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课堂提问技能指导
①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学习积极性的形成与学习动机激发有着内在联系。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认知内驱力,正面引导自我提高内驱力,合理利用附属内驱力;结合教学内容有机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学习的目的;循循善诱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通过学习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学习以至于人生的境界,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持久学习动机的根本途径;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2.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维持学生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
(1)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学生的错误反应,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可以对学生说:“有进步,谁能再补充一下”等。
(2)上课期间,教师应该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针对他们的作业内容、完成方式等说一些支持的话,并认真倾听和接受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教师布置任务以后,应该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察看每一位学生的作业情况,积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要只注意个别学生。
3.教给学生认知技能,掌握思维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问题解决过程我们常常看到:尽管新的学习对象具有共同因素,学生已有的概括水平也较高,但学习者仍无法解决问题,对新的学习内容不能产生迁移,究其原因是缺乏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即合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
② 新课程形势下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如果教学技专能高,就能够更属好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反之如果教师教学技能不高,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教学能力的大小可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乃至以后进一步学习深造甚至以后的工作。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奠基工程,相应地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多方面的技能。
③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应注意什么
“努力创设生来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作自为教学建议的第二条已明确写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积极的探究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也多次提到,要“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可见,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总是伴随一定的情景而产生,而知识的获取也需要溶入情景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有明确目标、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景,使学生处于一种急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由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问题情景创设的有效与否,关系到能否将学生的视力“聚焦”,能否将学生的思维“聚变”,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兴趣和后续学习的动力。
④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行为有哪些方面的创新
第一,要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方面的整合,是新课程根据现代人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教学评价中必须首先予以关注的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深厚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任何一门学科,其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与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同时,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智慧、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造就人格的主要方面,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木,不仅强调学科的价值,更要强调学科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断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起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具主体性,行为更加具有个性化特征。具体的行为表现主要有,对能体现个人风格、特点的体态语言的主动运用;主动变换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并且表现出交往方式的多样、程度密切等特点。调查结果显示,小学教师对体态语言的特有偏好,不仅仅是由于体态语言形象、直观,便于小学生接受。同时,它还是小学教师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就体态语言的特点而言,体态语的使用与人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在表达过程中使用的多少,往往能出个体的主体性及其特征。小学教师较多地使用体态语言,较频繁地变换与学生的交往方式等,则应是教师在教学中,行为主体性特征的表露,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独特理解的一种真实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是以个体的主体性得到解放为前提、以其个性的张扬为标志的。不仅如此,我们在地教师行为形成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小学教师认为“教育观念”对他们的教学行为的形成影响最大。我们认为,在小学教师教学行为上表现出的这种变化,是与当前小学教学考试制度约束的减弱和新的教育理念畅行密切相关的,是教师主体笥得到解放的结果。
第三,小学教师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特别是注意让学生主动学习。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行为方式上,有明显差异的方面不是很多。但是,小学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是细致与周到的,他们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往往能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师生互动、媒体的交替变换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教师的这一行为特点,将对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四,教育观念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在教师职前教育中,新的教育观念的灌输是必要的,这在我们原有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是有不足的。其次,小学教师在教学行为方面的特征是鲜明的,因而对其中特点突出,且教学意义明确的教学行为,可以进行特征描述、行为选取,进而使之转化为教师职前能力培养的内容。例如,对学生进行体态语言的运用训练;对学生进行课堂组织、管理、评价等行为的模拟演练,特别是围绕着诸如探索式、合作式学习的组织与指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等能力培养的行为习得,将更为有实际意义。
第五、 教学是质变量变的过程,教学行为要关注学生行为的变化,还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改变。教学行为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提高教的水平,必须了解学的性质、学的过程。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骆伯巍说:“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及作业变易的过程。”我一直认为这是对的,并以之指导我的教学行为。但是现在通过学习哲学和新课程理念,并把哲学和新课程理念结合在一起之后,才发现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的相互转化过程。质量互变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最普遍的规律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十分关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骆伯巍的学习定义中恰恰缺少人的精神世界。认同这一观点的许多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存在着缺陷:其一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求引起学生“行为变化”和“作业变易”,只求质的变化而没有注意量的积累,只求达到教学目标而忽视学习过程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其二是只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不重心灵素养的陶冶,只看到学生外显的可测的行为变化而没有关注学生内隐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能力倾向上的改变,而心灵的改变势必是缓慢的、渐进的。归根到底,是违反了事物量变质变规律,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语文不但有很强的工具性,还有很强的人文性,语文教学不但要看教学的结果,更要看教学的过程,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外在行为,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总之,通过新评价方法的实施,重建课堂教学文化,使课堂教学从教师权威走向师生平等,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学科走向学生,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预设走向生成,最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让生命涌动的课堂出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
⑤ 如何用新课程理论指导课堂教学
