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幼儿园课程中国化

幼儿园课程中国化

发布时间: 2021-02-22 20:25:03

① 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实践研究与国内外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地点概述;目的、人物:一般要包括历史事件的六要素(原因/、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概述: 1949年10月1日、统一的道路、叙述:是相对简短:一般都会加入分析讨论,偏重发表个人观点 如。1949年10月1日,并且偏重结论 叙述、论述,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国庆仪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经过。 2、结果),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偏重发生过程 论述:经过八年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 3

② 幼儿园中国文化课程有哪些

创意绘画、创意思维、米罗可儿、快乐英语、分级阅读和奥尔夫音乐等

③ 幼儿园课程统整反映了什么样的课程理念

第 一,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幼儿园教育机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一般看法。198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规定,幼儿园设置语言、计算、常识、音乐、美术和体育等六门课程;第 二,幼儿园课程即教育活动。从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角度来定义幼儿园教育课程,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总和”;第 三,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30年代幼儿园课程概念的再一次回溯,以及欧美课程理论的引进,一些幼儿园教育改革者通过对幼儿园教育课程的反思与改革,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儿童在幼儿园获得的全部学习经验,后来认为全部学习经验在外延上过于宽泛,将它界定为“为幼儿精心选择和组织的经验”。 一、幼儿园统整课程的涵义 统整一词,在英语中,其动词是integrate,原意是“结合、使成整体”;在现代汉语中,统整与整合、综合意义相近;从哲学意义上来说,统整是指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是从事物自身出发,着眼于自身及其各个因素,部分,最终落脚于事物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变化。 统整课程,可译为integrated curriculum,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体的形式,使学校教育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旨在改善现有课程因学科分化而产生的隔离,以及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现象,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学习经验。它不仅是组织学科内容的技术和重新安排学习计划的方法,也是一种包括教育目的、学习本质、知识组织和使用、教育经验意义的课程设计的理论(Beane,1998),具有课程整合、与实际生活结合、师生共同参与研讨,注重实际行动等特质。 统整课程超越了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育内容的一种课程形态,它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分类为基础,从不同的分支科学中选取一定的内容来构成学校里对应的学科,从而使教育内容规范化、系统化,但是,这种系统化仅仅是学科内部的系统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由于规范化而使不同的知识相互割裂了。同时,由于学科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追求,使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也相互割裂。统整课程针对学科课程的上述弊端,以各种整合形式来挖掘和利用不同知识之间,知识,技能与能力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使它们形成有机整体。其次,统整课程作为一种课程组织的取向,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与本位价值的整合,儿童与文化的整合,学科、文化中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的相互整合,儿童认知发展与情意发展的整合。 幼儿园统整课程以幼儿与生活,幼儿与社会,幼儿与文化的整合为核心,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突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与幼儿的真实生活与社会经验相结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设计课程,并注重课程之间的统整性、综合性;在课程的组织与设计上,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幼儿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者,教师与幼儿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根据不同学者的意见,幼儿园课程可考虑下列不同方面的统整:

④ 幼儿教育课程现代化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 一 ) 幼儿园课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中国幼儿园课程的管理已经走向多元化和回自主化,而且会进一答步朝这个方向发展.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这种发展趋势,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全球化趋势和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影响着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幼儿园课程在管理层面上必须而且应该走向多元化和自主化;
(2) 中国地域广大,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均等,全国范围内课程的统一性和标准化不切实际;

⑤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相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质生活的总成。那么,我们今天说弘扬传统文化,是不是凡属传统文化或者说凡是老的旧的东西都该复兴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在一些人眼中,传统文化仿佛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它一出现,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另一些人则更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对它既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更不能有取舍之间的犹疑。

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其实是早在上世纪的五四时期就已经有过反思和激辩的,那个年代的青年曾经响亮地喊出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而陈独秀、胡适、鲁迅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人物。

但是,在高喊抢救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依然有必要回答一下“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才有弘扬的必要”这个老问题。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一种审视的态度,任何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理性的。对此,许多专家学者也表示,抢救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旧和倒退,而是要更好地认同与养护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并从中找到它的现代价值。

