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特点和经验
⑴ 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了哪些发展趋势
在中国,从城市到乡村,从发达地区到不发达地区,尊重儿童、保障儿童权利,在学前教育中体现儿童的主体性等一些基本的学前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些理念通过行政手段和幼教工作者自发的行动,正在逐渐地转变为教育实践。可以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中国幼儿园 课程改革 的状况会渐趋理想化。 应该看到,中国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定位不会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中国幼儿园课程会从西方国家的幼儿教育中获取很多启示,但是最终不可能完全与西方国家实施的课程趋同。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儿童只是从属于成人,这种传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的变化。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文化和教育水平也相距甚远,这种状况的改变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迄今为止,中国的学校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哲学是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的,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经济状况和教育水准等有着切割不断的关系,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是不容易的。特别是,中国的社会文化对共同利益赋予极高的价值,教育以极大热情关注集体主义精神和共性的培养。这与西方社会祟尚个人的价值截然不同。在如此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价值定位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会给教育实践带来很多的问题。 在国家范围内,小学的课程改革也正在进行中,小学低年级课程的综合化和活动化已成定局,这对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在这种背景下,当今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 一 ) 幼儿园课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中国幼儿园课程的管理已经走向多元化和自主化,而且会进一步朝这个方向发展。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这种发展趋势,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全球化趋势和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影响着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幼儿园课程在管理层面上必须而且应该走向多元化和自主化; (2) 中国地域广大,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均等,全国范围内课程的统一性和标准化不切实际; (3) 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强调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让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只有多元化、自主化的课程管理才能保证课程改革朝此方向发展。 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 规定了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指导意见,而由幼儿园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自己的课程。 ( 二 ) 幼儿园课程改革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 在充分顾及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和知识的性质的前提下,中国的幼儿园课程不仅在理念上,而且在实践上会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尊重儿童活动的权益,满足儿童的需要,关注儿童活动的过程,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同时也会运用适合儿童的方式将社会认定的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儿童。各种来自国外的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国内的一些研究会对幼儿园课程改革产生进一步的影响。“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这一点不仅在理念上取得了共识,而且已经逐渐地在实践层面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近二十年来,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使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逐渐懂得如何摆脱传统思维方式,有效地将理性认识演绎为教育实践。例如,在教育实践中,课程改革已将注意力放置于处理好儿童生成的任务和教师预定的任务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一些既能适合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又能有利于儿童发展的课程必然会不断地涌现。 ( 三 )0 — 6 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 在中国,幼儿园课程历来被认为是为 3 — 6 岁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儿童设计的课程。近年来,幼儿园课程开始向下延伸,为 3 岁以下的儿童和家长服务,使 0 — 6 岁儿童的教育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向。出现 0 — 6 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1) 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让人们认识到 0 — 3 岁是人一生发展最为迅速和关键的时期,是开发人的潜能的最佳时期; (2)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协调主管 0 — 6 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的各种机构,使 0 — 6 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能得到一体化管理的趋向; (3) 由于出生率的下降,以及幼儿园教育服务功能的扩大等因素,一些幼儿园开始招收 3 岁以下的儿童,并以亲子学苑、家长学校等形式服务于儿童和家庭。 0 — 6 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使原本以养育为主的 0 — 3 岁儿童教育模式转化为保育和教育相整合的教育模式,也使 0 — 3 岁和 3 — 6 岁这两个年龄段之间产生了自然的衔接。 ( 四 ) 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 中国幼儿园的发展有逐渐依托社区的发展趋向。社区的服务功能正在扩大和加强,社区资源的综合运用正在受到关注。幼儿园依托社区、融入社区,其价值不只是限于运用社区资源,更重要的是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加强了对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的教育和服务,而这种教育和服务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和多功能的。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会给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思路和发展契机。 ( 五 ) 重视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 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在实践层面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师资水平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师资水平已经成了决定未来幼儿园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幼儿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最终是要通过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才能得以体现的。重视幼儿园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虽然不是幼儿园课程改革本身的问题,但是却是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学前儿童教育的师资几乎完全是经由学科教育的模式培养和培训的,大部分教师从理论到方法上对注重过程的幼儿园课程的把握都存在着困难。通过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不断反思和总结,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包括以全新的理念培养新一代的教师,并通过职后培训的方式对在职的教师进行再教育,等等,师资水平提高这一目标是可以达成的。 当今,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水平已经成为政府机构、学术机构和教育机构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会伴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而发生期望中的改观。
⑵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
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实版施并贯穿权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幼儿园施加教育影响的一种中介,以引导和促进幼儿朝着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方向发展。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启蒙性;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生活性;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幼儿园课程的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幼儿园课程的潜在性。
以幼儿的实际生活和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设计每个月的主题,并围绕主题精心设计适合幼儿发展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观察、研究、制作、讲演、习礼、卫生、表演、游戏、歌咏、欣赏十项,组成了有目的、系统的生活中心单元。以适应环境和时令的儿童生活为经,以幼儿的观察、研究、制作、讲演、习礼、卫生、表演、游戏、歌咏、欣赏等十种活动为纬。组成各个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整个的生活单元。
⑶ 幼儿园课程论的特点