一、如何评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有的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变成了机械、刻板的操作。有的教师把“自主、合作、探究”写在黑板上,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每节课照着去做。有些实验探究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基本上学生没有思维活动……教师只培养了学生机械的动手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看似热闹,实际上只是形式而没有实效。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是机械套用。究竟需要不需要合作?值不值得探究?教师缺少深刻的思考。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或者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法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二、如何评价课堂气氛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于是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显示启发式教学,便采用边讲边问,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成为较低认知水平的“填空式问题”,一节课竟能提问上百次。试问这样不停地碎问、乱问,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吗?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学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
新课程还强调建立新型的、和谐的、民主型的、开放的课堂气氛。于是有些学生上课太自由化了,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想闹就闹……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现代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最多的应是鼓励、尊重。但在强调师生之间这种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同时不要忘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要的纪律制度和规范的要求是学习的必备保证,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是学生发展,以及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所不可缺少的。
三、如何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于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掌声鼓励”……进行笼统地评价。这样廉价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无论学生对问题回答得如何,都会得到教师的表扬,无论课堂上学生怎样不守纪律,从不给批评。久而久之,学生变得很浮躁,他们还会在乎表扬吗?他们还会对破坏纪律、影响到他人的学生感到羞愧吗?一味表扬,正如一味处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对有过错或偶有过失的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太多地去动用什么语言的脑筋。而是要言之有物,行而有效。尽可能由“评价无痕”做到“教育无痕”,从而形成学生的自我评价,做到学生评价的自主内化。
四、如何评价认知目标的完成
完成认知目标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务,但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法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许多观摩课,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常常采取回避的处理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无任何收益。
五、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看教师:是否创造了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度,是否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否统一了教学的规范性和创新性,是否落实了知识、情感、思维、技能等目标。
一堂好课不应是自始至终的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高科技现代教育技术的集中展示。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而在于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它留给人们的应是思考、启示和回味。
⑥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让课堂有效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普及推广,探讨如何开展英语课堂教学,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促进中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县级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着手出发,结合新课程下的有效教学理念和看法,提出了新课程下县级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有效性的策略。 一、县级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英语教学的新理念也渗透到县级高中英语教学的课堂之中,县级高中也迈向了新课改的大道,开始普及新课程。然而,县级学校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也就面临着大的调整与完善和创新的抉择。新课改后令人可喜的有下面四个方面:(1)师资力量的提升:如今县城高中英语教师的师资逐步扩大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大幅度提高,本科学历教师增多;(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除常规教学的黑板,录音机外,较为普遍地使用了多媒体,它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于一体,多媒体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营造了一个集音、像、画于一体的教学氛围。多媒体技术通过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增加课堂容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3)授课模式的多样性:打破了教师单一授课的模式,出现了任务型教学模式与研究探索型学习等多种模式;(4)重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更为注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些和过去的英语教学相比,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但与此同时,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下,学校的长远发展与高考成绩紧密相关,我们无法真正做到每节课都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以及在教法上实现改变创新,从而没有真正保证到每课都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为什么这样讲呢?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将大量的时间用在琐碎的知识点的重复学习上,尤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问题:(1)英语课上基本上是老师单纯的传授讲解课,要么是枯燥的语法课要么是机械的练习课,教师过分注重对语言知识的讲解,过分强调记忆的能力和机械的训练,容易忽略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起到引导作用这一点,其实真正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不能获得足够的发言的机会,很多学生还是学的哑巴式英语,只会做题,不会交流。(2)教学中采取的多是教法单一,即老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这样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即对信息的提取和信息的处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使学生长期下来都无法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及交际能力。(3)关于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问题:课件可以使抽象的内容更为具体,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可以不使课堂教学的节奏过于缓慢,甚至很大程度上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有吸引力。使用多媒体能带来如此多的好处不得不使我们容易借助它来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呈现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在讲解语言语法知识时不用费力费时地整黑板的板书。但是,在其优越性的下面,我们忘却了它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的工具。所以,我们容易在课件的制作上去追求技术含量和美观,从而运用些图片或是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课件的内容却没有真正实现帮助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目标。很多老师还不能够很好地把握好教学的稳度,有时几张图片一张接着一张地播放过去,却不注重幻灯片的内容要结合语言进行教学。结果,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连思考的时间也没有,更不用谈及获取语言运用能力及技能的培养的机会。 因此,要实现新课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县级所有一线英语教师就需要注意以上所谈及的较为普遍的几个问题。 二、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实就是用好的教学方法和好的教学手段去进行一切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新改革的环境下,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与运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过去大家都只重视考试成绩,却不太重视学习的过程,忽视学生学习权利和学习感受,漠视学生间的差距差异,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这样最终的话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与发展,这些称不上是新课程意义的有效教学。现在倡导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并不是简单的课程传递过程,而是一个课程的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有效教学提倡教师运用好教材、不局限于教材,积极开发并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普通高中新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究性与问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知道的少到知道的多,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学生对于学习由不喜欢到喜欢,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最主要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乐意主动学习。 