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理想的小学课程
A. 说说你20年后的理想
指挥大军灭了日本
B. 20年后医生是什么样子,小学生作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20年后的我终于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20年后的我,站在讲台上,正在教这些才刚刚步入小学生活的一年级孩子们,学习拼音。当我向他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如果他们知道答案,一只只小手就会高高地举起,还大叫道: 老师,选我回答! 如果他们不会,那一双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就会望着我,好像在说: 老师,这道题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啊? 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会下课把他叫到我的身边,轻轻对他说: 你是第一次犯错,我可以原谅你,谁没有犯过错误呢?可是,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那么,我就会让你写检讨书了,还要让家长签字。知道了吗?
20年后的我,带着孩子们出去游玩。带他们去公园,来到花草旁边,告诉他们小草有生命,不可以践踏;来到池塘边,告诉他们,不可以捕捉小鱼,要爱护他们;来到垃圾桶旁,告诉他们,有垃圾要扔进垃圾桶,绿色的桶是可回收垃圾箱,比如:废纸、塑料、金属类的东西;红色的桶是不可回收垃圾箱,比如:纸巾、果皮、剩饭剩菜等。
20年后的我,在灯光下,认真仔细的批改同学们的作业,有错的圈出来,打个叉;对的打个勾。作业全对、字写得好的是优星;有错的无等地。虽然上了一天的课,很累,但是看到同学们那一份份整洁、干净的作业,我就心满意足了。 躺在床上,回想起小学时候,同学们在一起谈论各自的理想,不知是否都像我一样,如愿以偿了。
C. 20年后的理想是什么
我会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通过我的刻苦钻研,能治疗世界上的各种疑专难杂症。什么属癌症、白血病、艾滋病、非碘性肺炎,都将被我攻克。我会把我的医疗经验进行总结,写成书发表出来,使更多的人能够掌握它,用它去为更多的人服务。
D. 什么是理想课程
一是课程观念的融合。
教师应当认识到:教育即生活,课程也是生活。学科课程不是为生活做准备,学科课程就是生活本身。学科课程与生活课程双向融合,需要教师具有培养“整体的人”观念,促进学生品格和能力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探究中建构自己。培养“整体的人”不是将学科知识简单叠加,而是要求教师有整合思维,打破学科界限,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将学科课程与生活融合,形成对学科、生活和自身的整体认知、全面理解和把握。
二是课程内容的融合。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学科逻辑为主线建构的,优点是方便知识的传授和快速获得间接经验,缺点是学科与学科、生活割裂;生活课程是以学生兴趣和需求为基础,以心理逻辑为主线建构的,强调脱离书本,通过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优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生活感受,缺点是不系统、不连贯。
学科课程与生活课程并非水火不容。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来自哪里、数学是如何建构的、数学如何走向生活应用……这些是学科知识,生活化的数学则包括数学史、数学家、数学故事等内容。再比如风筝课程,内容包括风筝的历史、风筝的诗歌、风筝的制作、风筝的绘画、风筝的歌曲、风筝的动力等,包含了历史、文学、艺术、科学、工程、数学等学科内容,通过对风筝的探究,可以让学生用学科思维看生活、用学科视角看世界。
三是学习方式的融合。
探究是学科课程与生活课程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一种是对学科的探究,一种是对生活的探究。实现学习方式融合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的探究生活化、生活课程的探究学科化。
学科课程是生活的压缩与抽象,教师要求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科知识就必须进行生活化解读,将学科知识回归生活,才能让学生走近学科,感受学科的魅力。
需要警惕的是,学科课程探究生活化能让学生学习兴趣更浓、课堂氛围更活跃,但学生的学习不一定更有成效。这是因为学科课程探究生活化不是学科学习的全部,学生在对学科与生活深刻理解后的自我重新建构才是最重要的,经历这一过程的学生才能“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比如小学数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一课的学习难点是长方体的线与线、面与面的关系和空间想象。有的教师创设“切土豆”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切土豆的过程中感受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线、面关系,在趣味盎然中突破了难点,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建构。
生活课程探究学科化,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生活课程学习中的经验绝对化、思维肤浅化、收获碎片化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生活本质。比如“身边的植物”主题活动中,教师帮助学生用数学方法统计植物种类、用语文方法描写植物、用科学方法研究植物、用美术方法绘画植物……生活探究学科化,开阔了学生探究的视角,让探究变得立体、丰富、有效、有深度。
学科课程与生活课程双向融合、深度融合,才是课程的理想形态。
E. 20年后的我作文三年级100字
现在是2014年,现在我是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20年后是2034年,20年后我不会再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夜晚,我躺在床上睡不着觉,月光透过窗户落到我的身上。轻轻的,柔柔的,在我的身旁形成了一层光晕。不知为何,我想到20年后去看看20年后的我是什么样子、什么工作;20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环境是什么样。这个念头如野草一般,在我的心底疯长起来,一发不可收拾。
这时,一个声音在我的心底响起,孩子,你真的想到20年后吗?我可以帮你实现这个愿望。我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心底的声音又说,我们必须先准备一个厚厚的口罩,不然就会肺功能衰竭。准备好一切后,我到了20年以后。
到了2034年,我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灰色,灰色,入眼皆是灰色。天是厚厚的灰色,地是沉重的灰色,房屋是浅浅的灰色,大树是灰色的,鲜花是灰色的,就连人也是灰色的。我在灰色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定睛一看,那不就是20年后的我吗?我连忙上去问,你在干嘛?我在清洁空气。现在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人类和动物都快生活不下去了,这也催生了一个伟大的职业的诞生——空气净化员。干这个职业的人得有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你看见我手上的这个东西了吗?它就是空气净化器,可以净化空气。这个空气净化器的电压不能稳定,非常容易爆炸。嗨,都是因为我们以前没有保护环境,所以地球才会变成这样。
F. 20年后的自己。4年级小学生作文
例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20年后的我终于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20年后的我,站在讲台上,正在教这些才刚刚步入小学生活的一年级孩子们,学习拼音。当我向他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如果他们知道答案,一只只小手就会高高地举起,还大叫道: 老师,选我回答! 如果他们不会,那一双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就会望着我,好像在说: 老师,这道题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啊? 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会下课把他叫到我的身边,轻轻对他说: 你是第一次犯错,我可以原谅你,谁没有犯过错误呢?可是,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那么,我就会让你写检讨书了,还要让家长签字。知道了吗?
