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M的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发
㈠ 小学美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可以做怎样的课题研究
小学美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可以做怎样的课题研究
课前精心备课,选择合适的教学过程。一堂课成功与否,与课前准备工作的好与坏有直接关系。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如查阅各类信息资料、储备丰富的相关知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准备合适的教学手段和用具,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应变能力,积累处理学生生成问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教师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创造性地整合、加工、运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教学学生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㈡ 谁知道如何利用当地教学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具体地说,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一种课程。
实践证明,国家课程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在推广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国家课程普遍暴露出诸多脱节现象。第一,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各个地区的,但是,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不同,教育需求各异,国家课程很难全面顾及每一个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第二,国家课程与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是面向所有基层学校的,由于全国各地基层学校的办学条件差别很大,有些学校难以全面达到国家课程的既定要求。第三,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是面向全体学校教师的,而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和学科之间的师资质量参差不齐。第四,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由于国家课程的编制周期和修订周期间隔较长,教材老化和知识陈旧成了某些学科的通病。
相对国家课程来说,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为老师最了解学生需求、能力、兴趣和特点,所以他们能够开发出学生满意的校本课程,并且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改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能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校本课程的开发减少了外界对课程的控制,扩大了教师的自主权,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
虽然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形式,但是他们之间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在推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应该允许开发一定比例的校本课程。而推行校本课程的学校,也不应该贬低或排斥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是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的。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校和学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每所学校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必须进行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和学校内部环境分析。只有了解了本校的环境,才能开发适合本校环境的课程。而学校环境分析要素就包括了当地的教学资源。
美术课程的资源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学校内的美术教学资源:图书馆资料资源、展示美术作品的场所、美术教学设施与设备等。校外美术教学资源:公共文化设施、当地文物资源以及自然环境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信息化资源:信息获取、信息交流等。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教育发展的水平不一致,使各地的美术课程资源也不相同,每一地区、每所学校、每一位美术教师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符合当地的教学资源以及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还要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留有空间,美术教师可充分利用和开发当地课程,设计融和各学科领域为一体的美术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例如:我校处于风景甲天下的桂林城区,在风景优美的木龙湖畔。看着美丽的木龙湖,有谁会相信,以前的木龙湖只是一个叫铁佛塘的臭水塘,现在的木龙湖是近两年经旧城改造工程修建而成的两江四湖工程的一部分。在我校读书的小孩,年龄大一点的也许亲眼目睹了木龙湖焕然一新的过程,年龄小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一个叫铁佛塘的池塘。针对我校的人文地理环境,我校开展了校本课程的研究,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先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形式可以用书写、也可以用口头回答等形式。内容就是有关木龙湖的过去与现在。经过老师、学生共同收集整理,我们得到了许多图片和文字资料。而我作为一个美术老师,也适当地组织开展了一个“新旧木龙湖”的全校性绘画活动。又如:广西出版的美术课本中有一课内容《家乡风光》,为了突出该教材的民族特色,面向全广西的学生,课本内容选了几幅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光图片,以龙胜梯田为主。我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了解到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对于龙胜梯田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只有一小部分同学,跟家长去过那里旅游。你叫他们做作业,他们怎么可能会提起兴趣,有感情地画和去创作呢?而我们学校的周围全是美丽的风光,一出校门,桂林的山山水水尽在眼前,留着这么好的教学资源不利用,真是可惜。作为美术老师,于是我直接把学生带出校外,让他们坐在美丽的木龙湖畔写生、创作,结果教学效果比呆在教室对着书本临摹好多了。
