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新课程要处理的几对关系

新课程要处理的几对关系

发布时间: 2021-02-22 02:53:28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要处理好哪几对关系

三亚一中
张雪莲【摘要】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行动。教学设计作为回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设想答、方案,
是教师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起点。在新课程背景下,
由于不能正确处理新与旧的关系,致使教学设计不自觉地走入一些误区。

㈡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处理好几对关系啊,不管你是怎么样子的课堂教师还还是会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

㈢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1.学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本文的“学材”是指供学生学习的课本、教辅书、导学单、练习题、实验器材等广义的学习材料。狭义的“学材”是指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认知水平专门编写的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无师自通),它是教师对教材(课本)和教辅书加工之后编写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材料,与是“教材”相对离的一个新概念。根据第八次课改的课程标准,教师要让学生与教科书直接接触,即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这里教师首先要想清楚一个道理:学生考试是纸笔考试,试题的题目是用文字叙述出来的,学生因读不懂题而做错题的现象普通存在。如果我们平时不传授阅读理解的方法,不让学生亲自阅读理解,不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他们又怎么能在考试时那么紧张的前提把题目读对呢?所以从应试的角度看,也要把培养学生亲自阅读理解的能力放在首位。再次,“教就是为了不教”,我们的学生最终要离开我们独立发展,如果他们连一个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都没有培养起来,如何能独挡一面?所以为了学生早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也应该让学生大量地阅读理解学材(教科书等)。让学生在老师讲之前先独立阅读理解学材——这就是自学,这就是“先学后教”。全班60名学生,他们本身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比如A组的4名学生,学生A1读懂90%,还有10%的疑难;学生A2读懂70%,还有30%的疑难;学生A3读懂60%,还有40%的疑难;学生A4读懂40%,还有60%疑难。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㈣ 有效课堂教学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课堂教学步入一个新的天地。行走在教育教学的路上,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开拓,有许多奇妙的构想等待我们去实践。课堂教学改革不是单行道,教师需要调用多种思维、多种渠道去构建生命化的课堂。在此过程中,需要科学地处理好几种关系。 一、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对主要矛盾。“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句话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但真正做到却不是那么容易。 课堂不是讲坛,也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天地。教师在课堂中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其思维,为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智慧的飞跃提供自由的空间。 二、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采取灌输式教法,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新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应提供探究的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和讨论。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教师要走到学生们中间,及时了解其动态,帮助其排除思维的障碍,推动其合作探究的进程。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探究。探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和探究的价值。对于那些识记、了解、概述性的问题则不需要探究。 三、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者之间联系紧密,共同构成有机的整体,不能人为地割裂。 有的教师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较牢,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也谈不上情感的提升,价值观的养成。有的教师则过分追求课堂形式,过分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却忽视了双基的落实。 教师要科学地理解、整合三维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方法的传授和情感的培养。从而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地达成。 四、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从教学内容来看,不要把任何一个知识点孤立地看待。将知识适当串联,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及体(立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教学对象来看,教师应看到每一个学生。授课因材施教,既要满足优秀生的口味,也不能为片面追求成绩而忽视了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在教育上,只有差异,没有差生。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针针对有个性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亮点,及时发掘其潜能,为其个性的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有人把新课程改革成为“死”去“活”来,这有其合理的一面。教师应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彩演绎,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色生香。 但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堂的花样,这便失去了课堂的价值。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需服务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应依据教材,量力而行。 一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思维过程,这是更需要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和学生的深入思考。如若频繁地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去修饰,无异于画蛇添足,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要彻底扭转“教学手段越高级就越好”的错误观念,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应看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合理优化与配置,要看学生思维的活跃度,看教学效果的有效达成等等。因此,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不能刻意追求形式。 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新课改倡导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但并非完全抛弃原有的模式。传统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教学改革主要批判地继承,合理地创新。遵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合理扬弃,科学发展。 课堂教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我们面对的学生在不断更替,教育教学的形势也在不断变化。教学改革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工程,每一位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㈤ 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哪几个基本关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倾向。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5)新课程要处理的几对关系扩展阅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单是传授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逐渐形成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学既要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又要尽可能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和谐的、充分的发展,在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的同时,促进个性才能的特殊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

㈥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的有些甚至是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往往对课堂教学产生制约作用。从这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理性地处理好以下几点关系,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得到加强。

