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意义和功能
⑴ 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语言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从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这个角度,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理解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是这次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核心理念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六十年代以后,我们语文课程当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这次课程改革提出了语文素养,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核心概念,转变到我们现在将语文素养作为核心概念,它是有的演变的内在的原因的,也就是说,我们语文课程重在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强调语文素养的提高,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解释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内涵:1、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这些方面,语文课程都有它的独特的价值的功能。2、知识与技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样的一些内容,在这个维度来看,和我们原来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这样的一个年代是比较稳合的,所以大家更多的熟知这样的一个维度,也就是说,从知识与技能的维度来看,我们更多的是从学生对语文基础、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技能的培养来看的。3、过程与方法:语文学习策略;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思。这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也就是让孩子能够学会学习,自己能够形成合作探究的这样一种学习,同时我们还语言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思,因为语文学习在这种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好,很多文学作品反映的是对于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理解、感受和把握,因此,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对孩子的一种培养,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强调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思。
这是从第二个方面对于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了一个理解,第三方面也就是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应该强调,也就是说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途径,或者是我们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不追求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自身序列)也就是说,在语言素养的发展与形成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整体推进、全面发展,而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教训就是,我们过分的强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其他的方面,认为应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因此我们在这里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应该整体推进,全面发展。
第二方面,整体推进、全面发展还强调的是听、说、读、写整体推进、全面发展,我们在这方面,有的时候过分的强调了听的训练的体系、说的训练的体系、读的训练体系、写的训练的体系,而忽视了听、说、读、写之间的相互促进的作用,由于我们过分的强调了每个体系的自身的规律和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教材的编写过程当中,或者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就走了很多的弯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当中,我们还要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应该简化头绪,突出重点,语文课不应该上得那么复杂,也不应该上得那么繁琐,语文课应该让孩子通过这种直接的和文本的,直接阅读文本,通过这样的最直接的一些活动,我们能够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写作的兴趣,这是最重要的。现在有的时候,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我们的语文课搞的特别繁琐,特别的复杂,因此学生淹没在繁琐的、复杂的、重复的、头绪特别繁多的题海之中,而没有时间真正去读一点书,真正去写一点东西,因此我们在这次课程改革当中,不追求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自身的完整的序列,我们更多的是从学生语文实践的角度,引导孩子能够多读好书,多读书。
2、学生语文实践活动。(面非灌输、讲解)
我们知道,老师的讲解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要通过自身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够形成与发展,而我们原来语文课堂上 ,却恰恰出现的问题就在这方面,就是老师过多的占据了课堂的时间,剥夺了孩子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和权利,所以,整个语文课堂,老师战胜了大量的时间去讲解,但是这个讲解的内容和讲解的过程本身,没能给孩子更多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权利,因此,学生缺乏这种机会,他就不可能在各种各样的实践过程当中能够形成素养,因此,我们在这次的课程改革当中强调语文实践活动,主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为学生学服务,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根据这种个性的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的不同的对策。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孩子保持学习的激情。倡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合作。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首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为,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老师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真正体验学习的愉悦情感。“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能用你的动作表现出来吗?”从根本上讲,小学语言阅读教学是学生主体生命的投入,是他的生命的全部展开。学生不应该是课文的旁观者,而应该与课文融为一体。