从目前我国中小学的一般情况来看,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课程资源的状况比西部地区优越,城市比农村有优势。广大贫困地区和基础薄弱的学校,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显然没有优势,但从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方面看,其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挖掘自身潜力,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㈢ 美术教育校本课程的成功案例有那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校的校本课程研究和开发,在大家3年的悉心培育下也接出了丰硕的果实!2003年我校的学生参加宜宾市少儿艺术节,美术类获得了2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0多个优秀奖;舞蹈类获得了2个二等奖,声乐类获得了1个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同年我校的节目《姥姥门前看大戏》,参加县两代会和春节晚会演出均获得了很好的评价,同时我也获得了“优秀编导”的荣誉;由于我在教学工作的突出表现和对校本课程开发所的成绩,同年我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我们带领学生参加宜宾是第一届少儿艺术考级活动,我校40多名学生参加,取得全部考核通过的优异成绩;同年我校又组织了一台“春天的微笑”专场文娱演出和美术书画作品展,我们的兴趣小组的同学又一次充当了生力军,在活动中表现突出,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这一年又一因为我为学校在文艺工作方面做出的贡献我再一次获得 “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5年由我们的舞蹈兴趣小组同学参加的快板节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代表学校参加县上的文娱演出又获得了很好的评价!介于我在艺术教学造诣方面的不断提高,2004年我又代表县上参加了宜宾市美术赛课活动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所设计的教案也获得市一等奖的好成绩;同时由于我在对校本课程的不断研究和总结中我自身在艺术方面的素质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多次代表县上到北京、成都、重庆、宜宾等地演出,获得了很多锻炼自己和开阔眼界的机会。
3年来,我始终坚持不渝、一如既往的开展和研究着我们的校本课程,我感到“任重而道远”,在过去的时间里不能说已经有了多大的成功,但是小小的成绩却鼓舞了我继续将这条路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让我看到了在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道路上的盏盏明灯,我有信心把我们将来的工作做的更好更出色,同时我也要感谢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育前线的工作者带来的和煦春风,它吹暖了我的心房,让我在我的教学岗位上寻找到了做教师的光荣和无限乐趣!
㈣ 谈谈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求解答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实施美术课程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在《标准》第四部分“教学建议”中把它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并重。如果能大力开发、充分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能、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此结合笔者的一些做法,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对当地传统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江西的民间美术种类多,影响大,如陶瓷、剪纸、风筝、砖刻、剪纸、年画等,有着极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开发具有优秀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内容是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的。围绕对当地传统造型艺术所包蕴的文化内涵及其制作实践的学习活动,有益于引导学生了解社区文化,提高文化素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例如:五年级美术课《剪纸》,由于我本人非常喜欢剪纸,所以在平时很注意搜集关于剪纸的知识和剪纸图案。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他们回家看书或查找资料去了解剪纸的历史、用途、种类、地域分布特点等。在上课的导入部分我请学生欣赏民乐《喜洋洋》,让学生享受过年的气氛,启发学生们联想到过年时,我们会用剪纸来美化环境。然后我引入对剪纸的知识介绍,随后展示了自己平时制作的剪纸作品《女孩》、《荷花》、《花篮》、《喜鹊》,让学生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接着示范如何完成一幅剪纸,我从构思——草稿——剪——刻——贴,每一步示范给学生看,然后给出剪纸纹样供学生参考,给学生留出大量时间去制作剪纸。最后学生在窗户上展示剪纸作品,并评选优秀剪纸能手。
总之整个过程我都认真去准备,学生学的很感兴趣。学生们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发掘地方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
九江自然环境优越,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美术学科开发与利用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具体条件,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美术教学资源,是我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向。
美术第十一册第一课《中国古代建筑欣赏》,教材安排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些建筑欣赏(故宫、长城、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以正规教材为中心,安排欣赏了中国古代最经典的一些建筑的艺术特色等内容。第二课时安排了《九江古代建筑欣赏》,以图片、文字说明等形式介绍了吴城镇的望夫亭、云居山的大雄宝殿等古亭、古楼。拓展了原有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九江的古亭、古楼进行观察、讨论、尝试线描绘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