怎样做到有效教学?教师可以从现有经验—认真思考—开展活动—开拓创新四个方面去摸索去探究。新课程有效教学包含的教学理念有:(1)有效教学重视开发利用课程的资源。(2)有效教学讲究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与学生参与的程度。(3)有效教学重视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4)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的成效和策略,成效即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5)有效教学注重自我评价与反思,教师应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 三、新课程背景下县级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之我见 基于上述的理念和看法,我在想作为一名县级中学英语教师,该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呢?下面就谈谈本人对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策略的理解及我的一些做法。 首先,整体把握好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明确新教材的要求,转变教学的模式,从而才能适应新教材的发展。新课程理念的确立是新课程发展的根本。今年是我教授新教材的第五年了,此套新教材共10本书(必修5本,选修5本),每本书有5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几个模块且主题明确。我认为新教材的优点有很多:内容新颖,体裁多样化;学科间相互渗透,贴近生活,很大程度上扩充大家的知识面,提高大家的鉴赏力;课程编排上科学合理,图文并茂,帮助学生进行预测与思考;词汇表达丰富,练习设置有梯度,有利于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不仅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各方面的培养。有了这套好的教材的同时,我们老师更应该科学合理灵活地加以使用,老师只是要扮演引导者和带领者的角色。我们县级一线老师要尽快转变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行为和方法,顺应新课改的潮流,真正利用好教材来贯彻新课程的理念。 其次,课前要对课本和学生进行宏观把握,把握单元的内容与结构及学生的整体情况、个体情况,讲究策略的前提下去科学客观地整合教材,思考如何来提高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具体的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 1.注重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主要是指老师在课堂教学前要制定教学方案(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老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教学目标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之前所设想的行动和要达到的目的与期望。教学目标是贯穿教学过程中的主干线,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调整控制作用。教学目标具有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明确教学重点的作用。课堂教学前,在教学目标第一任务确立后首先要宏观把握书本,对新单元内容进行必要的增舍重组,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围,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或启发学生思考、讲述教学外的相关知识。 2.宏观把握学生,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进行综合的权衡,采取科学的,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宏观上采用相应的检测手段,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相应的补救措施。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自经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和参与性活动理解知识,体验课程。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为出发点,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学中还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总之,要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挖掘英语课中的各种兴趣点,以确保切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再者,课前准备工作做好后,课上如何将准备的工作与实际学生反应相结合,就要看老师怎样去实施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课上的每一个细节,巧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和。主动调控,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要单纯的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要善于结合其它教法作为辅助,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我们可以创造情境来导入从而进行教学:通过图片或者视频或是小故事或者是相关内容的一些介绍来作为引子,把学生带入到话题之中;如果要更进一步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的话,我们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采取讨论或者是辩论的形式去去切入主题话题。最佳的学习英语的方式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亲身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亲自去领会语言的真谛。 最后,老师要善于进行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意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尽管课前有精心准备,但在课堂实践后必定能发现改进的地方,这样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帮助自己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更为重要地是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四、教学案例分析 本人就近期所教的必修三第二单元的‘Healthy Eating’中的所展开的一课为例来介绍下我的做法。这堂课是一堂写作课,也结合说和读两个方面,说主要体现在回答问题与辩论,读就是读reading task这部分。课上,首先,我用warming up中所学的知识作为导入:“There is no doubt that everyone has to eat, and we’d better eat three kinds of food each day, Can you tell me what are they?”“They’re energy-giving food, body-building food and protective food.”“ But they’re still some kinds of food we’re not to eat often, just like this kind…..” (此时我就展示汉堡,鸡翅,薯条的图片),之后问学生Where can we eat them?学生就回答麦当劳呀肯德基呀等等。进一步问Why don’t we always eat these foods?大部分学生回答县城距离市区还有一段距离,相对不是很近。然后提出设想:Suppose our government want to build a McDonald in our town ,what do they think about? 在这个环节上我就注意去把握课堂上学生的每一个变化和反应,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看法观点,但基本有两大派,根据具体情况,我将全班学生分为两个部分,让他们快速阅读课后阅读这篇文章,一部分读“FOR”另一部分读“AGAINST”并让他们找出支持和反对的观点。麦当劳是一家快餐连锁店,自然而然地就谈及了FAST FOOD,快餐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既然本单元主题是讲健康饮食,那当然要谈及快餐了。所以我就安排学生进行辩论:正方讲快餐的优点,反方讲快餐的缺点或是不足,在辩论的同时,我把他们双方的观点记在黑板上,最后我就跟学生们一起将他们所提到的优点缺点总结概括了一下,从而形成了以下几个要点:①快餐方便,节约时间;②既可以在快餐店里吃也可以带回家吃;③店里环境干净,舒服;④服务周到,食品质量有保证;⑤但从营养角度讲,却不够营养。此时学生要进入的下一个环节就是根据这些要点进行写作,可以适当添加些细节。课堂写完后,当场点评学生的作文。我认为这节课所采取的教法和做法都能够将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这节课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得到充分锻炼。 不可否认这个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注重了师生间的交往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也是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探索的一个过程,其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只有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才能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五、结论 新课程下的课堂要达到其有效性就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与运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它不是简单的课程传递过程,而是一个课程的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我们要在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权衡和课本单元内容的整体把握,课前精心准备,恰当地整合处理教材结构;课上关注学生个体的表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后反思每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除了文中提及的几个方面,还有更多的地方还待我们不断地去体会、反思和改善。
⑦ 新课程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要想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首当其冲就是要制订一个恰当的教学目标。可是,现在有些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时,养成了“教学目标是个筐,什么东西都直接往里装”的习惯,殊不知,这样做教学目标就变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拿《包身工》这篇文章来说,《包身工》是夏衍的一部报告文学,教学时我们要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包身工的含义、鉴赏文章丰富的语言内涵、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掌握点面结合的写作技巧等。