著名学者朱大可说:“传统文化应当接受普世价值的检验。所谓普世价值,就是被全人类所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像爱、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正义和教养等。凡是符合这些普世价值的传统文化,就可以被继承和弘扬,相反,凡是违背这些价值的,当然要予以抛弃。”对于一些人以“保卫民俗”为由发表的“磕头和作揖是典型的非物质遗产需要保护”等言论,朱大可认为这是“文化恋旧癖”在作怪:“磕头是奴隶人格的表达,它违背了人格平等的普世信念。在我看来,这是中国文化中最愚昧的部分之一,正是从这种磕头人格中产生了家长威权体制和国家专制主义,历史上整个东亚地区都曾受到这种文化的污染。”

而学者裴钰则对此看法不同:“在法理社会中,我们需要尊重个人的文化权利。一些旧俗的出现,本身就体现了多元化文化的兴起,这也是国际文化的潮流,早在198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就把‘西方文明’这门课程,变为‘世界文明’,引导学生从西方文明的单一视野,扩展为包括非洲、拉丁美洲、西亚和中国在内的多元化的世界文明。这是大势所趋。”他表示,传统文化需要理性和真诚的传承,而不是做作的“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博大精深的,想要一下就通晓或者无论是谁都通晓,肯定是不切实际和苛刻的。所以,像“京剧进小学”和某专家呼吁“全球读经、论语100遍”之类,才会招来那么大的骂声。

一网友说:“‘全球’这个提法很有创意,就像大跃进时中国的钢材一样,雄踞世界。除此之外,100遍是个什么概念?假如有耐心来个‘论语100遍’,一个星期读一遍的话,连续不断就要100个星期,差不多就是两年。如果比较忙,而且觉得老读一本书乏味,那读一遍休息一个月再接着读第二遍,大至上需要10年,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在10年时间内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总之我是绝对不会的。”

还有网友说,“作为‘国粹’的京剧,对它的弘扬,肯定不是以中国人人会唱为指标的。没弄清楚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的所有国粹恐怕都要遭殃。而喜欢京剧的没人搭理,不喜欢的偏要填鸭,这个拧巴的局面,我觉得不应该是国粹应得的待遇”。

裴钰则认为,京剧进小学,作为学生选修课是应该被允许的,但是,“我反对样板戏借着这一进程,僭越京剧的传统。有人说对传统文化的遗忘是可怕的,我却认为遗忘可以通过普及来弥补,可怕的是文化的僭越,用虚假和偏见制造的伪民俗、伪文化,这是弘扬传统文化中需要提防的最大问题”。

今年两会期间,有专家提出应该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建议,也在文化界激起很大波澜。北大教授孔庆东对此非常不以为然,他在博客里写道:“孔老师认为他们说得还不够狠,为了不忘我堂堂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政府应该下令,全国人民都写甲骨文,因为那些所谓‘繁体字’,也是从甲骨文、金文,一步一步简化来的……”