20年后的我,带着孩子们出去游玩。带他们去公园,来到花草旁边,告诉他们小草有生命,不可以践踏;来到池塘边,告诉他们,不可以捕捉小鱼,要爱护他们;来到垃圾桶旁,告诉他们,有垃圾要扔进垃圾桶,绿色的桶是可回收垃圾箱,比如:废纸、塑料、金属类的东西;红色的桶是不可回收垃圾箱,比如:纸巾、果皮、剩饭剩菜等。
20年后的我,在灯光下,认真仔细的批改同学们的作业,有错的圈出来,打个叉;对的打个勾。作业全对、字写得好的是优星;有错的无等地。虽然上了一天的课,很累,但是看到同学们那一份份整洁、干净的作业,我就心满意足了。 躺在床上,回想起小学时候,同学们在一起谈论各自的理想,不知是否都像我一样,如愿以偿了。
G. 20年后的小学学校可能有什么
首先,各种多媒体走来进了课堂,注意,是那源种人类现在还没有的发明出来的高科技.你凭借自己的想象,看看可能会有什么.还有,老师就不一定是真人了,可能是机器化的.同学们也不用拿书了,只要怎么怎么样就能....这些都需要你展开想象的.这就好写了吧
H. 小学日记《20年后的我》
哦!会找一个像样的男友,办一个盛大的婚礼幸福的生活在一起。what about you?
I. 理想的小学学校究竟该是什么模样
导读
无论是近两年小升初出题思路的大变动,还是近两天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亦或是几年后可能会出现的“摇号入学”政策......这些改变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为什么大家都受其所累?教育的理想状态究竟是什么样子?
集体爆发的大吐槽
除此之外,小升初阶段性评价题型的大转变让家长摸不着头脑:“学校教授的知识和考试内容不能完全契合,想让孩子脱颖而出,只能盲目求助于辅导班”;西安摇号入学政策的公布更是让家长们焦虑:“这不是变相炒房吗?”教育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才对呢?
学校本该是天堂的模样
《论语》中,孔子言:“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成人的世界里尚且最忌惮不平等,更何况尚未懂事的孩子呢?尽量予以每个孩子以公平的教育环境,就是这个社会最好的教育,与最健康的发展模式。
我们无法站在教育部的高度去统筹全局或是指挥教育工作,除了以上井喷式的吐槽——老师抱怨学生难管、工资低,家长抱怨升学择校累、师生关系问题多......
为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们实实在在能为孩子做些什么?也许“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起来看看“大陆外”的教育情况。
去过深圳的人应该都知道,走过福田口岸的那座桥就到了香港。深圳人似乎都热衷于把孩子送到香港上学,每天在这两座城市之间来回奔波的孩子人数大约有3万之多,辛苦程度比郑州的孩子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向往的究竟是什么?
事件一
家里有小孩上幼儿园的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要不要给老师送礼?不送礼的话孩子会不会被冷落?但孩子去香港上学后,家长再也没有操心过这些事情。
一个大陆陪护孩子每日过关的阿姨,因为收了家长100元红包,后来学校查到后,立即就将这阿姨开除。也有不少孩子家长把内地习惯带到香港,不过每次送礼总被严正警告不可以,因为对于一个香港老师来说,这就是受贿,如果被举报那可是要掉公职的,而且是一生抹不去的污点。
这只是个小例子,但实际上是教育腐败的标准案例,家里一个小孩刚上幼儿园,你就会面对这样的问题,这难道不是整个体系的失败?内地哪个家长不为这事儿操心?现在教育最大问题之一是社会关系影响到师生关系,让人喘不过气来。
案例中这个阿姨收红包被开除的事件只是香港教育体系的侧影,但正是这种严苛的监管制度约束,使得香港老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纯粹而简单。老师也会回归到教育本身,更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
成人的世界里尚且最忌惮不平等,更何况尚未懂事的孩子呢?尽量予以每个孩子以公平的教育环境,就是这个社会最好的教育,与最健康的发展模式。
事件二
小孩第一天去香港上学,家长把他送到深圳口岸坐校巴,炽热的太阳底下,一个50多岁的香港女老师,正把孩子一个个地搬上校车,汗水浸湿头发。后来家长才知道她是幼儿园的校长。
校长每次开家长会或是举办活动都会亲自接待,带领老师在门口迎接家长和小孩,并亲自主持室内演讲,语气和蔼可亲,没有半点官僚气派。
这和我们所接触到的学校校长截然不同。与敬业工作态度相照应的,是香港在教育上雄厚的优质师资力量和高薪收入报酬,幼教老师平均月薪三四万港币,整个中小学教师薪资领跑亚洲。
见微知著,香港对孩子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在全球名列前茅,是除伦敦以外,唯一一座有5所大学进入了国际排名前200的城市。
这对老师和家长来说都是很大的启发,在吐槽之余,能否从自身一点一点地开始改变。老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用专业的教育理念来上课、管理学生,让短暂的学校生活变得高效、更有价值。
家长则不再盲目,用科学和理性的视角来看待升学,与孩子共同进步,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对教育现状的诟病,一起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