针对本次比赛李老师讲的这堂课,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能看出课前他做了充分准备,制订教学目标时,考虑得也相当充分。他课堂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了解包身工制度,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文章中社会背景的作用,感知文章内容,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技巧,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文章中的句子。可以说,他的这个教学目标涉及面较广。试想,一堂课40分钟,而要讲的知识点如此之多,就算是把这些内容读一遍也要花十几分钟呀。若是老师口若悬河地讲着,学生这边脑子里刚进点东西理解,那边知识点又蜂拥而至,他们如何应对,唯一能做的就是机械地配合,根本就达不到让学生学到东西的目的。所以,一堂课,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选好一个角度,把问题讲清楚,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参透。其实,我认为,《包身工》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重点:(1)背景材料的描写及其作用。(2)几个人物描写的作用。(3)语言鉴赏及写作技巧。故而,在第一课时,只要抓住当堂课的一个要点讲就可以了。有些年轻教师上公开课时,总是怕漏了这漏了那,担心教学内容涵盖面不全,会让人误解为能力不强,为了显示自己对文章掌握得通透,对教学游刃有余,明明是三个课时才能讲完的内容,他却硬生生地挤压成一节课讲完,所讲内容都是蜻蜓点水,没有一个问题讲透。
美国课程学家泰勒曾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动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每上完一堂课,我们应当静心反思,学生学到了什么?其实,教师的教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学,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学。因此,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我认为,一次良好的教学,学生应当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而不是只有部分学习好的学生参与、课堂部分环节参与、部分时间参与和形式性的无效参与。李老师在讲《包身工》这篇课文的时候,创意很新颖,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导入和结束课程。上课伊始,李老师就以“你感到幸福吗”为导入,全部学生大声地回答道:“不幸福!”在课堂结束的时候,老师又以“你感到幸福吗”为结束语,全部学生又整齐地大声地喊道:“幸福!”看似热闹的课堂,不觉得有点滑稽可笑吗?难道一个班上70多名学生都是一个母亲所生,有着同样的情感领悟及生活体验?着实让人难以接受。虽是新颖的形式却让人感受不到愉悦,同样的默契令人无语,看似热闹的课堂却显得极为做作。李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想努力营造充满欢声笑语、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可当你一味地去追求形式、营造气氛,殊不知已经失去了课堂的纯真本性――真实与自然。
要想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应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只要愿意主动思考,不论答案如何,教师都要给予中肯的评价,而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就算学生的答案完全背离原意,我们也应该说:“你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的,如果你仔细考虑,也会回答得很好的。”或是这样说:“你的回答很有创意,值得探讨,或许你换个角度,会领略到不一样的意境。”我想,如果学生遇到的都是这么通情达理的老师,他们肯定都会争先恐后地抢答问题,而如果学生遇到的都是钟情于“否定”的老师,那么,他的课堂必定是毫无生机,哪怕你是“狂风”,也“吹不起半点涟漪”,从而又形成了老师唾沫横飞,学生埋头苦记的老景象,返回了灌输式的传统式教学,还何谈教学,何谈课改,何谈教育?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鲁纳也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现在很多高等学校的教室里都安装了投影机。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已经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可见,必要的辅助手段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有的老师在借助多媒体上公开课时,并没有遵循多媒体教学的规律,而是“为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缺乏实用性,且对多媒体的认识存在误区,常以花哨为标准。应知道,多媒体是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花瓶,多媒体的作用应是画龙点睛,而不是多此一举。由此我建议,教学课件务必简单实用。
以上是我个人浅薄的看法,如有不当请同行指正。其实,我也是属于文章中“年轻老师”中的一个,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鞭策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研读更多的理论书籍,然后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写出更多的心得体会。
⑧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是如何贯彻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有什么效果
新的设计初中语文教学说
一个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二,新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新的核心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如何体现?其基本原理是什么?
三,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把重点放在具体的内容是什么?
一个新的核心课程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理念
1.1任课教师提前规划的行为,是一种教师教育和课程标准,如确定教学目标和学生目标的基础上,教学效果的预测,规划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形成教学过程的整体构思。从内容上看,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准备似乎是一件事,但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行为科学,系统科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教学设计为理论基础,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程序和理论,强调学习需要的学生从一开始的分析,确定学生的行为,分析学生的课堂学习任务的起点,预计学生的学习行为,选择可行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的预期变化发生,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
1.2对教学设计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指导教学设计值,特别是设计师的课堂知识的本质特征。
很长一段时间,教学一直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以通过这方面的知识或理解的过程中处理信息的任务,学习过程被认为是头脑中再现仓库存储信息。传统的课堂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强调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记硬背,机械训练。往往是基于这样的教学教材,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呈现出强劲的封闭。在这种应试教育课堂的概念和传统的教学设计的影响下,往往有严重的缺点:
首先,沉重的课本,青年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课本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考试也主要是测试学生的课本知识的掌握,权威教科书所扮演的角色,教学变成一个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是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教科书教给学生知识体系。
二,重结论,轻过程。太关心的结论,却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试图走捷径,学生灌输现成的结论,但被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 [2]
1.3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到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弊端,作为一种理论来指导新课程应如何促进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的课程改革六项具体目标,包括前四的课程定位,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并提出具体要求:
“太多的重点放在传授知识改变路线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校本课程结构,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个九道设置的类别和比例的经验教训,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全面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复杂,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和经验的基础上,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BR p>改变过分强调课程实施接受学习,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
从上述规定我们可以看到,新的课程应该是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堂的本质特征:首先,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关注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但作为学生的个人生活全面改善;其次,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互动和合作,乐于探究积极构建过程中。
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学生积极构建课堂教学中,学生必须克服重量轻的材料,重量轻进程结束的转变,从注重老师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缺点学校,在一个字,教给学习。
决心要学会教,,采取学生组织以学校为中心的课堂。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为了打破材料的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或满堂问,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不是简单地为了掌握一些知识,能力点为教学目的,但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越来越多的人的整体素养提高学生的关注。教师以学生为他们的个人生活与平等,建立一个新的概念,学生与学生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成为生命过程,从而激发活力的课堂教学。评估成功的一个教训,先看看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