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美协组织的小画家联谊活动;参观地方美术展览活动;利用节假日去公共场所进行寻求美的足迹……拓宽小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相互间的交流。通过学生与自然的直接对话和写生体验,拓展了学生的欣赏视野和思维空间,在学生幼小的心里播下了美的种子,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从实际出发,利用废弃物品、材料进行再开发创造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透过现代生活中大量的废弃物品,以艺术的眼光,化腐朽为神奇,给其以艺术的再生,是美术学科开发利用课程
㈤ 哪些美术课程资源可以开发和利用
美术课程复标准指出课程资源开制发和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探索地方美术资源与美术课程的整合,从而最大化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我校从本地实际出发,对地方美术资源进行了开发、实践和探索。这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更促进了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地传统剪纸艺术始终有流传,因此我校将剪纸艺术带进了美术课堂。学生通过欣赏大量的剪纸艺术作品,如《双鲤戏水》、《凤凰比翼》、》、《双鹊争春》等。普遍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此时,学生对剪纸的形式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可从学理上阐述剪纸是我国民间美术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遍布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尤其是农村妇女,她们不仅把它作为装饰生活、美化环境的重要手段,它还承载着一个民族对生活和未来的憧憬和怀想。
㈥ 如何开发和利用美术课程资源
一、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师生共同用好图书室资料资源。教师要上好一堂高质量的美术课,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而这些需要丰富美术教育资源。比如教中国画,我向图书室找到这方面的书籍,还有一些VCD片可以进行备课和上课。这两年,我校为了创省实验小学,一些硬件设施基本配全。这大大地方便了我的美术教学工作。学校图书室的书多了,学生的借书系统也正常运转了。当下一节美术课需要学生了解哪些知识时,我就提前指导他们去图书室借有关方面的书。比如欣赏课,我让学生自己去找相关的资料,那样课上踊跃发言的同学就变得更多了,这样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2.学校橱窗、走廊的合理利用。美术作品可以美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我们学校有橱窗,有美术室。橱窗每期都会更新,并且开设儿童美术优秀作品展览这一栏目,有中国画、手工制作、绘图。学生下课都会看到,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我们学校的走廊里还贴有由广告公司扫描好的学生优秀作业,这样学生上下楼梯都能看得见。其次,每个教室前布置一块画框,里面贴有孩子们的优秀美术作品,这样学校的美术学习氛围就提高了。
我们的美术室美术方面的内容布置得更是丰富了,有剪纸、泥塑、名人名画……学生在这样的美术教室里画画,提高就更快了。学校不仅布置了学生的美术优秀作品,还布置了美术教师的作品,有油画、国画等。在我们的舞蹈房里,有教师写的书法作品,学生每进到舞蹈房,就会受到艺术的熏陶。
3.美术专用教室的配备。学校要有专门的美术教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有多个专用教室,每当上到纸版画、中国画、手工制作课,我一般就会带学生们去美术教室上,因为美术教室水电齐全,桌子大,适合学生大幅画面的绘制,像学国画类,学生们用水很方便,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美术课学习。
美术室同时也可以作为美术兴趣小组的场所,我们美术室有石膏几何体、石膏像、画架等,这对提高我校整体学生的美术水平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4.利用各个学科的教育资源。比如把美术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特别是姊妹艺术,如文学、音乐、书法等。艺术是相通的,这就是我们不能把美术课上成单纯的课,如我在低年级教《点、线、面》这课时,在讲完线条的特征时,我弹了一些旋律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也是线条,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当学生从小就明白,各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思考问题时,我们要有机联系地去理解它。
二、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生活设施、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资源。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建筑、民宅作为教学资源。同时将环境艺术、公共设施作为美术教学的内容。比如上设计课,让学生在回家的路途中去留心一下店面的广告牌。这样让学生在学好美术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让他们明白美术最终要服务于生活,变成实用的美术。又如在教高年级《风景如画》这课时,可带学生走出教室去感受一块块草地,一片片树林,一道道河湾,一排排屋顶……这样由课内到课外,那更是生动的美术课。在环境设计教学方面,因为我们余东镇正好建了一休闲渔都,我带着学生去那参观,那里有小河、亭子、弯弯曲曲的长廊,风景很不错。这样让学生在感受美景的同时,又能学习环境设计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我们镇有一个东岳庙,因为离我们不远,所以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去参观。我结合语文老师让学生写游记的同时,也布置了美术作业,让学生们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他们的参观过程。
每年学校会组织部分学生去我们当地的中小学教育基地,还有到快活林山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有这方面的活动,我就会在活动之前布置画画作业。平时孩子们总是说,不知画什么,这样的实践活动就可以让他们有题材画了。就像画家—样要创作有—定思想的画,就要多去生活中采风。小孩子的儿童画也是如此,虽然儿童画是以想象为主,但仅凭空想象而画出的面那是苍白无力的。