一、懂得创设简约的情境,把握好趣味性与目的性的关系

情境的创设是一节课的序幕,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是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承载数学知识的一个平台。教学时应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创设一些既有趣又简约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一节课只有40分钟,在具体的教学中,教者要懂得在繁复的情境图中创设出简约的、具有目的性的情境,切莫陷进华丽的情境堆砌当中。
如在教学第三册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引入中,教材所给出的主题图是一个现实生活当中常见的热热闹闹的公园游玩图,教者在授课过程中很容易被这些图所“迷惑”,让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一课创设情境的目的并不在于此,而是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引发新知内需。因而在教学的引入中师作简单的介绍后可直奔主题,让学生观察每个项目坐着的小朋友的人数都有哪些共同特点?你能算出一共多少人吗?当学生列出“4+4+4+4+4、2+2+2+2+2+2、3+3+3+
3”几个算式后,有的学生就开始嚷嚷,“这样写下去太麻烦了,老师,能不能换种省事一点的办法?”这样的引入马上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点燃学生学习新知的内在需求,此时老师马上揭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这样的情境引入既简约,目标更明确,也是较为有效的最本真最原生态的常规课堂教学。

二、在“做”数学过程中处理好感性经验与理性认知的关系

“做”数学其实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索、体验活动中,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从中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不仅只是提高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把在实践中得到的感性经验提升为理性认知,这样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获得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中,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等探索性操作活动对角有了感性认知,从而获得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感性经验,教者还有责任让学生把所获得的这些感性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与高度概括,形成理性提升。在前面的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活动角慢慢叉开,看看有什么发现?最后师要引导学生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叉开或合拢有关。
新课程很强调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获取知识,因而我们在“做”数学过程中不能只流于形式,还要让学生思维得到提升,这样就不会为操作而操作。把学生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认知,其创新思维才能有所突破。

三、注意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提倡探索性学习,但同时也要思考,新教材里面的所有知识都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吗?我们认为不能一概而论,新教材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事实上,我们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都要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关键在于这些知识的给予是强制性的“塞”,还是艺术性的“导”。
如在教学第三册“厘米和米”这一知识时,就要借助尺子明确告诉学生:“这就是一厘米,一厘米就是这么长。”然后通过自主性的测量探索,引导学生建立一厘米的长度观念,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图钉的长度与食指的宽度大约就是一厘米,以此帮助学生建立一厘米的直观表象。
从以上例子来看,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在我们的课堂中可以相互结合使用,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不能人云亦云,接受性学习并非就等于不合时宜,而是看我们怎么灵活运用。

四、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维发展水平不同,对相同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解法,老师应鼓励学生发表他们自己的意见,提倡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此要注意的是教者要善于挑选有价值的问题或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对算法进行科学的优化,学生才能学有所得。
如第二册第九单元例2:9+3的教学,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出以下几种方法:方法一,因为9和3组成12,所以9+3=12。方法二,把3分成2和1,9+1=10,10+2=12。方法三,把9分成2和7,7+3=10,10+2=12。方法三,用接着数的方法,从9往下再数3个数就是12了。方法四,先画9个圆圈,再画3个圆圈,再一个一个地数就得到12了。这四种方法一一列出后,教者应及时引导学生对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练习感悟其中某种方法的优点,再从中选择自己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算法。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先掌握教材所介绍的新方法,不能因为学生不喜欢用新方法就听之任之。很多学生因定势思维的影响,还是习惯于用以前数数的方法,要么是接着数,要么还是一个一个地数,如果老师为了所谓的算法多样化而听之任之的话,那么学生的思维永远得不到提升。如果有个别学困生实在不能掌握的话再允许他们用数数的方法。算法多样化并不等同于算法越多越好,在算法优化的同时教者还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㈦ 指导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对施教者提出的基本任务在现代学习社会,施教者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在校学习的学生来说,学校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和主渠道,教师和校长是最主要的施教者。自主学习要求施教者应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同时辅之以必要而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儿童和青少年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具备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学习、生活、交往、生产以及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基本素质。
愿学、乐学 调动并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学和乐学,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厌学、逃学的问题。
会学、善学 要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怎么样学习才能省时省力效果好。在新的形势下,使受教育者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改变盲目学习的状况,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自主学习教改实验要把学法研究和新的学习手段、学习技术的研究摆在重要位置。
自醒、自励、自控 这些要求主要属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发展目标。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把学习内容作为认识的客体,而且要将自己作为认识的客体。要对自己作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使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

㈧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并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课程标准指抄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