决心学习教,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话,到“学习设计教学。”加涅把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和事件,强调“在任何情况下进行教学,其目的是为学习过程提供支持,”一般来说,教学外,包含了一组学生,企业内部流程设计学习活动,以支持。“他甚至强调说:”为了避免过多的说问题,最好的办法可能是要记住:上一节课的交流是促进学习,偏离这一目标成为纯八卦。 “ [4]
1.4为了真正落实以学教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应注意:
1.4.1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活动作为真正的起点。
课堂活动开始的出发点是什么?许多教师都习惯于从教科书中开展教学活动,确定起点的逻辑系统,但不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基本的教学活动,以寻找一个起点。虽然新的课程设计教科书的逻辑体系是不容忽视的,但不是在心脏的教学,而不是教师如何教教材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起点。学生应该放在教学的出发点和中心位置,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预测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过程中精心的策划,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的角度媒体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善于换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学生思维的位置,规划课堂。
1.4.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自学开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
◆明确和具体的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成功概率的估计动机=×估计成功的价值,而经验的结果将再次体验成功的欲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认知与情意必须同时抓学生的表现,包括对学生的教学要求的差异成功的机会,也有差异,实施教学,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
◆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关系。真诚地关心每一个学生,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得到重视和及时,合理,公平地评价学生的问题,答案,以及其他行为。
◆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对自己是什么,以及如何学习有一定的酌情权。 [5]
1.4.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参与。
低效的课堂上经常有“超过四小”的现象,即统一学习更多的个人自主学习少;接受学习,探究式学习;老师表示学生表达少;快速学习表达少得多学习缓慢的表达。新的课程设计,以增加学习的机会,在自己的学生参加,并努力改变这种局面。 [6]
◆在课堂上水平结构的变化。更改一个统一的整体课堂学习模式,全班统一学习和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方式转变学生与学生,生活,多向互动的组织来实现。
◆合理分配有限的课堂时间。第一教学后,充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避免长期被动聆听学生,让学生做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上的区时间。
◆引导学生思路,展示思维过程,拓展思维空间。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和机会澄清的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心理活动的强度,应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障碍遗漏和错误理解思维策略。
◆专注于课堂学习和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沟通,让学生养成独立生活中良好的生活习惯的研究。
二,新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新的初中学校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的设计应结合语言教学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教学习教学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的性质,团结和人性化的一个“工具”,它的基本概念,正确的教语言学的基本规则,并在其精心制作的一个新的论述,“积聚”,“情绪, “实践”三个概念发生了好几次,新课程强调和重视。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课程和教学设计应遵循的法律语言学,注重积累,注重感知,注重实践。
2.1重点建设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 “专注于语言的积累是非常突出的一个要求是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经验的语言教学课程标准,我们的传统的继承。
2.1.1积累了非常广泛的语言,方式有三种: BR p>◆语言积累,语言积累应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积累语言材料,如掌握基本的文字符号,如积累了大量词汇积累语言材料是语言的发展。
二是积累语言模型,如记精彩的古代和现代的话语,文本和等。语言模型通常含有丰富的词汇,深刻的思想,良好的情绪或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法的成功故事。累积的语言模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训练,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是法律语言的积累,或积累意义上的短语。在漫长的模仿学习和语言实践,通过反复曝光,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直觉,形成犀利的语言的感性接触到法律语言的敏感性。因为中国学习“的特殊功能主要是不知道的积累,但“感觉”的积累是不可能突飞猛进,但只有微妙的。“[7]
◆文化积淀一定的文化知识,包括了解,喜欢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感悟优秀文化精神,有一定的文化品味。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语言也体现在各种各样的文化,语言学习不仅是掌握语言,但也是一个文化的学习和感染两种语言的积累。学习和文化内涵,也促进语言发展的一种手段。语言学习到一定程度时,文化的积淀就会成为一个关键因素,提高语文素养。
◆生活体验。语言学习和生活非常密切的联系,语言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一种高尚的人生理想,并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语言学习的唯一依据,只有持续发展。[8]
2.1.2注重语言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
◆要积累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语言,在课堂上充分重视,以确保时间。
◆积累在于毅力,培养学生的意识和习惯的积累,才能真正实现积累的数量提高语文素养的飞跃。如办卡作为一个学习程序阅读和学习笔记,使学生逐步养成了一个习惯;
◆强调文本语言材料的积累。初级解决方案小学识字任务,进一步加强教学,尤其是作为一个初中语文词汇发展的基础上,应该是一项优先任务教学,使学生在初中可以积累一定数量的扎实书面词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
◆强调读书,朗朗书声回到教室。应该让学生学会享受阅读,认真背诵,使我的心灵,“文心兰”相谐振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朗读时,大脑思维最活跃的人体器官的活动,而不是默默时活跃。允许学生阅读长期坚持,验收规范的语言,优美的语言感染熏陶,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感语中的。
◆注意背诵背诵作文累积的精华语言,提高语言综合素养的积累写作范式非常有帮助。要加强背诵指导,让学生在课外和朗诵诗歌,古典散文尽可能在课外完成和背诵。
◆让学生广泛阅读,大量的阅读,这是一个关键语言的积累。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扩大读取表面,增加阅读量的兴趣。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它还提供了义务教育在校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广泛阅读“过程中,把实施课程:第一,在阅读和阅读习惯,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二是实施良好的教科书在课堂上设置的“经典阅读”的兴趣,坚持“阅读课”,三是探讨的话题阅读作业,引导学生进入阅读在过去的全面研究。
2.2情绪专注于
的课程标准指出:“语言学习与沉重的情绪体验和感知特性。 “要注意语言抗炎作用的影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独特的经验。 “应该让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以解决学生的独特的经验,体会和理解。 “语言教学应着眼于市场情绪的积累,使用。 “相比与以前的大纲,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丰富的文化语言课程,强调语言的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看法。
2.2.1所谓的“感知”,实际上可以分为“情”和“启蒙”两个心理过程。“感觉”或“摸”,“摸”,这个过程中的细节和当地文字作为对象。但这个过程是过渡性的,触发性,心理读者瞬间流经“看到”的发展方向。所谓的“启示”,即,外侧向内侧,周围的角落。这种所谓的“表”,“微”,也就是文字细节和地方,这里所说的“礼”和“a”的含义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文本。情绪是从细节上的文字和局部知觉的整体意义的面向文本的理解,掌握复杂心理过程。
传统的阅读观念,阅读是一个过程,接收和反映文本;情绪读数的看法是,阅读是一个意思施工过程中的阅读视野,文本意义的感知。来源有两个,1是文本本身,另一个是读者的之前的知识和经验。由此看来,阅读理解,其实文本的各部分之间,文本和读者之间的体验积极建设进程的意思。[9]
2.2.2所以,情绪读数的概念,语言教学和启发的意义是什么?什么语言教学中应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的先读教情绪情绪,由启蒙运动感,第一感启蒙,因此,语言教学,阅读文本,让学生工作的一些“感觉”教学应该是学生接触语言的起点,
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知的文字,让学生揣摩情感的文字 - 触摸语言,情感经验感官体验的文本是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独立阅读。 ,感情的形象。为了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时间,学生目不转睛,潜心阅读的文本,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记录他们最初的真正的阅读体验。要加强对问题的认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调整教学思路。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布置学生准备时间“熟悉的文字,“开始一点点的考试预备学校开始解释的情况下,文本,或组织学生到周边预定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不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其实有很多学生在排演中,并没有真的很难成为熟悉的文字,在这种情况下急于开展教学活动,不会阅读“起点”,却忽略了阅读和阅读过程中的必要的经验,效率自然很低。