⑥ 我国当今幼儿园课程的实际状况是什么样的

在中国,从城市到乡村,从发达地区到不发达地区,尊重儿童、保障儿童权利,在学前教育中体现儿童的主体性等一些基本的学前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些理念通过行政手段和幼教工作者自发的行动,正在逐渐地转变为教育实践。可以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中国幼儿园 课程改革 的状况会渐趋理想化。 应该看到,中国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定位不会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中国幼儿园课程会从西方国家的幼儿教育中获取很多启示,但是最终不可能完全与西方国家实施的课程趋同。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儿童只是从属于成人,这种传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的变化。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文化和教育水平也相距甚远,这种状况的改变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迄今为止,中国的学校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哲学是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的,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经济状况和教育水准等有着切割不断的关系,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是不容易的。特别是,中国的社会文化对共同利益赋予极高的价值,教育以极大热情关注集体主义精神和共性的培养。这与西方社会祟尚个人的价值截然不同。在如此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价值定位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会给教育实践带来很多的问题。 在国家范围内,小学的课程改革也正在进行中,小学低年级课程的综合化和活动化已成定局,这对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在这种背景下,当今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 一 ) 幼儿园课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中国幼儿园课程的管理已经走向多元化和自主化,而且会进一步朝这个方向发展。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这种发展趋势,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全球化趋势和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影响着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幼儿园课程在管理层面上必须而且应该走向多元化和自主化; (2) 中国地域广大,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均等,全国范围内课程的统一性和标准化不切实际; (3) 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强调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让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只有多元化、自主化的课程管理才能保证课程改革朝此方向发展。 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 规定了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指导意见,而由幼儿园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自己的课程。 ( 二 ) 幼儿园课程改革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 在充分顾及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和知识的性质的前提下,中国的幼儿园课程不仅在理念上,而且在实践上会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尊重儿童活动的权益,满足儿童的需要,关注儿童活动的过程,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同时也会运用适合儿童的方式将社会认定的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儿童。各种来自国外的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国内的一些研究会对幼儿园课程改革产生进一步的影响。“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这一点不仅在理念上取得了共识,而且已经逐渐地在实践层面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近二十年来,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使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逐渐懂得如何摆脱传统思维方式,有效地将理性认识演绎为教育实践。例如,在教育实践中,课程改革已将注意力放置于处理好儿童生成的任务和教师预定的任务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一些既能适合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又能有利于儿童发展的课程必然会不断地涌现。 ( 三 )0 — 6 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 在中国,幼儿园课程历来被认为是为 3 — 6 岁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儿童设计的课程。近年来,幼儿园课程开始向下延伸,为 3 岁以下的儿童和家长服务,使 0 — 6 岁儿童的教育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向。出现 0 — 6 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1) 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让人们认识到 0 — 3 岁是人一生发展最为迅速和关键的时期,是开发人的潜能的最佳时期; (2)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协调主管 0 — 6 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的各种机构,使 0 — 6 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能得到一体化管理的趋向; (3) 由于出生率的下降,以及幼儿园教育服务功能的扩大等因素,一些幼儿园开始招收 3 岁以下的儿童,并以亲子学苑、家长学校等形式服务于儿童和家庭。 0 — 6 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使原本以养育为主的 0 — 3 岁儿童教育模式转化为保育和教育相整合的教育模式,也使 0 — 3 岁和 3 — 6 岁这两个年龄段之间产生了自然的衔接。 ( 四 ) 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 中国幼儿园的发展有逐渐依托社区的发展趋向。社区的服务功能正在扩大和加强,社区资源的综合运用正在受到关注。幼儿园依托社区、融入社区,其价值不只是限于运用社区资源,更重要的是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加强了对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的教育和服务,而这种教育和服务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和多功能的。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会给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思路和发展契机。 ( 五 ) 重视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 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在实践层面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师资水平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师资水平已经成了决定未来幼儿园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幼儿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最终是要通过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才能得以体现的。重视幼儿园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虽然不是幼儿园课程改革本身的问题,但是却是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学前儿童教育的师资几乎完全是经由学科教育的模式培养和培训的,大部分教师从理论到方法上对注重过程的幼儿园课程的把握都存在着困难。通过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不断反思和总结,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包括以全新的理念培养新一代的教师,并通过职后培训的方式对在职的教师进行再教育,等等,师资水平提高这一目标是可以达成的。 当今,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水平已经成为政府机构、学术机构和教育机构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会伴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而发生期望中的改观。

⑦ 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了哪些发展趋势

当今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 一 ) 幼儿园课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中国幼儿园课程的管理已经走向多元化和自主化,而且会进一步朝这个方向发展。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这种发展趋势,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全球化趋势和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影响着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幼儿园课程在管理层面上必须而且应该走向多元化和自主化; (2) 中国地域广大,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均等,全国范围内课程的统一性和标准化不切实际; (3) 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强调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让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只有多元化、自主化的课程管理才能保证课程改革朝此方向发展。

⑧ 伊顿幼儿园中国语言和文化课程包括什么

伊顿独特的中文课程不仅让孩子们 学会中文基础知识,同时加强他们对中国传统内文化的容理解。伊顿中文课程内容包括:儿童文学、儿歌、谜语、童谣、看图讲述、经验讲述、故事描述、故事读编、文学欣赏以及丰富有趣的绘本分享阅读等。

