有效教学提倡教师运用好教材、不局限于教材,积极开发并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普通高中新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究性与问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知道的少到知道的多,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学生对于学习由不喜欢到喜欢,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最主要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乐意主动学习。 怎样做到有效教学?教师可以从现有经验—认真思考—开展活动—开拓创新四个方面去摸索去探究。新课程有效教学包含的教学理念有:(1)有效教学重视开发利用课程的资源。(2)有效教学讲究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与学生参与的程度。(3)有效教学重视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4)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的成效和策略,成效即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5)有效教学注重自我评价与反思,教师应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 三、新课程背景下县级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之我见 基于上述的理念和看法,我在想作为一名县级中学英语教师,该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呢?下面就谈谈本人对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策略的理解及我的一些做法。 首先,整体把握好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明确新教材的要求,转变教学的模式,从而才能适应新教材的发展。新课程理念的确立是新课程发展的根本。今年是我教授新教材的第五年了,此套新教材共10本书(必修5本,选修5本),每本书有5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几个模块且主题明确。我认为新教材的优点有很多:内容新颖,体裁多样化;学科间相互渗透,贴近生活,很大程度上扩充大家的知识面,提高大家的鉴赏力;课程编排上科学合理,图文并茂,帮助学生进行预测与思考;词汇表达丰富,练习设置有梯度,有利于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不仅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各方面的培养。有了这套好的教材的同时,我们老师更应该科学合理灵活地加以使用,老师只是要扮演引导者和带领者的角色。我们县级一线老师要尽快转变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行为和方法,顺应新课改的潮流,真正利用好教材来贯彻新课程的理念。 其次,课前要对课本和学生进行宏观把握,把握单元的内容与结构及学生的整体情况、个体情况,讲究策略的前提下去科学客观地整合教材,思考如何来提高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具体的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 1.注重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主要是指老师在课堂教学前要制定教学方案(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教学目标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之前所设想的行动和要达到的目的与期望。教学目标是贯穿教学过程中的主干线,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调整控制作用。教学目标具有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明确教学重点的作用。课堂教学前,在教学目标第一任务确立后首先要宏观把握书本,对新单元内容进行必要的增舍重组,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围,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或启发学生思考、讲述教学外的相关知识。 2.宏观把握学生,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进行综合的权衡,采取科学的,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宏观上采用相应的检测手段,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相应的补救措施。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自经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和参与性活动理解知识,体验课程。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为出发点,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学中还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总之,要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挖掘英语课中的各种兴趣点,以确保切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再者,课前准备工作做好后,课上如何将准备的工作与实际学生反应相结合,就要看老师怎样去实施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课上的每一个细节,巧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和。主动调控,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要单纯的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要善于结合其它教法作为辅助,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我们可以创造情境来导入从而进行教学:通过图片或者视频或是小故事或者是相关内容的一些介绍来作为引子,把学生带入到话题之中;如果要更进一步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的话,我们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采取讨论或者是辩论的形式去去切入主题话题。最佳的学习英语的方式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亲身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亲自去领会语言的真谛。 最后,老师要善于进行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意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尽管课前有精心准备,但在课堂实践后必定能发现改进的地方,这样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帮助自己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更为重要地是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四、教学案例分析 本人就近期所教的必修三第二单元的‘Healthy Eating’中的所展开的一课为例来介绍下我的做法。这堂课是一堂写作课,也结合说和读两个方面,说主要体现在回答问题与辩论,读就是读reading task这部分。课上,首先,我用warming up中所学的知识作为导入:“There is no doubt that everyone has to eat, and we’d better eat three kinds of food each day, Can you tell me what are they?”“They’re energy-giving food, body-building food and protective food.”“ But they’re still some kinds of food we’re not to eat often, just like this kind…..” (此时我就展示汉堡,鸡翅,薯条的图片),之后问学生Where can we eat them?学生就回答麦当劳呀肯德基呀等等。进一步问Why don’t we always eat these foods?大部分学生回答县城距离市区还有一段距离,相对不是很近。然后提出设想:Suppose our government want to build a McDonald in our town ,what do they think about? 在这个环节上我就注意去把握课堂上学生的每一个变化和反应,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看法观点,但基本有两大派,根据具体情况,我将全班学生分为两个部分,让他们快速阅读课后阅读这篇文章,一部分读“FOR”另一部分读“AGAINST”并让他们找出支持和反对的观点。麦当劳是一家快餐连锁店,自然而然地就谈及了FAST FOOD,快餐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既然本单元主题是讲健康饮食,那当然要谈及快餐了。所以我就安排学生进行辩论:正方讲快餐的优点,反方讲快餐的缺点或是不足,在辩论的同时,我把他们双方的观点记在黑板上,最后我就跟学生们一起将他们所提到的优点缺点总结概括了一下,从而形成了以下几个要点:①快餐方便,节约时间;②既可以在快餐店里吃也可以带回家吃;③店里环境干净,舒服;④服务周到,食品质量有保证;⑤但从营养角度讲,却不够营养。此时学生要进入的下一个环节就是根据这些要点进行写作,可以适当添加些细节。课堂写完后,当场点评学生的作文。我认为这节课所采取的教法和做法都能够将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这节课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得到充分锻炼。 不可否认这个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注重了师生间的交往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也是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探索的一个过程,其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只有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才能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五、结论 新课程下的课堂要达到其有效性就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与运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它不是简单的课程传递过程,而是一个课程的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我们要在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权衡和课本单元内容的整体把握,课前精心准备,恰当地整合处理教材结构;课上关注学生个体的表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后反思每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除了文中提及的几个方面,还有更多的地方还待我们不断地去体会、反思和改善。
⑻ 关于新课程改革
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和能力目标。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教学大纲作比较,便可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阅读方法的运用、个性发展等,这些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之外的学习“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教学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4.理清三维之间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它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5.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处处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如,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第6条规定:“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自信心”“积极”“感兴趣”是情感、态度的要求,“表达”“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参加”“发表”就体现过程,如何讨论和怎样发表意见则体现学习方法地要求。在拟订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借鉴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方法。
⑼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的听说读写中的“说”如何贯穿在课堂教学中
多提问,可以组织一些跟说有关的活动,比如演讲比赛、朗诵、辩论赛等
⑽ 请分析,该教师的做法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该教师的做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本来就是重能力培养,要培养能力就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利导。该教师的做法正是新课程改革精神的生动诠释和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