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什么重任
搜一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什么重任
⑶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是什么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实施建议(略)
⑷ 新课标对当下语文教学带来哪些好处
一、语文教学中提问及反馈的作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他们已不再是传递知识的教书匠,在教育教学、人际交往、课程构建中扮演着多重角色.特别是教学角色,要由学生学习的灌输者和知识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转变.两者都是在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注重诱导,注重启发式.课堂提问及反馈作为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课堂,作为师生“交往”的场所之一,课堂提问和反馈就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课堂提问及反馈是师生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是师生的合作与探讨,是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课堂的提问与反馈是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来实现的,对话的主体是平等的,彼此间是合作的,气氛是放松和谐的,心态是敞开、接纳与共享的.课堂提问贯穿了整个课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作用. 反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教师在提问的语言、角度、提问的时机、问后评价和提问主体方面存在很多不令人满意之处.二、现实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及反馈中存在的现象1.问题琐碎、随意性大、启发性不强,失去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课堂,处处设问,问题多而琐碎,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师通过提问与反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不能充分得到体现.一位青年教师教学《秋天的图画》一文,课堂伊始,教师在语言导入后,引导学生看文中插图,提出问题:谁告诉我们秋天来了?怎么告诉我们的?然后板书课题“秋天的图画”.接着教师范读全文,提出问题思考:这是怎样的图画?是一幅怎样的景色?图画中有怎样的颜色?这一教学片断,教师提出了好几个问题,但每一个提问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关注什么,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教师似乎并不清楚,因而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混乱的状态,课堂实效明显降低.此外,教师提问语言的不简练、不准确,缺少语言魅力,也使提问失去生动性和启发性.“广种薄收”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位一年级教师执教《月亮的心愿》一课,整个课堂提问,问题多而琐碎,且语言表达不准确:像什么叫悄悄?自言自语什么意思?什么叫商量?由谁决定是好天气?心愿是什么?喜欢郊游吗?小女孩会想些什么?你是小女孩会想些什么?你是月亮会想些什么?艳阳天是什么天?诸如这样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学生在盲目的应付中没有得到思维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提高.2.提问适度性不强,片面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使“满堂讲” 变成“满堂问”.有些教师的提问不是从学生的学出发进行精心设计,而关注的重点是自己的教如何顺利完成,表面看课堂有问有答,热热闹闹,似乎是一种对话的民主课堂,但从本质上分析,教师的提问缺少层次感,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和个性化理解的问题少之又少.一位年轻教师执教《夏夜多美》一课,教师的整个课堂没有围绕“夏夜怎样美、为什么美”展开,而是通过教师一连串的设问,串联课文内容,教师提出了一些列问题,如小蚂蚁为什么哭呀?睡莲姑姑怎么说的?小蚂蚁怎么说的?看到这你们想说些什么?你觉得怎样?蜻蜓怎么做的?小萤火虫是怎么做的?在回家的路上,星星看见了什么?这时小蚂蚁会说些什么?课堂在教师的一问一答中进行,“满堂问”代替了“满堂讲”,但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没有得到多少提高,课堂效率低下.这样做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长此下去,必将使学生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失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3.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缺少及时反馈或反馈不到位.课堂上有些教师对课堂提问引发的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缺少及时有效的反馈.一种表现是没有反馈,无论学习的好与劣,教师不能做出及时的反馈评价,漠然处之.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最后小松鼠没有找到花生,自言自语地说:“是谁把花生被摘走了呢?”教师设问:“花生是被人摘走了吗?你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不是被人摘走的.其中三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个说自己看过花生,另一个说自己种过花生,第三个学生说买过花生.而教师由于缺少预设,不知怎样反馈评价学生的回答,没有很好的利用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清晰的答案,不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欲望.另一种情况是反馈不到位,对学生的思考发言仅仅以“好”、“不错”回答,究竟好在哪里,是学习方法值得推广,还是个性化理解具有深刻性、独创性,不能做出准确评价反馈,不能推动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从而进一步激发出更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兰宇老师执教《生命生命》一课,学生汇报交流时出现了精彩的理 一个学生说:“我从挣扎和极力鼓动这两个词中,我体会到了飞蛾向往自由,不希望现在就在文中作者手中失去自己的生命.” 教师没有捕捉到学生理解的深刻性,生命的最高境界是获得自由这一独特的理解,而是按照自己的预设,反馈评价:“对,他多么想通过自己的挣扎、极力鼓动双翅活下去呀.好,谁再来说说你的体会.”由于教师的反馈不到位,使学生丧失了一次与生命深度对话的机会.尤其是学生学习结果与教师设想完全不一致时,教师或冷言批评,或不置可否的现象依然存在.他们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过程,不能把生成的课程资源加以运用和升华,使反馈评价的激励作用严重缺失.4.学生提问走形式. 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进行提问是衡量其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而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师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还很薄弱.