⑨ 如何促进蒙氏幼儿园中国化的发展

我国的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经历了一个从兴起到沉寂再到复兴的过程。当前,一批研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译著、专著和学术论文相继问世,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践迅速开展,蒙台梭利幼儿园教师培训日益规范化。为了更好地开展蒙台梭利教育实践,我们要促使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践研究系统化,进一步提高蒙台梭利教师培训的规格与质量,扩展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的范围,最终实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目标。当前,我国部分幼儿园开始尝试将蒙台梭利教育法引入幼儿园课程之中,也有很多研究者开始探讨在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种相关理论著作和实践研究报告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系统梳理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展望蒙台梭利教育法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勾勒出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践的概貌,促进蒙台梭利教育实践在我国的发展。 “蒙氏教育”顾名思义是以意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MariaMontessori , 1870~1952年)的名字命名的。1907 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 3 ~ 6 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1909 年,蒙台梭利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1912 年这部著作在美国出版,同时,很快被译成 20 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100 多个国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1913 年 ~1915 年,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仅仅美国就有 2000 多所。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他生命的发展是走向独立。通过具体的练习如生活基本能力练习、五官感觉练习、智能练习(语言、数学、科学)等形式,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蒙氏教室是一个小社会的雏形,孩子在其中学会尊重别人,接受别人,学习如何分享自己学会的知识技巧,学会如何领导别人。蒙氏教室提供了培养儿童情感智商的环境。蒙台梭利课程,包括感觉、动作、肢能、语言和道德发展等,使个体成为一个身心统整合一的人。“自由”与“纪律”合一,“个性”与“群体”兼顾。启发幼儿使他们有能力解决困难,适应新的环境,达到自我构建和心智发展。蒙氏教育的原则:以儿童为主 ——为的孩子打造的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充分的教具提供 —— 孩子是靠感官来学习的,我们提供给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发他的内在潜能。所以,设计一个适合孩子的生长环境,应该是能提供丰富的教材(包括自然的、人文的),以诱发他自我学习的乐趣。不“教”的教育 —— 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而主张籍由良好的学习环境,亮丽丰富的教具,让儿童主动去接触、研究,形成智慧。把握敏感期的学习 —— 0~6岁的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出现对不同事物的偏好的各种“敏感期”。蒙台梭利科学幼教法强调掌握儿童“敏感期”,而给予适切的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拥有一套蕴含无限教育价值的学具,这套学具利用幼儿感觉的敏感性,透过可供幼儿操作的教具,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吸收许多抽象的概念。尊重幼儿重复练习的特性,所有学具幼儿可以反复操作,满足幼儿生理心理上的需要。教师居于协助启导的地位 —— 教师必须放弃传统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从旁适时地给予儿童协助与引导,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动头脑、有智慧。父母才是真正的关键 —— 孩子的教育,并不只限于学校一隅,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是无所不在。在心爱乐园的亲子课堂中,家长不仅可以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还可以和宝宝一起上课,在课程中增进亲子感情。 分析中国蒙氏教育现状 蒙台梭利教育在幼儿园中传播的趋势是从沿海至内地,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单位办园、私人办园到教育部门办园,目前已遍及全国除西藏自治区外的二十几个省区和直辖市。早在20世纪初,随着《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文译本的出现,蒙台梭利教育即传入我国。当时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评价蒙台梭利说:她的努力和功绩,揭开了幼稚教育新篇章,使幼稚教育耳目一新。1914年,江苏省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1923年,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蒙养园,开办了两个蒙台梭利班(1926年因人事变更而停办),这些是蒙台梭利传入我国之初的情况。当时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同时接触了蒙台梭利教育,蒙台梭利教育一经引入,即受到国内幼教界的好评与欢迎。但处于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政治衰败、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幼稚园的数量极其有限,且多由外国支委会开办,国人办的幼稚园数量少、规模小、经费有限,无力采用被人称道的蒙台梭利教育。20世纪30年代初蒙台梭利博士致函中国教育部长,邀请中国派员赴罗马参加教师培训,并征集在中国采用该教育的报告及书籍,我国时任教育部长蒋梦麟先生回复称:你的教具颇多,但不甚经济,中国多采用设计教学法,教材取自生活,不需购置教具。又称中国没有实施蒙台梭利的报告文章及翻译的书籍等。教育部长之言反映了当时的实情,蒙台梭利教育虽受到称赞,但不适应当时我国的国情,因而未能传播开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国家的全面建设。当时政府提出了“全面学习苏联”的方针,中央教育部聘请了苏联幼儿教育专家,翻译了苏联的教材,以苏联的学前教育模式改造中国的幼稚教育。将西方国家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幼儿教育家均视为资产阶级性质,持批判、否定的态度。蒙台梭利及其创立的幼儿教育法同样未能免于批判,被冠以唯心主义世界观、资产阶级儿童中心主义、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教育、机械地感官训练、以轻度弱智儿童的教育来教育正常儿童等,遭到全盘否定。对蒙台梭利教育的批判是伴随政治运动的兴起而进行的,因此已不计其数了。长期批判造成的后果是:阻碍了人们真实地了解蒙台梭利其人及其教育;由于批判所持观点的偏颇,导致抵毁和扭曲了蒙台梭利教育;在实践中禁锢了蒙台梭利教育,致使无人知晓,更说不上采用了。 1978年以后,新的一页历史被掀开,学术界逐步走向务实,走向开放,走向纠正错误。打开了国门后,我国幼教界前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卢乐山先生从外部世界的幼儿教育中发现了蒙台梭利教育依旧存在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壮大,终于在1985年——中断了60年后——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卢教授编著的《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一书。1990年和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对外国教育各家名著丛书中,相继翻译了蒙台梭利的4本专著,即《童年的秘密》、《有吸收性的心理》、《蒙台梭利教育法》、《教育中的自发活动》。同时在大学的课程也中止了对蒙台梭利的批判,而代之以对蒙台梭利教育的客观介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境外的幼儿教育交流日益迅速,一些热爱国家、热心幼教的人士带来了台湾幼儿园实施蒙台梭利教育的信息,并拟将这一优质的幼儿教育方法提供给大陆的广大幼儿。他们找来合作伙伴,实施夙愿。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与台湾蒙台梭利启蒙研究基金会合作引进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项目,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及北京市北海幼儿园成为该项目的实验基地。1994年暑假,台湾派讲师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培训老师,秋季开学后便正式启动了“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实