◆注重整体感知课文语言教学探索意义的作品,分析,不仅要在文本的具体内容结合的感受和经验,扩大,也从总体上把握意义的文字作为目标。
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有一个流行的做法:“选择您最喜爱的段落读。”这种方法似乎反映了从表面上看到的选项,让学生学习尊重,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价值的表现,而忽略了其本质是整体感知文本,扫地,任意肢解文本,相反的感知必须尊重法律,因为每个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的教训,当地始终是存在于整个的人,作品文本阅读情绪的完整性,注意文本结构效应。阅读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文本的整体把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文本解读,把握“度”。胡感,感启蒙的的文字情绪和当地离境的细节,但它看起来的文字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含义的文字作为一个整体虽然是一个“度”,这给文字的同时,制约着当地的当任何的约束和自由发挥,当它是模糊和毫无意义的过度阐释的文本超出文本的整体意义的解释。语文教学感性和理性,正确的解释过度倾向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情绪的重要性意义。阅读重要的作用,情绪的理解和探索的基础教学。
2.3
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应着眼于实用的语言技能,培养这种能力也应该练习语言的主要途径。 “应该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语言规律。 “力求反映在实际的教学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的机会。 “总之,语言是学习,而不是教会的,语言教学应着眼于语言实践
2.3.1语言实践,概括地说,是使用的语言,那就是在各种场合,大脑,舌头,眼球运动,移动的耳朵,手,和其他行为通过口语和写作,完成特定的任务。语言教学实践在阅读,写作,教学,教学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应体现。
>
2.3.2注重语言实践,语言教学应注意:
◆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来设计课堂。例如,阅读教学,如果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相关结论控制的目的,许多教师不自觉地以解释的主要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的相关结论。教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集中学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日益全面的人类发展,这个过程需要的教学阅读学生在老师的独立阅读实践过程的指导下进行,然后,在教学设计,学生的阅读为主线,以自然学生自己的经验作为教学开始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问题,而确定教学理念的基础,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练习阅读,学会阅读法律作为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创设情境,所以接近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学习,激发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动机,教室里听,说,读,写活动贴近百姓口语和写作活动,使学生运用他们的知识,语言技能的形成。
◆实践化进程。多见于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总结的过程中,亮的缺点:缺乏分析参与在阅读速度太快,咀嚼不充分得出结论为时过早讨论缺乏差异消失得太快,享受合理的解释缺乏太快,缺乏整合的阅读结束得太快了。[10]实践为导向的教学中应注意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和见解。
◆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加强语言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新的亮点。语言课程,全面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重心,自觉地指挥学生大量的读取和写入,使用的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而不是从语言,语言演变成唯一的活动是不是一个壳。
再拿建设的重点,侧重于感知,练习语言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将永远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会少艳丽,会有更多的语言本身更多的努力,它将使一个更简单而有效的教学。
⑨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补充哪些新的教学技能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仅从知识传授者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将发生新的变化。
(一)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中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不仅是学习掌握知识,还有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可以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二)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同的两粒砂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学生的差异。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
我校的分层次教育也是针对不同的学生……
(三)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最终结果,使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学生的潜能发展和身心发展。
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主。
(四)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为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思维过程。
所为重过程就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揭示知识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
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感知——概括——应用”这样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由“感知到概括”,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知识的结论。第二次飞跃由“概括到应用”,这是把知识结论应用于实际过程。显然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种主要信息交流方式:
1、以讲授法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教师施,学生受。
2、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
3、以讨论法为主的三项交流方式,师生之间相互问答。
4、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探讨,做实验。
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过的最佳过程。很显然,后两种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种方式最佳,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风格。
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协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
(六)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受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师生关系显然不平等。
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识、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
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能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三维目标:态度、情感、价值观)。传统的教学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了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是造成学生厌学和课堂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七)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现代教学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明确这个问题,就不能准确分析和判断今天教师的课是否有个性风格,是否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科书的处理上。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教师并不是教科书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
由于新课程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也改变了课堂中旧的师生关系,教师由权威者变为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获取者。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担负的责任,更多的体现是促进,因此教师必须补充“促进学生发展”的技能。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具备的教师技能
(一)人际活动技能
教师传统的基本功如口语、写字、板书、绘画等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财富,不可丢弃。但这些基本功大多是在“知识传授”时所使用的。当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时,教师需要“促进发展”的基本功,教师新的技能也将应运而生,其中教师的人际活动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包括倾听、交流、沟通、合作等。
1、教学中的倾听技能
倾听:非常认真地,全身心地听对方的意见和感受。听过倾听,教师可以领悟学生生命的存在。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的情感,倾听学生的思想,倾听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区别,倾听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传授者的教师,是个习惯了的“说话者”。他代替了许多应该是学生的活动,由此丧失了许多倾听的技能,而作为促进者的教师,也要提倡“沉默是金”,教师的沉默,可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余地。