一方面根本忽略学生的提问能力培养,不能在教学环节中有效培养和训练;一方面虽然安排学生提问环节,但提问流于形式,为提问而提问,在什么时候引导学生提问,怎样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如何进行利用,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等缺少精心的设计和思考,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目标处于空中楼阁状态.例如:一位教师执教《掌声》一课,首先让学生读一读文中描写英子掌声前后变化的句子,然后根据这些变化质疑提问,学生很自然的提出为什么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可是教师并没有让学生细读文本,自己从中找到答案,形成独特的理解和感悟,而是借助学生的质疑转入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之中:掌声响了几次?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起的?用直线画出描写英子表情动作的词语.这样的学生提问显然流于形式,而不是从学生出发,顺学而导.三、语文教学中提问与反馈的问题分析 1.问题数量偏多,目的不明确.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作为教师要深入研读学生之心、研读教者之心、研读作者之心、研读编者之心,使“四者”能够“心心”相通.这样才能目标明确,高屋建瓴地进行课堂设计,从内容理解上、表达方式上、学法指导上、心灵锤炼上等不同角度进行有效提问,减少目标不明问题多的“少慢差费”现象,提高课堂实效.例如:一位教师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 ,在品读台湾青年小钱在地震后静静地躺在床上等待医生来抽取骨髓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开始提出问题,台湾青年小钱有怎样的表现?这表现令你感动吗?但在反馈交流时又陷入了教师的串问、追问之中:台湾青年心中会想些什么?他担心谁,更担心谁?他知道什么?知道这些意味着什么?他真的平静吗?他想到了什么?你感受到台湾青年是个怎样的人?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丧失了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重新陷入满堂问的低效课堂中,提问的目的性明显缺失. 2.问题类型上过于倾向选择低水平或无效的浅表层面的提问.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是用来传达信息的,也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很多时候,文本中的一个标点,都蕴藏着丰富的文本信息,也是作者丰富情感的别样表达.学生读到这些地方,往往会因为理解的局限,形成阅读的暂时停滞,从而影响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教学时,教师应该抓住这些作者传情达意的敏感处,抓住作者表达意犹未尽之处,设计卓有成效的提问,彰显文本内涵,丰富学生的语言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感.在具体的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读懂课文“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还要引领学生领悟“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学生才能对语言文字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例如:一位教师执教《酸的和甜的》一课,教师的提问集中在:“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小白兔为什么也说葡萄是酸的?小猴子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这些内容理解层面的问题,学生从文本中直接就能获得答案,而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思维训练、情感态度方面的提问却很少,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只停留在记忆和理解的表层. 3.问题的可操作性上偏离学生实际. 有些提问由于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水平,使得他们不知如何思考,课堂实效性大打折扣.一些远离学生生活的文本内容,如外国文学作品、中国古诗词、神话传说等,如果不进行深入解读,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往往使学生不知所云,无从下手.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古诗《忆江南》,在理解“旧曾谙”后,教师提问:白居易熟悉怎样的风景?然后出示ppt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着提问,诗句中写了江南的什么景物?看注释,说说这句是什么意思?由于教师的问题只停留在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层面,而没有展开想象日出、江花、江水的画面,加之这一问题可操作性偏离学生实际,使得学生的理解竟出了这样的结果:日出时江上的浪花比火还红,春天的江水比蓝草还要蓝.学生的理解只是机械的表面意思,诗词中的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根本没有体会出来. 4.问题等待时间上出现偏差. 教师提问缺少思考期待,不能给学生以相应的时间进行阅读思考,从而形成独特的阅读理解.教师往往提出问题后,希望学生很快就能说出问题的答案,忽视了问题期待. 5.在问题的对象上出现期待差异. 教师的提问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好学生在课堂上“来来往往”,中等学生“有时来往”,学困生“不来不往”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当一个问题抛出后,教师总喜欢和好学生交流反馈,而学困生的理解反馈被忽视,有时偶尔提问他们,当不能得到满意的回答时,教师不是循循启发,而是急于获得正确的答案,将学困生放置一边,又与好学生来往起来.课堂成了好学生的天下,分层设问、因材施教不能在课堂很好体现. 6.在问题的答案上教师往往预设,缺乏生成.课堂中教师对问题的答案有所预设,但对生成的资源往往预设不足,尤其是跟预设不一致的精彩生成出现后不能有效利用.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条彩虹” 这个词语,教师提问,谁能说说彩虹的知识?一个学生说彩虹有很多颜色.另一个学生说彩虹样子像桥.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任何评价反馈,既不能从观察的角度给予肯定,也不能从说完整话、想象力丰富给予表扬,而是继续问什么时候出现彩虹?一个学生说下雨时,另一个学生说出太阳时,教师也没有及时利用学生的生成,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得出正确的答案,并给予观察也是重要的学习的方法指导,这时老师的反馈是:雨后出太阳时有彩虹.课堂失去了一次精彩的生成利用,学生失去了一次有效地语言和思维的训练.7.学生提问缺少方法指导.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然而,在当前的课堂上,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的现象却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或许很多,但指导不得法,确是重要的一面.存在着提问阶段单一、提问角度单调、提问方面单项的问题.
⑸ 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具体指什么
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补充: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个性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