⑩ 我国幼儿园改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在这种背景下,当今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 一 ) 幼儿园课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中国幼儿园课程的管理已经走向多元化和自主化,而且会进一步朝这个方向发展。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这种发展趋势,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全球化趋势和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影响着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幼儿园课程在管理层面上必须而且应该走向多元化和自主化; (2) 中国地域广大,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均等,全国范围内课程的统一性和标准化不切实际; (3) 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强调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让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只有多元化、自主化的课程管理才能保证课程改革朝此方向发展。 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 规定了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指导意见,而由幼儿园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自己的课程。 ( 二 ) 幼儿园课程改革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 在充分顾及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和知识的性质的前提下,中国的幼儿园课程不仅在理念上,而且在实践上会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尊重儿童活动的权益,满足儿童的需要,关注儿童活动的过程,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同时也会运用适合儿童的方式将社会认定的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儿童。各种来自国外的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国内的一些研究会对幼儿园课程改革产生进一步的影响。“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这一点不仅在理念上取得了共识,而且已经逐渐地在实践层面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近二十年来,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使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逐渐懂得如何摆脱传统思维方式,有效地将理性认识演绎为教育实践。例如,在教育实践中,课程改革已将注意力放置于处理好儿童生成的任务和教师预定的任务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一些既能适合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又能有利于儿童发展的课程必然会不断地涌现。 ( 三 )0 — 6 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 在中国,幼儿园课程历来被认为是为 3 — 6 岁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儿童设计的课程。近年来,幼儿园课程开始向下延伸,为 3 岁以下的儿童和家长服务,使 0 — 6 岁儿童的教育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向。出现 0 — 6 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1) 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让人们认识到 0 — 3 岁是人一生发展最为迅速和关键的时期,是开发人的潜能的最佳时期; (2)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协调主管 0 — 6 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的各种机构,使 0 — 6 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能得到一体化管理的趋向; (3) 由于出生率的下降,以及幼儿园教育服务功能的扩大等因素,一些幼儿园开始招收 3 岁以下的儿童,并以亲子学苑、家长学校等形式服务于儿童和家庭。 0 — 6 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使原本以养育为主的 0 — 3 岁儿童教育模式转化为保育和教育相整合的教育模式,也使 0 — 3 岁和 3 — 6 岁这两个年龄段之间产生了自然的衔接。 ( 四 ) 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 中国幼儿园的发展有逐渐依托社区的发展趋向。社区的服务功能正在扩大和加强,社区资源的综合运用正在受到关注。幼儿园依托社区、融入社区,其价值不只是限于运用社区资源,更重要的是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加强了对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的教育和服务,而这种教育和服务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和多功能的。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会给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思路和发展契机。 ( 五 ) 重视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 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在实践层面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师资水平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师资水平已经成了决定未来幼儿园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幼儿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最终是要通过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才能得以体现的。重视幼儿园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虽然不是幼儿园课程改革本身的问题,但是却是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学前儿童教育的师资几乎完全是经由学科教育的模式培养和培训的,大部分教师从理论到方法上对注重过程的幼儿园课程的把握都存在着困难。通过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不断反思和总结,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包括以全新的理念培养新一代的教师,并通过职后培训的方式对在职的教师进行再教育,等等,师资水平提高这一目标是可以达成的。 当今,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水平已经成为政府机构、学术机构和教育机构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会伴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而发生期望中的改观。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