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只是体系的呈现者为主。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其角色行为应该体现在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真正为学生创设一种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真正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适于探究的空间,为学生提供舞台,要从“说话的强者”变为积极的“倾听者”。
作为成长中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可能遇到困难和问题。学生的心扉被打开,他们会随时把自己的欲望、需求、情感、思想、焦虑、不满等向老师倾诉,希望获得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作为教师则必须从学生有意无意的表达中听出其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解学生。
好的教师应当是机敏的倾听者。教师在倾听学生讲述时不应只是保持沉默,还要从学生的发言中听出其确切的言下之意,要努力理解发言者见解中的关键点,并做出正确判断。同时还要与发言者进行目光、形体的交流,必要时还要用提问或确认的方式,进一步理清思路。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不允许有旁观者的,它本身要求参与。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既要注意倾听,又要以伙伴的态度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活动中感悟学生的需要,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生成自我。
传统的师生关系式接受关系,教师是中心、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是听众,因而教师没有倾听意识和习惯,虽然目前不断强调,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不当的倾听。
不健全的倾听:教师的倾听只是为了满足自我需要,因而只关注符合自己需要的声音。
虚假的倾听:教师只是表面上的听,并没有对学生的需要、创造性的火花给予应有的关注。
错听:把学生的真意扭曲或丢失,取而代之的是主观臆断。
不耐心的听:学生的表达没有结束,便组织继续表达。
2、教学中的沟通技能
新课堂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为基础的。没有沟通,就不能体现课堂中的多元体性,这是新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教学中的沟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系列的沟通。
在教学中,教师是否能真正理解学生的立场和看法,在对话中形成共识,则需要教师学会并运用好沟通的技能与技巧。因为在新的课堂中,师生之间要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考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师应以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而要实现这一切,是离不开课堂中的全方位沟通的。
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学生渐渐失去自我,不能提出问题,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有选择地学习,在学习中离不开教师,不会讨论协作。在新课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平等的条件下,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回自我,树立信心,确立自我,使学生获得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心理状态,进而才能真正使其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师生间的对话是互动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取得了学生的信息后,要给予回应。教师要把自己的理解、态度、意向和想法传递给学生,是师生之间沟通的主要组成部分。
3、教师回应的主要方式
(1)认可:表示已经听到,希望继续说下去。
(2)重复:重组、总结。
(3)自我暴露:一种恰当的方式进行插话,对学生所谈内容,就自己的经历或经验做出回应。其作用一是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二是可以起到“去权威”的作用。
(4)鼓励对方。
4、教学中的合作技能
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
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合作,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校际之间、学校与社会等。
(1)合作的特征
整合性:合作是教师与学生个人之间的整合。
协作性:合作的过程有沟通与交流。
互动性:最后要达成共识。
(2)合作的基本要素
合作首先要有一种合作意识,心态应该是开放的,持宽容的态度,彼此信任。
合作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三个和尚没水吃”)
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的责任。
有好的合作方式以及学生全心的投入。
在学生之间,要分工、交流、互动、尊重事实,最后形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互相帮助和启发,形成荣誉共享的意识。
(3)教师间的合作的形成
互动式合作:教师间以沟通对方为主要方式进行合作,如交流看法、沟通情况、讨论协商、集体备课、共享教学资源等。(表现为个人之间、自由松散式)
研究式合作:教师间以学习、研究为目的进行的合作,如教材的讨论学习,针对某个问题展开的合作性研究、听评课等。(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
互助式合作:教师间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合作。如班级教师组、综合课程、集体教育学生等。(实现教学目标)
(4)教师之间合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不要忘记他人的感觉:友好、接受、支持。
合作者之间要有相互依赖的感:在确立合作目标、资料共享、互换角色、相互交谈时,要认真吸取他人的意见,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异议。
要有责任感:积极参加活动,虚心向别人学习,开自己的课堂。
合作要有计划性,保持长久。
(二)学习指导技能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原因:
(1)以往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合作摸索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以讲授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很少让学习通过自主实践,如查阅资料、讨论、制作、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自主选择地学习。限制了学生的参与愿望,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对学生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或逆反心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2)学习目标主要定位在知识掌握这一层面上,没有真正实现学生内在素质的提升。
以往我们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比较狭隘,使得“教”与“学”均停留在获取知识这一层面上,学生虽然通过了考试甚至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整体素质提高不大,“高分低能”已成为基础教育的“当然”评价。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是学生一方面的事情。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历来与教师的“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如何“教”直接影响学生如何“学”。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要求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
2、教师指导行为的变化
(1)积极地旁观
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2)心理上的支持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各种恰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3)方式上的引导
在新课程中,教师少讲或不讲,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教师必须参与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新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师在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合作的同时,也要注重教育学生守纪。教会学生自律并不会妨碍他们创造性的发挥,只会促进他们的学习。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关键在于促使其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终身受益。
3、教师应具备的学习指导技能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既有理念上的,也有实际操作能力上的。就理念而言,教师要不断学习,理解新课程中所倡导的理论、方法的精神实质。把握好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如自主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之间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与探索性学习的关系。新的学习方式与以往的学习方式的关系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就实践能力而言,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科学地设计、认真地操作,及时地总结。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就要在学生的学习上做科学有效的指导,首先教师要丰富自己。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相应的五个教学步骤:①创设问题情境;②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③观察并占有资料;④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⑤检验或验证。
这里所说的问题不是教师所说的问题,也不是教材中所规定的问题,更不是为提问题而提问题。
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让学生决定研究的问题,使他们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
(2)建立材料“超市”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设想,选择不同的材料,把主动选择、支配材料的权利交给学生。
而不是用“典型”材料把学生一步一步逼向“目标”。用“典型”材料,学生的认识方向肯定正确,经历肯定顺利,结论肯定“规范”。实际上完全是教师设计好的“圈套”,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一种假性的“自主探究”。
(3)活化学习中的教科书
教科书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教科书提供的内容、思路、方法、结论是基本的,一般性的,不一定是最佳的。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正确、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活化教科书,努力使自己的课源于教科书,高于教科书,为学生自己学习拓展途径。