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特点: 1、启蒙性: 3至6岁的儿童虽然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仍需睿智的引导者的引导。幼儿园教育就应该成为这样的一个引导者。因此,幼儿园课程自然也就担负着启蒙的基本任务。所以,幼儿园课程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去开启幼儿的智慧和心灵、萌发他们优良的个性品质。 2、生活化: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幼儿园教育目标内容的广泛性,也决定了保教合一的教育教学原则。儿童只能在生活中学生活、在交往中学交往、在做人中学做人。所以,幼儿园课程带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课程内容要来自于幼儿的生活,课程实施更要贯穿于幼儿的生活。 3、游戏性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他们的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在幼儿园课程中,学习与游戏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幼儿的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能让幼儿在其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发展。因此,幼儿的游戏活动本身就是幼儿园课程结构中的重要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即使在教师专门设计、组织和指导的学习活动中,“游戏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即要符合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为此,《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4、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 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主要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周围世界,他们只有在获得丰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幼儿的这种具有行动性和形象性的认知特点,使得他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成为其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也使得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性活动为基本的存在形式。 对幼儿来说,只有他们在活动中的学习,通过直接的经历、感知和相互作用,他们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他们才能理解这种学习的价值。离开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体、生动的活动,幼儿园课程往往就缺乏了鲜活的生命力。所以,脱离了儿童的活动和直接经验,教学就会变成记忆力的训练。 5、潜在性 上述幼儿园课程的种种特点,决定了它与中小学课程的另一个不同点,即课程的潜在性或隐蔽性,即通过环境影响幼儿的的发展。有人甚至将其视为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的最根本的不同。
⑷ 我国幼儿园改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在这种背景下,当今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 一 ) 幼儿园课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中国幼儿园课程的管理已经走向多元化和自主化,而且会进一步朝这个方向发展。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这种发展趋势,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全球化趋势和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影响着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幼儿园课程在管理层面上必须而且应该走向多元化和自主化; (2) 中国地域广大,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不均等,全国范围内课程的统一性和标准化不切实际; (3) 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强调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让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只有多元化、自主化的课程管理才能保证课程改革朝此方向发展。 2001 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 规定了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指导意见,而由幼儿园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自己的课程。 ( 二 ) 幼儿园课程改革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 在充分顾及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和知识的性质的前提下,中国的幼儿园课程不仅在理念上,而且在实践上会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尊重儿童活动的权益,满足儿童的需要,关注儿童活动的过程,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同时也会运用适合儿童的方式将社会认定的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儿童。各种来自国外的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国内的一些研究会对幼儿园课程改革产生进一步的影响。“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这一点不仅在理念上取得了共识,而且已经逐渐地在实践层面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近二十年来,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使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逐渐懂得如何摆脱传统思维方式,有效地将理性认识演绎为教育实践。例如,在教育实践中,课程改革已将注意力放置于处理好儿童生成的任务和教师预定的任务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一些既能适合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又能有利于儿童发展的课程必然会不断地涌现。 ( 三 )0 — 6 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 在中国,幼儿园课程历来被认为是为 3 — 6 岁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儿童设计的课程。近年来,幼儿园课程开始向下延伸,为 3 岁以下的儿童和家长服务,使 0 — 6 岁儿童的教育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向。出现 0 — 6 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1) 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让人们认识到 0 — 3 岁是人一生发展最为迅速和关键的时期,是开发人的潜能的最佳时期; (2)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协调主管 0 — 6 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的各种机构,使 0 — 6 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能得到一体化管理的趋向; (3) 由于出生率的下降,以及幼儿园教育服务功能的扩大等因素,一些幼儿园开始招收 3 岁以下的儿童,并以亲子学苑、家长学校等形式服务于儿童和家庭。 0 — 6 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使原本以养育为主的 0 — 3 岁儿童教育模式转化为保育和教育相整合的教育模式,也使 0 — 3 岁和 3 — 6 岁这两个年龄段之间产生了自然的衔接。 ( 四 ) 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 中国幼儿园的发展有逐渐依托社区的发展趋向。社区的服务功能正在扩大和加强,社区资源的综合运用正在受到关注。幼儿园依托社区、融入社区,其价值不只是限于运用社区资源,更重要的是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加强了对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的教育和服务,而这种教育和服务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和多功能的。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会给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思路和发展契机。 ( 五 ) 重视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 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在实践层面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师资水平有很大的关联,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师资水平已经成了决定未来幼儿园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幼儿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最终是要通过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才能得以体现的。重视幼儿园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虽然不是幼儿园课程改革本身的问题,但是却是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学前儿童教育的师资几乎完全是经由学科教育的模式培养和培训的,大部分教师从理论到方法上对注重过程的幼儿园课程的把握都存在着困难。通过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不断反思和总结,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包括以全新的理念培养新一代的教师,并通过职后培训的方式对在职的教师进行再教育,等等,师资水平提高这一目标是可以达成的。 当今,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水平已经成为政府机构、学术机构和教育机构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会伴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而发生期望中的改观。
⑸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有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启蒙性;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生活性;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幼儿园课程的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幼儿园课程的潜在性。
⑹ 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实践研究与国内外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地点概述;目的、人物:一般要包括历史事件的六要素(原因/、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概述: 1949年10月1日、统一的道路、叙述:是相对简短:一般都会加入分析讨论,偏重发表个人观点 如。1949年10月1日,并且偏重结论 叙述、论述,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国庆仪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经过。 2、结果),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偏重发生过程 论述:经过八年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