2.文物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我们镇是个千年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又称凤城。现在人们称之为苏北的“周庄”。今年我镇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美术教学中,我常以此内容,进行学生的写生课。比如在教三年级的《老房子》这课,我带全班同学去逛老街,在了解我们镇的历史故事的同时,让他们进行写生。学生们的作业完成得很好,并且我还组织学生在校举办了以“家乡美”为主题的画展。
当然,自然环境也是很好的资源。在教一年级《走进大自然》这课时,我带着同学们走出教室,在我边讲解的同时边去感受大自然的美。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清清的河水……然后再回到课内,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通过画笔表现于纸面,很有质最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同样在教中高年级中国画画树的内容时,也是让学生先去看看生活中的树是怎样的。比如,用自己的手去触摸一下树,去感受下树的肌理,还有不同的树叶,不同的外形……然后结合课内所讲的一些用笔方法,这样,学生的感受就更加的真实和深刻。
3.艺术场所资源。我所在的镇,出了许多的艺术人才。学校不远处住着一位老教师,他是省书协会员。他自己开了个书法工作室,当我上到有关中国画和书法的内容时,便带学生去参观他的工作室。让学生了解书画同源这一道理,还有笔、墨、纸、砚等作画材料的有关知识,同时让他们去感受艺术家执着于艺术的精神。
三、信息化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美术教学应该根据学校的有利条件进行信息化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运用电脑、投影仪等设施,这样信息化资源就更加方便利用和开发了。
美术教师应利用网络,不断获取美术教育的信息,了解新的美术教育思想,从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把学生的作品做成网页,通过互联网,让专家来进行评价。同时,可以开展学生间、学校间的艺术交流。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建立一个“虚拟画室”让学生在这画室里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总之,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可以让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的活泼、生动。
㈦ 中小学stem教育课程
中小学stem教育课程是很多的,主要看学校的需求,希望培养孩子什么方面的能力来确定内的课程。
比如:三色容光学实验
通过学习本课题,学生学会以回传信息、判断式模块和子程序等逻辑设计概念来完成一个简单的程序。同时,通过程序来控制LED发出不同颜色的灯关。
教师可引导学生参加不同的三色光学实验,可选择以下方案:(一)用按钮控制LED关闭,同时回传LED状态信息至手机;(二)用三个按钮控制LED发出红、绿、蓝光;(三)增加五个按钮,控制LED发出七种颜色的光;(四)增加三个按钮,使LED按不同顺序来改变颜色。
㈧ 如何实现stem教育的课程融合
深化教育信息化应用,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实现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建设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个性化、终身化和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提供支撑,增强教育信息化服务效能,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
创新信息化教学应用。全面加强和深化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课堂教学、课外学习、技能培养、家校互动、德育和社区教育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快对课程的数字化改造,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大力发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探究、合作学习和多种方式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活动,探索建立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新模式,促进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加快素质教育进程,师生信息化应用的习惯、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
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建设、完善全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有效对接;建立以各级各类学校和师生为对象的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通过省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与其他相关部门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完善各级各类教育信息门户网站,建设各级衔接顺畅的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和电子校务系统,逐步建立全省一体化、区域特色化的教育电子政务、电子校务体系;建设智慧型校园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提高教育管理效率,优化教育管理与服务流程,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推进师生电子成长档案建设和综合素质评价,建设教育质量、招生考试、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管与动态监测系统、教育管理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教育信息全程跟踪;支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管理流程再造,提高教育科学决策水平,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增强教育公共服务能力。
建设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联盟。在中小学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和跨校课程选修,在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大力开展网络精品课程、公开课共建共享,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国际合作;持续发展远程教育,加快基于网络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面向行业的继续教育课程共建共享,建立网络教育课程认证体系,建设覆盖城乡的一站式、多功能数字化学习中心和社区,探索中国特色高水平开放教育模式,建设全省公共终身学习平台,完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数字化教育服务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