(4)建立研讨的“网站”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所观察到的现象是丰富的,其中往往有非本质的现象,甚至有的是错误的,所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也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因此,让学生把观察的现象或对某个事物的认识用语言表达出来,不仅会引出许多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可以引导学生从事物的相关联、运动的变化中认识事物,自主探究的意义才能充分体现。
(5)延伸科学的“课堂”
教学活动受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及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参与程度、深入程度都不够。有的放矢的延伸课堂,让学生在课外带着明确的目的探究学习,同时教师进行合理的内容组织,必要的方法指导和技术帮助,并建立有效的反馈途径,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开放式教学。
(三)课堂组织管理技能
新课堂管理——为个性的张扬创造条件
1、课堂上要多一些允许
(1)允许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2)理解“上课打哈欠的学生”。
(3)允许学生说“老师,对不起,我没想好”。
(4)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教师在教授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应该随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在动态中形成。
2、新课堂管理的涵义
课堂管理的涵义不应仅仅是应付混乱,维持秩序以及教师对学生错误行为的管教,更主要的是,营造并形成良好的教室气氛。课堂管理不是对学生的消极控制,而应是师生的共同行为,师生之间彼此的尊重、相互接纳、安全轻松的学习。
3、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也是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指班集体的情绪状态,它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的行为可以决定课堂气氛,而这种气氛又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整体的教学效果。
(1)支持型课堂气氛的特征
自信与信赖
宽容与主动
自发型与多样化
无需担心集体压力与他人的眼光,有创造的去思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2)防卫型课堂气氛的特征
恐惧与不信任
控制与服从
策略与操作
班集体处于戒备状态,担心受到批评与指责,倾向于无意外的常规活动。
4、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要
(1)理解感受
理解学生所表达的内心感受,包括正面与负面的、快乐的与不快乐的、满意的与不满意的。
(2)赞赏式鼓励
要经常使用“做得好”、“不错”、“试试看”、“说下去”、“再考虑一下”,使课堂气氛缓和或产生欢乐的语言。
(3)接纳意见
接纳来自学生的建议、意见,把学生的思想整理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4)善于发问
向学生发问,有意引导学生,能贯彻一条启发性的线索,从而引发学生的自发、参与的行为。
5、教师应具备的课堂管理技能
(1)教师要有调控课堂气氛的技能
教师对心理调整不仅仅是学习注意力的调整,还需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兴趣、合作态度、创新意识、自主意识等等给予调整和支持。良好的课堂氛围调控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幽默的语言、合理的组织与灵活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活动的组织技能
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教师讲、学生听的组织形式外,要注重探究、研讨、调查、实验等多种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并要根据这些方式的特点组织教学活动。
(3)合理使用评价、奖惩、提问等管理方法的能力
教师要从新的理念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自主性,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要有利于班级整体的学习。
(4)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能力
要有豁达的心态,要清醒的认识到,在信息时代,学生某方向长于教师是非常正确的,要善于引导、善于应变。以支持呵护的态度对待,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教学设计的技能
1、新课程中教学设计的变化
体现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上,教学内容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以往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教学目标是围绕知识的获得而确定的,新课程则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因而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标准的。
(1)教学设计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建构而服务
以往教师采用的是教师引出问题,归纳讨论,学生模仿练习,巩固记忆。
学生在学习中处于接受地位,而新课程要求要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而开展,教师的主要活动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必要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总结,归纳,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是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帮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2)要把握好主要教学变量的设计
以往教学设计一般只围绕教师的教学来进行。只要教师教的活动设计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就基本完成了。但在新课程中,影响教学的因素明显增多了,不仅要设计教师更要设计学生,要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做出预想,为教学过程的受阻做好必要的准备。
2、教学设计原则
(1)把握指导教学设计的教学思想——一切围绕着学生
(2)把握课程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学生素质的提高
(3)把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要侧重于学生的参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各个环节要有得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获得技巧,使他们在主动探索、发现中构建自己的知识,形成素质。
(4)把握课程教学过程的中的各个环节
一是教师教的方法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法、作业法等。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往往关注教师教法的设计,学生学法常被忽略。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把学法设计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教法”应适应“学法”。同时还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师自身的条件和教学的空间环境等因素。
(五)教学的评价技能
1、教学中的学习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学生学习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用来确定学生的学业情况,表达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同时,还能反映出课程方案的优势和缺陷,为教师的教学反馈提供必要的信息。它还影响着教育者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影响着教学的方向。
2、倡导运用多层次、多角度、多形成的评价策略,准确描述学生的发展历程。
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其基本要求是评价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只通过单一的评价是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
(1)分层次评价:就是依据学生成长的变化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层评价,如学生学习表现性评价、认知水平评价、学习品质评价、实践能力评价等。
(2)多角度评价:要从反映学生学习、成长的方方面面因素出发,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评价,学习的自主性评价,学生的情绪状态评价,学习的过程评价,学习的结果评价等。
(3)多形式评价:指评价可以量化的,也可以是质性的,或者综合的。如测验、考试、观摩和记录、学生的自我评定等。
3、教师应具有的评价技能
(1)把握确定评价目标的三要素:理念、对象、手段
目的的确定受制于确定者的教育观念。不同理念指导下的评价目的是不同的。同样是考试,可以定位在筛选和选拔人才,还是定位在激励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上。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评价目标也是不同的。同时还要考虑评价的可行性。我们目前对学生评价主要是激励而非“宣判”。
(2)把握评价方案设计的三个方面
评价内容:测试教学内容,收集学生作品,观察学生表现。
评价方法:测试法、观察法。
评价的操作策略与方法:评价要求公正、准确。在设计评价的操作时,一定要有科学可行的策略和有效的方法。
如:测试——试题难易是否得当。
观察——测试法、观察法。
(3)把握评价操作原则
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进行评价操作的重要准则。
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按计划实施,这是客观的需要,但在操作中要因地、因人、因时,有一定的灵活性。
对评价者做好必要的说明和方法指导。
许多评价方式是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来完成的。教师需要与合作者进行必要的沟通。
(4)恰当利用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的利用是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其特殊的作用。教师对这种作用的利用与挖掘的意义更为重大。教师在利用评价结果时要注意:
总体上要与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一致,即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具体的评价结果使用上与评价的目的相一致。
评价结果的利用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来使用,恰当的使用,效果异常明显。评价结果的利用要注意策略,使用是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⑩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提问如何有效提问
注重学生全体,而且你的提问要能引发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